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開題報告 >

心理開題報告多篇

心理開題報告多篇

心理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兒童心理學論文開題報告

一、研究課題

一個華德福幼兒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華德福教育被譽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實上,自 2002 年起,華德福教育開始被國人在雜誌期刊上介紹,近些年來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華德福教育,其在我國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一種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來愈受到教育界特別是學前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國內很多關於華德福教育的探討應運而生。

幼兒在園學習效果的維持必須依賴於有效的家庭環境,家園合作一直是幼兒園工作的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在華德福幼兒園,這一點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學校,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對幼兒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學校對其家長有很多建議,比如不能給孩子看電視、玩電腦,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這與我國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現狀背道而馳。目前國內關於華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並不多,關注華德福家庭的幾乎沒有。然而,對於華德福幼兒家庭生活的探討不論是對於入讀華德福的家庭還是非華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文旨在通過敍事研究描述一個主流社會的家庭在入華德福後產生的一系列碰撞、衝突的過程。家庭生活具體是怎樣進行的?是否與華德福理念一致?為什麼一致或不一致?即,通過對比華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應然狀態和實然狀態來探討華德福教育理念。在細枝末節的家庭瑣事中呈現幼兒及其家長遇到的問題及解決過程,並對此進行探討,試圖對其他接受主流學校教育的幼兒家長提供一些思考和參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為外在有形部分和內在無形部分兩類,共十四項。通過連續多日的觀察及訪談,從外在有形部分來講,該幼兒的飲食以有機食品為主;幼兒承擔固定的家務;玩耍的範圍從客廳到自己的卧室;家居簡潔素雅;光線明亮;穿衣以純色無卡通為主;玩具以塑料的樂高玩具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電動玩具,會用電腦打遊戲、畫畫;書籍有百餘本,從繪本到百科全書;客廳有電視機但並不看;一般晚上八點半睡覺,睡前自己洗漱,家長講故事;短期旅遊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園及周邊,也有跨省跨國遊,家長多選擇環境優美的地方,並會邀請幼兒同伴同往。

可以看到,該家庭在玩耍空間、顏色、光線、睡覺四個維度非常符合華理念,而前三個維度其實並不是與華德福有關,是家長自由選擇的結果,但得到了華德福理念的支持;在衣服、食物方面有較高的認同度;在書籍、電子產品方面不太明朗或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在愛的氛圍營造上父母做的較好,但是父親有時候會不耐煩;在原則、規則上媽媽一般比較堅持、有耐心,爸爸有時候會妥協;在節奏上,該家庭基本上能保證規律的作息時間,節假日外出有時難以保證。總之,該家庭某些做法符合華德福理念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受接觸華德福影響而認同,而是之前就有了,不符合華德福的做法的原因一是受外界影響較大;二是對某部分理念不是很清晰;三是保留有自己的不同看法。當然,家長不一定要認同華德福的理念,但是在認同基礎上的家園合作對幼兒來説無疑是最好的。這就需要家長們在瞭解的基礎上慎重選擇。

很多家長並不瞭解華德福, 建議主流教育的家長們在做決定之前,先去模仿着做一些事情,觀察幼兒的變化,這比起盲目的接受或排斥都是更為實際、有用。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三、問題的提出

家庭是幼兒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地方。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福祿貝爾曾説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説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説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也深刻地挑明瞭母親延伸至家長、撫養着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 brenner)創建的生態系統理論 (bioecological thoory) 也論證了家庭系統是兒童早期學習的最接近的系統,也指出建立良好家庭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人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時期1起着不了估量的作用,孩子的許多基本能力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研究早已表明,4歲時幼兒智力的發展已經達到其成人的 50%。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被作為一種學科來研究,也只是近年來的事情。

時至今日,無論是父母,還是教育界專家,都無法輕視家庭教育對幼兒乃至孩子一生成長的重要性。本人在求學過程中接觸到不少孩子及其家長,常常驚詫的發現孩子的某些行為和問題與其父母存在一致性,並對於父母的擔憂,孩子的不快樂感到無奈,其實很多問題並不難解決。這讓我常常陷入深思,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説是需要的?如果這些父母能像那些個父母那樣多好啊。。。

學術界從探討學校教育模式擴大到分析家庭教育來探索和研究教育,家庭教育甚至於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兒階段。有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後的前六年,其智商已達到其成人後的 90%左右。而在幼兒階段,家庭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着作為廣大的讀者所認可,成為暢銷書籍。家庭對孩子成長影響的相關性研究越來越多,如家庭教養方式但目前絕大多數研究都是從家庭的某一方面研究對孩子某一方面的影響,如父母氣質類型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不僅與其父母的氣質類型有關,還與其父母與幼兒相處的方方面面有關。從這點來講,把幼兒置入一個整體的家庭環境來探討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家庭生活值得分析。但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直到我遇到華德福。我有了更多的體會。

四、選題意義

在社會化轉型期,各種社會問題頻發的拷問下,探究華德福的家庭生活理念有其積極的意義。

五、研究方法

敍事研究:什麼是敍事研究?敍事,敍:記敍,事:事情、故事,簡單來講敍事就是講事情、講故事。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關注人們生活中的事情、事件,體現出對人們生活世界和人類內心的體驗的關注。在一定的時間空間範圍內對人們的生活世界進行描述,並根據一定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對事件、事件中人們的行為進行分析、解釋。敍事研究最早應用於文學作品中,由於其摒棄了純思辨的科學化研究方式,並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關注到社會弱勢羣體獲得了廣泛的採用。20世紀50年代已從社會學中獨立出來。20世紀80年代,教育敍事研究最初在西方教育研究領域內興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國教育者的關注。

選取緣由:本研究旨在瞭解一個普通家庭在孩子入讀華德福之後經歷的一系列觀念及行為方式的碰撞、轉變過程。華德福教育是一種非主流的教育,選擇入讀華德福的家庭必將經歷一些特別、或者另類的東西,為什麼選擇華德福?在實踐華德福理念過程中遭遇哪些碰撞、困惑?怎麼解決的?這些疑惑都不能以純思辨的客觀推論得出而是必須回到該家庭的主觀經驗中去獲得,去理解他們選擇以及實踐華德福理念的過程。而過程中的碰撞、糾結到最終的解決的過程都是本文意欲獲取的。對於事件的理解則涉及到敍述者所處的場域、敍説事件有關的人、過去所發生的相關事件的起因、開端、結束、影響等。而敍事研究就是這樣一種可以達成本文目標的方法。

獲取資料的方式:陳嚮明(2001)非常強調質的研究的主體間性的理解角度,即研究角度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理解後者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重視研究者與每一位研究對象的互動,研究者主要講述的是自己參與了的故事,既是現場參與又要客觀地描述發生的事件,並對其行為進行分析、解釋。本文以觀察記錄、描述為主,輔助以訪談、文獻資料的方式來獲取資料。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是現場文本的一部分,參與了部分故事,但是研究者又要抽離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客觀地看待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並對其進行快速地編碼、整理。既要參與,又不能過多參與,影響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情況。在相對自然的狀態下觀察家庭生活裏的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這就要求研究者以參與現場的身份去客觀地還原記錄並分析、解釋各行為。

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fontana frey(1994)在關於質的研究的倫理問題時指出不論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首先考慮到被研究者,然後才是我們自己的研究,最後才是我們自己:被研究者第一,研究第二,研究者第三。尊重和保護被研究者是該研究得以進行的基本要求。為了確保研究參與者的權利,以下提出本研究的相關倫理議題和處理方法。

六、總結與建議

分別對該家庭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進行分析,總結其符合和不符合華德福理念的部分以及不符合的原因,並給出建議。另外,就華德福與非華德福家庭的不同做以簡單探討。本部分文字呈現的內在思路是華德福理念的應然狀態該家庭在此方面的實際操作狀態歸因分析建議。

七、論文提綱

1 緒言

1.1 問題的提出

1.2 選題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文獻綜述

1.3.1 華德福學校及其文獻綜述

1.3.2 家庭生活及其文獻綜述

2 研究方法及過程

2.1 研究方法

2.1.1 方法介紹

2.1.2 研究對象

2.2 研究過程

3 故事文本及文本彙總

3.1 該幼兒家庭一日生活掃描及文本彙總

3.1.1 該幼兒家庭一日生活掃描

3.1.2 該幼兒家庭一日生活事例文本彙總

3.2 該幼兒家庭生活關鍵事例掃描及文本彙總

3.2.1 該幼兒家庭生活關鍵事例掃描

3.2.2 該幼兒家庭生活關鍵事例文本彙總

4 分析、總結及建議

4.1 分析

4.1.1 該家庭的一日常規分析

4.1.2 該家庭的家庭生活分析

4.2 總結與建議

4.2.1 家庭生活分類各項總結與建議

5 反思

5.1 對研究對象的反思

5.2 對研究方法的反思

5.3 對研究過程的反思

5.4 對研究結果的反思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2篇】本科心理學開題報告範文

由於其注重個體行為心理研究的學科特徵,使快樂研究進一步轉向主觀分析,並突出對快樂的個體心理感受情感與認知的研究。與之相應,心理學家們更願意以幸福來表徵快樂。

1.1 國外的研究綜述

1.1.1 由邊沁開始的快樂與功利研究

英國倫理學家洛克和邊沁是其中堅代表。由於倫理學的學科使命與問題意識,使得倫理學家把快樂與行為的道德準則、價值判斷相聯繫。倫理學的這一道德追問與價值聯繫,使得哲學中的快樂演繹成為倫理學中的功利。功利是有利於快樂的事情。凡是有利於快樂的事情就是好的,這就是功利主義的行事原則。

1.1.2 經濟學關於快樂與效用的量化研究

在經濟學中,把快樂概念引入經濟學。快樂效用度量問題的研究始於傑文斯創立的邊際效用論。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換取最大快樂,人們消費的目的便是追求快樂減免痛苦。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把物品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屬性界定為效用。傑文斯把勞動定義為心身所受的痛苦即負效用,勞動收益得到的快樂則是正效用。而均衡的勞動時間則由勞動的邊際收益(正效用:工資產生的快樂)等於邊際成本(即由勞動產生的負效用:痛苦)來決定。[3] 在經濟學中,快樂概念轉化為效用,用以解釋人類在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選擇行為。從而可見,經濟學中效用概念的本質涵義仍然是快樂,快樂即效用。[4]

1.1.3 心理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主觀幸福感測量

從心理學角度看,快樂是個體依據自身標準對生活質量所作的主觀性評價與情感性反應,即主觀幸福感。[5]由於其注重個體行為心理研究的學科特徵,使快樂研究進一步轉向主觀分析,並突出對快樂的個體心理感受情感與認知的研究。與之相應,心理學家們更願意以幸福來表徵快樂。一些哲學家認為幸福是指人們的良好的生活與行為狀態,是人合理地節制感性慾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使人格、理性不斷完善的活動。[6]

1.1.4 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生活質量與滿意度測量

社會學領域關於快樂與幸福研究的着眼點在於社會羣體體驗,其目的是找到一種能夠用以評價特定社會主觀生活質量與滿意度的指標體系。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測量主要表現為生活質量主觀指標的構建過程。

社會學家意識到,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人人得到幸福生活,人人感受快樂。因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達到人人快樂的狀態,可以説是對整個人類的終極關懷。社會學家對快樂的研究是以人羣對社會狀況的認可即滿意程度為注意點的。[7]

1.2 國內的研究綜述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重視生活質量的研究。1985年林南等首次在天津展開調查他們認為生活質量是對生活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和總結,因此研究以人們的主觀態度資料為基礎從22個方面測量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1987年,林南等又利用上海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數據從個體生活的13個方面探討了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這兩個研究領域之間的因果關係。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林南所做的這兩次研究側重於生活滿意具體領域的分析及與社會指標關係的探討,為我國社會學領域對人們生活滿意度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

綜觀國內外關於快樂指數的研究,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諸多領域,關於快樂的思考從未停止過,説明快樂對人們整個社會生活的重要性。需要強調的是,快樂是最能夠準確表達人類正向情感的概念,幸福、滿意、效用、偏好等概念所包含的狀況最終都是以主體自身愉悦、快樂的內心體驗為根本尺度的。

快樂是人的一種主觀的身心體驗。事實上,快樂雖然是一種內在的情緒體驗,但這種個體體驗與感受決不是主觀隨意的。其實,不同的人對外物的刺激回產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因而對快樂的體驗不同。本人認為,快樂是人們主客觀統一性的產物。快樂是一種通過外物的刺激作用於主體而產生的內在體驗,並且通過主題評價,它隨主體身心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由於快樂最終是通過主體感受的,因此快樂指數又稱主觀快樂感,是以百分數表示的人們的主觀快樂滿足程度。[8]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忽視外界對主體的作用。

2 選題原因及意義

2.1 選題的原因

國小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居於基礎地位,為其繼續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對學生未來的人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質教育口號下,孩子們是否享受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快樂與否,不僅影響着國小生現在的生活以及學習,甚至伴隨着他們一生的成長。作為未來祖國的培養人才,國小生的快樂、快樂感受與快樂指數,是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的。

在東環國小實習期間,班上的敖文清同學是一個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女孩。在她的臉上,我看不到她天真爛漫的笑臉,看不到孩子們童年時代所應有的快樂。她從不按時完成作業,同學經常嘲笑她不寫作業的行為。有一次我問她:為什麼不按時完成作業呢?她悶悶不樂地回答:不想寫,我後媽不幫我在作業上簽字。到底是什麼因素讓這些四年級的孩子多了一份傷感,而少了一份快樂,我想這不僅是家庭、學校的原因,也許還存在其他的因素,那麼這些因素是什麼呢?這就引起了我思考。

在思考的基礎上,我編制了《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0個題目,題目涉及可能影響國小生快樂的9個因素(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餘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2 選題的意義

此研究是從實證的角度,通過自編的問卷調查手段來來探究國小生的快樂程度,進而測算出國小生快樂指數。對於當代國小生的快樂指數實證研究的價值,筆者認為:

(1)對國小生快樂指數進行探究,是檢測國小生精神狀態的重要指標。對國小生快樂指數進行測量與分析,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改善快樂的感受,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從而有助於國小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2)掌握國小生的快樂狀況,能為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3)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積極意義,對於他們樹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4)進行快樂教育,可以更好地促進孩子們個性的充分發展,成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為祖國的未來建設和發展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3 研究的構想

3.1 研究的內容

(1)國小生快樂的研究評述。

(2)國小生快樂的研究現狀。

(3)對影響國小生快樂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統計結果。

(4)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國小生快樂的影響因素,探索影響國小生快樂的根源。

(5)根據影響國小生快樂因素以及學生的心裏特徵,探索和諧、健康、完整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對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根據研究的結果現實,呼籲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國小生的快樂問題,淨化國小生生活中的周邊環境。

3.2 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3.2.1 對象

調查選取玉林市及鄉鎮兩所國小兩個班級四年級共110名學生進行測試,回收有效問卷97份。

3.2.2 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通過自編《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0個題目分別對玉林市東環國小和桂平市油麻鎮中心國小兩所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題涉及對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餘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9個不同情境下的情緒體驗。每道題採用李克特氏5點尺度計分的方法,學生從中選擇一項符合自己的答案,統計時各項賦分分別為5、4、3、2、1。因此,本問卷關於快樂體驗滿分為100分,表示很快樂,最低分為20分,表示很鬱悶。

(2)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閲報刊雜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論文及相關研究成果。

(3)訪談法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編制訪談提綱,對學生進行訪談。

3.2.3 數據處理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採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3.2.4 研究假設

(1)父母的不同職業、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式影響學生快樂感的主要因素。

(2)兒童的年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小生的快樂感。

(3)城鄉學校學生的快樂感現狀不同。

(4)調查問卷中的9個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國小生的快樂感。

4 研究的創新點

(1)開展本課題研究,是在汲取國內外有關快樂指數、快樂感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影響快樂的因素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徵編制而成的《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編制問卷採用了專家評判法,同時徵詢了國小教師的意見以及吸取同學的意見認為這些題目是具有一定的內容效度的,保證國小生看得懂,能夠測量出國小生的快樂感。

(3)本問卷以玉林市城鄉兩所國小的四年級兩個班級的110位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具有代表性,只代表玉林市。

5 研究的進程

本課題研究分為六個階段:xx年6月至xx年5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6月至xx年11月)

(1)選擇研究課題。

(2)編制調查問卷。

(3)發放調查問卷。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12月至xx年1月)

(1)選擇畢業論文導師。

(2)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撰寫開題報告。

(3)完成調查問卷統計。

(4)開題報告會。

(5)上交相關表格。

第三階段:論文撰寫、修改(xx年1月19日至xx年5月14日)

(1)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初稿。

第四階段:論文評閲、答辯資格審查(xx年5月17日xx年5月21日)

(1)打印裝訂,送交指導老師和相關專業評閲人評閲。

(2)提出答辯申請,由系學位委員會對我的畢業論文進行資格審查。

第五階段:論文答辯(xx年5月24日至xx年5月28日)

(1)參加論文答辯會。

第六階段:整理畢業論文及相關材料(xx年6月1日xx年6月7日)

(1)整理畢業論文及相關材料,按照要求歸檔或上交,完成工作。

參考文獻

陳惠雄,劉國珍.快樂指數研究概述[j].財經論叢, xx, (3):29--36

蔣自強,張旭昆.西方經濟學演化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348

[3]傑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300

[4]陳惠雄.快樂原則人類經濟行為的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xx:57-66

[5]邢佔軍.主觀幸福感研究:對幸福的實證探索[j].理論學刊, xx,(05)

[6]陳惠雄.快樂的概念演繹與度量理論[j].哲學研究, xx,(09)

[7]林劍.幸福論七題兼與羅敏同志商榷[j].哲學研究, xx,(04)

[8]徐建華,霍麗敏,趙睿.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的實證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 xx,(06)

【第3篇】大學生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大學生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一、課題的提出

緊張、繁忙、競爭的氣氛也同樣籠罩中國小校園。 家長的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師不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片面追求分數;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臉上寫滿稚氣和青春的孩子們,揹負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該悠閒的雙休日, 奔波於各種為他們特設的學習場所。 經過了一天的學校生活, 疲憊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們都在悠閒自在地欣賞電視節目,而小小的孩子還要伏案對付那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習題, 電視中精彩的節目對他們來説只是週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們的負擔實在太重了。於是,有些孩子開始厭學,有些孩子因為不堪忍受而 逃學拒學,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殺的方式來逃避煩惱。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起跑線上的教師, 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急需解決,我們肩負的任務重如泰山。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 對學生中出現的厭學情緒要及時的分析與研究,找出問題的根源,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一片蔚藍的天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厭學是目前中國小生諸多學習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導致輟學 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導和控制,就會發展為厭學症。患有厭學症的學生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 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怕考試,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 曠課逃學。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噁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厭學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渠道對國小生厭學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探尋其厭學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決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希望通過實踐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細緻、合理、有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更多的溝通,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3、家長的教育方法更得當,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意義: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儘快從厭學情緒中掙脱出來。

三、研究內容

本課題以研究本校厭學學生為主,以研究家長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教學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為輔,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學生的厭學原因,尋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幫助厭學學生更好地學習,健康全面地發展。

四、研究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分析與研究中樹立系統觀、整體現,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分析,包括學生的生理 特點和心理特點以及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因素,透過各種 錯綜複雜的現象從中找出主導性的因素與線索, 從而作出更有效的決策。

2、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始終要注重培養學生積 極進取的精神,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動態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國小生, 力求通過動態考查把握學生出現厭學情況的來龍去脈和問題癥結, 不能靜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現象或行為表現,應由果溯因,以動態的視野尋求其心理機制的運行和外部影響的發展脈絡, 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分析與研究中, 既要重視心理學方法和技術的使用,又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方法和技術,以利於發現厭學的根源,採用有效的措施。

5、指導性原則

教師在找到學生厭學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確的判斷之後,要組織力量予以糾正。

【第4篇】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示例

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示例

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樣本

安徽中醫學院醫藥經濟管理學院

論文題目: 韓劇對高校女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探究 學生學號:學生姓名: 專 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

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後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按學院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準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紙上後剪貼,完成後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在上交論文時一併將其電子版報送院部。

3.學生查閲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 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xx年6月26日”或“20xx-06-26”。

【第5篇】心理學的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及心境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1.選題的來源、目的、意義、基本內容和研究方案

1.1選題來源:

由導師給定的參考方向受到啟發,選定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方向,通過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和查閲大量的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的文獻,最終選定了這個題目。

1.2研究目的:

(1)在生活事件範圍內,研究有關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2)將心境當做一箇中介變量引入到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中,考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關係中,積極心境(情感)和消極心境(情感)對心理健康是否有影響

(3)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之間的具體關係

1.3研究意義:

1.3.1理論意義

(1)説明大學大一新生對於生活事件的應對情況,以及在生活事件應對中的心境狀況

(2)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瑣事、應對方式和心境與個體心理健康的關係

(3)説明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積極心境和消極心境的發生情況及其與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關係

1.3.2實踐意義

(1)對於學生個人來説,本研究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參考依據,調節和改善其自身對於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以及引起他們對自身心境的重視[2-3].

(2)對於學生家長來説,也可以引起他們對於大一新生的應對方式與心境的重視,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學生離開家上大學之前與其多溝通與交流,對於他們的問題進行開導。

(3)對於學校來説,為提高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對於大一新生中大部分處於身心輕度困擾的學生進行教育與疏導,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於更好的開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對於社會來説,目前在國內,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已被列為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4],本研究可以為促進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個依據。

1.4基本內容:

(1)考察某大學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狀況

(2)研究某大學大一新生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的關係

(3)加入了心境作為中介變量,考察積極心境和消極心境分別與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係

(4)引入了性別、文理科、城鄉等因素,考察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中是否存在性別差異、文理科差異、城鄉差異

(5)對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擾做相關分析

1.5研究方案:

1.5.1被試

隨機抽選某大學的200名大一新生

1.5.2研究方法 (1)文獻檢索法 (2)問卷調查法 (3)個案訪談法

1.5.3研究工具

大一學生生活事件問卷

採用常逢錦的大一學生生活事件問卷,該問卷的編制參考了楊德森修訂的生活事件量表,劉賢臣修訂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 baloglu(2001)所編制的量表。共有39個項目,分為兩部分:

a.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和來自城鄉。

b.生活事件,分二部分: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瑣事。

問卷採用五等級計分,先是定性選擇:是否遇見過該項事件,如果選擇“否”,計分為o;如果選擇“是”,再定量選擇對其身心的影響程度,計分為:1=無影響,2=輕度影響,3=中度影響,4=重度影響。

經編者常逢錦研究驗證,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大學生身心困擾調查表

採用常逢錦根據bernadette ella(1991)編制的大學生生活困擾調查表,依據我國大一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後的,大學生身心困擾調查表。

問卷共有26個項目分為三類:心理困擾、生理反應和認知評價。

採用五等級計分評定每個項目,1=從不,2=很少,3=偶爾,4=經常,5=大多數時間

經編者常逢錦研究驗證,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姜乾金修訂的特質應付方式問卷[6]

該問卷為自陳式問卷,共有20個項目,分為兩個成分:消極應對和積極應對。採用四等級計分,1=肯定是,2=偶爾是,3=有時是,4=肯定不是。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

該問卷共10個項目,分三個維度:消極情感,積極情感和平衡情感。本研究只考察被試對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的反應情況。是一系列描述“過去幾周”感受的是非題。如對正性情感項目回答“是”得1分;對負性情感項目回答“否”也得1分。問卷的信效度良好。

1.5.4研究程序

(1)由主試整理好調查問卷,設定好指導語

(2)在某大學的大一新生中,隨機抽取200人發放問卷,指導語統一,當場回收問卷

(3)整理所回收問卷,剔除廢卷,保留有效問卷

(4)用spss15.0對所回收的有效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5)抽取個別心理健康狀況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大一新生進行訪談

1.5.5研究假設

(1)某大學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響

(2)某大學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他們對生活事件應對方式有關

(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中,積極心境和消極心境與心理健康有密切關係,積極應對能促進身心健康,而消極應對只能使煩惱增多

(4)應對方式在性別、文理科、城鄉上有差異

1.5.6研究時間安排

(1)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查閲文獻資料,瞭解研究動態,確定研究內容,完成開題報告。

(2)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工作。

(3)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完善研究工作,彙總資料、整理數據,分析取得研究結果。

(4)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根據某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規範,完成論文撰寫工作。

(5)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打印定稿論文,根據論文答辯的要求,認真準備論文答辯工作。

2.國內外研究綜述

2.1國外文獻綜述

2.1.1關於應對方式的研究

應對的概念

應對(也叫應付)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模式。在該模式中,應對被視為一種防禦機制,即它能使人應付無意識的、性行為的和攻擊性的衝突事件[7].

應對方式的概念

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指個體面對不同的應激源時所採取的認知調節和行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 [8] 它是心理應激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中介調節因素,個體的應對方式影響着應激反應的性質和強度,並進而 調節着應激與應激結果之間的關係。

應對的理論

(1)應對特質理論[9]

應對的特質理論認為個體採取的應對策略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的穩定性,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採用自己偏好的應對策略,從而形成自己的應對風格。

(2)應對過程理論

雖然lazarus提出的應對過程理論認為個體的應對會隨着情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應激事件會引發個體不同的應對行為,但是也強調“應對行為與其所出現的情境是一致的”,並且認為個體的應對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穩定性,而且正是這種中等程度的穩定性對個體的長期心理健康帶來了影響[10].

已有的關於應對的研究

將應對從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學領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壓力與應對過程》及其隨後在1984年與folkman合作撰寫的《壓力、評價與應對》書中,明確地將應對從早期的心理動力學的防禦機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應和直接關注轉向積極的認知評價過程,摒棄了以往着重強調特質的傾向。在lazarus的理論模型中,應對被視為在特定情境中個體與環境間的一種認知處理,即應對是通過認知評價過程和行為反應來實現的。[11]

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迴避應對方式”後,被後人完善為:應對方式可分為積極應對和迴避應對。積極應對是指積極對待壓力,採取辦法解決或消除內心不安。迴避應對也叫消極應對,是指消極對待壓力,沒有任何行動去解決問題,逃避壓力和自己的情緒思想。目前國內也多采用這種應對分類。

andrews發現個體在高應激狀態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3%,為普通人羣危險度的2倍以上。[12]

vitaliano發現良好的應對方式有助於維持心理平衡,保護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應對方式不僅不能緩解壓力,反而會加重壓力的負面影響。[13]

2.1.2關於心境的研究

心境的定義及特點

心境是一種深入的、比較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14].心境具有持續而微弱、穩定而彌散的特徵。積極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奮、樂觀,能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維護身心健康。反之,消極的心境使人優悶、消沉、悲觀,會明顯減弱人的活動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導致種種身心疾病[15].

有關心境的研究

如何評價一個人所處的心境的優劣,成為中外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1971年,首先由美國的麥克奈爾(ir)等人編制出一種情緒狀態評定量表,即心理狀態剖面圖[16-17].它包括6個分量表,共65個形容詞。聯邦德國運動心理學家abele和brehm於1986年編制了一份德語的心境測量與描述工具bfs[18].

關於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的研究[19]

20世紀60年代,bradbm提出,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並不是同一維度的兩個方面,而是彼此獨立的維度,並且二者都與主觀幸福感有關。隨後,有研究表明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相對獨立,個人在積極情感上的得分並非必然地預示他在消極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應激情境中,積極情感發生得很頻繁。護理者研究表明,護理者雖然經歷很高的應激,併產生有害影響,包括高水平的應激或負擔及身心健康問題。但同時,護理者也報告護理給他們帶來了積極結果,如滿意、支持和積極情感。

【第6篇】心理學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心理學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

1.心理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課題的目的及研究意義

⑴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在半年的研究時間,10次治療活動裏面,使用合理情緒療法,檢驗合理情緒療法對監獄長刑犯的抑鬱病症矯治的有效性即對病患情緒狀況的促進作用;並使正處於監獄服刑中期的長刑犯認識到,情緒狀態並不是激動體驗的結果(人們體驗到某種不愉快的事件,某種失敗或者遭到排斥,都可以被稱為'激動體驗'),而是不合理信念的結果,並且使治療對象對他們先前存在的不合理對象產生懷疑。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他們改變非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其消極情緒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減少他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在糾正長刑犯非理性信念的基礎上,讓他們懂得一些抑鬱症的醫學知識,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自己性格上存在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會在監獄環境下患抑鬱症的原因;讓監獄患者也能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要針對自己的弱點加強鍛鍊,改變原來對生活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逐漸培養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適應監獄勞動改造的環境,積極地對待相對漫長的服刑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不管遭遇任何人生的變遷,都要從逆境中走出來,在生活中做一名強者。

⑵意義:一旦接受合理情緒療法治療的對象--長刑犯用合理信念取代了不合理信念,他們會感到更積極,就會做出更恰當的決定。從而使他們能正視自己所處的現狀,積極配合監獄的管理,加強自身的改造,為將來刑期結束,重新融入社會而培養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能幫助監獄管理人員更好地認識到患有抑鬱症的監獄長刑犯的情緒特徵和患病原因,從而促使他們更正確、合理地對待病患在服刑期間出現的特殊情況和表現,給與病患更多的理解和人文關懷,幫助其克服情緒上的心理疾病,更好的參與改造。同時也有利於監獄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細化。

2.心理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課題的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合理情緒療法目前在治療罪犯中得到的應用較為廣泛:

⑴國外研究:①艾伯特·埃利斯曾進行了一些治療性犯罪人的嘗試,他利用情緒療法治療了一個28歲的露陰癖者。在前幾次的治療中,艾伯特·埃利斯就向這個治療對象表明了他存在的不合理思維,這些不合理信念導致這名治療對象體驗到一些消極情緒,例如,自憐、抑鬱、憤怒等。因此,在治療這名露陰癖者的過程中,艾伯特·埃利斯向他指出了不合理思維,幫助他對每種不合理思維提出質疑。隨着患者放棄對自己提出的強制性要求,隨着他用別的內通替代了自己的偏好和願望,他的行為變得不那麼衝動了,他感到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反社會行為了。這種方式被稱為合理情緒療法的a-b-c模式。艾伯特·埃利斯在排斥治療對象的行為的同時,接納治療對象本人。他幫助治療對象處理其敵意和抑鬱情緒,從而降低這類消極情緒的強度。他幫助治療對象承認自己的愚蠢行為,但是,並不貶低治療對象本人,同時,也讓治療對象學會放鬆術。心理學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②艾伯特·埃利斯還利用合理情緒療法治療一名精神病態者。他認識到,諮詢並不能對所有的精神病態者產生效果,但是,對於許多精神病態者來説,在他們虛張聲勢的行為後面,存在着焦慮和罪惡感。他們的犯罪行為往往是防禦性的,因為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缺乏自尊的。艾伯特·埃利斯的治療不是責備這些人,而是努力向他們表明,他們的行為方式是自我挫敗性的。治療的關鍵是,要向他們表明,他們的犯罪行為對自己是有害的。

③莫茨比(tsby,1975)更廣泛地將這些技術應用於犯罪人的治療之中。例如,在緩刑犯和假釋犯中應用合理情緒療法,將15~20名緩刑犯和假釋犯組成治療小組,進行為期3個月的治療活動。每次進行集體治療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圍繞合理情緒療法進行講解和討論。通過使用這種治療方法,似乎降低了這些犯罪人對假釋官的敵意。一旦犯罪人學會了不再使自己心煩意亂,他們就能更好地在別人的幫助下解決自己的問題。

【第7篇】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的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

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一、立論依據

研究意義

健康的心理素質是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的基礎與核心,同時也是智能正常發揮的保證。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國小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羣體,正處於生理、心理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心理問題的“低齡化”趨勢明顯,國小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嚴峻現實,反映了在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了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必須關注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瞭解了這些影響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這些因素,開展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

為此,從國小生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四方面,分析了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諸多因素,説明了國小生心理問題的形成是社會、家庭、學校和國小生自身等諸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國小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我們從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維護國小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

文獻綜述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物質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國小生的天生素質如何發展,有賴於他的周圍環境,而其心理怎樣發展,則取決於他的生活過程。一般來説,國小生的身心健康與遺傳、營養、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會環境以及學生心理的自我強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聯繫。

李建軍.青少年自殺行為的低齡化問題研究。新世紀以來,我國青少年自殺呈現低齡化趨勢。應試教育與學習壓力的超負荷造成少兒身心的“亞健康”。心理疾患的高發是造成自殺行為的低齡化的重要原因。我國未成年人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普遍存在的校園欺侮現象也是造成少兒自殺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對於青少年的自殺行為有着重要關聯。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減負”問題是社會轉型時期我國中國小教育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有效防治自殺的重要途徑。

田雲蘭.關於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情況與目標取向關於心理健康教育,國內比較常見的提法還有心理衞生教育、心理品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心理教育等。這類提法含義基本一致,即離不開“心理”二字,最終還在於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還有一類提法比較普遍,如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心理診斷、心理衞生等。這類提法沿用了專業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術語,但含義十分廣泛,在學校也多指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們沿用心理諮詢這個術語,從心理諮詢自身的'發展來看,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編輯的《心理學百科全書》(1984年)認為,心理諮詢應遵循兩種定義模式,即教育模式和發展模式。指出“諮詢心理要始終遵循着教育的而不是臨牀的、治療的或醫學的模式,諮詢對象(不是患者)被認為是在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任務方面需要幫助的正常人。諮詢心理學家的任務就是教會他們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為,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已經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為適當的應變能力。諮詢心理學強調發展的模式,它試圖幫助諮詢對象得到充分的發展,掃除其正常成長過程中的障礙。

高平從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影響三方面分析得出:生理因素是基礎,心理因素是依據,環境影響是條件。要想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必須從改善外部環境入手,開展廣泛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不斷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各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充分認識到國小生心理健康對國小生髮展的重要性,強調了就安康的實質;認識到了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的殘缺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國小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適應問題、情感問題、學習問題、行為和人格偏離四大類,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我們應當從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生物的、環境的、教育的幾個方面來分析。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標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在倡導素質教育的同時,人們提出了全面素質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從一定意義上説,心理素質決定着其他各種素質的質量水平,甚至於決定着學生最終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全發展。

1、通過研究,全面瞭解國小生心理狀況,獲得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2、通過實驗研究,獲得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個案,探索出適應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內容

1個體自身所具有的內在的因素;

2家庭環境對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3學校教育對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4社會環境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文獻法、行動研究法、心理測試法、經驗總結法、成果分析法。

三、論文大綱

1個體自身所具有的內在的因素

(1)遺傳因素;(2)生理因素;(3)心理因素等。

2家庭環境對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家庭結構;(2)家庭氛圍;(3)家庭關係;(4)教養方式;(5)家長的榜樣;(6)家長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

3、學校教育是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導因素

(1)校風與班風;(2)學校環境;(3)教學內容和方法;(4)教師素質;(5)師生關係。

4、社會環境是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誘發因素

(1)社會政治、經濟生活;(2)大眾傳媒;(3)社區環境。

四、主要參考文獻

李建軍.青少年自殺行為的低齡化問題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24(6):70-72.

田雲蘭.關於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8):39–40

[3]高平.影響中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76-80.

【第8篇】發展心理學開題報告論文

發展心理學開題報告論文

摘 要在《護理心理學》課上,我瞭解了有關情緒的一些內容。姜老師為我們講述了情緒的涵義、特徵、功能、分類、表現、理論等。愚生在這篇論文中主要就情緒與臨牀護理展開討論。在此文中,我主要講述了情緒情感定義及區別聯繫、情緒的生理機制、護士高尚情操的培養及與患者之間交流感情等。文中有些是我在心理學中學到的,也有我看書學到的,還有一些我的體會。若有不當之處,敬請姜老師指正。

關鍵詞情緒 情感 生理機制 心理健康

喜、怒、哀、樂是一個人或高級動物的情緒表現,而思鄉愛國情結表達着一個人的情感。一次微笑洋溢着陽光,一個眼神充滿着信任,一次主動的行為象徵着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本文就情緒在臨牀護理,情緒和情感的生理機制,患者情緒活動的變化,怎樣培養積極的情緒等方面展開論述。

1情緒和情感的定義,情緒情感的區別聯繫;

1. 1情緒和情感的定義,

情緒和情感世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在內產生的體驗,使人的需要是否滿足的體驗。它們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形式。

1. 2情緒情感的區別和聯繫,

1.2.1情緒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的社會性。即:情緒是原始的,是任何

動物共有的,而情感是後天培養的。比如飢餓時,有食物就高興。這是一種情緒反應變化過程,而不能説他熱愛這食物。也許他對某種是無情有獨鍾,這種情況是他長期與這種食物接觸的過程,最後他與這食物產生了情感。再比如,一個人愛國,愛民族都是他長期受到該民族的薰陶,以至對民族國家產生了情感。可見:情緒具有先天性的,而情感帶有社會性的。

1.2.2就人類而言,情緒發展在先,而情感體驗在後。情緒產生較早,三月乳兒就有表現。情感產生較晚,在社會交往中產生。

1.2.3與情感相比,情緒不穩定。情緒是反應性活動性的過程,會隨着情境的改變以及需要滿足情況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改變。情感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對事物態度的反映,是構成個性心理品質中穩定的成分。

1.2.4情緒表現的外線性和情感表現的內在性。情緒是情感的基礎,情感的表達又離不開情緒。首先,情感是在情緒的穩定固着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其次,情感是通過情緒形式表達出來的。

對人類而言,情緒離不開情感,是情感的具體表現。情感的深度決定着情緒的強度,情感也同時決定着情緒的表現形式。即什麼樣的情緒暗含着什麼樣的情感。

2情緒的生理機制(情緒狀態下集體的內部變化);

個體作出情緒反應時,呼吸心率、血壓、血管容積、皮膚電反應、腦電反應及內外分泌腺反應均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可以作為描述情緒反應特性和強度的客觀指標。通過這些指標,大家可以調適自己的情緒,以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

2﹒1呼吸:不同情緒狀態下,呼吸次數、呼吸質量是不同的。張家曾做過這樣調查:人在平靜時,每分鐘一般呼吸20次;憤怒時每分鐘呼吸40~50次;突然驚懼時,人的呼吸會臨時中斷;狂喜或悲痛時,會有呼吸痙攣產生;笑時,呼氣快兒媳期滿,呼吸的比率低到0、30。因此,大家在平時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有必要的,否則會造成呼吸問題。

2﹒2血液循環:先打個比方,人在大怒時,臉會脹得通紅。這是因為血液循環加快的原因。眾所周知,血壓、心率、血管容積決定着血液循環。比如人在吃驚和恐懼情況下,心率比平時增加20次,血壓也會升高,血管容積會降低。

2﹒3皮膚電反應:首先,我先介紹一下皮膚電反應。皮膚電反應時皮膚的電阻變化。皮膚的導電性是波動或任何外來的刺激都能和引起波動的變化。皮膚電的變化使皮膚血管收縮和汗腺分泌的變化引起的,是反映情緒變化的客觀指標之一。比如運動員在進行比賽前,皮膚電阻降低;過度疲勞時,皮膚電阻增大。

2﹒4腦電反應:腦電活動的變化也是情緒的生理反應。當人處於鬆弛狀態時,腦電活動表現為每秒波動10次的腦電α波。隨着情緒活動強度增加,這種節律消失,即產生波阻抑。人在緊張和憂慮時,腦電波波幅降低,撥動頻率增大,呈低幅快波稱β波。個體在病理性情緒障礙時,則會出現β振幅漫波α波。電波各部分的電波活動記錄着情緒的變化。

2﹒5內外分泌腺反應:情緒狀態不同會引起各種腺體分泌的變化。悲痛或過於高興時,使人落淚;焦距或恐懼時會出汗;緊張時,唾液腺等消化腺的分泌受到抑制,人會感到口乾,食慾減退。所以在重要的前,者有可能會不斷的喝水。內分泌腺在情緒狀態中的反應較明顯的是緊張和焦慮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多。

3護士高尚情操的培養,不良情緒的調適;

高尚情操是推動人事業成功的動力,而不良情緒是一個品行不端的開端。護士的服務直接關係到患者的性命,印次他們在臨牀護理中的'情緒至關重要。

3﹒1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只有樹立良好的情緒,才可能培養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這樣會對學習、工作才有滿腔的熱情。像林菊英、王秀英的護理老前輩都控制着自己的情緒,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給病人,它們是崇高的。

3﹒2通過多種途徑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我們學生要提高護理思想意識,多接觸臨牀。在中,將自己的認識情感體驗結合一起。也要使健康的情緒體驗不斷鞏固,不斷表現,讓愛成為自己魅力的象徵。

3﹒3建立良好護患關係,有針對性進行不良情緒的調試:

良好的護患關係有促於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也有促於疾病的恢復。護理人員要用大學學習的溝通技巧,與患者搞好關係。尊重、體貼、真誠、有責任心,學會傾聽,善於交談,常運用非語言技巧等等。護士也要移情的體會患者的感情,以便作出最佳對策。

調試情緒紛擾,根除消極情感。首先校正護理學生的不良情緒,護士被譽為天使。學生不應有護理沒有出頭之地的想法,更不要有女生才適合護理專業的想法。我們男生也願全身致力於護理專業,也有為全國護理事業奮鬥的意願。其次,護理學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有義務該正護士在人們心中的意識,抬高護理的地位。

總之,護士應達到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能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的標準。

4患者的情緒變化:

人敢進入患者角色後,普遍會發生心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心境不佳,情緒不穩定,對角色迷茫。有些患者常為一些小事大怒或痛哭,常給周圍人一些不知所措的疑慮。隨着病情加重,病程加長,患者的異常情緒會更加明顯。這種情緒會讓人誤解,造成人際關係緊張時人們對他們敬而遠之。對疾病恢復不利,少數患者會出現情緒反應減弱現象,表現對多數刺激無動於衷。這就意味着患者病情嚴重或有心理障礙。

5護理人員怎樣調試患者的不良情緒:

鋸凱農等學者報道,任何易致焦慮、憂鬱、恐懼、憤怒等情緒狀態的因素,都可能對個體身心健康造成干擾。大量臨牀報告,患者常帶有這樣或那樣的負性情緒狀態。所以,醫護人員在進行臨牀治療過程中,給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是必要的。

5.1護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護士面對的是一個生命,不應把自己的消極情緒灑在患者身上。護士的情緒變化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都有直接感染作用。舉個繩老師舉過的例子:協和醫院的一名護士晚上在家裏生了氣。第二體內早上在對病人進行護理前對患者説:“很對不起,我今天情緒調節的不大好,若做出不好之處,敬請諒解。也請您放心,我會盡全力對您做出護理。”這名護士的做法不僅消除了病人的疑慮,而且得到了患者的讚揚。

5.2學會移情,設身處地的為患者着想:護士應成為善解人意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首先護士要學會神入式傾聽,以博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其次從談話中別把握患者需求所在,合理的評價他們的想法,弄清楚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背景。最後,運用經驗做出合理方案,從心理上滿足患者的需求。在解決問題時,應關注患者情緒改變,調動患者的能動性,不要讓病人有忽略的感覺。

綜上使我對情緒的理解,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參考文獻:

1《護理心理學》韓繼明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p117第四段;

2《心理學(公共課)》程正明、高玉祥、鄭日昌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三版 p157;

3《普通心理學》修訂2版葉奕乾、何存道、樑寧建主編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五次 p245;

4《護理心理學》劉曉虹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p187第一段。

【第9篇】大學生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

一、課題的提出

緊張、繁忙、競爭的氣氛也同樣籠罩中國小校園。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師不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片面追求分數;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臉上寫滿稚氣和青春的孩子們,揹負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該悠閒的雙休日,奔波於各種為他們特設的學習場所。經過了一天的學校生活,疲憊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們都在悠閒自在地欣賞電視節目,而小小的孩子還要伏案對付那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習題,電視中精彩的節目對他們來説只是週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們的負擔實在太重了。於是,有些孩子開始厭學,有些孩子因為不堪忍受而逃學拒學,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殺的方式來逃避煩惱。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起跑線上的教師,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急需解決,我們肩負的任務重如泰山。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對學生中出現的厭學情緒要及時的分析與研究,找出問題的根源,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一片蔚藍的天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厭學是目前中國小生諸多學習障礙中最普遍、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導致輟學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導和控制,就會發展為厭學症。患有厭學症的學生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怕考試,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曠課逃學。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噁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厭學症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渠道對國小生厭學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探尋其厭學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決策,以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希望通過實踐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細緻、合理、有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更多的溝通,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3、家長的教育方法更得當,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意義: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儘快從厭學情緒中掙脱出來。

三、研究內容

本課題以研究本校厭學學生為主,以研究家長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教學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為輔,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學生的 厭學原因,尋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幫助厭學學生更好地學習,健康全面地發展。

四、研究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分析與研究中樹立系統觀、整體現,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分析,包括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以及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因素,透過各種錯綜複雜的現象從中找出主導性的因素與線索,從而作出更有效的決策。

2、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始終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動態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國小生,力求通過動態考查把握學生出現厭學情況的來龍去脈和問題癥結,不能靜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現象或行為表現,應由果溯因,以動態的視野尋求其心理機制的運行和外部影響的發展脈絡,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分析與研究中,既要重視心理學方法和技術的使用,又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方法和技術,以利於發現厭學的根源,採用有效的措施。

5、指導性原則

教師在找到學生厭學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確的判斷之後,要組織力量(或家長或老師或其他重要人物)對研究的對象進行必要的指導與教育,以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解決問題,走出困境,更好地促進他們發展。

6、異同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對象的一般心理特點和行為發展規律,又要充分考慮年齡差異、性別差異、知識水平差異,理解接受能力差異、家庭環境差異等影響,努力做到共性、個性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7、保密性原則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對學生的談話內容結果予以保密,強調對研究對象的人格與利益的關係,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證。

8、主體性原則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和尊重學生激發和調動學生的自覺和積極性。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談話與問卷)通過談話與問卷瞭解各班級中有哪些學生有厭學現象及厭學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學生更客觀地瞭解自己,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具體的教育目標和方法。

2、觀察法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語、表情、動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學習、勞動、遊戲中的活動表現,瞭解存在的問題,在掌握比較詳實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分析與研究。

3、個案法

教師通過詳盡蒐集厭學學生的有關資料,系統整理,綜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與合理性。

4、資料文獻法

查閲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加強理論探討,為實踐指明方向。

5、經驗總結法

總結研究中的有效經驗,提煉概括,撰寫論文。

六、課題研究的難點

受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拼命灌輸,課外則佈置大量的作業,通過大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應付考試;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師已經意識到應當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家長不同意。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許多家長在孩子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以後,還要佈置額外的作業讓孩子做。

七、預期的目標和結果以及創新之處

1、加強家校聯繫

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繫,做到聯手共管,使學生有個引導和支持。同時端正家長對子女讀書的看法,使其與校方達成共識。家長要根據孩子成長的規律,根據孩子學習情況、思維特點、興趣特長等,把握其“最近發展區”,在此基礎上,選擇符合孩子實際的階段性期望目標,為孩子規定的目標要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使孩子能夠並樂於努力去達到目標。另外,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般要多表揚,少批評。還有,家長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簡單、粗暴,動輒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溝通,瞭解其思想動態,給予及時的關心、指導。

2、加強師生聯繫

有人説“教師是學生在學校裏的家長”。可見教師對學生而言是多麼的重要,教師應該走近學生,關心學生,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內心世界,並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給他們以信心與關愛,讓他們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能夠與學生交朋友的教師是出色的教師。教師絕對不能歧視學生,而應該正確引導學生。

3、上好學習心理課

厭學學生大多沒有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學習上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上好學習心理課,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指導課餘生活

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合理地選擇自己的課餘生活,禁止學生上網吧、遊戲室等娛樂場所。可以召開“我的課餘生活”、“做文明的網絡使者”等主題隊會,使學生受到啟迪和教育。

八、課題研究任務分工

九、研究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研究論證階段(9月~10月)

1、確立研究方案;

2、開題論證;

3、進行學生學習能力分項調查(問卷法、談話法)。

階段成果:調查報告、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11月~2月)

1、進行實驗,個案研究;

2、適時反饋,調整研究策略;

3、課題研究小組進行論證,並設計有效的評價手段和方法。

階段成果:創造性學習個案及教學實踐階段經驗總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3月~5月)

1、整理相關資料。總結得失,繼續深入研究。

2、收集小課題研究成果,撰寫實驗論文及研究報告。

3、展示課題成果。論文、案例、隨筆等。

4、整理分析研究結果,結題論證。

第四階段:反思提高

最終成果形式:實驗報告、經驗論文和有一定推廣價值的開放性學習案例。

十、參考文獻

1、楊心德:《學生的自我有效感與學習動機》,《教育研究》

2、黃榮光:代寫論文 《學生厭學現象的心理分析及矯正對策》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0篇】心理學開題報告

心理學開題報告範文(1)

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在半年的研究時間,10次治療活動裏面,使用合理情緒療法,檢驗合理情緒療法對監獄長刑犯的抑鬱病症矯治的有效性即對病患情緒狀況的促進作用;並使正處於監獄服刑中期的長刑犯認識到,情緒狀態並不是激動體驗的結果(人們體驗到某種不愉快的事件,某種失敗或者遭到排斥,都可以被稱為“激動體驗”),而是不合理信念的結果,並且使治療對象對他們先前存在的不合理對象產生懷疑。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他們改變非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其消極情緒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減少他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在糾正長刑犯非理性信念的基礎上,讓他們懂得一些抑鬱症的醫學知識,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自己性格上存在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會在監獄環境下患抑鬱症的原因;讓監獄患者也能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要針對自己的弱點加強鍛鍊,改變原來對生活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1.本課題的目的及研究意義

⑴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在半年的研究時間,10次治療活動裏面,使用合理情緒療法,檢驗合理情緒療法對監獄長刑犯的抑鬱病症矯治的有效性即對病患情緒狀況的促進作用;並使正處於監獄服刑中期的長刑犯認識到,情緒狀態並不是激動體驗的結果(人們體驗到某種不愉快的事件,某種失敗或者遭到排斥,都可以被稱為“激動體驗”),而是不合理信念的結果,並且使治療對象對他們先前存在的不合理對象產生懷疑。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他們改變非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其消極情緒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減少他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在糾正長刑犯非理性信念的基礎上,讓他們懂得一些抑鬱症的醫學知識,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自己性格上存在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會在監獄環境下患抑鬱症的原因;讓監獄患者也能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要針對自己的弱點加強鍛鍊,改變原來對生活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逐漸培養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適應監獄勞動改造的環境,積極地對待相對漫長的服刑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不管遭遇任何人生的變遷,都要從逆境中走出來,在生活中做一名強者。

心理學開題報告範文(2)

論文題目:主觀幸福感研究

(一)選題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狀況評述、本人是否有創新

1.選題意義

幸福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自古至今人們都在追求幸福。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的情況下,為什麼幸福感卻越來越少?幸福本來就是主觀的,影響個體主觀的 因素很多,現代社會對於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 個體主觀幸福對人們身心狀況,生活質量都有影響,甚至對當前社會的進步與 發展也有一定影響,所以研究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狀況評述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90年代到本世紀初, 研究方向從老年羣體擴展到向全體人羣發展,在理論方面,理論綜述和有關主 觀幸福感結構的討論都取得了很多不錯的成果。在測評工具的建設來看,主要是引進和修訂國外量表,也有較少研究者自編問卷進行測驗。

(2)國外研究情況

國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寫的第《自稱幸福的相關 因素》為標誌。diener(1997)在其論文《主觀幸福感研究新紀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劃分出描述比較、理論建構、測量發展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統計學的維度,描述與比較不同人羣幸福感;第二階段主要是將研究重點轉向內部因素,建構有關的理論框架,探討獲得幸福的各種途徑和跨 文化研究;第三階段主要是將研究方法、途徑和主觀幸福感測量理論進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測量表為主體,並結合其他評估技術,以正面評價為主,併兼顧負面指標的新格局。

(3)本人創新

主觀幸福感本身就是一個因人而異的主觀感受,本人覺得應該重視對主觀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從研究對象上,應該擴大研究人羣的範圍,大到國家領導人,小到農民工人都應有所研究。這樣對主觀幸福感的評定才會更加全面。從研究方法上,我們應當用一套適合於當前國內形式下測量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量表。應注意無論是測驗量表以及測量工具,還是測驗方法等都應該與時俱進,適時改觀。使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規範化,科學化。

(二)論文主要內容及寫作大綱

1.論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介紹主觀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關的理論,重點探索屬於主觀範疇的人格因素,以及屬於客觀範疇的生活事件(社會關係、收入、健康狀況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通過積極有效心理干預領域來促進人們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

2.寫作大綱

1.主觀幸福感概述

1.1主觀幸福感的概念

1.1.2國內對主觀幸福感含義的界定

1.1.3國外對主觀幸福感含義的界定

1.2當前人們對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現狀

1.2.1國內對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狀況

心理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心理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1.2.2國外對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狀況1.3主觀幸福感的分類

1.3.1以外界標準界定的主觀幸福感。

1.3.2以情緒體驗界定的主觀幸福感。

1.3.3個體自我評價的主觀幸福感。

1.4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1.4.1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主觀因素

1.4.2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客觀因素

社會關係

經濟狀況

健康狀況

1.5有關主觀幸福感的理論

1.5.1目標理論

1.5.2活動理論

1.5.3由下到上的理論和由上到下的理論

1.5.4判斷理論

1.5.5動力平衡理論

1.6主觀幸福感存在問題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結語

(三)主要參考文獻

①段建華.主觀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學動態,1996(41)

②葉亦乾 《普通心理學》

③李儒林張進輔樑新剛: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理論. 中國心理衞生雜誌,

④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於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心理學動態, 2000

⑤ 嚴標賓 鄭 雪 邱 林: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比較[j].心理學探新,

⑥何瑛.主觀幸福感概論.重慶師

⑦朱琳:《論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

⑧汪向東.心理衞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衞生雜誌,1993,增刊:260~263.

⑨張釗. 個人目標、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一項縱向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 ,

⑩張羽. 社會支持方式與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 山東師範大學: ,

(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寫作進度計劃

1.研究方法:通過蒐集資料以及綜合分析法和教師的指導

2.完成措施:認真分析和蒐集相關資料,到圖書館查閲相關書籍,並且利用網絡蒐集了一些對於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理論的相關資料,最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3.寫作計劃:

(1)、xxxx年12月20日至xxxx年12月30日查閲文獻、選題。

心理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論文

(2)、xxxx年1月1日至xxxx年1月11日完成開題報告,並交老師修改。

(3)、xxxx年1月12日至xxxx年1月22日修改開題報告,並完成論文初稿

(4)、xxxx年1月23日至xxxx年1月30日完成二搞,並交指導老師修改。

(5)、xxxx年1月31日至xxxx年2月15日完成論文。

【第11篇】本科心理學畢業設計開題報告

題目:國小生快樂感調查研究

1.1 國外的研究綜述

1.1.1 由邊沁開始的快樂與功利研究

英國倫理學家洛克和邊沁是其中堅代表。由於倫理學的學科使命與問題意識,使得倫理學家把快樂與行為的道德準則、價值判斷相聯繫。倫理學的這一道德追問與價值聯繫,使得哲學中的快樂演繹成為倫理學中的“功利”。功利是有利於快樂的事情。“凡是有利於快樂的事情就是好的”,這就是功利主義的行事原則。

1.1.2 經濟學關於快樂與效用的量化研究

在經濟學中,把快樂概念引入經濟學。快樂——效用度量問題的研究始於傑文斯創立的邊際效用論。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換取快樂,人們消費的目的便是追求快樂減免痛苦。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把物品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屬性界定為效用。傑文斯把勞動定義為心身所受的痛苦即負效用,勞動收益得到的快樂則是正效用。而均衡的勞動時間則由勞動的邊際收益(正效用:工資產生的快樂)等於邊際成本(即由勞動產生的負效用:痛苦)來決定。[3] 在經濟學中,快樂概念轉化為“效用”,用以解釋人類在約束條件下的化選擇行為。從而可見,經濟學中效用概念的本質涵義仍然是快樂,快樂即效用。[4]

1.1.3 心理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主觀幸福感測量

從心理學角度看,快樂是個體依據自身標準對生活質量所作的主觀性評價與情感性反應,即主觀幸福感。[5]由於其注重個體行為心理研究的學科特徵,使快樂研究進一步轉向主觀分析,並突出對快樂的個體心理感受———情感與認知的研究。與之相應,心理學家們更願意以“幸福”來表徵快樂。一些哲學家認為幸福是指人們的良好的生活與行為狀態,是人合理地節制感性慾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使人格、理性不斷完善的活動。[6]

1.1.4 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生活質量與滿意度測量

社會學領域關於快樂與幸福研究的着眼點在於社會羣體體驗,其目的是找到一種能夠用以評價特定社會主觀生活質量與滿意度的指標體系。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測量主要表現為生活質量主觀指標的構建過程。

社會學家意識到,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人人得到幸福生活,人人感受快樂。因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達到人人快樂的狀態,可以説是對整個人類的終極關懷。社會學家對快樂的研究是以人羣對社會狀況的“認可”即滿意程度為注意點的。[7]

1.2 國內的研究綜述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重視生活質量的研究。1985年林南等首次在天津展開調查他們認為生活質量是對生活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和總結,因此研究以人們的主觀態度資料為基礎從22個方面測量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1987年,林南等又利用上海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數據從個體生活的13個方面探討了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這兩個研究領域之間的因果關係。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林南所做的這兩次研究側重於生活滿意具體領域的分析及與社會指標關係的探討,為我國社會學領域對人們生活滿意度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

綜觀國內外關於快樂指數的研究,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諸多領域,關於快樂的思考從未停止過,説明快樂對人們整個社會生活的重要性。需要強調的是,快樂是最能夠準確表達人類正向情感的概念,幸福、滿意、效用、偏好等概念所包含的狀況最終都是以主體自身愉悦、快樂的內心體驗為根本尺度的。

快樂是人的一種主觀的身心體驗。事實上,快樂雖然是一種內在的情緒體驗,但這種個體體驗與感受決不是“主觀隨意”的。其實,不同的人對外物的刺激回產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因而對快樂的體驗不同。本人認為,快樂是人們主客觀統一性的產物。快樂是一種通過外物的刺激作用於主體而產生的內在體驗,並且通過主題評價,它隨主體身心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由於快樂最終是通過主體感受的,因此快樂指數又稱主觀快樂感,是以百分數表示的人們的主觀快樂滿足程度。[8]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忽視外界對主體的作用。

2 選題原因及意義

2.1 選題的原因

國小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居於基礎地位,為其繼續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對學生未來的人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質教育口號下,孩子們是否享受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快樂與否,不僅影響着國小生現在的生活以及學習,甚至伴隨着他們一生的成長。作為未來祖國的培養人才,國小生的快樂、快樂感受與快樂指數,是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的。

在東環國小實習期間,班上的敖文清同學是一個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女孩。在她的臉上,我看不到她天真爛漫的笑臉,看不到孩子們童年時代所應有的快樂。她從不按時完成作業,同學經常嘲笑她不寫作業的行為。有一次我問她:“為什麼不按時完成作業呢?”她悶悶不樂地回答:“不想寫,我後媽不幫我在作業上簽字。”到底是什麼因素讓這些四年級的孩子多了一份傷感,而少了一份快樂,我想這不僅是家庭、學校的原因,也許還存在其他的因素,那麼這些因素是什麼呢?這就引起了我思考。

在思考的基礎上,我編制了《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0個題目,題目涉及可能影響國小生快樂的9個因素(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餘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2 選題的意義

此研究是從實證的角度,通過自編的問卷調查手段來來探究國小生的快樂程度,進而測算出國小生快樂指數。對於當代國小生的快樂指數實證研究的價值,筆者認為:

(1)對國小生“快樂指數”進行探究,是檢測國小生精神狀態的重要指標。對國小生“快樂指數”進行測量與分析,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改善快樂的感受,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從而有助於國小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2)掌握國小生的快樂狀況,能為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3)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積極意義,對於他們樹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4)進行快樂教育,可以更好地促進孩子們個性的充分發展,成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為祖國的未來建設和發展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3 研究的構想

3.1 研究的內容

(1)國小生快樂的研究評述。

(2)國小生快樂的研究現狀。

(3)對影響國小生快樂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統計結果。

(4)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國小生快樂的影響因素,探索影響國小生快樂的根源。

(5)根據影響國小生快樂因素以及學生的心裏特徵,探索和諧、健康、完整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對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根據研究的結果現實,呼籲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國小生的快樂問題,淨化國小生生活中的周邊環境。

3.2 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3.2.1 對象

調查選取玉林市及鄉鎮兩所國小兩個班級四年級共110名學生進行測試,回收有效問卷97份。

3.2.2 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通過自編《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0個題目分別對玉林市東環國小和桂平市油麻鎮中心國小兩所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題涉及對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餘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9個不同情境下的情緒體驗。每道題採用李克特氏5點尺度計分的方法,學生從中選擇一項符合自己的答案,統計時各項賦分分別為5、4、3、2、1。因此,本問卷關於快樂體驗滿分為100分,表示很快樂,最低分為20分,表示很鬱悶。

(2)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閲報刊雜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論文及相關研究成果。

(3)訪談法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編制訪談提綱,對學生進行訪談。

3.2.3 數據處理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採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3.2.4 研究假設

(1)父母的不同職業、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式影響學生快樂感的主要因素。

(2)兒童的年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小生的快樂感。

(3)城鄉學校學生的快樂感現狀不同。

(4)調查問卷中的9個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國小生的快樂感。

4 研究的創新點

(1)開展本課題研究,是在汲取國內外有關快樂指數、快樂感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影響快樂的因素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徵編制而成的《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編制問卷採用了專家評判法,同時徵詢了國小教師的意見以及吸取同學的意見認為這些題目是具有一定的內容效度的,保證國小生看得懂,能夠測量出國小生的快樂感。

(3)本問卷以玉林市城鄉兩所國小的四年級兩個班級的110位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具有代表性,只代表玉林市。

5 研究的進程

本課題研究分為六個階段:xx年6月至xx年5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6月至xx年11月)

(1)選擇研究課題。

(2)編制調查問卷。

(3)發放調查問卷。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12月至xx年1月)

(1)選擇畢業論文導師。

(2)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撰寫開題報告。

(3)完成調查問卷統計。

(4)開題報告會。

(5)上交相關表格。

第三階段:論文撰寫、修改(xx年1月19日至xx年5月14日)

(1)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初稿。

第四階段:論文評閲、答辯資格審查(xx年5月17日xx年5月21日)

(1)打印裝訂,送交指導老師和相關專業評閲人評閲。

(2)提出答辯申請,由系學位委員會對我的畢業論文進行資格審查。

第五階段:論文答辯(xx年5月24日至xx年5月28日)

(1)參加論文答辯會。

第六階段:整理畢業論文及相關材料(xx年6月1日xx年6月7日)

(1)整理畢業論文及相關材料,按照要求歸檔或上交,完成工作。

參考文獻

陳惠雄,劉國珍.快樂指數研究概述[j].財經論叢, xx, (3):29--36

蔣自強,張旭昆.西方經濟學演化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348

[3]傑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4:300

[4]陳惠雄.快樂原則———人類經濟行為的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xx:57-66

[5]邢佔軍.主觀幸福感研究:對幸福的實證探索[j].理論學刊, xx,(05)

[6]陳惠雄.“快樂”的概念演繹與度量理論[j].哲學研究, xx,(09)

[7]林劍.幸福論七題——兼與羅敏同志商榷[j].哲學研究, xx,(04)

[8]徐建華,霍麗敏,趙睿.當代圖書館員“快樂指數”的實證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 xx,(06)

【第12篇】心理學本科開題報告

1.1 國外的研究綜述

1.1.1 由邊沁開始的快樂與功利研究

英國倫理學家洛克和邊沁是其中堅代表,

本科心理學開題報告。由於倫理學的學科使命與問題意識,使得倫理學家把快樂與行為的道德準則、價值判斷相聯繫。倫理學的這一道德追問與價值聯繫,使得哲學中的快樂演繹成為倫理學中的“功利”。功利是有利於快樂的事情。“凡是有利於快樂的事情就是好的”,這就是功利主義的行事原則。

1.1.2 經濟學關於快樂與效用的量化研究

在經濟學中,把快樂概念引入經濟學。快樂——效用度量問題的研究始於傑文斯創立的邊際效用論。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換取快樂,人們消費的目的便是追求快樂減免痛苦。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把物品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屬性界定為效用。傑文斯把勞動定義為心身所受的痛苦即負效用,勞動收益得到的快樂則是正效用。而均衡的勞動時間則由勞動的邊際收益(正效用:工資產生的快樂)等於邊際成本(即由勞動產生的負效用:痛苦)來決定。[3] 在經濟學中,快樂概念轉化為“效用”,用以解釋人類在約束條件下的化選擇行為。從而可見,經濟學中效用概念的本質涵義仍然是快樂,快樂即效用。[4]

1.1.3 心理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主觀幸福感測量

從心理學角度看,快樂是個體依據自身標準對生活質量所作的主觀性評價與情感性反應,即主觀幸福感。[5]由於其注重個體行為心理研究的學科特徵,使快樂研究進一步轉向主觀分析,並突出對快樂的個體心理感受———情感與認知的研究。與之相應,心理學家們更願意以“幸福”來表徵快樂。一些哲學家認為幸福是指人們的良好的生活與行為狀態,是人合理地節制感性慾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使人格、理性不斷完善的活動。[6]

1.1.4 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指數:生活質量與滿意度測量

社會學領域關於快樂與幸福研究的着眼點在於社會羣體體驗,其目的是找到一種能夠用以評價特定社會主觀生活質量與滿意度的指標體系。社會學視角中的快樂測量主要表現為生活質量主觀指標的構建過程。

社會學家意識到,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人人得到幸福生活,人人感受快樂。因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達到人人快樂的狀態,可以説是對整個人類的終極關懷。社會學家對快樂的研究是以人羣對社會狀況的“認可”即滿意程度為注意點的。[7]

1.2 國內的研究綜述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重視生活質量的研究。1985年林南等首次在天津展開調查他們認為生活質量是對生活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和總結,因此研究以人們的主觀態度資料為基礎從22個方面測量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1987年,林南等又利用上海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數據從個體生活的13個方面探討了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這兩個研究領域之間的因果關係。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林南所做的這兩次研究側重於生活滿意具體領域的分析及與社會指標關係的探討,為我國社會學領域對人們生活滿意度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

綜觀國內外關於快樂指數的研究,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諸多領域,關於快樂的思考從未停止過,説明快樂對人們整個社會生活的重要性。需要強調的是,快樂是最能夠準確表達人類正向情感的概念,幸福、滿意、效用、偏好等概念所包含的狀況最終都是以主體自身愉悦、快樂的內心體驗為根本尺度的。

快樂是人的一種主觀的身心體驗。事實上,快樂雖然是一種內在的情緒體驗,但這種個體體驗與感受決不是“主觀隨意”的。其實,不同的人對外物的刺激回產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因而對快樂的體驗不同。本人認為,快樂是人們主客觀統一性的產物。快樂是一種通過外物的刺激作用於主體而產生的內在體驗,並且通過主題評價,它隨主體身心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由於快樂最終是通過主體感受的,因此快樂指數又稱主觀快樂感,是以百分數表示的人們的主觀快樂滿足程度。[8]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忽視外界對主體的作用。

2 選題原因及意義

2.1 選題的原因

國小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居於基礎地位,為其繼續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對學生未來的人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質教育口號下,孩子們是否享受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快樂與否,不僅影響着國小生現在的生活以及學習,甚至伴隨着他們一生的成長。作為未來祖國的培養人才,國小生的快樂、快樂感受與快樂指數,是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的。

在東環國小實習期間,班上的敖文清同學是一個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女孩,

在她的臉上,我看不到她天真爛漫的笑臉,看不到孩子們童年時代所應有的快樂。她從不按時完成作業,同學經常嘲笑她不寫作業的行為。有一次我問她:“為什麼不按時完成作業呢?”她悶悶不樂地回答:“不想寫,我後媽不幫我在作業上簽字。”到底是什麼因素讓這些四年級的孩子多了一份傷感,而少了一份快樂,我想這不僅是家庭、學校的原因,也許還存在其他的因素,那麼這些因素是什麼呢?這就引起了我思考。

在思考的基礎上,我編制了《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5個題目,題目涉及可能影響國小生快樂的9個因素(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餘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2 選題的意義

此研究是從實證的角度,通過自編的問卷調查手段來來探究國小生的快樂程度,進而測算出國小生快樂指數。對於當代國小生的快樂指數實證研究的價值,筆者認為:

(1)對國小生“快樂指數”進行探究,是檢測國小生精神狀態的重要指標。對國小生“快樂指數”進行測量與分析,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改善快樂的感受,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從而有助於國小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2)掌握國小生的快樂狀況,能為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3)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積極意義,對於他們樹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4)進行快樂教育,可以更好地促進孩子們個性的充分發展,成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為祖國的未來建設和發展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3 研究的構想

3.1 研究的內容

(1)國小生快樂的研究評述。

(2)國小生快樂的研究現狀。

(3)對影響國小生快樂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統計結果。

(4)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國小生快樂的影響因素,探索影響國小生快樂的根源。

(5)根據影響國小生快樂因素以及學生的心裏特徵,探索和諧、健康、完整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對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根據研究的結果現實,呼籲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國小生的快樂問題,淨化國小生生活中的周邊環境。

3.2 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3.2.1 對象

調查選取玉林市及鄉鎮兩所國小兩個班級四年級共110名學生進行測試,回收有效問卷97份。

3.2.2 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通過自編《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共25個題目分別對玉林市東環國小和桂平市油麻鎮中心國小兩所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題涉及對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習壓力、學校生活、課餘時間、自我意識、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9個不同情境下的情緒體驗。每道題採用李克特氏5點尺度計分的方法,學生從中選擇一項符合自己的答案,統計時各項賦分分別為5、4、3、2、1。因此,本問卷關於快樂體驗滿分為100分,表示很快樂,最低分為20分,表示很鬱悶。

(2)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閲報刊雜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論文及相關研究成果。

(3)訪談法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編制訪談提綱,對學生進行訪談。

3.2.3 數據處理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採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3.2.4 研究假設

(1)父母的不同職業、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式影響學生快樂感的主要因素。

(2)兒童的年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小生的快樂感。

(3)城鄉學校學生的快樂感現狀不同。

(4)調查問卷中的9個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國小生的快樂感。

4 研究的創新點

(1)開展本課題研究,是在汲取國內外有關快樂指數、快樂感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影響快樂的因素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徵編制而成的《國小生快樂指數問卷》,編制問卷採用了專家評判法,同時徵詢了國小教師的意見以及吸取同學的意見認為這些題目是具有一定的內容效度的,保證國小生看得懂,能夠測量出國小生的快樂感。

(3)本問卷以玉林市城鄉兩所國小的四年級兩個班級的110位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具有代表性,只代表玉林市。

5 研究的進程

本課題研究分為六個階段:xx年6月至xx年5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6月至xx年11月)

(1)選擇研究課題。

(2)編制調查問卷。

(3)發放調查問卷。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12月至xx年1月)

(1)選擇畢業論文導師。

(2)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撰寫開題報告。

(3)完成調查問卷統計。

(4)開題報告會。

(5)上交相關表格。

第三階段:論文撰寫、修改(xx年1月19日至xx年5月14日)

(1)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初稿。

【第13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論文開題報告

一、研究課題

鄂爾多斯地區幼兒教師心理資本現狀調查及干預研究

二、研究內容概述

心理資本是在積極心理學的基礎上,結合組織管理學以發展個體的“積極心理力量”為核心而提出來的。本研究以鄂爾多斯地區幼兒教師為研究對象,對其心理資本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同時結合心理資本各要素的建設,探討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對幼兒教師進行心理資本的干預並取得預期效果,從而説明心理資本是可以通過干預而得以改變提升的。

本研究採用《心理資本問卷》(pcq)作為測評工具,運用問卷調查法,對鄂爾多斯地區的 180 名幼兒教師進行調查。研究顯示,該地區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和組成心理資本的四個要素(自我效能、樂觀、希望、韌性)在城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聘用和正式分配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具體結果如下:

(1)聘用教師和正式教師之間心理資本存在顯着差異,正式教師的心理資本要高於聘用教師。此外,心理資本的四個子維度也都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聘用教師的四個維度普遍低於正式職工。

(2)獨生子女教師與非獨生子女教師在心理資本上有顯着差異,在四個子維度中,在自我效能和希望維度上獨生子女教師與非獨生子女教師不存在顯着性差異,而在樂觀、韌性這兩個維度上則存在顯着性差異。

(3)城鎮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和鄉村幼兒教師相比沒有顯着差異,其四個子維度中只有自我效能城鎮幼兒教師明顯高於鄉村教師,其他三個維度均不存在顯着性差異。

在這些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從 luthans 的心理資本干預模型入手,本文提出了心理資本建設的干預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對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樂觀、希望、韌性進行開發建設,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並對幼兒教師心理資本的干預研究進行了對比,通過前後測數據分析,證明心理資本及其組成要素均可以通過干預得到改善提高。此外通過研究期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會對幼兒教師心理資本建設的關注度,既解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亞健康問題,促進個人發展,也可以聚沙成塔,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幫助。

三、問題的提出

在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心靈的困局,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這種現象越為突出。為了生活無暇它顧的時代漸漸遠去,內心的精神需求被提上了日程,而一直以來被忽視的精神文明建設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但已成模式的生活常規卻將忽於建設的內心世界禁錮起來,彷徨、失意、挫折感等消極情緒紛紛爆發,於是如何營造積極、健康、陽光的心態應對面臨的困境和壓力就被提上了日程。雖然藉助於心理醫生,很多人的內心有所調整,但治標不能治本,其真正依靠挖掘自我而進行的修復仍處於睡眠狀態,如何才能達到標本兼治,防患於未然呢?近些年源於積極心理學融合組織管理學的心理資本的提出,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新窗口。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狀態,開發和建設好心理資本可以從根本上挖掘人的各項潛在優勢並可以將其培養成為個體的優秀品質,使個體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只要遇到問題和困難,都能以積極陽光的心態去解決,去面對。我們不再消極被動的應戰,而是開始積極主動的進行備戰。未來社會是人才的社會,説到底看重的是人才的潛能,而心理資本是潛能的根源。如果能從幼兒教育開始就逐漸滲入心理資本的建設,那麼心理健康教育必定會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學前教育作為人終生教育的起點、學校教育的奠基,是人一生中好習慣好品質萌芽發展的關鍵期,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所以對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對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進行有效的開發建設,不但會對教師有積極的影響促進其成長,而且也會對幼兒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而對社會未來的發展產生影響。

四、研究的意義

當前,由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 seligam(塞利格曼)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發起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已經成為心理學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方向。人們對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再只是侷限於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解決、治療,而是開始轉向積極心理的引導和培育,使心理問題沒有發展的温牀,這不但有利於健康心理的發展,而且也使很多問題在萌芽狀態中被解決,事半功倍。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説,當人們在生理、安全上的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提出對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這種需求使人們多數處於“被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高需求層次上,因而心理會變得比較敏感,容易產生顧慮、牴觸等負面情緒,那麼培養自信、樂觀、希望和韌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源於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提出的心理資本建設,為全面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和建設方向。心理資本是將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拓展人才發展的範疇,使個體可以更健康更陽光更有品質的生活。心理資本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幫助人提升心理素質的方法,加強心理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戰性,引導培養積極的心理狀態,激發人內在的可開發的潛能,使其形成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氛圍,避免或減少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產生。因此心理資本的建設,不但可以挖掘人的潛能良好地品質,促進個人健康發展,同時也會促進自己所在的組織和社會良性發展。但目前國內外對心理資本的開發、干預大多關注的是企業的員工,關注提升他們的心理資本會給企業帶來的巨大利潤,對其他社會個體心理資本的研究、開發建設較少,而已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於大學生,覆蓋面較窄。本研究針對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現狀及其干預進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心理資本的研究範圍,使其理論研究更為寬泛,為更多社會個體的改變帶來契機,為其理論的實際應用推廣起到促進作用。

五、調查方法

樣本選取方式為隨機取樣,取樣以幼兒園為單位隨機取樣。樣本的總數為 210人。發放問卷 210 份,問卷回收 193 份,回收率為 91.9%,其中無效的問卷為 13 份,有效問卷有 180 份,有效率為 85.7%。

六、研究展望

未來研究可以更加全面的考慮取樣範圍和途徑,同時也可以更深入全面的考慮心理資本的比較指標和可能性影響因素,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實用性和適用性。在進行調查時,增加觀察法或者面談法提綱設計的合理性,在理論數據支持的基礎上對感性因素也能更好的加以分析,以增加心理資本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學性。數據的分析也要儘可能全面,尤其是心理資本的比較指標的選取,可以更為嚴謹,對影響心理資本的因素考慮也可以更加全面,使研究成果能夠真正促進鄂爾多斯地區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發展,為鄂爾多斯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提供切實的幫助。

七、論文提綱

引 言

第 1 章 文獻綜述

1.1 心理資本的相關概念界定

1.2 心理資本的組成要素

1.3 國內外研究概況和發展趨勢

第 2 章 問題的提出

2.1 研究意義

2.2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第 3 章 幼兒教師心理資本的現狀調查設計

3.1 調查目的

3.2 調查方法

第 4 章 幼兒教師心理資本的調查結果

4.1 幼兒教師心理資本的差異檢驗

4.2 訪談內容及結果

第 5 章 分析與討論

5.1 幼兒教師心理資本調查結果分析

5.2 訪談結果分析

第 6 章 幼兒教師心理資本的干預研究

6.1 自我效能的干預

6.2 樂觀的干預

6.3 希望的干預

6.4 韌性的干預

第 7 章 幼兒教師心理資本干預比較

7.1 幼兒教師心理資本干預調查設計

7.2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的選取

7.3 干預活動的實施步驟與內容

7.4 干預研究結果分析

第 8 章 研究結論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價值

8.2 不足之處

8.3 研究展望

參 考 文 獻

致 謝

【第14篇】心理學開題報告(精選)

心理學專業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主觀幸福感研究

(一)選題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狀況評述、本人是否有創新

1.選題意義

幸福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自古至今人們都在追求幸福。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的情況下,為什麼幸福感卻越來越少?幸福本來就是主觀的,影響個體主觀的 因素很多,現代社會對於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 個體主觀幸福對人們身心狀況,生活質量都有影響,甚至對當前社會的進步與 發展也有一定影響,所以研究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狀況評述

(1)國外研究情況

國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寫的第《自稱幸福的相關 因素》為標誌。diener(1997)在其論文《主觀幸福感研究新紀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劃分出描述比較、理論建構、測量發展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統計學的維度,描述與比較不同人羣幸福感;第二階段主要是將研究重點轉向內部因素,建構有關的理論框架,探討獲得幸福的各種途徑和跨 文化研究;第三階段主要是將研究方法、途徑和主觀幸福感測量理論進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測量表為主體,並結合其他評估技術,以正面評價為主,併兼顧負面指標的新格局。

(2)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90年代到本世紀初, 研究方向從老年羣體擴展到向全體人羣發展,在理論方面,理論綜述和有關主 觀幸福感結構的討論都取得了很多不錯的成果。在測評工具的建設來看,主要是引進和修訂國外量表,也有較少研究者自編問卷進行測驗。

(3)本人創新

主觀幸福感本身就是一個因人而異的主觀感受,本人覺得應該重視對主觀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從研究對象上,應該擴大研究人羣的範圍,大到國家領導人,小到農民工人都應有所研究。這樣對主觀幸福感的評定才會更加全面。從研究方法上,我們應當用一套適合於當前國內形式下測量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量表。應注意無論是測驗量表以及測量工具,還是測驗方法等都應該與時俱進,適時改觀。使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規範化,科學化。

(二)論文主要內容及寫作大綱

1.論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介紹主觀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關的理論,重點探索屬於主觀範疇的人格因素,以及屬於客觀範疇的生活事件(社會關係、收入、健康狀況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通過積極有效心理干預領域來促進人們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

2.寫作大綱

1.主觀幸福感概述

1.1主觀幸福感的概念

1.1.2國內對主觀幸福感含義的界定

1.1.3國外對主觀幸福感含義的界定

1.2當前人們對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現狀

1.2.1國內對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狀況

心理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心理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1.2.2國外對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狀況

1.3主觀幸福感的分類

1.3.1以情緒體驗界定的主觀幸福感

1.3.2。以外界標準界定的主觀幸福感。

1.3.3個體自我評價的主觀幸福感。

1.4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1.4.1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主觀因素

1.4.2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客觀因素

社會關係

經濟狀況

健康狀況

1.5有關主觀幸福感的理論

1.5.1目標理論

1.5.2活動理論

1.5.3由下到上的理論和由上到下的理論

1.5.4判斷理論

1.5.5動力平衡理論

1.6主觀幸福感存在問題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結語

(三)主要參考文獻

①段建華.主觀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學動態,1996(41)

②葉亦乾 《普通心理學》

③李儒林張進輔樑新剛: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理論. 中國心理衞生雜誌,

④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於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心理學動態, 2000

⑤ 嚴標賓 鄭 雪 邱 林: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比較[j].心理學探新,

⑥何瑛.主觀幸福感概論.重慶師

⑦朱琳:《論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

⑧汪向東.心理衞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衞生雜誌,1993,增刊:260~263.

⑨張釗. 個人目標、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一項縱向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 2 007

⑩張羽. 社會支持方式與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 山東師範大學:

(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寫作進度計劃

1.研究方法:通過蒐集資料以及綜合分析法和教師的指導

2.完成措施:認真分析和蒐集相關資料,到圖書館查閲相關書籍,並且利用網絡蒐集了一些對於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理論的相關資料,最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3.寫作計劃:

(1)、xxxx年12月20日至xxxx年12月30日查閲文獻、選題。

心理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論文

(2)、xxxx年1月1日至xxxx年xx月xx日完成開題報告,並交老師修改。

(3)、xxxx年1月12日至xxxx年xx月xx日修改開題報告,並完成論文初稿

(4)、xxxx年1月23日至xxxx年xx月xx日完成二搞,並交指導老師修改。

(5)、xxxx年1月31日至xxxx年xx月xx日完成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kaiti/wnoj3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