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活動方案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精選28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精選28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8篇《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相關的範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精選28篇)

篇1: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物種的繁多。

2.喜歡探索周圍事物和現象,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對勞動的興趣,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

●活動過程

1尋找、選擇和確定要種的種子

為了尋找種子,我鼓勵幼兒:“你覺得哪裏有種子就到哪裏去找一找。”為了幫助幼兒能夠找到種子,我們專門就活動的意圖、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以及配合的方法與家長進行了溝通。在家長的反饋中,天天的媽媽不無感慨地説:“當我帶孩子到超市後,他一直是那麼興致勃勃地在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瞪大眼睛,驚喜地説,‘媽媽.你快看,小種子就在這裏!這些豆子.我們還能吃呢’。”田田尋找種子,是在植物園進行的。通過尋找,幼兒收集了大量的種子。我們選擇哪些小種子來進行種植呢?幼兒各抒己見,有的説要能開漂亮花朵的;有的説要能結出果實的;還有的説要像幼兒園裏的爬山虎一樣,能爬得高高的……最終我們確定了生活中比較常見、而且變化比較明顯、便於幼兒進行觀察的扁豆、絲瓜和牽牛花的種子。

2.種植活動

種植小種子,都需要些什麼材料呢?幼兒分組進行了討論。在小組的記錄表上可以看出,幼兒認為種植小種子需要水、鏟子、土、花盆、澆花的水壺、小水桶等。為了便於幼兒對小種子進行照料和觀察.我們決定把它們種在陽台的花盆裏。怎麼把小種子種下去呢?幼兒在討論中達成了共識,認為種植的過程應該是:剷土一挖坑一撒種一澆水。第一組孩子們認為還要做好觀察的準備――準備“小種子”記錄本。

種植活動開始了。幼兒還是以組為單位.有的負責撐住裝土的編織袋,有的負責用小鏟從袋中把土剷出,倒進花盆裏,有的負責把花盆中的土砸實一點兒。準備工作做好了,就差把小種子種下去了。孩子們在花盆的中間用手指挖一個小坑,小心翼翼地把小種子放進坑裏.然後再蓋上一些土。該澆水了,這下可出了問題,剛埋好的小種子被水一衝。又露了出來。孩子們爭論説。是把小種子埋得太淺了。找到了原因.孩子們又重新把小種子埋得深了一些,看到小種子沒有再露出來,這才鬆了一口氣。

小種子種好了.要對它進行觀察.可看不到小種子怎麼辦?孩子們有的説:“用鏟子把土挖出來,或者把土倒出來就可以看見了。”有的説:“可以換成一個透明的花盆,這樣就能看見了。”經過討論,幼兒一致認為把土挖出來是不可行的,換成透明的花盆也會打擾剛種下去的小種子。大家決定找一些透明的花盆.再重新種下一些小種子。可大家一種才發現:種在透明的花盆裏.還是看不到小種子。見見説:“這個方法不行,玻璃是透明的.可土是黑色的,種子是淺顏色,它被土擋上了,還是看不見,這個方法失敗了。”多多也説:“種子的四面都是土,上下也是.就看不見了。”我問大家:“我們再想一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不讓土擋住小種子?大家可以試一試。”聽了我的話.幼兒開始嘗試着將種子放置在花盆的不同位置並熱烈地討論着。桐桐説:“可以把種子往上放一點,想看.把土一撥開就能看見種子了。”大家都覺得這樣會傷害到小種子。見見提議説:“如果把小種子放到玻璃那兒,就是放在玻璃邊上,可能行。”於是,孩子們開始嘗試着把小種子往玻璃邊上挪。啊,終於看見了!幼兒高興地歡呼起來。真正體驗到了自己發現的樂趣。[

幼兒園託班科學活動設計�D�D紙寶寶跳舞

活動目標:

1、對物體下落現象感興趣。

2、能初步感知物體下落時速度有快有慢。

3、樂意用身體動作模仿物體下落的軌跡。

活動準備:

1、幼兒遊戲材料人手一套。

2、教師演示用具一套。

活動過程:

1、出示各色紙寶寶,區分紅、黃、綠三色。

2、幼兒探索,觀察各種紙寶寶下落的軌跡。

3、幼兒用身體動作模仿各種紙下落的軌跡。

4、幼兒探索感知各種紙寶寶落下來時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師設疑:想一想各種紙寶寶落下來時一樣快嗎?

6、幼兒探索感知各種紙落下來有快有慢。

延伸活動:

觀察其他物體下落的軌跡。

篇2: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一、活動題目

螞蟻愛吃什麼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對螞蟻的觀察和實驗,培養幼兒關愛自然和對探索科學奧祕的慾望。

2.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幼兒的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適用對象

3~4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螞蟻若干只、透明玻璃瓶、礦泉水瓶、放大鏡、昆蟲盒若干個、餅乾屑、糖、鹽、勺子若干個。

五、活動過程

探究的問題:小螞蟻最愛吃什麼?

幼兒討論。

(1)我發現螞蟻愛吃肉。

(2)我發現螞蟻愛吃蜂蜜。

(3)我還知道螞蟻愛吃餅乾屑。

試一試,做一做。

(1)將餅乾屑放入裝有螞蟻的透明玻璃瓶中。

(2)將糖放入裝有螞蟻的透明玻璃瓶中。

(3)將鹽放入裝有螞蟻的透明玻璃瓶中。

説一説我的發現。

(1)我發現螞蟻喜歡吃餅乾屑。

(2)我發現螞蟻也喜歡吃糖。

(3)我發現螞蟻不喜歡吃鹽,到處亂爬。

六、注意事項

1.實驗用的螞蟻最好是成蟻。

2.實驗用的螞蟻不能喂得太飽,需要餓上半天,實驗效果會更好。

小班科學活動�D�D會“生鏽”的蘋果

一、活動題目

會“生鏽”的'蘋果

二、活動目標

通過動手實驗,使幼兒感知蘋果“生鏽”的現象,使幼兒學會一些防止蘋果生鏽的簡單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意識。

三、適用對象

3~4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鹽、糖、鹼、蘋果、小勺、水杯、保鮮袋、帶蓋的容器等。

五、活動過程

看一看,蘋果切片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後會變色嗎?

幼兒挖去蘋果內核,觀察蘋果的顏色。

想一想,切開後的蘋果為什麼會變色?

幼兒回答:

(1)切開的蘋果放了一會兒,就變色了。

(2)沒給切開的蘋果蓋上蓋子。

探究的問題:怎麼使蘋果的切片不變色?

幼兒把糖、鹼、鹽變成糖水、鹼水、鹽水。

(1)把蘋果切成薄片,分別放在糖水、鹽水、鹼水裏。

(2)把蘋果切成薄片,放進保鮮袋和帶蓋子的杯子裏。

説一説觀察到的現象。

(1)我看到蘋果在鹽水裏沒有變顏色,在鹼水裏變色了。

(2)蘋果在帶蓋子的杯子裏變顏色了。

(3)蘋果在保鮮袋裏沒有變顏色。

幼兒記錄實驗結果。

六、注意事項

1.蘋果的切片大小相同;糖水、鹽水、鹼水溶液的比例相等。

2.讓幼兒觀察蘋果在空氣中的變化時,挖去蘋果的果核,時間短,效果明顯。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D�D彎彎繞繞的朋友

篇3: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名稱:彎彎繞繞的朋友

活動目標:1、尋找彎曲物體的朋友。2、對彎曲的物體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與幼兒共同收集典型的彎曲物體的物品。如:大大卷泡泡糖、香蕉、剝開的桔子、電話線、蚊香、彎柄的雨傘、髮卡、彈簧、毛線、鐵絲、秤鈎、晾衣架等。

2、多媒體課件。

3、幼兒與教師收集的物品放在筐中,擺在各組的桌子上,佈置成“彎彎樂園”。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利用音樂《去郊遊》引入主題。

師:“孩子們,春天來到了,我們一起去郊遊好嗎”?

教師帶領幼兒邊聽音樂邊把幼兒帶入活動室。

師:“咦?孩子們,這是什麼地方?”“彎彎樂園”!你們到過這樣的地方麼?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彎彎樂園裏有什麼好嗎?

(二)基本部分

1、彎彎繞繞的東西

(1)尋找桌面上的用品有什麼地方是彎彎繞繞的,有什麼作用?

如:彎彎的香蕉 彎彎的髮夾 彎彎的秤鈎

彎彎的桔子 彎彎的傘把 彎彎的晾衣架

(2)幼兒自由介紹,教師隨機梳理幼兒的語言。

如:彎彎繞繞的大大卷 彎彎繞繞的電話線

彎彎繞繞的蚊香彎彎繞繞的毛線

彎彎繞繞的彈簧 彎彎繞繞的鐵絲

(3)教師利用課件小結,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

如: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 是為了讓人們與汽車爬起來更省力。

彎彎繞繞的鐵路 是為了避開城市與莊稼。

彎彎的月牙 彎彎的彩虹

2、彎彎繞繞的植物

(1)除了生活中有許多彎彎繞繞的用品,看看還有哪些彎彎繞繞的植物?

(2)幼兒交流看到的植物彎彎繞繞的地方,有什麼作用?

(3)教師小結:爬山虎是依靠彎彎繞繞的藤蔓級葉片上的“腳”向上攀援的。牽牛花用卷鬚及莖附着在別的東西上蔓延生長。西瓜藤、葡萄藤都是彎彎繞繞的,這些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都離不開彎彎繞繞的藤蔓,這些植物就是利用彎彎繞繞來更好的適應它們的生長。

3、彎彎繞繞的動物

(1)植物會彎彎繞繞的,你們有沒有見過彎彎繞繞的動物呢?哪些動物是彎彎繞繞的。

(2)幼兒自由交流。

(3)利用課件幫助幼兒小結動物身體上彎彎繞繞的作用。。

大象用彎彎的長鼻子卷木頭、洗澡等。

小狗、小貓、牛、公雞有彎彎的尾巴等。

4、彎彎繞繞的身體

(1)尋找我們身體上哪些地方是彎彎繞繞的?

如 關節、眼睛、眉毛、耳朵、嘴巴、腸子、血管等。

(2)幼兒相互尋找、討論。

(3)遊戲《去郊遊》

幼兒邊聽音樂,邊表現身體的彎彎繞繞。

(三)結束部分

幼兒在音樂聲中結束本課。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設計:小小體温計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小小體温計

有益的學習經驗:

認識體温計和體温計的用處,初步掌握體温計的使用方法。

準備:體温計

活動與指導:

1、健康人的體温在37度左右,如果生病了體温就會發生變化。你們知道怎麼才能知道體温是否正常嗎?

2、用體温計可以測量人的體温。

3、拿出體温計,告訴幼兒這就是體温計。請幼兒仔細觀察體温計的形狀及特點。

4、需要測體温時就將體温計放到腋下(也有含在嘴裏的),要將體温計的温度甩到35度以下,然後拿着亮亮的一頭,把無金屬的圓頭插到腋下。

5、教師給幼兒演示,對需要注意的地方要重點説明。

6、請個別幼兒上前表演。

7、以後我們就知道如何測體温了。

篇4: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感知各種材料的強度不同,從而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2.讓幼兒感知材料的強度與外在因素(長短、大小、寬度)的關係,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觀察、討論、實驗,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態度及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

普通餐巾紙或皺紋紙、牛皮紙條、塑料紙、玻璃彈子、木棍、繩子、掛鈎、寬膠帶、容器(可用塑料飲料瓶瓶底或冰琪淋杯子代替)、彈簧秤。

活動過程

探究活動一 玩一玩,感知材料的強度。 寬、窄、長、短不同的塑料帶、皺紋紙及牛皮紙,讓幼兒想辦法動手試一試,看一看哪種紙最牢。

探究的問題:

用三種材料不同、大小相同的紙提重物,哪種紙的力量最大? 試一試。 把相同長短、寬窄的皺紋紙、塑料紙、牛皮紙固定在木棍上,再在紙的下端繫上一個小容器。一名幼兒向容器中放玻璃彈子,另一名幼兒記錄,看一看一共放了多少玻璃彈子後紙才被拉斷,記錄下玻璃彈子總數。比較三種不同紙被拉斷後玻璃彈子的總數。 説一説我的發現。

(1)塑料紙力量最大,牛皮紙的力量也不小。

(2)皺紋紙力量最小。 探究活動二 探究的問題:用同一材料,相同長度、寬窄不同的紙掛重物,誰的力量最大?幼兒實驗。 説一説我的發現。

(1)同一材料中,當長短相同、寬度不同時,紙條越寬,它的力量越大,掛的重物越多。

(2)細紙條的力量最小。

活動結束

1.盛玻璃彈子的容器不宜太小,以便盛更多的玻璃彈子。

2.紙條不宜裁得太寬,以方便觀察。

3.木棍可用筷子或鉛筆代替。

篇5: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教育目標:

一,能夠認識我們身邊的蔬菜有哪些。

二,能分清楚蔬菜和水果的區別。

三,瞭解蔬菜對我們的作用,愛上吃蔬菜。

教學準備:

各種蔬菜的卡片,一些常見的真實的蔬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們,大家今天早上吃了些什麼呀!哦,包子啊,還有嗎?嗯,有的小朋友吃的是麪條。那麼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看見面條或者包子裏面有些什麼東西啊!哦,有肉還有呢?嗯有面條還有呢?嗯還有菜是吧!

小朋友們,你們認識自己,吃過的這些菜嗎?

二,引入蔬菜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想一想我們認識的一些蔬菜寶寶。白菜寶寶,西紅柿寶寶,番茄寶寶,土豆寶寶,南瓜寶寶,哦,還有大白菜寶寶,包菜寶寶,胡蘿蔔寶寶,白蘿蔔寶寶,哎,還有小朋友説蘋果寶寶?

朋友們,蘋果寶寶是蔬菜一家的嗎?

哦,有的小朋友説對啦,蘋果寶寶不是蔬菜一家的,它是屬於水果一家的。

三,蔬菜做遊戲

晚安,小朋友們真棒,我們現在認識了這麼多蔬菜寶寶,現在讓我們跟蔬菜寶寶一起來玩一玩遊戲吧!

捉迷藏遊戲。你畫我猜遊戲。比比看遊戲。

四,分辨蔬菜和水果

哎呀,現在蔬菜寶寶玩累了,小朋友們幫我們送蔬菜寶寶回家好不好?以,看看前面那個是哪個寶寶呀!哎呀,這不是香蕉寶寶嗎?還有西瓜寶寶。

看來西瓜寶寶和香蕉寶寶是迷路了呀,小朋友們,我們把西瓜寶寶和香蕉寶寶也送回家吧,西瓜寶寶和香蕉寶寶的家是哪一個呢!

哎,有的小朋友把西瓜寶寶和香蕉寶寶也送回了蔬菜家。哎呀,蔬菜家的爸爸媽媽,不讓西瓜寶寶和香蕉寶寶進來呢!看來西瓜寶寶和香蕉寶寶不是蔬菜一家的,那麼西瓜寶寶和香蕉寶寶是哪個家的呢!哦,是水果一家。

除了西瓜,寶寶,香蕉寶寶還有我們之前説過的蘋果寶寶,那麼小朋友們還知道哪些寶寶是水果一家的呢!哦,哎呀,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

好了,現在小朋友們,閉上你們的小眼睛,看看老師給大家變出什麼東西來?

五,出示真實的蔬菜

噹噹等,小朋友們睜開小眼睛,看看老師,這裏是什麼呀!有沒有小朋友認識啊!偶是大白菜,還有西紅柿,小朋友們,真聰明。

六,結束

好啦,小朋友們,我們也認識了蔬菜寶寶啊,順便還認識了一些水果寶寶,我們還見識到了真正的蔬菜寶寶。現在呢?我們這節課就要結束了,老師給大家佈置一個任務,我們回到家吃飯的時候,仔細的看一看,我們的飯桌上,有些哪些蔬菜寶寶?我們要把蔬菜寶寶吃到肚子裏面,讓我們長得高高大大健健康康的,好嗎?

篇6: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園科學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孩子們對身邊常見事物都可產生有價值的科學教育活動。橋是幼兒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物,在生活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不同的橋材料不同,形態各異,幼兒感到好奇,有興趣探究,將幼兒對橋的興趣引入到課堂之中,讓幼兒體會探究橋的過程和與小夥伴交流橋的快樂。

二、活動目標:

1.瞭解橋在三個時期建橋主要用的材料。

2.能通過觀察與比較,描述不同的橋的特徵,建築材料及功用。

3.通過了解橋的演變,感受科學發展的進步。

三、活動重難點:

重點:知道橋的功能建造及主要用的材料。

難點:能描述不同的橋的特徵,建築材料及功用。

四、活動準備:

1.PPT課件(不同材料製作的橋、建在不同地方的橋的圖片)。

2.一個關於橋的謎語。

五、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出一個謎語,讓幼兒猜,引發幼兒興趣從而導入主題。

教師:小朋友,老師説一個謎語,你們來猜猜是什麼?

教師:樣子像船不是船,永遠停在江河畔,火車汽車它能載,光載東西不開船。讓我們猜一下它到底是什麼呢?(橋)

教師:相信聰明的你們已經猜到了,沒錯,猜對了,它就是——橋!

(二)引導幼兒回憶見過的各種橋

教師:小朋友,我們生活中見到各種各樣的橋,那麼你們見過橋嗎?見過什麼橋?它是什麼樣兒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各種各樣的橋。

(三)引導幼兒瞭解橋的構造及功能特點

(四)教師編出示PPT圖片,我們來看第一種橋

(1)吊橋

吊橋又稱懸索橋,由懸索、橋塔、吊杆、錨碇、吊杆、加勁樑及橋面系所組,一般在景區可以看到

(2)獨木橋

簡單的人行橋,常用一面砍平的一根圓木做成的,架在懸崖等地上,最常見的地方是鄉下,雖製造簡便,但稍不小心就會受傷甚至丟掉性命。要經過這座橋、一定要在大人的陪伴下經過,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3)鋼鐵橋

我們再來看鋼鐵橋、鋼鐵橋是用鋼鐵作為主要建造材料的橋樑,具有強度高,鋼度大的特點、這種橋呢大多在城市可以看到,有的小朋友上學的時候可以經過它。

(4)拱橋

拱橋指的是在豎直平面內以拱作為結構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樑。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感。像北京頤和園玉帶橋,就是一種。還有河北的趙州橋,也是拱橋的一種。

(4)立交橋

立交橋全稱為“立體交叉橋”,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匯處建立的上下分層、多方向互不相擾的現代化橋樑,這種橋呢建設成本較高,通常只在高速公路互通、城市幹道或快速路之間的交匯處建設,主要作用是使各個方向的車輛不受路口上的紅綠燈管制而快速通過。那立交橋的主要功能就是避免多方向車輛在交匯處互相干擾,他的主要特點就是道路平面分離,或立體交叉形成多層。

(5)木橋

木橋以天然木材作為主要建造材料的橋樑,木橋是最早出現的橋樑形式,它具有重量輕,強度較高的特點,因為木材分佈較廣,取材比較容易,而且採伐加工不需要什麼複雜的`工具所以木橋是最早出現的橋樑形式。所以加工及各部分連接的構造簡單等優點。但其也有易燃,易腐蝕,承載力和耐久性易受木材的各向異性及天然缺陷影響等缺點。這種橋大概只可以在山區景觀區才可以見到的哦。

(四)遊戲環節連連看

讓小朋友找到獨木窮、鋼鐵橋、立交橋、拱橋、吊橋、相對應的橋樑圖片。

六、活動總結:

隨着科技的發展,除了這些橋,還會有更先進的外形美觀的橋出現,小朋友們可以平時多多觀察,就可以發現更宏偉的大橋哦。

篇7: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學習簡單實用的軟管節約小妙招,初步理解節約的意義。

2、嘗試使用多種方法發現廢棄的牙膏殼裏殘留物。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教具:課件學具:舊牙膏(人手一份)、剪刀、小棒等(若干)、小罐子。擦布、皮鞋、髒玩具護手霜(若干)、擠牙膏器(若干)

2、經驗準備:幼兒有使用小工具進行操作實踐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擠牙膏大比拼。

(目的:探索多種擠牙膏的方法,初步萌發節約意識)

1、導入:舊牙膏--“我是一支被主人丟棄的牙膏。主人説我已經用完了,可是我扁扁的身體裏還留着許多牙膏。誰能幫幫我,幫我擠出來?”(教師出示舊牙膏)

2、幼兒嘗試使用多種方法擠出剩餘牙膏,教師觀察指導。

(教師指導能力強的幼兒嘗試使用小工具,鼓勵幼兒耐心操作使用多種方法擠牙膏。提醒幼兒把取出的牙膏收集在小罐子裏。)

3、幼兒交流操作方法,教師重點引導幼兒介紹使用小工具取牙膏的方法。

4、拓展思路

師:原來被扔掉的牙膏皮裏還有這麼多牙膏,要是浪費了多可惜呀。我們可以用它來幹什麼呢?除了刷牙,牙膏還有什麼其它的用處呢?

小結:牙膏的用處有很多,除了能刷牙外它還可以清潔很多的物品,如:擦拭水龍頭、擦皮鞋、清潔茶杯茶壺,另外它還有治療燙傷的作用呢!

5、鼓勵幼兒嘗試用牙膏擦洗自己的皮鞋和髒玩具。

二、牙膏的朋友們。

(目的:拓展思路,遷移學習的經驗)

1、師:牙膏住在軟管家裏,還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住在軟管的家裏?

重點提問:還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可以使用我們剛才發現的節約好方法?

2、幼兒積極發表意見

小結:在生活中有很多日用品都是住在軟管的家裏,如護手霜、洗頭膏、面霜等等,大家在使用的時候很容易在軟管中遺留很多還能用的東西,我們一定注意做到節約、不浪費。

3、師:要想做到節約、不浪費,其實從第一天使用的時候就應該注意。

重點提問:怎樣擠才能做到不浪費?

小結:剛開始使用的時候應該從軟管的底部開始,擠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擠太多,只要有合適的量就可以了。

三、神奇的擠軟管器。

(目的:拓展眼界,操作使用感受新發明的好處)

1、師:這就是為了避免浪費,發明家設計的“神奇的擠軟管器”,大家可以試試感受它的好處。

2、幼兒操作:使用擠軟管器擠護手霜塗抹雙手並説説它的優點。

小結:我們以前擠軟管需要雙手配合,而且無法控制擠出的量,在使用完後每個軟管內都有很多東西殘留在裏面無法擠壓出來,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有了這個新發明,只要輕輕單手輕輕一按就可擠出,它也可以做到使用後軟管裏幾乎沒有剩餘的東西,真是簡單、方便,實用,具有環保性。

篇8: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進行創作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2、對了解動畫成因感興趣,有探索科學的慾望。

3、鼓勵幼兒進行簡單的製作活動,能大膽地較完整地説出自己的製作過程。

二、活動準備:

畫有小貓釘釘子不同形態的畫紙若干(畫紙左下角標有1――10的數字),快速翻動成動畫的小畫書若干,小紙盒十個,雙面膠,釘書機,筷子畫有小鳥和鳥籠子的畫紙若干。

三、活動過程:

1、出示小畫書,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都喜歡看什麼?我這也有一部好看的動畫片,它呀,就藏在我的這本小書裏,你們想知道演的是什麼嗎?(發給幼兒每人一本小畫書)

小朋友,你的小畫書裏畫有什麼?(個別幼兒回答)現在請小朋友玩一玩,怎樣讓裏面的畫面也像動畫片一樣動起來。(幼兒自己探索)×××,你的小書裏演的是什麼?你是怎樣讓它動起來的?(幼兒一邊操作一邊回答)×××,你的小書裏演的是什麼?你給小朋友操作一下。

看了這樣的小書,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老師嗎?……(幼兒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剛才有的小朋友提出為什麼小書裏的人能動起來,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看過圖片後會留下印象,在很短的時間內看過許多這樣連續動作的圖片,留下的印象就連起來,就像在放動畫片。

2、幼兒自己製作平面動畫小書

剛才是老師的小書裏放動畫片,你們想不想自己也來製作動畫小書?前面有十個盒子,每個盒子裏都藏着一個小祕密,等你從這十個盒子裏把十個祕密都找齊了,你看一看會發現什麼?(幼兒自由探索,有的`孩子從動作上排序,有的孩子從圖片左下角的數字上來排序,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幼兒相互幫助)十個祕密都找齊的小朋友你看到了什麼?(幼兒快速翻動,小貓就像在釘釘子)老師幫你把動畫小書釘起來。

3、幼兒探索製作立體動畫

小朋友真聰明,能把許多連續動作的圖片製成動畫小書,我這還有兩幅圖片,一幅是小鳥,另一幅是鳥籠子,誰能用這根筷子和雙面膠來做幫手,讓這隻小鳥動起來,飛進籠子裏。(教師一邊説一邊出示各種物品,幼兒自主探索,教師指導)×××小朋友做好了,你來演示一邊,怎樣讓小鳥飛進籠子裏?你是怎樣做的?(幼兒回答先把小鳥圖片的背面粘上雙面膠,再粘上筷子,再把鳥籠子的圖片粘到筷子上,雙手一搓筷子,小鳥就“飛”進籠子裏了)

4、結束部分

小鳥飛進籠子裏了,我們讓小班的小朋友看一看,是怎樣做成的,好嗎?(帶領幼兒到小班去)

篇9: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一、幼兒課前學習活動設計

在生活中存在着許許多多的科學現象,它為我們的生活抵賴了很大的方便。大班幼兒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有着濃厚的興趣,但他們已經不滿足於觀察其表面現象,他們更多的喜歡動手去操作,在活動前讓幼兒在家中尋找可沉浮的物品並進行操作試驗,與初步的經驗,為本次活動打基礎。

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名稱:科學《讓硬幣浮起來》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

2、大膽猜想並進行驗證,學習記錄沉浮實驗結果將操作材料進行分類。

3、體驗交流、分享經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活動難點: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活動準備:一元硬幣、小桶(人手一份)積木、橡皮泥、塑料玩具、瓶蓋、紙船、課件、背景音樂、記錄表、幹抹布。

説教法、學法:

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與兒童探討生活中的硬幣,然後通過問題法,引發幼兒的好奇心。

2、演示法:通過教師的現場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表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3、觀察指導法:教師通過敏鋭地觀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幼兒的學法有:

1、操作法:教師為幼兒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部有參與的機會,體驗操作與探索的樂趣。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幼兒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活動過程:

一、出示一元硬幣,請幼兒猜想,這枚硬幣放進水裏會發生什麼現象,然後進行實驗驗證。

1、師:今天米妮帶來了一枚硬幣,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這枚硬幣放進水桶裏,它會沉下去還是浮上來?

2、師:剛才有的小朋友説硬幣會浮起來,有的説會沉下去,到底會怎樣呢?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吧!

3、小結:實驗結果和大部分小朋友猜想的一樣,硬幣放進水裏就會沉到水裏,那是不是所有的硬幣放在水中都會沉下去呢?有的硬幣會不會像剛才小朋友猜想的一樣浮在水面上呢?

4、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呢?二、幼兒討論:有什麼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鼓勵幼兒想出與別人不同的方法。

二、請幼兒初次探索,感受輔助材料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

1、師:剛才小朋友想了很多好辦法,今天米妮帶來了一個百寶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些什麼?(積木、塑料玩具、瓶蓋、紙船)請你們猜一猜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會使硬幣浮在水面上?哪些不能浮在水面上?老師這裏有一張實驗記錄表,上面有和我們一樣的輔助材料,請把你們剛才的猜想記錄在表格中(剛才小朋友們説紙船能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那我們呢用什麼符號來表示呢?(小朋友)哦!我也想到了個符號表示成功幫助(√)不成功用(×)來表示猜想和記錄。等試驗的時候請你們每個人拿一張實驗記錄表,按照記錄表上的順序一個一個進行試驗並把試驗後的結果像我這樣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或者圖形表示出來。老師每組桌子上放了兩個小盤子,盤子上貼有√、×兩個標記,請把你實驗後能幫助硬幣浮上來的物品放在/的盤子裏,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物品放在×的盤子裏,全部操作結束後,請回到老師的身邊把你的記錄結果和我們大家一起分享。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幼兒分享、交流記錄結果,教師進行整體記錄。

4、小結:通過這個小實驗我們知道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原來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硬幣就會浮起來了,有些小塑料瓶蓋儘管自己能浮起來,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一旦吸水後就會沉下去。

三、第二探索,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如橡皮泥)

1、米妮遇到難題了,橡皮泥對我説:“米妮米妮,我也想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請小朋友們想想辦法?”幼兒再次動手操作試驗,探索怎樣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2、分享、交流自己的新發現

3、師:誰用橡皮泥成功的幫助硬幣浮在了書面上?請你來試一試

4、小結:原來有些物體改變形狀後就會浮起來,比如橡皮泥。

四、迴歸生活,遷移經驗

在我們生活中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例如:不會游泳的人藉助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特款放入水中會沉下去,但是造成了船以後,船就會浮在水面上,

五、課後延伸活動設計

請小朋友們回家找一找還有哪些現象能借助物品浮在水面上,明天來和大家分享好嗎?

課後反思:

我把本次活動分為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五個部分,分別為:猜測硬幣沉浮現象—激發興趣、試一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説一説——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二次探索一一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活運用一一活動延伸。

第一部分:猜測硬幣沉浮現象(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猜測硬幣沉浮現象,並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我先通過談話、提問、現場演示,充分激發幼兒好奇心。

第二環節貓想、操作、引發幼兒探索的慾望,然後通過啟發性問題“誰有好方法能讓硬幣浮起來?老師帶來的材料中哪些能幫助硬幣浮起來?”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第二部分:試一試一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這一部分是突破重點的關鍵。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找答案並引導幼兒操作驗證猜想結果。

第三部分:分享交流

通過現場操作,幼兒對自己的翁行了現場驗證,並將結果記錄下來,對操作材料進行分類,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隨後教師進行小結:通過這個小實驗我們知道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原來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硬幣就會浮起來了,有些小塑料瓶蓋儘管自己能浮起來,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一旦吸水後就會沉下去。

第四部分:第二探索,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如橡皮泥)

最後活動延伸:活動的最後讓幼兒帶着問題回家進行探索,獲取相應的知識經驗為下節教育活動做鋪墊。

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性非常高,積極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喜歡當一名“探索者”,在探索環節中大部分的幼兒能安靜的當一名探索者,認真操作、驗證、記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個別幼兒驗證後發現自己的驗證結果和猜想一致十分開心的和同伴進行交流這影響到了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應在探索活動前提出相應的活動要求,在這個環節中我沒有明確活動要求。孩子們在實驗、分享環節中能積極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已有經驗,完成操作體驗到了實驗的成功感。但在整個活動中我沒有設計合作的環節,這樣缺少了幼兒合作的機會,應培養幼兒的合作學習。因為孩子們即將升入國小應注意加強幼兒之間的討論、交流,擴大他們的信息量。與此同時引導幼兒多聽聽別人的想法,讓他們在與別人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共同做事,發展交往、協作能力,為升國小班做準備。這是我環節中缺少的地方也是需要調整的地方。在二次探索的環節面對橡皮泥,孩子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用團、壓等方式將橡皮泥的形狀進行改變,但是放入水中後還是會沉下去,在這個環節我引導的時候主要是提示幼兒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提升,可以提示幼兒變成小碗、小杯子等,開拓孩子對形狀的瞭解。在幼兒回答問題時幼兒應是活動的主導,在這個環節中我卻是主導,沒有讓孩子們用語言過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發現,在活動中老師應多引導,孩子會發現問題,會提出問題:應鼓勵孩子能夠用已有的經驗或新的觀察來回答問題:相信他們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我也願意與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

篇10: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發現剪線長短、剪線相間距離與門洞大小的關係。

2.能自主看圖示操作,並大膽表述探究發現。

3.在嘗試、提問、分享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

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能自主看圖示,並按圖示嘗試操作。

2.活動難點:發現剪線長短、剪線相間距離與門洞大小的關係。

活動準備

1.操作圖示:大的一張,小的每組一張。

2.A4紙張若干,剪刀每人一把。

3.三個不同大小的熊玩偶。

活動過程

一、遷移已有經驗剪門洞,感知邊框寬窄與門洞大小的關係。

⑴引出話題。師:老師帶來了兩隻熊,它們有什麼不同?

⑵提出要求。師:請你們在一張紙上為大熊或小熊剪一個門洞,剪的門洞有兩個要求,一是能讓熊穿過去,二是門洞的四個邊框都不能斷。

⑶檢驗、展示。教師逐一用不同的熊對剪好的門洞進行檢驗,並讓幼兒把大、小門洞掛到有大、小標記的展板上。

⑷觀察比較。師:你們仔細觀察一下,大門洞的邊框和小門洞的邊框有什麼不同?

⑸小結:大門洞的邊框窄,小門洞的邊框寬。

二、觀察操作圖示剪門洞,探索三維空間與門洞變大的關係。

⑴提出任務。師:熊媽媽也想請你們為它剪門洞,讓它能穿過去,你們能行嗎?熊媽媽的身體大大超過了這張紙,你們能剪出它穿得過去的門洞嗎?先剪剪試試。

⑵幼兒嘗試操作,教師觀察。(成功的:你是怎樣剪的?)

⑶範例引導。師:你們有沒有剪成功?有一個小朋友叫林棒.剛開始也和你們一樣,沒有成功。他堅持不放棄,不斷嘗試,終幹有一天,他剪出了一個能讓熊媽媽順利穿越的門洞。

出示大門洞範例,師幼合作讓熊媽媽穿過門洞。師:為什麼門洞比原來的紙大?

⑷尋找祕訣。師:棒棒是怎麼剪成超大門洞的呢?他把這個剪超大門洞的祕訣畫了下來(出示操作圖示),請大家仔細看一看,找一找剪超大門洞的祕訣。

把小的操作圖示分發到每組,幼兒自主觀察。師:如果你已經有了發現,可以拿一張紙試一試,我們有五分鐘時間.看你能不能變出這樣神奇的大門洞。(為每組提供足夠多的A4紙)

⑸幼兒嘗試按圖示操作,教師仔細觀察,對有困難的幼兒進行適度引導和啟發。

⑹交流難點。如:剪掉的陰影部分在開口處還是在閉口處?陰影部分應剪得寬一些還是窄一些?為什麼?

小結:按圖示剪,能讓門框紙條不斷變長,這樣就會變出一個遠遠大於原來紙張的超大門洞。

三、鞏固剪門洞經驗,強化剪線長短、相間距離與門洞越變越大的關係

⑴提出新的挑戰。師:你們能不能為老師剪一個門洞?你準備怎樣剪老師能穿過的大門洞呢?(鼓勵幼兒把準備操作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師追問:剪特別大的門洞,要注意什麼呢?(邊框儘量剪窄一點)

⑵幼兒自主操作,教師巡迴觀察。

⑶檢驗。第一個剪成的門洞,由老師試着穿越。後面剪好的門洞,請客人老師穿越檢驗。檢驗好的門洞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掛在“超大門洞”展示板上。

⑷討論:為什麼門洞會越來越大?(引導幼兒回答:因為邊框越來越窄)

⑸集體穿越門洞。師:你們想不想知道今天你們剪的最大的門洞能讓幾個小朋友同時穿過呢?哪個門洞最大?估計幾個小朋友能同時穿過?請老師幫我們拍照。

活動總結

此次科學活動“會變的山洞”的教學嘗試,讓我謀深地體會到幼兒的興趣性體驗與自主性體驗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游戲情境的設計,一要考慮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儘可能地賦予教學活動一定的角色性情境;二要考慮幼兒自身遊戲的需求,儘可能地把孩子的參與設計到遊戲情境之中。從為大熊、小熊以及熊爸爸剪門洞到為教師,為自己、為家人剪門洞,孩子們的遊戲興趣逐漸被調動起來,這是為孩子們自主探究”剪線長短、相間距離與門洞大小關係”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學習支撐,由此激發起幼兒的自主學習意願,使之充滿愉悦地投人到整個學習活動之中。

篇11: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提供的線索進行觀察、分析,正確找到藏寶地點。

2、嘗試用科技產品和軟件功能共同合作、溝通解決遇到的困難。

3、願意與同伴分工合作,體驗共同完成任務的快樂。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能夠根據提供的線索進行觀察、分析,正確找到藏寶地點。

活動難點:嘗試用科技產品和軟件功能共同合作、溝通解決遇到的困難。

活動準備

物質:一體機、IPAD、希沃白板、希沃授課助手、網絡、拼圖碎片。

經驗:幼兒對幼兒園環境熟悉、會使用iPad拍照功能和微信的一些基本功能、能夠進行九宮格拼圖。

活動過程

(一)活動引入,激發幼兒興趣。

1、利用希沃白板創設和朵拉去尋寶的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1)白板蒙層功能與朵拉捉迷藏。

——小朋友們,今天咱們大二班來了位老朋友,我們來看看是誰?

聚光燈到朵拉時幼兒説出名字。

(2)播放《愛探險的朵拉》動畫片片段,引出朵拉的任務。

——還記得上次我們幫朵拉解決了什麼難題嗎?在上次的挑戰中我們大二班團結合作幫助朵拉找到了搗蛋鬼藏在幼兒園的寶箱鑰匙,所以這次朵拉又來到大二班請我們一起去尋寶了,你們願意接受挑戰嗎?

(二)出示三條線索,發佈任務。

1、線索一:語音每組幼兒根據語音線索的提示,正確找到藏寶地點。將找到的拼圖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過微信回傳班內,留在班級的幼兒使用iPad的希沃授課助手將拼圖碎片上傳到希沃白板中。

線索二:圖片每組幼兒根據圖片線索的提示,正確找到藏寶地點。將找到的拼圖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過微信回傳班內,留在班級的幼兒使用iPad的希沃授課助手將拼圖碎片上傳到希沃白板中。

線索三:平面圖每組幼兒根據平面圖線索的提示,正確找到藏寶地點。將找到的拼圖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過微信回傳班內,留在班級的幼兒使用iPad的希沃授課助手將拼圖碎片上傳到希沃白板中。

2、提出尋寶要求:

(1)每組4-5名幼兒中,一人留在班內操作iPad與同伴溝通,一人使用iPad接收線索、對拼圖碎片拍照並隨時和班內幼兒溝通。其餘幼兒根據線索進行尋寶。

(2)在樓道內輕聲交談、注意安全,不打擾其他班級活動。

(3)小組教師負責幼兒安全和發佈線索。

(4)拍照幼兒要注意將拼圖佔滿屏幕,以免在班內的幼兒無法拼圖。

(5)每個小組要一起行動,不能單獨行動。

(三)尋寶開始。

1、幼兒分三組,每組一人留在班內操作iPad與同伴溝通,其餘幼兒根據線索出發尋寶,一人使用iPad接收線索、對拼圖碎片拍照並隨時和班內幼兒溝通。

2、尋寶正式開始,幼兒按照線索指示尋找正確位置。教師作為輔助跟隨,當幼兒尋找到藏寶地點併成功拍照回傳後,發佈下一條線索,直至三條線索全部完成。

3、班內幼兒使用微信與小組同伴溝通,等待接收拼圖碎片。使用希沃授課助手將拼圖碎片上傳到希沃白板中,三小組班內成員共同拼圖。

(四)拼圖成功,小組分享成功體驗。

1、播放朵拉感謝小朋友的視頻,體驗成功的快樂。

2、各小組分享尋寶過程和感受。

3、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溝通方便、開闊眼界、網絡支付更安全、二維碼直接掃描讀取等。

(五)教師小結,活動結束。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每個小組通過三條線索的提示收集拼圖碎片,並及時傳給班內的小朋友進行拼圖,最後找到了朵拉送給我們的禮物。每個小組有溝通、有合作,共同完成了朵拉帶給我們的新挑戰,你們真的太棒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及時的溝通很重要,使用一些科技產品和功能很方便、很便捷,但是為了保護眼睛也不要長時間使用。希望咱們繼續加油,期待下次朵拉再來邀請咱們繼續去探險吧!

活動總結

如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方式越來越便捷,一些高科技軟件在生活也增添了樂趣為人們提供方便。《綱要》中指出:大班幼兒要認識常見科技生活用品,初步知道其功能及用途,能對簡單的用品進行操作,並能初步理解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正面影響。本次活動中的三條線索分別為語音線索(簡單、直接傳遞訊息)、圖片線索(三張圖片,範圍逐漸縮小)、平面圖線索(需要分析思考)。朵拉情境貫穿始終,利用希沃白板、授課助手、微信的功能使幼兒通過iPad之間溝通完成挑戰。整體完成了目標,但活動時間較長、拼圖環節不易操作需要再思考。

篇12: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設計意圖:

勺子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飲食工具,在生活中我們通過觀察,對比、引導幼兒發現他們之間的不同,培養孩子學會思考,從小養成細緻觀察的好習慣,激發孩子對事物的探索慾望和勇於探索發現的精神。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對比,發現勺子的大小、外形、材質與勺子用途之間的關係,瞭解勺子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樂意根據勺子的結構發揮想象設計美觀實用的勺子圖案,體驗創新的樂趣。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在家觀察過各種勺子,瞭解過其各自的用途。

2、物質準備:“各種各樣的勺子”課件;各種外形、大小、材質不同的勺子;紙、彩筆。

活動過程:

一、大功臣“勺子”

1、今天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進行一節科學活動,你們準備好了嗎?那我們就出發吧!小朋友們看看都有什麼?

2、今天老師要和小朋友們説一説飲食工具裏面的勺子

3、誰知道勺子能幫我們做些什麼?(勺子的作用可真大)現在請每位幼兒選一把自己喜歡的勺子輕輕坐下來。好,現在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手裏拿的勺子是什麼樣子的?

二、觀察、探索

1、勺子的結構:大大的腦袋叫勺子的頭、長長的尾巴叫勺子的把、抓手的地方叫勺子的柄。

2、瞧,現在的勺子各種各樣,(展示收集到的勺子)我們一起來仔細的摸一摸它們有什麼感覺?再用你的小手去敲一敲,聽聽聲音,不同材質的勺子他們的聲音是不一樣的,我們來聽一聽。(找不同材質的勺子演示)

3、不同材質的勺子他們的聲音不一樣,他們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水勺(裝水、盛水用的)一般我們都是塑料的,也有的貼的,水和鐵長時間會生鏽,一般我們都用塑料的,但是炒菜用的或者盛飯用的勺子都是不鏽鋼的、(因為塑料不耐高温)麪粉勺(裝麪粉、盛麪粉用的勺子)如:飯勺、飯勺兒:裝飯、盛飯用的; 湯勺、湯勺子:喝湯時盛湯用的(即湯匙); 炒勺:炒菜用的有柄鐵鍋; 掌勺兒:炒菜用的勺子;漏勺:瀝水用的勺子;

不鏽鋼勺子:不生鏽、耐用,但不防燙。(所以大的要配上木的或者是塑料的把)

陶瓷勺子:防燙,但易碎。

塑料勺子:耐用、防燙、輕便,但不耐過高温度。

木頭勺子:防刮、防燙,但不耐過高温度。

我們知道了不同材質的勺子,他們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那我們看一看老師拿的這兩個勺子有什麼不一樣?(大小不一樣,材質一樣)

三、幼兒嘗試

1、大小不一樣的勺子他們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老師在活動室裏放了好多好多的容器,裏面有水、麪粉、豆子等等的東西,現在請小朋友自己嘗試用你手裏的勺子去試一試,看看你的勺子適合在哪一種容器中盛東西。

2、你的勺子適合做什麼?(幼兒自由説)

3、現在老師要來考考你(課件“把勺子和相應的食物連起來)

四、勺子的發明

這麼有用的勺子是怎麼發明的呢?

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使用的工具很少很少。剛開始人們用手抓水稻和粟來吃,後來人們加上水煮成熱騰騰的粥飯後就沒辦法用手抓了。聰明的人們發現用吃完肉的動物骨頭上的小窩或者是貝殼可以舀粥喝,這就是最早的勺子了。後來人們為了讓勺子更實用、更美觀,通過設計現在更是用漂亮的勺子就製作出來了。

五、創意勺子

1、為了讓勺子更實用美觀,人們還把勺子把、勺子柄、勺子頭進行了變化,我們一起看看(欣賞課件讓幼兒討論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有什麼作用)

2、幼兒設計自己喜歡的勺子。

3、、幼兒展示交流自己設計的勺子。

活動反思:

“看”“想”“説”為教學主線,通過大量直觀的勺子圖片和作品實物,引導學生了解鞋子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鞋子的造型美和裝飾美,從而把視覺經驗轉化為實踐經驗,並通過動手“做”,創造出了各式各樣有趣的鞋,達到了教學目標。

課前讓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上網蒐集有關勺子的知識,使學生對勺子有了一定的瞭解,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本課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很高,設計勺子造型獨特,色彩和裝飾美感很強,學生學得開心!兒童眼中的世界真是豐富多彩,設計的造型也是千奇百怪,充分表達了兒童愛美的內心世界,連平時看起來粗枝大葉的男生們這次作業也不錯,很心靈手巧。欣賞評價別人的作品時,孩子們很大方,對同伴的發言、創作評價很高,引起眾人的同感和共鳴。

我想要使課堂更有效就要重視平時每節課都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注意拓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注重每個教學環節的自然銜接,面向全體學生,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篇13: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認知:在操作中瞭解大米是由稻穀剝殼而來

情感:產生使用工具的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興趣 操作技巧:學會簡單工具的使用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簡單工具的使用方式難點:對工具使用的探索意識

活動準備

一碗大米;未脱殼的稻穀;農民伯伯收穫稻穀的圖片;小磨、小碾子、小搗錘等工具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老師拿出一碗大米給小朋友看。

師:小朋友們,你們認識老師拿的東西嗎?

師:我們吃飯時都很吃喜歡大米飯,那你們知道米是怎麼變成白白亮亮的樣子嗎?農民伯伯從地裏收穫時大米就是這樣的嗎?

二、活動展開

(一)幼兒觀察並親身感受稻穀,教師引導幼兒瞭解稻穀剝殼後就是大米 1.教師展示農民伯伯收穫稻穀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師:小朋友們看一看農民伯伯抱的是什麼呀? 2.幼兒猜測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大米是從稻穀變來的,那小朋友們們猜一猜大米是怎麼從稻穀變來的?

3.幼兒實踐探索

老師拿出稻穀分給小朋友,請小朋友動手剝開稻穀黃金的外殼,看看裏面住着誰?

4.幼兒討論

師:那我們吃的大米是怎麼脱掉衣服變成白白的樣子呢?同桌的小朋友們討一下吧。

(二)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1.幼兒自主選擇工具操作

師:小朋友們有什麼方法幫大米脱掉衣服?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很多工具,小朋友們猜一猜哪種工具幫大米脱衣服變白白最快速?

2.幼兒探索工具使用,教師指導注意幼兒工具操作安全

拿出小磨、小碾子、小搗錘等工具讓小朋友們選擇,選擇同一種工具的小朋友成為一組,分組合作。老師給每組小朋友相同數量的稻穀,看看規定時間內哪個組的小朋友能幫更多的大米變白。

師:小朋友們在使用工具幫助大米脱衣服的時候,小心不要被小工具傷到哦

3.請小朋友講一講工具的操作方式,教師進行指導。

4.請小朋友們交換工具給大米嘗試脱殼

5.活動注意

在幼兒使用工具操作時要注意幼兒安全問題。

教師要注意告訴幼兒我們現在脱完殼的大米還不能吃。

師:在小朋友們的努力下,稻穀已經脱掉了外衣變白了,但是想要把我們脱 殼的稻穀變成我們能吃的大米,還需要很多叔叔阿姨繼續用更多工具幫助大米變更白。

6. 活動小結

請小朋友們分享用各種工具脱殼的感想,有沒有困難,引出珍惜糧食。

三、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回家在父母的幫助下用更多方法將稻穀變成大米

師:小朋友們剛才想到了還有很多使用工具幫大米脱殼變白的方法,等小朋友們回家的時候,老師會給小朋友們一些稻穀,小朋友們回家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一起用更多工具幫助更多稻穀變成大米吧。

活動總結

這次活動主旨在引導幼兒瞭解稻穀與大米的關係,同時培養幼兒對工具使用探索的興趣,在操作過程中發展幼兒小肌肉動作,增加手指靈活性。本教案靈感源自幼兒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問題,利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抓住幼兒興趣,進一步由幼兒感興趣的大米出發,發展幼兒對工具使用的探索興趣,讓幼兒去探索,增加幼兒的探索意識和創造力。

篇14: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設計意圖:

本班的孩子年齡小,而且“動手”、“動口”的能力不強,對於科學的知識缺乏。但他們喜歡新奇好玩的東西,我以活動的趣味性為設計的宗旨,重在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粗淺的科學小知識,並激發他們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箱子裏有空氣。

2.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1.重點:能主動動手參與小實驗

2.難點:知道箱子裏也有空氣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紙箱兩人一個,氣球兩人一個,紙巾若干,籃子若干,紅花每人一朵。

2.教師操作材料:紙箱、神祕紙箱、紅花、氣球、籃子各一;操作音樂CD。

3.環境準備:“魔術”桌子一張,桌布一塊。

活動過程:

一、幼兒觀看有趣的魔術表演,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1.觀看老師用塑料袋子捉空氣,引導回憶之前“捉空氣”的小實驗,並啟發孩子説出“袋子裏有空氣”。

2.觀看老師“紙巾飛起來了”的小實驗。

二、幼兒參與操作紙巾“飛起來了”的小實驗

1.幼兒動手操作。

2.幼兒與老師探討“紙箱裏有沒有空氣?”

三、幼兒參與操作氣球“飛起來了”的小實驗

1.幼兒動手操作。

2.教師總結:因為箱子裏有空氣,手一拍箱子,空氣就從洞洞裏跑出來,氣流就把紙巾和氣球衝起來了。

四、老師表演“小魔術”:綵帶飛起來了

活動反思:

本活動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選材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教師通過變魔術,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吸引幼兒投入活動,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活動,發現摩擦的神奇。活動氣氛寬鬆熱烈,幼幼互動,共享成功的快樂。

篇15: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認識家中常見的植物.

2.感覺照顧植物的樂趣.

3.瞭解植物成長的過程.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lt <我家的植物&;gt >.

2.掛圖:&;lt <我家的植物&;gt >.

3.班級裏栽種的各種植物.

活動流程:

展示掛圖→ 思考問題→ 照顧植物→ 活動延伸

活動過程:

一.展示掛圖:

請幼兒看幼兒用書&;lt <我家的植物&;gt >的畫面,教師給幼兒一一講解展示掛圖&;lt <我家的植物&;gt >.

二.思考問題:

看到了圖上的許多種植物後,請幼兒思考以下問題:

─哪些植物會發出香味?你們家裏有能發出香味的植物嗎?這些植物讓你想到什麼有趣的事?

─哪些植物的葉子有多種顏色?你家有嗎?是些什麼顏色的葉子呢?

─哪些植物會攀爬?這些植物學會開花嗎?開什麼顏色的花呢?

─哪些植物常在房間.客廳裏看到呢?

三.照顧植物:

請幼兒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照顧植物:

─修整枯掉的葉子或過長的枝葉。

─整株拔起生病的植物,更換土壤、曬曬太陽。

─當土壤表面幹了的時候,就需要給植物澆澆水,直到噴底有水漏出來為止。

─開花的植物放在陽光下,觀葉的植物一星期1-2次太陽即可。

四、活動延伸:

學習孵豆芽的方法並觀察豆芽成長的過程。

科學活動:繩子的用途

温州第四幼兒園:金笛

活動目標:

1、瞭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於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瞭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出示各種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麼?

(出示四個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麼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後,你們四人為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麼字?怎麼變了?

三、説一説用過的繩子

師:剛才你們幹什麼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繩子的用途,讓幼兒瞭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料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裏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現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才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裏發現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皮了,躲起來很難發現,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裏了?有什麼用呢?

六、結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麼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

篇16: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瞭解蛋殼與醋之間會發生化學變化,從而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通過幼兒參與實踐,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

活動準備

抽空蛋液的蛋殼、水彩、畫筆。

小鐵盒(也可用易拉罐)、酒精燈、蠟燭、回形針、醋酸、塑料小刀(若干)

活動過程

1、想一想、説一説

(1)出示雞蛋殼,教師啟發幼兒説一説蛋殼上能不能雕刻圖案,讓幼兒自由發揮,想辦法。

(2)出示老師的雕花蛋殼,讓幼兒想一想,猜一猜老師用什麼方法做的。

2、試一試,做一做

(1)鼓勵幼兒在蛋殼上畫圖案,作為底稿。

(2)教師用小鐵盒在酒精燈上溶化一段蠟燭,引導幼兒用乾淨毛筆蘸上蠟燭均勻地塗在蛋殼上。

(3)稍後,用曲別針按照底稿的線條刻劃圖案,並提醒幼兒小心地僅把線條上的石蠟劃掉。

(4)再用乾淨的毛筆蘸上醋酸在蛋殼上的線條刻劃處反覆塗2―3 次。

(5)過15分鐘左右,把蛋殼上的蠟全部用塑料刀刮掉。

3、比一比,説一説

讓幼兒把製作的作品拿給大家看一看並説説是如何製作的。

延伸活動

1、引導幼兒用彩色水筆把圖案塗成彩色。

2、開個“雕花蛋殼展示會”,讓幼兒互相欣賞、交流。

3、引導幼兒知道,我們的牙齒是怕酸的,食物的殘留物在口腔內時間長了也會變酸,所以要認真刷牙,保護牙齒。

活動建議

1、在酒精燈上用鐵盒取蠟油時要注意安全,用曲別針在蛋殼上刻劃圖案時要提醒幼兒注意別扎着手。

2、雞蛋可不抽蛋液,若抽蛋液要把蛋殼口封上。

3、用紅皮雞蛋效果最佳。

篇17: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設計意圖:

《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孩子們的眼中,

1、可以像鉛筆,也可以像火箭;

2、可以像鴨子,也可以像大白鵝……

這些數字在孩子的世界裏是多麼的神奇和有趣呀!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説,光用小嘴巴數數並不難,可如何讓他們正確的認識數字並會手口一致地數數呢?為了讓小班幼兒感知並認識數字,結合PPT課件,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趣味數字》,通過象形兒歌、趣味練習、娛樂遊戲、幼兒歌曲多種方式,層層遞進讓幼兒走進數字、理解數字、喜歡數字。同時培養幼兒對數的感知力、想像能力和同伴合作的意識。

活動目標:

1、以遊戲操作的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2、理解並説出多1或少1的關係。

3、發展幼兒的比較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見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數字

2、物質準備:

PPT課件、彩色數字卡片1—10若干、自制數字情景卡槽活動過程:

一、欣賞數字歌,引出主題。

觀看PPT第3頁,讓幼兒聽語音。

教師導入:“數字寶寶和你們做遊戲,看看都有哪些數字呢?”

二、發現相鄰數的祕密。

觀看PPT第4頁,讓幼兒瞭解相鄰數的基本含義。

教師導入:“仔細聽一聽,什麼是相鄰數?”

三、幼兒操作,相鄰數找朋友。

播放PPT第5頁至9頁,通過遊戲操作鞏固幼兒對相鄰數的認識。

四、相鄰數消消樂迷宮。

播放PPT第11頁,相鄰數消消樂,幫小蝴蝶指路。

教師導入:“相鄰數消消樂,一起來幫助小蝴蝶吧!”

篇18: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一、活動目標

1.能創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並能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問題。

2.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記錄測量結果。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測量記錄用紙、木棍、鉛筆、吸管等、A4紙人手一份、班級幼兒用的桌子八張、ppt課件

三、活動重難點

1.能用多種工具進行測量

2.學習並掌握簡單的測量方法並能記錄測量結果

四、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引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看看,我們班級有好多桌子,我們學習吃飯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你們想不想量一下他們的長度?

(二)探索用多種工具和多種方式測量桌子的長度

提問:

1.你剛才使用什麼工具測量的桌子?你是怎麼測量的?請你來給大家示範一下。

2.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麼樣?(沒請一個幼兒示範後,讓其他幼兒説一説)

3.師幼共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着往下測量。

(三)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請你用和剛才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後把你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記錄下來(幼兒進行測量,教師巡迴指導)

提問:

1.你是用什麼工具什麼方法測量的?(請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2.請你對比兩次測量結果記錄表,你發現了什麼?(引發幼兒討論為什麼同一張桌子兩次測量結果會不一樣?)

3.雖然測量工具不同,但是測量出來的桌子長度都是一樣的。

(四)介紹常用測量工具直尺和捲尺

師:剛才小朋友都用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去測量了一些物品,那些都是非測量工具,正常的標準測量工具都是有精確的刻度線,像直尺和捲尺(教師出示直尺和捲尺實物讓幼兒分享觀察)

1.幼兒使用自由測量嘗試測量教室裏的任何物品,教師巡迴指導,並幫助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之間相互介紹測量的過程,體驗測量活的樂趣。

五、活動延伸

1.請幼兒回家後測量家裏的東西,並記錄測量結果,回園後和幼兒一起分享。

2.在家長的幫助下使用常用測量工具測量物品,加深幼兒對測量工具的認識與使用。

篇19: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初步感知滾動。

2. 激發幼兒探索事物的興趣。

3. 培養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1.常規至關重要,要能收能放。

2. 幼兒已善於在玩中發現、玩中學習

3.各種形狀的玩具數個。

4.紙板、搓板數個。

5.大筐三個。

活動過程:

第一部份:設置情景,請幼兒自主操作玩具,引入課題。

“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玩具,想不想玩?”

(第一次散花)

1.玩後提問:“你玩的是什麼玩具,是怎麼玩的?”

2.找出重點:“滾動”。

(從回答中找出)“滾着玩”。“小皮球、易拉罐都能滾着玩”。

3.教師講解操作皮球、易拉罐條件一樣下的滾動,介紹新詞彙:“滾動”。

集體總結:“我們剛才玩小皮球、易拉罐時,發現了什麼?它們會幹嗎?”

小皮球、易拉罐會——滾動。 (用好聽的詞)

第二部分:教師提問,請幼兒帶着問題, 第二次撒花,玩玩教具。

A問題:“請你們找找哪些物體能滾動,哪些物體不能滾動?為什麼?”

1.提問(1)“所有的玩具都會——滾動嗎?”

(2)“哪些能滾動,哪些不能呢?為什麼呢?”

2.集體

總結:有角的玩具不能滾動,沒角的玩具能滾動。

B 進行分類。

1.一次分類:“現在請你們把能滾動的放一起,不能滾的放一起”。

過程框架:

第一,撒花操作,發現滾動,學習新詞“滾動”。

第二,(1)撒花操作,發現滾動的條件;(2)進行滾與不滾動的初淺分類;

(3)發現滾動物體的特殊情況,總結不同之處,並與二次分類。

第三,(1)球體大小、路面質量、外力一樣,高滾快,低滾慢。紀錄。

(2)球體大小、高度一樣,外力一樣,路面平的快,坑窪的慢。紀錄。

提問結束:高度一樣、路面質量、外力一樣,而球體大小不一,哪個快?

活動準備:

1.球體、圓柱體的玩具佔多數;搓板、紙板數個,支架數個。玩具筐三個 。

(操作玩教具不宜過多,與幼兒人數要成比例,且要考慮到幼兒的收放速)

2.常規至關重要,要能收能放,會聽開始與停止口令詞。幼兒已善於在玩中發現玩中學習。(儘量避免幼兒對教學環境、聽課老師的改變增減的敏感度)

過程剖析:

第一部份:集體分散玩教具。找出“滾動”,學習詞彙“滾動”。

玩前: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 玩中:首要,保證玩中不亂;其次,幼兒已有善於在玩中發現的意識習慣;最後,教師參與其中,重在觀察、引導。

玩後:提問:“你玩的是什麼玩具,是怎麼玩的?”

(並請回答問題的幼兒師範玩法)

發現:球體、圓柱體它們會——滾。

總結:球體、圓柱體它們會——“滾動”。

第二部分:集體分散,找出滾動物體,歸納滾動條件,並進行分類

(1)滾動與不滾動物體

(2)隨意與不能隨意滾動的物體。

玩前:教師提問,請幼兒帶着問題,去集體分散遊戲

玩中:首要,保證玩中不亂;其次,幼兒已有善於在玩中發現的意識

習慣;最後,教師參與其中,重在觀察、引導。

玩後:重複提問:所有的物體都能滾動嗎?哪些能,哪些不能,為什麼?

集體總結:滾動的條件—有角的物體不能滾動,沒角的物體能滾動。

(1)請兩位幼兒來檢查。

(2)找出、發現易拉罐與球的不同之處。

提問:“為什麼易拉罐它不能像皮球一樣隨意滾動呢?”

總結:因為球都是圓溜溜的,而易拉罐有平的地方。

(提問:“兩個東西都能滾動,那碰到牆後會如何?”

教師操作,解答問題。總結:易拉罐碰牆後會停住,而球會往別處跑。)

2.二次分類:“請你們把像小球一樣可隨意滾動的放在一起,像易拉罐一樣

不能隨意滾動的放在一起。”集體檢查。

第三部分:操作實驗——

1.不同高度,滾落速度不同。

提問:“我這裏還有一些紙板,想跟小球一

起玩。請你們認真看,看

你們能從中發現什麼?”

請幼兒操作撒花,並紀錄結果,教師巡迴指導。

總結:不同高度的滾動速度不同。高架紙板上的球先滾動下來,低架紙板上的球后滾動下來。

2.不同平面條件,滾動速度不同。

提問:“我這有兩塊板,你們看看有什麼不同?”

“你們覺的球會在哪塊板上滾的快?”

請幼兒操作撒花,並紀錄結果,教師巡迴指導。

總結:平面的快,不平面的慢。

篇20: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一、活動目的

1、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並表達測量結果。

2、瞭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二、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數字條、苦瓜、黃瓜、絲瓜等適合測量的食物

2、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小貓想請小朋友幫個忙,它想去吃魚,這有兩條路可走請小朋友為它找一條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測的方法回答了問題)下面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來檢驗你們用目測法判斷的是否正確那就是自然測量。

(二)量一量

1、教師用數字條(測量工具)示範量一下。

師:剛才小老師是怎樣測量的誰會説説。

生:用數字條

師:你説了老師想説的了,這個叫測量工具。

師:還有誰看仔細了,請他來説説

生:對着那條路量的

生:有做記號的

師:你們都説得更好了,觀察得更認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記號了,還有要補充的嗎?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發現。

師:那老師來告訴你

2、師再演示,一邊講解一邊操作(強調注意測量時應注意的事項。測量時工具要和被量的物體一邊要對齊,每次測量都應做記號,測量中不能留有間隙,也不能重複測量)。這就要自然測量。

3、出示記錄表,講解如何使用並記錄次數。

4、幼兒用數字條工具測量苦瓜、黃瓜的長。

師:請小朋友用數字條這個測量工具量黃瓜和苦瓜的長,並在記錄表上記錄。

(1)幼兒嘗試用測量鉛筆並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師:請小朋友來説説長量了幾次?為什麼?

生:因為他們苦瓜、黃瓜長所以量的就長

師小結:剛才這個小朋友説得很好,動腦筋了,當我們用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多的較長,次數少的較短。

5、幼兒用數字條測量絲瓜的長度。

師:請小朋友量一量並做好記錄。

(1)幼兒進行測量並在表(二)做記錄。

6、幼兒説説: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三)結束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的時候用不同的工具測量量量家裏傢俱電器等。

篇21: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一、活動目標

1、感知上下不同的方位,理解序數的方向性。

2、發展觀察、理解的能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二、活動準備

10個動物圖片、領獎台、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情景故事,引出問題,拋出問題。

師:好消息,森林裏的小動物們舉行完一場運動會,它們準備安排名次。但是小動物們對排序不是很明白。瞧,領獎台有幾個名次。(10個)你們是怎樣數的?(從左向右)

2、給小動物排名次,引出序數。

師:小動物們要領獎了。師:小熊排第幾名?(幼:第1名)你是從哪裏開始數的?(從左到右)那小熊排第1名次,應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幼:數字1)小狐狸排在第幾名,應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幼:數字7)

依次提問:誰排第幾名,用數字幾表示。並利用箭頭指示數數的方向。

知識小結:像這種排列順序的數,稱為序數。

(二)再設情景,感知序數。

師:剛才小朋友都是從左向右數的,現在小箭頭的方向變了,我們一起看箭頭的方向從右向左數,看看小動物們左的方向説説小動物分別排第幾名,並重新給領獎台的名次排序。(從右到左)小狗排在第幾名,應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幼:數字7)。小鴨子排在第幾名,應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幼:數字2)

知識小結:序數是有方向性的,方向發生改變,序數也會改變。

(三)指令遊戲“找名次排位”,運用序數小動物們已經到各自排好了名次,它們想請我們小朋友自己也體驗一下,你們願意嗎?(願意)

帶領幼兒來到設置好的領獎台,分別編上1—10的序號,幼兒每人一張動物代表圖。幼兒在音樂聲找排名,音樂一停,幼兒依次按照排名名次站立好,其他小朋友檢查他們有沒有站對名次。看誰又快又對。

在音樂中,幼兒和教師一起離開活動室。

篇22: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教案目標:

1.通過多種方式初步瞭解小腳丫的結構、功能

2.能和老師、同伴一起討論、總結如何保護小腳丫

3.喜歡小腳丫,萌發保護小腳丫的意識

教案准備:

PPT、圖片、各種材質的材料

教案過程:

(一)律動導入激發興趣教師:春天來了,讓我們帶着小腳丫去旅行吧。小腳丫來到了圓圈上,我們一起走圓圈。

播放音樂《拉個圓圈走走》進行律動

(二)多種方法認識腳丫

1.觀察小腳丫的結構

(1)看一看。

教師:小腳丫累了,快坐下讓我們的小腳丫休息一下。看一看我們的小腳丫上有什麼呀?

(2)數一數。

教師:有小朋友説有腳趾。讓我們來動一動自己的腳趾,數一數每個小腳丫上有幾個腳趾頭啊?這些腳趾頭長得一樣嗎?哪個腳趾頭最大?(大腳趾)哪個腳趾頭最小?(小腳趾)

(3)撓一撓。、教師:我們的小腳丫上還有什麼呀?(引導幼兒説出腳心或腳底)我們撓一撓好朋友的腳底,有什麼感覺呀?

(4)摸一摸幼兒園教案。

教師:那我們摸一摸小腳丫上像山坡一樣拱出來的這個叫什麼?(引導幼兒説出腳背)

2.感知小腳丫的功能

(1)走一走--感受不同質地的材料教師:小腳丫休息了一下,又要去旅行了,跟着我慢慢走哦!

每走過一種質地的材料(毛毯、獨木橋、防滑毯、海綿墊),提問:我們走過xx怎麼樣?

教師小結:剛才我們的小腳丫走了毛毯、獨木橋、防滑毯和海綿墊,小腳丫都有不同的感受呢!

教師:那我們的小腳丫除了會走,還有什麼本領呢?這些本領就藏在黑板上的圖片裏,請小朋友分組去看着圖片學一學吧!

(2)學一學--自主探索小腳丫的不同本領幼兒自主學一學:跑、跳、踢、跺腳等動作。

(播放常規音樂)教師:快讓小腳丫站到圓圈上休息一下吧!

教師總結:我們的小腳丫還會幹什麼?(根據幼兒回答帶領幼兒學一學)

(三)討論總結保護腳

丫教師:小腳丫站了這麼久,一定累了,快坐下休息一下。小腳丫有這麼多本領,我們應該怎麼保護它呢?請小朋友來説一説。

教師出示圖片、視頻幫助幼兒

總結:

1.注意衞生。教師:我聽到有小朋友説要勤洗腳、勤換襪子、勤剪腳趾甲,這是告訴我們要注意保持小腳丫的衞生。看看你的小腳丫的腳趾甲長不長?聞一聞你的小腳丫有沒有味道呀?

2.户外活動的時候注意安全。教師:有的小朋友説我們跑步的時候要當心不要踩到其他小朋友的腳、不要從太高的地方跳下來。這告訴我們呀,户外活動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保護小腳丫不要受傷。

3.坐電瓶車腳分開。播放視頻。教師:我們看看這個小朋友的小腳丫怎麼了呀?那我們坐電瓶車來幼兒園的時候應該怎麼保護小腳丫呢?(腳分開)

4.穿合適的鞋襪。教師:我還聽到有的小朋友説呀,我們要穿上合適的襪子、鞋子來保護小腳丫不受傷、不着涼。那趕緊穿上我們的襪子,小腳丫又要去旅行啦!

(四)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領域滲透:美術活動《小腳丫印畫》。

篇23: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背景:

本活動選自大班教材《我身邊的科學》這一主題。生活中的許多自然現象,如本活動中水的三態變化,藴含着深刻的科學道理。幼兒又非常感興趣,平時遇到雨天,有孩子就會問雨是從哪來的,冰是由什麼變的等問題。幼兒對此類科學現象非常好奇,並且也有一定的求知慾,所以根據幼兒的需求,設計了此次活動,讓幼兒通過故事、實驗等方式來更直觀瞭解水的三態變化,積累生活經驗。

活動目標:

1.瞭解水的三態(氣態、液態、固態)變化。

2.能安靜傾聽故事,並理解故事內容。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冰塊、幹、濕毛巾、水杯、水、電水壺、小水滴變化過程幻燈片等。

知識準備:小朋友對於水的三態有一點點了解。

活動過程:

一.經驗交流1.教師出示一杯水(透明的杯子裝的),並提問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

幼:是一杯水。

師:恩。那水會變成什麼呢?

幼:水會變成冰。

2.教師出示冰塊師:那水是怎麼變成冰的呢?

(幼兒自由舉手回答)3.前些天,天上一直下雨,你們知道雨是從哪兒來的嗎?

(幼兒自由舉手回答)4.教師出示幹、濕毛巾師:王老師這有兩條毛巾,請你來摸一摸它們有什麼區別?

幼:一條是濕的,一條是乾的。

師:你們説,濕毛巾怎麼讓它變幹呢?

幼:放在太陽底下曬曬。

幼:放在火上烤。

師:濕毛巾變幹了,原來濕毛巾上的水上哪去了?

5.小結剛才我們小朋友説了一些有關水的變化,水一會變成冰,一會變成水蒸氣,它到底是怎麼變化的呢,為什麼會變化,現在請小朋友來聽聽這個《小水滴旅行記》的故事,聽完以後你也許會明白了。

(第一環節讓幼兒瞭解水是會變化的,並根據經驗講述水的變化形式。)二. 欣賞故事,理解內容,初步瞭解水的三態變化1.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幼兒安靜傾聽師:故事聽完了,告訴我小水滴是怎樣旅行的?

2.教師提問,幫助理解故事師:一開始,小水滴們想做什麼?它們是怎麼對大海媽媽説的?

師:太陽公公是怎樣幫助小水滴的?小水滴變成了什麼?

師:小水滴飛啊飛啊,感覺冷了,它們三個一夥,五個一羣抱在一起,變成了什麼?

師:小水滴的身體變沉了,它又變成了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雪花?

師:小水滴在旅行過程中一共經歷了幾次變化?

3.看小水滴變化幻燈片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水滴在旅行過程中的變化情況吧4.總結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小朋友知道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發生變化,也就是水的三態變化過程。可是對於水到底在什麼條件下變什麼,具體應該還很模糊,老師來做幾個實驗,讓你們更清楚的瞭解水的三態變化。

(第二環節讓幼兒通過故事來了解水的三態變化)三.做實驗,讓幼兒直觀瞭解水的三態變化1.教師做實驗, 幼兒仔細觀察師:現在,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的方式來看看水到底是怎樣變化的。

教師把一塊冰塊投進一杯開水中,幼兒發現冰塊很快就沒了,杯子裏的水上升了。然後再把那杯水再放進電水壺燒,水燒開時有熱氣冒出來,熱氣遇到冷玻璃,又變成了小水滴。再把水放進冷凍室,水又會變成冰。

2.師:小朋友,你們剛才看清楚水的變化過程了嗎?

3.教師小結:

水會隨着温度的變化而改變它原來的樣子,水在很冷的時候會結成冰,冰遇熱又變成了水,水再加熱,就會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到冷又會變成水。

(第三環節讓幼兒通過看實驗,更加清楚的瞭解水的三態變化)活動反思:

剛開始時,我把這個活動主要定位在語言領域,而且想以自主閲讀的形式來讓幼兒學習這個故事,後來聽了一位老師的這節課,她也把這活動定位在了語言、科學,聽完後,我總覺得小朋友應該對故事內容理解的不透徹,而且對於水的三態(液態、固態、氣態)也是稀裏糊塗,根本不能通過這個故事來理解水的三態變化。也有老師也説別的班級就這節課也用的自主閲讀的形式來上,但是效果不理想,而且要把它定位在科學領域來上是相當困難,要對幼兒做大量的知識鋪墊。他們建議我主要定位在語言領域。我左思右想,想挖掘一下故事,語言也不優美,也算不上經典,也難上。後來經師傅提點,説還是定位在科學、語言,因為這個活動本身就屬於“我身邊的科學”這一大主題,還是上成科學為主比較順當,於是我才決心以科學為主,師傅給了我一些建議後,自己設計教案,把每一句要説的話,小朋友可能產生的反應都想了一下,有的都寫下來了。尤其是那些引導語和過渡語,我想了很多,總覺得不太好,寫了改,改了又改,就想使自己的課堂語言簡練又能讓幼兒聽明白。

在一開始,我先出示一杯水,讓小朋友想水會變成什麼,然後順着他們説到的展開我早已準備好的問題,在第一環節時,幼兒發言不積極,可能和我引導語、設計的問題有關。接着引出故事《小水滴旅行記》,讓幼兒安靜傾聽。然後通過回答我提的問題幫助他們理解故事內容。因為我的問題有些不好回答,幼兒沒反應,所以我當時把準備好的一個問題分解成了幾個,於是就給人很囉嗦的感覺,語言就不精煉了。在第二環節的最後,我就是預測到幼兒可能還不理解小水滴在故事中的幾次變化過程,所以根據故事我製作了一個簡單的幻燈片。幼兒在欣賞幻燈片時很開心,可是不知他們是否真的通過看幻燈片理解小水滴旅行過程中的變化了。所以我設計了第三個環節,讓幼兒再次理解水的三態變化,通過看老師做實驗的方式,讓他們更直觀、更清楚理解。在做實驗時,幼兒很興奮,很好奇,好像一下子把他們的求知慾全釋放出來了,四十多雙明亮的眼睛都盯着我。

篇24: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瞭解中國火車的發展歷程。

2.知道各種火車名稱、外形特徵和功能,引發幼兒對火車性能的探究興趣。

3.感受到我國高鐵事業的飛速發展的變化,併為此感到高興與自豪。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帶領幼兒蒐集關於各種火車的視頻圖片,並統計自己看到的火車品種、及特點。

2.教師與幼兒共同收集各種玩具火車。

3.幼兒已有坐車火車經驗。

【活動建議】

1.請幼兒結合統計表交流“我搜集的火車”,瞭解各種火車的名稱和外形特徵及特點。提問:説説都有什麼火車?它們的外形特徵是怎樣的?功能有什麼不同?2.引導幼兒通過觀看視頻資料,探索火車的奧祕,瞭解火車的發展史。(1)讓幼兒觀察各種火車圖片,如蒸汽火車、內燃機車、綠皮火車、動車、高鐵,瞭解不同火車的不同特點。(2)請幼兒找找不同火車有什麼不同的特點及功能,並記錄下來。小結:火車的演變過程為蒸汽機車時期、內燃機車時期、電力機車時期、高速列車時期。蒸汽火車利用煤為動力、綠皮火車是利用柴油為動力、高鐵是利用電為動力。

3.引導幼兒分組玩玩具火車,並向同伴介紹自己喜歡的火車的外形特徵及用途。4.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交流“火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1)談談都坐過火車嗎?去過哪裏?如果沒有火車會怎樣?感受火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2)引導幼兒討論:“如何安全文明乘坐火車”5.觀看中國鐵路發展歷程的視頻,讓幼兒感受到我國高鐵事業的飛速發展的變化,併為此感到高興與自豪。【活動延伸】啟發幼兒提出關於火車的更多問題,請教師、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討論。幼兒園大班音樂《捏麪人》公開課視頻+教學設計+PPT課件音樂反思(無琴譜)缺1分鐘。中班科學活動《水不見了》公開課視頻+教案

篇25: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嘗試用遊戲棒架起海綿塊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操作結果,並大膽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發現。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學具:遊戲棒、海綿塊、記錄紙(2張)2、筷子、鉛筆、記錄紙、筆、玻璃球、各種大大小小的球,輔助材料(線、橡皮筋、毛茛等)。

3、教具:大記錄紙兩張、課件。

活動過程:

一、用遊戲棒把海綿塊撐起來。

1、教師引導幼兒用遊戲棒把海綿塊撐起來。

出示遊戲棒和海綿塊,看老師手上拿的是什麼?我想請你們用這兩樣東西玩一個有趣的遊戲。看看誰能用一些遊戲棒,把這塊海綿塊給穩穩地撐在桌子上面,不倒下來。

要求:在試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你是用幾根遊戲棒將海綿塊撐起來的。然後將你的實驗結果記錄在這張記錄紙上。

2、幼兒實驗。

3、幼兒交流操作結果。

二、發現三角架的穩定性你們知道為什麼只要用三根遊戲棒就能將海綿塊又穩又牢地站起來我們來嗎?

三、介紹各種“三角架”

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並且還給這種架子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三角架”。

1、出示話筒架:“三腳架在我們的生活中可有用了,看,這個話筒架就是一個三角架,有了它,話筒就可以穩穩地架在上面,不用手拿着了。”

2、提問:“你還在哪裏見過三角架?有什麼用?”

3、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四、用三腳架把玻璃球架起來。

1、欣賞完了這麼多有趣的三角架,也知道三角架在我們生活的作用可大了,那你們想自己也來做一個三角架嗎?

2、幼兒實驗操作。提示既然做三角架,要用幾根材料。

3、交流,欣賞。

五、延伸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三角架,請你再找一找,發現它們有什麼作用。

篇26: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尋找探索生活中常用的手勢和肢體語言所代表的含義。發現用身體説話的樂趣。

2.嘗試與同伴合作遊戲,知道在有些情況下,用身體説話更有用。

活動重點:

尋找探索生活中常用的手勢和肢體語言所代表的含義。

活動難點:

嘗試與同伴合作遊戲,知道在有些情況下,用身體説話更有用。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對生活中常見的手勢、肢體語言有一定的瞭解。

2實物準備:PPT課件、視頻課件、4張圖片(印有小動物、時間、地點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手勢和肢體語言。

1、教師使用手勢向幼兒問好。

提問:剛才老師做了什麼動作?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

師:這就是手勢,只要一些手部動作就可以表達向你們問好的意思了。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手勢無處不在,你們還知道什麼手勢呢?(幼兒演示手勢)

2、出示肌體動作圖片,幼兒觀察並討論

提問;這個手勢表達什麼意思?

提問;除了手勢還有什麼動作,表達了什麼意思?

師:有的時候,手勢加上一些肢體動作就可以更清楚的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意思了。

二、解讀繪本,嘗試解決動物王國內的問題

1、出示《動物王國》故事背景介紹。

師:在動物王國裏,有許多許多的動物,它們生活的非常愉快,但是生活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它們遇到最難的一個問題就是,它們聽不懂其他小動物的語言,你們願意幫幫它們嗎?怎麼幫?

2、出示小猴和小松鼠的圖片

提問:小松鼠在想什麼?(想吃飯)

提問:小松鼠怎樣告訴小猴子我想吃飯?怎樣做手勢?(幼兒上台演示)

師:原來可以用簡單的手勢告訴對方自己要幹什麼。

3、出示貓頭和狐狸的圖片

提問:貓頭鷹在想什麼?(想知道現在的時間)

提問:現在的時間是多少?是白天還是晚上?(晚上9點)

提問:怎麼知道是晚上9點?(有月亮)

提問:9點的手勢怎麼做?晚上的手勢,月亮的手勢怎麼做呢?

提問:晚上8點怎麼做?

師:我們有的時候也可以用手勢來表示數字和時間。

4、出示小貓和小狗的圖片

提問:小貓想做什麼?(想去醫院看望小兔子)

提問:醫院的手勢怎麼做?(幼兒演示)

師:手勢有的時候還可以表示符號。

5出示有時間、醫院符號和小兔的.圖片。(幼兒上台演示手勢)

三、理解遊戲規則,合作完成遊戲。

1、介紹遊戲規則。

師:老師給你們一張圖,這張圖裏有三樣東西,一個小動物,一個是時間,還有一個是它在幹什麼,你們三個人一組把它們表演出來,不可以説出來,你們的表演要讓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了,你們才算成功。

2.小組討論演示動作。

3.各組分別上台表演後出示圖片驗證。

四、觀看視頻,並討論

1、觀察交通指揮手勢視頻並嘗試理解視頻。

提問:交通警察為什麼要用手勢,不直接告訴司機呢?

2、討論在什麼時候的情況下,用身體説話更好。

3、小結。

師:在一些特別吵鬧或者特別安靜的地方,用身體來説話更好。

師:手勢需要有彼此的默契,同樣一個動作用的時間長了,人們就都知道它的意思了。在需要的時候就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了。

師:生活中的殘疾人,聾啞人很不幸,上天剝奪了他們的説話能力,但他們同樣需要溝通,感謝手勢給予了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

篇27: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任意彎折電線,大膽表現富有創意的造型,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2、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方法,讓電線站起來。

3、培養幼兒大膽嘗試,勇於探索表達的精神。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引導觀察想象,激發活動興趣。

1、語言導入,引起興趣。(小朋友們都玩過許多玩具,但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很特別的玩具。看看你認識它嗎?)2、出示特殊玩具電線,啟發提問。你在哪裏見過它呢?

3、在日常生活中電線可以傳電,有了電線就可以使燈亮起來,可是,今天老師要用電線來變魔術,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一起數“一、二、三”。

4、教師將電線彎成“棒棒糖”的形狀,問:看看它變成了什麼形狀?像什麼?

5、原來電線這麼好玩,你想不想也來變魔術?你想把電線變成什麼?

二、玩一玩,鼓勵創造表現。

1、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許多安全又好玩的電線,下面小朋友可以用電線來變魔術。(請先聽清楚要求,待會兒請你圍站在操作枱周圍,每組可以站5個人,然後取盤裏的電線進行變形,看誰變得多,變得特別,老師説時間到,就立刻停下來。好,行動吧!)

2、幼兒自由分組彎曲電線,教師指導觀察。(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幼兒手拿電線應注意安全,不要傷到周圍的同伴。)

3、展示成果(我們發現,電線原來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彎曲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説一説,你把電線變成了什麼?你是怎麼變的?

三、做一做,啟發思考探索。

1、我們的小手真能幹,把電線彎一彎、繞一繞,做出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全部是平面作品情況下:可電線悄悄告訴我它除了想躺着擺出各種姿勢外,還想站起來擺出各種姿勢呢!)有站立作品的情況下:挑兩件作品,引導小朋友觀察作品異同:有的能站立,有的不能站立,那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了,你能想出什麼辦法讓不能站立起來的也站起來呢?

2、幼兒自由講述讓電線站起來的方法。(如:用膠帶粘、用橡皮泥固定等等)

3、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有橡皮泥、積木······你可以試試用這些好朋友幫忙,讓電線站起來。

4、幼兒嘗試操作,讓電線造型站起來。教師巡迴觀察指導。(注意提醒幼兒,所有的材料都是電線的好朋友,都可以幫它站起來,不要讓它們孤單的躲在角落裏哦。)

5、讓幼兒整理好自己的作品後,教師帶領幼兒搭火車邊欣賞作品,邊討論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師在做小結時要把準備的每種材料都小結到,可每組小結一種)四、試一試,進一步深入探索,不用輔助材料的電線造型站立。

1、師:剛剛躺着的的電線造型現在都站起來了,可是它們是依靠好朋友幫忙才站起來的。(其實我們在之前就發現已經有小朋友在嘗試讓電線自己站起來了),那我們來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那些還躺着的電線,不靠朋友幫忙,自己也能站起來呢?有沒有信心來挑戰?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迴觀察指導。(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幼兒手拿電線應注意安全,不要傷到周圍的同伴。)

3、可引導先做好的幼兒嘗試用許多根一起造型,或與同伴合作造型,讓幼兒得到提升。

4、集體討論,總結經驗。

5、師小結現在我們通過操作發現,原來想要物體站立起來,需要它與桌面接觸的面相對的要寬要大,或者下面必須有像腳一樣的支撐才能夠成功。

6、教師展示抓拍的幼兒活動成果照片及教師收集的電線造型圖片。

五、評一評,保持探索興趣。

1、小朋友們今天想了這麼多的好辦法,那以後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能不能想辦法解決?今天我們玩的電線安全嗎?你們家裏連接電腦、電視、冰箱的電線安全嗎?能不能隨便拿來玩?所以小朋友用電一定要注意安全。

2、請幼兒回家找找有哪些東西是不能夠站立起來的?動腦筋想辦法試試能不能讓它也站立起來。

3、請幼兒將作品投放到教室的活動區。

活動反思:

活動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以下方面無論是與否,都應該分析是與否的原因,從而總結經驗或提出改進措施)

⑴對幼兒發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納?是否有適度的自由空間?是否能通過與環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師的互動,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發展?

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例如,是否瞭解幼兒的經驗水平、學習特點和個性特徵?是否能把握教育內容的核心價值及其發展線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進幼兒最大限度的發展?

⑶對師幼互動的反思,例如,師幼配合情況,教師能否依幼兒的需要調整教學。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在對目標、策略的驗證與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並明確今後改進與完善的方向。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

篇28: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大膽猜想並進行驗證。(重點)

2、能夠讓沉下去的物體通過改變形狀後浮在水面上,學習記錄沉浮實驗結果。

(難點)

3、體驗做實驗的樂趣,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

活動準備:

ppt、一元硬幣每人一個、記錄表、彩筆、裝有清水的透明盒子、塑料瓶蓋、積木、紙船、泡沫、橡皮泥、抹布、抽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師:大班孩子會在科學區做很多實驗,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個有趣的實驗。

出示硬幣,提問:請你們猜一猜如果硬幣放進水中會沉還是會浮?

教師驗證幼兒猜想,硬幣會沉入水中。

二、幼兒觀察並討論記錄表的使用,記錄自己的猜想

1、提問:有什麼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

2、出示材料引導幼兒討論,提問:請你們猜一猜它們能不能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

3、出示記錄表,提問:請你們想一想記錄表怎麼使用?

小結:第一列是材料,第二列記錄猜想,第三列記錄實驗結果。

討論上下箭頭代表含義,提醒幼兒用自己喜歡的符號來表示沉和浮。

4、展示記錄表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幼兒第一次探索,感受輔助材料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

1、實驗要求:不要灑水弄濕衣服,每種材料都動手試一試,做好記錄。

2、動手操作,驗證結果,並進行記錄。教師觀察幼兒操作,引導幼兒發現沉浮原因。

3、展示記錄表,互相交流發現,問:你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呀?

小結:硬幣藉助積木、大瓶蓋、泡沫會浮起來。有些小瓶蓋儘管自己能浮起來,

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紙船開始會浮起來,也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但是吸水後就會沉下去。

四、幼兒第二次探索,探索橡皮泥幫助硬幣浮起來

1、出示球狀橡皮泥,提問:你們認為橡皮泥放在水中會沉還是會浮?

教師進行實驗,球狀橡皮泥會沉入水中。

2、提問:橡皮泥也想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你們有什麼辦法?

3、幼兒實驗,教師觀察幼兒操作。

4、請實驗成功的幼兒交流自己的經驗:(1)捏的薄薄的(2)不能進水(3)輕

輕地平平的放到水面上,輕輕地放上硬幣

五、幼兒第三次實驗操作讓橡皮泥幫助硬幣浮起來。

小結:有些物體原來不會浮在水面上,但改變形狀後就會浮起來,如:橡皮泥。六、播放視頻,提升經驗

鐵塊也是通過改變形狀後浮在水面上;生活中還可以藉助木頭、救生圈等讓自己浮在水面上;引發幼兒思考為什麼潛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到水底?(潛水艇可以自己吸水、排水)

活動延伸:幼兒在科學區嘗試製作潛水艇模型。

課後反思:

我把本次活動分為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五個部分,分別為:猜測硬幣沉浮現象—激發興趣、試一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説一説——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二次探索一一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活運用一一活動延伸。

第一部分:猜測硬幣沉浮現象(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猜測硬幣沉浮現象,並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我先通過談話、提問、現場演示,充分激發幼兒好奇心。

第二環節貓想、操作、引發幼兒探索的慾望,然後通過啟發性問題“誰有好方法能讓硬幣浮起來?老師帶來的材料中哪些能幫助硬幣浮起來?”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第二部分:試一試一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這一部分是突破重點的關鍵。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找答案並引導幼兒操作驗證猜想結果。

第三部分:分享交流

通過現場操作,幼兒對自己的翁行了現場驗證,並將結果記錄下來,對操作材料進行分類,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隨後教師進行小結:通過這個小實驗我們知道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原來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硬幣就會浮起來了,有些小塑料瓶蓋儘管自己能浮起來,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一旦吸水後就會沉下去。

第四部分:第二探索,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如橡皮泥)

最後活動延伸:

活動的最後讓幼兒帶着問題回家進行探索,獲取相應的知識經驗為下節教育活動做鋪墊。

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性非常高,積極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喜歡當一名“探索者”,在探索環節中大部分的幼兒能安靜的當一名探索者,認真操作、驗證、記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個別幼兒驗證後發現自己的驗證結果和猜想一致十分開心的和同伴進行交流這影響到了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應在探索活動前提出相應的活動要求,在這個環節中我沒有明確活動要求。

孩子們在實驗、分享環節中能積極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已有經驗,完成操作體驗到了實驗的成功感。但在整個活動中我沒有設計合作的環節,這樣缺少了幼兒合作的機會,應培養幼兒的合作學習。

因為孩子們即將升入國小應注意加強幼兒之間的討論、交流,擴大他們的信息量。與此同時引導幼兒多聽聽別人的想法,讓他們在與別人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共同做事,發展交往、協作能力,為升國小班做準備。

這是我環節中缺少的地方也是需要調整的地方。在二次探索的環節面對橡皮泥,孩子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用團、壓等方式將橡皮泥的形狀進行改變,但是放入水中後還是會沉下去,在這個環節我引導的時候主要是提示幼兒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提升,可以提示幼兒變成小碗、小杯子等,開拓孩子對形狀的瞭解。

在幼兒回答問題時幼兒應是活動的主導,在這個環節中我卻是主導,沒有讓孩子們用語言過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發現,在活動中老師應多引導,孩子會發現問題,會提出問題:應鼓勵孩子能夠用已有的經驗或新的觀察來回答問題:相信他們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我也願意與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odong/jvw4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