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一起長大的玩具 一起長大的玩具在線閲讀精品多篇

一起長大的玩具 一起長大的玩具在線閲讀精品多篇

一起長大的玩具 一起長大的玩具在線閲讀精品多篇

《一起長大的玩具》課後反思 篇一

本次活動是一次生成活動。小班年齡段的幼兒,自我意識很強,尤其是對物品的佔有慾望很強。現在的幼兒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裏都是寶貝,父母和爺爺奶奶極為寵愛,致使這些幼兒形成了任性、專橫、不講道理的性格習慣。最近,班上的孩子在玩玩具、玩橡皮泥或是其他遊戲時經常發生爭搶玩具的現象,為了引導幼兒合作遊戲,分享玩具,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生成了此次活動。

玩具世界琳琅滿目,有傳統的積木玩具,有憨態可掬的布絨玩具,有五光十色的塑料玩具,還有會跑的電子玩具,尤其是聲、電等新技術的應用,使玩具世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許許多多會跑、會跳、會走、會爬、會飛、會遊的玩具,極大地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活動前幼兒每人都帶了自己最愛玩的玩具,玩具的種類琳琅滿目。活動開始時,我請每位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幼兒參與非常積極,搶着要上前來。有的幼兒還會主動演示玩具的玩法。部分幼兒知道自己的玩具怎麼玩,但是不知道如何表達,有時候詞不達意。所以,在幼兒介紹不清楚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幫助幼兒,重複玩具的名稱、玩法等,為後續的活動做準備。

第二環節,在請幼兒觀看掛圖的時候,幼兒都知道圖上的小朋友在搶玩具,搶玩具是不對的。之後我讓幼兒交換玩具玩,我發現大多數幼兒是很樂意的,有個別幾個幼兒不太願意,會説:“老師,這是我帶來的,他搶我的等。”説明這些孩子還沒有形成分享玩具的意識,在交換玩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使用禮貌的語句,讓幼兒用正確友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教師可以用相機記錄幼兒分享的瞬間,及時表揚,對於不願意分享的幼兒也要鼓勵和引導,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

在分享玩具環節中,我觀察到有部分孩子只玩自己帶來的玩具,沒有主動要求去玩同伴的玩具,有的孩子很想玩但沒有表達出來,所以,教師引導這些孩子勇敢去表達,告訴同伴自己的意願,這對幼兒的人際交往也是很重要的。

精選一起長大的玩具 篇二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説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一起長大的玩具》課後反思 篇三

這篇回憶性散文,學生特別喜愛,因為這些玩具非常樸實有趣,並且作者所寫的童年生活也適合青少年的心裏,在描寫過程中那些童真童趣的語言,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所以在閲讀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學生喜歡玩具,特別是在講自己的玩具時有些陶醉。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喜愛之情的語句,後分析喜愛的原因,學生積極主動,興趣也很濃厚,這一問題的解決幾乎是水到渠成。

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回答缺乏規範,審題也有些欠缺,如:課後練習二“讀一讀,品一品,下面加點的詞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為七年級的學生,幾乎70%的學生直接回答作者的情感,可就是沒有“品”。當老師要求他們“品”的時候,他們竟然無從下手。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可以先找出加點詞語的特點,如:修辭手法等,然後説一説作用,最後再説其情感。這樣的分析過程就隱含了一個“品”字。

為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斷地總結、歸納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一起長大的玩具》課後反思 篇四

在這一節課中我通過設計了四個活動來達成教學目標,一年級的學生對數玩具比較有興趣並且對他們而言數玩具並不陌生,我覺得通過選擇孩子們所熟悉所興趣的教學材料,可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他們會覺得我們的學習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讓學生將具體物體的個數轉化為圖形來表示,再對圖形抽象出數字,通過“直觀操作―圖形符號―數字符號”的轉。例如讓孩子們在練習題的第1題第二排的圖中,找出題目的要求並且從數字中找出排列的規律。結果,學生在第3題的圖中也能找出題目的要求,填完方框裏的數字後,也能自發地去尋找數字的排列規律了 。使得學生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能夠深刻地體會到數的含義。

這一課時是學生初次書寫數字,一年上的學生剛才幼兒園的以玩為主的教學環境中走出,對他們而言初次正式的書寫數字當然有相當難度,當然,在這些人當中不可避免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已經能夠掌握規範的數字書寫,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需要在老師正確的示範下和悉心教導才能掌握 ,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本課時或日後的教學中,進行多加指導,如注意書寫時應注意做到“頂天立地”統一書寫在田字格的左邊或是右邊,分析書寫的筆畫筆順和書寫的姿勢。

此外,當你要求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可以用1,2,3,4,5來表示”時,如果有人説“1可以表示一羣小鳥”這是我們事先沒有想到的,這時你就不應扼殺學生的潛力了。

精選一起長大的玩具 篇五

1. 通過活動,逐步體會大家一起玩的快樂。

2. 懂得玩別人的玩具,要先徵得別人的同意,學習與同伴友好地一起玩。

3. 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為。

4. 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鍊他們的個人能力。

1. 玩具大家玩。

2. 友好地玩。

1. 每人自帶一件玩具。

2. 大皮球若干(如全班人數)。

3. 與大班老師聯繫,擬定和大班幼兒共同玩皮球的計劃。

現代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他們擁有許多玩具,但常常因缺少玩伴而不會與人分享玩具,和別人一起玩。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將自己的玩具帶到幼兒園和同伴一起玩,和大班哥哥姐姐一起玩,在活動過程中,使其體會分享的快樂,並從中激發幼兒交往的願望,培養幼兒初步的交往能力。

本設計僅僅是一種思路。在日常教育中,老師可抓住時機,多設計這類活動,使幼兒在反覆的情緒體驗中,形成正確的觀察。

激發情緒,介紹玩具,看別人玩——體驗情緒,和同伴玩,和大哥哥一起玩——形成理念,大家一起玩才快樂

1.讓每個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是什麼,怎麼玩)。

説明

(1)教師可讓幼兒邊介紹邊示範玩,以激發 幼兒玩的興趣和願望。

(2)教師可邊介紹邊將玩具歸類,如電動玩具、長毛絨玩具等等。

1. 幼兒相互交換玩具,大家一起玩。

説明

老師不提示,讓幼兒自然地交換玩具,互相交往。

2.講評。

説明

(1)你們每人帶來幾件玩具?你玩了幾件玩具?怎麼能玩到那麼多的玩具?

(2)請玩得多和玩得少的幼兒都來作一下情境表演,讓幼兒討論想玩別人的玩具時,應該怎麼辦?

(3)老師小結:要玩別人的玩具,先要有禮貌地向他借,徵得對方同意後才能拿,並要有禮貌地説謝謝。

3. 幼兒多次交換玩具,大家一起玩。

説明

教師可小結:大家交換玩具,一起玩是很高興的,以後還可把自己的玩具帶給大家玩。

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都可進行這類活動教育。幼兒只有在不斷的情緒體驗中,才能形成正確的觀念。

《一起長大的玩具》課後反思 篇六

玩具傳遞得有多遠,愛心就會傳到多遠……

小小艾米莉的天賦很特別,她能變出許多玩具。也許你無法選擇可以擁有什麼天賦,但至少你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已經擁有的。這是獨享。還是分享?是捨棄,還是珍藏?人生,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玩具女孩》正是這樣一個帶着愛的光輝選擇的過程。

擁有無數的玩具,擁有魔力,是所有孩子童年的夢想。埃米莉把愛灑向人間的舉動,是一個被重複但始終被認可的主題,這固然説明了無論何時,温情、愛始終是我們追求的東西。但畫家又是怎樣把這麼一個老套的故事表現得深刻而又富有創意的呢?怎樣把傳統審美觀中並不漂亮的埃米莉塑造成一個美麗的天使呢?走進故事,你就能找到答案。

故事的開始,嬰兒的一隻小手伸出了嬰兒車,地上散落了一些玩具。經過變形的粉色嬰兒車孤零零佔據着白紙的中央,它色彩飽滿,像是被切去了四分之一的蛋糕。畫家彷彿在用變形和色彩暗示出這是一個神奇的故事。

埃米莉一天天長大,走出了嬰兒車,她的父母提她做了一個人生的第一個選擇:讓她帶着特殊的天賦,和所有的小孩一樣自由地生活。他們選擇給這個異類的女兒一個凡人的世界。正是這個世界,孕育了埃米莉未來人生旅程所需要具備的一切品質。沒有這次選擇,也許就沒有後來的故事。

儘管艾米莉有無數的玩具,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她的臉上一直沒有笑容。她的第一次燦爛的笑容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當艾米莉站在成堆的玩具上,喂天空中飛過的海鳥的時候,她笑了。她的臉蛋在沙灘和海面的背景對比下顯得那麼小,但是我們誰也不會錯過這個綻放的笑容。畫家為了這個笑容,給艾米莉配上了一個不同於其它場合的髮型。海鳥停在了艾米莉的掌心,也許,就在這一刻,艾米莉明白了什麼才真正能令她快樂。

生日的第二天,艾米莉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她選擇把自己的天賦與人分享。所以她去醫院與小朋友分享,去老人院與老人們分享。她帶給他們的禮物,不僅是她的天賦帶給所有人的玩具,更是她的快樂與善良,或者説是愛。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説,愛是個抽象的字眼,但愛的內涵,艾米莉也許比成人更懂,因為她有顆純粹的赤子之心。

當艾米莉選擇去救援疾風大浪中的爸爸時,故事發展到了一個高潮。這讓最勇敢的水手都退卻的風浪,卻阻止布勒艾米莉找到爸爸的決心,雖然她很害怕,雖然她的小手因為不停地變出玩具而變得通紅。但這一切,並沒有阻止艾米莉。突然,艾米莉的心變得和海洋一樣遼闊了,你可以説是因為她找到了爸爸。但在你心的一角,你也一定感覺到還有什麼已經不一樣了。

當艾米莉靜靜看着掌心慢慢改變沒,天賦失去,再也沒有玩具從手裏變出來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心情呢?也許有點失落,有點不習慣,但是絕沒有遺憾。因為沒有人會遺憾救了自己摯愛的親人。

捨得,有舍才有得。艾米莉未曾想過要捨棄自己的天賦,但事實上她還是捨去了。而她也意外地得到了撫摸生命的温度的機會。她把她的愛通過撫摸傳遞給了所有的生命。她帶來的禮物不再是玩具,而是無邊無際、永遠不會消失的温暖。

《一起長大的玩具》課後反思 篇七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在認知過程中,往往是無意識記憶佔了優勢,在記憶過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和自己情緒的影響,有時教的東西記不住,無意中的東西他往往是學得很快,因此在這次活動中,我設計了生活化、遊戲化的情節,讓幼兒在遊戲中有意無意的學會分類知識,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一、常規教育融入教學活動。

對於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在玩晨間活動的桌面遊戲之後,收拾玩具,對於我們老師來説也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在拼搭玩具的時候他們往往是喜歡什麼就把玩具拿到自己桌上來玩,而在收玩具的時候許多不同種類的桌面玩具都混合在了一起,今天的玩具分類,其實是一次常規教育,我把常規教育融入了數學活動之中,幼兒學得輕鬆,分得開心。

二、標記融入分類教學。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學會看標記,分類玩具。在活動進行中,我是通過遊戲“玩具回家”來讓幼兒把同一種玩具和相同顏色的玩具放在一起。我先讓幼兒觀察玩具的標誌,然後提出要求,請孩子們擺放玩具,孩子們參與積極性很高,很多孩子找到了同一種類的玩具,高興得舉起小手給我看,我及時的表揚孩子,讓孩子們把玩具放到有相同標記的籃子裏。在按顏色分類時,我對孩子們説:“現在玩具想在教室裏找一個好朋友,這個朋友的顏色要和玩具的顏色相同。想一想你手裏的玩具應該找誰做朋友?”孩子們異常的興奮,跑來跑去的找,細微的角落也不放過,找到了,拉着我的手非要讓我去看看。真正體現了在“玩中學,學中玩”的韻味。

三、語言滲透數學教學。

整個遊戲中,我用一句話貫穿遊戲的始終:“xx玩具寶寶,我送你回家。”通過這句簡潔的語言,孩子活動的目的。性加強了,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情,也增強了有意識記的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345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