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代表委員熱議兩會

代表委員熱議兩會

代表委員熱議兩會

代表委員熱議兩會

全國人大代表、衡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朱健:作為地方各級政府,要對新質生產力“知其名,更知其義”。結合地方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及區位條件,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持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探索佈局建設未來產業,着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圍繞新質生產力下好“先手棋”。每個省區市都應該自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國家隊”,例如湖南的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輸變電裝備、硬質合金等,要站在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高度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衡陽市將抓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人才領域“兩大重點”,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努力走在前、做表率。

全國政協委員、新大陸科技集團CEO王晶:當前,數字中國建設面臨紛繁複雜的發展形勢,全球關鍵核心技術之爭加劇數字產業鏈動盪局勢,數字經濟全方位、系統化融合發展有待深化。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民營企業可以成為生力軍和先鋒隊。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主導,而創新正是民營企業的生存法寶。大量民營企業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圍繞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培育新興產業、佈局未來產業,能有效推動新質生產力落地生根。

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過去資本市場對高端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行業屬性和公司層面的研究,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幫助我們從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和認知中國未來產業發展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領域,提供從產業發展進化特點來思考問題的角度。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打開了我們對新經濟認知的新視野,資本市場也將更多從產業發展規律出發來挖掘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華友鈷業董事長陳雪華:政府在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及時發佈產業信息,建立資源、產能與需求相匹配的預警機制,引導企業合理投資、理性發展,防止產能嚴重過剩,保障行業健康發展,降低和減少市場失靈對產業發展和企業經營帶來的損害。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經濟學院院長方潔:消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政府工作報告都有迴應。政府工作報告首先提到要增加居民收入,只有老百姓有錢才能消費。與此同時,報告還提到要加強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只有解決了老百姓的後顧之憂,老百姓才能放心消費。對於提振消費而言,增收和社會保障健全同樣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在消費方面,我國摸索形成了一套消費驅動型的政策調控體系。在提升居民長期消費預期上,要通過提升居民收入、做好社會保障、推動城鄉一體化來提升居民消費意願。在打造消費熱點上,一方面要穩住汽車、家電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挖掘其中的更新換代需求;另一方面要推進新型消費發展,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另外,還要積極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挖掘都市特色消費、縣域消費的新活力,營造良好的消費市場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少謙:實行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對於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既利當前、更利長遠。與此同時,這對於家電企業來説,也是“重要的利好。中國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的需求和潛力很大,距離2009年開展大規模家電下鄉已有十多年,剛好進入家電大規模更新換代的週期。推動以舊換新的具體利好政策有效落地,客觀要求加快規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和處理、儘快打通家電綠色循環經濟建設的“最後一公里”。當前汽車、家電等大宗耐用消費品正處於綠色轉型的關鍵階段,建議進一步完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廢棄、回收、流通和拆解處理的管理制度和行業標準,推動企業積極參與讓高質量耐用消費品更多進入居民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從長期趨勢看,各行各業對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劇增長,以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實際技術水平來看,特別是在頂尖人工智能人才儲備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人工智能複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面,首先要從義務教育階段普及人工智能素養教育。人工智能素養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從小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其次,高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陣地。他建議加大對高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的投入,通過加強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從海外引進優秀師資力量,吸引企業高級人才和行業專家進入高校授課等方式,擴大教學力量,同時將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拓展到更多專業,引導人工智能賽道的大型企業向高校學生開放實習實踐機會,提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綜合素質。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目前我國農業總體上處於機械農業主導、智慧農業起步的發展階段,與農業強國還有較大差距。一個突出表現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另外,由於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生產週期長、影響因素複雜的行業特點,長期以來不易受到資本青睞。建議:第一,針對農業科技專業性強、週期較長、細分行業多且規模有限的特點,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信貸配套機制、打造多層次的農業科技資本市場等多種形式,引導社會資本對農業科技領域有序高效投資。第二,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合體,實現在農業產業、種質資源、智慧農業、生物農業爬坡等領域的“卡脖子”關鍵技術的攻關和突破。第三,科技、農業農村部門大力支持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到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平台的建設中,以平台為紐帶促進資源要素在科研機構與企業間有序流動,促進農業價值鏈向中高端躍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veq7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