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黨課:弘揚勞動精神+做新時代奮鬥者

黨課:弘揚勞動精神+做新時代奮鬥者

黨課:弘揚勞動精神+做新時代奮鬥者

黨課:弘揚勞動精神 做新時代奮鬥者

同志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的時代要求。勞動精神是根植於勞動人民內心深處的勞動思想觀念、勞動價值理念和勞動行為原則在精神上的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勞動精神及其弘揚問題進行深刻闡釋,形成了習近平關於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的重要論述。從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重要論斷中,鮮明地體現出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有其內在的邏輯理路,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在理論上釐清這三重邏輯及其內在關係,有助於科學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上提出的“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的價值內涵。

一、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的歷史邏輯

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體現了對歷史智慧和歷史經驗的繼承和發揚。“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現實、未來三者相連相通,歷史影響現實,並通過現實作用於未來。基於對歷史的學習和研究,勞動精神的嬗變和發展有着來自中華文明史包括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文化資源、思想理論、歷史經驗的撐持。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資源的優化整合和創新運用,新時代勞動精神才體現出了鮮明的邏輯連續性和歷史必然性。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勞動精神的繼承和轉化

五千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國勞動人民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國精神之根。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勤儉樸素、善於創造的民族,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傳統文化“不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且一以貫之、不墜於地”,藴含着豐富的勞動精神生成資源。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勞動作為謀生的手段,始終為中華民族所尊崇。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精衞填海、愚公移山等世代相傳的神話故事,無不展現了中華民族以勞動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弘揚勞動精神,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勤勞美德、自強不息精神和信義一致的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勤勞美德內藴勞動精神。勤勞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尚書·周書·周官》中寫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認為取得偉大的功業是由於有偉大的志向,而完成偉大的功業在於辛勤不懈地工作。墨子在《墨子·非樂上》中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觀點,充分説明了人只有通過自己的力量,也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勞努力才能生存下去,反之亦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不懈工作、勤勞努力之理,正是勞動精神倡導的熱愛勞動、辛勤勞動的鮮明體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精神內藴勞動精神。《周易·象傳》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指出天體強健運行,永不衰竭,人們應該仿效天體運行規律一樣,要努力自求上進,絕不停息。不僅如此,自強不息精神在強調堅持不懈的同時,還藴含勇於改革、敢於創新的精神。劉禹錫提出“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強調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持之以恆、永遠向前為稟性,以日日創新為宗旨。這種日新精神與勞動精神倡導的崇尚勞動、創造性勞動內涵相契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信義一致思想內藴勞動精神。《孟子》提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強調人應該追求天道真實的品德,要求人們誠實無欺、言行一致、重諾守信。古代先賢們提倡的誠信品德建立在講仁義的基礎上,他們認為講信用必須合乎道義的原則,不能違背國家、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要做到信義一致。這一思想恰好與勞動精神提倡的誠實勞動的精神實質相一致。

由此可見,新時代勞動精神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與傳統勞動美德緊密相連,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重要因子,共同發揮着以勞養德、以勞立身、以勞樹人的價值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勞動精神的重要論述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名言警句的旁徵博引,體現了新時代勞動精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轉化。

(二)中國共產黨弘揚勞動精神歷史經驗的總結和發展

勞動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勞動人民在百餘年勞動奮鬥中淬鍊昇華的寶貴精神品質,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的偉大精神動力。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指導下,充分肯定勞動的創造價值和引領價值,以多種方式和路徑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積累了豐富的弘揚勞動精神的寶貴經驗。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結合革命戰爭的特殊需要,通過喚起勞動者覺悟、保障勞動者權利、開展革命勞動教育和大生產運動等方式,弘揚和培育了廣大勞動羣眾的革命精神。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裏,中國共產黨意識到要奪取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獲取最廣大勞動羣體的支持和擁護,而喚起勞動者的思想覺悟就成為早期共產黨人弘揚勞動精神的邏輯起點。李大釗民權宣言的發佈,陳獨秀撰寫的《勞動者底覺悟》《中國勞動者可憐的要求》等著作,無不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黨對勞動精神喚起的初步嘗試。勞動在革命時期的特殊意義,意味着鬥爭,意味着解放,意味着建立和發展“勞動羣眾自己的政權”。為維護和保障勞動者權益,中國共產黨在中華蘇維埃一大通過制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等重要文件,在法律上對革命的目的、勞動者的權利義務等作出明文規定,從而促使勞動成為革命的手段,成為增強工農羣眾勞動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有效途徑。精神的鍛造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涵養,勞動精神的弘揚和培育需要勞動實踐提供場域。在延安時期,為了解決經濟困難問題,邊區政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從“自己動手”解決衣食住口號的提出,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目標的實現;從部隊的生產,到機關學校的投入,再到黨政軍民學大家一齊幹。這場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生產運動不僅保障了邊區黨和人民的物質生活,而且極大地增強了革命隊伍和人民羣眾的勞動觀念。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征程中,高度重視勞動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承繼革命時期的歷史經驗,弘揚勞動精神首先要解放勞動主體,確立勞動者主人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徹底解放了被“三座大山”剝削、壓迫、奴役的勞苦大眾,使他們獲得了真正的政治民主和勞動自由,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第一次成為社會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的擁有者和享用者。人民羣眾作為社會主義勞動者、國家主人翁的地位被中國共產黨以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並規定下來。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強調:“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闢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為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羣眾的主體力量,強調要把他們組織起來,“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並依靠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來提升勞動者的思想文化素質。對於領導幹部而言,也“要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這是一種“高尚的共產主義精神”。可見,中國共產黨提倡的普通勞動者的姿態,意味着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勞動者,人人都是平等的、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教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自此,黨對勞動精神的弘揚和培育也進入一個新時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階段,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抓住歷史機遇,承繼前人經驗,結合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的實際,明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中心戰略目標,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等觀點和思想。早在革命時期,鄧小平就強調要發揚“極艱苦的勞動”精神,面對新時期的使命任務,這一精神同樣被他反覆提及。針對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創新,需要更多腦力勞動者支持的現實訴求,鄧小平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指出具備科學文化知識的腦力勞動者也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的一部分,只有尊重、鼓勵和支持他們發揮進取精神,在主動自覺中把事業幹成、幹好,才能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針對黨內和社會上不少人在改革開放中邁不開步子、不敢闖的現象,鄧小平提出判斷改革開放成敗得失的“三個有利於”標準。這一標準符合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羣眾發揚勞動精神以支持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價值支撐。在“三個有利於”標準下,鄧小平倡導實行“按勞動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提倡勤勞致富,鼓勵多勞多得,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通過合法手段先富起來,這一主張既能夠激發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又符合中國的國情。隨着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時代要求,深刻闡述這一背景下勞動的新變化、新特點,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完善勞動分配製度,對弘揚和培育勞動精神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勢下,江澤民認為,勞動實踐是建設實踐,也是創業實踐,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有偉大的創業精神來支持和鼓舞”。他強調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人員、企業管理者、信息處理人員等腦力勞動者,指出科技、知識與勞動相結合創造價值的方式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此外,為鼓勵廣大勞動者的創業精神,黨對社會主義分配製度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從“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為補充”到“按勞動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再到“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這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既是為弘揚勞動精神奠定製度基礎,又是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重大方針的貫徹落實。

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前人弘揚勞動精神的思路,從勞動理念、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提出弘揚勞動精神的路徑和方法。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與此同時,各種文化思潮也在國內滌盪。為此,胡錦濤提出全社會要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理念,目的是使勞動光榮、勞動高尚成為社會主義勞動人民共同的道德認知,將辛勤勞動作為一種美德去倡導,以抵制好逸惡勞、拜金享樂等不正之風的侵蝕。在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方面,通過大力發展各類職業教育,建立職業培訓體系,加強職工培訓工作,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技術。此外,還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勞動人民的勞動致富信心,提升勞動人民的工作積極性。在這一階段,黨堅持弘揚以人為核心的勞動理念和勞動精神,全面肯定並提升了勞動人民的勞動地位和勞動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總結和發展前人關於勞動精神重要論述的基礎上,對勞動精神的內涵和弘揚進行了深刻闡釋,形成了習近平關於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的重要論述。首先,闡釋何為勞動精神,為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提供遵循依據。習近平提出的勞動精神內涵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思想理念,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行為原則,這一勞動思想理論和行為原則為新時代勞動者的勞動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其次,闡釋為何弘揚勞動精神,為勞動精神的價值進行科學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勞動精神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強大精神力量,特別是其中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在具備合格勞動者精神要求的基礎上發展和昇華而來,具有激勵教育、示範引領的重大作用。最後,何以弘揚勞動精神,為弘揚和踐行新時代勞動精神指明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尊重勞動者,充分發揮人民羣眾的首創精神、建設高素質勞動者大軍、開展貫徹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勞動教育、完善勞動政策和勞動保障制度的體制機制等,都是調動勞動者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有效方法和路徑。

由上,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具體在弘揚路徑和方法上,既體現連續性、一致性,又因時而進、因事而新,彰顯了黨對勞動精神持之以恆的重視,也標示着黨堅定不移弘揚和培育勞動精神的執着追求。

二、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的理論邏輯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弘揚勞動精神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的發展和昇華。只有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行動上才會自覺。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弘揚立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於羣眾史觀科學理論的傳承和發揚,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精神內在的辯證結構。

(一)堅持和貫徹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和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發展動力,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人類社會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武器。“勞動”作為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是人的本質活動,是社會存在的前提和發展的根本,弘揚從中生髮的“勞動精神”也必然要堅持和貫徹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據此而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對以往歷史上的勞動觀念的揚棄和超越的結果。在馬克思之前,關於勞動的理論主要來自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黑格爾認為勞動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勞作,現實生活中的物質生產勞動只不過是絕對精神自我活動的一個環節,勞動的對象“除了是意識外更不會是別的實體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雖然注意到勞動的重要性,將勞動與價值創造聯繫在一起,但割裂了勞動與勞動者之間的本質關聯性;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用人的活動天性來解釋勞動,認為勞動是基於人的抽象本性的、實現其思想的活動。可以説,無論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還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對勞動的分析和研究並未關涉社會歷史本質,因而未完成勞動觀的真正革命。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揭示勞動是人類社會產生的基礎和前提,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勞動與人類歷史共始終。這些真理性論斷的闡發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也是區別於其他一切勞動觀的理論基石。歷史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這一重要闡釋表明唯心主義歷史觀從人類活動的思想動機、自我意識出發,把“幻想的聯繫”“神祕的天意”“時代的範疇”“人類精神”等作為決定歷史發展的因素,這樣的“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脱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於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可見,唯心主義歷史觀歪曲了歷史發展的真相,是一種非科學的歷史觀。而歷史唯物主義在闡釋歷史的內在構成時,呈現出“歷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其“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換言之,“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這一系列論述表明馬克思恩格斯構建的唯物史觀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社會生產和勞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對勞動的界定無疑構成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從這一角度出發,對有關勞動精神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積極迴應和徹底解答只有立足歷史唯物主義才能得以實現。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弘揚勞動精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堅持和貫徹落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新時代勞動精神作為社會整體精神系統,對其進行弘揚必須遵循“存在—意識”的辯證結構,以社會存在為前提和依據,順應時代發展之需和社會現實之變進行理論創新,使勞動精神凸顯時代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第二,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旨在大力發展生產力,充分運用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辯證邏輯,通過不斷提高人這一核心生產要素的綜合素質、勞動技能和精神文明,以推進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第三,新時代勞動精神始終堅持勞動人民創造人類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信條,通過創新勞動話語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勞動保障制度來凝聚人心、匯聚民力。

(二)傳承和發揚羣眾史觀的理論資源

唯心主義歷史觀從抽象範疇的視角出發對勞動進行考察,把從事生產勞動的勞動者看作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看作“奴隸”和“畜羣”,看作“絕對精神外化的工具”,認為歷史的變遷取決於英雄人物以及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和“天才的遠大眼光”。這種認為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的觀點,遮蔽了英雄、帝王將相、天才產生的社會基礎和歷史背景,也消解了勞動和勞動人民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從本質上看,英雄史觀的形成和流傳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則堅持從現實的社會出發,運用唯物的、辯證的方法看待勞動者,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在考察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着力批判了英雄史觀的思想,提出勞動羣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獨特見解,從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羣眾史觀。馬克思認為:“歷史活動是羣眾的事業,隨着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羣眾隊伍的擴大。”這不僅科學揭示了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社會的物質生產而非自我意識,而且論證了人民羣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即人民羣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創造的主體,也是精神財富創造的主體。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羣眾史觀的應有之義。羣眾史觀打破了以往的傳統觀念,將勞動人民提高到創造人類文明之歷史主體的地位,真正地、徹底地解決了“歷史之謎”。正是馬克思主義羣眾史觀確立了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並充分發揮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得以凸顯無產階級勞動羣眾在人類解放事業中的關鍵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征程中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足中國社會發展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羣眾史觀,賦予其全新的時代內涵,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前瞻性地指出:“人

民羣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英雄,人民羣眾具有無窮的創造力,必須依靠人民羣眾克服困難。”劉少奇在黨的七大上進一步強調“羣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黨的各項工作必須以此路線為根本遵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通過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以制度的形式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強調不僅物質財富離不開勞動羣眾的創造,文化建設作為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深入勞動羣眾之中,這樣才能創造出真正滋養人民精神的文學藝術作品,才能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氛圍。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無論是鄧小平提出的“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還是江澤民強調的“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抑或是胡錦濤指出的“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無不體現黨對羣眾史觀的繼承和發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着眼於治國理政的新要求,貫徹人民羣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羣眾史觀,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人民軍隊的力量,根基在人民。我們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為民擔當,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的民生話語。由而言之,在理論上,以充分調動人民羣眾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傳承和弘揚人民主體地位的羣眾史觀,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也是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的必然選擇。

(三)把握和闡發勞動精神“基礎—先進”的辯證機理

習近平強調:“‘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根據這一要求,在理論內涵上,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必須釐清“基礎勞動”和“先進勞動”的辯證關係,即不僅要立足整體意義上的勞動人民的勞動態度、勞動理念和勞動行為,而且還要發揚和吸納勞模、先進在勞動實踐中展現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行為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要“引導廣大人民羣眾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這一系列話語強調的是勞動人民整體意義上的“基礎勞動”精神。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盛讚“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國工匠是職工隊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他們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卓越的勞動創造、忘我的拼搏奉獻,為全國各族人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這裏重視的是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生成的“先進勞動”精神給人民和社會帶來的影響力和作用力。從這個意義出發,以馬克思主義羣眾史觀為理論依託,“基礎—先進”的辯證結構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弘揚勞動精神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

中國共產黨對“基礎—先進”辯證結構的闡釋,使新時代勞動精神充分吸收以往歷史上的勞動理論並加以創新發展,不僅整合和充實了黨的勞動精神理論,而且為充分認識和深入踐行勞動精神提供了方法論指導。首先,“基礎—先進”的辯證結構有利於準確地理解勞動精神。“先進勞動”的承載主體為勞模、工匠等先進勞動者,其展現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並非獨立於“基礎勞動”生成的,而是在其基礎上的淬鍊昇華。其次,“基礎—先進”的辯證結構有助於科學培養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勞動者。以往關於弘揚勞動精神引領勞動者成長成才的探求主要從宏觀層面進行論述,而新時代勞動精神的辯證結構原理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具體迴應,即“基礎勞動”意涵的勞動精神成就的是合格的勞動者,“先進勞動”意涵的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成就的是專業的勞動者和具有榜樣作用的勞動者。最後,“基礎—先進”的辯證結構有利於造就非凡勞動業績。本質而言,勞動業績就是無數“基礎勞動”創造出來的,但是也常常需要在“先進勞動”的帶頭和引導下,實現“基礎勞動”與“先進勞動”的廣泛結合並生髮偉大合力,從而造就輝煌磅礴的人民勞動事業。

三、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的實踐邏輯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正是這樣的清醒認識,在汲取歷史智慧和歷史經驗、學習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要繼續大力弘揚勞動精神,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應對現實問題和挑戰的必然選擇和實然要求。

(一)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是破解當代青年勞動價值觀危機的有效路徑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正是憑藉廣大勞動者特別是青年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鑄就了一樁樁彪炳千古的偉大功勛,從而改變了舊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面貌,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國門打開,各種思想一起湧進,各種文化思潮也隨之出現,非理性消費、躺平主義、從眾心理、精緻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愈演愈烈。少數青年勞動者或追求和崇尚過度的物質消費,或推崇無慾無求的生存哲學,或極端看重個人價值而忽視社會價值。這些不良行為和現象極易導致青年勞動者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性行為等不良習性,從而引發勤儉精神、奮鬥精神、創造精神、奉獻精神等勞動價值觀消解的危機。在這樣的境遇下,青年勞動者自身發展潛能不僅被弱化,而且勞動價值理性也難以彰顯。

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精神,提倡通過誠實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反對一切不勞而獲、投機取巧、貪圖享樂的思想。”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正是廣大人民羣眾的艱苦奮鬥所造就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百年征程也是一部黨帶領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勞動史的呈現。“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裏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勞動精神根源於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內含促進青年羣體向真善美髮展的道德性價值、促發青年羣體開啟實踐和獲得精神自由的實踐性價值、促進青年羣體的主觀能動性發展的主體性價值、建構青年羣體和諧交往關係的社會性價值,以滿足青年羣體的全面發展需要,從而抑制消費主義、躺平主義、從眾心理、精緻利己主義的滋生。因而,在青年羣體中弘揚和培育勞動精神就是破解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形成的有效途徑。作為建設偉大事業的中堅力量和引領社會風氣之先的重要羣體,青年勞動者要認真踐行新時代勞動精神,充分認清生產和消費、勞動與休閒之間的深刻關聯,認清不良文化思潮盛行背後的資本邏輯,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篤定前行,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蝕和腐化,用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和行為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向前發展。可以説,新時代勞動精神不僅表現為個體或羣體在勞動過程中的思想和行為,而且彰顯了社會主義國家主導性的社會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積極的勞動態度和精神特質的象徵。

(二)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是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自信的價值座標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經過一代代勞動人民苦幹實幹、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的努力,我國經濟、科技、國防、外交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並探索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隨着綜合國力步入世界前列,中國聲音、中國方案在世界的影響力也不斷提升,然而,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將中國取得的成就視為對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威脅,從而惡意散佈“中國崩潰論”“中國危險論”等不實言論來污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面對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攻擊,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堅持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百餘年璀璨奪目的偉大功勛築牢廣大人民羣眾的道路自信。增強中國道路自信,不僅需要總結取得的偉大成就,而且需要弘揚和構建中國精神力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在社會主義中國,社會主義勞動的價值理性生髮的勞動精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道路的信心,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建構了增強道路自信的價值座標。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道路上,勞模先進們以自身出色的勞動業績和偉大品格,帶動廣大中國人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艱苦奮鬥、甘心奉獻、敢於創造,不僅作出了突出貢獻,創造了巨大業績,而且還繼承、培育和發展了不同時期的勞動精神,它們共同構建起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這是我們進行當代中國精神教育的寶貴資源,時刻激勵着中華兒女不斷自信自強、踔厲奮發。“人的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一旦形成精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但不會消耗,還會隨着人的思想的交流、發展和實踐的深化而不斷增強”。正因為如此,走在探索道路、開拓道路前列的勞模先進理應成為堅定道路自信教育的“資源庫”,為當代講好中國勞模先進故事、上好勞動精神教育課增光添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弘揚勞動精神、堅定道路自信,一是要宣講好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的故事和精神以感召人民羣眾;二是要發揮好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的骨幹和帶頭作用以引領社會風尚,讓人民羣眾把對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的崇敬內化為勤奮工作、踏實勞動、奉獻社會的自覺行動。

(三)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是凝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團結奮鬥力量的必然要求

回望走過的百年路程,善於團結、善於奮鬥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優良品質。目前中國正處於實現偉大夢想的關鍵時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環境以及國內艱鉅繁重的現代化建設任務,黨和國家深刻認識到,只有把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勞動人民組織團結起來,形成幹事創業的自覺聯合並轉化成促進社會歷史發展的偉大合力,才能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那麼如何凝聚團結奮鬥的磅礴力量?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匯聚強大正能量。”勞動精神作為支撐勞動實踐展開的基礎和動力,不僅關乎勞動的效率和狀況,而且關切人存在的意義和社會的發展,一種積極、向上、科學的勞動精神既預示着公平、高效、和諧的勞動關係和勞動狀況,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因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造,無論是個人創造還是集體創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勵。”這正是新時代勞動精神能夠凝聚團結奮鬥力量的關鍵所在。只有尊重和鼓勵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勞動創造,才能激發和凝聚人民羣眾團結一心、踔厲奮發的偉大合力,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無窮活力。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所弘揚和培育的勞動精神具有層次化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幹勁、闖勁、鑽勁鼓舞更多的人,激勵廣大勞動羣眾爭做新時代的奮鬥者”。“幹勁”“闖勁”“鑽勁”六字箴言導出了弘揚和培育勞動精神的原則,也充分揭示了不同層次勞動者的成長道路。弘揚“幹勁”,強調培育苦幹、實幹、能幹的精神品質,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勞動人民既要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社會主義信念,又要把信仰內化為辛勤的、誠實的、科學的、創造性的勞動自覺;弘揚“闖勁”,是以培養具有紮實專業知識和過硬技術水平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為目標,通過發揮勞動模範的傳幫帶作用和建立終身職業教育體系,為勞動者成長成才、敢闖敢試提供條件;弘揚“鑽勁”,是以高質量發展為依託,通過加強引導培育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在全社會弘揚尊重工匠、學習工匠、爭當工匠的濃厚氛圍,建立健全工匠培育機制,培養更多富有“鑽勁”的大國工匠。隨着勞動分工的專業化、精細化發展,單一的勞動精神弘揚和培育機制無法滿足不同行業勞動者的多樣化價值追求,因此,新時代勞動精神弘揚和培育層次化是必然要求,既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者成長提供了廣闊舞台,又能夠激發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崇敬先進、學習先進和爭當先進的積極意識和行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974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