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滁州西澗原文_翻譯_古詩賞析(通用多篇)

滁州西澗原文_翻譯_古詩賞析(通用多篇)

滁州西澗原文_翻譯_古詩賞析(通用多篇)

創作背景 篇一

一般認為《滁州西澗》這首詩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他時常獨步郊外,滁州西澗便是他常光顧的地方。作者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一天遊覽至滁州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滁州西澗》 篇二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大家一定都知道宋徽宗,這個皇帝在政治上飽受批評,卻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可圈可點,他在位期間常常主持宮廷畫苑考試,特別喜歡用前人詩句作為考試的題目。其中有一道題目,用的是宋代詩人寇準《春日登樓晚歸》中的兩句詩:“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這兩句詩特別有畫面感,而且有非常豐富的想象空間,從而成為一道非常經典的試題,傳為美談。不過,這兩句詩並非寇準獨創,而是源自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絕句——《滁州西澗》。如果沒有《滁州西澗》珠玉在前,也許未必能有寇準的這兩句詩,也未必會有繪畫史上的這段美談。我們今天要來賞讀的就是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韋應物(737—792),京兆萬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歷任洛陽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官職。世稱“韋江州”或“韋蘇州”,有《韋蘇州集》傳世。

《滁州西澗》閲讀答案 篇三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對詩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 )

A.“滁州”指安徽省滁縣,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説“環滁皆山也”,這裏的“滁”即滁州。

B.“獨憐”句中的“憐”是可惜、可憐的意思,“澗邊”就是河邊、水邊的意思。

C.“上有”句中的“深”,有樹木茂盛、枝葉繁茂之意,寫出了畫意般的深邃。

D.“野渡”句中的“野渡”説的是野外的渡口。渡口在古代又稱“津”,成語“無人問津”之“津”即是此意。

2.對詩句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首句寫作者俯視水邊,看到的是一幅百草豐茂、鬱鬱葱葱的綠色畫面,暗示這是一個暮春時節。

B.第二句作者從俯視轉為仰視,通過對照、映襯的手法,寫出了畫面的幽美和諧,給人以賞心悦目之感。

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兩句的均衡和諧,既有飛動的情景,又有潮聲、雨聲的交響,渡船橫卧又和春潮飛雨融會在一起,增強了畫面的立體美感。

D.全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極寫滁州西澗的春景,靜中有動,畫中有聲,而寫動景和聲響則是為了襯托畫面之靜。

參考答案:

1.B 2.D 1.B(憐,可愛) 2.D(無擬人手法。)

同樣,在《滁州西澗》這首詩中,韋應物也是用一個“自”字,描繪出小船隨波動盪、任意橫浮的悠然情態。儘管前一句寫潮水的急,好像是衝破了環境的寧靜,然而這個“自”字的出現,以一種悠然自在的姿態,不但消解了潮水的“急”,反而更顯出滁州西澗的`自然清幽,並透露出詩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因此,這個“自”字,不但是這一句中的關鍵,同時也是理解整首詩的“詩眼”。 篇四

這兩句極具畫意,春潮、春雨、野渡、小舟,組成極有層次的畫面。更難得的是,它不僅具有畫面感,而且有着豐富的想象空間。關於“野渡無人”,我們通常會這麼理解:渡口一個人也沒有,只有空蕩蕩的小舟,獨自在春潮中起伏。其實,關於這兩句,我們還可以作另一種解讀:沒有想要渡河的人,因而撐船人十分悠閒,任憑小舟自由橫浮。開頭我們提到了宋徽宗主持畫院考試時所出的題目:“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據記載,當時參加考試的考生,大多畫的是岸邊的空船,或是有白鷺站立在船艄,以顯示“無人”。惟有一位考生別出心裁,畫了一名撐船人,躺在小船之中,悠閒地吹着橫笛。這畫的意思是,“無人”指的是沒有行人,撐船人如此悠閒,正説明沒有行人渡河。而悠閒自適的意境,也就透過撐船人得到了極佳的傳達。因此,這名考生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錄取。由此可見這兩句詩所具有的豐富想象空間。其實,無論作哪一種解讀,我們同樣都能感受到的,就是詩歌中那自由自在、閒適淡雅的意境。

《滁州西澗》閲讀答案 篇五

希望《滁州西澗》的閲讀答案可以幫助同學們複習,考出理想的成績。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閲讀訓練及答案」

(1)詩中的憐、深是什麼意思?{愛茂盛(茂密)}

(2)詩的前兩句幽草澗邊生,是___景;黃鸝深樹鳴是___景。(靜動)

(3)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歷來常被作為畫題。請用現代散文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述下來。不超過50字。

(春天的傍晚,雨急切地下着,河中的水漫了起來,一條小船孤零零地橫在無人的渡口。)

(4)一個急字顯出______,一個自字又顯出無人之境的悠閒。

(天氣變化之迅速。)

5、這首詩在情與景的關係上有何特色?試略作分析。

「解析」詩裏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詩的前兩句是説: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着詩人恬淡的胸懷。後兩句是説: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裏。這雨中渡口扁舟閒橫的畫面,藴含着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答案」這首詩運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無意居高媚時的黃鸝。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6、這首詩用了什麼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這首詩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於黃鶯,表現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裏,藴涵着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閲讀練習二:

(1)詩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對澗邊草的什麼情感?最能體現這一情感的是哪個字?(2分)

情感:體現情感的字是:。

(2)後兩句歷來為人們稱道,這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又創設出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3)人們普遍認為橫字用得好,請你説説它好在哪裏?(3分)

(4)這首小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喜愛憐

(2)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橫意境:詩人通過這些意象,創設出一種孤寂、閒適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橫字用得好,從全詩看,因在野渡且又無人,故能自橫,加上詩人當時閒居兩澗的境遇,自然使他偏愛這寂寞幽草,符合他當時心境(2分)。

(4)反映了詩人厭惡喧囂,尋求寧靜的政治情懷和審美心態。(2分)

韋應物的故事 篇六

唐代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迷戀楊貴妃“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沉溺於聲色,縱情歡樂。在驪山腳下的華清池,他們洗温泉,開盛宴,奏春樂。每逢御駕出遊之日,在長安通往驪山的大道上,圍觀者總是水泄不通。皇家的大隊人馬,聲勢浩蕩,綿延數裏。其中有一支儀仗隊,格外引人注目。這支衞隊就是由親衞、勛衞、翊衞三府人員組成。成員都是十五、六歲的翩翩少年,齊齊地一樣高,身材英俊,儀態風流。由於身份職業不同凡響,個個驕氣十足,不可一世。人們稱這些少年為“三衞郎”。在華清池,他們主要擔當警戒、保衞的重任。其中的一員,就是後來“一詩感江神”的韋應物!

韋應物,於紀元737年,正是開元盛世二十五年,生於長安一個破落的官宦人家。他因為長得風采出眾,得以選進皇家儀仗隊。雖然年紀不算太小,但卻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大文盲。正所謂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只知貪玩酗酒,騎射快活。

“三衞郎”都是出自官宦人家,經過嚴格“政審”選拔出來的。韋應物在後來《逢楊開府》一詩中,追憶那段生活,真是恃寵無忌,到處橫行,無法無天。詩人説:“我少年時候做過皇帝的侍衞隊員,本來我是個無賴,不學無術,憑着皇帝對我家老子的寵信和恩澤,才得以選上。在所住的街道里,我是個橫行無忌的兒郎,家裡經常藏匿着一夥亡命之徒。早晨,到賭場上去消磨時光;晚上,又去搶劫東邊鄰家的美女。衙門裡的差役不敢來逮捕我,因為我站在皇宮裡的白玉石台階上。”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倉皇逃往西蜀。韋應物從此脱離三衞府,改弦易轍,開始發奮讀書。二十七歲左右,進入仕途,先後在洛陽、高陵、户縣、櫟陽等地任職;在長安做過比部員外郎、左司郎中;還出任過滁州(今安徽省滁州)、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和蘇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刺史。後世因此時而稱他韋左司、韋江州,時而稱他韋蘇州。

在三十餘年的仕途上,他關心民眾疾苦、國家危難,力所能及地為民眾施德政,同時勤奮刻苦地進行詩歌創作,終於在政聲和詩名兩方面,聲名大振。

接觸過少年時代的韋應物的人,怎麼也沒想到,當年那個潑皮無賴、紈絝子弟,竟然出落成一位努力實踐仁愛德政的地方清官,一位以“高雅閒淡”聞名於世的著名詩人。

在後人眼裏,韋應物是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同樣一流的詩人。他的山水絕佳之作,首推《滁州西澗》。這首詩寫於紀元781年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他出任滁州刺史為官期間。

正是這首詩,後來竟然感動了江神。

到了宋代,有位老翁王榮,要過觀江,不料連連大風,颳了七天七夜。王榮沒法過江。江邊的父老鄉親就説:“員外!您寶囊中一定有甚麼稀世珍寶。這條江的江神極顯靈。您應當把寶物獻給江神。”

王榮覺得自己實在沒有甚麼寶物。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條黃麈尾,就拿出來獻給了江神。可是,江風還是不停地吹。現在只剩下一方端硯,能值一點錢,王榮又把端硯獻給江神。江風反而颳得更厲害了。王榮又把玄色虎帳獻給江神。統統都不靈驗!

王榮晚上躺在牀上,左思右想,無法過江。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在心裡説:“現在只有黃庭堅草書的一把扇子,上面寫着韋應物的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那一首”。想到這裡,王榮立刻從包袱裏拿出這把扇子仔細端詳,恍惚之際,左看右看,不認識(王榮老人,文化不高,字又寫的是草寫,所以不認識),説:“我都不認得這玩藝兒,難道江神喜愛它嗎?”於是,便把寫有韋應物詩句的這把扇子,拿到江邊,獻給了江神,江風突然停止了。

只見香火不動,天水相照,就像兩面鏡子一樣平靜,交相輝映。只有南邊吹拂來一陣徐徐順風。王榮大喜,立即開船,不一會兒就過了江。

譯文及註釋 篇七

譯文

最是喜愛澗邊生長的幽幽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唱的黃鸝。

春潮不斷上漲,還夾帶着密密細雨。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隻小船悠閒地橫在水面。

註釋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⑵獨憐:唯獨喜歡。幽草:幽谷裏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樹:枝葉茂密的樹。深,《才調集》作“遠”。樹,《全唐詩》注“有本作‘處’”。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橫:指隨意飄浮。

作者簡介 篇八

韋應物(約737—約791),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世稱韋江州或韋蘇州,山水田園詩派著名詩人,有《韋蘇州集》。

由於這兩句詩實在精彩,因而常常被後人化用。最典型的就是剛才提到的“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寇準《春日登樓懷歸》),又如宋代詞人廖世美《燭影搖紅·題安陸浮雲樓》中的:“晚霽波聲帶雨,悄無人、舟橫野渡。”這些化用雖不如原作自然天成,但也別具一番風味。 篇九

還有北宋詩人蘇舜欽的《淮中晚泊犢頭》,也被認為是用了《滁州西澗》的詩意,常常被拿來與《滁州西澗》作比較。南宋詩人劉克莊就認為這首詩的風格非常近似韋應物: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兩首詩所描繪的風景的確有許多相似點,都有春草、春樹,有春潮、春雨,還有岸邊的小舟。不過,如果細加對比,兩首詩所營造的意境並不相同。《滁州西澗》的野渡無人,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閒適意趣;《淮中晚泊犢頭》的滿川風雨,體現着詩人動盪起伏的心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提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分別。所謂“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在《淮中晚泊犢頭》中,詩人身處古祠下、孤舟中,隨潮水飄搖,看風雨滿川,有着較為鮮明的主觀感受,是一種“有我之境”。他所看到的風雨與春潮,折射出詩人並不平靜的內心。而《滁州西澗》更近似於一種“無我之境”,詩人彷彿處於春潮野渡的視野之外,以一種旁觀的視角呈現景色的自然閒適之美,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向人們展開一個寧靜恬淡的世界。這兩首詩都是傳世名作,卻在相似的景物中透露着不同的詩人心境。通過與《淮中晚泊犢頭》的對比,我們對《滁州西澗》的閒適自在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饒有趣味的傳説。宋代一位名叫王榮老的官員,在赴任的途中遇上了狂風暴雨,無法渡江。鄉親們告訴他,這條江住着江神,特別靈驗,想必是他身上帶着寶物,江神想要索取。王榮老把攜帶的玉麈、硯台等都拿了出來,然而風雨更大了。王榮老非常詫異,自己再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了,只剩一把扇子,上面有黃庭堅所題寫的《滁州西澗》。抱着一種試試看的心情,王榮老把扇子獻給了江神。不出一會,竟然風平浪靜,南風徐來,王榮老順利渡江而去(惠洪《冷齋夜話》卷一)。這個傳説未必可靠,卻足以看出後來人對這首詩的無限傾倒。

《滁州西澗》唐詩賞析: 篇十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説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託,寄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伕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裏,藴含着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説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託的。但是,詩人為什麼有這樣的寄託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説:“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説自己是“扁舟不繫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説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於死板;説偶然賦景,毫無寄託,則割裂詩、人,流於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r9qy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