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出書作家個人簡介

出書作家個人簡介

出書作家個人簡介

出書作家個人簡介範文(一)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

1974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 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 20xx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樑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xx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税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個人履歷

龍應台1952年生於台灣,自小在台灣苗栗苑裏長大。

1974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後,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

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1984年,龍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台灣,是1980年代對台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説》震動台灣文壇。而在台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説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她的雜文鍼砭時弊,切中民意。在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界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86年至1988年龍應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兩年,專心育兒。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兼台灣《中國時報》駐法國、瑞士特派員。還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講授台灣文學課程,併為學生導演戲劇。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龍應台評小説》,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台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人在歐洲》。

1995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來》;自這一年起,龍應台在上海《文匯報》“筆會”副刊寫“龍應台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

心大陸的文化發展。

199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龍應台自選集》5種。1996年以後龍應台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箇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和見解,頗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魂牽》。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分別在上海、汕頭、陝西出版,再次在大陸文壇和書市被稱為“龍捲風”。

1999年,應台北市長馬英九邀請,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期間推動本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

1999-20xx年,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親自前往德國法蘭克福,龍應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長,為期四年,龍遂從德返台,任期內推動本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

20xx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其後任香港大學訪問教授。先後任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學擔任傑出人文學者(香港大學第一位終身教授)、新竹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此外,龍也積極參與到關於香港公眾議題的辯論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國際交流等話題上,都不乏龍的聲音,其專門討論香港問題的《龍應台的香港筆記》,在香港與新加坡的暢銷榜上停留長達半年。

20xx年7月,在大成集團、普訊融悟文教基金會、誠品股份有限公司、蔣震工業慈善基金支持下,與一羣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及企業家共同創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xx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樑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xx年,龍應台推出了號稱用了十年醖釀、一年閉關、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寫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xx年8月1日龍應台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發表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説,闡述她的“中國夢”。她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台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她強調,這是台灣人的夢,是可以與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

20xx年11月15日,“20xx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佈,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税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20xx年1月31日,據台灣媒體報道,台“行政院長”陳沖表示,台灣“文建會主委”將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接任。20xx年5月20日之後,“文建會”將轉型為“文化部”,龍應台也將成為第一任台灣地區“文化部部長”。

20xx年1月29日,宣佈啟動“台灣文化光點計劃”。

20xx年2月17日,展開為期10天的歐洲文化訪問,並出席相關頒獎典禮。

個人生活

龍應台前夫為德國人,是一個外交官,育有兩子,長子為安德烈,次子為菲利普。

主要作品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大江大海1949》 《龍應台評小説》 《野火集》

《野火集外集》 《人在歐洲》 《寫給台灣的信》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

《美麗的權利》 《乾杯吧託瑪斯曼》 《我的不安》 《百年思索》

《銀色仙人掌》 《面對大海的時候》 《孩子你慢慢來》 《野火集》

《請用文明來説服我》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親愛的安德烈》 《目送》

出書作家個人簡介範文(二)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東高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着“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20xx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説100強”。20xx年《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

20xx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 20xx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xx年10月30日,中國首家培養網絡文學原創作者的公益性大學“網絡文學大學”開學,莫言擔任該校的名譽校長。

20xx年12月6日,莫言獲頒授澳門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人物經歷:

年經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國近代史上最悲慘的一段時期,所謂的“三年困難時期”,全國餓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開大學演講時回憶道:“我們村裏一天之內餓死了18人。”

莫言國小時便經常偷看“閒書”,包括《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曉記》《三家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莫言在國小五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20xx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他甚至看《新華字典》,尤其喜歡字典裏的生字。後來,莫言靠着《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了文革歲月,接着又揹着這套書走出家鄉。

軍旅生涯

1976年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在部隊擔任圖書管理員期間,莫言閲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將圖書館裏1000多冊文學書籍全部看過。他也看過不少哲學和歷史書籍,包括黑格爾的《邏輯學》、馬克思的《資本論》等。

1982年,莫言被提為正排級幹部,部隊恢復授銜時,莫言被授予上尉軍銜,後被提為少校,為副師職幹部。1983年5月,莫言調到延慶總參三部五局宣傳科任理論幹事。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懷中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創建文學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間音樂》後,十分欣賞,破格給了莫言參加考試的機會,莫言順利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成名之路

1985年初,莫言在《中國作家》雜誌發表《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 同年,馮牧在北京華僑大廈主持莫言創作研討會,汪曾祺、史鐵生、李陀、雷達、曾鎮南都高度評價了《透明的紅蘿蔔》。

1985年底,張潔在西德出席交流活動時,被問到1985年中國文壇有什麼大事發生,張潔回答:“要説大事,那就是出現了莫言。”張潔形容《透明的紅蘿蔔》是一個天才作家誕生的重要信號。

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同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説《紅高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

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説《歡樂》發表在《人民文學》雜誌一、二期合刊上,由於當時的“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而遭到批判,《人民文學》雜誌主編劉心武遭到停職調查,這期刊物也被收回銷燬。

1988年4月,莫言發表長篇小説《天堂蒜薹之歌》,後來這部社會批判作品受到當時的政治**影響,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在看到這部小説後,感到非常震撼,決定開始翻譯莫言小説,葛浩文也成為了日後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諾貝爾獎官網摘錄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節,作為對莫言作品的介紹。

1988年秋,莫言參加了中國作協委託北京師範大學辦的研究生班,在魯迅文學院期間,莫言創作了長篇諷刺小説《酒國》,被葛浩文譽為創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為豐富複雜的中國小説。

1991年,莫言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

聞名世界

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譯本中短篇小説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國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譯。美國重量級文學評論雜誌《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價説:“有如福克納,莫言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想象力鮮活豐富、圓滿自足的世界。”

1993年,由葛浩文翻譯的《紅高粱》英譯本在歐美出版,引起熱烈迴響,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為“1993年全球最佳小説”。《紐約時報》評論説:“通過《紅高粱》這部小説,莫言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

20xx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説100強”(第18位)。

20xx年,莫言的《紅高粱》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

的75年(1927-20xx)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説。

20xx年,莫言的短篇小説集《師傅越來越幽默》在美國出版,美國《時代週刊》評論説:“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

20xx年,《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當時獲獎的呼聲很高,最後卻意外地以一票之差落選,無緣獎項。《檀香刑》的落選也再次引發了文學界關於茅盾文學獎的爭議。同年,莫言獲得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評委會讚揚他的作品“語言激情澎湃,具有無限豐富的想象空間”。

20xx年,莫言從《檢察日報》調到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

20xx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佈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xx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xx年10月9日,莫言雕塑亮相上海南京西路雕塑邀請展,這尊雕塑上的莫言神情憨厚可掬,吸引路人目光,被贊“萌萌噠”。

20xx年12月6日,莫言獲頒授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出書作家個人簡介範文(三)

三毛(1943—1991),女,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15e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