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新版多篇)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新版多篇)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新版多篇)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篇一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人格發展、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面臨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課題,如大學生活的適應、專業知識的學習、交友戀愛、擇業就職等。進入大學的新生,剛剛脱離了中學時期單一的生活,再加之身心發展的過程正在進行,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複雜的自身和社會問題,往往容易導致大學生強烈的心理衝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李偉調查研究資料表明,近年來在校大學生中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人數約佔總體20%~30 % ,有較嚴重心理障礙的約佔10 % ,有嚴重心理異常者約佔1 % ,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數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被測試的380 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約有60 %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心理壓力,而且大部分學生對壓力的處理沒有信心;在情緒方面54 %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心情開朗,但也有35 %以上的認為情緒易被破壞,32 %以上認為情緒起伏過大,29 %以上認為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在人際關係方面 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面臨人際關係的困擾,在意識品質上44 %以上學生認為自己缺乏耐力,耐挫感較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這在每年的新生義務勞動、軍訓中表現較為突出;在神經症、強迫症、偏執、憂鬱等方面比例也偏高,34 %以上學生認為自己思想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在乎別人的視線、擺脱不了毫無意義的想法等。

西安晚報10月20日報道:南郊某高校對入學新生1290人(男生837人,女生453人)進行了心理測查:對 “是否有能力應付困難”問題的回答,“48%人回答不是或不一定”;38.1%的人認為“主動與陌生人交談是一樁難事”;22.1%人在社交場合選擇“退避三舍或沉默”;另外,有超過半數的人認為談戀愛不是為愛而愛,而是為了“碰到困難兩個人好商量”。反應了心理依賴。

很多研究表明大學階段是人心理健康建設的關鍵時期,這時候正在發展中的人格和學習獨特的經歷,對重新塑造自我,改善心理適應都有着重要的意義。什麼是心理健康? 從心理學角度講: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而持久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並能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和積極的社會功能。

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有十條標準:1) 智力正常;2) 情緒穩定,心境樂觀;3)意志健全,行為協調;4) 注意集中度;5) 完整統一的人格;6) 積極向上,面對現實,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7) 適度的反應能力;8) 心理特點與實際年齡相符;9) 自我認知;10) 創造性、成就感。

但是,作為新入學的大學新生,剛剛度過了大學的興奮感和新鮮感,接踵而來的是種種不適應和困惑,正在經歷着因環境改變引起的一系列變化和不適應。表現在:

(一) 自我價值感失落:

重新評價自己 主要是重新給自己排定坐次。有很多考上一流大學或一流專業的學生在原中學是幾年一貫的拔尖生,進入新學校後,拔尖生集中到一起,各自拔尖的優勢沒有了,優越感、自豪感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不安全感,從而產生焦慮、挫折、壓抑等消極心理感受。 強中自有強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家長口中的驕傲,同學身邊的榜樣,教師眼裏的尖子,到了大學校園這些光環由於太多的驕傲、太多的榜樣太多的尖子都消失了。學生是否能及時調整認識,從大局評價自己,會使他的整個的大學生活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缺乏價值標準,難作價值判斷。

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所謂價值,係指個人所覺知與已有關事物的重要性與意義性;事物之重要而又有意義者,即有價值。大學新生多是獨生子女,在相對封閉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長期受到家庭和學校的保護和約束,一切都被事先安排好了,獨立作出決定的機會很少,難以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價值標準,也缺乏相應的價值判斷能力,在心理上容易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像填報大學聯考志願,很少是完全根據新生自己的愛好和志趣,父母的導向作用不可低估。還有新生入學後發現院系之間專業冷熱懸殊,因內心價值衝突而陷入苦惱,甚至有新生因轉系不成而自殺者。大學新生在價值觀問題上的困惑,表現為自我追尋中的心理迷失:對人生前景感到迷惘,對所求的學與所做的事感到懷疑,懷疑是否所學與所做者為最有價值。

對策:重新建立自我價值系統,多元價值系統的建立以調整心態。 價值的產生緣於需求。需求是一種狀態,在生理上是缺,在心理上是惑。因缺與惑而生需,因需而生求,因求而生得,因得而生價值。大學新生應該瞭解價值是可以學習的,可以重建的。個人必須在眾説紛紜中,經由瞭解、思辯、選擇、比較、組合、調試等學習歷程,始能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因此,大學新生不要企盼別人的給予,要自己在書本知識與生活體驗中多方面尋求。無論世界如何進步,環境如何變化,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原則,是永遠不變的。人生就是個人不斷地適應環境來滿足需求的歷程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大學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提供了許多成長的機會。從適應中成長,是大學新生成功的要決。適應重和諧協調,成長重改變超越。在變遷中追求成長時,不必斤斤計較能否獲得單一機會,而應放大放遠眼光去認識更廣更遠的機會,果如是,大學新生將因感覺前途廣闊而減少現在的心理迷失。

(二)學習目標的失落:

有人説: 大學新生缺乏學習目標,求知興趣不高。入學前,新生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以升學為目標的,考取大學等於目標已達到,因而入學後就失去目標,不知所措了。而且,進大學前後,新生的求學心態也有很大的轉變:未考取大學時,求學意願強烈,學習非常緊張,進大學之後,求學意願低落,學習非常鬆懈,形成了“兩極現象”;大學新生中有相當一部分表示對目前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因此不安所學,碌碌度日,指定的書籍不到考試不讀,指定的作業不到最後期限不交,逃課與曠課現象屢見不鮮,見怪不怪;還有人身在課堂內,心在課堂外,神遊九州,心鶩八極;至於課餘時間自查資料以求精進學問,或參加學術活動以求開闊視野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大學新生平日的生活都是循序進行,按理説生活是最有目標和方向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通過在大學校園對新生日常行為的觀察,可以發現他們有的沉迷於電子遊戲,通宵達旦,生活毫無規律;有的專注於流行音樂,影視大片,昏昏然不能自拔;還有的生活鬆懈,精神不振,整日隨波逐流,茫茫然不知所措,得過且過這些都可視為求知興趣不高的表現。其實,這只是個別現象或者暫時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與大學新生經歷的學習變化有關:

關於學習三大變化:目標變了、態度變了、方式變了

跨入大學校門,最大的感受就空閒時間太多了,從中學時每天8節課到大學時有時一整天都沒有課上,不知道該幹些什麼。

1、要建立新的學習目標,由原來的讀書與升學,改變為求知與展才。大學新生應意識到,讀書只是求知的一種手段,求知是第一層目的,展才才是高層目的。展才的意識是經過讀書與求知的活動把個人的天賦才能發揮出來,也就是自我實現。

2、要建立新的學習態度,由原來被動地讀書改為主動地求學。主動才能面對困難,接受挑戰。大學新生常掛在嘴邊的“學習困難”是事實,但“能力不足”是藉口。面對專業學習,只有在個人盡了全力而未奏功之時,才可以説能力不夠,如淺嘗即止,企圖不勞而得,結果因不勞不能得而失敗,這不是能力的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文章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出自http://www.。com/article/,轉載請保留此鏈接!。大學新生教師是經大學聯考錄取的,基本智力都不低,只是進大學後未充分運用將智力轉化為求知能力而已。換言之,縱然失敗,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此,大學新生必須持主動自信的態度,相信只要肯努力,對所學沒有不成功的。

3、學習方式改變 由中學階段的填鴨式、強迫式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的、有興趣的學習方式。大學的學習中,教師不再是監工的角色,而是引導者的角色, 正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樣,有的學生會感覺無所適從,生活和學習變得沒有目標,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緒低落。

(三)心理期望與現實的差距:

大學新生在入學前大都為自己描繪了想象中的大學生活:博學多才的教授,和藹可親的師長,意氣風發的同學,自由的學術空氣,美麗的青春故事,幽靜的菁菁校園等等。然而,入學後的新生很快就會對大學的現實感到失望:他們沒有發現大學裏有什麼驚人的智慧寶庫,沒有找到夢中的彩雲公主,也沒有遇見幻想中的白馬王子;大學教授也不像傳説中無所不知的飽學之士,大學同學也只是土頭土腦的一羣;什麼“學人”“博士”之流,仍然都是食用人間煙火的動物,與常人無異;他們要面對索然無趣的專修科目,要到亂糟糟的學生食堂打飯,還要到佈滿灰塵的圖書館翻閲陳舊過時的圖文資料。總之,一切都與他們設想的不一樣,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十分巨大。大學新生的心情是失望的,心理是迷失的。

大學不是什麼神聖的殿堂,只是一個舞台,舞台上充滿了各種道具有形的和無形的道具。大學舞台有多大DD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個人在這樣的舞台上選擇怎樣表現自己,展示自己,同時,為展示自己裝備自己。

大學教育有預設的部分,也有生成的部分,網絡、圖書,各種講座、報告會,時間上的自由保證了選擇的自由

(四) 生活與人際關係方面的挫折

絕大部分學生的高中生活都是走讀生活,加上緊張的學習壓力,學生的團隊生活很少,彼此相處的技巧沒有得到鍛鍊。加之緊張的學習,中學時期也無暇顧及交往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在家的生活,人際關係簡單。進入大學,同宿舍的同學要朝夕相處,但生活習慣、性格特點、自身修養都有所不同,因此很容易產生矛盾。比如,這個同學習慣宿舍乾乾淨淨,總是要收拾一下,那個同學大大咧咧,隨手亂放東西,時間略長,就會產生矛盾。或者一個性格外向心直口快的同學會隨便指出另一個同學的弱點,就容易引起與被指的同學的矛盾,等等。宿舍裏和班集體活動中各種矛盾的激化都會產生,很多大學新生為人際關係難處而傷心苦惱

大學新生來自四面八方,個人成長經歷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又共居一室,同吃同住,時有矛盾發生,人際交往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礙。他們許多人都感歎: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

另外大學裏師生關係冷淡,互不瞭解,新生很少從教師那裏尋求幫助,也是公認的事實。

任何個人生活都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內,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極少數靠利害結合外,多數靠感情維繫。古人云“益者三友”。對於大學新生而言,和諧的人際關係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們可以有意識地多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從自然的活動中去接受人並讓人接受,然後由彼此認識接納而自然產生的感情,從而建立人際關係。人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靠人格的品質,而人的品質真相只有在自然情境中才會表露。例如,參加學術性活動可表現人的專科才能,參加康樂性活動可表現人的特殊才藝,參加社會性活動可表現人的社會領導才能。個人的這些才能就是吸引人的重要品質,只有在各種活動中才有機會讓別人欣賞到自己這些方面的品質,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人際關係才是真正和諧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

心理應對方式可以概括為三種不同模式:主動認知模式、主動行為模式和迴避應對模式。主動認知模式表現為:從有利方面看待壓力,回憶和吸取過去的經驗,考慮多種變通方法等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默認。主動行為模式表現為:不等待而採取積極行動,做有益於事態發展的事情。迴避應對模式表現為:封閉情感,自我忍受,這種模式是一種消極模式。心理學研究表明,主動認知模式和主動行為模式能緩和壓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而回避應對模式則可以加重壓力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們認為主動認知模式和主動行為模式應作為當代大學生面對壓力時的應對方式。大學生們鑑於自己的閲歷和生活經驗及其認知態度等方面的原因,面臨壓力特別是過度壓力時往往不容易採取這些理智型的應對方式。因此,應引導和幫助他們學會用主動的態度和積極的行為來對待各種壓力,不斷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面對壓力不能逃避,要學會駕馭。要對壓力有明確的認識和接受的態度,認識到壓力及其反應是人人都會體驗到的正常心理現象。如學習壓力是大學生普遍的心理現象,要採取主動應對模式。面對就業壓力,不是消極等待、怨天憂人,而是主動參與競爭

要主動尋求社會支持,如從父母、同學、老師那裏獲得幫助 等。要學會調解情緒、控制情緒。正確認識社會轉型時期的趨勢和特點,確定自己合適的發展目標,實現對壓力情境的控制。要學會運用積極的認知模式來對待壓力,辯證地看待壓力。既要看到壓力給人帶來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壓力有利的一面,振奮精神,增強自信心,在壓力中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篇二

一. 活動背景: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變快,人們越來越多的承受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尤其作為一代青年的高中生。我們身上肩負了祖國的希望與未來,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為此,我校開展了這次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面向廣大師生,在進行講座的同時進一步宣傳心理知識,糾正對心理知識的不恰當的認識。

二.活動目的:

以講座的形式宣傳心理知識,以知識昇華我們心靈,幫助高中生確認識自我、規劃自我、超越自我;引導高中生了解心理知識,疏通心理瘀積,提高心理素質;指導高中生科學規劃學習,明確奮鬥目標;促進高中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建設和諧校園做出積極貢獻。同時展現我校學生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營造積極健康的大學氛圍。

以及在活動的組織和進行過程中鍛鍊學生的能力和責任心。培養團隊意識和積極的社會觀。

三.活動主題:

邀請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專家老師進行以“把愛傳出去”的講座。

四、活動時間

04月05日 上午8:30-10:30

五.活動地點:

校中央廣場

六.活動流程:

1、校學生會成員負責提前半小時佈置場地

2、校學生會負責組織參加這次活動人員入場和維持現場秩序;

3、主持人介紹活動的具體流程;

4、老師主講關於心理健康知識的講座;

5、講座結束,校學生會成員一起負責現場清理;

6、校學生會負責寫總結及做好活動資料收集。

七.前期準備:

1、邀請心理諮詢老師,由心理諮詢師確定一個主題;

2、準備好講座需要的所有東西,如茶水和心裏摘記等東西的準備; 3、4、宣傳部組織人員做好前期宣傳活動。

八.經費預算:

茶水 10元

九.負責人

總負責人 趙倩麗 小組負責人 付煒 賀明

校學生會

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篇三

在這陽光燦爛的夏天,帶着陣陣火熱的心情我參加並仔細聆聽了由學校舉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講座,通過這次的心理知識健康講座我受益匪淺。心理健康老師通過在學習、生活等幾個方面為我們講解大學生常見遇到的心理問題,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的面對壓力並解決它。 第一、在學習上。首先,“理想的大學”同“現實的大學”之間的矛盾使我產生了深深的目標失落感。以前在我心中大學是一座充滿詩情畫意的殿堂,剛入大學時也十分興奮、愉快。但興奮和激動之後,卻發現現實中的大學原來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日復一日無限循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帶來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衝突。其次,大學培養目標的“高”與“空”使我對目標難以把握,覺得很困惑和迷茫。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人才,可我卻感覺目標的內容比較空洞,目標的階段性也不明確,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標來設計和規劃自己。通過這次老師的答疑解惑,我瞭解了上大學的意義——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奮鬥當收穫成功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第二、在生活上。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單靠被動地順應環境,須主動地去適應環境,保持個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在處理理想與現實、自尊與自卑的心理矛盾上,這次的講座讓我能在全面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學習、努力提高。因為之前的我性格上太過於執着近乎偏執,而且心裏承受能力很差,面對挫折時往往不能正確解決

它,只是採取消極的態度,在心理健康老師的指導下我避免了走向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誤區。現在的我慢慢的開始正視自己並且通過學習我掌握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我知道良好有賴於相互的瞭解,相互瞭解有賴於彼此思想上的溝通。要學會有效聆聽,做到耐心、虛心、會心,把握談話技巧,吸引和抓住對方。我也克服了我的依賴心理。

第三、在愛情上。每個人對愛情都充滿幻想,我也不例外,以為某個人是我的全世界,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所以在愛情中常常流淚,幾乎不知道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也許是習慣了依賴,失去的痛苦一直伴隨着我。這次的講座卻從另一個的角度向我説明了愛情是一種相互獨立相互尊重的關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堅強,就像致橡樹中的我們要做兩兩棵肩並肩的樹,而不是一個人是另一個的藤蔓。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要有一顆真誠的心,那種“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是一種不負責的愛情,愛情是神聖的,這種美好的情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慢慢回憶,而不是因為一時的寂寞才緊緊相擁,只是為了生理上的需要更是要人唾棄的。

最後,作為一位當代大學生,我們要明確身上肩負的責任,大學時光是美好的,在這樣花一樣的年華,面對着朝陽,樹立遠大的理想,並不懈奮鬥,面對壓力和挫折,積極地解決,不拋棄,不放棄,我相信,我們的青春永垂不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1w9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