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兒童成語故事多篇(新版多篇)

兒童成語故事多篇(新版多篇)

兒童成語故事多篇(新版多篇)

幼兒的成語故事 篇一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閲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説,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説:“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簡短的幼兒成語故事 篇二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説: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説:“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箇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説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説不出話來(見“世説新語”)。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説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裏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幼兒成語故事 篇三

[曹衝稱象]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聰明的小孩,名叫曹衝,曹衝的爸爸是個大官。

有一天,外國人送給他一隻大象,他很想知道這隻大象有多重,於是就對手下的官員説:”你們想辦法把大象稱一稱,我想知道它有多重。”這可是一件難事,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怎麼稱它?手下的官員開始使勁想,沒有那麼大的秤,人也沒有那麼大的力氣把大象抬起來,這可怎麼辦啊!大家都圍着大象發愁,誰也想不出稱象的辦法。

這個時候,跑出來一個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説:“我有辦法,我有辦法!”官員們一看,原來是曹衝,大家心裏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辦法來,一個五歲的小孩子,會有什麼辦法!而且大象這麼重,他怎麼可能想到辦法稱它呢!

可是千萬別瞧不起小孩子,這小小的曹衝就是有辦法。他想的辦法,就連大人也想不出來。

他爸爸就説:“你有辦法快説出來讓大家聽聽。”

曹衝説:“我稱給你們看,你們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牽了過來,跟着他到河邊去。他的爸爸,還有那些官員們都很奇怪,曹衝去河邊幹什麼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怎麼稱大象,就一起跟着來到河邊。河邊正好有隻空着的大船,曹衝説:“把大象牽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衝説:“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畫一條線做記號。”記號劃好了以後,曹衝又叫人把大象牽上岸來。這時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來很多。

大家看着,一會兒把大象牽上船,一會兒又把大象牽下船,心裏想:“這孩子在玩什麼把戲呀,他這樣怎麼能稱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來曹衝叫人搬了很多石塊過來,裝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衝看見船上的記號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塊一塊塊搬下船來。這時候,大家明白了:石頭裝上船和大象裝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個記號的地方,這時候,石頭和大象是一樣重的;再把這些石塊稱一稱,把所有石塊的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説,這辦法看起來簡單,可是要不是曹衝做給大家看,大人還真想不出來呢。所有的官員還有曹衝的爸爸都豎起大拇指説:“曹衝真聰明!”

幼兒的成語故事 篇四

斷章取義

春秋後期,崔杼和慶封殺死齊莊公,擁立齊景公杵舀。莊公的衞士盧薄癸和王何外逃他國。盧的弟弟盧薄弊悄悄取得慶封的信任,用計除掉崔杼一家,並把自己的妻子進獻給慶封,他找回盧薄癸及王何,成功殺死慶封一家為莊公報仇。

斷章取義的意思是: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簡短的幼兒成語故事 篇五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於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悦。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説:“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公元前154年,劉濞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

簡短的幼兒成語故事 篇六

公元217年,劉備派兵進攻漢中。經過激戰,終於殺死守將夏侯淵,拿下了漢中。

夏侯淵被殺,漢中失守的消息傳到長安,曹操立即率領大軍前往漢中。但大軍開到漢中城外時,發現那裏所有有利地形都已被黃忠等搶佔,一時難以取勝。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曹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用飯,發現菜中有一碗是雞肋骨做的湯。他注視着雞肋,若有所思。

正好這時他的親信夏侯淳來請示當夜口令,普操隨口説了雞肋二字。

夏侯淳聽了有些奇怪,但也不再詢問,照原話傳達下去。在營中辦理文章、事務的主薄楊修聽到雞肋的口令後,馬上收拾行裝,準備動身。大家見他這樣,都問他怎麼知道將要退軍。

楊修回答説:你們都知道,雞肋這東西丟棄它可惜,但吃起來又沒有什麼肉。以它來比喻漢中,不攻下來可惜,但攻起來又不那麼容易。所以我知道魏王打算退軍了。

眾人聽了將信將疑。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師,大家這才信服。

簡短的幼兒成語故事 篇七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並不在此,而是另有所圖。

北宋傑出文學家歐陽修,別號醉翁。《醉翁亭記》便是他的得意之作。

《醉翁亭記》講的是安徽滁縣城西的秀麗風景。那裏有一座亭子,據説是山裏一個和尚建的,歐陽修給這座亭取名為“醉翁亭”。因為歐陽修常和朋友來這裏喝酒。

歐陽修酒量小,很容易醉,但他為什麼還愛喝酒呢?文章説:醉翁的本意不在酒,而在於欣賞那裏的山水風光。他是借喝酒的興致,以獲得欣賞山水的樂趣。

兒童成語故事:同甘共苦 篇八

戰國時,燕昭王繼位之後,想恢復國力,為父報仇。他去請教郭隗應該怎麼做。他按郭隗的意見,築了黃金台,以招攬天下賢才;同時,他關心臣民的疾苦,與他們同甘苦,共患難。用了二十年時間,使燕國國富民強,在討伐齊國時打了勝仗。

[註釋]甘:甜的。

[提示]比喻同享歡樂,共度患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1wv5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