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建水文廟導遊詞

建水文廟導遊詞

第1篇:建水文廟導遊詞

建水文廟導遊詞

建水文廟導遊詞

作為一名專門引導遊客、助人為樂的導遊,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具有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特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導遊詞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建水文廟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文廟又稱孔廟,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築,幾乎遍佈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明代全國就有府、州、縣三級文廟約1560所,清代則增至1800多所。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經歷代40多次擴建增修,佔地面積已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山東孔子家鄉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建水文廟歷經700餘年能得以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為人們研究我國古代尊孔崇儒的歷史,研究傳統的建築藝術創造了極其寶貴的條件。現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水文廟完全依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佈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廡、二堂、三閣、四門、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個,現除杏壇、射圃、尊經閣、文星閣、敬一亭和齋亭被毀外,其餘31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整個建築宏偉壯麗,結構嚴謹,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為建水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建水文廟建築羣坐北朝南北分佈,縱深達625米,共分七進空間。

第一進空間從萬仞宮牆(紅照壁)至“太和元氣”坊。“太和元氣”坊是文廟的單體大門,屬四柱三樓三門道木牌坊。

太和元氣坊門頭上的“太和元氣”四個貼金大字,是讚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次間木柵欄門的門頭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間重修此坊時臨安府主要軍政官員的名字,左為文職官員,右為武職官員。石砌須彌座夾杆石上雕刻有龍、獅象,這是建水文廟不同於其它文廟的石作

學海特色之一。“太和元氣”坊後是泮池。俗稱“學海”,自明弘治年間拓為橢冠。泮池北端築有一小島,上建“思樂亭”,島堤間由一座三孔石橋相連。“思樂亭”亦名“釣鰲亭”,有勉勵生員奮發努力,日後功成名就,猶如釣得深海中大鰲之意。人們來到這一引導性空間,第一眼就可以看見“學海文瀾”和均衡對稱的牌坊羣落,給人們一種襟懷開闊、如入聖殿的感覺。

第二進空間為“太和元氣”坊至月台邊。進入“太和元氣”坊,迎面便是一尊3米多高的孔子銅像,令人肅然起敬。像後碧波盪漾的泮池,象徵孔子的思想猶如汪洋般寬廣、浩瀚和深遠。

義路坊從下馬碑開始,進入“禮門”、“義路”坊、“洙泗淵源”坊前半圓形月台廣場,為第三庭院空間。二、三進空間為建洙泗淵源坊水文廟最大的遊憩活動園林庭院環境空間,在這裏可將遠山近水,如畫風光,盡收眼底,讓人不由讚歎我國傳統園林的奇巧與壯美。

第四進庭院空間為“洙灑淵源”坊至櫺星門及橫向對稱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賢關近仰”、“聖域由茲”四座牌坊及碑廊,是文廟園林氣氛甚濃的歷史文化碑刻展示區。櫺星門東西兩側為碑林,其間立有石碑數十塊,記載了明清重修文廟的情況,是研究中原文化及儒家思想在邊疆傳播的重要歷史資料。

從櫺星門至大成門為第五進庭院。櫺星門的四棵中金柱穿屋頂而出,高出屋脊兩米餘,柱頂上罩明代盤龍青花瓷罩,下段裸柱上有木製飾物,這是全國文廟中罕見的建築形式。五進庭院正中是專為紀念孔子辦學設教

杏壇建造的杏壇,內用鬥八藻井,瓦用黃色琉璃瓦,彩繪金龍和璽,規格很高。壇內豎明代“孔聖弦誦圖”石碑。杏壇左前有奎星閣;左後有名宦祠、金聲門,右後有鄉賢祠、玉振門。奎星閣、文昌閣供奉“奎星星君,文昌帝君”,取“奎主文章,魁星點鬥,文運昌盛”之意。鄉賢名宦祠是為祭祀建水古代有名望的鄉紳、賢人和紀念古代建水籍在外地做官的`名人而建的祠堂,屬於地方文廟的特有建築。

大成門以內至先師殿及兩廡兩耳圍合的第六進庭院空間,是文廟的核心和重點。此庭院由大成門、先師殿、東西兩廡、東西碑亭、東西兩耳組建成氣勢恢宏、格調高雅、金碧輝煌的方形建築羣體,營造出文廟特有的建築意境。院內還有相傳植於元代的古鬆、古柏,植於明代的山茶和植於清代的金銀桂。院內的一對伏坐石雕白象,上馱一米多高的青銅花瓶,其造型體現了中原文化、邊陲文化和東西亞文化的交相輝映,取意為“象呈昇平”。

大成殿即先師殿,因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文治任臨安知府時,曾題書“先師廟”三個榜書大字而得名。大成殿位於文廟建築縱向中軸線後部的最高台了上,以突出其在整個建築中的核心地位。它是文廟的中心,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全殿用材堅固粗大,共採用28棵柱作承重構架柱,其中20棵是用整塊青石斧剁鑿磨而成,形成古建築中十分特殊的石木構架承重結構。

第2篇:建水文廟導遊詞

這個網站建水文廟導遊詞範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建水文廟導遊詞

姓 名: 學 號: 學 院: 班 級: 專 業: 課程名稱: 任課教師: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建水,我是今天的導遊,我叫吳飛紅,生活無非就是要紅紅火火,大家可以叫我小吳,叫飛鴻大俠也不介意的,多麼霸氣的稱號,又好記。俗話説:“十年修得同車行”, 今天很開心見到大家,我旁邊這位司機李師傅現在將護航我們安全抵達第一站建水文廟,我也將竭誠為大家服務。可能提到建水,大家可能舌尖上都有所觸動,十分美味的建水燒豆腐,建水燒烤,除此之外呢,大家還對它認識多少,其實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和重慶榮昌陶並稱“中國四大名陶”,具有“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的特點,接下來呢,我將帶領大家一起細細品味這座古城。

建水簡介

建水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風光秀麗 民風淳樸,素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和“詩書郡”的美譽。總之,可用“古、多、精、淳、美”五個字來形容它的魅力。

古,是指建水歷史文化悠久,古意盎然。建水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建水古城最初為南詔國時期所建,元代時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至今已經歷了1200多年的歷史滄桑,是雲南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仍保存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因此,也稱它為“千年名府”。

多,是指古城的文物眾多,保存完好;城內僅元、明、清三朝的古建築就有近百處,已確定為景區景點的也達百餘處。

精,是指在建水的歷史文物中,精品甚多且稀有。擁有比北京**早建27年,形狀酷似**的“直逼雲霄”的朝陽樓,有被譽為“西南大觀園”的朱家花園;有造型雄奇的文筆塔等等。

醇,是指建水的文化底藴醇厚;若朋友們穿行於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就會看到一眼眼老井,一股股清泉,這些老井清泉包含着極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建水獨特的古井文化。

美,當然是指這裏的風光美,人情美。這裏不僅有古色古香的美景,還有哈民族芒鼓舞和長街宴,彝族花燈和煙盒舞等獨特的風情美。

現在,就讓我帶領朋友們一起走進這座集文化美景於一身的大觀園,感受其”文獻名邦”的內涵。

現在我們到了建水著名的代表性建築羣——建水文廟。 文廟簡介

文廟呢,又稱孔廟,是紀念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也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築。大家知道我國

1 第一大文廟在哪裏嗎?就是位於孔聖人故鄉的山東曲阜文廟。而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建水文廟則是僅次於山東曲阜文廟的第二大文廟。

目前建水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元代,至今己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佔地面積己達114畝。仿照了山東曲阜孔廟的風格建造,總體佈局採用中軸對稱的宮殿式,坐北朝南,規制嚴謹,分六進空間。主要的建築包括:一池、一罈、一圃,指的是泮池、杏壇和射圃;二殿、二廡、二耳、二堂,指的是大成殿、崇聖殿、東廡、西廡、東耳、西耳和東明倫堂、西明倫堂;還有三閣、四門、五亭、六祠和八坊等共37個原建築,現除射圃、尊經閣、魁星閣、敬一亭和齋宿亭被毀外,其餘32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整個建築宏偉壯麗、結構嚴謹,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是遊客遊覽的旅遊勝地,也是學生“求學”遊覽首選之地。;待會大家可以細心的數一下,看它具體有哪些建築。

太和元氣坊

下面,就請各位隨我一同走進這“金碧壯麗甲魚全滇”的文化藝術殿堂。首先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文廟的大門——“太和元氣”坊,它高9米,是一座石木結構、三門五開間式的牌坊。大家可以看到,整座牌坊採用雕刻造型裝飾,姿態生動的六獅、二象託着檐樑吊柱,是力學和藝術的完美統一。而牌坊上題的“太和元氣”四個金箔大字,意為“天地浩然正氣”,藉以讚美孔子思想得天地之正氣,也説明了文廟既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又是辦學的場所,也透出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氣息。

孔子銅像

剛才我們瞭解了建水文廟分六進,而走進“太和元氣”坊,是為一進。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孔子銅像,它高3米,基座為1.5米,重675公斤,是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在1999年來建水參觀考察後,慷慨捐資鑄造的,於2000年12月3日落成。

泮池

建水文廟與全國其他文廟相比,還有其獨特之處,第一表現在銅像後面的泮池上。全國各地的文廟的泮池造型都為半圓型,只有建水文廟中的泮池,大家可以發現,是橢圓形,且面積也是全國最大的。古時候曾把學校稱為泮宮,校內的水池就叫泮池,由於叫起來不順口,還是習慣稱它為學海,既表示是學校裏的“海”,又寓意學無止境的“海”。泮池中有一小島,島上的亭子稱為思樂亭,也稱釣鰲亭,始建於明朝。思樂亭取意於“思樂泮水,薄采芹藻”之意,勉勵生員發奮讀書、勤(芹)奮學習,日後高中榜首,獨佔鰲頭。泮池也以此亭為界,分為上下兩塘,以前上塘種紅蓮,下塘種白蓮,就是“連連高中”的意思,池東面種水芹,西面種水藻。凡生員入學、中舉人或中進士後,都必須到文廟拜孔聖人, 2 之後,再登思樂亭、環遊泮池一週,然後采芹藻而歸,這稱為“游泮采芹”,這是仕子們最榮耀的事。

禮門、義路坊

池端東西兩坊分別是禮門、義路坊,是青石雕刻的仿木結構四柱三樓三門道石坊,兩座牌坊前各立有一石牌,上面刻有“官員兵民人等於此下馬”,表示不分文武官員還是平民百姓,到此都得下馬落轎,步入文廟,以表尊孔。

洙泗淵源

穿過禮門、義路坊,是一個半月形的脣台。兩側紅牆上,鑲着四塊各高一米的字碑,東牆“鴛飛”,西牆“魚躍”。半月形脣台的中心,是“洙泗淵源”坊。“洙泗”指的是孔子家鄉的兩條河“洙水”和“泗水”,孔子便出生在這兩條河的交匯處,“洙泗淵源”的含義是儒家學説源遠流長。牌坊後面鐫刻着“萬世宗師”四個字。這座牌坊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典型的五開間三門道古牌樓建築,木石結構,通面闊23.7米,進深7.7米,高9米,面積180平方米,巨大石雕龍、麟、獅、象把住牌坊。石雕坐於獸頭之上,頭頂檐柱,這是工匠們別具匠心的構思。整座牌坊用材考究,斗拱精巧,是一件建築藝術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佳作。

走進“洙泗淵源”坊,是為二進。在它的東西兩端有兩對木石結構的牌坊橫列,它們分別是“道冠古今”、“德配天地”、“聖域由茲”、“賢關近仰”,其中“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兩坊建制相同,為五開間四柱三樓單道磚木結構牌坊,通面闊16米,進深5米,高9米,現存建築為清乾隆五十六年重建,,德配天地意思是説孔子之德高明博厚,與天相齊;道冠古今,是讚歎孔子之道為古今之冠,貫穿於往古來今整部文化史。另外兩坊“聖域由茲”和“賢關近仰”建制相同,為三開間二柱三樓單門道磚木結構牌坊,是清乾隆五十八年建造。聖域由茲,意為聖賢之地由此進入,賢關近仰,意思是進入賢聖之地,則科舉仕途俯仰可見。並且聖域由茲為文廟的東側門,賢關近仰為西側門。

櫺星門

建水文廟第二個獨特之處在於正對各位的櫺星門,大家觀察一下,四根中柱穿脊而出,高出屋頂兩米多,柱上罩着建水古窯制的元代盤龍青花瓷罩。中柱穿脊而出這一建築特點,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櫺星又稱“天田星”,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選用,祭櫺星體現了“尊孔必尊天,尊天亦尊孔”的思想。這座櫺星門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抬樑式建築,重建於清乾隆年間,青色筒板瓦屋面。櫺門左右兩邊分別是東西碑廊,於1999年恢復重建。碑廊建成後,原孔廟所存碑記,經整理修復,移存於內。

文廟的第三個獨特之處在於東碑廊中保存元朝武宗皇帝追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聖旨碑,除此還有歷代有關重修學宮,學廟田產,丁祭大典等三十餘通碑刻;“西碑廊”保存有明代至清代臨安府儒學科甲題名和歷代德政碑,警 3 示、訓導、聖諭、程子四箴及部分有地方歷史價值的建水碑刻三十餘通。東西碑廊資料,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是研究古代邊疆文化教育的珍貴史料。

穿過櫺星門,是為三進,有一個典雅小園。園林東西兩面分別是魁星閣遺址和文昌閣,魁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主管文章;文昌是寄寓文教昌盛,閣內原供奉文昌帝君,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祗。

杏壇

我們繼續遊覽,各位請看,這造型別致的台閣為杏壇,相傳是孔子聚徒講學的場所。建水文廟杏壇始建於元代,後毀壞,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2000年重修的建築。杏壇採用三開間平面正方形單檐亭形式,高10.3米,闊7.12米,兩層台基,石欄環繞,四面敞開,每一塊石欄都雕刻有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十二根高浮雕盤老石柱林立,五踩重昂斗拱,十字歇山頂,琉璃瓦屋面,內為鬥入藻井,金龍和璽彩畫,建築規格等級很高,僅次於先師殿。

説他等級高是因為古代建築裝飾常見的彩畫有和璽、旋子和蘇式三種形式,而和璽彩畫是最高等級的,僅用於宮殿和壇廟的主殿、堂、門,主要圖案也為龍鳳紋彩飾;旋子次之,蘇式彩畫一般用於住宅、園林。環繞四周的石欄板,鐫刻有孔孟箴言,名言警句,在這裏大家是否體會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儒學文化內涵的深邃和影響之深遠。

文廟與全國其他文廟不同的第四個獨特之處是在杏壇中有一塊明代天順年間的“孔聖弦鬆圖”畫像碑。此碑圖文並茂,圖的內容是孔子席地而坐,撫琴授課,四個弟子肅立恭聽;碑文為宋高宗御題《孔子像贊》,共四十八個字,前四十個字是宋高宗對孔子的歌功頌德,後八個字是要求臣民尊重孔子。這塊碑原先是宋高宗贈予浙江衢州孔廟,元滅南宋後,此碑隨原國都“臨安”之名移至建水而傳入建水文廟。

順圍牆向前左右有兩道大門,東面稱金聲門,西面稱玉振門,。“金聲玉振”,是孟子讚揚孔子的形象比喻。金聲即是鐘聲,玉振即是磬聲,祭祀的古樂以鐘聲起,以磬聲落,象徵着有始有終、完美無缺的禮樂。從兩門進去分別是東明倫堂和西明倫堂,是講禮習義、談經論道的場所,折射着“正

三、明五倫”的儒家思想。東明倫堂曾是臨安府學所在,西明倫堂曾是建水州學所在。

大成門

説話間,我們已經來到“大成門”。它的含意就是孔子思想集古代先聖之大成。大成門重建於嘉慶年間,為三開間兩進深單檐歇山頂抬樑式建築,琉璃瓦屋面,大成門是級別較高的三門道單體台門,台基為白石須彌座,門前石階正中有青石雕龍御路石。

跨進大成門,是為第四進。首先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寬廣的庭院,院中有 4 明茶、元柏及清代的金銀桂等多種珍貴植物,兩側有東西二廡房屋各十五間,用來供奉古代先賢、先儒的牌位。有趣的是在庭院沒有排水通道,但遇到下大雨,總是雨停院幹,沒有積水,被傳為奇聞。大家請看,那一對白象馱瓶,象是石雕,瓶為銅鑄,它的造型體現着中原文化與邊陲文化的交相輝映。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用材方正的青石板道兩旁,青磚地幔上鑲鋪着十幾塊邊框裝飾有別的青條石,大家一定想問這是幹什麼用的?這是古代祭祀孔子時論品位給官員們敬立的。再往前走,廣闊的拜台正中,有清乾隆年間製造的古銅大鼎,上部為中原典型的兩層宮殿,四周數十條游龍盤繞,栩栩如生,下部四支腳是由四頭雲南吉祥物——大象的象頭和長鼻子組成的。它也可以説是邊地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複合載體。

先師廟

現在我們到了先師廟,又稱大成殿。殿正面懸掛的大匾“先師廟”三個金字,是清代書法家王文治就任臨安知府時題寫的。大成殿位於文廟建築縱向中軸線後部的最高台上,以突出其在整個建築中的核心地位。它是文廟的中心,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全殿用材堅固粗大,共採用28棵柱作承重構架柱,其中20棵是用整塊青石斧剁鑿磨而成,形成古建築中十分特殊的石木構架承重結構。大殿正面五個開間共有22扇雕花隔扇門,其中明間六扇各雕雲龍一條,組成“六龍捧聖”,排列於殿內孔子聖像前,象徵由孔子創建的儒學在古代意識形態領域內至高無上的地位;次間、梢間每扇為一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如“喜鵲鬧梅”、“三羊開泰”、“旭日東昇”、“竹報平安”等,共雕有一百多個大小動物及翎毛花卉,形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個個鏤空為立體狀,體現了古代木雕藝人的高超技藝,堪稱木雕藝術的珍品。大殿樑架、斗拱上的彩畫繪製精美,保存完好,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更為獨特的要數左右檐角的兩根石龍抱柱,石龍抱柱前檐左右兩棵輔柱(角柱),上半部鏤雕成龍騰祥雲的“石龍抱柱”,下半部採用浮雕與透雕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雕工精巧,十分珍奇。殿前拜台三面有石欄板望柱圍護,拜台中放置清乾隆五十五年銅鼎香爐,上部為宮殿亭樓牌坊建築式造型,四棵銅柱游龍盤繞,四足為四隻象頭,捲曲的象鼻支撐在蓮花座上,充分表現了儒家文化治理天下,力求達到四平八穩的政治效果。

步入大殿,迎面便是供奉孔子聖像的聖龕,孔子聖像坐於龕中。東西兩側的龕座裏,供奉的是“四配”、“十二哲”,他們有的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的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作出貢獻的學者。大殿內外懸掛着清代皇帝御題的八塊匾額,分別是康熙“萬世師表”、雍正“生民未有”、乾隆“與天地參”、嘉慶“聖集大成”、道光“聖協時中”、咸豐“德齊幬載”、同治“聖神天縱”和光緒“斯文在茲”。

5 東、西碑亭

先師殿左右兩邊分別是東、西碑亭。東碑亭正牆上鑲着清代雍正年間的“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記”;西碑亭內有滿漢文碑刻“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由滿、漢文兩碑合為一體,以一碑頂固定。碑文為乾隆皇帝御書,記述了清乾隆年間平定新疆準噶爾貴族叛亂,維護祖國統一的史料。原碑立於北京文廟內,後臨安府知府雙鼎拓臨鐫刻於此。

崇聖祠

先師殿後面的崇聖祠為五進,用來供奉孔子前五代列祖牌位。祠前有石欄望柱拜台,上面刻有浮雕杭州西湖二十四景風光名勝圖。大殿周圍還有景賢祠和倉聖祠。景賢祠用於祀奉對建水文化教育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山西布政使韓宜可和左參政王奎二人;倉聖祠是供奉我國古代皇帝史官、中華漢文字造字師祖——倉頡的紀念性建築。

文廟的最後一進是尊經閣,是滇南最早的藏書閣,可惜早已被毀,只剩下百餘棵古柏樹了。

結束語

各位跟隨我邊走邊聽,想必也意猶未盡。今天我們的文廟之旅就告一段落了。回顧剛才我們已經遊覽了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的整個文廟建築。也領略了其獨特之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受到孔聖人思想文化的薰陶。一路上也感謝大家的積極配合,如果有什麼不周到的地方,還請各位朋友海涵;

當然,作為文化之都的建水,不僅僅有全國第二大文廟,還有雨燕翔集、獨特壯觀的燕子洞,被譽為“雲南樓蘭古城”的團山傳統民居建築羣,還有中國橋樑史上的珍品——雙龍橋等等;作為四大陶都之一的建水紫陶,具有花瓶裝水不發臭,花盆栽花不爛根,茶壺泡茶味正鬱香,餐具存餚隔夜不餿的特點,大家如果感興趣也可以到古城內慢慢了解。

每年3月21日上午在燕子洞還會舉行“迎春燕鍾乳懸匾慶典”活動,8月18日組織“採燕窩”活動,還有哈民族芒鼓舞和長街宴,彝族花燈和煙盒舞等少數民族節日,都是不可錯得的精彩節目。建水永遠歡迎你們,俗話説“送君千里終有一別”,雖然我們相處時間較短,但此刻要分別了,很捨不得大家,也希望我們的緣分未盡,期待再次相遇,在這裏祝願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幸福快樂!

標籤: 導遊詞 建水 文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nd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