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五台山五爺廟的導遊詞

五台山五爺廟的導遊詞

五台山五爺廟的導遊詞

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築。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五台山五爺廟導遊詞,方便大家閲讀與鑑賞!

五台山五爺廟導遊詞1

説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台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台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説説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17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説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台,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裏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脱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説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説:“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峯好,就在哪裏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檐樑間,懸掛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説説山西五爺廟裏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裏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裏是整個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説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台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着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裏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羣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台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着五爺廟去的。在羣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説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張名片。

五台山五爺廟導遊詞2

關於五爺廟,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悦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台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七年級、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

這座龍王殿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裏,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 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捲棚頂(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檐歇山頂。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為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 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這便是如今的五爺廟了。

五台山五爺廟導遊詞3

佛珠,也稱為念珠,每當佛教徒唸佛時要用佛珠來記數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也就是佛珠。那麼,五爺廟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備受關注的。

五爺廟佛珠要是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餘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下面我們來説説五爺廟佛珠的粒數的不同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説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珠”。

五爺廟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製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説,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淨,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地硬,可反覆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勢。佛珠的經常反覆把玩,使你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現在我們對五台山的五爺廟佛珠瞭解了這麼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機會去五台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五爺廟佛珠。

五台山五爺廟導遊詞4

一提起五台山,就知道它是五台山香火最旺,許願最靈的寺廟。萬佛閣是五爺廟的正式名稱。它創建於明代,現在大多遺存的是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五爺廟面積不大,佔地僅2000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有人説,五爺廟是楊五郎的廟。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曉答案。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台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説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裏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峯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説,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説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温和了。據民間傳説,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説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説,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爺廟不是楊五郎的廟。有機會到五台山,一定要親自看看!

五台山五爺廟導遊詞5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境內。五台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峯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峯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着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現五台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台內37處,台外6 處。五台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內台懷鎮。這裏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

台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裏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説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説法是他出身於舍衞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鋭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947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