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的由來

推開清明的門扉,就能看到陽光下思親的淚水;打開清明的天窗,就能聽到春風中喚親的傷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二十四節氣清明節的由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了!

清明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蹴鞠和踏青等,下面就有小編來繼續為您介紹清明的其它習俗。

2、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裏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有哪些注意事項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而在民間清明節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諱颳風、下雨、陰天。人們認為,清明有風,主早;有雨,會對麥子造成傷害。相傳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頭。

在晉北地區,女子禁忌上墳,只有男子才有上墳的權利,上墳之後,回到家要用燒剩餓紙錢剪成門形,貼在門上。臨沂地區,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孃家,否則,會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剛過門的新媳婦一定要在清明時回孃家,相傳,不回孃家,婆婆會死。而在山東即墨有青年婦女躲清明的風俗,相傳這日天界會有凶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漢族民間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習俗。清明不戴柳已成為禁忌。這方面的俗諺有許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變成狗”。“清明不帶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戴柳,死了變豬狗”;“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等等。關於清明戴柳(或言帶柳)、插柳的習俗成因,也有多種説法。一説是與寒食、禁煙有關。即從晉文公重耳祭介子推,號令家家插柳禁煙火的故事傳説而來。《燕京歲時記》雲:

“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瑩而已。”山東、河南等舊方誌中多從此説。

一説清明戴(帶)柳是與祭祖有關,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罵不戴柳者“死了變豬狗”,言其不孝,豬狗不如,湖北一帶多依此説。還有一説,以為清明帶柳的習俗與黃巢造反有關。清人讓廉《春明歲時瑣記》中雲:“……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柳條者,斯時柳芽將舒苞如桑根,謂之‘柳苟’。諺雲:‘清明不帶柳,死後變黃狗’,其義殊不可曉,或曰:

‘清明不帶柳,死在黃巢手’。蓋黃巢造反時,以清明日為期,帶柳為號,故有是諺也。”。其實,這些説法,都不見得確切。從清明又為鬼節一層意義上來看,插柳、戴柳實則具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巫術作用。清明上墳祭掃,既要拜祭祖靈(圖110),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擾。

因柳樹在民間信仰中具有驅邪的法力效用,所以要插柳、戴柳,以防不測。至於那些咒語,則不過是為確保此項習俗傳承遞繼所採取的一種手段而已。人們在違忌犯禁會遭惡報的恐懼之中,便不能不順風隨俗了。當然,如今,這類咒語的恐嚇力已經大大減弱而幾乎很少能再使人害怕了,因此,這一禁忌習俗也自然就在消亡之中了。由於清明是寒食節,舊時民間一般不動灶火,忌吃熱食,否則,以為要遭神罰的。俗諺雲:“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滿地。”山東即墨還有青年婦女躲清明(三月三)的習俗。據説這天有凶神要下凡抓俊俏姑娘,因此,這一天婦女忌作針線,一律要出外踏青,盪鞦韆。這實在是青年婦女出門踏青、玩耍的極好藉口。婦女們在這一天玩得十分痛快、開心,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種説法。剛過門一年的新媳婦也要在清明時節回孃家,俗稱之為“換還寒食”。據説,不回孃家,會死婆婆。

而山東臨沂地區,則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孃家,否則,要死老公公。

此外,在與農事相關的方面,清明還忌諱天陰、下雨、颳風。俗以為:清明不明,即為荒年之兆。清明有風,主旱;清明夜落雨,對麥子不好。諺語云:“麥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在黑龍江望奎、山東慶雲等地,清明節婦女不能做針線活,俗信動針線者會頭目不清。在山東陵縣,不能動碾磨。如果清明節恰逢三月三,在山東即墨,據説這天凶神要下來抓俊閨女,青年女子不能在家,要出去躲清明。如果女子已出嫁的不能在婆家,要回孃家,叫做“換還寒食”。不過,在山東臨清。則忌諱這天回孃家。在晉北地區,女子忌上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wo94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