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清明節盪鞦韆的由來

清明節盪鞦韆的由來

清明節盪鞦韆的由來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盪鞦韆的由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盪鞦韆的由來

在中國民俗節日裏,寒食、清明、上巳是相伴相行出現的,甚至很多時候會將其相提並論而趨向於混同,最終則寒食和上巳都被併入了清明,使得清明節成為包容多種民俗內容的傳統節日。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就把當時東京(今開封)清明節的盛況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在宋時的清明裏除了掃墓踏青以外,還有射柳、拔河、蹴鞠、相撲、聽書、看戲、鬥雞、放風箏、盪鞦韆等民俗活動。

在如此眾多的活動中,有一項受女子歡迎的遊戲,那就是盪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兩邊支架,中間懸起兩繩,下栓踏板而成。相傳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需要藉助藤條或是繩索來回搖盪來採摘果實。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裏開篇就記載:“立春之日。悉翦綵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為施鈎之戲,以緶作篾纜相罥,綿亙數裏,鳴鼓牽之。又為打球、鞦韆之戲。”隋杜公贍為“鞦韆”作注説:“《古今藝術圖》雲:‘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折。’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曰名‘鞦韆’。楚俗亦謂之‘施鈎’,《涅槃經》謂之‘罥索’。”唐代徐堅《初學記》卷四中又將“打球”、“鞦韆”二事置於“寒食”條目之下,也説明在早期的鞦韆是寒食節日中的一項傳統活動。到了漢武帝時,鞦韆逐漸成了祝壽的代名詞。唐高無際《漢武帝后庭鞦韆賦序》雲:“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千秋萬壽,取的其實是諧音,為了避諱,所以改千秋為鞦韆。

如果説北方山戎人盪鞦韆是為了強健體格,宮廷鞦韆是為了討個好彩頭,那麼自齊桓公北伐山戎並將其傳入中原之後,鞦韆也確確實實成為了節令裏盛行的遊戲,以至於“每至寒食為之”。

鞦韆,絕不僅是來回搖擺如此單調的遊戲。魏晉至唐宋,鞦韆就已是在寒食清明前後一項必不可少的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半仙”,恐怕就是嬪妃們隨鞦韆的擺盪飄起衣衫美裙宛若仙女一般吧!唐代詩人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鞦韆的影子,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有“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杜甫《清明》裏“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鞦韆常與蹴鞠一起出現,“蹴鞠”是男子踢球遊戲,鞦韆則是女子專屬,男女相伴,意趣橫生。唐宋時期,鞦韆一直是寒食節裏最流行的活動。由於寒食在唐代有七天的國定假期,一年之中也唯有此時樹木葱綠,所以人們紛紛選擇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感。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4.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麪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5.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清明節習俗活動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盪鞦韆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裏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l4lj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