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歸納

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歸納

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歸納

很難説什麼是辦不到的事情,因為昨天的夢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並且還可以成為明天的現實,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1

1、瞭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瞭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税代替餘糧收集制》,標誌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實施餘糧收集制以糧食税代替餘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取消自由貿易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係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瞭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莊;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權限;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瞭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經濟改革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佈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脱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誌: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複雜性、艱鉅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2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瞭解“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佈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佈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佈雷頓森林體系”。

(3)、《佈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鈎,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鈎。

(4)、“佈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係有了同意的標準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税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税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税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誌着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瞭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瞭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誌着規範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

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係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闢使世界經濟聯繫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着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3

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

①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②加速了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解體

③促進了近代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和近代城市的發展

④促進了近代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善、革新和變遷

(2)政治:

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形成和壯大,為中國民主革命(包括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物質和階級基礎。

(3)思想:

不斷衝擊和動搖着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4)發展趨勢: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佈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非課程標準直接明確規定內容)P39

(1)在夾縫中求生存:(發展阻力)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表現:)

A限制中國及其進口

B利用攫取的各種特權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和輸出資本

(如抗戰勝利後美貨大量湧入,幾乎獨佔中國市場)

C侵華戰爭直接摧殘

②本國封建勢力的束縛:

A甲午戰前未獲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認;

B地方政府用苛捐雜税勒索。

③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的壓制:

A大舉內債和濫發紙幣

B以直接投資、加入官股或收買敲詐甚至沒收等方式吞併

(2)在鬥爭中求發展:

鬥爭表現:略

鬥爭特點: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協性。即兩面性

①革命性原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鬥爭目的: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

②妥協性原因: 因自身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對外資和本封存在一定依賴關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53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