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

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1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1、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2)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3)階級關係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視

(4)思想文化上:學術逐漸下移,“學在民間”(私學)出現

2、“百家爭鳴”的含義

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張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處。儒、墨、法諸家,側重於政治道德;道家側重於對宇宙本體及其發展規律的探索。各家學説的中心及其最後歸宿,都是為了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這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爭鳴”意義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早期儒學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説;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

2、孟子

(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説,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説,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

3、荀子

(1)主要思想: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學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莊之學)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小國寡民”社會。

(2)莊子

宣揚天道與自然無為;追求“逍遙”。

(3)影響

老莊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2、法家

(1)李悝

在魏國變法:獎勵耕戰、嚴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國兩次變法:廢舊制度、重農抑商、加強中央集權、以吏為師。

(3)韓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主張“事異則備變”。

(4)影響

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兩漢後,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在認識論和邏輯學貢獻。

(2)影響

漢代以後,逐漸湮沒失傳。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1)原因

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社會貧困。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2)措施: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休養生息政策)

①減輕田租;

②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

③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賦税和徭役。

(3)影響

①積極作用:經濟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②消極作用:社會潛伏着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併、匈奴為患等

2、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

①漢初的休養生息使漢朝經濟恢復發展,國力日盛(基礎、條件)

②社會潛伏着危機( 王國問題 諸侯勢力膨脹 ;土地問題 階級矛盾尖鋭;邊境問題 匈奴為患)

(2)目的

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發展的形勢 鞏固統治

(3)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 ——頒佈推恩令(諸侯王死後,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②軍事上——對匈奴採取強硬政策北擊匈奴 衞青 霍去病

③思想上——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

④經濟上——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平抑物價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歷史地位

漢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時代,大學問家,三次應對,得到武帝賞識。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對《春秋》的解釋十分著名,他的各項學説都可以從《春秋》中找到根據,換句話説,他的理論權威來自《春秋》,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稱為《春秋繁露》的緣故。

(3)貢獻(其思想特點)

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2、思想主張

(1)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中央集權需要

(2)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説——加強君權需要

(3)提出“三綱五常”,——為人處世標準

3、影響(扭轉局勢

付諸實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於扭轉內外鬆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三、儒學成為正統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中央任官,甚至還擢升平民、儒士為相。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後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鑑和啟迪。

(2)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教育方面: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興辦太學和設立地方學校進行儒學教育。(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設立太學,儒學地位大大提高。

(3)在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3、獨尊儒術的結果——正統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3

宋明理學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獨尊地位被動搖。

儒學地位動搖的原因: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對儒學的衝擊。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1)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2)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

(1)概念: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衝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2)興起的社會條件:宋代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倡導尊儒讀經;宋代農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從魏晉至唐,儒、佛、道三教長期論爭和融合奠定了基礎。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

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於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繫,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南宋以後成為官方哲學。

(2)《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

(3)學術思想流傳海外,在日韓形成“朱子學”。

(4)用三綱五常維繫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儒學士大夫積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還致力於社會道德教化工作)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①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②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③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四、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

1、共同點:

(1)內容相同: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2)影響相同:①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2、不同點: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4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際儒家思想活躍的主要原因

1、經濟上: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有所發展,但受到重農抑商政策和封建專制統治的嚴重阻礙(根因)

2、政治上: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鋭,人民起義不斷;

3、思想上:宋明理學僵化,束縛思想、扼殺個性;

4、階級關係上:工商業者階層擴大,要求發展商品經濟,反對封建束縛;

二、明朝後期進步思想家李贄“離經叛道”

李贄自稱“異端”,代表作——《焚書》《藏書》

1、李贄的主要思想主張(即:李贄“離經叛道”的表現)

①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隨時代變化而變化

②揭露道學家的虛偽,強調人不應脱離基本物質生活去談仁義道德

③反對男尊女卑和封建禮教,主張個性解放

2、對李贄思想的評價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帶有民主色彩

②他的思想,直接衝擊了儒學的獨尊地位,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

③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頑強的戰鬥精神

三、明末清初的三大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1、三人共同的生活背景

(1)三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十分激烈的動盪年代

(2)都參加過抗清鬥爭

(3)都隱居著書立説

2、三人各自的代表作

(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2)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

(3)王夫之——《讀通鑑論》

3、三人主要思想觀點

(1)黃宗羲

①黃宗羲的主要觀點

a/ 猛烈抨擊君主專制制度,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b/ 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c/ 提倡法治,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

d/ 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

②對黃宗羲思想的評價

黃宗羲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作用。

(2)顧炎武①顧炎武的主要思想觀點

a/ 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進步思想

b/ 提倡“經世致用”,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②評價

以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捨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

①王夫之的主要思想觀點

a/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發展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b/ 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都是可以認識的(王夫之是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c/ 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王夫之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②評價

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具有劃時代意義。

4、對三人進步思想的評價

①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是明清時期封建社會漸趨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產生髮展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三人進步思想的實質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發展】

②三人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③三大進步思想家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經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5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學派

1、智者學派出現的背景

(1)古希臘經濟的繁榮

(2)人的地位的提高

(3)民主政治的發展

2、“智者學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紀希臘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成為人文薈萃的中心,人們崇尚公開的精神。在公開的討論或辯論中,必須具有雄辯、修辭、哲學及數學等知識,於是“智者學派”應運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邏輯、數學、天文、修辭、雄辯等科目為業。是一些在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學、講演術和其他一系列知識領域內深刻而大膽的改革家。他們並不構成一個固定的學派,也沒有統一的學説,只是在思想傾向上有共同之處,遂被稱為一派。由於智者的觀點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相對立,被後者貶稱為詭辯家。

(3)智者的哲學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換句話説,他們注意的是社會政治和倫理方面的問題。他們之所以注意社會政治和倫理方面的問題,是和他們本身出現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

3、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

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數片斷外,均已失傳。他的思想,只能從柏拉圖的對話《泰阿泰德篇》、《普羅泰戈拉篇》中見到。

4、思想主張

①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

②反對迷信,強調自由,認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為的產物

③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強求一律

5、影響

智者學派是希臘社會發展,特別是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他們很少有系統著作傳世,但他們在當時和對後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當影響。

(1)智者開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的有益嘗試,並從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結論。

(2)智者的啟蒙作用在於對自然、社會、國家、政治、法律、道德、人類社會的形式和規則,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明顯合理化了。

二、“美德即知識”——人文主義的昇華

1、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2、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認為社會中的人應該具備美德,美德來自於知識,最高的知識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

(3)主張“認識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教育可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3、意義

(1)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崇尚真、善、美。鼓舞人們追求整理和知識。對西方哲學和科學教育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1、柏拉圖

(1)生平介紹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

(2)代表作:《理想國》

(3)思想主張

①理念論:其主要特點是不相信客觀存在的世界萬物,認為在世界萬物之外有一個“理念”世界,理念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存在於人的頭腦中,人類的目標就是發現自己靈魂深處的理念。

②理性主義:柏拉圖把蘇格拉底對真、善、美的認識,發展為對真、善、美的追求,集中體現在他的“理想國”中,這是他描述頭等好的完善無缺的國家之作,是他用以改造現實社會的一種理想模式,這個“理想國”有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哲學家,他們有“智慧”的天性,應該成為國家的統治者;第二等級是武士,他們有“勇敢”的天性,應該保衞國家;第三等級是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有“節制”的天性,應專門供養以上兩個等級。每個人應該安於自己的職位,恪盡職守,別不它鶩。“每個人只有從事一種適合自己天性的職業才能做得最好”。在這個體系中,權利是存在的,但他不屬於個人,而是天生存在於個人所履行的勞務或職責中,它體現了“給每個人以公平對待”的原則;它也存在着不平等,然而這種不平等是依據人的素質的不平等。

2、亞里士多德

(1)生平介紹

亞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2)思想主張

①“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

②強調理性,但也承認感覺是認識的起源,認為如果沒有感覺,人們就不能理解任何東西

③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他以科學調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創建了嚴密的邏輯論證系統,充分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瞭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wdm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