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端午節掛艾葉的來歷以及意義_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葉精品多篇

端午節掛艾葉的來歷以及意義_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葉精品多篇

端午節掛艾葉的來歷以及意義_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葉精品多篇

端午節叫法 篇一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七年級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點擊下頁查看>>>端午節的習俗和禁忌

端午節掛艾葉的來歷 篇二

唐朝末年,戰亂連連,冤魂無數,人心惶惶,到處都是逃難的人。一天黃巢見到一位大嫂手攜着一個小孩子,背上揹着一個大孩子,心懷好奇,便問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攜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淚答道:“背上大點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攜小點是我親生兒子。”黃巢聽後不解又問道:“這到底為何,你為什麼這樣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雖然比我兒子年紀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體弱生死未卜,無再生育能力,我年紀輕,就是把兒子丟了,以後還會生育,小叔子如被黃巢殺了就斷了一門香火。”黃巢一聽,面紅耳赤,自覺慚愧,心想:一個婦道人家尚能這樣孝順並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順水推舟,賣個人情,饒了她們吧。便對大嫂説:“大嫂,難得你有這般好心,為避殺身之禍,你可在端午節那天在門首上掛菖蒲、艾葉作標記,自會有用的。”別了黃巢,大嫂攜兒背叔回到自己村上,並沿路將此話告知眾鄉鄰。一夜之間傳遍江南一帶,尤其是台州地界最為盛行。端午節那天,黃巢指揮大軍殺奔江南而來,只見家家户户門上都掛菖蒲劍、艾葉,無法下手,如殺下去,又恐錯殺大嫂一家,有失諾言。故而,令手下兵將繞道而過,不可擾亂台州百姓。所以每逢端午節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在門上掛菖蒲插艾葉,成為當地習俗。並且有詩為證。艾葉為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祛千邪。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説 篇三

端午節有在家門前懸掛艾草的習俗。在民間傳説中,這種草是神仙的寶劍。

傳説,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鬥,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後,神仙終於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説好,只要在牆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於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着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着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後,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鬥後,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後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牆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99v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