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兒童成語故事

兒童成語故事

兒童成語故事

兒童成語故事1

臨難不懼的故事:

【成語】: 臨難不懼

【拼音】: lín nàn bù jǔ

【解釋】: 臨:到;難:災難;懼: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成語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路過匡地。由於孔子跟陽虎外貌相似,而陽虎曾侵犯過這地。所以,當地人就包圍了孔子。孔子的學生子路來救他時,發現老師談笑風生,就問他為何還有這樣的興致。孔子回答説:“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聽了老師一席話,子路對孔子非常佩服。

兒童成語故事2

1、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説:“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着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2、老馬識途的寓意故事中的老馬雖然年歲已高,但它仍能找到出路,這説明了老馬有着豐富的經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看年歲已高的人,他們的豐富的人生閲歷是年輕人難以超越的。同時,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管仲的表現,我們可以學到要多和日常生活接觸。在你眼中或許認為”經驗〃它是很渺小、不起眼,但是以後的日了還長得很 呢!像管仲和隰朋都能注意平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才能解決迷路和缺水的問題啊!假設管仲和隰朋沒有日常生活的經驗,那麼齊恆公以及大軍不是要坐困他方呢!

3、老馬識途材料

【發音】lǎo mǎ shí tú

【出處】成語出自《韓非子·説林上》: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

【解釋】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於是放馬領路,終於找到了歸路。後遂以“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塗”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塗)馬、識途驥”等比喻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近義詞】識途老馬、輕車熟路、駕輕就熟

【反義詞】老氣橫秋、老態龍鍾、不知所以、初出茅廬、乳臭未乾

【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成語舉例】老年人老馬識途,經驗豐富,我們應該尊敬他們,虛心向他們請教。

兒童成語故事3

【成語】: 火樹銀花

【拼音】: huǒ shù yín huā

【解釋】: 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綵;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成語故事】: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詩,描繪它的情形。

他的元夕詩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四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地描寫出來,好象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象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可以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兒童成語故事精選:

兒童成語故事4

風雨同舟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時,吳、越兩國連年交兵,兩國百姓彼此在感情上也很難共容。有一次,吳國人和越國人碰巧共乘一條船渡河。開始時,他們都不理睬對方。船至河心,狂風驟起,霎時驚濤駭浪迎面撲來,船隨時有可能覆沒。此時,他們忘記了仇恨,相互救濟,好像一家人一樣。由於全船人的齊心協力,終於安全到達對岸。

基本介紹

【拼音】fēng yǔ tóng zhōu[1]

【解釋】舟:船。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鬥。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指共患難

【近義詞】 同舟共濟、休慼相關

【反義詞】 過河拆橋、背信棄義

風雨同舟造句

1、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凡;風雨同舟,天晴便各自散了。

2、一個好的男人和一個好的女人,在共患難的日子裏,是一種奇怪的有四隻腳和四隻手的動物。他們雖然有兩顆心,卻只有一個念頭。風雨同舟地向前。

3、感謝那些與我風雨同舟的朋友們。

4、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將風雨同舟,共渡難關!

5、遇上對的那個,就願意患難與共,風雨同舟!

6、真正的友誼是在風雨同舟的旅程中締造的。

7、無論平時他們多麼的吵架鬥嘴,在這種關鍵時刻,還是要風雨同舟,共同對抗外人。

8、人生旅途,有風雨兼程,也有雨後彩虹,只要風雨同舟,就能看到雨後彩虹。

8、祝您造句快樂,天天進步!

9、在抗洪戰鬥中,全國人民風雨同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

10、在佛教婚禮儀式上,新郎和新郎要啜飲三隻依次增大的碗中的水,以象徵他們相伴而行,風雨同舟。

兒童成語故事5

有個牧羊人在山谷裏放羊。他看見遠遠地有隻狼跟着,就時刻提防着。幾個月過去了,狼只是遠遠地跟着,並沒有靠近羊羣,更沒有傷害一隻羊。牧羊人漸漸地對狼放鬆了戒心。後來,牧羊人覺得狼跟在羊羣后面有好處,不用再提防別的野獸了。再後來,他索性把狼當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羣。牧羊人見狼把羊管得很好,心裏想,人們都説狼最壞,我看不見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進城去,就把羊羣託狼看管,狼答應了。狼估計牧羊人已經進城了,就衝着山林中大聲嚎叫了幾聲。它的嚎叫聲引來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羣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瞭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偽善欺騙了。成語“引狼入室”比喻把壞人引進內部。

【釋義】:

“負重致遠”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能揹着沉重的東西,送到遠處的目的地。比喻能肩挑重任。“負”,揹着,“致”,送到。亦作“負重涉遠”。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蜀書?龐統傳》,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故事】:

東漢末,襄陽大名士龐德公有個很有才學的侄兒,名叫龐統。那時候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常去拜訪龐德公,和龐統也成了好朋友。龐德公非常讚賞他倆的才能,稱諸葛亮為卧龍,龐統為鳳雛。在龐德公的眼中,他倆都是當世俊傑。

周瑜任南郡太守時,龐統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龐統送葬到吳郡。吳郡很多文人早就聽説龐統的`名聲,所以等他將要西歸南郡去的時候,大家都去看望他。連當時非常有名的文人陸績、顧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門聚會話別,談古論今,非常歡暢。談論間,眾名士請龐統評論一下在座人員。

龐統先評江東著名學者陸績,他説:“陸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動但腳力強勁的馬,有超逸的才能。”眾名士聽了,都説他評到了點子上。接着,龐統又評顧劭。他説:“顧先生好比是一頭跑得很慢的耐勞的牛,但能夠揹負着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有人請他評評自己,他頗為自負地説:“為帝王出謀劃策,治理天下,我還是可以勝任的。”

【用法】:

晉?葛洪《抱朴子?勤求》:“不辭負重致遠,不避經險履危。”

相關閲讀:

引狼入室造句

1、不要隨便邀請不熟悉的朋友到家裏,以免引狼入室。

2、因為自己的粗心以致引狼入室,傷害同伴,讓他自責不已。

3、呵呵,後來你説你是引狼入室,天地良心,當時我真的沒多想,就想去你那耗耗時間。

4、大樓住户必須特別留意,當有人按門鈴時,一定要確認他的身分才可開門,以免引狼入室。

5、網路交友一定要小心,以免因一時失察,引狼入室惹來災禍。

6、那正像託狼看守綿羊;那就等於引狼入室。

7、向他尋求幫助就是引狼入室。

8、房子招租時一定要確知租屋者的身分,以避免引狼入室。

9、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在和上宣佈自己的假期旅行計劃,無疑是在引狼入室。

10、宋徽宗因為聽信秦檜的讒言,向金求和,結果引狼入室,金兵大舉南下,奪得政權。

11、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斷送了明朝江山的史事,就是引狼入室的代表案例。

12、我知道要是把他當好朋友的話,等於引狼入室了。

13、村民在害怕的同時還想出了一條“引狼入室”的計策,就是把各家的雞棚周圍都圍上漁網,等怪物來的時候可以一網打盡。

14、忠節無奈,請高昌兵前來平亂,想不到卻是引狼入室。

15、他因為一時不察,才會引狼入室,慘遭毒手。

16、讓通緝要犯藏匿於自家,無疑是引狼入室,自尋死路。

17、他開的這些條件,無疑是誘你引狼入室,你確定不再考慮看看嗎?

18、邀請恐怖組織參加會談是引狼入室。

兒童成語故事6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説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説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兒童成語故事7

【成語】: 負隅頑抗

【拼音】: fù yú wán kàng

【解釋】: 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憑藉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成語故事】:

“負隅頑抗”這則成語的“負”是依靠;“隅”是山勢險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蝸(即隅),莫之敢櫻。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地説:“老師,您聽説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説齊王,請他打開棠地的穀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回答説:“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

接着,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於和老虎博鬥。後來他成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有一年,某座山裏出現了一隻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着一個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眾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一場拼搏,終於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兒童成語故事8

《假道伐虢》

美妙的樂曲聲從王宮深處傳來,婉轉悠長,然而這絕妙的音樂卻讓大夫宮之奇打了個冷顫。

疾步向內宮走去,宮之奇的步伐早已丟失了禮儀,卻渾然不覺,彷彿天要塌下來似的。

“先生來了,”虞公把玩着美玉笑着説,“晉公真夠意思,不只送來了美玉寶馬,還送來了美人,先生可隨意帶幾件回府。”

宮之奇冷冷一笑,對虞公説:“晉公哪有那麼好的心,虢國,使我們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不會存在了,雙方的關係就像是諺語中説的:車廂與車身相互依靠,嘴脣缺了牙齒便會感到寒冷。

虞公抱着美人笑着説:”先生多慮了,晉國是大國,虢國是小國,自古以來,只有聽説依附於大國而攻打小國,有哪裏聽説過與小國結盟而得罪大國呢?而且,我與晉國國君是同宗,他又怎麼忍心傷害我呢?先生回去吧。“

宮之奇反問道:”難道虢國國君與晉國國君不是同宗麼?“

虞公生氣了,怒道:”豈有此理,我將豐厚純潔的貢品獻給了神靈,神靈難道不會庇佑我麼?“

宮之奇對道:”神靈只會庇佑有德行的人,難道晉國不會在滅亡了虞國之後奉上更豐厚的貢品麼?“

虞公徹底不耐煩了,責令宮之奇退下,並派遣內臣告之晉公使者荀息,同意借道。

晉國的王宮之中甲士充盈,刀劍的寒光給了這中原大國特有的尊嚴,晉獻公在內室中聽取大夫荀息安的彙報。

”事濟已“荀息向晉公祝賀即將到手兩個國家。

當作為勝利者的晉國軍隊得勝回師,便順手俘獲了虞公,滅亡了虞國,此時的宮之奇,早已不見了蹤跡。

兒童成語故事9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官職是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現在的陝西郵縣)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

皇帝就以這件事來問柳公權:“郭寧是太皇太后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官以來沒有什麼過失,現在只讓他當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麼不妥呢?”柳公權説:“議論的人都以為郭寧是因為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個官職的。”唐文宗説:“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后的,並不是獻給朕的。”柳公權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從古樂府《君子行》中的詩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引申來的。這裏柳公權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讓人產生懷疑。

出處:《北史·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典故: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兒童成語故事10

孺子可教

張良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謀士。他年輕的時候,曾計劃刺殺秦始皇,刺殺計劃失敗以後,便隱居到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有一次,張良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張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去,然後回頭對張良説:“小夥子,到橋下面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毫不猶豫地照辦了。當張良把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對張良説:“給我穿上。”於是張良跪下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説:“孺子可教(意思是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誨)!五天後一大早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張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橋頭,卻看到老人已經在橋上了。老人責備道:“和長者見面,怎麼能遲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後再來。五天後,雞剛叫張良就到橋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還是責備張良來遲了,讓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等,他等了好一會兒老人才來。老人可高興了,於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贈給他,讓他認真學習。

張良得到兵書後像是得到了寶貝一樣,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終於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

後來人們就用“孺子可教”來讚揚年輕人有培養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誨。

南轅北轍

魏王要出兵攻打趙國。大臣季樑在外邊遊歷,半路上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趕了回來。他衣服來不及理,臉也來不及洗,就跑進宮去見魏王。魏王很奇怪,問他:“您怎麼回來了?有什麼要緊話要跟我説嗎?”季樑説:“是呀,我在路上碰見一個人,他乘着馬車直奔北方。我問他上哪兒去,他説要上楚國去。”魏王聽到這兒,忍不住笑了出來,説:“上楚國去怎麼往北走呢?”季樑説:“是呀,我也這樣問他。他説:‘沒關係,我的馬挺能跑。’我對他説:‘馬雖然能跑,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呀!’他説:‘沒關係,我路費帶得不少。’我説:‘你路費雖然多,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呀!’他説:‘沒關係,我這個駕車的挺有本領。’”魏王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説:“天下哪有這樣胡塗的人。”季樑説:“是呀,馬越能跑,帶的路費越多,駕車的越有本領,他離楚國可就越加遠了。大王老是想當各國君主的首領,那就應該讓各國的君主都信任大王。可是大王憑着兵精糧足,打算借攻打趙國來提高聲望。這樣攻打別國的次數越多,離您當首領的願望可就越來越遠,這正跟到楚國去走了往北的道兒一個樣。”

“南轅北轍”就是從季樑打的比方來的。“南”和“北”是“往南”和“往北”的意思。“轅”是“車槓”,這裏就指車;“轍”是車輛在路上碾出來的痕跡,這裏就指路。成語的意思是説:如果採取的行動跟所要達到的目標相違背,儘管條件好,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不自量力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那時,鄭國和息國睦鄰相處。一年,息國為了一件小事,和鄭國鬧翻。息國國王要討伐鄭國,就召集大臣來商議。有的説:“陛下和鄭國國王同姓,不要輕易動武。”有的説:“我們的威望是不是比鄭國高?”還有的説:“我們的力量是不是比鄭國強?”息國國王對這些勸説一點也聽不進。他下令要全體兵向鄭國發起襲擊。鄭國馬上出兵迎戰。最後,息國兵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不自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實力而輕舉妄動。息國正是犯了這個錯誤而遭失敗。

空中樓閣

古時候,有一個既愚蠢又固執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訪另外一個富翁。到了這個富翁的家裏之後,他看見那樓房造得十分華麗美觀,明亮寬敞,心中非常羨慕。他呆呆地望着樓房,暗暗地想:我的錢財一點兒也不比他少,為什麼不可以建造一座這樣高大美觀的樓房呢?他回到家裏以後,馬上就把當地的工匠找來,問道:“那座氣派非凡的高樓是你建的嗎?”工匠回答説:“是我建的。”富翁很高興,跟工匠説:“你也照樣給我建一座那樣的高樓吧。”木匠答應了這個富翁的要求。

沒多久,工匠就動手建造高樓了。富翁看到工匠從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問:“你們這是幹什麼呀?”木匠答道:“建三層樓房啊。”富翁聽了,直搖腦袋,着急地説:“我不要下面兩層,趕快給我建造最上面的第三層。”木匠聽了這傻話,真是哭笑不得,耐着性子給他解釋:“這是辦不到的。如果不造第一層和第二層,第三層是建不起來的。”富翁堅持他的意見:“我不要下面兩層,你們一定要給我建最上面的那層。”當地的人們聽説這件事後,都覺得這個富翁太愚蠢可笑了。

“空中樓閣”就是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概括出來的,原意是指懸在半空中的樓房亭閣。後來,人們就用它來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脱離實際的空想。

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黃河岸邊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個十分賢惠懂事理的婦女。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交給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勸告他説:“我聽説有道德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帶有污辱性的施捨,更何況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聲呢?”樂羊子聽了,慚愧萬分,便把撿到的金子放回了原處,並且外出求學訪師,以求能在學問上有所進步。

然而過了一年,樂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問:“你怎麼剛剛學了一年就回來了呢?”樂羊子説:“我在外面待時間長了,非常想念你,於是就趕回來看望一下。”妻子聽後,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織布機旁,説:“這些絲綢,是把蠶繭抽成絲,再通過織布機織成,是一根絲一根絲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現在如果把這匹絲綢剪斷,以前的勞動就會白費。你在外求學也要日積月累,要通過不斷鑽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學問和修養。如果學了一半就回來,這不是與剪斷織布機上的絲線一樣會前功盡棄嗎?”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這番話,非常感動,隨即又外出繼續求學。七年之後樂羊子學成歸來,得到了魏國國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後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塞翁失馬

在兩個國家的邊境上,住着一個老頭兒。有一回,老頭兒家的一匹馬跑丟了。左右鄰居知道了,都來安慰老頭兒。老頭兒並不着急,他説:“這算不得什麼。跑了一匹馬,未必不是件好事。”過了幾天,跑丟的那匹馬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千里馬。左右鄰居知道了,都來向老頭兒道賀。老頭兒並不高興,他説:“這算不得什麼。白得一匹千里馬,可能會惹出什麼禍事來。”老頭兒有個兒子,最喜歡騎馬。有一天,他騎着那匹千里馬出去玩兒。

馬飛奔起來,他拉不住韁繩,摔下馬來,折斷了大腿骨。左右鄰居聽説了這件事,又都來安慰老頭兒。老頭兒仍舊不着急,他説:“這算不得什麼。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斷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過了一年,兩個國家發生了戰爭。邊境上的年輕人有的被這邊拉去當兵,有的被那邊拉去當兵,十個倒有九個沒回來。那老頭兒的兒子因為腳跛了,沒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馬”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通常跟“安知禍福”連在一起用。如果發生了一件壞事情,但是事情發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結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馬”來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麼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馬,安知禍福”來安慰他。

標籤: 成語故事 兒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9n8q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