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聽評書散文

聽評書散文

聽評書散文

聽評書散文 1

下鄉調研,和黨校的D老師住一個屋。晚上休息的時候,D老師拿出一台小收音機。我心想,現在還有人聽這東西,真是稀奇。D老師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説:一是習慣了,二是出門和別人住一個房間,看電視會影響別人,戴上耳機聽聽收音機也算是自得其樂了。聽了以後,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時,從一件小事上可以看上一個人的品德,D老師能為別人着想,不愧為人師表。

在感慨的同時,這小小的收音機也勾起了我對一段往事的回憶。

和現在的'相比,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的文化娛樂生活是簡單而寒酸的。偶而看一場電影,那簡直就是一件大事,要高興好幾天的。但有一種娛樂方式是經濟而可行的,那就是聽收音機。最令我着迷的就是聽評書了。

記得十一、二歲的時候,那時家裏還沒有收音機,每天中午放學,回家匆匆地撥幾口飯,就跑到後排的小趙叔叔家去聽評書。趙叔家有一台台式的紅燈牌收音機,擺在靠牆的紅櫃上,是家裏唯一的高檔用品,平時是用一個布罩罩着的,只有在聽時才摘下來,儼然是個寶貝。我呢,就規規距距地趴在櫃前聽,大氣也不敢出,生怕漏掉一個字。趙叔人好,從來不煩我,這也是我常去他家“蹭聽”的緣故吧。

記得有一年,收音機裏播送長篇評書《閃閃的紅星》。主人公兒童團長潘冬子機智勇敢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我。每天放學後,飯也顧不上吃,就跑出去聽評書了。惹得母親不高興,歎着氣説:這孩子,真是走火入魔了。

那時上午的最後一節課,最怕老師壓堂,一壓堂,評書就誤了。所以,如果下課鈴響了,老師還不下課,心裏是雙恨又癢,那個難受勁就別提了。好在那時路邊都有有線廣播,如果放學晚了可以在路上聽。五十米距離一根電線杆子,上面安着一個喇叭,邊走邊聽,上一個喇叭走得快要聽不見了,跑幾步,下一個喇叭又能聽見了,這樣走到家了,也聽完了。

那時候,最大的心願就是自己家裏能有一台收音機。父親雖然文化不高,但也知道聽評書能長見識、學文化,所以決定買一台收音機。

那是一九七二年的夏天,正好單位的一個技術員要去上海學習。父親拿出攢了多時的七十五塊錢,託人家捎一台收音機。別小看這七十五元錢,那時相當於父親一個半月的工資。從那個技術員走後,我的心就跟着走了。整天盼啊盼啊,真有種望眼欲穿的感覺。每天放學路上想象着收音機捎回來的情景,可是等來的卻是一次次的失望。整整的一個夏天,沒有一點音信,我甚至有點絕望了,覺得那個技術員一定是出事了。

就在我快要淡忘這件事的時候,在秋季的一箇中午,放學回家,看見櫃子上放着一個白色的紙盒,打開一看,是一台收音機。一台上海無線電三廠生產的“春雷”牌三波段半導體收音機,有一塊磚那麼大,還罩着一個皮套,樣子十分好看,我當時的心情,真是比過大年都高興。從此,再也不用上別人家去蹭聽了。

有了這台收音機,我聽評書的勁頭更足了。七十年代聽《大刀記》、《萬山紅遍》、《血濺津門》、《敵後武工隊》等革命題材的長篇小説,改革開放後聽《三國演義》、《岳飛傳》、《楊家將》、《夜幕下的哈爾濱》長篇評書。通過聽評書,一段段蕩氣迴腸的革命歷史,一個個高大偉岸的英雄形象留在了我的心中,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着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我受益無窮。

如今,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的豐富多彩,中國進入了信息時代,多種媒體讓人們目不暇接。聽收音機再也不是人們不可或缺的選擇。但是做為那個年代人們瞭解社會,瞭解外界、學習知識的一個渠道,收音機無疑是是有過貢獻的。

收音機時代,我曾經有過美好而難忘的記憶。

聽評書散文 2

大刀帶着風聲呼的劈下來,岳雲大叫一聲哎呀不好!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收音機裏偶爾傳來劉蘭芳説評書《岳飛傳》的聲音,這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聲音太熟悉了,聽着它勾起了我童年無限的回憶。

上世紀七十年代,正值我國物資極度睏乏的時期,很多家庭生活不能解決温飽問題,更別説有書讀,有小説讀,就是得到一本連環畫也是如獲至寶。四大名著,民族英雄,都是我聽評書才接觸的。那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熱播的有袁闊成説的三國演義,單田芳説的水滸傳,封神演義,而劉蘭芳説的岳飛傳,楊家將最讓我們痴迷。聽評書讓我認識了曹操,劉備孫權,認識了關羽張飛,認識了岳飛岳雲,知道了忠君報國,俠肝義膽,明白了善惡美醜,評書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們。

記得每天大約下午五點半評書開播,這時大人們還不能放工回家,自然沒有晚飯吃,我們空着肚子趕到村大喇叭揚聲器)下,幾千人口的村莊,這樣的大喇叭只有三個,分散在村子的三個角落,這些喇叭主要是用來通知村裏大事小情的,也播放電台節目,記得有新聞和報紙摘要,小喇叭少兒節目,而最吸引我們的是評書聯播了。我家離喇叭太遠,根本聽不清,於是只有跑着趕往大喇叭下,坐在一塊撿來的磚頭或石頭上,兩手抱着膝蓋,昂着頭端詳着大喇叭,靜靜地等候着,當耳畔響起劉蘭芳的聲音時,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們津津有味地聽着,痴痴迷迷地想着,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英雄好像從大喇叭口裏跳出來似的,我們小小的心靈隨着評書的情節起起伏伏,有時緊張地攥緊了拳頭,聽到岳飛**亭遇害時我們都流下眼淚。聽到金兵抱頭鼠竄時,我們不禁鼓起掌來。最不願聽到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我們恨不得一天聽完。評書在精彩的節骨眼上結束了,我們仍沉浸在故事情節中,清醒時才發現大喇叭下已經聚集幾十個孩子,都如我抱着膝蓋,昂着頭。

有時不知是什麼原因,大喇叭沒有響,沒有播放,我們仰着脖子,像雄雞打鳴似的拉直脖子等待奇蹟的曙光,可還是沒有任何響聲,那份懊惱和失落比吃不上白麪饅頭還甚,不知誰喊了句去陳木匠家去聽,我們便飛也似地拼命向村頭的陳木匠家跑去,陳木匠家有一台收音機,好像全村那時有如此貴重的東西的只有三四家吧,要麼是爸爸在礦上當工人,或者是在城裏工作,陳木匠是退休工人,他上海的兒子給他買了一台收音機,機子不大,大概如一塊磚頭大小,不過音質比大喇叭好的多,特別清楚。當我們跑到他家時,他家院子裏已經聚集很多孩子,收音機是放在屋子裏長條桌上的,於是我們想往裏擠擠聽得更清楚,卻遭到反對聲,只好蹲在外圍,伸長脖子聽。記得陳木匠是個慈眉善目的老人,很隨和,對來聽評書的孩子格外照顧,儘量開大音量,有時還提供小板凳,這讓我們很是感激。不過他的老伴卻沒有耐心伺候我們,想想也是每天家裏聚集這麼多孩子,誰都受不了,可是我們那時是不理解的,於是背地裏給她起個外號老扒皮。誰阻擋我們聽評書誰就是我們的敵人,那時就這麼認為。有時她會把我們轟走,我們便賭氣離開,可收音機裏的評書像無數根繩子拉着我們,常常厚着臉皮趴在他家牆頭上聽完。相比較,還是在公家大喇叭下聽書來得理直氣壯,自由暢快,所以逼不得已我們不到陳木匠家。

聽評書除了餓肚子外,有時還得付出代價,若果忘記或沒有照顧好弟弟妹妹,抑或沒有燒好開水烀好山芋飯就來聽評書,大抵要捱打捱罵的。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止我們聽評書的熱望。

我非常慶幸,單一的媒介,睏乏的物資,讓我們的童年更單純,而這些名著評書滋養着我們幼小的童心,讓我們很小就能明辨是非美醜,知道忠義千秋。看看現在,文化多元,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很容易讓兒童混淆視聽,走入迷途。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書中暗表且聽下回分解————熟悉的説書聲早已融入我們童年的河流,不息地奔騰至今。

聽評書散文 3

小時候,農村文化生活非常單調,能在年底聽一次評書,那是莊户人家除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享受。

評書在生產隊的場院裏展開。那時候隊裏沒有錢也請不起人來唱戲。聽評書就成為莊户人家精神上的集會。説評書的人來啦!不知道誰透漏了消息。家家户户扶老攜幼、呼三喊四。天不黑,生產隊的場院裏人們已經是來了裏三層外三層。有搬着凳子來的也有空手來的。搬凳子的人坐着聽,空手的人蹲在角落裏靠牆站着。説評書的人不需要太大的舞台,有兩人一起合作的,也有一人單獨操作的。兩人合作,一般是男人敲梆,女人説唱。單獨操作的,先把鑼綁在桌子腿上,自己一邊説一邊操作手中的道具。説評書不要太大的空間,一桌一椅一壺一杯足以。在生產隊的場院裏,那年月,物質生活匱乏,村裏還沒有電燈,來説評書的人也不講究條件,場院中間的空地上用帆布圍起一個幔帳,在裏面擺放一桌一椅一壺一杯。然後在桌子前面的煤氣燈裏添足煤油。

前來聽評書的都是村裏的老少爺們,也有婦女和兒童。評書人演播的是《水滸傳》、《隋唐演義》、《薛剛反唐》和《説岳全傳》《穆桂英徵西》以及《三俠五義》等,評書人最拿手的是長篇小説《小八義、大八義》。評書人在桌前抑揚頓挫的腔調在場院的上空瀰漫開來,那千軍萬馬奔騰的嘶殺聲,那咆哮澎湃的浪濤聲也彷彿在耳旁迴響。那無數英姿颯爽、威猛凜凜地英雄人物也彷彿歷歷在目、栩栩如生地在眼前浮現。説到得意處評書人還把脖子扭一扭、屁股上下起伏動作一顛一顛的。這時,竟也有不和諧的事情出現。勞作一天的人們此時竟有人打起:“呼嚕、呼嚕”的鼾聲,也有頭正在胳膊上哈喇子流在袖頭上。就在此時,評書人拿起桌子上的尺子,高高舉起然後“啪”一聲重重的拍在桌面上。評書人會心的一笑,看也不看被驚醒的人,繼續他繪聲繪色精彩地描述。被評書人喚醒的觀眾等反應過來,才明白自己的瞌睡耽誤了故事的情節,於是紛紛要求評書人把剛才的內容再重複一遍。就在大家的期待中,評書人把話題一轉,來了一句: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術語。於是,聽評書入迷的人和剛才打瞌睡沒有趕上精彩內容的人不依不饒非得讓評書人再來一場壓軸戲墊墊場子。這時,評書人以夜深體困為理由搪塞大家。在大家的要求下和評書人的推諉下,負責場面的隊長出來打圓場:“評書人也不容易,大家明天還有工作要做。請大家都互相原諒一下,明天同一時間還在這裏繼續啊!”話説到這種地步也沒有人再提要求。於是,一個個站起來伸伸懶腰,腿腳麻木的跺跺腳。坐在旮旯的人拍拍屁股上的灰塵,然後彎腰低頭走出煤油味刺鼻的場院往家走去。

第二天,吃過晚飯,在生產隊的場院裏又擠滿了前來聽評書的羣眾,大家依然是聚精會神的狀態。一絲不苟的評書人在桌前精彩的演説一會兒就把大家帶入那種奇妙無比、樂趣無窮的意境中去了。在《水滸傳》中評書人大吹特吹魯智深的力氣是多麼的大、羅成的性格是如何的剛正不阿。直説的聽評書的觀眾是熱淚盈眶,心潮起伏。本來一個星期能説完的評書故事,在評書人的嘴裏加上開場白和反覆的説唱(書帽@)結果是一個星期還沒有説完整。意猶未盡的觀眾是越聽越入迷。於是,故事是繼續下去,日子是一天天逼近。不覺間年關已近,人們要忙於年貨的準備,隊裏湊出一部分錢拿給評書人。臨走,隊裏還要再三邀請評書人下年要提前過來把沒有説完的故事繼續下去,以滿足羣眾的精神生活。

後來,我到縣城上高中,回家的機會很少。再後來工作轉到省城鄭州後回家的次數是越來越少。近幾年,電視、網絡以及手機充斥人們的生活後,評書是徹底告別了鄉村人們的視野。去年,省會堂邀請省內著名的評書演唱家來助興。我和女朋友慕名前去聆聽,結果評書説到一半,女朋友對我説沒有興趣。我呢?也有同感。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藝演出的場地寬廣了、舞台設計規模提高了。但鄉村場院裏那種記憶猶新的評書場面卻再也無法找到。

書帽:地方語,評書人在説唱時在前面加説的序曲。

標籤: 評書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9o8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