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典故:河中石獸【多篇】

歷史典故:河中石獸【多篇】

歷史典故:河中石獸【多篇】

作者介紹 篇一

紀昀(yún)(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河北獻縣)人,清代文學家。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裏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裏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着母親去世,遇。接着升為左都御史。《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蒐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

河中石獸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河中石獸

清朝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轉轉 一作:再轉)

《河中石獸》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廟,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裏,門前的兩隻石獸也一起沉沒在此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隻石獸,到底還是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着幾隻小船,拖着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裏,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説了這件事笑着説:“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特點堅硬沉重,泥沙的特點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裏,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很荒唐嗎?”大家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説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着説:“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荒唐;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荒唐了嗎?”。

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裏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河中石獸》註釋

此文選自《閲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石獸,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獸形石雕,此處指寺廟門前石雕。

滄州南:滄州,地名,今河北省滄縣。南,南部。

臨:靠近,也有“面對”之意。

河干(gān):河岸。幹,岸。

圮(pǐ):倒塌。

沉焉(yān):沉沒在這條河裏。焉,兼詞,於此,在那裏。

閲:經過,經歷。

十餘歲:十多年。歲:年。

求:尋找。

竟:終了,最後。

棹(zhào):名詞作動詞,劃(船)。

曳(yè):拖。

鐵鈀(pá):農具,用於除草、平土。 鈀,通“耙”。

講學家:講學先生,以向生徒傳授“儒學”為生的人。

設帳:設館教書。

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爾輩,你們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是非木杮(fèi):這不是木片。是,這。杮,削下來的木片。

豈能:怎麼能。

為:被。

暴漲: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yān):埋沒。

顛:顛倒,錯誤,一作“癲”,荒唐。

眾服為確論: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為:認為是。

河兵:巡河、護河的士兵

蓋:因為。

齧(niè):咬,這裏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倒擲(zhì):傾倒。

如是:像這樣。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於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既然這樣。

則:那麼。

但:只,僅僅。

據理臆(yì)斷: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臆斷,主觀地判斷。

歟(yú):表反問的句末語氣詞,譯為“呢”。

《河中石獸》賞析

此文講述了一則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學者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之人的嘲諷,亦告訴了人物認識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這一道理。全文層次分明,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敍述,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節簡單、語言簡練,讀來卻耐人尋味。

全文層次清晰,其行文結構主要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廟裏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划着幾隻小船,順着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學者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正確,他的一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學者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獸的。老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性有更細緻的瞭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

文章結尾揭示了主旨:“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憑主觀猜測而下判斷歟!”像和尚和道學家那樣“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況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作者對此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又指明瞭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觀臆斷,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於事,給了人們非常深刻的啟示。

此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其中所藴含的哲理,卻是耐人尋味的。它説明天下的事物雖有其共同規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發展變化的。現實中的許多生活經驗,其實都能證明這一點。這也就是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河中石獸》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

1、幹:古義:岸邊。今義:做。

2、耳:古義:罷了。今義:五官之一,用來聽聲音。

3、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

4、並:古義:一起 。今義:並列。

5、閲:古義:經歷。 今義:閲讀。

6、是:代詞 ,此,這。今義:表示判斷(多指正確,但並不完全是)。

7、但:古義:但,只。 今義:表示轉折,但是,卻。

8、求: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9、已:古義:停止。今義:已經。

10、如:古義:像這樣。今義:如果

11、蓋:古義:大概。今義:有遮蔽作用的東西;由上往下覆。

一詞多義

1、為: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為:介詞“被”)

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為:動詞“成為”)

眾服為確論 (為:動詞“認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讀chóng,重新)

乃石性堅重 (重:讀zhòng,分量較大,與“輕”相對)

詞類活用

棹數小舟(棹: 名詞作動詞,劃(船))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暴漲:動詞用為名詞,洪水)

《河中石獸》創作背景

紀昀晚年,也即公元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到公元1798年(嘉慶三年)期間,開始收集民間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關於考據的文字,整理並寫成了《閲微草堂筆記》,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河中石獸》註釋 篇三

此文選自《閲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石獸,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獸形石雕,此處指寺廟門前石雕。

滄州南:滄州,地名,今河北省滄縣。南,南部。

臨:靠近,也有“面對”之意。

河干(gān):河岸。幹,岸。

圮(pǐ):倒塌。

沉焉(yān):沉沒在這條河裏。焉,兼詞,於此,在那裏。

閲:經過,經歷。

十餘歲:十多年。歲:年。

求:尋找。

竟:終了,最後。

棹(zhào):名詞作動詞,劃(船)。

曳(yè):拖。

鐵鈀(pá):農具,用於除草、平土。 鈀,通“耙”。

講學家:講學先生,以向生徒傳授“儒學”為生的人。

設帳:設館教書。

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爾輩,你們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是非木杮(fèi):這不是木片。是,這。杮,削下來的木片。

豈能:怎麼能。

為:被。

暴漲: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yān):埋沒。

顛:顛倒,錯誤,一作“癲”,荒唐。

眾服為確論: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為:認為是。

河兵:巡河、護河的士兵

蓋:因為。

齧(niè):咬,這裏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倒擲(zhì):傾倒。

如是:像這樣。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於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既然這樣。

則:那麼。

但:只,僅僅。

據理臆(yì)斷: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臆斷,主觀地判斷。

歟(yú):表反問的句末語氣詞,譯為“呢”。

《河中石獸》譯文 篇四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廟,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裏,門前的兩隻石獸也一起沉沒在此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隻石獸,到底還是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着幾隻小船,拖着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裏,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説了這件事笑着説:“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特點堅硬沉重,泥沙的特點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裏,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很荒唐嗎?”大家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説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着説:“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荒唐;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荒唐了嗎?”。

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裏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註釋: 篇五

1、臨:靠近

2、幹:岸邊。

3、山門:寺廟的大門。

4、圮:倒塌。

5、並:一起。

6、閲:經歷。

7、棹:船槳。這裏作動詞用,划船。

8、設帳:講學,教書。

9、究:推究。

10、物理:事物的道理。

11、木柿:木片。

12、湮:埋沒。

13、顛:通“癲”,瘋狂。

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15、齧:本意是“咬”。這裏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16、坎穴:坑洞。

17、如:依照。

18、臆斷:主觀判斷。

拓展:《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篇六

這篇文章是教材中新加的一篇文章,讓學生去預習,程度好的學生告訴我,他們讀不懂,也能理解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這篇文章原是高中練習冊所選的習題,可見,這篇文章的難度。

我在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後,我改變了我的教學策略,我原打算讓學生合作來學習這篇文章。一個學生讀,另一個學生結合課下註解進行翻譯。但是看來是不行的,一是由生生合作變成了師生合作。我帶着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譯,當然是結合課下註解,學生知道由他們説,他們不會的由我來引導他們。這樣一節課下來,領着學生讀翻譯背誦,感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中下等學生都能跟着思路走。並且能夠記一些知識點。看來這種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在做練習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小組競賽形式,同學們充滿了鬥志,通過檢驗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通過這篇文言文教學使我明白,對於難度比較大的文章,老師還是要領着學生藉助課下註解,逐字逐句的翻譯的,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學生自己動了腦,然後老師又引導他們進行自己總結,應該説課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對於簡單的文言文教學,老師可以學生合作,老師引導幫助他們完成。

在帶領學生翻譯完之後,引導學生思索這篇文章圍繞着什麼寫了什麼,作者要表達什麼思想。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説開了,但是我發現學生説全的很少,這樣我領着學生看文章的標題,標題告訴我們這篇文章要寫什麼,在寫的過程中,有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什麼説了什麼,最後作者通過他們的事情想要告訴我們讀者什麼觀點。經過我幫助學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學們終於概括了出文章所寫的內容,但是作者藉此要表達什麼思想呢,學生還是茫然,最後我引導孩子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幾種,最後引導學生找出本篇文章議論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效果還可以的。

通過本節課,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學效果,教師必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依據學情選擇教學方法然後,創設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得開心,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師一定要敢於創新,這樣你的學生才會敢於創造。

《河中石獸》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七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漫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益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顱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腦斷款?

11、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2分)

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

12、老河兵為什麼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這個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

解析:應先初步感知語意,然後抓住斷句標誌來準確斷句。“水不能衝石”主謂賓結構完整,“其”作代詞,一般位於語句開頭,故應在“其”前斷開;“其反激之力”是“齧”的主語,語句較長,其後應斷開;“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表意明確,且其結果是“漸激漸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後應斷開;“漸激漸深”“至石之半”語意並列,所以中間應斷開。

考點:文言斷句。

12、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對象是講學家,因為他知道講學家沒有實際經驗,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意思對即可)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了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意思對即可)

解析:應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找出涉及人物“笑”的語句,然後分析原因並理解人物形象。原文中“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等語句寫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石必倒擲坎穴中”寫出他綜合考慮了石頭的性質、沙的特點及水的作用力,從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的觀點,充分表現了他實事求是的性格特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oj14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