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人物典故多篇

歷史人物典故多篇

歷史人物典故多篇

歷史人物典故 篇一

覘情釋冤

唐朝貞觀年間,有一天,衞州版橋客棧老闆張逖的妻子回孃家探親,適巧魏州三衞楊正等三人到客棧投宿。次日五更時他們就啟程趕路了。

就在這天夜裏,有人用楊正等人的腰刀把張逖殺死,而後又把腰刀插入刀鞘之中。天亮以後,客棧的夥計發現老闆被殺,立即追趕楊正三人,一看到他們腰刀上沾滿血污,馬上把他們扭送官府。楊正等被關進監獄,受到嚴刑拷問,被迫承認自已犯了殺人的罪行。

唐太宗對這起案件感到懷疑,派遣御史蔣常對案件進行復查。蔣常抵達衞州,把客棧中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夥計都集中起來,加以審訊,但由於人全部沒有到齊,決定延期審理,把眾人放回,唯獨扣留一個年逾八旬的老太婆,直到傍晚才放她回家,同時派遣獄典在暗中對她加以監視。蔣常對獄典説:“如果有人找這個老太婆問話,你就把他的姓名記下來。”果然有個人跑來問老太婆:“御史大人是怎樣訊問的?”一連三天都是這個人向老太婆刺探消息。蔣常獲悉這一情況,決定將此人逮捕,通過審訊,此人承認與張逖的妻子通姦,因而把張逖殺死。調查結果,罪證確鑿,於是楊正等三人得以獲釋。

歷史人物典故 篇二

緹縈救父

漢文帝四年,有人上書告發淳于意,説他是錯治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切斷肢體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5個女兒。他被押送長安離開家的時候,望着女兒們歎氣,説:“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時,連個幫手也找不到。”幾個女兒都低着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裏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着:“我叫淳于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給國家當差的時候,齊國的人都説他廉潔正直。現在他犯法獲罪,按律當處以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沒入官府作奴婢,用身體來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這樣,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選自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歷史人物典故 篇三

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説:“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説,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歷史人物典故 篇四

谷永,字子云,長安(在今陝西西安市)人,漢成帝時擔任過光祿大夫、大司農等職。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

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並沒有什麼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説:“我聽説對於明瞭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矇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説什麼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藥,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説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聖人絕對不説這種話。”

谷永又舉例説: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採藥,結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後,他又説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着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谷水説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捕風捉影”和“無中生有”都表示缺少事實,都含貶義。但是“捕風捉影”重點在表示沒有確鑿根據,缺乏事實;而“無中生有”則重點在表示憑空捏造。使用這兩個成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啦!

歷史人物典故 篇五

1、《勾踐嘗膽卧薪》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交兵,越王勾踐戰敗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着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2、《祖逖聞雞起舞》

東晉時期的名將——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牀,拔劍練武,刻苦鍛鍊。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源了。同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3、《陳平忍辱苦讀》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4、《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5、《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6、《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户,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7、《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8、《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歷史人物典故 篇六

1、東山再起(謝安)

典故:東晉政治家謝安出身士族,是個十分有才幹的人。但他寧可隱居於東山,也不願意做官。有人曾舉薦謝安做官,結果不到一個月他就不想幹了。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又出來做官,出任要職。

釋義:指退隱後再次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2、紙上談兵(趙括)

典故: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會按照兵書上的理論制定作戰計劃,不懂得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3、四面楚歌(項羽)

典故:漢高祖劉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項羽時,將項羽的軍隊圍困於垓下。此時項羽的士兵已經很少了,糧食也沒有了。夜裏四周圍住項羽軍隊的漢兵唱起了楚國的民歌。項羽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到楚地了麼?為何他軍隊中的楚國人這麼多呢?”項羽打算突圍逃走,最終在烏江畔自刎。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4、投筆從戎(班超)

典故:東漢時期軍事家、史學家班超年少時常常替官府抄書,以此來養家。班超面對這樣的生活曾扔下筆感歎:“我若沒有更好的志向,也應該像傅介子、張騫立功封侯,怎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對他們説:“小人物怎麼能瞭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後來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終立下了功勞,封了侯。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5、暗渡陳倉(韓信)

典故:漢高祖劉邦從漢中出兵要攻打項羽的時候,大將軍韓信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6、韋編三絕(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歡《易經》,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這樣的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7、司空見慣(劉禹錫)

典故: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任蘇州刺使時,有一個曾任司空官職的人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便邀請他一同喝酒,並請了幾個歌女作陪。席間,劉禹錫詩興大發,賦詩一首:“高髻雲鬢新樣粧,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釋義: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8、入木三分(王羲之)

典故: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釋義: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9、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典故:韓信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飢。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説:“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韓信被封為楚王后特意回故鄉見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並送給她一千兩黃金。

後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10、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壯丁去漁陽守邊,官差選陳勝、吳廣管理壯丁,走到大澤鄉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律規定這些人得全部處死,陳勝、吳廣迫不得已,只好舉起竹杆當義旗,進行起義。

後指人民起義。

11、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戰國時期,韓國姬公子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改名張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橋上散步,遇到一個老人的鞋掉到橋下,他主動拾起並替他穿上。老人家認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細鑽研後成為劉邦的謀士。

後指年輕人可培養。

12、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商朝末年,紂王帝辛對內統治手段殘暴,對外連年征戰用兵,導致商朝政治腐敗。武王姬發在征討商紂前説:“我周王姬發將征伐商,因為今日的商君紂暴虐無道,任意蹧蹋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殘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獲得了志士仁人的協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最後商周決戰於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3、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典故: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裏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後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4、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5、怒髮衝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典故: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髮衝冠地説:“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着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歷史人物典故 篇七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對峙的局面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才被晉統一了。起初,吳和蜀兩國聯合,共同對抗曹魏;可是後來,吳蜀之間產生了矛盾,東吳殺了蜀國大將關羽,奪取了荊州。

劉備勃然大怒,發動全國的兵七十萬人,順江而下討伐東吳,"不把孫權逮住,砍下他腦袋,不能給我弟兄報仇啊!"

正是所謂哀兵必勝,蜀軍懷着悲憤的情緒,所向無敵,一下子就打到了秭歸地界。東吳害怕抵禦不了劉備,就打算和魏國聯合,選了一位能説會道、很有才能的大臣叫趙諮去魏國。

這時魏國是魏文帝曹丕在位。有人事先對曹丕説:"據説,趙諮是東吳的重要人才,東吳派他來肯定有重要事情要跟您講。"曹丕心想,那我就試一試他。他便命令宮殿上武士都把刀抽出來,把槍端着,然後傳下聖旨,宣趙諮進殿。趙諮一看這陣勢就明白了。別看他是一個文人,但很有膽識,面無懼色,早把生死置之度外,邁着從容的步伐就從這刀槍劍叢之中走了過來。他參拜完了曹丕,説:"我是受我國主公的委託,到此來和魏王商討一件國家大事的。"

趙諮本來想馬上轉入正題,但是曹丕沒問國家大事,先問他:"你叫什麼名字?""我叫趙諮。""你一定是孫權手下的重臣了,不然的話怎麼派你出使我國呢?""我稱不上重臣,只是為我們的主公做一點小事。""我聽説你們東吳的主公孫權是碧眼虯髯,從不讀書。有這事嗎?"曹丕本來想,先把東吳的主公貶損一番。

可是,他一説完,趙諮就説:"魏王,何出此言哪?我們的主公日理萬機,他作為一國之君,每天從早到晚都沒有閒歇的時候。儘管如此,他把朝中事處理完畢之後,還手不釋卷。"

"照你所説,你們主公讀了那麼多的書,他都知道什麼呢?"

"魏王,我們的主公在東吳統領着數萬只船,百萬大軍,統領着無數的文官武將,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學問。他讀的書包括《五子兵書》,包括治國之書,包括為人之道,包括修身之本,可以説無所不讀。他如果不知道這些書的內容的話,他就治理不好東吳這麼大的一個國家。"

曹丕説:"你真會幫你主公説話呀。但是據我所知,此番你到這裏來,是有求於我們魏國吧?我聽説劉備興兵,向你們宣戰。你們主公派你來,是不是害怕劉備把他滅了,或者是害怕我再出兵,兩肋夾擊把東吳給滅了啊?"

"魏王,您這話説得就不對了。我們主公並不是怕誰出兵把他滅了。東吳有長江天塹,百萬甲士。況且,我們主公深知用人之道,例如重用呂蒙、魯肅,都是知人善任的典範。我們東吳有諸多將士,並不怕別人興兵犯境。我是受主公的委託,到這來向您分析天下大勢來的。"

曹丕一聽,這趙諮能言善道,果然是有才華的人。於是曹丕問:"請問在你們東吳,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多少?"

"魏王,東吳像我這樣的人不值一提。在東吳,光是堪稱曠世奇才的,就有十人。像我這樣的人,則車載斗量,不計其數。"曹丕聽了,哈哈大笑,十分欣賞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zlkr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