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魯迅短篇小説孔乙己的原文及創作背景新版多篇

魯迅短篇小説孔乙己的原文及創作背景新版多篇

魯迅短篇小説孔乙己的原文及創作背景新版多篇

“孔乙己文學”的看法和感悟 篇一

【脱不掉的長衫?我為什麼不喜歡“孔乙己文學”】

近段時間,“孔乙己文學”火了。“學歷是我下不來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長衫”“如果沒有讀過書,我一定心甘情願地去工廠裏擰螺絲,可是沒有如果”這樣的話術在網上引起許多網友模仿,話題也在各大新媒體社交平台上引起熱烈討論,頻繁登上熱搜,甚至有很多網友感歎自己成了“現代版孔乙己”。正值當下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困境,這一話題帶動青年的就業壓力和關於成功的標準問題再次受到熱議,“讀書無用論”觀點又甚囂塵上,又一次在青年網民中成功引起了一波共鳴。

筆者清晰記得,魯迅的原文裏,孔乙己的確是一位除了讀書寫字沒其他本事的人,是可笑的,也是可憐的。“穿長衫”卻生活窘迫“站着喝酒”,長衫是他作為文人的清高,也是他掙脱不了的枷鎖,可能這個知識分子形象,擊中了少部分當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但我們不能忽視小説中的一個真相:釀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文中寫得明明白白——“好喝懶做”“總是偷”……筆者認為,所謂的“孔乙己文學”,是對安分守己寒窗苦讀年輕人莫須有的侮辱,並不是每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內心都住着一個自甘墮落的孔乙己。

誠然,大學生就業是很長一段時間來網友關切的熱點話題,特別是今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預計畢業的大學生規模是1158萬人。對大部分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現實生活中難免會出現“現實配不上期望”的困境。尤其在疫情中上了三年大學的這一批畢業生,剛出校門就遭遇了“史上最難就業季”,難怪有網友形容這是“雪上加霜”。就業市場存在差異,找工作的年輕人各自有不同預期,加上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各種因素,很多年輕人可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我們不得不認清一個現實,社會是豐富多彩的,就業市場更是競爭激烈,作為求職者不管是低學歷還是高學歷,都要經過市場歷練,不能因找工作難而不願踏入社會,因恐懼“內卷”而選擇“躺平”。只要出來工作,不管幹什麼,都無貴賤之分,何談“如果沒有讀過書,我一定心甘情願地去工廠裏擰螺絲,可是沒有如果”?更何談“學歷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長衫”?

我們還應該警惕,當下在一些網絡熱門議題背後,“讀書無用論”仍有市場,一些人通過短視的計算,認為長時間讀書、受教育與眼前短期回報不成正比。但現實情況是,教育始終是保證個體完成身份轉變的最佳“賽道”,也是所謂“逆襲”最現實的基礎。只有明白教育本義的人,才知道如何在“賽道”上蓄力前行,在逆境中為自己翻盤。讀書受教育的意義絕不能被低估,“讀書有用論”應該是一個社會顛撲不破的價值理念。

剛剛過去的__,__在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返鄉創業的魏巧代表向__講述了自己的“新農人”故事:種植了2萬多畝水稻,畝產達1100斤,通過數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還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跨界來到農村,成為“新農人”。他們的出現,讓農村有了新氣象,也為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增添了新動力。“鄉村、現代農村農業發展的空間仍然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對這句話,魏巧始終記憶猶新。

如果我們思想上還有所謂“脱不掉的長衫”的包袱,被“長衫”束縛住自己的個人發展,恐怕無法彎下腰來聽呼聲、挽起褲腿下田地,可能會錯過在廣闊天地中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必然出路。我們都應意識到,不管身處怎樣的時代環境,一個人總會遇到困難,但面對困難是放鬆要求、繞道而行,是自暴自棄、直接“躺平”,還是迎難而上、戰勝自我,考驗着每個年輕人抉擇的勇氣和堅持的毅力。我們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長衫”,才能真正跑起來,真正矢志接力奮鬥,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孔乙己文學”的看法和感悟 篇二

【讀書還是當代年輕人的出路嗎?】

要脱掉年輕人思想的“長衫”,也要脱掉當代制度的“長衫”,適應時代的發展。

先説結論:寒門再難出貴子,教育帶來的投資回報率在明顯下降,當下大量的年輕人畢業即失業,無論是不斷地被動去卷自己的學歷,或是不願意接受一些看起來不是這個學歷該乾的事情,都被困在學歷的困局裏難以走出來,但讀書仍然是小鎮青年尋找人生出路實現躍遷的一條最重要的渠道,但不是唯一途徑。

2023年2月,“失意書生”的一句獨白登上熱搜:“學歷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長衫。”引發年輕網友共情,大量創作孔乙己文學,喊出了當下年輕人讀了書也無法尋找到合適工作的失意與困頓。而這之前,年輕網友們已藉助“發瘋文學”來表達工作與生活中的不滿。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説,相信很多90後的同學都在中學課本上學過這篇文章。

小説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3月16日,央視網的一篇《正視“孔乙己文學”背後的焦慮》再次讓“孔乙己文學”引爆網絡。

學歷的價值,只有在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掘自身潛力的情況下才能得以體現。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為讀過書,而是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願意靠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長衫是衣服,更是心頭枷鎖。

一時的困難不等於一生的失敗。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孔乙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當代有志青年絕不會被困在長衫中。

3月17日,中國共青團的《脱不掉的長衫?我為什麼不喜歡“孔乙己文學”》更是讓整個評論區徹底炸屏。

如果我們思想上還有所謂“脱不掉的長衫”的包袱,被“長衫”束縛住自己的個人發展,恐怕無法彎下腰來聽呼聲、挽起褲腿下田地,可能會錯過在廣闊天地中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必然出路。我們都應意識到,不管身處怎樣的時代環境,一個人總會遇到困難,但面對困難是放鬆要求、繞道而行,是自暴自棄、直接“躺平”,還是迎難而上、戰勝自我,考驗着每個年輕人抉擇的勇氣和堅持的毅力。我們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長衫”,才能真正跑起來。

誠然兩篇文章都指出了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當下的年輕人當然不能夠做孔乙己那樣精神麻木不仁,生活四體不勤的“偽知識分子”。但是不要忘了魯迅創作文章最重要的目的是反映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

當下經濟下行,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困難。生活成本卻在不斷的上漲,而資本和市場的內卷使得年輕人在躺平與內卷中不斷仰卧起坐,前有大量公司裁員斷臂求生,後有試用期因為水倒太滿被辭退。當代年輕人所謂的孔乙己文學,不僅是對自己教育投資縮水的不滿,還是對當下資本控制下就業形勢困難,工作內卷嚴重,收入與付出嚴重不對等的控訴。

首先,年輕人要正視當下學歷縮水,教育回報率已經大幅降低的事實。但是不要放棄自己的學歷與能力,即使在擴招的情況下,高學歷在全國人口比例中仍舊是少數。我們不要過多去瞄準少部分崗位和企業,大可以看看藍領和新農人的市場,我們的學習能力和知識也可以和新的時代與崗位結合,創造更多的可能。

其次,資本的不斷膨脹,帶來的是少部分人的收益不斷上漲,但大多數人卻只能為老闆的新車奮鬥。大量無意義和非臨時性質的加班佔據了年輕人的大量時間,卻又因為一杯水、一杯酒而被剋扣工資與獎金。要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與勞動法,不要只讓年輕人脱掉思想的“長衫”,而忽略掉制度的“長衫”。

“孔乙己文學”的看法和感悟 篇三

本來“孔乙己文學”在網上就已經被傳播的很火了,但這一次,因為共青團中央發佈的一篇《脱不掉的長衫?我為什麼不喜歡“孔乙己文學”》文章又再次登上熱搜,讓所謂的“孔乙己文學”迎來了二次高潮熱論。

但不管是讀過《孔乙己》的人,還是讀過《脱不掉的長衫?我為什麼不喜歡“孔乙己文學”》的人,亦或是兩個都看過的人,其實很明顯就能發現為什麼共青團中央文章底部的評論和文章原文衝突會那麼大,原因只不過是兩者站位不一樣,對“孔乙己”這個人解讀時的切入點不同而已。

網友站的是孔乙己的“長衫”身份;共青團中央站的是孔乙己的“好喝懶做”本性;前者面向時代發出吶喊,後者注重與其向外求索,不如向內生長;前者更看重當下現實,後者主推長期主義真理。兩者之間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誰對誰錯,不過是立場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説辭早已是過去式,生於當下的大社會環境裏,不可否認:教育一定是重中之重,讀書一定有用,而大學生也一定有屬於自己的學識優勢。

不論是996,還是007,大部分當代大學生的職場生活並不是付出與收穫能完全成正比;再加之,目前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很難再能和以前所謂的稀缺身份就能擁有更好的就業機會來相提並論;所以身負成家立業重擔的年輕人很容易陷進“卷也卷不過,躺又躺不平”的焦慮狀態中。

而要解決這種現象的方式無非就分兩種:

客觀方式——有效合理實現社會分配,當然還有真正落實勞動法,實打實保障打工人的職場合法權益。這也是網友們主打的“孔乙己文學”初衷;

主觀方式:豐富自己,不做像孔乙己一樣好喝懶做且偷竊的擺爛之人,能靠自己的讀書寫字為別人提供服務獲得報酬也是一種生存技能,先保障生活,再追求生活。這可能也算共青團中央發文的初衷。

“聽人家背地裏議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

仔細讀過《孔乙己》,就不難看出魯迅寫這個人物的時候,也是將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這兩方面集中在一起呈現的,而不單單只是將悲劇的主要責任落在其中一方頭上。

所以,自詡為當代孔乙己的年輕人或是大學生們,生活很難,職場很難,壓力很大。這些確確實實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心酸和不易,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去承認每個時代的發展都做不到十全十美,肯定會存在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也需要解決很多落在普通羣眾身上的實際問題,更何況你我都清楚,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的事情。

既然一時難以改變外在條件,倒不如我們先以個體的身份做好自己,畢竟抱怨並不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孔乙己文學”的看法和感悟 篇四

【“孔乙己文學”,請問你有什麼看法?】

如題,在批判有高學歷的年輕人不願“自降身段”來從事一些低端行業。

我也來説幾句吧,《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説,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在酒館裏喝酒的孔乙己,因為自卑和不被理解而被人嘲笑和羞辱,最後他因為一場打鬥而離開了這個酒館。這個故事深刻揭示了社-本站§ 會的不公和個人的尊嚴。

故事中的孔乙己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出身貧寒,沒有文化,甚至無法讀寫。他的外表和行為不符合一般的社會規範,因此被人歧視和嘲笑。然而,這個故事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在於孔乙己的內心世界。他雖然沒有文化,但他有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喜歡打太極,喜歡聽曲子,也會哭泣和感動。他並不像外面看上去那麼粗俗和愚蠢。他的內心世界比表面更加豐富和複雜,這也是他的尊嚴所在。

故事中的社會環境也揭示了一個社會的不公。孔乙己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沒有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反而被嘲笑和排斥。這種社會的不公對於底層人物來説是毀滅性的,他們往往沒有機會去改變自己的處境,只能默默地承受着這種不公。這也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的弊端。

脱不掉的長衫?我感覺長衫更像是孔乙己這類人僅存的傲骨了,高學歷“自降身段”去從事什麼行業呢?保安?保潔?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是朝氣蓬勃的,有誰願意整日無所事事,躺平在家?

稍微好一點的工作早已被層層內捲起來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天才精英,難道只有天才精英才配得上傲骨?像是孔乙己這樣的普通小人物就該脱掉長衫,“任勞任怨”的混跡於“牛馬”之間嗎?

孔乙己的長衫是小人物僅存的尊嚴,長衫退下終成“牛馬”,我還是喜歡身邊都是有精神,有血肉的人,而非“四處牛馬”!

“孔乙己文學”的看法和感悟 篇五

【“孔乙己文學”盛行,年輕人到底該怎麼好好生活?】

最近“孔乙己文學”引發熱議,孔乙己是魯迅筆下一個迂腐的讀書人,生活窮困潦倒,身無分文,但依舊不願意脱下身上的長衫,只為證明自己有別於幹苦力的“短衣幫”。

很多網友紛紛留下“學歷不僅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身上脱不下的長衫”等自比“孔乙己”的評論。

這般無奈的自我調侃真實甚至略帶殘忍地揭露了年輕人面對着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讀了大學卻找不到心儀工作又不願向下兼容的尷尬處境。

“孔乙己文學”的爆火讓我聯想到最近同樣爆火的“雍和宮燒香”,這屆年輕人好像很流行去拜佛,有人評論到“去寺廟拜佛像是去了一趟三里屯,朝拜的年輕人還一個比一個虔誠。”難怪會有網友戲稱:“那一爐爐香灰盛放的都是年輕人的焦慮。”

這背後也是當代年輕人面對無處不在的壓力和難以把控的人生卻找不到情緒出口的現狀,在雍和宮度過平和的幾個小時彷彿成了迷茫生活的解藥。

不可否認,這種生活的無力感並不都是源自“孔乙己”般地自視清高,很多時候就算自己想要脱去“長衫”,但世俗的要求、家人的期盼等讓我們不得不顧及。我們試圖在社會的要求、自我的要求和父母的要求中尋求一個心安的平衡,但這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可是,面對“孔乙己式”的困境我們是無法永遠在互聯網上“狂歡”的,每個人都要回到現實世界,而雍和宮也不是真正的避世之所,平靜和安寧不會從天而降,我們得通過努力才能獲得。

也許每一個人在面對失敗和困境時,內心都有一個“孔乙己”的聲音在叫囂着不甘,甚至想要逃避,可是困境不會因此消失,焦慮和痛苦卻會隨之而來,迴避只會讓焦慮得以延續甚至愈演愈烈。

孔乙己的悲劇一定離不開當時的社會制度,但無論環境如何,人生海海,沒有一個人是可以脱離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而存在的,所以孔乙己最大的困境來自內心的失調,認知與行為之間的差距把他困在一件破舊的長衫下。

陷入“孔乙己式”的困境或許是無解的,但請相信,只要你願意踏出去,生活一定是有解的。

好心情健康為你準備了一份焦慮自救指南,希望我們都可以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下找到自己的精神解脱之法:

1、接受焦慮,不要害怕

首先要知道焦慮情緒的產生是為了保護我們,是從遠古時期就存在的,人類為了能夠及時地應對危險而在基因中保留下來的機制。

當焦慮來臨的時候不要害怕,要允許它的存在,適當的焦慮情緒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活力、及時解決那些即將出現,但“能夠”被改變的不好的事情,毋庸置疑,這是一件好事。

2、拆解目標,逐個擊破

當你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難絆住了腳步,可以先停一下,給自己一點時間,儘可能詳細地梳理清楚擺在面前的所有難題。

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去嘗試解決,再以此類推,要緩慢、穩健地改變,每走一點都是了不起的進步。

要記得在克服每一個小困難之後給自己獎勵,即使失敗了也要對自己寬容一點,但千萬別放棄。

3、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拒絕一味地追求及時快感

進行多巴胺戒斷訓練,嘗試一天不去碰那些會帶來及時滿足的東西,比如不吃垃圾食品、不刷短視頻等。沉下心去堅持做一件事,比如長跑、讀書,過程雖痛苦,但過後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多巴胺和內啡肽是人體內的兩種激素,都能夠提供快樂,但兩者的運行機制是不同的。

多巴胺是一種獎勵機制,當你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它就會分泌,是一種即時滿足,但這種快樂一旦停下來就會令我們焦慮不安,身心俱疲。

內啡肽是一種補償機制,它的分泌是吝嗇的,是一種延遲滿足,它給我們帶來的是成就感和內心的寧靜。

4、放平心態不是擺爛

要學會去接納生活本來的樣子,它會給你意外的禮物也會給你當頭棒喝,對於生活的反覆無常你要對自己真誠並且不斷嘗試,也要做好準備面對有可能的事與願違。快樂和幸福是你努力維護的平靜生活下的副產品,盡人事才能聽天命。

最後想借用羅翔老師的一段話“請你務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萬次,毫不猶豫地拯救自己於這世間水火。”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解藥,勇敢前行。

“孔乙己文學”的看法和感悟 篇六

【“孔乙己文學”背後有多少孔乙己】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上述出自魯迅經典小説《孔乙己》的片段,相信讀過書的人都不會陌生。少年時,每每讀到這些文字,都會忍俊不禁。年長後,再讀這些文字,卻不免引起共情,多少有些“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的感慨。

説起孔乙己,近段時間,一則“孔乙己文學”的詞條衝上了微博熱搜。諸如“如果我沒上過大學,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絲”之類的“孔乙己文學”引發熱議。一些大學生在評論區留言稱,在思想上無法接受從事學歷門檻低的工作,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讀書學習沒有意義。大學學歷成了一些人身上無形的枷鎖。應該説,大學生的這些想法,一直都潛伏於社會的各個角落,只是因時因地之不同,沒有形成今天火爆網絡的局面。“孔乙己文學”透露的實際上是某種心態,相比很多人擇業的“高不能低不就”,學歷則如同孔乙己身上脱不下的長衫,既束縛了自身的發展,也成為了一道社會課題,亟待解決。

之所以這樣説,不妨來看看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據公開數據顯示,200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僅為280萬人,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千萬人,達到1076萬人,成為史上最難就業季。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高自然是好事,可以讓更多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對於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大有裨益。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顯而易見,那就是高校畢業生每年俱增,就業崗位卻嚴重不足。從當前的教育現狀來看,重課本輕實踐、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高分低能等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在此背景之下,出現“如果我沒有讀過書,我可以找別的活,但我偏偏又讀過書”之類的“孔乙己文學”也就不難理解。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長期以來根深蒂固。時至今日,不論是富家子弟,還是寒門學子,讀名牌大學,考研、讀博等已成為學習的“潛規則”。如果沒有高學歷這個“敲門磚”,似乎意味着找不到好的工作。現實中,政府機關也好,國企、事業單位也罷,越來越多的招聘要求“研究生以上學歷”,甚至還不乏“985”“211”等奪人字眼。於是乎,大家一擁而上追求高學歷,卻忽視了課本之外個人能力的提升,“大街上扔一塊石子能砸到三個博士七個碩士”的一幕已逐漸從熒屏走向生活。

著名作家餘華在評價魯迅的《孔乙己》時,稱其為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只此一句,將孔乙己的社會地位、尷尬處境展現得淋漓盡致。不論哪個年代,讀書肯定是好的。孔乙己讀過不少書,卻靠替人抄書為生,一生窮困潦倒。“孔乙己文學”的背後,其實站着很多人的影子。對於不少高校畢業生來説,寧願選擇月薪兩三千元的行政文員,也不願選擇月薪六七千元的工廠普工。孔乙己的長衫成了他身份的象徵。作為現代人,如何將學歷這件“長衫”脱下,除了教育機制的改革與配套機制的完善,也與每個人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密不可分。

但願“孔乙己文學”僅僅停留於文學層面,更多的人能從孔乙己的影子中走出,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也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值得尊重。願越來越多的人勇敢地脱下“長衫”,以青春的姿態步入時代的舞台,綻放出亮麗的光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owr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