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陸游《秋波媚》原文賞析及閲讀答案分享【通用多篇】

陸游《秋波媚》原文賞析及閲讀答案分享【通用多篇】

陸游《秋波媚》原文賞析及閲讀答案分享【通用多篇】

賞析 篇一

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無疑。7月16日夜晚,長安南山頭,詩人登高遠望,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

詞的上片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哀,首句一個“哀”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和悲哀。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整首詞由“哀”到“興”,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壯志。

從角聲烽火寫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興亭。《唐六典》説:“鎮戍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陸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詩自注:“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安火至”。又《感舊》自注:“平安火併南山來,至山南城下。”又《頻夜夢至南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遊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雲不隔平安火,一點遙從駱谷來。”都可以和這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築,憑高灑酒,引起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不是什麼憂鬱哀愁的低調,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此興”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並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於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安南山的面目,把層層雲幕都推開了。這裏,也點明瞭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鄭以東的長安南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後進一步聯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台那些美麗的長安風景區,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應,應該。這裏用“應”字,特別強調肯定語氣。

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詞中沒有直接説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爭的前景。這種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的基礎上,自然引發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

註釋 篇二

秋波媚:詞牌名。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

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陝西)內城西北,正對當時在金佔領區的長安南山。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當時陸游在南鄭任上。

角聲: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

烽火:古代邊防措施,於高峯處建台,鎮守士卒於敵炬,白晝舉煙,夜間置火,警視軍民作好防禦和迎敵準備。後又有每日處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此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處指高興亭。

築:古代的一中絃樂器。

酹(lèi)酒:把酒灑在地上的祭祀儀式。

灞橋:在今陝西西安城東。唐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為唐代長安名勝。

曲江:池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為唐代以來的遊覽勝地。

應:應該。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

譯文及註釋 篇三

譯文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着高興亭。擊築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雲都推開?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台,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着我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創作背景 篇四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9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高興亭,在南鄭內城的西北,正對南山。憑高遠望,寫下這首詞。

秋波媚① 篇五

陸 遊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②,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③,應待人來。

【注】①這是陸游國難當頭被任命擔任軍中要務時所作。當時有利的形勢和軍中威武的生活,讓他觸景生情寫下此詞。

②高興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正對長安南山。

③灞橋、曲江均為長安著名景地。

一。問答

1.詞的上片詩人是如何表達“此興”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5分)

2.詞的下片“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結合詩句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5分)

①借景抒情,借“角聲”“烽火”之景,表達詞人積極迎戰之“興”;(2分)

②借事(典故)抒情,借“擊築”“酹酒”之事(典故),表達志在必勝之“興”;(2分)

③直抒胸臆,用“悠哉”直接表達豪邁之“興”。(1分)

2.(6分)①擬人,(1分)“待人”二字將“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擬人化,突出長安淪陷盼望光復的情形,表達出詞人奪勝的信心。(2分)

②虛寫(想象),(1分)想象長安景象,豐富了詞的內容,極具浪漫主義色彩。(2分)

③側面描寫,(1分)詞人用長安之景表達對宋軍的期盼,從側面突出詞人及宋軍收復淪陷故國的決心和信心。(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滿分)

二。 問答

1:詞的開頭兩句描繪出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何作用?(5分)

2:詞的下闕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參考答案

1、詞的開篇二句描繪西北前線的秋色與緊張的戰鬥氣氛,哀怨的號角聲與烽火的光焰交織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地前線的雄渾畫面,(3分)為詩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個十分開闊的背景,同時為全詞奠定了雄渾、激昂的感情基調。(2分)

2、擬人,想象(虛實結合)。(2分)“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二句,以擬人的手法,移情於景。作者高興地發現,原來漂浮的暮雲不知何時已經散去,展露出分外皎潔的明月,把詩人遙望中的長安照得如同白晝一般。這南山的明月,道是無情卻有情,詩人對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作者想象長安城外灞橋兩岸的煙柳在迎風搖擺,長安城南的曲江,無數亭台樓館都一齊敞開大門,正期待南宋軍隊早日勝利歸來。(2分)抒發了作者急於收復長安的熱望與堅定的必勝信念,洋溢着深厚的愛國激情。(2分)

三。 問答

1、對這首詞分析不當的兩項是( )(5分)

A.上闋一二句寫登高興亭時的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寫出了戰火未熄的時代背景。

B.上闋三四句借用戰國高漸離和荊軻的典故,“憑高酹酒”給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闋五句切“高興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實悲,為後文的想象蓄勢。

D.下闋用灞橋等借指古都長安,“應待人來”暗示舊山河迫切等待着宋軍的收復。

E.題目中,詩人登高遠望長安南山,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無疑。

2.賞析“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一句。(6分)

參考答案

1.BC B. “憑高酹酒”給人以豪邁開闊之感。C “悠”字似悲實喜。

2.“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二句,以擬人的手法,移情於景,這南山的明月,道是無情卻有情,滿懷情意地讓漂浮的暮雲散去,皎潔月光把詩人遙望中的'長安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為國家命運而愁苦的詩人對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自然條件,詩人站在高興亭上,放眼遠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長安,目標是如此集中清晰。

簡析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詞作。上片從角聲烽火寫起,高歌擊築,憑高灑酒,引起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全詞充滿着樂觀氣氛和勝利在望的情緒,情調昂揚,表達了作者對收復失地的渴望以及強烈的愛國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16g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