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華傳統文化【多篇】

中華傳統文化【多篇】

中華傳統文化【多篇】

會考考點——傳統文化知識全解析 篇一

解讀傳統文化知識

一、傳統文化定義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二、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七年級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傳統文化知識梳理

1、《論語》中的年齡、儒家思想(七上,P52)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論語》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着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髫(tiáo)年:女孩七歲。

始齔(chèn)、齠(tiáo)年:男孩八歲。

説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脱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jī):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

知非之年: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ào dié):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2、關於黃河的詩歌、民間故事、神話傳説、俗語(七下,P75)

一條流淌着千年的河流,流轉時間,流轉四季,流轉變遷。唯有它依舊靜靜的流淌着,沒有改變着自己的方向,使命!它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故事1、《李闖王渡黃河》

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

故事2、《鯉魚跳龍門的傳説》

龍門位於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里處,在晉陝峽谷的最南端。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

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着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鬥不息。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故事3、《馮夷當河伯的故事》

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成為一名河伯。

故事4、《望洋興歎》

黃河裏有一位河神,人稱河伯。

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説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

故事5、《魯班修造將軍柱》

桑園峽內黃河水流湍急,激流中卻有一個屹立的大石,稱為將軍柱。

故事6、《黃河的民間故事》

有一個小夥子叫黃河,長得一表人才,騎得烈馬,拉得硬弓,百步穿楊。

故事7、《黃河與長江的傳説》

遠古時,在須彌山外的青澗洞裏,住着青黃二條孿生龍,它們嫉惡如仇,常常與那作惡人間的東海之濱的“魍魎”(wǎng iǎng)作戰。

直到今天,長江和黃河兩岸的炎黃子孫,仍靠兩條大江大河養育生生不息地繁衍着。

故事8、《河伯授圖》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説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不到黃河心不死】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跳到黃河洗不清】比喻無法擺脱嫌疑。

【百川灌河】河:黃河。所有的河流都流向黃河。比喻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長江大河】指長江和黃河。形容氣勢磅礴,奔騰不息。

【帶礪河山】帶:衣帶;礪:磨刀 石;河:黃河;山:泰山。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盪也決不變心。

【砥柱中流】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負石赴河】河:指黃河。揹着石頭跳進黃河。比喻人以死明志。

【河不出圖】河:指黃河。黃河當中沒有出現河圖。古代相傳每當聖明之世時,黃河便出現河圖。因此黃河不出河圖則不是聖明之世。指時當亂世。

【河清海竭】黃河水清,大海乾涸。比喻難得遇到的事情。

關於黃河的諺語(俗語):

1)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2)是非吹入凡人耳,萬丈黃河洗不清;

3)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

4)黃河黃,長城長,英雄百戰走四方;

5)河走温縣城,倉頭猛一窮;跳進黃河洗不清;

6)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

7)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8)天下黃河富寧夏;

9)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3、戲曲(生旦淨醜)(七下,P152)

中國戲曲主要由民間歌舞、説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中國的戲曲、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戲曲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行。生:指男子;旦:指女子;淨:指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性;醜:指演滑稽人物,鼻樑上抹白粉,稱小丑、小花臉等。

4、馬的世界:“馬”的漢字演變過程、關於馬的成語、馬的歷史傳説(七下,P230)

“馬”字的演化過程大致為: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簡體。

赤兔馬:三國時期呂布的坐騎。

的盧馬:劉備的坐騎。

昭陵六駿: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統一全國的六匹戰馬。

千金買骨:燕昭王,郭隗。

孫臏賽馬: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祕密拜見。齊國將軍田忌。

老馬識途: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

伯樂相馬:傳説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家,人稱伯樂。

指鹿為馬: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專政,趙高做了宰相高職。

王亥馴馬: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

5、顏體書法(七下,P261)

由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創,和柳公權合稱為“顏柳”,有“顏筋柳骨”的説法。顏真卿是唐代與歐陽詢、褚遂良和柳公權齊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麻姑山仙壇記》等。

6、建築(橋、園林)(八上,P92)

石拱橋是中國傳統的橋樑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趙州橋和盧溝橋突出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已歷時1400年。唐代文人讚美橋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盧溝橋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經歷了近700年,修建於公元1189到1192年間。“盧溝曉月”很早就成為北京的勝景之一。

7、黃髮垂髫(八上,P166)

指老人與兒童。黃髮:舊説是長壽的特徵,指老人;垂髫tiáo:垂下來的頭髮,指小孩。

8、蓮文化(關於蓮的別稱、成語、詩句)、白丁(平民)(八上,P170)

蓮:又稱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華等,溪客、玉環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

【步步蓮花】原形容女子步態輕盈。後常比喻漸入佳境。

【步步生蓮花】形容女子步態輕盈姿。【蓮花步步生】

【並頭蓮蒂】花或瓜果跟莖連接的部分。並排長在同一莖上的兩朵蓮花。比喻恩愛的夫妻。

【火中生蓮】火裏生長出來的蓮花。比喻稀有或難得。後指深陷火炕,遭到不幸,但能潔己不毀。蓮花:

【蓮耦同根】比喻有血肉親緣關係。

【柳腰蓮臉】腰如柳,臉似蓮。形容女性之美。亦代指美女。

【三寸金蓮】金蓮:舊指女子纏過的小腳。封建時代美譽婦女小腳的用語。

【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比喻人才能出眾也須大家的支持。

【荷橐持籌】荷橐,帶着裝文具的小袋;持籌,拿着記數的算籌。謂參預籌畫設計,出謀獻策。

【菊老荷枯】比喻女子容顏衰老。

【藕斷絲不斷】比喻表面上關係已斷,實際上仍有牽連。

【藕斷絲連】藕已折斷,但還有許多絲連接着未斷開。比喻沒有徹底斷絕關係。多指男女之間情思難斷。

【藕絲難殺】比喻感情纏綿,難以割斷。

【舌燦蓮花】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蓮花般地美妙。

白丁古義項有:原指平民百姓,也指沒學問的人。

9、更定(晚上八點左右,古時的紀時法)(八上,P201)

更(gēng)定:更,古代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更定是指晚上八點左右。

10、中秋節等節日習俗(八上,P213)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中秋節的習俗有: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等。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重陽節有登高、吃重陽糕、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的習俗。

11、王羲之書法、《蘭亭集序》特徵(八上,P256)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最傑出的書法家,被稱為“書聖”。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蘭亭集序》全篇各種筆法兼備,各種筆畫的起止、轉換、頓挫都極其圓熟;體式變化多端,字的筆畫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書寫時順勢而下,沒有刻意追求工巧,在率意中顯出天然之美。

12、落第(八下,P6)

落第原指科舉時代考試未中,現指考試不及格。

13、稽首(臣子面見君王時所用)(八下,P58)

稽(qǐ)首,指古代的一種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行禮時,跪下,叩頭到地。

14、二十四節氣(八下,P78)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兩暑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15、端午節的習俗、美食(八下,P130)

端午節為農曆五月初五,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佩香囊,喝雄黃酒等習俗。

16、關於風土人情、方言、節日、語言與風俗、少數民族風俗(八下,P161)

自己進一步瞭解。看書

17、對聯(八下,P215)

對聯,亦稱“楹聯”,常稱“對子”、“門聯”、“門對”,通常用毛筆豎寫,貼掛是上聯居右,下聯居左。對聯是漢語特有的文學形式,基本特徵:

一是字數相等。上聯稱出句,下聯稱對名,兩者字數相等。

二是詞性相對。上下兩聯相應位置的詞,詞性需對稱,如名詞對名詞。

三是結構相應。上下兩聯的句法結構一致,如動賓對動賓結構。

四是節奏相合。節奏由停頓形成,上下兩聯在哪裏停頓,有幾處停頓應當吻合。

五是平仄相協。漢語每個字都有聲調,對聯要求上下兩聯之間平仄相協,即上聯末字必仄,下聯末字必平。

六是意義相關。上下兩聯內容必須相互關聯,體現一定的邏輯關係。

18、“絲”和“思”諧音雙關(延伸:“柳”和“留”)(八下,P224)

諧音雙關,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條件構成的雙關。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比喻對意中人至死不渝的愛情和無盡的思念。絲,這裏“絲”喻“思”,含相思之意。淚,指蠟淚,隱喻相思淚水。

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楊柳相送,藉以表達戀戀不捨的心情,“柳”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李白聽着遠處的笛聲,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鄉思。又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寫景,又暗寓“留”之意,顯示作者對朋友的留戀之情。

19、唐人草書(八下,P243)

歷來認為草書是漢代張芝始創,他被後人尊稱為“草聖”。東晉時“二王”(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問世,草書發展到第一個高峯;二王以後,大體都奉二王為楷模;到唐代,草書又發展到一個高峯,名家有孫過庭、張旭、懷素。

“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這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fú)盛讚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書法名作《書譜》的話。

“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這是唐代韓愈盛讚同代書法家張旭的話。

20、作揖(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九上,P69)

作揖,漢族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這和中國自古“男左女右”的傳統一脈相承。

21、高鄰、避諱、亞元、解元(九上,P164)

高鄰:古代人們對鄰居的尊稱。

避諱: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君王或尊親為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説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別的字相代替。

明清科舉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解元:鄉試第一名,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亞元:第二至第十名,明清時報子對鄉試第一名解元以下舉人的恭維稱呼。

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2、桑梓(九上,P163)

桑梓:家鄉。古時住宅旁常栽桑樹、梓樹,後人就用桑梓指家鄉。

23、布衣(平民)(九上,P189)

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

24、始齔(剛剛換牙,七八歲)(九下,P180)

始齔(chèn):剛剛換牙,指七八歲。

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 篇二

郭泰是東漢時期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當時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個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為師。在向郭泰討教幾次之後,他就把行李也搬了過來,要住在郭泰的家裏。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走,你為什麼要住在我這裏?”魏照誠懇地説:“我很佩服您的學識和為人。現在有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但能傳授做人道理的卻不多。而您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時刻伴隨您的左右,朝夕學習。”郭泰聽了很受感動,就留下了魏照,從此更加用心地教導他。後來,魏照也成為了大學者。

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 篇三

宋元時期,有個叫陶宗儀的人,他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幹活的間隙,他也不忘看書。田裏沒有紙,每當想起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後儲存在一種口小腹大的瓦罐裏,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説:“學習就應該持之以恆。”

後來,他把瓦罐一個個打開,取出來時積累起來的樹葉,重新進行整理、修改,最後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輟耕錄》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風貌,成為後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 篇四

尊敬的師主席、龐部長,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歡迎各位來到xx外國語學校,參加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在此,我代表xx外國語學校7千餘名師生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xx外國語學校始建於1960年, 其前身是xx地區行署直屬子弟中學,國家教育部首批備案的22所“全國合格外國語學校”之一,是xx市規範化國中、xx市示範性高中,xx市國中教育教學工作目標管理先進學校,xx市高中教育教學目標考核先進學校,xx市外語特色學校、全國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研究基地"。

學校一校三區,西校區、東校區和伊濱華洋國際學校校區,分設高中部、國際部、國中部和國小部,共計x個教學班,教職工x多名,在校生達x名。學校秉承“一本二服務三提高”的辦學理念,以“教育教學質量英雄論”為核心價值觀,踐行“拼搏”精神,突出外語特色,培養文理兼長、具有民族情懷、國際視野的“合格+特長”的優秀學生;學校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先後與世界各地20餘所學校結為友好學校和合作夥伴,是xx市對外開展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學校,是全市現代化一流、國際化超前、特色化突出的“規範+特色”的品牌名校。

學校師資隊伍雄厚,學校文化背景濃厚,中大學聯考成績連創佳績。

20xx年會考xx前10名我校獨佔4人,前45名獨佔8人,20xx年會考,陳曉珂同學考入西交大少年班,7科平均分全市排名首次全部進入前10名。20xx年大學聯考,有45人上一本線,名列市區第5名,三名同學摘取xx市外語單科狀元。

學校是文化的聚集地,中國有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融會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然而隨着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卻不同程度的遭到譭棄。目前在我國中國小中普遍存在着傳統文化的教育缺失的現象。很多學生並不瞭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以及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中國小生和家長缺乏應有的文化、歷史知識,這事關下一代的學生們是否能夠重視和深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源遠流長,記得祖宗,記得自己的出身。因此近兩年來出現了國學熱,使中國傳統文化進校園成為一種趨勢,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因此讓學生們從小開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着重要意義。

教育應該是當今文明覆興的新動力,學校應該是文化發展的新中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立德樹人的根本立足點,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根基,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基礎,更是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xx外國語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非常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社團活動蓬勃開展,書法、民族器樂、國學社團等受到同學追捧,經典誦讀已成為學校的常態化活動,並獲得了xx市經典誦讀活動創新一等獎。今天我們迎來了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的各位領導和熱心國學文化傳播的社會人士,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必將推動外語學校的文明建設,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

優秀的學校文化是一面旗幟,它引領着師生的價值取向;優秀的學校文化是一種氛圍,它浸潤着師生的心靈;優秀的學校文化是一個引力場,它凝聚着師生的智慧和力量;優秀的學校文化是最寶貴的資源,它是滋養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肥沃土壤。用優秀的文化浸潤,去滋養生命的成長,讓教師有幸福感、成就感和歸屬感,讓學生有成功感、愉悦感,讓校園成為師生文化共享、智慧共生、生命共長的聖地和樂園,這是我們辦學的宗旨,也是我們辦學的不懈追求!

再次對蒞臨學校的各位領導和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1zz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