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多篇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多篇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多篇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1

對於傳統文化,我最開始以為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文化後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説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麼東西,用老師的話説就是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那麼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裏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為相見恨晚,喜是因為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澱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2、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那麼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説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幹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煙,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後,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説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鬥毆、晚上去網吧上網玩遊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着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槓、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皮膚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説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為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裏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着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牀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説: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説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煙、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為,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温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父母之心就是恆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為咱們操心,這就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為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為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説,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為我們社團經費不怎麼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為那些都是無人贍養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於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託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裏含着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説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着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説亂花錢,其實他們心裏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

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説説話,聊家長裏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裏唱的“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的孝。

有人説,你説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説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養父母,又説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衝突,為什麼這麼説呢,古話説“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説”裏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昇西落也是道,火車脱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脱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説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麼孝、忠、禮三者又有什麼關聯呢?孝道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孝養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盡忠、在社會有禮,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工作的重新定義:

對於剛剛畢業一年的我來説,不知何時已經忘記畢業時的豪言壯志,更在蹉跎歲月中泯滅的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記得剛進入蓮花時,自己把未來的規劃做過無數次推敲與肯定,卻從來沒有想到會被時間這個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個筆記本的第一頁我都會寫一句話“我不是在幹工作,我是在幹事業”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個如夢初醒就是對義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個如夢初醒就是對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學習正本清源,智慧煥發,四天的學習心懷感恩,棄惡揚善,四天的學習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學習雖然疲憊辛苦,但是卻碩果累累。有人問我,你到底收穫了多少,其實我自己也説不清楚,我敢説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錯哪了,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學習完傳統文化後,我喜歡把我收穫的成果,比作紀檢委,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在以後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內心會給它一個最準確的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業、感恩華學恩學、感恩老師、感恩義工、感恩學長。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2

我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説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説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説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雲谷禪師對了凡説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3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説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於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説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後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鑽研十餘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於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着。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4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5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喝的茶;還有我們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們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隨處可見。

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還是最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

過春節可以收到象徵着祝福和平安的壓歲錢;過清明節可以祭拜去世的親人;過端午節可以吃到香甜軟糯的粽子;中秋節是全家團圓吃月餅、賞月的日子;重陽節是登高、佩帶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裏,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説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騙,傷心至極,當晚投江而死。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時,紛紛趕到江邊,上了小船準備把屈原的屍體打撈回來,可怎麼也打撈不回來了。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讓魚蝦吃粽子。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在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國的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它的一個歷史背景或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啊!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6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通過對《道德經》、《弟子規》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説,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就是工作無計劃,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且效率不高。

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規劃,工作時不再手忙腳亂了。三是講誠信。老子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説: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工作中,對職工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處罰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激勵,這樣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觀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篇7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個大概,通過這次的延津之行,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深的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缺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通過學習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直歎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着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裏。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為“老”,下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時也意味着“老人”要永遠在“孩子”之上才能稱之為“孝”,中國人講“以孝為先”,便可知國人對“孝”的重視,主要強調對父母,長輩的“孝”,強調長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説,還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強調的是禮貌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長幼有序”可見“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僅僅在古代,即便是在當代物慾橫流,充滿鋼筋水泥管的社會也同樣被看得很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5o7l3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