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教育隨筆【新版多篇】

教育隨筆【新版多篇】

教育隨筆【新版多篇】

關於教育隨筆 篇一

利用五彩的顏料進行玩色是孩子們非常喜歡操作的一項活動,大家在混色過程中探索顏色的千變萬化,為此借鑑了這個適合小班幼兒年齡的玩色活動。以故事《變色鳥》引出活動,借用色彩豐富的圖畫書,把孩子們的注意力深深的吸引了。大家通過觀看圖片,知道白鳥吃了不同顏色的果子,身上會長出不同顏色的羽毛,通過混色,又會變出更多五彩的顏色。在繪畫指導時,幫助幼兒確定畫的內容,知道操作要點,能大膽地大面積塗染。鼓勵幼兒發揮想象,變出各種顏色的畫。在壓畫時還教授兒歌,便於幼兒把所有的顏料都壓實。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提醒孩子要注意鳥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放上顏料,壓畫的時候要注意每一個塊面都壓到。雖然活動各個環節都經過仔細推敲,儘量避免會出現的問題,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會有問題出現的。例如:在教師示範操作時沒有重點提示幼兒要邊説“小白鳥我餵你喝。飲料”,只是一語帶過而已,以至於幼兒沒有把這個要求放在心上;在孩子操作的時候,要引導孩子念出兒歌,邊念邊壓,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興趣和畫的質量。

這個活動雖然是美術活動,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其他領域的內容如語言領域。除了再喂小鳥喝東西時候要學會説“小白鳥我餵你喝。”另外一個就是在壓畫時候也加入了一首小小的兒歌,使幼兒方便記憶。因此是孩子們樂於接受也比較喜歡的一個活動,最後展示時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時都露出開心的笑臉。雖然活動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孩子們卻玩得很開心。

關於教育隨筆 篇二

國內外教育均表明: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強加於人的,而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幼兒自我學習的動力,。而學習活動則把激發學習興趣,探索意識,培養學習能力為最高的學習目標,活動過程強調以實際的載體讓幼兒操作。對幼兒來講,數字是枯燥的符號,如何將枯燥的符號變成有趣的形象讓孩子樂意接受。我以洋泡泡為載體,做以下嘗 試。

我拿了一大堆長形的洋泡泡進教室,小朋友們嘰嘰喳喳的囔開了,“老師,這是發給我們的嗎?”、“老師我可以拿一個嗎?”、“老師這有點像小棒”,面對他們如此高漲的熱情,我暗自得意,這就是我要的效果。“彆着急,每個小朋友都有”,我把手中的小棒一個個發給他們,然後在黑板上醒目地寫下了“0、1、2、3、4、5、6、7、8、9”十個數字,“小朋友,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用這根棒變魔術,魔術的名字就叫作‘數字魔棒’”,我舉起魔棒問小朋友,這象什麼?

“孫悟空的金箍棒”、“火腿腸”、“竹杆”,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的説了很多,“對!你們説得都很有道理,你們看還象什麼?”我指向黑板上的“1”,“哈哈,一個1”,“對,你們睜大眼睛看好,我要變魔術了”,説着,我把魔棒一折成“7”字形,看看現在變成什麼了?你們可以在黑板上找找,“老師老師,在這兒”,“對了這是7”,“老師,我也會了,你看我的是綠7”,倩倩邊説着邊拿着魔棒開始演示起來,一下子教室裏充滿了洋泡泡的聲音,接着我又把7變成了“3”、“0”,把“3”變成“8”,小朋友們可高興了,擺弄着自己手中的小魔棒,變着各種數字爭相請我去欣賞他們手中的成果……誠然,在孩子們的眼中數字是枯燥的符號,而如何將枯燥的符號變成有趣的形象,讓孩子們樂意接受,這是相當重要的學習方法 ,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説,應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和能動性激起其探索的慾望,遠比掌握數的知識要重要的多,於其讓小朋友死記硬背,不如輕鬆有趣的讓孩子們通過操作將形象和數字聯繫起來,引導他們思考,發現並鼓勵他們的新想法,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獲得知識。

教育的隨筆 篇三

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很受觸動。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男士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捲上岸來的小魚。被困的小魚儘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小魚就會乾涸而死。這位男士突然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窪裏撿起小魚,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

“這條小魚在乎”,小男孩的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是啊,小魚千條萬條,但對每一個小魚來説,它的生命就是它的全部,是它的整個世界。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都不能用其它生命代替。這就是小孩救魚意義。因為,他的舉動,每一條小魚都在乎。

泰戈爾説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因此,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讓人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

反觀我們的教育,似乎有點捨本逐末了。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還是一紙空文。分數大有“一俊遮百醜”的功效,應試教育雖然也培養了一些千里馬,但也讓一部分學生從小就學會了弄虛作假,學會了逃學打架,我們的教育,何曾培養過學生對生命的關愛?孝悌之道都拋到了九宵雲外,還談什麼對小花小草的情懷?

如果沒有尊重生命的教育,沒有對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那麼,他所掌握的知識越多,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一們教育家説過,“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在乎沙灘上每一條小魚的生命的男孩所擁有的情懷。否則,視小魚如草芥,給鮮花以蹂躪,即使其道德評分或許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價值。對人的尊重,對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曉生命的不可重複性。人不應無端地剝奪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級的生命。當一個人對低級的生物或動物毫無憐愛之情時,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級的生命嗎?反之,當一個人充滿了對小草、小魚生命的關懷時,對於高級的生命、對於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嗎?

古人説:“哀,莫大於心死。”一個對外部世界冷漠無情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一個由許多對生活、對生命無動於衷的人組成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作為教育者,也許有許多具體的工作要做,有許多具體的課業要抓,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人文情懷,其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點乃是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教育隨筆 篇四

幼兒進入幼兒園就是進入了一個相對矛盾體。此時,幼兒的交往範圍擴大,活動機會也與之增加,也就意味着他們生活矛盾不斷增多。可以説,幼兒是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中成長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矛盾始終是幼兒生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教師無疑是引導他們仿效前人,看前人是如何學會理解、處理各種矛盾,從而初步建立幼兒社會交往和獨立生活的意識,為今後的人生之路打下一個了良好的鋪墊。我想,在這一點的認識上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問題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當矛盾處於相對激烈或十分突出的情況下,身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我所在的班級就有這麼一個過於“活潑”的孩子,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爭奪或索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和文具用品之類的東西,導致班上一系列的哭鬧事件時常發生。像他這樣侵犯或妨礙別人,隨意破壞集體或他人的利益,我該怎麼辦?作為一名新教師,“耐心的誘導”、“榜樣的示範”是我的首選之策,然而,待這些策略用過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處理方法是不大奏效的。

對於自身教育的“失敗”,我不斷在思考,不斷在摸索,不斷在探究。我想,此刻講究藝術地、合理地、適當地進行懲罰是不是必要?這能否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矯正他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動向?是不是能夠避免因理論上的迴避而帶來的實踐上的差錯?這一認識,恐怕許多人在理論和情感上都不太能夠接受。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懲罰並不是因人們感情的接納與否來確定其存在與否的。如果一定的懲罰能夠達到讓他釋放肝火、提供息怒和靜思反省的目的,又為何不可呢?這好比給小樹修整枝葉,同澆水施肥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時,我覺得對於像他這種生活在鮮花和温和語言環境裏的幼兒來説,適當的承受一定的壓力,尤其是來自集體的“鄉規民約”的壓力,是否能培養其心理承受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認為,一定的壓力有時恰恰能夠成為他自尊和自信萌發的初始動力。事實上,通過我的實踐證明—我的想法是入理的,“懲罰”運用得當,同樣可以成為正面教育的輔助手段。

首先, 對於這裏所≤≥説的“懲罰”。有三點想在此略做解釋:

一,端正指導思想。對像這類的幼兒實行適度的處罰,其出發點是幫助幼兒重新認識自己的行為,提供承認並改正錯誤的機會,讓幼兒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在園,我們仍應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批評處罰為輔的方式,堅持以尊重幼兒的人格為前提,堅持耐心反覆誘導的原則,反對無原則的濫用批評處罰手段。

二,嚴格掌握分寸。就事論罰、一事一罰,千萬不要“算總帳”或採用“抵消法”。我們可採用“眾人定罰”,達到全班小朋友共同執罰,相互監督的目的。不可教師一人包辦制。

三,強調區別對待。正面教育、批評教育對於不同幼兒而言,效果是不一樣的。幼兒的脾氣、氣質、年齡以及後天所處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幼兒們格式的性格。在此就要求教師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施教,切忌教育方法“同出一轍”。

其次,我認為在幼兒園或家庭的一般處罰可以採用以下幾種:①冷卻法:暫行隔離,進行冷處理。但嚴禁將幼兒關在房子內,時間要控制好。②孤立法:被大家一致認為的規則遭到違反應受到集體的處罰。如,某一時候全體幼兒都不與發錯誤的幼兒説話。③自我約束法:違反公約和規則,應得不到公約的某些待遇或承諾,如放學前獎勵的小紅花。但切忌提法,如禁止吃飯、長時間罰站、抄寫數字等等。

俗話説,治病要治本。如果能讓幼兒少犯錯誤就可避免運用處罰方式了。所以,無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有必要,有義務給幼兒提供一個“和平共處”的友好和諧的生活環境,同時,時刻需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幼兒做良好的示範,並且,應加強道德規範教育。如不得妨礙他人,不做有損集體利益的事,做事要有謙讓精神等等。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切實做到以上這些,我們的教師、家長就可以從中日解決糾紛的圈子解脱出來。更大程度上我們是拯救了幼兒,履行我們進園的承諾,執行我們應盡的義務。

“人之初,性本善”,幼兒有着與生俱來的善良和純真。成人萬不可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待這些“不諳於世”。幼兒的童心都是閃亮亮的,好似一面玻璃鏡,它能毫不保留的折射出一切的光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kzr4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