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小毛蟲閲讀答案(新版多篇)

小毛蟲閲讀答案(新版多篇)

小毛蟲閲讀答案(新版多篇)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一

本節課是我這學期上的一節教研課。經過認真備課,集體教研,反覆修改我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生活化的實例認識計數單位“十”,初步瞭解“十進制”,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會讀11-20各數,知道數的順序、組成和大小比較。

3、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初步的數感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設計時我潛心研究,反覆琢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問題要達到什麼目的,怎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是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環節,為了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利用書上“過馬路”的主題圖讓學生找出圖★★上都有什麼,數量是多少,同時對學生進行了遵守交通規則和安全教育。但是我把數數的目標安排在了這一環節,孩子們自己數出了數量以後,我又讓他們在小組裏説一説,然後全班彙報,把圖上數量在11~20的所有物體都一樣一樣的數了一遍。之後讓孩子們舉例説一説生活中用11~20各數表示的例子,我又提供了生活中的實際素材,課件出示:鐘面,日曆一年有12個月,今天是11月4日,運動員身上的號碼,門牌號等,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講了這麼多內容以後才進入新課的學習,浪費了很多時間,使後邊重點內容的學習時間不夠充足。我應該把這一環節處理得簡單一些,去掉學生小組交流的環節,把數數的目標移到例1進行。

教學例1時,我手上抓了一把鉛筆,先讓學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這不僅僅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策略,更是讓學生通過想和猜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從“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自己和別人一下子看出有12根鉛筆?”這樣一個問題入手,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用一捆表示1個十的必要性。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鉛筆的支數時,由於我們班孩子在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時經歷了擺小棒的過程,孩子們擺出的方法很多,有的擺成了4個三角形,有的擺成了3個正方形,有的擺了2個6,也有的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等等,對孩子們擺出的方法我都給以了誇獎。在展示評議討論的活動中,讓學生比較哪種擺法最好?雖強調了把10支捆成1捆這種方法,也讓他們動手數出10根小棒,然後捆成一捆,但一部分孩子還是覺得自己的方法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認為還是自己的方法好,以至於後面我讓他們擺十幾時,他們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方法擺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如果把12根小棒換成11根,這些擺法就會少些。在學生擺出各種方法後,我不應及時評價,而應該在孩子們彙報時把這些方法都展示在屏幕上,讓他們共同去比較哪種擺法最簡便。我還可以這樣説:用剛才的辦法,你會用小棒擺出十幾的數嗎?説一説是怎樣擺的?我想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在教學例2時,我先講十幾的組成,通過邊擺小棒邊説數的組成,以及師生、生生對口令,使學生對十幾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有了較熟練的掌握。之後讓孩子們擺出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幾根?該怎麼擺才能讓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通過操作使學生體會滿10進一,20是由2個十組成的。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如能及時總結出方法,先擺1捆就是1個十,再擺幾根就是幾個一,1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十幾,學生對數的組成掌握得就會更好。

一個數的大小,總是與數軸上的某一個點相對應的,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擺卡片和觀察學生尺,引導學生認識點的位置與數的大小之間所構成的一一對應的關係,這也是兒童學習數學的基本素養之一。

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讓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感。平時我發現我班學生在翻書時速度較慢,一頁一頁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還是往後。在練習時,我**學生進行翻書比賽,根據數的順序來確定往哪邊翻;體驗一下10張、20張的厚度增強數感來確定大概還要翻多厚,增快翻書的速度。我還利用翻書進行了巧妙的過度:這節課小朋友們表現這麼好,數寶寶準備了一份禮物送給大家,你們猜猜是什麼?把書翻到87頁,第二題從1到20,按順序把點連起來就知道了。這樣過度即自然巧妙又增強了學生的興趣。

通過孫**和年組教師的評課,使我對這節課的優缺點有了清楚的認識,如果再上這節課,我一定會去粗取精,把這節課上得更好。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二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六單元的內容,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時做到以下幾點: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問你們喜歡水果嗎?老師這裏有很多水果,數出你喜歡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然後有讓學生抓花生米先估數,再數數,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 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如同學數水果數量時,及時問你是怎麼數的?除了一個一個的數外,還可以怎樣數?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總之,在教學時,我做到了三個突出,突出主體性,創造學生參與條件;突出**性,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突出實踐性,主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數學。課堂教學應始終要牢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獲得數的概念。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三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因而教學時我圍繞“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動手操作擺小棒,彙報交流,呈現出多種擺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無法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的優越性。但“10根紮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

此時,我巧妙地設計了三幅畫面,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10根10根地擺,三幅畫圖均以出現為2秒鐘的時間,馬上消失的方法,當學生對“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無法説出根數,感到無奈時,而10根紮成一捆的擺法卻給學生帶來驚喜、興奮、成功。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紮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並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這種方法的優越性。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設計,突破了10個一就是1個十的難點,從而理解了數的意義,建立正確的數概念,為培養數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四

11-20各數的認識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想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猜小棒的遊戲,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最後在綜合應用中創設“小小運動員”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 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麼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麼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 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主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我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複猜小棒的遊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4.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

通過在看尺子**題時,生生之間的搶答,在“小小運動員”時,運動員介紹自己,然後下面裁判的評價、**題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同時,這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的表現之一。學生在互動中,使知識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發展,情感在交流中體驗。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五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它既是10以內數的瞭解和連續,又是100以內以致更大數的瞭解的底子,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底子。在本節課講授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籌劃了一系列動手操縱和訓練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知識使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進程中得到告成的體驗,瞭解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講授籌劃進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通過充實動手操縱,資助學生純熟數數,掌握數的構成。

研究評釋,國小低年級學生必須藉助圖象、操縱等形象的感知才氣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創建起相應的數學觀點。講授中,我讓學生本身擺小棒,在擺的歷程中視察、掌握數的構成。如許的操縱景象,使學生的“頭腦發軔於行動”以動誘思,以思促動,“數形聯合”、“情理互促”資助孩子們在操縱中體驗,在操縱中感知。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將11根小棒擺在黑板上,再讓同學們四個一小組合作討論“哪種方法能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1根小棒”。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總之,整節課中,我提倡自動探索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方法,在存眷學習歷程的同時,資助學生得到樂成的體驗,樹立自大心,加強上進心。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單一“你真棒”的評價語,使孩子的答覆得不到實時而公道的反饋,講堂缺乏積極性。同時一年級學生的***只能會合十幾分鍾,整堂課我注意知識的教學,缺乏遊戲關鍵,沒有充實變更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到達我要學的教學結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揚長避短,爭取讓我的課堂更加生動,讓孩子們玩中學,學中樂。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六

《11-20各數的認識》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一、通過充分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熟練數數,掌握數的組成。

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在擺的過程中觀察、掌握數的組成。這樣的操作情景,能使學生以動誘思,以思促動,幫助孩子們在操作中體驗,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運用以前學習10以內數的方法,自主學習11—20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一方面培養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在關注學習過程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心,增強上進心。促使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七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我上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日的認識第一課時。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想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學校文明校園,和老師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

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麼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麼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主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我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複猜小棒的遊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整節課中,我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如,認識11時,我的設計是讓學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麼方法,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擔心學生拿出學具後很難維持紀律,不敢放開讓學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為看圖説話,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的動手的時間有點不足。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吸取經驗,更好地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八

課上,我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這樣,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説一説,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建立了數位的概念,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和體驗性。同時,**有效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現實而有趣的數學學習活動,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數學課堂。但是細細琢磨一下,也有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十”的概念沒有深入人心。在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認識11時,請小朋友擺一擺,大多數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開,重新一根一根地數出10根,有的小朋友則仍然採用左邊10根,右邊1根的擺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會這樣?考慮再三,覺得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十”的概念沒有建立好,沒有對多種擺法進行及時的優化。在討論喜歡哪一種擺法時,選擇左邊10根,右邊1根這種擺法的很少,學生認為10根放一起,數起來麻煩。我在課堂上順水推舟説,我們就來看這種擺法。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知道“10個一是1個十”,“1個十和1個一是11”。而對哪種擺法好這個問題不了了之。所以導致學生在擺十幾時,仍舊1根1根地數。我想應該引導學生再來探討,(在那些擺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擺法)現在你覺得哪種擺法好,為什麼?通過比較、探討、交流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計數單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個“十”的概念。

2.沒有**有效的合作學習。課堂上沒有把握好機會,**起有效的合作學習。現在想一想,在動手操作擺11以及討論哪種擺法好等環節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讓學生在擺好小棒後,小組或者同桌討論哪種擺法好?讓每一位學生在**思考後,都參與到討論之中。

3.課堂上關注學生不夠。以學生髮展為本,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出發,順着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隨時根據學生學的情況調整教學。在課堂上,雖然我發現“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礙於時間關係,我沒有讓學生繼續探究,而是按照原來的設計繼續進行教學。雖然課堂上我及時發現了問題,可是我回避了。雖然有了這方面的意識,但是還沒有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lew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