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數學評課稿多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多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多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一、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給予學生創新的時間和空間

教師要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把自己置於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去積極地思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比較去主動探索,儘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練習的設計中,教師請學生在第一排擺2個星星,第二排擺的個數是第一排的4倍,當學生彙報擺的結果時,引導學生説明為什麼這樣擺。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述,使學生對“倍”的概念以及“一個數的幾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緊接着,教師又設計了一道開放題:讓學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歡擺幾個就擺幾個,接着讓學生擺蘋果圖片,使蘋果的個數是星星的3倍。學生擺的結果多種多樣。當學生彙報了自己的擺法後,我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提出問題:“為什麼都是3倍,而你們擺的蘋果圖片的個數卻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過觀察、比較,學生髮現因為星星的個數不同,所以,當擺它的個數的3倍時,蘋果圖片的個數就不相同,進而體會到“比的標準不同——一份的數量不同,所得到的結果——蘋果圖片的個數也就不同。”這樣的練習,開放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進一步理解了“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生不僅學會概括表象,強化了“倍”的概念,同時為下一節課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時,讓學生通過認真看、動手擺、積極説,使學生的腦海裏產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從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這節課裏,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個數和圖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擺圖到看圖再到擺脱直觀,説出倍數關係的過程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鞏固練習題構成了本節課學生內化知識系統,在設計上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突出內容的層次性、多樣性、開放性和趣味性,給學生提供了思維拓展的空間。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2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

評課人:

主題:切準知識銜接點,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時間:20xx—11—19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鄧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四年級數學上冊關於"口算除法"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從整體上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都給出了相應的證明和解釋,讓學生能夠真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行口算,教師的講授給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點點滴滴就能夠從課堂上滲透出來,整堂課的講解其實也訓練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從知識點的引導上做了很好的鋪墊,以一個環節是從數的四捨五入法改寫成整十數,為後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準備,讓學明白估算的基本過程,又讓學生用仿照的説法練習語言描述,知道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很好的做了知識的界定。

3、在針對題的口算中能夠及時總結出計算的特點,讓學生明白計算中的幾個重點內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從一個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以及給出了驗證,最後有得出了這種口算的計算特點,再從一個特點得出拓展應用。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在給出被除數和除數末尾同時去掉相同個數的0,商不變時,應該強調一下80÷20=8÷2,給出過程讓學生明白去掉零後是多少,知道計算的便捷性。

2、在給出計算的不同方法後,其實沒有必要比較哪種方法快,而且給出了計算式40÷20也不易比較,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

3、整節課教師的教學過於細,講的多,學生練習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時間來講解,其實對於口算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計算的方法後,進行大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速度。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3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4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三位老師同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他們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得三位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⒈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説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三位老師都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三位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説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xxxx ”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⒊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並讓學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⒈張老師的設計可謂是大膽、開放,給了我們對分數初步認識教學方法上的一種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張老師在此內容的傳授中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和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重難點沒有突破。

⒉周老師自己個人的各方面素質都非常不錯,不管是語言的表述還是板書的書寫都顯得那麼幹脆、漂亮,很讓人羨慕!但是畢竟這是借的班級,學生跟不上你的的語速,跟不上你的思維,在這種情況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問題後不要急着讓學生回答,等一等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充分表現出李老師對數學語言表述的重視,整節課下來,基本上學生都能準確的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知識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但是李老師自己的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失誤。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5

從板書設計可以看出,這節課的內容關鍵時讓學生理解:“本金、利息”的含義,會正確地計算存款的利息。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以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中的應用價值。”數學只有與學生的生活聯繫才能顯得真實和精彩。由於“利息”這一節的數學內容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就有過相關的知識儲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劉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做主”,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理解有關利息、利率、本金的含義,體會數學的真實。在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為本,強調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歸納出利息的計算方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本課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教師在引入課題時,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有哪位同學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為什麼要存入銀行?增加的收入叫什麼?這樣的提問,貼近學生的生活,又充分利用學生樂於幫助老師解決困難的心理,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緩解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二、利用生活經驗,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新課標指出:“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和小組討論進行計算,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新課標指出:“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要提供各種思考與合作的空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意提供給學生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如:小組討論如何計算利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

數學要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提高。學生在感知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納税時,為了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再問:“也就是實際得到的税後利息是存款利息的百分之幾?”這樣,學生都進入了積極的思維中。從而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時,根據例題還可以問:“如果李志文存錢的時間不同,又如何解答?”這樣就注意了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新課標在談到有效教學時指出:“有效教學一定要在重視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內在的發展。授課教師在這個環節上真正落實了有效教學。

“利息的計算”一課,總體效果很好,基本達到了預先的教學設想,在改變傳統應用題教學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6

第一次聽吳老師的課,用六個字總結,那就是沉穩、紮實、高效。下面我就對這節課亮點與不足,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亮點:

1、習慣養成有成效。

也許是出於一個班主任的敏感,從孩子們一進到階梯教室,我就開始觀察他們,雖然剛剛深入三年級,但孩子們安靜、有序。坐到座位上後,整理好自己的學具。然後開始進行成語接龍,經瞭解,這是雙港國小的特色,讓我耳目一新,孩子們在積累成語的同時,也為語文學習添磚加瓦。

在學生單獨完成小卷的時候,老師不忘提醒一句寫字姿勢,全班的姿勢很標準,我想這應該是平時訓練的結果,靠一時的裝是裝不來的。孩子們回答問題聲音洪亮,充滿自信,可見,吳老師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學生有一定的數學素養

上課伊始,老師針對粉花和黃花提問:你們觀察到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説出它們有什麼數量關係嗎?學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黃花少2朵;黃花比粉花多兩朵;粉花和黃花一共有6朵;黃花的朵數是粉花的2倍。學生能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問題,能用完成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路,可見老師在平時一定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也是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的。

3、在設計上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對於誰是誰的幾倍,不是一個難理解的知識,但是學生在實際運動的時候就會找不準一倍數和幾倍數,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採取“引導”的方式,指名回答,幫忙指正,學生一個比一個説的好,再通過同桌互練,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當學生都能準確地説出兩個量的倍數關係時,老師再帶領學生總結方法,吸取精髓。

4、練習層層遞進有層次。

這堂課中的練習很多,充分體現出了精講多練,並且從基礎到提高,顧忌到了每個層次的學生。

不足:

老師的教態得體大方,但是我感覺這堂課缺乏激情,雖然我們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不像語文那樣富有感情,不像英語那樣富有激情,但是對於剛剛進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説,課堂氣氛的活躍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增加一些爬山式或闖關式再或者競賽式的方式到練習環節中,對於學生的評價的方式再多樣一些,那麼這堂課就更加完美了。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7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馮老師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20xx—x—x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馮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關於"數學王國"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的課堂引導非常有趣,從數學王國的大門鑰匙的密碼引入課堂,讓學生利用1和2組成一個兩位數來揭開大門的鑰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初步接觸利用數字組成一個數的可能性是多個的,另外結合地圖的塗色來引入第一個例題。

2、教師利用了一條主線貫穿全課堂,利用數字王國的大鎖密碼,開始課堂,最後又用大鎖的密碼結束課堂,並且對本節課做了昇華提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始有終。

3、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巧妙,尤其是對於塗色的設計,根據地圖進行了改變,讓學生理解題意,注意題意的要求,並在黑板上進步擺出圖形,結合自己製作的圖,讓學生明白定位法的確定方法,可以先確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確定後面的。

4、教師通過幾次個例題和操作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對具體的方法最後提出總結,根據學生的活動,挑出能夠快速完成的幾個,總結方法,讓學生來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形式多樣,有排數字,合影留念,教學環節聯繫生活,抓住學生的心裏特點,實際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倍感興趣,而且在練習上也拓寬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編號排序。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的開始地圖出示雖然比較新穎有趣,引起學生關注區分比較,但佔用的時間過長,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裁剪,直接給出陽泉地圖,把盂縣和郊區的地圖首先圖上不同顏色,問學生還有其他塗色方面嗎,口頭回答幾個後,直接開始塗表格,不用塗地圖。

2、講解定位法和交換法是是否可以再具體詳細些,感覺學生課上還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gjv8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