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蟬的一生簡短 《蟬的一生》(精品多篇)

蟬的一生簡短 《蟬的一生》(精品多篇)

蟬的一生簡短 《蟬的一生》(精品多篇)

2023年蟬的一生簡短 篇一

讀完了法布爾對蟬的介紹,我就特別想親眼見見蟬。在我的再三要求下,爸爸終於從外面捉回來一隻蟬。爸爸一進門便大聲説:“我抓到蟬了。”我一聽高興極了,趕忙跑去拿來一隻空瓶子,把它小心翼翼地放進去,開始仔細地打量着它。

只見它全身烏黑,兩隻鼓鼓的眼睛往外凸起,像小金魚眼睛,特別可愛;一雙薄薄的翅膀長在身體兩側,像穿上了一件蕾絲外套;胸前有六隻帶刺的腳,別看身體胖墩墩的,反應可是很靈敏呢!我看着蟬好奇地問爸爸:“蟬吃什麼呢?”爸爸笑着説:“蟬整天在樹上歌唱,累了歇息,渴了、餓了就盡情地吸吮着樹的汁液。”哦,原來是這樣。

看着看着,我突然想到書上説蟬是位音樂家,我便靜靜地等待着這位音樂家能高歌一曲,很想知道它是怎樣一曲又一曲地演奏出美妙的歌聲。一分鐘,兩分鐘……等了許久,也不見它歌唱,只是在瓶子裏拼命地掙扎着,似乎想盡一切辦法準備逃脱這裏。看到這,我突然想到書上説蟬要忍受地下四年的黑暗生活,才能在地面上痛快地享受一個夏天,等到秋風一吹,生命就隨之結束。它的生命如此短暫,我卻讓爸爸將它捉回來讓它失去了自由,是多麼不應該呀!想到這我立刻來到窗前,打開瓶子,只見蟬瞬間就從瓶口飛向空中,並唱起了美妙的歌曲,“咯吱咯吱”,動聽極了。

蟬和我們人類一樣,有自己的世界,它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真是可愛的小精靈。

關於蟬的作文七年級600字2

暑假去姨媽家玩了幾天,姨父帶我去捕了一次蟬,可有意思啦!

之前我對蟬一點兒也不瞭解,甚至都不知道蟬長麼樣。一路上我打破砂鍋問到底,姨父不厭其煩地講解。我突然感覺姨父還是很有才華的嘛。

説着説着,我們終於來到了一片大竹林,這裏山高地闊,看不到有人居住的房屋,真有點兒害怕。我手持手電筒和瓶子,緊跟着姨父向竹林深處進軍。腳下的草叢隨着我們的腳步發出“嚓嚓”聲,顯得夜晚特別寧靜。我心裏默唸:可千萬別有蛇冒出來呀!周圍的蟬鳴聲一片接一片,我和姨父弓着着背,手電筒的光在地上晃來晃去。沒走多遠,姨夫就找着兩隻蟬,叫我過去抓來放進瓶子。我立馬跑過去,左瞅瞅,右瞅瞅,才發現這蟬似乎是蜜蜂的放大版。我害怕地轉過身,問姨父:“這蟬要咬人或者會飛嗎?”姨父笑着回答:“它不會咬人的,別看他背上有一雙翅膀,其實根本就不會飛,因為這是剛剛脱殼的蟬”。儘管知道了這些,但我還是極為緊張地捉起了一隻脱殼的蟬,以最快的速度放進瓶子裏。再看看我的姨父,他利索地把蟬捉起來“哐當”一聲丟進了瓶子。

連續捉了好多隻後,我對蟬的恐懼感漸漸消失,再看見蟬就一隻手捉,一隻手用瓶口接住,簡直堪稱快又準。在捉蟬的途中,我還看見了三四隻正在脱殼的蟬,皮膚是綠色的,一開始我還以為它長變異了呢!

我和姨父也就在這個竹林子裏轉了一個半小時左右,捉到了約四五十隻蟬。姨父説今晚運氣特別好。

我們坐上摩托車,吹着涼風,聽着“張學友”的歌回家了。等回到家,把這些蟬變成佳餚,聽説非常美味喲!

關於蟬的作文七年級600字3

黑暗,一雙褐色的雙眸睜開。甦醒,一個鮮活的生命跳動。由靜至動,由無至有。透明色的身體前尖後圓,離開的意識猛然出現。離開、離開父母的世界。停下,離開便是四年,終是首尾相觸,依次離開。

明亮,離開父母的現在,明月清風,這便是勇敢的新世界。活動吧,停止就將落進土壤;伸展吧,這是對勇者的獎勵。分明知,下來便是四年黑暗;分明知,落下就是九死一生。所以,義無反顧。所以,在當享受時,放鬆活動;在抉擇時,放棄輕鬆。

四年黑暗,不為人知。度過極長的一生,在暗無天日的地底下煎熬四年,只為了突破,為了在陽光下狂歡一個月。突破,褪變,不再醜陋;勇敢,堅韌,翅膀抖動。盛日之下,放聲歌唱,已不再有束縛。夏日是為勇敢者升起的,夏日是由勇敢者歌唱的。

終日高歌的你,總是能引來了同樣身着華服的她。她不喧鬧,嫻靜,文雅。如同你的母親一般,產下你們的後代,不管,是否有誰打擾。分明是才從黑暗中逃離出來,分明是才見到了七彩的世界,可是,就要告別了,要為了這腹中幾個小小的卵便説了“再見”。

像是幸運至極躲過了小蟲的侵擾,像是固執至極不願躲在父母留下的卵中,像是堅強至極可以在黑暗中埋伏四年、度過大半生,又像是驚喜至極一腳躍入那夏被春末的暖陽,是身着華服的你用歌聲吸引她的時候。是在告別前,那兩雙褐色的眸子相互對視……不悔一生,問心無愧。

眾生平等,沒有貧賤的生命,只不過是相對的弱小;沒有高貴的生命,只有高尚的品格。蟬是一個蟲子,或許弱小,或許一生艱難,但他不貧賤,他成就夏日,成就高尚,成就平等,成就了一隻經過艱苦卻仍在高歌的偉大生命。

關於蟬的作文七年級600字4

在我童年的燈海中,亮着無數奪目的燈。每盞燈都記載着童年的趣事,每盞燈都是人生的傳奇,每盞燈都講述着一段真實的童話。像什麼三次失蹤、捉螞蚱、養蠶等,但那盞最亮的燈是我最有趣的童年趣事。

一到夏天,小博士寄託中心的大門口的大樹上,總會傳出蟬的叫聲,鬧得我們煩躁不安,連作業也沒法好好寫。終於,我與張悦實在受不了了,便決定為民除害,好讓大家安心寫作業。

阿姨讓我們進屋寫作業,我們偷偷躲進廁所。我開了門縫偷偷看了看外面,迅速衝出大門,然後朝張悦做了一個快來的手勢。於是,兩個人順利地來到了大樹下。張悦取來了被我藏在竹叢中的木棍。

樹上有好幾只蟲子,到底哪隻才是那隻該死的蟬呢?算了,不管了,打!我目光狠狠地盯住了最低處的那隻蟲子,一步步地靠近。時機到了!我操起樹棍大喝一聲:“小知了,你孫爺爺來了!”然後一棍子敲了上去。唉,可惜棍子太短了,打不着。我嚷嚷:“快,快,換棍子!”

由於有了上一次的經驗,我將木棍舉過了頭頂,然後“呀”地一聲衝了上去,使勁一敲,突然我和張悦發現一個黑不溜秋的東西掉進了草叢。“哎!打中了”我們連忙撲上去撥開草叢看:還以為是隻又肥又胖的蟬,沒想到是一隻觸角細長的天牛。我與張悦嘴張得老大:“我們咋將天牛大哥得罪了?”(我倆都怕天牛的口器)抬頭一看,我們才發現真正的目標還在樹上唱歌呢!

這就是我的童年趣事——那件愉快的往事,雖然現在它們已隨風而去,但是,那些童年趣事已化身成記憶之海里的水滴。滴水成淵,我再也忘不掉了。

感謝你!我的童年,謝謝你給我留下了美好的一瞬間……

蟬蛹的食用方法 篇二

1、香辣蟬蛹

【材料】蟬蛹,辣椒段、花椒、鹽、孜然粉、辣椒粉、五香粉各適量。

【做法】①將蟬蛹用鹽水浸泡一會兒,用刷子刷乾淨。②鍋內油燒熱,放入蟬蛹翻炒,煎至兩面金黃。③放入鹽、五香粉、孜然粉、辣椒粉拌勻。④放入辣椒段、花椒稍微炒一會兒即可。

2、油炸蟬蛹

【材料】蟬蛹250克,油、鹽各適量。

【做法】①將蟬蛹清洗乾淨,淋幹水分。②鍋內油燒熱,放入蟬蛹炸至金黃。③將蟬蛹控油盛出,撒上適量的鹽即可。

3、香酥金蟬

【材料】金蟬,花生油,鹽。

【做法】①把知了猴洗淨。②鍋裏放油,把洗好的知了猴放入小火炸熟,加少許鹽就可以出鍋了。炸的時候一定要小火,不然會炸糊,還會砰油。

2023年蟬的一生簡短 篇三

1、教材分析

《短文兩篇—蟬、貝殼》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這兩篇散文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誦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經典之作。兩篇文章都是精緻而內涵深刻的優美散文,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2、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易於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思維。有感情的朗讀時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但對已七年級的學生來説,較難以達到。因此需要教師師範朗讀,指導誦讀。要注意引導學生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發現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一)結合上述的教材和學情分析,以及新課標中對閲讀教學“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2、瞭解欲揚先抑及由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清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對比探究閲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

(二)依據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感受作品語言優美、細膩的風格,學習文章先抑後揚的寫法。

教學難點:對比探究閲讀;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多媒體課件,以誦讀—鑑賞—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散文閲讀能力。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景法、朗誦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學法指導:

在對本課的學習過程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朗讀法、對比探究閲讀法法。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並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設計了六個環節來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冰心老人説:“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痛苦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呢?”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兩篇優美的散文,從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吧。

2、夯實基礎

(1)知人論世,作者簡介

小思和席慕容的相關介紹,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歷程和創作情況。

(2)檢查字詞預習,為更好閲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3、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聽準字音,注意朗讀的感情、節奏。目的是“品語言,入意境,展想象”

(2)自由朗讀課文。讀出語氣,讀出感情。此環節教師指導誦讀,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初步感知文本表達的情感和哲理。在讀的過程中,請學生思考:

(1)、《蟬》這篇課文裏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請找出來並説説對它的理解。(2)、《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後生髮了哪些聯想?

此環節的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閲讀,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並且要求學生聯繫文章的主旨以及問題所處的具體語境作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明確答案: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並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裏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裏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歎呢?

4、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1)、《蟬》一文中的“斜陽裏,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2)、《貝殼》一文中“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3)、《貝殼》課文最後一段説 “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4)、這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此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研讀賞析課文,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對比閲讀和思考,更深一步的分析體會兩篇短文的寫作手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這一環節中,要把着力點放在過程上,既要看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還要看是否做到全員參與和全程體驗,更要看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動中主動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明確答案:

(1)、我們一般説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2)、此句上承接着“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裏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裏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3)、作者並不希望建立叱吒風雲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緻、一絲不苟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説法,表現了她並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讚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着世界。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説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4)、明確: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細緻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着;《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歎的東西的願望。

5、課堂小結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麼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通過學習這兩篇短文,我們會高聲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着。

6、佈置作業

生命是遼闊的大海,藴蓄着不盡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無限的希望;生命是廣袤的星空,綻放着智慧的花朵。請以“感受生命”為話題寫——篇文章。要求:題目自定,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少於500字。

短文兩篇

蟬 ——珍惜生命——欲揚先抑

貝殼——把握生命——直入主題

2023年蟬的一生簡短 篇四

1、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一、複習導入

1、默寫幾組詞語(分別是:①蟬 悠閒 自由自在;②螳螂 拱着身子舉起前爪;③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④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着彈弓瞄準;⑤正隱伏着禍患)全班分4組,每組依次默寫一組,最後都獎勵一組。(⑤)

2、自己批改;評價。

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固執地要求攻打楚國,而且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這時候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在王宮花園裏給他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位少年講了怎樣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學文

(一)創説領悟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根據默寫的詞語和畫面,試講這件挺有意思的事。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2—12節,找出文中“螳螂捕蟬”的內容;

2、試説故事,最好有創新;

3、指名説故事。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

(二)研讀理解

1、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想到一個什麼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麼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説明的一句話。

(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提問: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它們沒想到的“隱伏着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呢?[課件:辨一辨]自讀課文9、11小節故事部分,同桌討論。

提問: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説些什麼?

過渡: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呢?

2、“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他悟到了什麼道理?(板書:恍然大悟 )

如{生:吳王從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國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蟬和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

師:(鼓勵地)這裏用逗號,請講下去。

生:如果其他諸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師:(接話)國破家亡啊!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楚的念頭)板書:(打消念頭)

生:吳王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説是有道理的,心裏一定很後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怎麼會由於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麼原因呢?看來我們還得研究一下當時的歷史。出示《春秋列國圖》。聯繫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麼?會説些什麼?(打消念頭)

4、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訴吳王的嗎?(不是,是吳王自己聽了故事後自己悟到的。)少年講這個故事的過程,實際也是在勸,不過,少年的勸與大臣們的勸有什麼不同?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勸,“巧”在哪裏?請讀讀課文,3—11小節。)相機指導朗讀。先小組分角色自讀:1人提示語,1人讀吳王的話,1人少年的話,1人當評委;然後當眾讀,集體評議;最後再當眾分角色讀。

(三)

合作體悟

過渡:

同樣是勸説,為什麼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

1、下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讀,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説話時是怎樣的語氣?

當時有什麼神態、動作?

2、分小組準備後組織交流、評議。

在別的小組展示學習成果時,你是評委,請你仔細聽,認真看,用心體會,他們哪些地方讀(或演)得不錯,哪些地方你認為可以改進?為什麼?

三、拓展昇華

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許多感受,此時,你最想説些什麼?

四、作業(2、3兩題自選)

1、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聽或表演給低年級同學看。

2、把學了這篇課文後,最想説的感受寫在小作本上。

3、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隻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板書:

吳王固執———→ 聽“ 螳螂捕蟬” ——→恍然大悟,打消念頭(攻楚)

(思前想後)

少年——巧勸——吳王

螳螂捕蟬 準備攻楚 只顧眼前利益

恍然大悟 不能

黃雀在後 打消念頭 不顧身後隱患

2023年蟬的一生簡短 篇五

我已連續三年擔任六年級的語文教學,《螳螂捕蟬》我上了三次,每次上的感覺都不一樣,這一次的感覺最特別。本次説課,我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教學目標,第三部分是教學過程。

課文《螳螂捕蟬》是一種嵌套結構,即大故事裏還套着一個小故事。它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説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故事,説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患的道理,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結構給教者帶來挑戰:兩個故事是怎樣的關係?如何處理這種關係。為此,我深入鑽研文本,從學生最近發展區考慮起,將本篇課文進行了三個層面的解讀:

第一,“螳螂捕蟬”的寓意;第二,吳王從寓言中明白的現實意義;第三,通過吳王前後的態度對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具體分析學情後,我發現學生對少年機智勇敢、忠誠愛國形象能理解的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哪些詞句能體現少年的機智勇敢,能理解的學生相對會更少些。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這篇課文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文本。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本背後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學,其設置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細閲讀了這篇課文,發現嵌套的兩個故事之中藴藏着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説呢?這是一個難點。當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現實生活時,不難發現,它有利於指導學生如何掌握語言這一工具與別人溝通交流,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縱觀六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進一步訓練。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以檢查的方式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為什麼以檢查的方式?原因有兩個:①學生有了預習習慣。②生字的數量不多,其中有兩個在課題已出現。)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課題,抓住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指導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含義。

(為什麼要正確、流利地朗讀?因為讀是語文的基礎,是理解的根本。)

(課題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課題幫助學生梳理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儘快走進文本的一個有效途徑。)

3、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閲讀,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怎麼明白?抓住這個故事的內容和它的語句的內在聯繫,進行朗讀、分析、理解。)

4、掌握“思前想後”的讀書法,學會一種婉轉的語言表達方式。

(通過語言文字來認識這是一位機智勇敢愛國的少年。)

其中目標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是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於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着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後,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説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後的複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着。

(一)直奔故事內容,領悟寓意。

教學伊始,我便通過聽寫詞語進行字詞的檢查,然後出示聽寫的詞語,請學生自批核對並用上聽寫的詞語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語。這樣,學生很快對課文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因此,我便請學生看着課題問“課文中哪幾自然段直接講述了這個故事?”引導學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並把這兩個自然段綜合起來説。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

借板書畫一個關係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係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我以蟬為主要研讀對象,帶領學生悟寓言之意。從兩方面入手,扣着“一心只顧着”和“沒顧到”讓學生關注並體會。從“一心只顧着”感受蟬的“自由自在”“悠閒”,逐步瞭解蟬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卻對自己將遇到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通過追問“這樣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呢?”這一發散性思維訓練,積累“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等詞語,強烈的諷刺意味就不難理解了。而其它幾個具體對象由於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進行細讀處理。關鍵抓住內容與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閲讀,比如進行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既而,再抓住“沒顧到”這個詞,讓學生説説蟬、螳螂、黃雀身後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麼,進一步感悟寓意。課文的中心來自於內容,於文字,中心、內容和文字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抓住“恍然大悟”,認識吳王態度的轉變。

簡單對話後,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着眼點。理解詞義後,“你還知道哪些詞語含有這個意思?” “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頓悟”“撥雲見日”等詞語伴隨發散性思維訓練得到積累運用。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説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説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請學生齊讀,加深鞏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裏,我請學生再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繫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

1、吳王明白了少年説的意思,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處境實際與寓言故事中的蟬、螳螂和黃雀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係鏈中的一員。怎麼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學生很快找到了這一自然段中大臣們勸説吳王的話,再引導學生讀一讀,説一説,扣住“處死”一詞體會吳王當時的固執。

2、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最終“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再次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正是這句含義深刻的總結語驚醒了吳王,促使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後,全文貫通!

(三)再次研讀課本,認識少年的機智勇敢。

誠如前面所説,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怎麼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少年的機智勇敢呢?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説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説: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麼吳王會怎麼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同樣是勸,為什麼少年成功了而大臣們卻沒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衝突,是學生思維推進的有效方式。這個問題故事裏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將兩種勸説的不同結果移位、濃縮到一處、通過比照得出結論:大臣們的勸説太直接,少年的勸説方式很巧妙,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兒?讓學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嗎?再回到課文的第3自然段,通過朗讀,結合少年的行為,從中體會到這是一個機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學生可能不太多。就勢再次提問:少年是在什麼情況下去勸説吳王的?隨即出示“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至此,兩個“死”字的不同理解,訓練了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再次深刻認識到吳王的“固執己見”,又體會到“少年用故事説話巧勸成功”是勇敢的表現,是智慧的表現。再通過朗讀加深理解。

對於少年的苦心與慧心,學生容易忽視少年特殊的“轉”,展開想象進行補白:

第一天,少年整整轉了一個早晨,也未見吳王的蹤影,他想——

於是,到了第二天清晨——(引讀課文部分文字)——可過了好一陣子,仍不見吳王的到來,他想——

到了第三天,少年又——(引讀課文部分文字)——這一次,少年終於瞧見吳王踱着方步走過來了,他心中不禁一陣——他很快調整好激動的情緒,又裝出一副專心致志打鳥的樣子——(引讀課文部分文字)

引讀課文部分文字:他拿着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

這一段話,三次引讀三次體會,把學生乾癟的文字解讀還原成課文的誦讀,多讀一遍體會更深一點。

教學難點,在我的步步預設中漸漸突破。

(四)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滲透複述故事。

由少年勸説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説一説,在生活中,若要説服別人,也當注意什麼?(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麼説?

(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是昨日,本王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故本王決定 。

兩課時的教學,怎樣讓複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複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複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我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學目標的統率下立定的,我的教學過程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教學目標,也就是説通過教學目標,把教學更好地落在實處。

2023年蟬的一生簡短 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聲有色地朗讀,體會古文的簡潔、優雅,培養學生熱愛漢語的情感。

2.運用組詞、拆詞、對照註釋、聯繫語境等方法,能讀懂古文的意思,理清故事的情節。

3.想象生動而富有情趣的場景,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畫面,能完整而生動地講述這個故事。

4.揣摩三種動物的內心,創設對文中角色説話的情境,明晰寓言的道理。能聯繫到生活實際,談自己得到的啟發。

5.講述歷史故事《螳螂捕蟬》,文、白對讀,瞭解古代寓言文化。

教學過程

一、音韻渲染,朗讀激趣,重在積累。

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一個寓言故事,題目是【齊讀】《螳螂捕蟬》。【出示】請看,這個寓言故事和我們平時讀到的故事有什麼不一樣?【這個故事是古人用文言寫成的,稱作文言文。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已經沿用了3千多年,是我們現代漢語的源頭。】

【悠悠古琴音樂響起】先聽我來讀一讀這個故事。【教師範讀】

請大家試着讀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詞句多讀兩遍。

【指名兩名學生讀。小組接龍讀。】

光讀準確還不夠,古文要讀出它特有的韻味。我們來看最後一句,比較長,注意了停頓就能把握語句的節奏。【聽我讀】誰來試一試?指名讀,一起讀。【古文的停頓一般是根據詞句的意義來劃分的。】

文中還有一個語氣詞多次出現,發現了嗎?語氣助詞適當誇張拉長,也能讀出古文的韻味。【再自由練讀全文,用心體會詞句的停頓和語氣。四位學生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句。相機糾正,請學生跟讀。讀得好的做小老師帶領大家讀。】【齊讀整篇古文,讀出節奏和韻味。】

反覆誦讀中,我們會逐步感受到古文特有的優美音韻。

二、讀懂文意,想象畫面,意在入境。

1.【出示學程單1】這樣的文言文能讀懂嗎?自由朗讀,自己先説説古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詞,看看下面的註釋,也可以聯繫故事的情境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試着講講這個故事。【教師巡視,發現疑難,及時點撥。】

2.指名一位學生交流寓言的意思。

3.寓言中出現了哪幾個角色?聽到過蟬叫嗎?一起來學着叫一叫吧。【點擊視頻】看到過螳螂嗎?能不能模仿螳螂的動作,表演一下!提高難度,誰來學一學黃雀拍着翅膀啄食的情景。

4.真是惟妙惟肖!通過想象和表演,我們就能看到有意思的畫面。你覺得這個寓言中哪些畫面很有意思,讓你讀着彷彿就在眼前?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文中的一個細節,可以用動作來配合你的講述。

交流六個學生。

5.想象説話:蟬,螳螂,黃雀,此刻心裏在想什麼呢?

三、情趣講述,角色對話,旨在明理。

1.【出示學程單2】寓言故事,如果你能有聲有色地講述,那就更有意思了。誰能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指名,點評。】現在提高要求,你講故事時可以加入動作,甚至還可以想象和創造,比如,你可以加入動物的心理活動。【小組裏再練一練,指名兩位學生有聲有色地講故事。】

2.聽着故事,想象着當時的情景,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説些什麼呢?【從正面告誡它們,應該怎麼做?】【板書:善思(深思熟慮)、慎行(謹慎行事)】

箭頭理清關係:是呀,蟬關注的是 ,螳螂想抓的是 ,黃雀盯的是 ,童子瞄準的是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看到、聽到或者親身經歷過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事後禍患的事情呢?

3.關於這則寓言,古書上還記載着這麼一個故事: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教師講述《螳螂捕蟬》】引讀故事。

師:猜猜,吳王聽了故事會説什麼?【他悟到了什麼道理?】【板書:善思(深思熟慮)、慎行(謹慎行事)】

【示戰國地形圖。】

四、文白對讀,拓展延伸,瞭解文化。

1.讓我們來讀讀這個意味深長的歷史故事。【分角色讀故事】

《螳螂捕蟬》出自漢代劉向《説苑·正諫》,像這樣有意思的寓言還有很多:(蘇代以“鷸蚌相持”勸止趙惠王伐燕,陳軫以《畫蛇添足》勸止昭陽攻齊,季樑以“南轅北轍”勸止魏王伐趙,)還有《鄭人買履》《揠苗助長》《狐假虎威》等寓言,聽過嗎?這些古代寓言都被收錄在這本書中《先秦寓言史》。這些寓言無不透出祖先的智慧,折射歷史的光芒。當今世界,很多古文化古文字都消失了。唯獨古漢語綿延千年,直到今天,它仍是一條母親河,承載着我們漢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2.課後請大家背誦文言文《螳螂捕蟬》,讓我們的語言倉庫儲存一些古漢語的材料。朗讀文言文《鷸蚌相爭》《畫蛇添足》,並試着講講這兩個故事。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的故事由西漢劉向編撰的《説苑正諫》中的《吳王欲伐荊》改編而來,講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勸説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故事。等到開始深入研讀文本,才發現麻煩大了:這篇課文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寓言故事!課文中少年講的螳螂捕蟬的故事是個寓言,但整篇文章其實是個故事,其結構類似於“文包詩”,螳螂捕蟬只是“故事裏的故事”。可是教參裏面很明確地説它就是一篇寓言,查了相關資料,也都説是寓言。到底是故事還是寓言?這個問題令我非常糾結。因為不同的文體,採取的教學策略是不同的。後來我想,編者把這樣一篇故事放在六年級下學期,應該是有意圖的。國小階段學過的很多寓言故事,學生對於寓言的特徵已經比較瞭解了,這個故事安排在這裏,更多關注的可能是寓言的運用。當然,這篇課文中少年的高明不僅僅在於寓言的使用,但我的着眼點最後還是落在了寓言上,確定的基本教學思路是學寓言,用寓言。

基於這個想法,第一次試教時我把寓言故事拎出來單獨講。按照寓言的一般教學思路,讀故事,明道理。然後討論少年為什麼要用這個寓言來勸吳王。結果發現,這樣的教學實際上是遊離於文本之外的,原本精彩的故事變成了枯燥的分析,試教的效果也非常糟糕。

後來,我調整了教學思路,把寓言放在故事中,重點討論兩個問題:一是少年為什麼選用這個故事來勸吳王?力求在把寓言的文體特點不着痕跡地融入到故事的教學中去;二是少年為了用好這個故事做了哪些準備工作,這個問題着眼讓學生體悟於少年勸説的巧妙,同時我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髮現少年的一舉一動和講寓言之間的內在聯繫。比如選擇清晨,手拿彈弓,都是為了給增加故事的真實性,為讓吳王相信這個故事做好鋪墊。

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我還是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性,採用了自讀、討論、交流的方式。通過問題的引領,讓學生自讀自悟。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設計了“少年,你的心思我來猜”的課堂情境對話。最後再讓學生為吳王設計講話稿,讓他們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去。

回顧整個備課、上課的過程,我發現還有這樣幾個不足與教訓:

1、文體需要關注,但不能被文體束縛。因為本次研討的主題是“關注文體”,為了突出寓言的文體特徵,我把故事進行了重組,卻忽視了情節的連貫性。雖然在課堂上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整堂課還是由我在牽引着學生,有些問題的設置生硬而牽強。

2、忽視了表達形式的體悟。這篇文章語言精煉,含蓄,很有嚼頭。細細研讀,無論是寓言中反覆出現的“卻不知道”還是少年與吳王的對話,都值得好好地品味。但是因為課堂重點和容量的關係,沒有能夠深入文字,是個遺憾。

3、課堂應變能力不強,關注教案甚於關注學生。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環節:如果吳王就在你的面前,你想用一種什麼樣的語氣和他講道理?學生回答説用語重心長的語氣。當時心裏意識到這個答案不妥當,但是為了保持課堂的流暢,輕易地放過了這個本該精彩的生長點。

新的一年,新一輪同研共進活動又開始了,這一學期我們又將進行哪些思考,收穫怎樣的精彩呢?共同期待着……

蟬一生的生長過程 篇七

1、蟬卵:蟬每年的6-7月會從蛹變成成蟲然後在短短的數日內產卵,卵在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孵化盛期,6月下旬孵化活動結束,多在白天下午孵化,佔80%左右,夜間孵化的較少,約為20%,卵期接近300天。

2、幼蟲:蟬的幼蟲生活在土中,有一對強壯的開掘前足,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活動性較小,通常會在土中待上幾年甚至十幾年,秋後温度下降,便鑽入深土層中越冬,春暖後又向上遷移至樹根附近活動,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蟲數量最多。

3、成蟲:蟬的成熟幼蟲於5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從土中鑽出來,蜕皮羽化為成蟲,6月中旬至7月中旬為成蟲出現盛期,10月上旬為末期,成蟲羽化後20天左右,交尾產卵,6月下旬開始產卵,6月底至8月下旬為成蟲產卵盛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為產卵末期,終見期為11月上旬。

2023年蟬的一生簡短 篇八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並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這麼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並從中明理並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瞭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稟”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繫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4、能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並準備了春秋諸侯爭霸圖、螳螂捕蟬的畫面以及文中的有關語段,製作成多媒體課件,目的是優化本課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首先,板書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談談對螳螂、蟬的瞭解,並相機出示圖片,隨後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接着,我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一個故事。隨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內容,相機指導學生進一步讀好有關段落隨機板書:

準備攻楚

不聽勸阻

講述故事

勸説吳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質疑,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並從中遴選出直指課文重點的問題,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一、複習導入

再次感知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故事內容並指名交流,使學生再次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學習作準備。

二、研讀課文

讀中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將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從而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悟第一段,瞭解故事起因

在學生交流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順勢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讀讀想想然後交流從中知道了些什麼?在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理解大臣們的顧慮,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藉助春秋諸侯爭霸圖瞭解當時的形勢,並通過引導學生模擬讀吳王的話體會吳王的執迷不悟。

(二)研讀2——11節,感悟故事寓意。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少年是怎樣勸説吳王的”為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讀想想並在感受最深處寫上一兩句。讀完以後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穫。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暢談各自收穫,只要尊重對文本的理解即給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少年給吳王講述的“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揣摩蟬、螳螂、黃雀的內心活動,一方面藉助媒體的直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隱伏着禍患”這一故事寓意。相機板書:

只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後隱患

(三)引讀12節,明白其中道理

在學生對“螳螂捕蟬”的故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後,我用引讀的方式帶學生進入課文最後一段,這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是揭示寓意的關鍵之處。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前後聯繫,精讀並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先想想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麼?並組織學生將所感所悟寫下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抓住學生髮言中的亮點進行點撥、引導、深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也為閲讀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三、實踐練習

積累深化

在本課的結尾階段,我將佈置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選擇文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畫一個臉譜,並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紹,以深化學生的認識,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積累。

附板書:

螳螂捕蟬

(喝着露水)蟬

只顧眼前利益

(捕蟬)

螳螂

忽視身後隱患

(啄食螳螂)

黃雀

少年

標籤: 簡短 多篇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lo8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