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

學習總是在一點一滴中積累而成的,就像砌磚,總要結結實實。踏踏實實的學吧!加油!成功屬於努力的人!部編版九年級語文課本語文是比較全面的,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梳理歸納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教養》

[蘇聯]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利哈喬夫

良好的教養不僅來自家庭和學校,而且可以得之於自身。

但是必須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教養。

我不敢貿然提供有關教養的“處方”,因為我不認為自己是教養完美的典範。不過,我倒是願意就某些想法跟讀者交換意見。

比方説,我確信,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教養,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裏、在自己親屬之間的表現,看他和親人們的關係究竟怎麼樣。

一個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為陌生的婦女讓路,讓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車時,能讓婦女首先上車,甚至親手為她把車門打開,可是他在家裏,卻懶得幫助疲憊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麼,我們可以斷定這個男人還存在着教養上的缺陷。

假如一個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見面時彬彬有禮,可是在家裏對妻子兒女動不動就大發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個有教養的人。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親人的性格、心理缺乏瞭解,對他們的習慣和願望總是漠不關心,那就不能説他是個有教養的人。

假如一個人已經進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關愛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與此同時卻看不到父母也需要關愛和幫助,那麼同樣不能説他是個有教養的人。

假如一個人在家裏,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書或者在做功課,即便做功課的是他年齡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顧地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並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隨心所欲地高聲説話——那麼,可以斷定這個人缺乏教養,而且他永遠也不會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有涵養的人。

假如一個人喜歡跟妻子或者孩子們開玩笑,卻不顧及他們的自尊心,尤其是當有外人在場的時候,還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這樣的人簡直蠢到了極點!

一個有教養的人,必定從心裏願意尊重別人,也善於尊重別人。對他來説,禮貌待人不僅習以為常,輕鬆自然,而且能讓他心情愉快。有教養的人對別人一律謙讓和禮讓,無論接觸的人年長還是年幼,是社會賢達還是平民百姓。

有教養的人待人處事絕不會自吹自擂。有教養的人懂得珍惜別人的時間(有句諺語説得好:國王的禮貌是恪守時間)。有教養的人允諾別人的事一定盡力去做,他不會擺架子、“翹鼻子”。無論何時何地,他的行為舉止都保持一致——無論是在家裏、在學校、在研究所、在供職的單位,還是在商場,或者在公共汽車上,他都始終如一,穩重隨和。

談論“風度”的書籍很多。在社會交往中,比如出門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劇場,在工作場合,人究竟該如何自持?如何舉止有度?怎麼樣對待老人和孩子?怎麼樣談吐才算得體,不致使對方聽了感到難堪?怎麼樣打扮才算合適,不致讓周圍的人們側目而視?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書大都有詳盡的論述。遺憾的是,人們卻很少從這些書中汲取有益的見解。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我認為原因在於這些講解優雅風度的著作有個缺陷,就是很少解釋人們為什麼需要優雅風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有些人有一種錯覺,似乎優雅風度就是矯揉造作,是出於無聊,是附庸風雅,是毫無意義的扭捏作態。

當然,優雅風度可能是非常外在的。但是就整體而論,優雅風度是靠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人的經驗積澱而成的,並且標誌着人們渴望變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優越、更美好的願望,這是一種世代相傳、持續不懈的追求。

問題的關鍵究竟何在呢?要養成優雅風度應該遵循哪些準則?——收集那些難以逐一熟記的行為舉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呢?

一切優雅風度的基礎其實是一種關照態度——時時刻刻要記住:一個人不應該妨礙他人的生活,要讓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覺。

切記不要互相妨礙,因此不應當大聲喧譁。聽到吵鬧聲不必捂住耳朵——在許多場合未必能做到這一點。比如説,吃飯的時候,切記避免吧嗒嘴,把湯匙放在碟子上的時候不要弄出聲響,喝湯時也不要有聲音;嘴裏嚼東西的時候不要説話,免得坐在旁邊的人擔心;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給鄰座的人造成不便。穿着要整潔,表明你對別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説得更簡單一點,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讓大家對你側目而視。不要連續不斷地開玩笑,説俏皮話,講笑話,弄得旁邊的客人心煩,尤其是重複別人已經説過、聽你説話的人已經聽過的笑話,那更加讓人厭倦。絮絮叨叨會讓談話的對方陷入尷尬的境地。切記不要只顧自己説笑逗別人開心,也要讓其他人有機會説點什麼。動作舉止、衣飾服裝、走路的步態,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優雅。要知道任何優雅都不會讓人厭煩。優雅是“社會共享的”。因此,在有教養的優雅舉止中總是包容着深刻的含義。不要以為優雅僅僅是徒有其表的舉止。你是憑藉自己的舉止表現你的素質。自我修養,與其説是注重行為舉止,莫如説是重視行為舉止的內涵,是以慎重的態度對待世界:敬重社會,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動物,珍惜花草樹木,珍惜當地的美麗風光,珍惜你居住地的歷史,等等。

無須背誦數以百計的格言信條,只須記住一條: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如果你懂得了這一點,再加上幾分隨機應變的智慧,那麼風度就會自動來到你的身邊。換句話説,你會自然而然地記住保持優雅舉止的具體做法,你將樂於實施並且善於把這些法則付諸實踐。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智取生辰綱》

時值六月,天氣炎熱,挑着生辰綱的軍漢在崎嶇小路上行走,個個氣喘噓噓,汗水淋漓,苦不堪言。有的走慢了,楊志就用藤條抽打,喝令∶“快走!”

他們到了黃泥岡。小路兩邊是松林,軍漢實在走不動了,都放下擔子,到樹蔭下躺倒休息。楊志喝道∶“這是什麼地方,敢在這裏乘涼,起來快走!”眾軍漢叫苦説∶“你把我們剁成八塊,我們也走不動了。”

兩個虞侯和老都管喘着氣慢慢走上來。老都管見楊志打軍漢,勸道∶“楊提轄,實在熱得走不動了,別怪他們吧。”楊志説∶“這是黃泥岡,正是強人出沒的地方,怎敢在這裏停腳!”

楊志不理軍漢的哀告,舉起藤條説∶“不走的,吃俺二十棍!”他剛要打下,忽見松林裏有人探頭觀望,便急忙放下藤條拿起朴刀,追進松林喝道∶“你好大膽子,敢來看我的貨物!”

楊志近前一看,林中一字兒擺着七輛江州車子,晁蓋七人假扮推車的在乘涼。楊志問道∶“你們是幹什麼的?”晁蓋道∶“我們是販賣棗子到東京去的。”楊志這才放下心來。

白勝挑了一擔酒桶走上岡來,邊走邊唱∶“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樓上王孫把扇搖。”他走到松林邊上,放下酒擔乘涼。

眾軍漢見白勝是賣酒的,便説∶“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酒吃,也解暑氣。”楊志聽了訓斥道∶“你們這些村鳥知道什麼,全不知路途上艱險,多少好漢給蒙汗藥麻翻了。”

晁蓋七人出來説∶“口渴得很,賣給我們一桶酒喝。”白勝説∶“好,五貫錢一桶。只是沒有碗,就用兩把酒瓢舀着喝吧!”眾人一邊吃棗子,一邊喝酒。吳用舀了半瓢酒,説去取點棗子,進松林裏去了。

吳用到樹林裏,把酒倒掉,從衣袋裏掏出紙包,把蒙汗藥倒在瓢裏,走出松林。

晁蓋見吳用出來,説∶“一桶酒喝得乾乾淨淨了。”吳用拿酒瓢到另一桶酒裏舀出一瓢説∶“我再喝一瓢。”白勝一把奪過吳用手中的酒瓢,放在酒桶裏攪了兩下,説∶“你這客人有頭有臉的,卻不是君子。”

眾軍漢見賣棗子的喝了酒,都説∶“我們也買一桶吧!實在太熱太渴了。”老都管也説∶“岡子那邊沒處討水喝,就讓大家買了喝吧!”楊志見賣棗子的喝了沒事,就説∶“既然老都管説了,就去買了喝吧!”

眾軍漢湊了五貫錢去買酒,白勝卻説∶“不賣了,這酒裏有蒙汗藥。”眾軍漢陪笑道∶“那是説笑話,何必當真。”吳用把白勝一推,説∶“大家都出門在外,做點好事吧!”説着把酒桶送給軍漢。

吳用又拿些棗子説∶“給你們下酒。”眾軍漢謝了,輪流用瓢喝酒。連老都管、虞侯和楊志都喝了。頃刻間,楊志等十五人個個頭重腳輕,先後軟倒了。

晁蓋等七人馬上推着小車從松林裏出來,把棗子倒在地上,把十一擔金銀珠寶裝進車裏推着就走。

楊志酒喝得少,先醒了,他爬起來,看見其他人都倒在地上動彈不得,財寶全無,指着罵道∶“都是你們不聽我的話,遭人暗算,丟了生辰綱,連累灑家。”拿起朴刀,歎了口氣,下岡去了。

眾人這才醒過來,老都管説∶“生辰綱失了,楊志也走了,我們怎麼辦?”有人説∶“就説是楊志和強人串通一氣,用蒙汗藥把我們麻翻,把金銀珠寶全搶走了。”眾人立時收拾停當,回去稟報去了。

再説楊志走到一片樹林裏,突然一個赤裸上身、背上刺着花的和尚對他喝道∶“你這混蛋,是哪裏來的?”楊志反問∶“你是哪裏的和尚?”那和尚不回話,掄起禪杖就打,楊志挺起朴刀相迎。兩人就在樹林裏打了起來。

那和尚賣個破綻跳出圈外,喝聲∶“且慢!你這青面漢子是什麼人?”楊志道∶“俺是青面獸楊志。”和尚道∶“俺是花和尚魯智深。”

楊志笑道∶“你不是在相國寺嗎?怎麼來到這裏?”魯智深道∶“因俺救了林沖,高俅不許相國寺收留俺,俺想上二龍山寶珠寺安身,寨主鄧龍不肯,俺打敗了他,他就跑上山去,把住關口,俺攻不上去。”

楊志引魯智深住進操刀鬼曹正開的酒店。曹正和楊志相識,聽説他倆要上二龍山,就説∶“我有一計,不知兩位中不中意?”楊志道∶“願聞良策。”曹正如此這般地説了一遍,二人決定依計而行。

次日,曹正和打扮成鄉下人的楊志把魯智深用活結繩索捆了,押着來到二龍山關口。曹正對鄧龍説∶“這胖和尚説要請梁山泊來打二龍山,還要掃平附近村莊,我把他灌醉捆了獻給大王。”鄧龍大喜,開關讓他們上山。

曹正等人上了山,就把捆着魯智深的繩索結頭偷偷一抽。魯智深鬆開手臂,拿過楊志手中的禪杖,掄起一杖將鄧龍打死,眾嘍羅紛紛跪地投降。魯智深和楊志從此當了山寨寨主。

 《懷疑與學問》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説的。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説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説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説,不一定可靠。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説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説,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己親自去觀察。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己親自去觀察。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證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説了。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證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説了。

我們對於傳説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對於傳説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説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問:這是誰説的話?我們聽説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問:這是誰説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最先見於何書?書是何時人著的?書是何時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説「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我們又聽説「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説便不攻自破了。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説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我們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後,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是我的學問。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後,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是我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獲得新發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獲得新發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躲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躲懶。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進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鍊出來的。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進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説:「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設在對於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説:「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設在對於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説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説,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説。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説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説,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説。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如果後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説,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如果後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説,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岳陽樓記》

宋代: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一作:隱耀;霪雨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1zo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