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國的少數民族節日有哪些(精品多篇)

中國的少數民族節日有哪些(精品多篇)

中國的少數民族節日有哪些(精品多篇)

紀念性質的節日 篇一

這類節日大都是各民族為紀念本民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緬懷本民族英雄人物而確立的,一般都有準確的日期。例如錫伯族的“杜因拜專扎坤”節,也叫“四。一八”節,節日的由來是紀念歷史上錫伯族的遷居活動。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964年)四月十八日,居住在今遼寧一帶的錫伯族官兵千餘人,連同妻室子女奉政府之命啟程赴新疆伊犁一帶屯墾戌邊,並以此為家逐漸定居下來,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園。以後每到農曆的四月十八日,都要舉行熱鬧的娛樂活動,並以此定為節日,在節日裏進行射箭等體育競技的比賽。在雲南的僳僳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要舉行“刀竿”節。相傳明朝時,外敵入侵雲南邊境,朝廷兵部尚書王驥率兵前往,依靠當地僳僳族人民的鼎力相助,很快贏得了勝利。但在班師回朝的途中二月八日被奸佞殺害,為了紀念抗擊侵略的英烈。人們以上刀竿表示前赴後繼的決心,並將此定為“刀竿”節。貴陽附近的苗族有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四月八”節。在西藏拉薩,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都要在布達拉宮後面的龍王潭畔舉行紀念釋加牟尼誕生,圓寂成佛和唐代文成公主進藏的紀念活動,稱為“薩噶達瓦”節。這些節日活動的內容緊扣節日的主題,且伴有體育活動的內容。

少數民族節日之最 篇二

影響面最大的節日——傣族潑水節

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大理三月街民族節

最驚險的少數民族節日——傈僳族刀杆節(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數民族舞會——彝族火把節

最有名的鬥牛節——苗族鬥牛會

最有民族特色的禮節——基諾族的成人禮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篇三

少數民族很多都過着跟我們同樣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

彝族的"火把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傳統的盛大節日——"火把節"。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白天飲酒慶賀,進行鬥牛、摔跤、賽馬、射箭等活動。到晚上舉行篝火晚會,高舉火把遊行。無數火把在田間、山林穿越遊動,景色十分壯觀。小夥子們吹起激越的笛子,彈起動聽的月琴和大三絃,和姑娘們跳起優美歡快的"阿細跳月"舞蹈。"火把節"的源起,傳説是為了紀念一位聰明堅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驅除邪惡、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願望。

瑤族的"達努節"。

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廣西都安瑤族人民歡慶豐收的傳統節日"達努"節。這一天,人人華服豔裝,走村串寨訪親問友,互慶豐收。村村寨寨敲起銅鼓,載歌載舞,盡情享受豐收的喜悦。"達努節"傳説是這樣來的:上古時有個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長大成人之後,祖娘要他們帶着農具和種籽,去過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倆開荒種莊稼,但長出來的果實被野豬、地鼠和鳥兒吃光了。兄妹倆向祖娘訴苦。祖娘鼓勵他們不要怕困難,同時給了他們一面銅鼓和一隻貓,要他們再去奮鬥。兄妹倆第二次種出的莊稼成熟了,鳥獸又來偷食。兄妹倆敲起銅鼓驚走了鳥獸,放出貓吃盡了地鼠,終於獲得了豐收。為了報答祖娘,兄妹倆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這天敲着銅鼓去給祖娘祝壽,並祝瑤家年年豐收,人畜兩旺。從而形成了"祖娘節",又叫"達努節"。

蒙古族的"那達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美妙動人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着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面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彩旗飄揚,人歡馬嘶,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繁華的彩城。

納西族的"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納西族人民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火把節。相傳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厭倦,想看看人間的`生活。打開南天門,只見大地青山綠水,人壽年豐,他非常生氣,命一天將去燒燬人間。天將不忍心毀壞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報人間已經燒燬。謊言被玉皇大帝察覺,就把這員天將殺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從天上滴下來,變成一個娃娃,娃娃哭着説:玉皇大帝今晚要燒燬人間,叫大家快快點燃火把,連燒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過災難。於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點燃火把,終於免除了災難。從那以後,為紀念那員天將,就有了火把節。火把節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採摘野花野果,對歌談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夾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婦則準備節日的會餐。天將晚,各家在門前點燃火把。第二天,親朋互相拜訪;已婚婦女回孃家探親;青年男女到野外會餐;成年人則準備比昨晚更長的火把;農民用火把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長又大,裝飾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將屋前屋後都照遍,把蜘蛛網等不潔之物燒掉,以示驅除邪惡,安定吉祥。之後,人們圍着巨大的火把,通宵達旦地歌舞遊玩。

苗族的"蘆笙節"。

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蘆笙節"。這幾天,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歡騰喜慶的氣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廣場上圍成一個圓圈,小夥子吹起蘆笙,姑娘們踏着蘆笙的優美旋律,翩翩起舞。蘆笙是苗族人民喜歡的一種樂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蘆笙節是苗族人民在春節之後,春耕之前,預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的節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和向對方父母顯示自己才能的時機。節日前,青年們常常把自己心愛的情人向母親和嫂嫂透露。蘆笙節時,母親們通過對青年們的歌舞技藝的現場觀察,品評他們的聰明才智,並進一步瞭解他們的道德品質,勞動好壞,幫助子女選擇好對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於歌舞、道德敗壞、勞動不好的人,是難以找到稱心如意的愛人的。"蘆笙節"期間,還舉行鬥牛、賽馬和籃球比賽等。

京族的"哈節"。

"哈"在京語中是唱歌的意思。"哈節"也就是歌節。它是住在南海北部灣幾十個海島上的京族人民的傳統民族節日。據傳説,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借傳歌為名,動員大家起來反抗封建統治者。他的歌聲悠揚動聽,深受羣眾喜愛。後來,人們建了"哈亭",以唱歌和傳歌的方式紀念和讚美這位歌仙。於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節"。哈節裏唱的歌,稱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專人演唱,平時一般不唱。"唱哈"的角色有三個,一個男的稱"哈哥",專司操琴伴奏;兩個女的稱"哈妹",輪流演唱。歌聲婉轉,琴音柔和,別具一格,饒有風味,歌詞內容多受漢族詩詞歌賦影響,或詠唱傳統故事,或吟誦白居易的《琵琶行》,或敍説歷史人物,或頌揚友誼與愛情,豐富多彩,優美動人。京族人民很重視"哈節"。每到節日,他們清掃屋院,穿起盛裝,興高采烈地雲集在"哈亭"聽"哈"。

毛難族的"廟節"。

廟節是毛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每到廟節,毛難山鄉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面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飯糰,象徵碩果累累,五穀豐登。這一天,男女老少新裝豔服,提着用一種叫"發多"樹葉包着的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去走親訪友,婦女們也歡天喜地帶着兒女回孃家。毛難節的來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風調雨順;二是祭奠傳説中毛難山鄉飼養耕牛和菜牛的創始人——三界公。過節時,各家各户還要給自己的耕牛吃一團糯米飯和一塊粉蒸肉,表示對牛一年辛苦的慰勞。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觀音節",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和街期。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三月街"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成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交易市場,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解放後,三月街已發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榮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的大會,對加強各民族團結、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

傣族的"潑水節"。

我國傣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傣歷六、七月舉行。節日的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希望把過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災難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原俗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全寨婦女為佛像潑水"洗塵"。然後青年男女潑水為戲,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下午舉行"丟包",是青年男女藉以求愛的一種活動。在節日裏,還舉行公眾放高升、賽龍船活動,使整個潑水節達到高潮。解放後,破除了陳規陋習,增加了健康的內容,如第一天開歡慶大會,各族軍民同賀傣歷佳節,會後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活動;次日各村寨舉行歡快的潑水活動,第三日趕擺。

社交娛樂性節日 篇四

因為少數民族多居住在邊遠的山區,或者是非曲莽莽的大草原上,由於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因,他們平時很少能夠交往。所以,只有規定的固定日期和地點,使大家能夠有個社交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機會,也包括青年人的談情説愛的內容。當然,文體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壯族的“三月三”節。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廣西壯族地區都要舉行歌圩。這天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盛裝,雲集在山頭野或徵林草坡即興對唱山歌、相互盤答,還要對陣拋接繡球以傳遞愛慕之情,姑娘們贈以繡球,小夥子則報之手帕等物來締結百年之好。布依族每年正月七年級到二十一要舉行傳統的“跳花會”節。在平坦的大草壩上,青年男女們和着雷嗚般的扣皮大鼓和鏗鏘悦耳的鐃郄聲載歌載舞。戀人們坐在河邊彈月琴、吹木葉談情説愛,跳花會結束後,小夥子要將私定終峯的姑娘帶回家中相看。以上這些活動,除帶有擇偶色彩的社交娛樂外,還有不少屬於體育活動的性質。白族的“繞三靈”,也屬於這個範疇。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成千上萬的人們結伴沿蒼山洱海巡遊歌舞。隊伍中既有吹嗩吶、彈三絃、唱白族曲藝的民間藝人,還有一對對打霸王鞭、敲金錢鼓和舞雙飛燕的男女青年,人們吹拉彈唱、一路歡歌。既鍛鍊了身體,又愉悦了身心。

在我們眾多的民族節日中,有些就是直接用單項傳統體育項目命名的。例如“花炮節”、“陀螺節”、“摔跤節”、“爬山節”、“趕秋節等等。染色活動的內容也均以體育為主體。現僅舉幾例如下:

“花炮節”。是貴州、湖南、廣西相毗鄰的侗族地區最為熱鬧的傳統節日,但舉行日期各異。花炮是一隻纏着紅、綠綢布的鐵圍,將鐵圈置於火炮上,炮點燃後鐵圈被衝上天空,這時兩隊以奪寨為單位的男隊員們蜂湧而上,在隊友們的配合下,用擠、搶、護、攔等動作爭搶落下來的炮類,類似橄欖球的打法,故有人稱“中國式的橄欖球”。傳説搶到花炮的寨子能人畜興旺,村寨平安,還可獲得一定的獎品,並有權主技次年的搶花炮比賽活動。所以“花炮節”很受人們喜愛,歷年活動而不衰。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舉行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為除夕前兩三日開始到正月十六日結束,歷時半個多月。壯族陀螺有大有小,大如柚子,小似鵝蛋。陀螺節期間,村村寨寨熱鬧非凡,比賽方法各式各樣,獲勝者冠以“院螺王”的美稱。

在貴州黎平地區的侗族中,每年農曆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日為“摔跤節”。節日的早晨,參加摔跤的小夥子們要聽寨老訓講摔跤戒律,朗誦節日的來歷,然後在寨老的帶領下,吹着蘆笙步入跤場。舉行摔跤儀式後,按傳統習慣,寨老們交換摔跤用的布帶,摔跤手進入場地中互相拱手施禮將寨老授予的布帶纏在對方腋下,以令後兩人迅速交手。侗族摔跤有拉摔、絆腳摔、提摔等方法,採用三戰兩勝制。有的選連摔二三十次而不到,最後的擂台得主,便可樹旗“掛榜”稱雄。

苗族的“爬山節”又稱“爬坡節”。居住在黔東南愷裏地區的苗族人民,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九日,歡聚在香爐山上對歌聯歡。男女青年唱着歌沿着山間小路向山項攀登,最先達到山項的被稱為“爬山英雄”,因而倍愛人們的愛戴。

還有一些節日,雖然不是以體育項目命名的,藍天其中揉進了較多的體育成份。例如:“馬奶節”,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勤地區的盛大節日,在每年秋高氣爽的農曆八月底舉行。賽馬是節日的主要活動,這天賽馬場上人聲鼎沸,彩旗飄場,騎技嫻熟的勇士們頭纏彩巾,腰扎五顏六色的長綢帶、足蹬馬靴騎在賽馬背上,隨着發令聲響,如離弦之箭飛向前方。賽馬結束後還有摔跤、拔河、打布魯等體育活動。湖南、貴州一些苗族地區的“趕秋節”也是如此。“趕秋節”又稱“調秋節”,是歡慶豐收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立秋的這一天,男子們敲鑼打鼓,舞着龍燈、獅子燈湧向“秋場”,如娘們盛裝打扮相隨而來。人們在秋場上唱歌、跳舞、盪鞦韆,尋找自己的如意伴侶。另外,還有拳擊、武術表演等體育項目,為節日增添了歡快熱鬧的氣氛。

總之,幾乎在所有的民族節日中,都伴有體育活動的內空。可以説,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節日活動有機結合、密切相聯,這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一大特色。

祭祀性質的節日 篇五

這類節日形成的時間較早,那時自然科學尚不發達,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還不能用科學道理加以深刻地解釋,於是就通過舞蹈、模仿自然界、動物等形態、動物等形態、動作來表達圖騰,以示對祖先的崇拜,對萬物之神的敬仰,以此來取悦神靈,祛除人世間的災難,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這種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動,逐漸演變為節日活動而固定下來,代代相傳直到今天。

例如,在貴州黔東南苗話侗族自治洲等地的苗族羣眾中,每年有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龍船節”,屆時往往有幾十只龍船在清水江中比賽競渡,參賽人數相當多,方圓幾十裏的羣眾都前往觀看,江畔人海歌潮,節日氣氛好不熱鬧。節日期間還舉行蹌馬、鬥牛、踩鼓等體育活動。“六月節”是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又稱“若扎扎”。“若扎扎”的含義是度過青黃不接的日子,驅趕瘟神,保佑人畜平安。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哈尼人以鞦韆代“馬”,迎神進寨,轉起磨秋來驅害除邪。生活在台灣島最南端屏江縣等地的高山族排灣人,保持有最為隆重的“五年祭”節,顧名思義,即每隔五年祭祀一次。意思是感謝祖宗保佑豐收並求賜於來年的收穫和幸福。每到節日時,成羣結隊的人們聚集到村子的公共場地觀看竿球比賽。項球多的男子意味着得到的幸福最多,也最吉利。此外,還有藏族以求得佛祖保佑的“朝山節”等宗教性質的節日活動,都融合有體育活動的內容。

慶賀性質的節日 篇六

最典型的莫過於春節、藏曆年、開齋節、傣族的潑水節、哈尼族的十月年節等等。許多民族和漢族一樣,以春節作為自己的主要節日,自然節日期間的民俗活動、體育活動多種形式並舉,異彩紛呈,構成了節日活動中的喜慶氛圍。“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之一,我國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東鄉、保安及撒拉等民族均有歡度開齋節的習俗。節日期間,除了大家互相祝賀、互致問候、唱歌跳舞、聚會言歡等民俗活動的內容外,有的民族還要舉行刁羊、賽馬、套馬、摔跤等體育活動。哈尼族的“十月年”,又稱“年收扎勒特”。節日中人們探親訪友、趕場聚會,男女青年除唱歌跳舞外,盪鞦韆、摔跤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傣族潑水節是慶祝傣歷新年、節日的第一天稱“桑刊日”。這一天,在西雙版納州的滄江畔,萬人雲集觀看龍舟比賽是節日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壯族的春節除守歲燃放花爆竹迎新以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拋繡球、耍龍、踢毽子、打穀榔等付統體育活動。此外,還有節令性的慶賀節日,如四川馬爾康地區的苦惱族有“賞花節”,每年七月的花開季節,人們帶着青梨酒來到山花爛漫、禾苗青青的野外歡度“賞花節”,除賞花品酒、唱歌跳舞外,還要進行摔跤、賽馬、射箭等活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rz67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