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牧野之戰的歷史故事(新版多篇)

牧野之戰的歷史故事(新版多篇)

牧野之戰的歷史故事(新版多篇)

牧野之戰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的? 篇一

商紂王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位皇帝,為人勇猛好戰,擁有着極為出眾的政治才能。照理來説,這樣的帝王應該能夠將國家治理好的,但商紂王卻擁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好美色,愛聽小人的讒言。於是,在商紂王的統治下,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而反觀周國,周文王同樣有着極為出色的政治才能,善於治理國家,百姓安居樂業。周文王姬昌一面做出效忠商朝的樣子,一面暗中發展自己的實力。

等到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姬昌的繼承人周武王姬發親自率領士兵攻打商朝的國都朝歌。當時周武王姬發聯合了其他各族部落,準備組成聯軍,一起進攻朝歌。但萬萬沒有想到,商朝雖然已經敗落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商朝軍隊的人數遠遠超過姬發他們所組成的聯軍。於是,周武王就派自己的得力助手姜尚率領數百名精兵前去震懾商朝的軍隊。商朝軍隊雖人數眾多,但都是由奴隸組成的,戰鬥力極弱,他們被周國的軍隊所震懾,紛紛投降反叛。

周武王姬發率領大軍向朝歌進攻,商紂王帝辛所佈置的關卡都被其所破,姬發取得了一場又一場戰役的勝利。

商紂王見自己已經無力迴天,挽救不了國家了,就在新建成的鹿台上自焚而死。周武王姬發最終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商朝末年,由於商紂王帝辛為人暴虐,造成了商朝百姓民不聊生的景象。當時的西伯侯姬昌不忍天下百姓受苦,於是一面假意向商朝效忠,一面又暗中壯大自己實力,希望周國能夠跟商朝抗衡,解救天下百姓於水火之中。商紂王帝辛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任皇帝,在他繼位時,商朝已經由盛轉衰,開始走下坡路了。商紂王為人英勇善戰,但他也是一個好大喜功,喜好美色的君王。在商紂王的揮霍下,商朝的國庫很快就空虛了,但商紂王並不在意,他開始大興土木,收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很是困苦。在之後的日子裏,商紂王帝辛越來越過分,他殘殺朝中重臣比干,囚禁箕子,做出了一系列不明智的舉動。

公元前1050年,西伯侯姬昌因病去世,其子姬發繼位。姬發繼位後,繼承其父的遺志,任命姜尚為宰相,大力發展周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為能夠抗衡商朝做準備。經過充足的準備,姬發於公元前1046年發動了牧野之戰。商紂王聽聞姬發造反,很是震驚。但當時士兵人數不夠,於是商紂王就用奴隸來充數,派他們前去迎戰。姬發所率領的軍隊氣勢如虹,最終取得牧野之戰的勝利。

牧野之戰後,商朝再也無力反擊,商紂王帝辛絕望中在鹿台自殺,商朝就這樣滅亡了。取得戰爭勝利的姬發成為了西周的開國皇帝,建立了西周這一全新的政權。這就是牧野之戰的故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在牧野發動了推翻商王朝統治的牧野之戰,亦稱“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在我國歷史上有着極為重大的意義,它直接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和西周這一全新政權的建立。那麼,牧野之戰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呢?商朝是由商湯建立的,商紂王帝辛則是這個王朝的第三十一任皇帝,已經擁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的商朝開始從興盛走向了衰弱,整個國家危機四伏。商紂王帝辛有着極為出色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他英勇善戰,身手敏捷。但商紂王帝辛卻有着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喜好女色,好大喜功,完全沒有將百姓放在心上。商紂王帝辛聽信小人的讒言,殘忍的殺害了許多朝中的重臣。而沒有那些大臣輔佐的帝辛肆意妄為,寵信奸佞小人。在之後的日子裏,商紂王大興土木,建造了無數的宮殿用來享樂。後來,由於國庫空虛,商紂王又派人去收刮民脂民膏供他享樂,商紂王這一行為搞得天下的百姓怨聲載道。

基於這一歷史背景,周國的西伯侯姬昌決定要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周國原本只是一個依附於商朝的小部落,後經西伯侯姬昌的發展,逐漸成為了一個小國家。西伯侯姬昌不忍百姓受苦,於是就不斷髮展周國的軍事和政治實力,希望有一日能夠跟商朝抗衡。在姬昌去世後,其子姬發繼承其父西伯侯的遺志,遂於公元前1046年發動了牧野之戰。

評價商周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有何歷史意義? 篇二

周軍取得牧野之戰的徹底勝利決非偶然。首先是周文王、周武王長期正確運用“伐謀”、“伐交”策略的結果。它起到了爭取人心,翦敵羽翼,麻痺對手,建立反商統一戰線的積極效果。其次,是做到了正確選擇決戰的時機,即<>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未還,商王朝內部分崩離析之時,果斷地統率諸侯聯軍實施戰略奔襲,從而使敵人在戰略、戰術上均陷於劣勢和被動,未暇作有效的抵抗。第三,適時展開戰前誓師,歷數商紂罪狀,宣佈作戰行動要領和戰場紀律,鼓舞士氣,瓦解敵人。第四,在牧野決戰的作戰指揮上,善於做到奇正並用,予敵以巧妙而猛烈的打擊,使之頃刻徹底崩潰。

商紂王之所以迅速敗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殷商統治集團政治腐朽,橫行暴斂,嚴刑酷法,導致喪盡民心,眾叛親離。其次是對東方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削弱了力量,且造成軍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統治者對周人的戰略意圖缺乏警惕,放鬆戒備,自食惡果;四是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無所作為。加上軍中那些臨時倉促徵發的奴隸陣上起義,反戈一擊,其一敗塗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牧野之戰意義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統治,確立了周王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秩序,為西周奴隸制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對後世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小邦周”一戰而勝“大邑商”,決非偶然。商紂暴虐,不得人心,內部反叛,成為商朝敗亡的致命因素。商紂未能擺脱東西兩面受敵的困境,顧此失彼,為周軍造成可乘之隙。周文王卑事商紂,韜光養晦,暗圖進取,政治攻勢與軍事蠶食相結合,奪得戰略主動權。周武王正確選擇決戰時機,先發制人,達成戰略進攻的突然性,終於一朝滅商。周人成功的謀略運用,標誌着中國古代早期戰略的形成。

商紂王怎樣殘害他的臣民? 篇三

商紂王寵愛美女妲己和寵臣惡來、費仲,殘害百姓。為了讓妲己開心,他大興土木,擴建宮殿苑囿,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通宵達旦地宴樂。為了維持奢靡的生活,他殘酷地剝削人民。為了殘害觸怒他的大臣,紂王還發明瞭一種名為“炮烙”的刑具。這是用銅鑄成的空心柱子,裏面可以點火。等到銅柱燒得通紅時,他就下令將對他不滿的臣民綁到柱子上活活烤死。他害死向他忠言進諫的王族大臣比干、廢黜微子和箕子。紂王甚至會剝開孕婦的肚子,就為了看看胎兒是男是女。他的這些暴行,最終導致自己陷於眾叛親離、民怨沸騰的孤立境地。

評價 篇四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運用戰車作戰初期的着名戰例,它推翻了殷商六百年的統治,確立了周王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為西周禮樂文明開始提供了條件。而此次戰爭所呈現出了謀略和作戰藝術,對後世軍事思想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

評價 篇五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着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着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隨着時間的推移,牧野之戰也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祕的面紗。當時的記錄下,帝辛尚不失為一個有嚴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後世,“紂王”卻成了荒淫無恥、殘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潑上了越來越多的污水。與之相應,牧野之戰這場“血流漂杵”的征服戰爭,也就成了弔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義之戰。在後世儒家的傳説中,周軍“前歌後舞”,沒有殺一個人,沒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潰,在人民的擁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寶座,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太平。當然,這樣的神話,在後世仍然一場又一場地上演,不過再也沒有像牧野之戰這樣成功的了。

拓展閲讀: 篇六

“牧野大戰”是武王伐紂過程中的一次規模宏偉、影響深遠的重要戰役。據史籍記載,周武王率領的“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和庸、蜀、羌、髳、微、、彭、濮等方國部落的盟軍(《史記。周本紀》),“朝至於商郊牧野”(《商書。牧誓》),一舉戰勝了殷紂王的70萬。此戰決定了殷商的滅亡,奠定了周武王立國的基礎。

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牧野大戰”發生在什麼地方?古往今來,人們意見紛呈。《尚書。牧誓》孔傳雲:“牧野,紂近郊三十里地名牧。”許慎在《説文解字》中説:“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書》武王與紂戰於坶野。”坶即牧。《後漢書。郡國志》雲:“朝歌,紂所都居,南有牧野。”《水經。清水注》:“(清水)東南歷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坶野矣。《郡國志》曰,朝歌縣南有牧野。《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坶野”。《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紂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上列古書的記載,雖各自指出了“牧野”的大致方位,但都沒註明其確切的地望。所以在今人的着作中,對此也語焉不詳。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認為“牧野”在今河南汲縣。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則認為在河南淇縣南。“牧野大戰”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呢?

孫作雲主張,廣義的“牧野”泛指河南地界中的黃河以北,北及輝縣一帶的地方。這一帶在商代末年是牧地,所以叫“牧野”;狹義的“牧野”在今河南新鄉至汲縣一帶,因為在新鄉城北10裏有一“牧野村”,即今河南師範大學所在地。這就是“古牧野地名遺留,商周之際的牧野大戰,即在此一帶地方作戰”。這是由於新鄉、汲縣處在古黃河的“北曲之地”,是紂王畿的南大門。從地理上説,紂要阻止周人從西方沿黃河東進,必定要在此布兵防守。即所謂紂兵發70萬在“牧野”拒周。從距離上看,新鄉距朝歌恰為70裏。另外,從汲縣城西山彪鎮出土的周初銅器《小臣殷》上的銘字“牧”來判斷,“牧野”就在其附近。(孫作雲《商周之際的“牧野大戰”的“牧野”在哪裏》,載《歷史教學》1961年第8 、9 期)。

也有人認為,牧野不是一個特稱的地名,而是一個泛稱的方位。“所謂牧野,是商都郊區”。如《爾雅。釋地》曾説:“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因此,《尚書。牧誓》中的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應讀作“商郊、牧、野”,指的是商邑外的四周,自郊至牧而野,由近及遠的一定範圍內。《墨子。明鬼》説過:“與殷人戰乎牧之野”。可見,“牧之野”

不是一個地名。宋人夏在其《尚書詳解》中曾明白地説過:“牧野乃凡郊外之統名。”(代夫《“商郊牧野”辨》,載《史學月刊》1981年第5 期)。近年來,我國各地廣泛進行了地名普查活動,解決了不少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閻正通過地名普查,根據《汲縣縣誌》“在縣南陵西社,周武王伐紂陳師牧野即此。《詩》雲,牧野洋洋是也,《輿地廣記》‘故商都牧野之邑’,《寰宇記》‘近郊三十。’”以及《新鄉縣誌》“牧野在縣東北八里,即古牧野,武王伐紂陳師之地”的記載,指出“牧野”的確切位置“在

今新鄉市郊區牧村公社的所在地西牧村大隊“。在牧村公社,有許多古代留下的地名皆與武王伐紂有關。如牧村西南的古龍崗(今揚崗)、古鳳崗(今茹崗)、古龜崗(今暢崗)等,相傳是武王兵臨牧野時駐紮的村落。其東北就是南下御周的商軍營寨,後稱”御寨“(今御河)。其它有關的地名還有”斬將屯“、”分將池“、”拜將台“、”太公池“等。特別是閻正新發現的瀕於湮滅的”牧野興國寺“和寺前倒卧的石碑,為確定牧野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證據。碑文寫道:”……舊有興國寺者,年久未見遺趾,隆慶中有叔庠生者,穿井見石,上注興國寺字樣,造於漢明帝年間。

周文王為了伐紂採取了那些措施? 篇七

周文王為了滅商伐紂,在政治上施行仁政,積極發展生產,重用賢士,得到人民的擁護。同時,他還積極發展對商紂的政治、外交攻勢:請求紂王廢除“炮烙之刑”爭取其他方國,孤立商紂。文王曾幫助虞、芮兩國公正地解決了領土糾紛。他還頒佈法令維護並保護奴隸主們的利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文王擴大了政治影響,更進一步孤立了商紂。

牧野之戰 篇八

商湯建立商王朝後,歷經六百年的時間,王位傳給了紂王帝辛。紂王昏庸無道,在他統治下殷商迅速走向衰落。統治者治腐敗,對內施以酷刑,對外連年征戰,人民苦不堪言。統治階級內部又矛盾重重,使得社會動盪不安。而此時商西部的屬國——周卻迅速發展強大起來。周經過幾代賢明君主的經營,已經將勢力延伸到了江、漢流域。文王姬昌繼承王位後,重用有才能的賢士呂尚,積極謀劃伐紂滅商。

周文王為了能順利伐紂,通過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對內積極發展生產;對外爭取其他方國,孤立商紂。在對商的關係上,文王表面上非常恭敬,取得紂王信任。他又假裝大興土木,裝作貪圖享樂來矇蔽紂王。

各方面工作基本完成後,文王又與謀臣制定出正確的作戰方針。首先剪除商的羽翼,從戰略上包圍商都朝歌。為此,文王首先征服犬戎、密須、阮、共等國,然後,集中力量向東發展,渡過黃河滅掉黎、邘、崇等屬國,打通進攻商都的通路。文王還沒有完成滅商大業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他即位後,接替父親未完的事業,按照既定的方針加緊滅商的步伐。他先召集各方國國君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結盟,又派出大量間諜到朝歌,準備伺機伐紂。

不久,東夷族發動反叛,為平息反叛,紂王動用全國的兵力攻打東夷。商西線兵力空虛,而此時,其內部統治集團矛盾白熱化,紂王任意胡為,殘害忠言進諫的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利用這一機會,乘虛而入,大舉伐紂。

公元前1027年(一説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親自率領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討伐商紂。不久,周軍到達孟津,在那裏與其他方國軍隊會合。武王帶領聯軍冒雨從孟津向東迅速進軍。東渡黃河後,大軍直逼朝歌。周師在沿途中行軍非常順利並沒有遇到抵抗,僅用6天時間,就到達牧野。

周軍來攻的消息傳到朝歌后,商王朝上下一片驚恐。紂王只好在倉促間部署防禦。但當時商朝大軍還在東南,沒有辦法立即趕回。於是,紂王把大批奴隸武裝起來會同商都的守衞軍共約17萬人(一説有70萬),自己親自率領開赴牧野迎戰。周軍已經擺好陣勢,武王在陣前莊嚴誓師,歷史稱之為“牧誓”。他聲討紂王聽信讒言,不祭祀祖宗,殘暴地對待忠臣和百姓等諸多罪行,使得將士們同仇敵愾、鬥志昂揚。接着,武王又宣佈聲明瞭作戰的行動要求:每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下來調整一下來保證隊形的整齊;每擊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頓好穩住陣腳。他還申明嚴禁殺害投降的商朝士兵。

誓師後,武王率軍發動總攻。他先派呂尚帶領一部分精鋭挑戰商軍,牽制並迷惑敵人,使敵人手忙腳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早就有歸附武王之心,此時他們便紛紛調轉矛頭作為先鋒衝向商軍。武王趁機以主力猛烈衝殺。商軍十幾萬大軍頃刻間就土崩瓦解。紂王看到大勢已去,當晚倉皇逃回朝歌,在鹿台上自焚而亡。周軍乘勝追擊,攻佔了朝歌。商朝滅亡。之後,武王又兵分四路,征討商朝各路諸侯,清除殷商殘餘勢力。

牧野之戰的歷史故事 篇九

牧野之戰,它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在牧野(今淇縣南、衞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武王牧野,實撫天下。”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繼位後,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繼續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孟津縣)。《史記》中説“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其實不是“不期而會”,根據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聯絡,關中和江漢間的許多方國都有參與,但諸侯恐怕並無八百之多,從牧野之戰的情況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國。

而此時的商朝發生了激烈的內亂。帝辛殺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個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牽連的貴族如微子等則審時度勢,投奔了周國。武王無疑從來奔的殷商貴族那裏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機密情報。時機已經成熟,武王決定出兵伐商,同時通知在盟津的與盟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戰略計劃是: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精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佔領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權,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羣龍無首,然後各個擊破。《詩經·大明》中記述此事,稱之為“燮伐(偷襲進攻)大商”,或“肆伐(快速進攻)大商”,和二戰的德國“閃電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詞條採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鋭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聯軍於2月26日佈陣未完就下了雨,史稱聯軍共有“六師”。軍事史家推測,大概是三百乘戰車,三千名虎賁為一個“裝甲師”,為第一梯隊。其餘四萬多人分為五個“師”,在後面組成方陣,為第二梯隊。後來聯軍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説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説:“俗話説,母雞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現在紂王只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祭祀也廢棄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卻讓逃亡的奴隸擔任要職,讓他們去危害貴族,擾亂商國。今天,我姬發是執行上天的懲罰!……戰士們,努力呀!”,周軍將士們士氣大振,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然而,遠方前來阻截的商軍陣形也漸漸顯出輪廓。本來鬥志昂揚的將士們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商軍幾乎要一直排到天邊,一面面旗幟一望無際。雖然不知道對方確切有多少人,但要遠遠多過聯軍。聯軍將士剛剛鼓起的勇氣又快要低落了。

朝歌方面,第一批緊急軍情前腳剛傳到,聯軍自己後腳就跟着來了,着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破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很難和衝擊力強大的戰車陣相抗衡,更何況周軍士氣正鋭。

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衞國都的,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詩經·大明》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vpz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