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3到5分鐘的中國歷史故事多篇(多篇)

3到5分鐘的中國歷史故事多篇(多篇)

3到5分鐘的中國歷史故事多篇(多篇)

歷史故事大全 篇一

扇枕温席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

【釋義】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歷史典故】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裏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幹完活,坐在院子裏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牀扇涼,然後伺候父親上牀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鄰的稱讚。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後,人們推舉黃香當地方官。黃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飢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税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着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成長心語】

有句古語説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 相信他是個好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要以黃香為榜樣,做一個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好孩子。

歷史故事大全 篇二

棄官奉親

【出處】《二十四孝》。

【釋義】為了孝順父母放棄做官。

【歷史典故】

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人,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父親去世後,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到林中賞花遊樂。

一年,母親染病想念家鄉。潘岳得知了母親的心願,馬上辭官奉母回到了家鄉。雖然上級再三挽留,但他毫不動搖,説:“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級被他的孝心感動,便允許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親的病很快痊癒了。家裏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然後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 餵了一羣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成長心語】

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怎樣盡孝道。有人認為,給父母提供很好的物質條件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隻能做到“外安其身”。真正的孝道是要能夠“內安其心”。如果不能從心裏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牢記父母的年齡,一方面會因為高堂健在而高興,另一方面又會為他們已入暮年而憂懼。如果我們內心對父母有愛,那就馬上行動,不要等到明天。

歷史故事大全 篇三

烏鳥私情

【出處】(晉代)李密《陳情表》。

【釋義】烏鳥:古人傳説,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歷史典故】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陽人,西晉文學家。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相傳,祖母生病的時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帶,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湯藥,一定要先自己嘗過,然後才給祖母進食。

蜀國滅亡後,晉武帝準備讓李密做太子洗馬這個官,郡縣不斷催促他前去任職。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李密捨不得離開祖母,於是,就上書給晉武帝,陳述家裏情況,説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這就是著名的《陳情表》。李密在《陳情表》中懇切地説:“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則就不能安度晚年。據説烏鴉都知道餵養衰老的母鳥,人豈能不如鳥呢?況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許多官員都受到您的垂憐,何況我比他們更加特別。我請求陛下准許我奉養祖母,讓她安度晚年!”

《陳情表》言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讚歎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 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成長心語】

孔子説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在於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乃至陌生之人是否友愛。“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語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愛心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其實,孝敬父母,不需要作出多偉大的事業。每天早晨,讓我們用一句關愛的話語、一個親熱的動作,或任何一個微小的進步,就可以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愛與孝心。最重要的是,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在他們觸手可及的地方,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父母的愛。

歷史故事大全 篇四

負米養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歎説:“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揹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孔子讚揚他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後發出的歎息。這與子路的心態不謀而合。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學生?長大後,他怎麼能尊重老人、贍養老人?怎麼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歷史故事大全 篇五

親嘗湯藥

【出處】《二十四孝》。

【釋義】親自品嚐湯藥的熱度,是孝順的一種表現。

【歷史典故】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初封代王,後來繼承皇位,即漢文帝。劉恆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對他的母后很孝順,從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牀不起。劉恆親自為母后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后的牀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牀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后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嚐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后喝。

劉恆孝順母后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君。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嚐。”

漢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重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後人為了紀念文帝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成長心語】

自古道:“久病牀前無孝子”,而劉恆卻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為先,因為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打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473m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