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給人啟示的名人故事多篇

給人啟示的名人故事多篇

給人啟示的名人故事多篇

給人啟示的名人故事 篇一

幾年前的一天,李嘉誠在香港宴請一批來自內地的著名企業家。

大家以為,作為華人首富的李嘉誠一定是等到大家都坐齊了再入場,然後簡單、禮節性地跟大家打個招呼,講幾句話便會匆匆離開。因為大人物一般都是這樣的,他們時間寶貴,絕不會提前來或者最後走,更何況此時的李嘉誠已經是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了。事實卻是這樣:當一行人從電梯裏出來時,一眼便看見了李嘉誠——他正站在電梯前等待來賓們,在一番簡單的自我介紹後,他親自向每個人遞上名片。

接下來的事情則更是出乎大家的意料,接到名片的人,被引領到一個箱子旁抽號,這是接下來李嘉誠和大家拍合影時的座位號,誰能坐在李嘉誠的身邊全憑運氣,跟這個人的社會地位、知名度和財富沒有絲毫關係。拍完合影後,一行人又被要求再抽一次號,這是吃飯時的座位順序。

宴會開始前,大家熱情地邀請李嘉誠講幾句。李嘉誠謙虛地説,那我就簡單説兩句吧,全當與各位分享,但在講話過程中,他分別用了普通話、粵語和英語,原來在場的還有少數幾位外國人。

宴會正式開始時,李嘉誠並沒有從頭到尾都坐在某個固定的位置上,而是分別在每桌上坐15分鐘,不偏袒和獨愛哪一桌,更不會只與某一個人或幾個人交流。李嘉誠並沒有提前離席,而是一直等到宴會結束後,把大家送到電梯口,並跟每個人握手道別,包括酒店裏上菜和上茶水的服務員,也一個不漏掉,並且感謝他們熱情周到的服務。

降低自己,尊重他人,用謙卑的態度,讓別人因為他而感到舒服和愉快,這便是李嘉誠做人的低調智慧。

給人啟示的名人故事 篇二

建安十三年,東吳孫權派大軍圍攻曹操屬地合肥,合肥危在旦夕。有人不禁要問,這時候曹丞相去哪兒了?原來此時曹操正在攻取荊州,不料軍中發生傳染病,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只是象徵性地派遣張喜率一千士兵前去救援。更不巧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當頭風——這一千士兵也得了傳染病。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士兵,這下更是無濟於事了。合肥城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徹底沒了指望。唉!人要倒黴喝涼水都塞牙,放屁都砸腳後跟。

蔣濟聞知此事,假裝得了張喜的書信,並報告揚州太守:“張喜將軍帶領四萬精兵前來增援,已經到了雩樓(古地名),不日可達合肥,現在可以派出信使去給合肥守將報信了。”揚州太守命蔣濟修書一封,讓信使分三路前去報信。

可以想見,信使基本有以下三種結果:

第一種,三路信使全部順利進入合肥城,守軍大受鼓舞,堅守待援。

第二種,三路信使全部被孫權截獲,孫權大為震驚,心裏有所顧忌。

第三種,有的信使順利進入合肥城,有的被孫權截獲,合肥守軍信心大增,奮死抵抗,以待救援。而孫權擔心腹背受敵,退兵撤走。

顯然,第三種結果是蔣濟最願意看的,天隨人願。一路信使進入了合肥,另兩路被孫權截獲。孫權居然相信了信中的內容,急忙燒掉圍城的營壘,撤軍而走,合肥城得以保全。

蔣濟的這封信,可以説是“雷到”了孫權的千軍萬馬。比諸葛亮的空城計還要高明,當初諸葛亮上演空城計時,不僅自己自導自演,還找了幾百個羣眾演員,才把司馬懿給忽悠住了。而蔣濟,只寫了一封信,找了三個跑龍套的,就輕鬆搞定雄才大略的東吳大帝孫權,真可謂神機妙算也!

給人啟示的名人故事 篇三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在少年時候,就寫得一手好字,常常博得師長的誇讚和朋友的羨慕,因此他不免驕傲起來。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夥伴在路邊的亭子裏練習書法。夥伴們圍差柳公權,一邊看他寫字,一邊大聲地稱讚着。柳公權心裏得意極了,他對夥伴們説道:“這算什麼,等過幾年,我的書法一定天下第一。”

這時,一位老者從這裏經過,聽到柳公權的話,就走過來看看他寫的字,皺皺眉頭,説:“這字寫得並不好,軟塌塌的,沒筋沒骨的,還值得在人前誇耀嗎?據我所知,有人用腳寫的都比這好哦。”

柳公權一聽,小臉漲得通紅:“不可能,不會有人比我寫得更好了,更何況是用腳!”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説:“不信,你就到華京城去看看吧。”

第二天,柳公權一大早就出發,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羣,只見一個沒有雙臂的黑瘦老頭兒背靠槐樹,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笑,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字,筆下的字龍飛鳳舞,每一筆都是那麼剛勁有力,博得圍觀的人陳陳喝彩。

自己的字和這位老人用腳寫的字比起來果然是不值一提,柳公權心中深感慚愧。他馬上走到老人面前,“撲通”一聲跪下,説:“我願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祕訣。”

老人慌忙放下腳中的筆,對柳公權説:“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混生活,怎麼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下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給人啟示的名人故事 篇四

王羲之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叔父王導為司徒,伯父王敦為揚州刺史,叔祖父王澄為荊州刺史。他父親這一輩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學習條件。

王羲之小時候少言寡語,誰也看不出他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他熱愛學習,喜歡鑽研,遇事機智有心計。他7歲開始臨池學書,到10歲時,字寫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歡他。

王羲之到了11歲,很想學一點關於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用來指導自己。有一天,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裏發現了一本叫做《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痴地學起來。正當他興趣正濃時,被父親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偷讀我枕中祕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親傻笑。母親從旁插話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吧!”父親説:“你現在年齡太小,等長大了,我自然會教給你讀。”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興地説:“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學,青春年華不就白白浪費了嗎?”王曠十分驚奇兒子的這番議論,認為兒子少有大志,應該從小好好培養,於是便將《筆談》的內容認認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講解。羲之有了紮實的臨摹功夫,又有了《筆談》的理論指導,幾個月的功夫,書法便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後,他又拜當時的女書法家衞夫人為老師,在衞夫人的悉心指導之下,練習書法,有了更長足的進步。王羲之跟衞夫人學了一個時期,書法已十分圓轉成熟。連衞夫人也不得不驚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超過我了!”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同他轉益多師,刻苦磨礪分不開。

標籤: 多篇 啟示 名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zwwq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