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新版多篇)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新版多篇)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新版多篇)

從北宋開始中元節取代盂蘭盆節,從皇宮走向街巷 篇一

到了北宋,因皇室對道教的尊崇,加上“盂蘭盆”名字由梵語音譯,較為拗口晦澀,而“中元”具有鮮明的中國本土時節特色,中元節遂取代盂蘭盆節,成為七月十五日的節日名稱,“六宮最重中元節,院院燒香讀道經”。

北宋城市商業繁榮,中元節從皇宮寺觀走向民間街巷,祭祀對象從高僧神仙重新迴歸為自家祖先,宗教色彩逐漸淡化。據北宋末年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中元節前幾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人們在集市上購買紙糊的鞋帽衣服和紙錢等。

“秋嘗”的儀式也恢復了。在中元節前一天,人們準備好楝葉、麻谷窠兒、雞冠花等,“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在中元節當天早上,人們把穄米飯、轉明菜、花花油餅、餕豏、沙豏等素食放在供桌,取請祖先“秋嘗”和告成之意。各家“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用竹子做成盂蘭盆的形狀,在裏面焚燒紙衣紙錢告祭。朝廷也舉行公祭大會,祭祀前線陣亡的將士。

晚上,祭祀儀式基本結束,人們成羣結隊到勾欄瓦肆逛夜市,在舞台前觀看“目連救母”雜劇,“潘樓幷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市井之中美食雲集,熱鬧得如七夕節一般。據南宋《夢樑錄》,官府還要在河邊放萬盞蓮花河燈,“以享江海鬼神”。

中元節時,雖已入秋,但在某些秋老虎發威的年份,天氣還比較炎熱,南宋楊萬里就曾感歎“今朝道是中元節,天氣過於初伏時”,以致“小圃追涼還得熱”。為避溽暑,他只有“焚香清坐讀唐詩”。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篇二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也是,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主要集中在在農曆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祭祀活動,但時間並不是固定的,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一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裏將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後一日三頓茶飯的供奉直到七月結束。

相傳,農曆的七月七年級鬼門大開,閻羅王特許陰間的鬼魂會回到陽間接受後人的祭拜,而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會飄蕩在人間尋找食物。民間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節期間祖先會返回陽間的家中看望子孫後代。因此,民間會在中元節,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賞湖山、放河燈,明清的節日氣氛更加世俗 篇三

明清時期,中元節習俗基本上不超過宋人範圍,但節日氣氛更加世俗,百姓娛樂遊玩興趣更濃。明萬曆年間,文人馮夢禎在《快雪堂日記》中多次記述他於中元節到西湖賞湖山風月之事,有時還夜宿湖中,觀“夜月佳甚”。

明末張岱的《西湖七月半》描摹杭州人中元節夜遊西湖盛況,全文厚人薄鬼,開篇即言“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是夜,張岱與友人“縱舟,酣睡於十裏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充滿情趣的世俗情懷躍然紙上。

據成書於清乾隆年間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元祭掃,尤勝清明。綠樹陰濃,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遊”。放河燈更是盛況空前,“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都中小兒亦於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於內,青光熒熒,如磷火燃。又以青蒿縛香燼數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結伴呼羣,遨遊於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名門燈會,更盡乃歸”。清人甚至有“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之説。

中元節令人懷念的不止先祖,還有半路分手、遠赴黃泉的亡妻。納蘭性德在中元夜半,想起亡故不久的愛妻盧氏,傷懷不已,“手寫香台金字經,惟願結來生”,親手抄寫佛經,祈求佛祖能讓他與盧氏來生再結連理,再續前緣。然而佛經抄了一遍又一遍,愛妻也不能起死回生。納蘭“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萬千愁緒無人可訴,只有到池塘邊為愛妻點亮一盞小小荷燈,“西風不管,一池萍水,幾點荷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vkmj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