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精品多篇】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精品多篇】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精品多篇】

國演義人物賞析:周瑜 篇一

對周瑜評價最高的要數熟稔三國史事的宋代文豪蘇東坡。“遙想公謹當年”之句,確實是道出了周瑜的一生傑作,即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到底是一場大戰,還是一場曹魏前鋒和孫吳聯盟之間的遭遇戰,目前還有所爭論。但周瑜是此次戰役的主要策劃者、指揮者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在當時連張昭重臣都心存畏懼的緊急情況下,周瑜能夠力挽狂瀾,打破曹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確實功莫大焉。難怪東坡要如此抬高這位精通音律的美男子了。

不過,周瑜的短處在於大局感欠佳,沒有看到孫劉聯盟是當時兩家能夠生存的唯一之道,一再主張殺死或軟禁劉備。赤壁戰後,他在南郡前線一再和曹仁過不去,結果自己受箭傷,不但荊州被劉備搶得,連自己的年輕生命也搭上,真是可惜。

大局感欠佳不是演義中所説氣量欠小。周瑜任吳方面軍統帥時,還有一位軍功資歷高於他的副手程普,經常和他過不去,但周瑜每次都很大度坦然,直到赤壁大勝後,程普才對周瑜心服口服。

國演義人物賞析:馬超 篇二

馬超可以説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他和曹操的相爭以失敗告終,從此和曹操結下不共戴天之仇。其實以曹操的肚量,有殺子之仇(曹昂)、失將之痛(典韋)的張繡和賈逵都可以接納,何況威鎮西羌的馬超?

但馬超先投張魯,後在劉備圍攻堅城成都時投奔劉備。隨後成都不戰自降,原因是劉璋見大勢己去無心再戰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馬超的歸順劉備。要知道,馬超在當地有着無人能匹的威望和號召力。事實上,劉備先派人去勸降馬超,當時並無把握,後聽説馬超願意歸順,本來圍攻城堅糧足的成都劉備並無勝算,此時卻心中大喜,立馬説了句“我得益州(成都)矣!”此後,馬超投降劉備不到10天,成都不戰而降。

在劉備時期,馬超還是挺受重視的。劉備稱漢中王時,領銜上表、排在第1位的就是“平西都亭侯馬超”,此時的諸葛亮排在第5位。但可能馬超一家老小都為曹操所殺,心中怒氣難平,年47歲就亡,一代猛將,在西蜀沒有能夠建立功業,只是臨終將其弟馬岱託付給了劉備。當然,馬超如果能夠活得長一點,劉備對他肯定亦多防範。

國演義人物賞析:關羽 篇三

關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漢中皆有上佳表現的老將黃忠外,再舉一例:孫權請求迎娶他的女兒,不嫁也就算了,還以當時南方人最忌諱的北人罵語辱罵之。所以有學者説,關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劉備、諸葛亮假借曹、孫之手除去,很有見解。

關羽能鎮守荊州多年,要感謝一個人:魯肅。就是因為魯肅堅決主張聯好西蜀,才有關羽坐鎮荊州的局面,否則,不要説早逝的周瑜,呂蒙早就瞄準了荊州,只是在魯肅生前,孫權一直聽從了魯肅的主張罷了。所以,關羽只是逞匹夫之勇,身擔重任,而不知事事當以孫劉聯盟戰略為重,他的敗亡是早晚的事。

關羽攻擊襄陽曹仁,由於連降大雨,令既無防備、亦不擅水戰的曹魏援軍--于禁部隊措手不及,以致崩潰。但接下來,關羽就對堅守孤城的徐晃軍隊卻一籌莫展,可見他的`能力止及此,直至被呂蒙端了老家。

關羽在民間的信仰極深,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統治者的刻意拔高,也就是為了宣揚所謂的忠義。在三國志中,他和張飛一樣,是“萬人敵”的猛將形象。

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 篇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1)江渚上(2),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篇《臨江仙》把我們帶入了奇妙的三國世界,在作者筆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個性十足。先來説説蜀王劉備吧。 劉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作為“明君”來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點刻畫了他的寬仁愛民、敬賢愛士和足智多謀等性格特點。

一、寬仁愛民

在《演義》第一回,寫劉關張桃園結義時,其誓詞便赫然標出“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八個大字。這既是他們的政治目標,又是他們高高舉起的一面道德旗幟。從此,寬仁愛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劉備區別於其他政治集團領袖的顯著標志。

二、敬賢愛士 作品竭力渲染了劉備的敬賢愛士,知人善任。其中就有三顧茅廬的故事。歷史上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僅有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而《演義》卻以兩回半的篇幅,精心設計,將“三顧”的過程寫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劉備不辭辛勞,不顧兩位義弟的埋怨,鍥而不捨地三次往訪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撲了空,途中每遇到諸葛亮的親友,就誤以為是諸葛亮本人,前後達四次之多。這些充滿理想色彩的細節,把劉備求賢若渴的誠意渲染得淋漓盡致。 二、足智多謀

劉備投靠曹操時,曹一時興起,曾邀劉備煮青梅酒以論當世英雄。當曹一再請劉備指出當世英雄時,劉備先後指出過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人,這裏劉備為什麼不提自己呢?因為按曹操的觀點,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英雄當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劉備若自稱英雄,就等於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對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無出頭之日,還將有性命危險。

寬仁愛民和敬賢愛士這兩大品格的充分表現,使《演義》中的劉備形象成了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明君”範型。

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 篇五

首先,作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見識高超。這一方面在與同為奸雄的`袁紹的外寬內忌、多謀少決的對比中突出得更為鮮明。如曹操入冀州後,有鬚髮皆白的父老數人跪於地,説袁紹“重斂於民,民皆生怨”,歌頌曹操“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雖然曹操奸詐巧偽,但同時也具有仁德之心,爭取民心,愛惜百姓。他雖然知道劉備胸懷大志,久為必患,但是他認為“方今用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為也。”在關羽掛印封金離去時,曹操又認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讚揚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領州牧之後,就急忙“招納賢才”,荀彧來投奔,他認為是“吾之子房”;郭嘉應聘,曹操以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與郭嘉後來果然成為曹操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典韋、張遼、龐德等人,或是自來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將,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後來均成為曹操手下衝鋒陷陣的猛將。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則又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當爭取民心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牴觸時,她就會視民命如草芥。如殺呂伯奢、血洗徐州。同時,對待部下,他是陰險和殘酷的,如借倉官的頭來穩定軍心,割發代首、夢中殺人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假名借勢之舉,確實是一種明智的表現,是他成就霸業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手段。但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種“欺君罔上”的行為,因之小説一再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國演義人物賞析:孫權 篇六

如前所説,孫氏家族在當地屬於地頭蛇性質。孫堅看上了當地的美女吳氏(即後來的吳夫人),但吳氏親戚認為孫堅名聲不好而反對,而吳氏擔心惹禍上身而同意,所以馬植傑先生在《三國史》中説多少帶有逼婚性質。

孫權的功業,在於開創了孫吳政權和以陸、顧為首的吳地大姓之間同心協力的新局面,從而也就開創了孫吳政權獨霸東南的新局面。陸遜家族一共出了十多個、封侯者,陸遜和他的兒子陸抗相繼成為孫吳國家的軍事中流砥柱,陸遜本人還一身兼上大和丞相、孫吳的最高軍職和文職於一身。但孫權後期,對吳地大姓多有打擊,陸遜就是被他逼問而死。

此外,孫權在三國外交中,手段最為靈活,這也是被後人指為不堅定的來由。其實這也是不得己的孫權難處所在,他不能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又不能像劉備那樣號稱皇叔,在一個以正統為至高無上的社會,他要獨霸江東則不得不忍辱負重,時而在赤壁戰中堅決抗曹,時而在劉備兵戈相向時稱臣曹丕。

外無合適的名號以服眾,內有江東土著勢力的融合難題,這是孫權面臨的兩大困境,但他都解決得非常棒。這也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稱讚所在。其實,草船借箭是孫權的傑作,斬華雄是孫堅的軍功,都被羅貫中先生移花接木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vyg6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