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送別友人的古詩有哪些(精品多篇)

送別友人的古詩有哪些(精品多篇)

送別友人的古詩有哪些(精品多篇)

《送友人》閲讀答案 篇一

峽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

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劍南風景臘前春,

山鳥江風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較遠,

自緣身是憶歸人。

(1)《峽口送友人》一詩描寫了什麼時節的景色?它是通過哪個意象表達出來的?

(2)兩首詩在抒發送別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什麼共同的情感?

(3)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一詩採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詩採用了反面襯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請説明理由。

4.簡析第一首詩首句峽口花飛欲盡春的作用。(4分)

5.兩首詩表達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1)時節:暮春。意象:飛花。

(2)思念故鄉之情。

(3)①同意;司詩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雍詩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襯離別之情,以樂景寫哀情。②不同意;司詩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雍詩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詩人分享友人歸鄉的喜悦之情。

4.這句是説,峽口的花隨風降落,春天快要過去了;(1分)點明時間暮春,地點峽口;(1分)奠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或營造了低沉悲涼的氛圍,烘托了詩人悲慼傷感的心情;(1分)以哀景襯哀情(襯托或烘托),為下文抒情蓄勢。(1分)

5.抒發了送別之情;(2份)思念故鄉之情。(2分)

【解析】

(1)此題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寫景的句子。因為詩詞中常常使用一個或多個意象來描摹景物特徵,渲染氛圍,營造意境,並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峽口送友人》詩中,只有第一句是寫景句。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花飛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是暮春。

(2)雍詩身是憶歸人,司詩同為客,點明作者的處境,聯繫古詩文中客居他鄉多有思歸之情,即不難概括出答案。

(3)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司詩借暮春時節,飛花飄蕩,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友人的惜別之情與思歸之情;雍詩表達的情感較為複雜,既有惜別的憂傷、思鄉的傷感,也有對友人得以還鄉的喜悦。所借景物為清新的早春,為樂景。

《送友人》【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篇二

城、郭

城本義為城牆,古時建邑立都先要建城池作防務之事,《説文》“城,以盛民也,從土成,成亦聲。”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古時指牆的同義詞很多,像“墉”“堵”“垣”“牆”等。如仔細考究,現代漢語常用的“牆”字,《説文》日:“垣蔽也”。段玉裁“垣”下注日:垣自其大言之,牆自其高言之。可見,牆字強調的是遮蔽、保護功能,與“城”義最近。現代漢語中“城”的基本義是城市,但一些古詞彙留傳至今,仍保留“牆”義,如萬里長城的“城”。即是萬里長牆。。宋周密《齊東野語·避諱》説:“梁太祖父烈祖名‘誠’,遂改城曰‘牆’”。

郭字在《説文》中的本義早已廢而不用,《説文》“郭:齊之郭氏虛。”按照段玉裁注“郭本國名,虛墟古今字”的理解,“郭”應指郭國的廢城垣。因古時建城常有兩重或多重城牆,內城較堅固正規,外城一般只用泥土堆砌,要求不高,故借用“郭”字稱之。“城”“郭”二字分言時常有區別,如《孟子·公孫丑下》“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有時只是調換用詞的泛指,如此詩的“北郭”“東城”,郭、“城二字無別,“郭”仄聲不入韻,“城”平聲入韻;也可理解為互文。

班馬

《説文》“班:分瑞玉,從珏(jué)刀。”這是個會意字,刀置兩玉之間,故為“分瑞玉”。引申有“分離”“賜予”等義,詩中指“離別”,故《左傳》有“班馬”一詞。’王琦注李白此詩説:“主客之馬將分道,而蕭蕭長鳴,亦若有離羣之感。”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此聯是名詞語,在張志和《漁歌子》中對此類型已有接觸。名詞語能產生含蓄的詩歌美學效果,為前人所看重。清人《一瓢詩話》説:“欲知杜詩大義,先準張表臣《讀杜》一則,略有端倪矣。其日:餘讀杜詩云:‘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功業頻看鏡,行倚樓’,歎其含蓄如此。”分析可知,杜詩此兩聯都是名詞語。再向後,温庭筠《早行》詩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名句,陸游《書憤》詩有“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名句,皆為含蓄的名詞語。

李白為一代詩宗,在其前代,名詞語多見於散文,自茲之後羣起效尤,足見影響之大。

《送友人》閲讀答案 篇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①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雲”、“落日”的意象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2分)

②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試作賞析。(3分)

17.①“浮雲”象徵友人行蹤不定,“落日”則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2分)

②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很好地渲染了傷離別之情。(3分)

(注意:意思大體符合,表述清楚即可。)

7.詩中“孤蓬”喻指 (2分)

8.以下對這首詩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2分)

A.首聯描繪了美好生動的景色,襯托了朋友間的惜別之情。

B.頸聯借“遊子意”、“故人情”點明瞭全詩的主旨。

C.“揮手自茲去”體現詩人灑脱豪邁,不帶纏綿悱惻的哀傷之情。

D.該詩表達了李白送別友人時依依不捨的情感,哀而不傷。

7.(2分)遠行的朋友

8.(2分)C

創作背景 篇四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年)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相關

《送友人》閲讀答案 篇五

送友人出塞①

吳偉業

魚海②蕭條萬里霜,西風一哭斷人腸。勸君休望零支塞,木葉山頭是故鄉。

此去流人路幾千,長虹亭外草連天。不知黑水西風雪,可有江南問渡船?

註釋

①友人因罪流放寧古塔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辭官歸鄉不久的詩人,在吳江垂虹亭置酒相送。

②魚海:即"捕魚兒海",遠在塞北內蒙古之境。

③零支塞:友人出關必經邊塞,在今河北遷安縣西。

譯文

捕魚海寂寞冷落萬里都是白霜,西方開始吹響的時候能使人愁斷了腸。勸告你走出去後不要回望零支塞,木葉山頭就是你的故鄉。

發配的人這一走道路有幾千裏地,長虹古亭的外面荒草連接遠處的天際。不知道黑龍江邊西風吹拂的雪花中,會不會有江南那樣的喊渡船的景象。

試題及閲讀答案

(1)零支塞是友人出關必經的邊塞,在今河北遷安縣西。當友人離去途經此地時,詩人本該勸他“回望”故鄉,卻不合情理地勸他“休望”,為什麼?

答:①背井離鄉的人途中的回望,只會徒增幾分鄉關日遠、一去難返的哀慨和絕望。詩人的勸慰,正是深切地把握了友人出塞時的悽絕心態。②反常的勸慰,使思鄉之情流徙之苦倍增,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意思對即可)

(2)詩中友人尚未離去,但離後景象已在眼前。這是一種什麼景象?運用什麼手法表現的?

答:這是一種出塞途中的淒涼景象:在草木蕭條的魚海畔,在寒冽的塞外霜天下,正蹣跚着一個孤獨的身影。更從西風如泣中,渲染那流徙天涯的“斷腸”之悲。主要運用虛擬筆法。

(3)兩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麼主要不同?請簡析之。(4分)

答:①第一首詩運用想象手法,懸擬友人出塞途中的淒涼景象,表現友人腸斷天涯之傷。(2分)②第二首詩運用對比手法,在風雪肆虐的黑水與亭草渡船的江南的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流徙生涯的牽掛與擔憂。(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給分)

(1)第二首詩中“不知黑水西風雪,可有江南問渡船”兩句發語驚人,請賞析其妙處。(3分)

(2)兩首送別詩在構思上有什麼不同?請作簡要説明。(3分)

參考答案

(1)含淚作別,既不囑咐,也不安慰,而問西風吹拂雪花的黑龍江邊,會不會有江南那樣的喊渡船的景象,在“黑水”“江南”的驚心對照中,透露出詩人對遠出塞外的友人的險惡莫測的流徙生涯,懷有十分深切的牽念和擔憂。

(2)兩首送別詩,其一從塞外“魚海”蒼涼虛境的懸擬,借反常的勸慰,寫流人腸斷天涯之傷;其二從江南長亭的相送實景點染,借“黑水”“江南”的對比和問語,寫詩人送友遠徙之悲。

《送友人》閲讀答案 篇六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送友人南歸

王維

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

[注]開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荊州從事,時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對官場生活毫無興趣,因此告老還鄉,王維故寫下此詩送別。懸知:料想。倚門望:戰國時王孫賈外出求仕,其母説:“你早出晚歸我將每天倚門而望,盼你回來。”老萊衣:春秋時楚國隱士老萊子非常孝順,年已七十,還常常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裝作嬰兒來逗父母開心。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寫春天將要過去,大雁已經北飛;“盡”“稀”兩字形象地描繪出春去夏來時節轉換的特點。

B、頷聯寫朋友將要與自己分別,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不捨之情。

C、頸聯描寫楚地稻苗長勢很好,菰米也肥嫩飽滿,從中可見對友人的羨慕、追隨之意。

D、詩歌採擷“雁”“漢水”“稻苗”“菰米”等多種意象來表情達意,物象看似尋常,卻寄寓深遠

15、請分析詩歌的藝術技巧。(6分)

答案:

14、C(“羨慕”“追隨”之意不存在,頸聯倒是有一些對友人的勸勉、慰藉之意)

15、襯托。漢水廣闊,友人孤單,一闊一孤,襯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單。用典。用老萊衣的典故肯定和讚揚友人,辭官歸家、為父母盡孝的行為。想象。整首詩以想象貫串全詩。首聯想象友人到家時的家鄉的景象;頷聯、頸聯運用想象描寫友人家鄉的美好。尾聯設想友人雙親倚門而望的情景。(每點2分)

《送友人》【學習練習篇七

1、首聯用什麼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浮雲”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3、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答:“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4、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答:“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徵。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徵,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5、“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答: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6、總結:

答: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7、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答: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着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8、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雲,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9、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答: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0、本詩結尾有什麼特色?

答: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11、效果如何?

答:班馬,離羣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説,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12、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答:新穎別緻,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送友人》閲讀答案 篇八

湖口①送友人

李頻

中流欲暮見湘煙,岸葦無窮接楚田。

去雁遠衝雲夢②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懸。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詩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別友人。②雲夢:是有名的大澤,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內。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寫“湖口”所見,先放眼湘江水岸,接着遠眺雲夢,最後注目孤舟離人,描繪出一幅莽蒼闊大的湘江暮色圖。

B.頸聯實寫洞庭湖的景象,詩人對洞庭湖水的描繪,流露出對友人一路艱辛的關切;有關星河高懸的描寫,則是對孤舟夜渡的遙念。

C.尾聯由臘月而想到梅花,由“殘”而冠以“零落”,取景設喻妙在自然含蓄,表現了詩人自傷之意,念友之情。

D.從全詩看,作者採用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將幾種景物納入同一畫面之中,使它們發生內在的聯繫。

(2)這首詩的“去雁遠衝雲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這兩句歷來為人稱道,試對這兩句詩作賞析。

(1)B.“頸聯實寫洞庭湖的景象”錯誤,此寫洞庭湖的景象,並非實寫,而是由“洞庭船”引發的想象,故而在時間上並不承上,“暮”“雪”不見了。

(2)①飛雪暮靄,迷漫着一種淒冷壓抑的氛圍;四野茫茫,更顯出離人的伶仃:大雁孤飛,象徵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艱辛。②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襯,或用比興之法,寄寓自己的傷別之情和對友人的不捨、擔憂。③詩人通過畫面顯示特定的意境,既有壯闊生動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內在的個人情致,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譯文:

傍晚時分,湘江水流在暮靄的籠罩之下更加浩渺,兩岸漫無邊際的蘆葦連接着廣袤的田野。嚴冬快要過去了,大雁衝起雲夢澤的積雪,準備往北飛去了。在這樣的日子裏,友人來到洞庭湖邊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歸去,一路上將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斬浪,順着水勢依山而轉;夜裏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籠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臘月將盡,友人回到家剛好趕上新年,與家人團聚將是多麼幸福啊。

《送友人》閲讀答案 篇九

閲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送友人

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詩人簡介

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因父親薛鄖做官而來到蜀地,父親死後薛濤居於成都。居成都時,成都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後更換十一屆,大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韋皋任節度使時,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以祕書省校書郎官銜,但因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製作桃紅色小箋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1.詩的前兩句化用了那首詩中名句?這樣寫有何作用?

2.詩的第三句中的“誰言”兩字有助於表達作者的感情,請作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

1.化用了《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以此寫出別時水邊晚景,渲染氣氛,突出一種冷意,襯托人物因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辭手法使詩句的內涵更為深厚(或內容更為豐富)。

2.“誰言”即“誰説”,也即“不要説”,句意為不要説從今晚起你我就要離別千里。用“誰言”一反遺憾之意,從而表達出對友人的勸慰和對友情的執著(或情意之長、思念之深)。

送友人的賞析 篇十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着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説: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説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雲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着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詩人感到離別的不捨。這兩句“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雲”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雲,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後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彷彿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徵。

此句也可理解為遊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複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願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徵”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説,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着無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y1g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