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人民英雄張伯禮的抗疫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人民英雄張伯禮的抗疫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人民英雄張伯禮的抗疫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人民英雄張伯禮的抗疫故事 篇一

(原標題:大醫張伯禮——他是長者,是父親,更是共產黨員!)

“今天是方艙醫院的最後一天,完成了歷史階段的任務。今天應該是值得紀念的一天。”3月10日,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出現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這一天是這所醫院“關門大吉”的日子,也是武漢最後一家關閉的方艙醫院。

年逾古稀的張伯禮一身“戎裝”,聲音有力,看不出21天前他才在武漢摘除了膽囊。他向隊員們表示感謝,隊員們手捧鮮花,向他們敬仰的這位前輩深深致敬。

他是長者

“方艙醫院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不讓病人轉為重症患者,不轉為重症就是最大的勝利。一是病人能得到及時救治,不轉為重症,能節省大量醫療資源;二是保住了病人性命。方艙醫院這種模式,讓病人從被動治療到主動介入,醫患關係非常和諧。”他總結的是武漢方艙醫院模式的成功,所在的江夏方艙醫院又有獨特之處──由國家中醫醫療隊管理,中西醫結合,以中醫療法為主。

建中醫方艙醫院,張伯禮是主要倡議人,並被任命為江夏方艙醫院的名譽院長。進駐江夏方艙醫院的是來自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陝西五省市三甲醫院的中醫、呼吸重症醫學、影像、檢驗、護理等專業的209名專家,與江夏區中醫院現有醫生進行混編,成立醫療團隊。

如何將各方精兵強將擰成一股繩,五指攥拳出擊?張伯禮身先士卒。

2月12日他率隊進駐醫院,2月14日17時30分,收治首位新冠肺炎患者,到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艙醫院共收治567名患者。新冠肺炎沒有治療經驗可循,臨牀沒有特效藥物可用,集中面對如此數量的患者羣,張伯禮率領的中醫“國家隊”壓力山大。他走到病牀前瞭解患者的情況,帶領專家組研配藥方。他和北京中醫醫院劉清泉教授共同研製的宣肺敗毒顆粒(抗冠II號方)治療500例輕症和普通型患者,發熱、咳嗽、乏力症狀明顯減輕,CT影像治療後顯著改善,臨牀症狀明顯緩解,無一例轉為重症。除了改善臨牀症狀,也能改善相關血液細胞分類計數和免疫學指標。

在江夏方艙醫院,既有統一方案,又會根據病人的病症採取個性療法,普遍性和靈活性相統一,中藥口服為主。所有患者均能喝上中藥湯劑外,醫院還配備了一台中藥配方顆粒調劑車,因人施治調製中藥顆粒劑,輔以保健操、八段錦,同時還會有心理疏導。醫院制定了嚴密的診療流程,患者在服藥過程中,醫生會密切觀察每一位患者的具體反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醫療團隊還設立了三線把關、評估等,確保醫療安全。如果有患者轉為重症,按照相關流程,及時將病患轉到定點醫院進行治療。

“為了保證患者安全,每一個細節都儘量考慮周全。”國家中醫醫療隊(江蘇)隊長、江夏方艙醫院醫療副院長史鎖芳介紹。

病人零死亡、零回頭、無一轉為重症,醫護零感染。張伯禮帶領中醫“國家隊”在江夏方艙醫院的實踐,為治療新冠肺炎提供了又一個參考方案。

他是父親

“愚頑常思聆父訓,草茅未敢忘國憂。”2月21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執行院長張磊在援馳武漢前夕剖白心跡。就在兩天前的凌晨,他剛接到“父訓”:“如果上級派你來武漢,不必來我這裏,在‘紅區’一定努力完成任務,保護好同事和自己。”

被他和全家稱作“老頭兒”的父親,就是張伯禮院士。彼時,“老頭兒”剛被做完膽囊摘除手術,在回病房的路上和兒子短暫通話。

“心裏極度驚恐。”張磊這樣描述農曆正月二十六凌晨,武漢前線指揮部的領導給自己打電話告知父親病了、需要做個手術時的心情。手術成功後的兩天,能隨時聯繫上父親,恐怕也是五味雜陳的“意外”。“術後恢復的頭兩天,是這20年來我最容易可以聯繫上他的日子。上級安排了我的師弟黃明博士來照顧他。我只要撥通黃師弟的電話,就可以和病牀上的父親通話。”

張伯禮在術後一兩天就下牀工作了。張磊知道,搞了一輩子中醫的“老頭兒”,自己是勸不住的。“聽師弟説他術後第3天就恢復了工作狀態,只有晚上才回到醫院去輸液。這個‘老頭兒’只要一投入工作,那就誰也勸不動他。作為晚輩、也是學生,只有盡力向他學習了。”

向大年九年級就奔赴武漢埋頭工作的父親學習,張磊作出的具體行動,就是第一時間遞交請戰書懇請奔赴湖北抗“疫”一線。此後,他又通過電話、微信、書面材料等途徑多次表達衝鋒向前的強烈願望。張磊説,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醫生、科室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無論哪一重身份,都應該責無旁貸,在防疫第一線上貢獻自己力量。

向手術不下火線的父親學習,就是自臘月二十七以來,在中醫第四附屬醫院連續一個多月堅守一線指揮、組織、協調、部署疫情防控各項具體工作,多次深入發熱門診現場指導工作,抓細抓實各項防控措施。醫院發熱門診、預檢分診運轉有序,隔離病區火速改建完成,為保衞濱海新區人民的生命健康構築起一道道堅固的疫情防線。

向在一線親力親為的父親學習,就是以共產黨員的忠誠擔當,在江夏方艙醫院承擔起感染風險高的取咽拭子工作。張磊在2月24日的《戰地日記》中寫道:“今天第一次進艙,多少有點手忙腳亂。平日光和其他人説不要緊張,到自己這裏,也是不能免俗。幸運的是,順利完成了6個小時的工作,並帶着兩名同志開了醫囑,取了咽拭子。經過嚴格的出艙環節,穿着刷手衣走出醫護人員通道時,全身已然濕透。”

雖然同在武漢,父子倆卻很難見上一面。2月24日張磊在《戰地日記》裏分享了一首歌:《You’ll never walk alone.》(你永不獨行)。這是兒子對父親愛的表白,是中醫後輩對前輩的敬意,是一名醫生對同行的誓言。

直到方艙“清零”這一天,張磊才見到了日思夜唸的父親,而在此之前,他把所有的思念、關心、敬佩都寫在了自己的《戰地日記》裏。

“這個‘老頭兒’和在武漢、在湖北、在全國各地億萬名默默無聞的、平凡的人們一樣,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力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正是這些平凡的人們,使我們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我為可以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而榮幸之至。願櫻花爛漫時,我們可以站在武大的校園裏合影留念,共慶勝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他是共產黨員

張伯禮身上有多重身份──院士、校長、中醫大家、白衣戰士、敦厚長者、嚴父嚴師,但他時刻銘記,自己的第一身份還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就是為黨為人民工作。

天津中醫藥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啟動快速研究機制,對已建成的組分庫中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藥組分進行篩選和評價,並和上海藥物研究所、廣東鍾南山院士團隊合作進行抗新冠病毒作用中藥評價研究。團隊承接了科技部和天津市科技局應急專項,目前已啟動藥物篩選工作。為天津百萬名中國小生開講了“網上科學抗‘疫’第一課”,率先為孩子們做應急科普。

你能想到這些沒有被媒體廣泛宣傳的工作,是在武漢參與專家組工作、籌備運行江夏中醫方艙醫院、還在武漢做了膽囊摘除手術的張伯禮院士,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所做的工作嗎?

作為此次專家組中的中醫代表人物,張伯禮將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忠誠與擔當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新冠肺炎臨牀治療沒有特效藥物、經驗還在摸索的情況下,提出建立中醫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風險不言自明。“疫情如此嚴重的時候,往往是局外人在爭論中西醫到底誰強誰弱、誰優誰劣,這既無聊又無意義。中醫西醫各有長處,優勢互補,人命大於天,能救命才是最重要的。”秉持“疫情當前,救命為重”信念,張伯禮和劉清泉教授寫了請戰書,提出中醫藥進方艙,中醫承辦方艙醫院,勇挑重擔。

“這次疫情教訓太深刻了,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不能像當初SARS那樣,轉頭就忘了。”接受媒體採訪時,張伯禮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損失痛心疾首,敢説真話,希望有關部門吸取教訓,加強管理。

“首先,要強化源頭治理。要杜絕一切野生動物的市場交易,嚴禁食用陸生的野生動物。其次,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也需修訂。這次疫情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疫情出現了,誰來報?報給誰?現在機制不順,層層上報、層層審核、層層淡化,到中央都衰減變味兒了,影響中央決策。回過頭來看,新冠肺炎在去年12月底、今年1月初人傳人的現象已經很明顯了。那時還説是‘有限人傳人’、‘局勢可控’就有問題了,喪失了防控最佳時機。再次,基層社區的衞生能力明顯不足。那麼多人,一發熱就往大醫院跑,如果社區的醫療衞生設施足夠強,發揮‘攔阻干預’作用,疫情可能會在早期得到有效控制,強基層要真正落地。另外,檢測權限集中、試劑盒短缺嚴重影響了確診救治,防控物資明顯短缺、調配機制滯後、應急系統響應及運營都需要極大改善。”

諍言摯語,字字懇切。一個老共產黨員、老醫務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溢於言表。

“現在,我們又在考慮恢復期的病人。一些出院的病人特別是重症患者康復問題。有的出院了,但還有症狀,咳嗽、喘憋、心悸、乏力等;有些肺部感染滲出吸收不完全,有的免疫功能紊亂等。我們就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中醫院建立了新冠肺炎患者康復門診,專門管理治療這部分病人。在中國工程院和有關單位支持下,我們還組織了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市中醫院共同建立湖北感染新冠病毒的醫務人員康復管理平台,這將是今後一兩年的任務。”

武漢方艙醫院完成光榮使命,在武漢保衞戰中留下了英雄篇章。“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張伯禮的戰鬥還沒有結束。與病毒鬥爭的下一階段戰役已經打響,老兵整裝,又要出發。

關於人民英雄張伯禮的抗疫故事 篇二

不計個人得失,只願山河無恙。72歲的張伯禮面對疫情力推中醫參與新冠肺炎治療,堅守抗疫一線,詮釋了醫者仁心。9日起,天津廣播電視台推出系列報道“白衣英雄張伯禮”,今天來看第一集《為國為民》。

膽囊摘除手術後三天,72歲的張伯禮顧不得身體虛弱就再次投入工作。他一邊瞭解重症患者中藥治療的情況,一邊開會推進科技部的一個重點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的臨牀研究。

大年九年級,剛剛抵達武漢的張伯禮,就扎進了紅區。看病人舌相、把脈,第一時間實地瞭解病情。面對當時的情況,大膽進言,中醫全方位參與新冠肺炎治療。這不是張伯禮的武斷,而是來自他幾十年來的不停探索,特別是17年前他帶隊治療非典患者的經驗。

於是,中醫整建制接管大花山方艙醫院,根據病人表現,不斷調整中藥成份,不用激素、抗生素。開艙第三天,八成病人退燒了。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現在,中醫更多參與重症治療。由於效果明顯,大量患者治癒出院。明天,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即將休艙。剩下的100多名患者,將轉到定點醫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掛在中醫張伯禮名字前的頭銜很多。但是,面對國家需要,面對患者痛苦,張伯禮,這位白衣英雄,根本沒有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沒有考慮任何個人榮譽。

不計個人得失,只願山河無恙。這兩天,剛剛出院的張伯禮,沒時間想自己的身體怎麼樣,他反覆在思考一件事。從非典到新冠肺炎,國家直報系統到底該如何改進。

關於人民英雄張伯禮的抗疫故事 篇三

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上陣父子兵,還把膽留在了武漢

二月末,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張伯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樂觀地表示:“4月底除了湖北以外,全國其他省市我覺得就可以摘口罩恢復正常秩序了。”此論斷一出,全國人民備受振奮,讓經歷了月餘“宅生活”的人們看到了迴歸正常生活的希望。

作為專家組成員,張伯禮院士隨指導組於大年九年級來到武漢。這位72歲高齡的中醫領域的泰斗級學者,不畏感染風險,奔走在醫院、社區,親率一支中醫治療團隊,會診患者,琢磨處方,竭力推動中醫藥在救治患者中發揮積極作用。

在過去的那一個多月時間裏,全國人民都知道,最危險的地方莫過於武漢,最危險的人莫過於參與一線救治患者的醫護人員。

可是,年逾古稀的張伯禮院士不但親自來了,他的兒子作為天津援鄂醫療隊的成員,也來到了兇險的武漢城。這對父子兵,齊齊上陣,與時間賽跑,與死神爭奪生命。來到武漢這麼長時間,父子倆尚未來得及見上一面。

據媒體報道,全國已經有26個省份持續零新增,西藏、青海、貴州等不少省份已經持續多日零新增。貴州、青海兩省已經官宣開學時間,青海省將在9日迎來高中、中職學校正式開學,成為最早正式開學的內地省份。

這樣喜人的反轉態勢,背後凝結着鍾南山、張伯禮、李蘭娟、陳薇等眾多醫療專家和全體一線醫護人員夜以繼日的辛勤付出,其中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比如張伯禮院士,來到武漢後持續奮戰在第一線,因為過於勞累,誘發了膽囊疾病,還做了手術。正常情況下,這樣的手術再怎麼也要休養一段時間才能上班,但是張院士做完摘除膽囊手術後的第三天,又回到了一線崗位上,繼續投入緊張忙碌的工作。

張院士還風趣地説:“這是肝膽相照,我把膽留在這兒了。”同樣奮戰在武漢醫護一線的兒子聽説老爸做了手術,想前去看望,卻被張院士所阻止:“你不要來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挖挖機有一位親戚,也是七十多歲高齡,做了膽囊摘除手術,靜心休養、用心養護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其間子女幾乎要全程陪伴,給予事務服務和精神慰藉。

反觀張伯禮院士,同樣是古稀之齡,同樣是膽囊摘除手術,兒子就在身邊不遠處,他卻打破常規,術後第三天就回到工作崗位之上,還不準近在咫尺的兒子前來探望,叮囑兒子把病人給照看好。醫者父母心,在張院士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張伯禮成“無膽英雄”的事蹟被分享出來,挖挖機真的被震撼了,網友們也紛紛點贊:“太感人了”“我被震撼了”“醫者仁心”“院士保重啊”……就連天津支援湖北的總指揮都直言:““我聽了這個故事很受感動,也很受教。””

是啊,真的令我們每一個人很是感動!

膽囊摘除手術後第3天上班的張伯禮院士,滿臉嚴肅與疲憊的鐘南山院士,防護服在面部留下深深壓痕的李蘭娟院士,等等,這些高齡的國士,以及忘我奮戰在第一線的全體醫護人員,正因為有他們無畏風險、勇往直前的拼搏與鏖戰,才迎來了今天這可喜的防控工作形勢。

當前形勢來之不易,凝結着巨大的生命代價、經濟代價,凝結着鍾南山、張伯禮等醫護人員持續辛勤付出,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倍加珍惜。讓我們一起牢記鍾南山院士的叮囑,絕不麻痺大意,繼續按照防控工作要求,做好個人防護,齊心協力盡早打贏這場新時代的全民戰爭。

向張伯禮院士等致敬!向戰鬥在一線的全體醫護人員致敬!多保重。

關於人民英雄張伯禮的抗疫故事 篇四

病毒無情,人有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危急時刻,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率團出征,向着武漢,逆行……

在沒有針對性的藥物和疫苗之時,他推動中醫藥儘早參與病人救治,展開研究;在眾人因傳染惶惶之時,他破謠立論,穩定民心。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張伯禮。

隨着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不斷更新,中醫藥的參與力度不斷加大;看着越來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經中醫或中西醫結治療治癒出院,他挺起了中醫藥人的脊樑。

“在風中在雨中在火中,在一切故事發生的時刻;在城市在原野在旅途,在任何苦難歡樂的現場……”1月27日,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奔走了幾十年的張伯禮院士,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率團來到武漢,來到新冠肺炎患者身邊,立刻展開用中醫藥診治患者的探索,推動中醫藥早期介入,全程參與防治。

抗擊新冠肺炎:中醫藥全程都發揮了作用

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繁衍與發展歷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實從未遠離人類,在歷代應戰疫病的過程中,中醫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統且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乙腦、流腦、出血熱、SARS、甲流等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醫藥均發揮了應有作用,社會各界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臨牀診察和研究中,張伯禮發現中藥在減輕發熱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併發症等方面均有療效。他建議:輕中症患者中藥湯劑個體化治療,重症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為原則!

隨着中醫藥診療參與力度和廣度的不斷推進,目前,中醫或中西結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癒出院,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全過程中都發揮了作用。

張伯禮説,“從深度看,中醫在此次疫情防治過程中有了成建制隊伍和定點醫院,僅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和武漢市中醫醫院兩家定點醫院就有400餘張牀位,金銀潭醫院開設了中醫病牀40餘張。由中醫藥人員進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統規範的中醫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外,全國多地中醫院參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醫會診制度;多個省市發佈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醫藥治療。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中醫藥全過程發揮了作用,對於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狀,縮短療程,促進痊癒;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可減輕肺部滲出,控制炎症過度反應,防止病情惡化;對於恢復期患者,可促進康復進程。除了臨牀救治,還同步開展了臨牀和藥物科學研究,我們承擔了國家科技應急攻關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牀研究,目前已經啟動,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

發出呼籲:中醫儘早介入,還需要制度保障

在武漢深入一線探索,運用中醫藥診治患者的過程中,張伯禮感觸很深,對於如何加強中醫藥防治疫病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直面問題,“第一,雖然中醫有了定點醫院,但數量及牀位仍較少,缺乏系統全面的中醫診療體系;第二,中醫藥診療方法的頂層設計有待完善,臨牀診療和研究力量的協同性需要優化,形成綜合性力量;第三,對中醫藥的偏見或者説是信心不足還是存在,包括一些患者、醫生及管理人員,中醫藥在非中醫院的使用有待推進。”

他總結經驗和教訓,“第一,我們不但要整理歸納中醫藥對新冠肺炎的臨牀療效,更要做理論層面的思考。例如此次新冠肺炎以濕邪為主,潛伏期較長,病情發展相對温和,但又存在病情突然加重現象。這些都符合濕性黏膩、重濁持久的特點;同時濕邪易轉化,可以化火化毒,所以我們在中醫理論方面應該有所創新。第二,在體制機制方面,國家和各地區發佈了很多中醫診療方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但也需要中醫在第一時間介入防治工作,掌握臨牀數據,研究歸納疾病的證候規律,基於證候變化特點優化中醫診療方案就會更有臨牀指導性。第三,應該成建制地組建醫療隊,設置更多的中醫定點醫院,以後一旦有新發的傳染病疫情,中醫應該儘早成建制介入。此次疫情中醫雖然與SARS時相比參與得更早,但還是晚了一些,以後有類似情況中醫一定要早介入,這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破謠立論:不主張人人服用中藥來預防

隨着疫情的發展和變化,國家衞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不斷更新相關診療方案,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方案。但在這些方案中都側重中藥的治療,對於中醫強調的整體綜合治療沒有提及,針對不同病情的病人,沒有增加或推薦鍼灸、刮痧、拔罐等外治療法,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張伯禮坦承,的確,大部分病人都用的是中藥,其他方法在治療中使用受到條件約束比較大。有一些地區如廣西等用了綜合療法。這次,中藥注射劑在重症肺炎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國家診療方案中進行了推薦。特別要提到的是康復階段,可以採用一些傳統的中醫康復方法來促進機體恢復,如太極拳、八段錦、食療、穴位相關療法以及心理疏導,體現中醫藥綜合干預的優勢。

面對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特別是地方方案中推薦的中藥預防方,很多人惶惶然,普通健康人羣有必要“全民喝湯藥”嗎?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張伯禮説,“我們不主張沒有病的人吃中藥,沒有必要全民喝湯藥。中藥防治的重點在於調節肌體的功能狀態,而不僅是針對病毒本身。人得病,是病毒和人體免疫力博弈、鬥爭的結果,如果病毒勝了就得病了。所以,只有提高自身抵抗力,才不容易得病。我們不主張人人都服用中藥來預防。隔離的高危人羣或者密切接觸者,可以適當服用一些湯藥,具體可遵照國家衞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主管部門推薦的診療方案和建議處方。”

關於人民英雄張伯禮的抗疫故事 篇五

大醫張伯禮:醫心聚人心,詩魂壯國魂

山河春滿盡滌殤,家國歡聚已無恙。兩月敢忘江城苦,十萬白甲鏖戰茫。黃鶴一眺三鎮秀,龜蛇兩岸千里黃。降魔迎來通衢日,班師辭去今歸鄉。”

16日下午,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乘高鐵離開武漢,返回天津。去、還之際,都有無數人關注。而張伯禮,再次以詩抒懷。

1月23日,張伯禮在天津出席發佈會,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提出“中醫藥應可發揮作用”。1月27日飛赴武漢,張伯禮院士團隊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了兩個多月。年逾七旬,臨危受命,張伯禮在湖北創造性地提出了組建中醫方艙醫院,收治的患者無一轉重症。

在去武漢的飛機上,張伯禮寫下一首《菩薩蠻·戰冠厄》——“疫情蔓延舉國焦,八年級星夜奉國詔。曉飛江城疾,疫茫伴心悌。隔離防勝治,中西互補施。冠魔休猖獗,眾志可摧滅。”

“眾志可摧滅。”果如斯言。肆虐疫情在全國人民合力之下得以防控。張伯禮用醫心聚人心,也用詩魂壯國魂。他的借鑑古人採取“中藥漫灌”的建議收到成效,元宵節晚上,又賦詩一首:“燈火滿街妍,月清人跡罕。別樣元宵夜,抗魔戰正酣。你好我無恙,春花迎凱旋。”

在武漢抗疫期間,七十多歲的張伯禮做了膽囊摘除手術,術後三天就投入工作,他還樂觀地説:“我把膽留在了武漢,這叫肝膽相照。”這樣的豪情,他也有詩記錄:“抗疫戰猶酣,身恙保守難。肝膽相照真,割膽留決斷。”

“醫者在心,心正藥真”,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共識,在張伯禮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對於爭議較多的“中西醫”話題,他從不因為自己是中醫就詆譭西醫。他説:“醫療隊裏的中醫西醫不分你我,誰有辦法誰上,能夠挽救病人的生命,這才是我們共同的目的。”

張伯禮的“兼容幷蓄”還體現在詩歌上,他常寫古體詩,但在武漢的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那天,他用意大利詩人但丁的一句詩來表達興奮之情:“衝破黑暗夜,重見滿天星”。

作為中醫藥現代化之路的開拓者,張伯禮一直在推進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在由中醫醫療團隊整建制接管的方艙醫院——江夏方艙醫院“休艙”前,他還火線收徒,留下一支移不走的中醫隊伍。

俠肝義膽,“醫”無反顧。此次乘高鐵返回天津,張伯禮受到了天津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張伯禮在現場説,大疫當前,醫生就是戰士,就得往前衝。

對於外界的讚譽,張伯禮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醫生,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本職。“最讓我感動和難忘的是武漢的民眾和來自全國的志願者,他們身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蹟,體現了中國人民在大疫當前時,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精神,這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根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3pd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