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山行

朝代:唐代

作者:戴叔倫

原文:

山行分曙色,一路見人稀。野鳥啼還歇,林花墮不飛。

雲迷棲鶴寺,水澀釣魚磯。回首天將暝,逢僧話未歸。

譯文

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雲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着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為。

7、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8、遠上:登上遠處的。

9、山:高山。

10、車:轎子。

11、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2、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陽落下的傍晚。

爭議:是“深”還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就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明萬曆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彙》和《御定全唐詩》作“白雲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雲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並於註釋處説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準)。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雲深處有人家”。2、(宋)洪邁編,(明)趙宦光、黃習遠整,劉卓英校點.萬首唐人絕句:文獻出版社出版,1983:766.3、四庫全書·萬首唐人絕句·七言·二十六卷.

山行 篇二

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雲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着實吸引了我(亦可譯為直到夜幕降臨),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鳥道幾登頓,馬蹄無暫閒。

崎嶇出長阪,合沓猶前山。

石激水流處,天寒鬆色間。

王程應未盡,且莫顧刀環。

翻譯

在鳥兒才能飛越的山路上簸顛,馬蹄篤篤沒有一刻偷閒。

好容易通過一道崎嶇的長坡,又有重重疊疊的大山出現在眼前。

湍急的水流衝激着巨石,松樹的枝葉劃破了寒天。

為王事奔波路程尚沒有走盡,且不要過早地回看刀環。

賞析

首聯中“鳥道”,寫山之高峻;“登頓”,上下意,詩中指翻山越嶺。“幾登頓”“無暫閒”,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馬不停蹄.在崇山峻嶺中奔走的情景。以“幾”修飾“登頓”,可見行人已走的路程之長。這兩句落筆“山行”,既點題,也為後文作了鋪墊。

頷聯寫行人在鳥道上跋涉已久,一定非常疲憊,走出漫長崎嶇的山坡,滿以為山路已盡,展現在面前的將是一望無際的平川,誰知起伏的山巒又如剛才走過的山一樣橫亙在面前。用一“出”字、一“猶”字,生動地顯示了行人錯以為山路已盡的興奮,以及看到眼前橫亙的山巒後失望、厭煩的情緒。兩句詩一揚一抑,既寫山路,又寫行人;寫山路迴應“幾登頓”,寫行人迴應“無暫閒”;寫山行非常真切,寫行人十分細膩。

頸聯描寫山間的具體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樹,樹色蒼涼,令人頓生寒意。詩人驅馬趕路,走出長阪,又入羣山,“山行”的辛苦、乏味自在不言之中。現在又要過激流,穿寒鬆,荒寒的景象使山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厭倦之感。

尾聯詩人在自覺厭倦之時,馬上自激自勵:王事未盡,不當思歸。“王程”二字總管“山行”,點明瞭此次”山行”的意義。“顧刀環”句用漢朝李陵的典故。李陵留匈奴後,漢使任立政等見到他,難以私下説話,便向他使眼色,井屢屢撫摸刀環,“環”與“還”諧音,示意其歸還漢朝。在這裏,詩人説“且莫顧刀環”,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盡,公事未了,決不能中途而止。詩人以明確的盡職意識,戰勝了“山行”的疲倦、孤寂,詩的情調也為之一振,表現出盛唐邊塞生活中所洋溢的進取精神。

這首詩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總多,富於典型性。全詩八句,以“山行”為線索,前六句與山行之所見,意境真切,使人如臨其境;後兩句寫山行之所想,情緒昂揚,一派盛唐風調。

註釋 篇四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出身於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後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於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青年時期的杜牧,懷有經邦濟世之志,喜讀兵書,為人剛直不阿,敢於指陳時弊。後來,由於捲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旋展,終於墮入頹廢享樂、縱情聲色的生活裏面。

杜牧在文學方面,主張文以致用,強調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提倡言之有物,樸實無華的文風;反對無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麗柔靡的文壇上,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鍊、自然,很多名篇為後人所傳誦。由於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後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或為李商隱並提,稱為“李杜”。杜牧雖然寫了一些進步詩篇,但也寫了不少消極頹廢、趣味低下的作品,這些含有糟粕的詩歌,應引起注意,給予批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68e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