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學生讀書報告多篇

學生讀書報告多篇

學生讀書報告多篇

【第1篇】大學生讀書報告範文精選

大學生讀書報告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這個假期,我閲讀了彼得·聖吉博士的《第五項修煉》,寫下了我的體會。

彼得×聖吉所創立的是學習型團隊,他希望建立的組織模式能夠更適合人們的工作。在一個團隊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組成一個大的學習型羣體,使人們在團體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為目標,不斷的前進。同時在團隊中不斷髮揮自己的潛能,敢於挑戰極限,不斷創新,幫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創造知識的成果。從真正的團隊學習中體會工作生活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彼得·聖吉博士的《第五項修煉》對每一項修煉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五項修煉的結合也恰到好處,指出了個人與組織間的密切關係,使人讀後深受感觸:分別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團隊學習、全局思考。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煉就是要建立個人“願景”,保持創造性張力,看清結構性衝突,誠實地面對真相,學會運用潛意識。能夠運用自我超越的人,可以不斷實現他們心裏的願望,我覺得自我超越就是一種精神力量。當人們希望達到某些願望的時候,首先要有“我想達到”的願望,這種願望越強烈,願望能夠實現的機會就越大。對於能夠自我超越的人,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就好像雕刻家一樣,全心投入,不斷的創新和超越,是一種真正的學習。鼓勵別人追求“自我超越”的力量,便是你自己先認真地追求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瞭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象、印象。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學習如何將我們的心智模式打開,並加以檢視和改善,有助於改變心中對於周遭世界如何運作的既有認知。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開放心靈,接受別人的想法。總之,在團體中,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樣的,一個團隊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們打開自己的心扉的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想法和意見。這樣才能打開通向成功的門窗。

3.建立共同理想。一個共同理想是團體中成員都真心追求的願景,它反映出個人的願景。而這種共同的理想就是團隊中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是可以無限放大的,是一個超越個人上升到團隊高度的概念。願景具有強大的驅動力,在追求願景的過程中,人們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勇氣,去做任何為願景所必須做的事。系統思考是建立共同願景的沃土,它的修煉需要系統思考的支撐。

4.團隊學習。團隊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試驗:在一個團隊中,大家都認真參與,每個人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集體的智商卻只有六十,這是為什麼呢?團隊學習的修練即在處理這種困境。團隊學習的修練從“深度探討”開始,深度探討是一個團隊的所有成員,在思考了所有問題之後,毫無保留的説出心中的思考而進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換言之,即在羣體中讓想法自由交流,以發現遠比個人思考更深入的見解。同時,在深入討論當中,每個人都能獲得超過自己思想數倍的思想。思想是可以傳遞的,不同方向的思想能夠使人們變得更加聰明。

5.全局思考。羣體與人類其它活動都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相互影響並要經年累月才完全展現出來。我們是羣體中的組成部分,要時時刻刻想着羣體的願望。身在團體中,想要看清所有的事情是很困難的,有的時候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護羣體的利益。而我們就應該從全局宏觀的角度思考羣體的價值取向,進而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達到個人價值與全局價值的平衡。

當然,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彼得聖吉×博士的觀點是要我們去發展學習型的團隊合作。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中學到自己需要的理論,並把這項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最近還閲讀了另一本書《沉思錄》,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説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沉思錄》是一本正大而質樸的哲學書。作者用無華的文字平鋪直敍了對宇宙、個體、時間、心靈、本性、思想、行為、生死等事物的深刻體悟,沒有刻意晦澀的思辨,沒有宂長乏味的説教,只是嚴峻而不失平和的叮囑和告誡,啟思耐品。我簡單歸納了一下,《沉思錄》説了這些道理:宇宙是流變的,時間是即逝的,名利是短暫的,人惟一的選擇,就是把握現在所過的生活;一個人退隱到何處也不如退到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寧靜是心靈的井然有序;靈魂要關照自身,要抑制一切無目的和無價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惡意的情感,使智慧僅僅用於正直的行動,每時每刻地塑造你自己,達到與滿足、樸素和謙虛結為一體的自由;要遵從自己和人類共同的本性生活,讓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的行為,追求正義、節制、仁愛、鎮定等品德的完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虔誠地默認現有條件,高貴地忍受不幸和痛苦,接受變化,死亡也是變化的一部分;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應為普遍利益行善。這些觀點,對於我們這些行色匆匆、碌碌打拼的現代人來講,無疑為一方撫慰心靈焦灼、困頓的良藥。在《沉思錄》中,我還似乎讀出了佛祖的拈花一笑和孔孟的仁愛、老莊的清靜,更窺到了當今建設和諧社會所提倡的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諧等思想的端倪。可見,真正的智慧是跨越時代、地域、宗教和種族的。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脱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脱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這本哲學書有許多閃光點,給了我很多啟示:,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以此為鑑,學會善於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種包容的心,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隨意責怪他人,要有一種克己忍讓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關係結構中,首先的原則就是友愛;堅持顧全大局、維護社會利益,要讓你的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行為,因為這符合你的本性;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生與死之間的距離是很短暫的,看看在你之後的時間,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時間,在這種無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間有什麼差距呢?因此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裏,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大學生讀書報告

回想起來,讀《第五項修煉》和《沉思錄》的過程很像接受智力加耐力的雙重挑戰。現在,受益匪淺的我十分慶幸完成了這個挑戰。而且,能夠時常温習這樣不朽而實用的偉大作品,從中汲取智慧和方法,不正是眾多學子的追求!

通過學習《第五項修煉》使我瞭解了很多相關的知識,體會頗深。

“學習型組織——第五項修煉”是當代管理大師美國麻省理工史隆學院彼得.聖吉博士通過對四千家企業的培訓研究,窮十年之功而研究、提煉、總結推出的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很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企業管理方法。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摸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系統思考。

五項修煉告訴我們:一個人怎樣從一般的人變成學習型的人。

在文中更能理解什麼是“學習”和“修煉”。在我以前的認識裏,學習無外乎是“吸收知識,或者是獲得信息”;而在這本書裏,“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創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係,以及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事實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這是一個新的觀念,因為學習乃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當然,學習還必須是“終身”貫之的!而關於“修煉”一詞。看這本書之前,我以為它談的無非是個人品德修養問題,如先哲孔子談修身養性之類。但這裏的“修煉”不僅指個人修身養性,還指組織的“修煉”。所以既有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也有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項修煉“建立並同願景”,第四項修煉“團體學習”,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

多年來關於學習型組織的論述和著作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了,綜合其對心智模式的定義、解釋,可以歸納出以下特點:它是人們長期記憶中隱含着的對世界的認知;它深植於我們心靈之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以及世界每個層面的形象、假設和故事;它包括人們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心態;每個人的心智模式與成長環境密切相關,所以每個人的心智模式也不相同;一個人的心智模式好,説明他心中的圖像清晰、準確,因此認識客觀事物就正確,他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可能失敗;因為我們很少對自己的心智模式進行反思和評價,所以這些模式很少得到改變;世界在變化,心智模式也要改變;推動世界進步的主要是思想,思想觀念是在一定的心智模式下形成的。

《第五項修煉》字字如玉,發人深思,催人覺醒,授人以漁,引人成功……今天,我僅對我當前感受最深的“心智模式”同大家分享,以求共勉。現在,我又捧起了《第五項修煉》這本書,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堅信她會為我打開另一扇窗,指引我的幸福人生,照亮我的美好前程!

“書香溢寒假,名著伴我行”的讀書活動讓我的寒假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名著是一汪泉水,時刻滋潤着我們的心靈;名著是夜晚璀璨的星星,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名著是江南醉人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而《第五項修煉》與《杜拉拉昇職記》就成為了陪伴我寒假空餘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今,知識經濟日益劇烈,職場風雲變幻莫測,沒人能準確的把握其方向。XX年的金融危機使得多家企業破產,造成成千上萬的人失業。所以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企業,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這些技巧不是先天就會的,而是靠後天的學習積累起來的,在這個靠知識武裝自己的時代,對於那些依舊只靠“蠻力”卻希望能獲得成就的人或集體來説,是可悲的,其結果註定是被時代的潮水所吞沒。因此,不斷在學習與工作中前進成為了一種有力舉措。

大學生讀書報告

《杜拉拉昇職記》講述的是主人公杜拉拉在工作中不辭辛苦,升遷途中經歷的挫折與磨難,對自己所處的公司的政治鬥爭的感悟以及她在工作中所擁有的愛情經歷,生活理念和為人處事的方式。

人的最輝煌的時間段可以説是獻給了自己的工作的。在人的前二十幾年中,努力學習,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對於學生而言,學校是温房,沒有任何的風雨,沒有任何的外界的干擾,學生很舒適的成長着,被温房中的養分滋潤着。而當脱離温房時,他們會發現,外界與自己心中所想像的是那麼與眾不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不是人人都是富二代,不是人人都有雄厚的背景,在如今的社會中,有着背景是令人羨慕的,因為它可以令你少走很多彎路,直接就可以通向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或許這對許多人來説很不公平,不過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社會,理想的公平是絕不不存在的。對於那些初出茅廬,或是已打拼過一段時間的那些沒有背景的人們來説《杜拉拉昇職記》是一本可以借鑑的書。《杜拉拉昇職記》是一部描述白領生存法則的小説.小説的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的代表,她沒有背景,受過較好的教育,走正規路子,靠個人奮鬥獲取成功。在這本書中小説主人公杜拉拉從一個民營企業做起,再經歷港台企業,慢慢的朝着自己的外企前進。

對於人一生的職業而言大致可以分為這幾個階段,就業階段,擇業階段,樂業階段。在一開始是職業在選擇你而不是你在選擇職業,當你有了一定的經驗後,可以對自己嚮往的職業開始進行選擇,而樂業,顧名思義,就是享受自己的職業了。當然很多人一輩子都處於就業階段,始終無法再向前一步,小説中的主人公拉拉,卻不是這麼一個人,她有這自己明確的目標,一心想去外企的她,歷經民營企業和港台企業的洗禮後,拉拉終於如願以償地進了通訊行業的美資500強企業db,任職華南大區銷售助理,月薪四千。那時的她,大學畢業四年了。在進入外企後,拉拉在外企的經歷跨度八年,拉拉從一個樸實的銷售助理,成長為一個專業幹練的hr經理,見識了各種職場變遷,也歷經了各種職場磨練。然後其經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同級對直接領導有了矛盾後,作為旁人,該怎麼處理,尤其是當事人自己也對上級有抱怨的時候,該怎樣處理?當直接上司和間接上級之間對自己有不同看法的時候,該如何處理?當直接上司和更高級別上司有矛盾時,該怎麼處理?遭遇辦公室愛情的時候,該怎樣面對?遭遇情敵的時候該怎麼處理……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對於我們年輕人在實際工作中很有借鑑意義。比如在面對辦公室愛情的時候,拉拉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用機智去面對,用警覺去捍衞。但在遭到同事兼情敵的惡意攻擊的時候,不退縮,不正面衝突。尤其是絕不把工作和感情糾纏在一起,很理智地區分開來。

杜拉拉,長相中等偏上,身材是標準的ol瘦版,學歷是名校本科,沒特別顯赫的背景,如果説她有什麼最為特別的地方就是有着卓越的智商iq和eq,有着特別強烈的上進心,有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性格,正是這些,造就了她的成功。由這本書不禁讓人想到了未來的自己,畢業後的我們即將踏上工作的崗位,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與生活。所以,《杜拉拉昇職記》讓我提前瞭解了職場中所需要面臨的考驗,以便於現在能夠更好的鍛鍊自己。

相對於《杜拉拉昇職記》,《第五項修煉》更為深奧難懂。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如何構建一個學習型組織。其中,五項修煉分別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自我超越的修煉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願望,並客觀地觀察現實,對客觀現實正確的判斷。通過學習型組織不斷學習激發實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並全心投入工作、實現創造和超越;心智模式影響自我表現出來的行為,通常在剎那間決定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這就是心智模式在發揮着作用。改善心智模式我們把自己工作組織看成學習的場所,把自己工作組織看作是轉向自己的鏡子,這是心智模式修煉的起步,我們學習發掘內心世界的潛在能力,使這些能力浮在表面,並嚴加審視;共同願景指的是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發自內心的共同目標,在一個團體內整合共同願景,並有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的內在的動力,將自己與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聯繫在一起,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團體的集體智慧高幹個人智慧,團體擁有整體搭配的行動能力。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企業和人類的其他活動一樣,也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影響着,因此必須進行系統思考修煉。系統思考的修煉是建立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修煉。

《第五項修煉》提供了一套使傳統企業轉變成學習型企業的方法,使企業通過學習提升整體運作“羣體智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成為不斷創造未來的組織,從而避免了企業“夭折”和“短壽”。在如今學習型組織是一種適合時代潮流的管理方式,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一個企業才能永葆青春,不至於早早夭折。

當然在社會之中,個人終究是渺小的,集體的力量才是強大的,學習之中也是如此。所謂學無止境,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戰勝一個個困難與挫折的過程。的敵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只有打敗了自己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在學習中,我們如果團結集體的力量,積極採取其他人的意見,以沉着冷靜的頭腦來分析,才能把握全局。團隊學習不僅是自我水平的提高,也是集體水平的提升,學習的真正價值才會慢慢體現出來。

雖然現在我還是一個大一的學生,但是光陰似箭,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一眨眼就過去了,所以現在就要開始瞭解職場相應的知識。這樣才能為自己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如今的我,應該以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主,在空餘時間補充職業相關的知識。社會是殘酷的,如果時時刻刻更新自己,很快就會被淘汰。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就是一個特別值得借鑑的學習方法,相信在未來的企業工作中,團隊協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學生讀書報告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

當我拿起學校極力推薦的《第五項修煉》時,看着那些環行線路圖和那些專業術語,有些為難,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麼能以連續三年名列全美暢銷書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學校的推薦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書時我就強迫自己以讀小説讀散文的感覺來讀。還真的有效,看來真的是態度決定一切呀!慢慢我讀懂了。呵,那感覺真的像作者彼得、聖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個國小生樣端坐着,聽着他從內心深處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為我開啟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經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語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還有那些我還是有些不感興趣的圖表,都在給我以啟迪以思考。

在《第五項修煉》中,五項修煉被劃分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斷反照個人對周邊影響的一面鏡子;“改善心智模式”專注於以開放的方式,體認我們認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願景”培養成員對團體的長期承諾;“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力量,使團體力量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系統思考”極其務實,可以使我們瞭解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它的精髓是用整體的觀點觀察周圍的事物。融合五項修煉的境界就是建立學習型企業組織模型,其中的系統思考是核心,是動力,是掃除學習型企業智障的主力軍。

讀了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後,對'學習型組織'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

一,創建學習型組織必須是自主的,是自願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我們自己切實有這種迫切的需求,才會有效果.如果是上級的指令,是上級的要求,這是一種被動的,應對式的工作觀;同時必須不是趕時髦,不是追風,否則只會是形式主義.因此主動與迫切,這兩點事關創建的成敗.只有發自內心的,是出於對事業的愛,才會有成效.創建學習型組織,就是在為事業打造未來。

二,創建學習型組織沒有模版,沒有模式,沒有地圖。

創建的實踐中,才認識到原來我的認識有誤區。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過去我們搞什麼東西都習慣有什麼'模式',強調一套方法和方式,拿過來就能用.現在看,這本身就不符合學習型組織理論.每個組織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創建的切入點也會不一樣,我們強調的是差異化,是個性.達到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這需要你自己不斷設定,惟有此,才會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創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系統工程。

或許我們不知道學習型組織是什麼,但我們一定要弄清學習型組織不是什麼.學習型組織不是一項活動,我們必須明白創建學習型組織是可持續的,是永無止境的.這就符合學校的'第二曲線理論'.這樣我們才會使組織內部的變化超前於外部的變化,才會保證組織內部有足夠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競爭優勢,達到永續經營,基業長青.既然我們找到了創建學習型組織這條路,我們就不怕路遠.

四,擴展組織創造未來的能量,保證擁有組織需要的持續增長的學習力,這需要全體成員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們對過去的理論基礎研究少,那麼,現在市場的要求,需要我們來補上這一課.以改造我們的學習,改造我們的管理,提升我們的業績。

在這本書中我還喜歡一個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會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驚嚇它,它將呆着不動。現在如果你慢慢加熱,當温度從華氏70度上升到華氏80度,青蛙仍顯得若無其事。甚至自得其樂。可悲的是當温度慢慢上升時,青蛙將變得愈來愈虛弱,最後無法動彈。雖然沒有什麼限制它脱離困境,青蛙仍留在那裏直到被煮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境中激烈的變化,而不是針對緩慢漸進的變化。

大部分動態性複雜都是處於緩慢漸變的過程,極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已經為時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質是突然變壞的?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健康是突然變差的?孩子是突然變壞的?……

所以我們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放慢自己認知變化的步調,並特別注意那些細微以及不尋常的變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運。

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當閲讀到第五章時,有個例子:在學校中,老師對學生的看法,會影響那位學生的行為。珍妮個性害羞,她在新學校第一學期的成績特別差(因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師於是認為她懶散。下一個學期,老師給予珍妮的關切更少,她的成績於是更不好,因而個性更退縮。隨着時間的過去,珍妮陷入一個惡化退縮的旋渦之中,被老師冠上不認真學習的標籤後,她更加封閉。於是,被老師視為才能高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關切;而被視為才能低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卻因增強的反饋而更糟。最後演變成“差者愈差、優者愈優”。我認為老師應該公平對待學生,不應該片面的去評價對待某個學生。

通過閲讀,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着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為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並在這個團體中,一羣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補長短,為共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並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第2篇】中學生讀書調查報告

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書是進步的階梯。如果人們不讀書,那就沒有精神的糧食,所以大家都離不開書本。那大家都喜歡什麼書呢?這都往往因人而異,有的喜歡漫畫,有的喜歡童話,有的喜歡伊索寓言……對於大家的課外閲讀情況,我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

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青少年時期,他們熱情活潑,求知慾強,帶有很強的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已不滿足於課堂內的書本閲讀,而是渴望從更廣泛的渠道去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以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課外閲讀就是最好的途徑,是課內閲讀的進一步延伸和補充,對課內閲讀起到強化和促進作用。但是,當前中學生的課外閲讀情況並不容樂觀,存在許多不足或誤區,需要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課題研究的意義

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觀察,我們都發現了,平日裏我們中學生是否有時間去讀一些課外圖書,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據我觀察,身邊的同學中讀課外書的的確是多的,關於他們所讀的書的內容是比較讓人的擔心的,我並不認為看一些言情小説有什麼不好,但是如果一味地鑽在這種書堆裏,我想:從大體上看,是弊大於利,所以在青少年中提倡健康讀書是很有必要的其實大家都知道讀書很重要,都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盅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奇妙。最近幾年的“國民閲讀調查”也顯示,還沒有人敢説“讀書不重要”,大概是怕別人説自己不思長進、沒理想和追求。那麼為什麼大家不去幹重要的事情,而去幹不重要的事情呢?讀了半天,人也讀呆了,工作還成問題,還奢談什麼“黃金屋”、“千盅粟”、“顏如玉”哦!乾脆不讀了,,打psp去,k歌去。專家們及時提醒,不要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讀書,讀書能夠讓你增加智慧,保持尊嚴;更多的人説,智慧和尊嚴先免談,我需要增加財富,保持健康。

管理者和專家們並不認同這種庸俗的觀點,還在不斷地追問:你們為什麼不讀書呢?為什麼?當被追問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説:沒有時間讀書(盯着電視發傻的時間挺多),沒有讀書的習慣(上網的習慣有了,還上癮),書的價格太貴了(比一個漢堡包還貴)。這些當然都是藉口。當所有的人都在為不幹一件事情而找藉口的時候,這件事情就不是用簡單的理由可以解釋的了。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

通過調查分析了中學生閲讀的幾點情況:

1、讀書時間不足

2、缺乏閲讀興趣

3、閲讀空間越來越少

4、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

5、閲讀的選擇類型

調查中引發的思考:

課外閲讀無疑是重要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説的:“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他的話形象地告訴我們,課外閲讀是開拓學生視野,開闊學生思路的一條重要途徑。從閲讀熱情和重視課外閲讀,語文成績也相對較好的學生的個例中,我們也明顯地感覺到了他們對課外閲讀的重要性的認識。只是苦於沒有太多的時間放在上面,因此雖有對重要性的認識,卻不能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我們應該學會閲讀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地安排好閲讀時間,也要懂得挑選好合理的閲讀材料,培養自己良好的閲讀習慣。我們還應該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走出來,有意識地把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出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

健康的課外讀物的閲讀益於身心發展和思想、審美等各方面素質的提高,而作為一箇中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仍然是其主要任務,課外閲讀只是一種課堂學習的有力補充。所以,中學生必須擺正主從位置,以便於合理安排時間

通過數據分析後,我小組成員認為當今中學生閲讀量是十分大的。同學們都認為閲讀對於自身的消遣娛樂和素質培養是很重要的。數據顯示,中學生十分喜愛雜誌,因為它時效性強、內容更新頻繁且迎合了中學生對於流行追求的心理。小説、中外名著雖然內容充實、文化底藴頗深,對中學生素質培養有良好的效果,但因為書中所講內容通常陳舊,離同學們生活甚遠,難以引起同學們的共鳴。但這種忽略經典文學、優秀作品的現象是不容小覷的,中學生是處在一個生理、心理髮育成長的階段,是非善惡的分辨能力還不成熟,在文化多樣性的現今社會中,是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的。在調查過程中,中學生中男生更側重於科幻、武俠、軍事、體育等書刊。而女生則側重於言情、少女漫畫、時尚雜誌、文學雜誌等。

通過調查,我們對中學生閲讀情況得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1、閲讀目的多趨向自娛

調查中有的學生認為讀名著或其他小説是為了“消遣和娛樂”,且大多在課外時間閲讀。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讀名著是為了“提高文學欣賞能力”,且帶有極大的閲讀嚮往和興趣。從文學名著中可以認識我們生活的社會、認識他人、瞭解自我,真正理解成功的含義,探索生命的價值,培養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和品質。

3、閲讀願望因課業負擔而受到影響

4、閲讀方式缺乏正確引導

在對名著選擇上,僅有10%的學生是獨立地按照自己的特定目的去選擇的;17%的高中生是通過父母、老師的指導去選擇的;16%的學生是根據報刊推介而作出選擇的。從這裏看出,老師、家長、各種傳播媒介宣介文學名著,對中學生選擇作品有很大幫助。在閲讀名著時,作筆記的高中生佔7%;對閲讀中發現的問題,會使用相關方面的工具書,或向老師請教的高中生有0.8%。偶爾與同學探討所讀過的名著的學生只有佔7%。由此可見,加強對中學生閲讀文學名著的指導是多麼迫切需要。

此外,被調查的學生當中,經常將時間放在閲讀上的非常有限,閲讀的書籍大多是休閒性雜誌或小説,更多的學生則是願意去泡網吧娛樂。

(三)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文學名著是歷史文化遺留的精品。讀一本好的書,就像沐浴在春風中,讓人心曠神怡,讀者與作者彷彿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面對面地在交流,在這種感召下,讀者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而這種共鳴可能會伴隨讀者一生。可見,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心理、思維等還在成長的中學生來説,是多麼重要的啊!它對於提高中學生的文化底藴和人文素養,激勵他們去創新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應努力去弘揚這一文化精神,以此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2、中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後備軍、潛動力,其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同等重要。所以,學校、老師、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廣泛閲讀,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並且在旁指導、培養其獨立自主的去選擇圖書或雜誌,學會有自己的主見,多對自己的行為反思,,同時學校還可以多舉辦一些閲讀交流活動,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增長見識、開拓眼界。除此之外,學校、老師、家長、還要促進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正確的思想觀念來指導自己的閲讀行為。

3、中學生自身要學會選擇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圖書外,外部社會的客觀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不難發現,現在的書店、報刊亭、書攤等出售圖書的地方,不乏有粗製濫造的圖書,但卻堂而皇之的擺出來賣,可見圖書市場的監管機制尚不完善。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難保思維尚不成熟的中學生不受到影響。所以政府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管制力度,規範圖書市場的運行。為中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以此薰陶中學生的性情,為中學生閲讀做出正確的指導。政府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快完善公共設施建設,例如公共圖書館、圖書室。從調查情況看,學生買書者多,借書者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城市、街區缺少相關設施。而中學生課外閲讀的書籍要做到“買”和“借”並舉才是正確的閲讀途徑,單憑書籍封面介紹或粗略的瀏覽一遍就決定購買,會很容易出現買後後悔的情況,這不僅浪費了錢,還達不到閲讀的目的。所以建設正規的圖書館、圖書室是非常重要的。受益的不單是中學生,還有廣大市民,對建設先進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作為一名中學生,自身要積極、主動地去接受先進的、優秀的文化作品,拒絕、抵制腐朽、落後的文化作品。要在閲讀中多思考、多記筆記,虛心向老師、家長請教,或者運用工具書來解答疑問。自身不單要學會自律、自制,還要幫助其他的同學正確地進行閲讀。與同學多交流閲讀心得,吸取他人的經驗和教訓,也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了對方,從而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促進了自身的修養和文學素養。

【第3篇】9月大學生讀書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大學生讀書情況調查報告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通過網上發佈問卷調查的形式,藉助新浪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站問卷鏈接,擴大問卷調查範圍,面向各省高校學生進行調查。將通過填寫得到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並用百分比的形式呈現出來。最後共收到122份調查問卷。

(三)調查內容:從大學生閲讀時間、閲讀習慣、閲讀領域以及大學生活等方面進行調查。具體內容見附在本文最後的調查問卷。

1.收到有效問卷122份,其中男生56人(約佔45.90%),女生66人(約佔54.10%);大一學生50人(約佔40.98%),大二學生70人(約佔57.38%),大三學生2人(約佔1.64%)。因此主要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

2.在以最喜歡哪種途徑讀書及其大概比例中的調查結果為:約53.11%的同學閲讀紙質書,約28.08%的同學閲讀電子書和網上讀書,約18.80%閲讀報刊雜誌。由此看出,紙質書仍然是大學生們閲讀的主要途徑,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電子書和網上閲讀也以迅猛的勢頭增長。

3.關於每天是否讀書的問題,只有約19.67%的同學選擇是,約55.74%的同學選擇基本能做到,而24.59%的同學選擇了不是,只是偶爾會讀。超過半數的同學基本能做到每天都閲讀。

4.關於平均每天會花多長時間閲讀,約6.56%的同學在三小時以上,約67.21%的同學在13小時之間,約22.95%的同學選擇少於1小時,而約3.28%的同學選擇了基本不看書。由此看來,大部分同學每天的閲讀時間在13小時左右。

5.除課本外平均每個月會讀幾本書,約6.56%的同學選擇0本,約73.77%的同學選擇13本,約14.75%的同學選擇46本,約4.92%的同學選擇了6本以上。

6.在暑假生活中閲讀了多少本書,約6.56%的同學選擇0本,約50.82%的同學選擇了12本(含2本),約34.43%的同學選擇了34本(含4本),只有約8.2%的同學選擇了5本及以上。

7.面對豐富的大學生活,面對時間的安排,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傾向,他們最注重哪點,這道題給出了答案。約14.75%的同學更喜歡學習,當學霸,約27.87%的同學更喜歡閲讀,增長知識,約14.75%的同學更喜歡看電影,放鬆身心,約3.28%的同學更喜歡上網,享受時光,約29.51%的同學更喜歡參加社團或者兼職,鍛鍊能力,而約9.84% =的同學選擇了其他。因為很可能喜歡大學生活的許多部分,因此這道題設為單選題,由此評估出哪一方面最得大學生重視。而由該樣本得到,參加社團和兼職來鍛鍊能力最為受喜歡,緊隨其後的就是閲讀。因此當代大學生還是很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的。

8.關於通常的閲讀地點的問題,約55.74%的同學選擇圖書館,36.07%的同學選擇自習教室,約73.77%的同學選擇寢室,約55.74%的同學選擇家,約22.95%的同學選擇書店,約1.64%的同學選擇食堂,約6.56%的同學選擇其他。由此可見,寢室、圖書館、家和自習教室還是比較大眾的讀書地點。

9.關於閲讀主要的問題,約70.49%的同學通過自己購買,約55.74%的同學通過到圖書館借閲,約42.62%的同學通過向他人借閲,約55.74%的同學通過下載到手機上閲讀,約32.79%的同學通過網上閲讀,約3.28%的人選擇其他方式。由此可見,自己購買到圖書館借閲和下載到手機上閲讀是閲讀的主要。

10.關於喜歡什麼類型的書籍,約59.02%的同學選擇了文學名著,約50.82%的同學選擇通俗小説,約34.43%的同學選擇歷史傳記,約21.31%的同學選擇經濟管理,約40.98%的同學選擇生活勵志,約14.75%的同學選擇宗教哲學,約19.76%的同學選擇自然科學,約6.56%的同學選擇軍事,約1.64%的同學選擇法律,約32.79%的同學選擇專業書籍,約14.75%的同學選擇其他。排在前三名的是文學名著通俗小説和生活勵志,而專業書籍得到的喜愛程度仍然不夠。

11.在更喜歡哪種類型的文學作品中,約72.13%的同學選擇小説,約8.2%的同學選擇散文,約3.28%的同學選擇詩歌,約1.64%的同學選擇其他,約11.48%的同學選擇都喜歡,約3.28%的同學選擇不喜歡文學類。因此小説仍然是同學們的首選。

12.老師推薦的與專業相關的書是否積極去讀的問題,約22.95%的同學選擇通常都會找來看,約67.21%的同學選擇看一些,約9.84%的同學選擇從未。大部分的同學會看一些老師推薦的與專業相關的書籍。

13.關於是否會做讀書筆記的問題,約19.67%的同學選擇會,約34.43%的同學選擇不會,約45.9%的同學選擇偶爾,一些。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有做一些讀書筆記的習慣,但也有相當比例的同學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14.遇到喜歡的書,通常的做法,約59.02%的同學選擇用最快的時間將它讀完,約14.75%的同學選擇按照自己的計劃閲讀,約21.31%的同學選擇有時間就拿出來翻兩頁,約4.92%的同學選擇虎頭蛇尾,通常看不完。因此超過半數的同學還是對閲讀充滿興趣,但要注意是否會因為讀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甚至是小説),影響自己本來安排去做的事情。

15.關於對自己讀書量的評估,0%的同學認為自己讀書很多,約4.92%的同學選擇較多,約62.3%的同學選擇一般,約22.95%的同學選擇較少,約9.84%的同學選擇很少。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的讀書量還是不足,從中獲取的知識更是不夠。

16.大學生是否會關注和閲讀暢銷書,約31.15%的同學選擇會,約60.66%的同學選擇只是知道大概,不會去讀,約8.2%的同學選擇不關注。大部分大學生知道知道大概,這是緊跟時代步伐的一種表現,不能對於時代潮流熟視無睹,但也要仔細甄別,不能跟風而動,選擇適合自己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書。

17.關於對於網絡小説的看法,約24.59%的同學認為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比較符合年輕人的口味,約22.95%的同學認為充分利用現代載體,利於傳播,約14.75%的同學認為內容和寫作技巧有待進一步提高,約37.7%的同學認為整體品位不高,質量較差。比較多數的同學不看好網絡小説,這是要在魚目混雜的書堆裏有雙明辨的慧眼,當然也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有一些比較優秀的網絡小説,但不能只作為消遣的工具。

18.讀書應該是求質還是求量的問題,約34.43%的同學選擇了寧可少讀,也要讀得有質量,約27.87%的同學選擇了泛讀,瞭解大意,能讀更多的書,約37.7%的同學選擇了努力既求質又求量,當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這樣看來,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三者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因此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同學做出自己不同的選擇。怎樣讀得既有質又有量,值得我們的思考,我們是不是應該擠出更多的時間來閲讀,或者做些讀書筆記,提升我們讀書的質量。

19關於閲讀動力的話題,完全出於興趣愛好這一選項被選次數佔有效問卷總數的百分率約為83.61%,提高學習成績約為16.39%,拓展知識面,跟上時代步伐約為52.46%,提高個人素養和品位約為57.38%,消遣,打發時光約為45.9%,選擇其他的約為4.92%。可見,閲讀對於大學生們來説,並非是絕對功利的,絕大多數的閲讀是出自興趣愛好。提高個人素質也是大學生閲讀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其對於未來人生的塑造也是很有幫助的,在講究各方面素質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更應該拓寬知識面,閲讀確實是一種良好的途徑。

20關於閲讀最大困惑的問題,約21.31%的同學選擇了不知道讀什麼,約14.75%的同學選擇不知道怎樣讀,約19.67%的同學選擇 不知道讀了有什麼意義,約57.38%的同學選擇讀了但記不住,約40.98%的同學選擇讀了但用不上或者不會用。相對來説,閲讀之後記不住和不會用成為大學生們的閲讀困惑。怎樣學以致用,也許也是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要思考的。

21.閲讀帶來的最大幫助,約9.84%的同學選擇學到了很多知識,有助於學業,約29.51%的同學認為閲讀有利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提升素質,約21、31%的同學認為閲讀活用了課餘時間,使身心放鬆,約39.34%的同學認為閲讀拓展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0%的同學認為沒有幫助。由此可見,閲讀總歸是給大學生帶來了正面效應,以這些樣本來説,拓展視野和知識面尤其幫助大學生是在哪些方面,更加是出於其本身的主觀能動性。

【第4篇】關於大學生讀書情況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大學生來説,旅遊已經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開闊視野的方式,然而,讀萬卷書反而變得不易。如今,有了來自網絡上游戲、電影、追劇等的誘惑,或者面對更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讀書時間是否被一再壓縮?在手機上看電子書變得更加容易而且方便,而紙質書是否還受同學們的青睞?那麼現在的大學生是否還能像過去一樣讀名著讀到熱血沸騰,還是他們有了新的更廣闊的讀書領域,亦或是沉浸在網絡小説中無法自拔?而對於專業方面的書籍以及現在如火如荼的暢銷書,同學們又秉持什麼態度呢?以上這些就是我這次調查報告所調查及研究的問題。

(一)調查時間:xx年8月5日xx年8月12日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通過網上發佈問卷調查的形式,藉助新浪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站問卷鏈接,擴大問卷調查範圍,面向各省高校學生進行調查。將通過填寫得到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並用百分比的形式呈現出來。最後共收到122份調查問卷。

(三)調查內容:從大學生閲讀時間、閲讀習慣、閲讀領域以及大學生活等方面進行調查。具體內容見附在本文最後的調查問卷。

(四)調查數據:

1.收到有效問卷122份,其中男生56人(約佔45.90%),女生66人(約佔54.10%);大一學生50人(約佔40.98%),大二學生70人(約佔57.38%),大三學生2人(約佔1.64%)。因此主要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

2.在以最喜歡哪種途徑讀書及其大概比例中的調查結果為:約53.11%的同學閲讀紙質書,約28.08%的同學閲讀電子書和網上讀書,約18.80%閲讀報刊雜誌。由此看出,紙質書仍然是大學生們閲讀的主要途徑,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電子書和網上閲讀也以迅猛的勢頭增長。

3.關於每天是否讀書的問題,只有約19.67%的同學選擇是,約55.74%的同學選擇基本能做到,而24.59%的同學選擇了不是,只是偶爾會讀。超過半數的同學基本能做到每天都閲讀。

4.關於平均每天會花多長時間閲讀,約6.56%的同學在三小時以上,約67.21%的同學在13小時之間,約22.95%的同學選擇少於1小時,而約3.28%的同學選擇了基本不看書。由此看來,大部分同學每天的閲讀時間在13小時左右。

5.除課本外平均每個月會讀幾本書,約6.56%的同學選擇0本,約73.77%的同學選擇13本,約14.75%的同學選擇46本,約4.92%的同學選擇了6本以上。

6.在暑假生活中閲讀了多少本書,約6.56%的同學選擇0本,約50.82%的同學選擇了12本(含2本),約34.43%的同學選擇了34本(含4本),只有約8.2%的同學選擇了5本及以上。

7.面對豐富的大學生活,面對時間的安排,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傾向,他們最注重哪點,這道題給出了答案。約14.75%的同學更喜歡學習,當學霸,約27.87%的同學更喜歡閲讀,增長知識,約14.75%的同學更喜歡看電影,放鬆身心,約3.28%的同學更喜歡上網,享受時光,約29.51%的同學更喜歡參加社團或者兼職,鍛鍊能力,而約9.84% =的同學選擇了其他。因為很可能喜歡大學生活的許多部分,因此這道題設為單選題,由此評估出哪一方面最得大學生重視。而由該樣本得到,參加社團和兼職來鍛鍊能力最為受喜歡,緊隨其後的就是閲讀。因此當代大學生還是很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的。

【第5篇】大學生課外讀書調查報告範文

如今社會迅速發展,大學生的讀書情況值得我們去研究調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課外讀書調查報告,歡迎閲讀!

大學生課外讀書調查報告

經統計,結果出乎我的意料,發現大家先不論讀的是什麼,但最起碼都是挺重視讀書,受調查的所有人(100%)都認為大學生是應該多讀書的。有63.6%的人每學期可以看6本以上的書,所有人每天讀書都可以達到一個小時以上,有27.3%的人甚至可以達到4個小時的閲讀量。同學們普遍也可以在假期花費5%~10%的時間來讀書,這種讀書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但態度端正並不代表就是喜愛,當問及平時最愛的課外活動且只能選一個時,45.5%選擇了上網,27.3%的人選擇了上街,還有18.2%選擇了唱歌,運動只有9.1%,讀書則完全被拋棄了。

在當今的社會,物質文明日益地發展,新鮮有趣的事物是層出不窮,以前學生日常的課餘活動正漸漸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上網,聊天,逛街,購物,ktv……網絡的魅力遠遠超越了書本,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過多的閒暇時間投入在網上,網絡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上網已成為了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就連閲讀也是一樣的逃脱不過,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就算是看書,其中選書原由有27.3%的人是因為網上排名,閲讀的主要途徑有54.5%的人還是通過網絡在線或下載!

高校在校生一直被視為一個最主要的閲讀羣體,但同樣他們的紙質媒體閲讀目前也在大幅度下降。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到網上下載文章與書來讀。用他們自己的話説,省錢又省時,何樂而不為!

但他們往往忽視了一點,網上的知識缺乏系統性,網上的書籍與知識也是不完備的,網上閲讀只能算瀏覽。而文科學習涉及到的好多書籍,需要精讀,就是説需要一個反覆閲讀、咀嚼思考的過程。一個具備相當人文素質的大學生,僅僅能夠獲得信息還不夠,還必須經過認真的努力,通過課內與課外的閲讀,培養一種思考能力,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學術訓練,以至能夠加工、利用這些信息。

而且在剛才提到的高閲讀量(63.6%的人每學期可以看6本以上的書)中,又有多少的含金量呢?大學生喜歡的書籍類型前三名是網絡文學,校園作品和文學名著;閲讀的雜誌有54.5%是時尚休閒類;81.8%的人閲讀課外書的原因是滿足個人興趣需要;當大家提到“書”這個名詞時,潛意識中反映出來的幾乎都是小説。

這説明了什麼?大家是在讀書,但絕大多數都是在讀閒書。與自己專業,自己未來都無關緊要的書,大量的湧進了好不容易爭來取的讀書時間!整合起來就是這樣的,每週下課後,上網,順便下些電子小説,回來到寢室就開始大量的閲讀,看累了還可以拿些時尚休閒類的雜誌來看,到了週六、日女生去唱ktv,完了去逛街、買衣服,男生就繼續上網或打點籃球做做運動。

大部分大學生的課餘生活就這樣虛度了。但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閲讀的出發點是滿足未來社會的需要,他們喜歡讀名人傳記,自然科學,經濟類、紀實類和哲學,他們會看外語類雜誌,這些人不能説他們一定會成功,但相信這樣一句話:“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他們準備了,所以成功的機率也就大了!

通過這次調查,希望更多的大學生可以抓住課餘時間,去好好的讀書,讀好書,讀有用的書,讀紙質書!

大學生讀書情況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大學生來説,旅遊已經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開闊視野的方式,然而,讀萬卷書反而變得不易。如今,有了來自網絡上游戲、電影、追劇等的誘惑,或者面對更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讀書時間是否被一再壓縮?在手機上看電子書變得更加容易而且方便,而紙質書是否還受同學們的青睞?那麼現在的大學生是否還能像過去一樣讀名著讀到熱血沸騰,還是他們有了新的更廣闊的讀書領域,亦或是沉浸在網絡小説中無法自拔?而對於專業方面的書籍以及現在如火如荼的暢銷書,同學們又秉持什麼態度呢?以上這些就是我這次調查報告所調查及研究的問題。

(一)調查時間:8月5日8月12日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通過網上發佈問卷調查的形式,藉助新浪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站問卷鏈接,擴大問卷調查範圍,面向各省高校學生進行調查。將通過填寫得到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並用百分比的形式呈現出來。最後共收到122份調查問卷。

(三)調查內容:從大學生閲讀時間、閲讀習慣、閲讀領域以及大學生活等方面進行調查。具體內容見附在本文最後的調查問卷。

(四)調查數據:

1.收到有效問卷122份,其中男生56人(約佔45.90%),女生66人(約佔54.10%);大一學生50人(約佔40.98%),大二學生70人(約佔57.38%),大三學生2人(約佔1.64%)。因此主要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

2.在以最喜歡哪種途徑讀書及其大概比例中的調查結果為:約53.11%的同學閲讀紙質書,約28.08%的同學閲讀電子書和網上讀書,約18.80%閲讀報刊雜誌。由此看出,紙質書仍然是大學生們閲讀的主要途徑,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電子書和網上閲讀也以迅猛的勢頭增長。

3.關於每天是否讀書的問題,只有約19.67%的同學選擇是,約55.74%的同學選擇基本能做到,而24.59%的同學選擇了不是,只是偶爾會讀。超過半數的同學基本能做到每天都閲讀。

4.關於平均每天會花多長時間閲讀,約6.56%的同學在三小時以上,約67.21%的同學在13小時之間,約22.95%的同學選擇少於1小時,而約3.28%的同學選擇了基本不看書。由此看來,大部分同學每天的閲讀時間在13小時左右。

5.除課本外平均每個月會讀幾本書,約6.56%的同學選擇0本,約73.77%的同學選擇13本,約14.75%的同學選擇46本,約4.92%的同學選擇了6本以上。

6.在暑假生活中閲讀了多少本書,約6.56%的同學選擇0本,約50.82%的同學選擇了12本(含2本),約34.43%的同學選擇了34本(含4本),只有約8.2%的同學選擇了5本及以上。

7.面對豐富的大學生活,面對時間的安排,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傾向,他們最注重哪點,這道題給出了答案。約14.75%的同學更喜歡學習,當學霸,約27.87%的同學更喜歡閲讀,增長知識,約14.75%的同學更喜歡看電影,放鬆身心,約3.28%的同學更喜歡上網,享受時光,約29.51%的同學更喜歡參加社團或者兼職,鍛鍊能力,而約9.84% =的同學選擇了其他。因為很可能喜歡大學生活的許多部分,因此這道題設為單選題,由此評估出哪一方面最得大學生重視。而由該樣本得到,參加社團和兼職來鍛鍊能力最為受喜歡,緊隨其後的就是閲讀。因此當代大學生還是很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的。

8.關於通常的閲讀地點的問題,約55.74%的同學選擇圖書館,36.07%的同學選擇自習教室,約73.77%的同學選擇寢室,約55.74%的同學選擇家,約22.95%的同學選擇書店,約1.64%的同學選擇食堂,約6.56%的同學選擇其他。由此可見,寢室、圖書館、家和自習教室還是比較大眾的讀書地點。

9.關於閲讀主要來源的問題,約70.49%的同學通過自己購買,約55.74%的同學通過到圖書館借閲,約42.62%的同學通過向他人借閲,約55.74%的同學通過下載到手機上閲讀,約32.79%的同學通過網上閲讀,約3.28%的人選擇其他方式。由此可見,自己購買到圖書館借閲和下載到手機上閲讀是閲讀的主要來源。

10.關於喜歡什麼類型的書籍,約59.02%的同學選擇了文學名著,約50.82%的同學選擇通俗小説,約34.43%的同學選擇歷史傳記,約21.31%的同學選擇經濟管理,約40.98%的同學選擇生活勵志,約14.75%的同學選擇宗教哲學,約19.76%的同學選擇自然科學,約6.56%的同學選擇軍事,約1.64%的同學選擇法律,約32.79%的同學選擇專業書籍,約14.75%的同學選擇其他。排在前三名的是文學名著通俗小説和生活勵志,而專業書籍得到的喜愛程度仍然不夠。

11.在更喜歡哪種類型的文學作品中,約72.13%的同學選擇小説,約8.2%的同學選擇散文,約3.28%的同學選擇詩歌,約1.64%的同學選擇其他,約11.48%的同學選擇都喜歡,約3.28%的同學選擇不喜歡文學類。因此小説仍然是同學們的首選。

12.老師推薦的與專業相關的書是否積極去讀的問題,約22.95%的同學選擇通常都會找來看,約67.21%的同學選擇看一些,約9.84%的同學選擇從未。大部分的同學會看一些老師推薦的與專業相關的書籍。

13.關於是否會做讀書筆記的問題,約19.67%的同學選擇會,約34.43%的同學選擇不會,約45.9%的同學選擇偶爾,一些。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有做一些讀書筆記的習慣,但也有相當比例的同學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14.遇到喜歡的書,通常的做法,約59.02%的同學選擇用最快的時間將它讀完,約14.75%的同學選擇按照自己的計劃閲讀,約21.31%的同學選擇有時間就拿出來翻兩頁,約4.92%的同學選擇虎頭蛇尾,通常看不完。因此超過半數的同學還是對閲讀充滿興趣,但要注意是否會因為讀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甚至是小説),影響自己本來安排去做的事情。

15.關於對自己讀書量的評估,0%的同學認為自己讀書很多,約4.92%的同學選擇較多,約62.3%的同學選擇一般,約22.95%的同學選擇較少,約9.84%的同學選擇很少。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的讀書量還是不足,從中獲取的知識更是不夠。

16.大學生是否會關注和閲讀暢銷書,約31.15%的同學選擇會,約60.66%的同學選擇只是知道大概,不會去讀,約8.2%的同學選擇不關注。大部分大學生知道知道大概,這是緊跟時代步伐的一種表現,不能對於時代潮流熟視無睹,但也要仔細甄別,不能跟風而動,選擇適合自己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書。

17.關於對於網絡小説的看法,約24.59%的同學認為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比較符合年輕人的口味,約22.95%的同學認為充分利用現代載體,利於傳播,約14.75%的同學認為內容和寫作技巧有待進一步提高,約37.7%的同學認為整體品位不高,質量較差。比較多數的同學不看好網絡小説,這是要在魚目混雜的書堆裏有雙明辨的慧眼,當然也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有一些比較優秀的網絡小説,但不能只作為消遣的工具。

18.讀書應該是求質還是求量的問題,約34.43%的同學選擇了寧可少讀,也要讀得有質量,約27.87%的同學選擇了泛讀,瞭解大意,能讀更多的書,約37.7%的同學選擇了努力既求質又求量,當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這樣看來,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三者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因此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同學做出自己不同的選擇。怎樣讀得既有質又有量,值得我們的思考,我們是不是應該擠出更多的時間來閲讀,或者做些讀書筆記,提升我們讀書的質量。

19關於閲讀動力的話題,完全出於興趣愛好這一選項被選次數佔有效問卷總數的百分率約為83.61%,提高學習成績約為16.39%,拓展知識面,跟上時代步伐約為52.46%,提高個人素養和品位約為57.38%,消遣,打發時光約為45.9%,選擇其他的約為4.92%。可見,閲讀對於大學生們來説,並非是絕對功利的,絕大多數的閲讀是出自興趣愛好。提高個人素質也是大學生閲讀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其對於未來人生的塑造也是很有幫助的,在講究各方面素質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更應該拓寬知識面,閲讀確實是一種良好的途徑。

20關於閲讀最大困惑的問題,約21.31%的同學選擇了不知道讀什麼,約14.75%的同學選擇不知道怎樣讀,約19.67%的同學選擇 不知道讀了有什麼意義,約57.38%的同學選擇讀了但記不住,約40.98%的同學選擇讀了但用不上或者不會用。相對來説,閲讀之後記不住和不會用成為大學生們的閲讀困惑。怎樣學以致用,也許也是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要思考的。

21.閲讀帶來的最大幫助,約9.84%的同學選擇學到了很多知識,有助於學業,約29.51%的同學認為閲讀有利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提升素質,約21、31%的同學認為閲讀活用了課餘時間,使身心放鬆,約39.34%的同學認為閲讀拓展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0%的同學認為沒有幫助。由此可見,閲讀總歸是給大學生帶來了正面效應,以這些樣本來説,拓展視野和知識面尤其幫助大學生是在哪些方面,更加是出於其本身的主觀能動性。

【第6篇】大學生讀書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讀書是一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行為活動,那大學生的讀書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本文大學生讀書情況調查報告範文,和你一起看看。

一、大學生的讀書現狀

現狀一:大學生讀書時間少。

對本院大一到大四100名大學生讀書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5%的大學生平均每天讀書時間超過1小時,只有5%的學生平均每天讀書時間超過3小時,其餘65%的學生平均每天讀書時間都少於1小時。

現狀二:大學生讀書類型多樣。

在對大學生讀書內容調查中發現,35%的學生選擇了經濟管理類圖書,這與我們學校是一個財經類大學有極大的關係,32%的學生選擇休閒娛樂性圖書,如漫畫、時尚雜誌等,一名大三學生解釋説:平時課業負擔很重,讀書時間本來就比較少,讀這些休閒類書籍能讓我放鬆下來,給自己減減壓。20%的學生選擇了經典名著類別的書籍,他們認為這些書籍是真正的精華,能讓他們汲取到真正的養分。調查結果顯示,喜歡軍事類、歷史性讀物、時政書籍的學生也有不少。

現狀三:大學生讀書功利性強。

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讀書功利性逐漸加強。很多技能型、實用型的書籍佔書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這些書籍中,英語四六級考試書籍、計算機等級考試書籍、考研書籍、bec、toefl、ielts等考試書籍最受青睞。在課外讀書時間中,這類書籍也已經成為了首選。不難發現,這些書籍中大部分與英語有關。在走訪幾家大型書店時也發現,書店擺在最顯眼位置、最暢銷的也往往是各類備考書。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大、讀書是立足於現實社會的需要的。

現狀四:閲讀渠道多樣,電子閲讀成為時尚。

在你通過什麼方式閲讀?的問題上,44%的同學選擇了從圖書館借閲,20%的學生選擇自己購買,31%的學生選擇了通過網絡渠道。從中可以看出,圖書館成為大學生閲讀的主要渠道,對大學生擴大閲讀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從結果中也明顯地發現電子閲讀越來越成為大學生閲讀不可忽視的媒介。隨着網絡時代的到來,電子讀物的出現已經開始挑戰傳統的紙質書籍,並悄然改變大學生的閲讀方式。

現狀五:快餐式淺閲讀漸成風尚 。

什麼叫淺閲讀、快餐化?根據這些年的有關報道,大致可以歸結為:一是鼓吹所謂的讀圖時代二是鼓吹所謂的速讀和縮讀三是鼓吹時尚閲讀和輕鬆閲讀。在對我校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承認自己的閲讀比較快餐化,通常以瀏覽為主。僅有少數學生對自己比較偏愛的讀書會精讀甚至重複讀。

通過以上調查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的讀書生活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大多數學生能通過讀書充實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心靈世界;憂的是在讀書內容、讀書方式的選擇上以及在讀書時間的分配上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造成這種讀書現狀的原因的思考。

二、大學生讀書現狀成因分析

1、網絡和休閒娛樂擠佔了大部分讀書時間。

網絡日新月異的發展和休閒娛樂活動的多樣化,使得大學生們不再滿足象牙塔裏單調的讀書生活,他們的業餘時間被各種娛樂活動所佔據。如今的娛樂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如網上聊天、網絡遊戲、ktv、電影、旅遊等等。除此之外,大學校園中的人際交往也日益豐富,男女朋友、各種老鄉會、學生社團活動層出不窮,這讓剛剛從高壓式應試教育禁錮中掙脱出來的大學生們眼前一亮,不覺陶醉其間、樂此不疲,如此一來,閲讀時間更為大大減少。

2、課業負擔重也是大學生讀書較少的原因之一。

當今大學生課外閲讀較少的原因還有課程偏多,再加上不少學生輔修第二專業、攻讀外語、學計算機等,使得他們讀書時間自然減少。

就拿我們學習的這個專業來説,一走進大二,各種考試接踵而至,計算機二機,英語四級,英語六級,託業,託福,bec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試,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考試前的準備、各種補習班,消耗掉的不單單是時間,更是心血。畢竟,這些考試決定着自己的前途命運。為了美好的前程犧牲點讀書時間,這筆賬不管誰來算都是划得來的。

3、就業壓力大是大學生讀書功利性的直接原因。

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大學生讀書目的越來越實際。他們是從大學聯考的千軍萬馬中衝殺出來的,已經習慣了考什麼學什麼,因而他們在讀書之前總是先考慮這本書對自己是否實用,顯得十分急功近利。這和現階段的就業形勢密切相關。例如很多招聘單位青睞那些擁有英語四六證書或者會計師證書的人,這就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壓力,迫使大學生為了與招聘單位要求相符而讀書,這無疑增強了學生讀書的功利性。

大學階段是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廣泛的閲讀興趣,良好的閲讀習慣,會對他們的成長起着有益的影響。因此,針對大學生的讀書現狀,我們有責任進行反思,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三、啟示與思考

(一)學校方面

對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進行引導,學校方面責無旁貸,學校應該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引導他們明確讀書的目的,實現課外閲讀的多樣化、合理化,真正使學生對課外閲讀產生興趣,從中獲取知識,受到薰陶,提高素質。

1、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佔領閲讀主陣地。

如今,大學校園裏的社團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頻繁的社團活動佔用了學生很多課餘時間,使他們用於讀書的時間相對減少。如果學校也能組織一些讀書方面的社團活動,這對大學生的閲讀生活無疑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如定期開展讀書競賽活動、讀書彙報會、讀書演講會等,這樣就會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讀書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古今中外優秀的作品,同時也讓他們在活動和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提高閲讀的質量和閲讀的效果。久而久之,積極健康的閲讀活動自然成了引領學生人生導向的主陣地,在學校德育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發揮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和開放性功能。

圖書館是學生讀書的最佳場所。圖書館是書的海洋,知識的殿堂,同時也是提升修養、陶冶情操的重要場所。因此,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圖書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開放性功能。為了讓學生在圖書館中的閲讀收穫最大,學校應該不斷豐富圖書館的書目種類,增加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嚴格圖書館的借閲制度。使學生在這裏得到詩意的棲居,從書籍中汲取營養,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

3、完善考核制度,把大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

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瞬間,所有從大學聯考的獨木橋中擠過來的學子們都暫時鬆了一口氣,以為從此告別題海,邁向新的天地。沒想到進入大學不久,高三的一幕重新上演,為了應付考試,他們再一次被題海所淹沒。因此,完善考核制度也是高校改革的當務之急,如學校可以增加選修科目,減少必修科目,或增加平時考核成績的比例,減少期末考試成績的比例。以便讓大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有時間和精力去閲讀更多更好的書籍,不只做學習的工具和考試的機器,而是做一個有思想有觀點有理想有道德的發展中的人。

(二)學生方面

學生是閲讀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讀書的選擇、讀書的方式上直接決定着讀書的效果。作為當代大學生,無論是立足自己的發展,還是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都應該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使讀書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抓住點滴時間,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總有人把沒有時間當作不讀書的理由,其實這只是藉口。魯迅先生説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意擠總是有的。我們無須像歐陽修那樣連馬上、枕上、廁上的時間也不放過,也不用像董仲舒那樣三年不窺園地苦讀,我們只要從那些毫無意義的網絡遊戲、休閒娛樂中解放出來,就會擁有更多的讀書時間。因為網絡只是虛擬空間,它給人帶來的快樂畢竟是短暫的,只有讀書帶給人的才是終身的享受;而人沉溺於休閒娛樂中久了,也容易玩物喪志,只有讀書終能啟迪人的心志,使人變得高尚。

2、樹立遠大理想,克服讀書的功利性。

未來社會需要的不單單是具有專業理論知識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和較強的綜合能力的人,因此那些考什麼就讀什麼的做法,只能把自己逼進死衚衕。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個人不能只盯着個人的前途,只有把眼光放遠,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少年時就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後來終於在國際舞台上叱吒風雲,鑄就了大國總理的不朽風範。因此我們不能只想着畢業後找一份事做,而應該先想着會一個高尚的人。克服了功利性目的,那麼可選擇的閲讀範圍就會廣闊得多,人生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3、培養廣泛興趣,不斷完善閲讀結構。

讀書就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這是告訴我們讀書要博採眾長。而在調查結果中顯示,我校大學生的課外閲讀呈現出了重專業輕素質、重消遣輕理論、重暢銷輕經典的傾向,這樣的閲讀傾向和閲讀結構不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要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不斷完善閲讀結構,專業理論書籍要閲讀,經典名著更要閲讀,因為能成為經典的名著,濃縮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和語言,它讓我們走進高尚,遠離低俗。休閒娛樂不是不可以閲讀,但決不能讓休閒娛樂左右我們的價值取向。 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而別林斯基説:閲讀一本不適合自己讀的書,比不閲讀還壞。因此,我們讀書既要廣泛又要精選,既要博採又要專攻,使閲讀跟得上時代的節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調查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們的思考並沒有結束,調查中顯示的不僅僅是一些沒有生命的數據,它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種閲讀理念,更是一種價值取向。因此,當代大學生的讀書現狀應該引起每一個人的關注,閲讀更應該成為一種全社會的行為,除了學校和學生,社會也有責任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形成一個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濃郁的讀書氛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95年起,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目的就是向大眾,尤其是向青少年推廣讀書活動。身在熱愛讀書的國度,身在書香四溢的大學校園,我們更應該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發展,在讀書中提高,在讀書中享受人生的快樂。

【第7篇】大學生讀書情況調查報告

一:概要

調查目的:瞭解我校大學生課外閲讀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促進大學校園良好讀書風氣的形成。

調查對象:校本部在校大學生

調查方式:採用書面問卷形式,在分層的基礎上對各年級進行抽樣調查。

調查項目:課外閲讀的目的、時間長短、閲讀場所、書籍類型及其範圍、閲讀書籍來源

二、結果與分析

(一)課外閲讀的狀況:

本次調查涉及大學生的整個課外活動,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課外活動興趣豐富多彩,範圍廣泛,種類繁多。當代大學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按次序排列分別為:課外閲讀65%、網上衝浪62%、體育活動59%、觀看影視58%、玩棋牌25%、其他(2%)。本次調查大學生課外閲讀興趣的範圍是書籍、報紙和雜誌,調查表明大學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就是閲讀!這説明我校大學生對課外閲讀有較高熱情,對課外閲讀持積極態度。

上網和課外閲讀是大學生打發業餘時間最常用的方法,我們從其他調查結果瞭解到,大學生對網絡資源的利用率比較低,把網絡用於學習的只佔較小的比重,而用於聊天和玩遊戲的所佔比重最大.我們走進網吧和學校機房的時候就會獲得一些體驗和清醒的認識---應接不暇的是奇蹟-傳奇-大話西遊等網絡貴族遊戲和如cs等硬盤遊戲,以及嘟嘟嘟的qq鈴聲。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我們應該感到幸運---課外閲讀者比網上衝浪者高出三個百分點,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現在大學生的危機意識提高了很多,對自己的前景不如以前那麼自信,知道怎麼才能增加自己在未來競爭中獲勝的籌碼,切身感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修養的重要性,當代大學生逐漸多了幾分成熟,少了一些衝動和急噪,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待未來。

令人欣慰的是,作為理工類院校的礦業大學,有閲讀習慣的人佔總人數的94%,這不能不説是一個進步,尤其是在閲讀類型上文學類書籍的閲讀者要遠多與其他如專業輔導、外語計算機等,達到60.07%,如果在人文類院校,這並不是一個比較高的數字,但在以煤炭專業為主導的礦大,能有這樣的結果,已經算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了(這裏缺少縱向比較的數據),作為文科學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安慰,因為這寫數據可以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信息——我們學校又多了一些人文氣息,已經在向真正的綜合類院校轉變,不必擔心一個崇尚學術自由和學術交流的人文學者在這裏找不到知音和“敵人”。但是這裏又存在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們課外閲讀的結構是否合理的情況,大學生都 對文學特別青睞,而對專業課的學習卻不夠重視,容易出現對什麼都瞭解除了自己的專業的怪現象。 每天課外閲讀所花時間情況 1小時以內 2小時 3小時 3小時以上 合計 人數 124 94 34 16 268 比例(%) 46.27 35.07 12.69 5.97 100

月閲讀量

情況 0本 1-2本 3-4本 4本以上 合計 組中值 0 1.5 3.5 4.5

人數 11 134 81 42 268 比例(%) 4.1 49.63 29.85 19.42 100

從課外閲讀時間和閲讀量上,我們可以直接瞭解到人們對課外閲讀的態度及重視程度:

在時間上:46.27%的學生每天花1小時左右的時間作課外閲讀,35.07%的學生花2小時,12.69%的學生花3小時,5.97%的學生花3小時以上的時間。所花時間在兩小時以內的佔總人數的81.34%,超過兩小時的僅佔18.66%,説明在課外閲讀上所花的時間還是偏少。因為大學還是相別於高中的,我們有着很多的課餘時間,從時間上看,我校學生對課外閲讀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的。

在閲讀量上:沒月不搞課外閲讀的僅佔4.1%,有49.63%的人每月讀1.5本,29.85%的學生每月讀3.5本。而每月讀4.5本的佔了19.42%。從閲讀兩上暴露的問題則更加明顯:每月閲讀量在1.5本以內佔53.73%,在3.5本以上的僅佔49.27%,在業餘時間很充裕的大學裏出現這重狀況,不管怎樣也不算是合理。所以雖然礦大的人文氣氛有所改善,但總體上還是不夠理想,與以文科為主導的學校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大學生課外閲讀興趣狀況:

從表二:大學生課外閲讀類型可以看出我校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比較偏愛文學類(60.07%),外語計算機次之(10.07%),專業輔導僅9.33%,其他20.52%

(一)大學生課外閲讀興趣差異

從年級看,大一大學生專業輔導類占課外閲讀的3.08%,文學類佔61.54%,外語計算機佔12.31%;大二:專業輔導1.56%,文學類68.75%,外語計算機類7.81%;大三學生:

專業輔導11.86%,文學49.15%,外語計算機16.95%;大四:專業輔導類5.77%,文學類42.31%,外語計算機類23.08%。對於 不如同的年級,同學的閲讀狀況並不一樣,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低年級大學生比較喜歡娛樂性、消遣性的課外讀物;高年級大學生比較喜歡知識性、專業性和學術性的課外讀物,其中文學類的讀物大二是高峯,然後呈遞減的趨勢

(二)大學生課外閲讀興趣分析

課外閲讀興趣,是當代大學生最主要的課外活動興趣之一,佔總人數的65%,這也是大學生作為知識文化羣體的主要特徵。調查發現,文學書籍(主要是小説)依然是當代大學生課外閲讀興趣中最主要的讀物,這與文學自身的特色與優勢有關。同時在緊張而又枯燥的專業學習之餘,大學生們希望閲讀一些高質量的休閒、娛樂類讀物,文學類書籍以其思想性和批判性的風格,非常適合大學生的閲讀心理(也適合更多的大眾),因此成為了大學生首選的閲讀刊物。造成大學生低年級和高年級閲讀興趣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低年級大學生的理論素養比較差,學術水準較低,專業理想尚未完全形成,沒有良好的課外閲讀方法,因而對專業性、理論性、學術性的課外讀物難以產生興趣,只能把閲讀興趣主要放在消遣、娛樂性的讀物上。

四、大學生的閲讀動機

55.97%大學生的閲讀目的是為了陶冶情操,80.97%是為了拓展知識,指導實踐也佔了25.31%,而為了提大學聯考分的僅佔3.36%。這説明在課外閲讀中,人們的功利意識並不是太強,並不是單純的為了提大學聯考分,拿到學分,在考試中可以不“掛”,而是上升到一個高度,即為了自身發展,提高自己的素質,全面發展自己,培養自己的人格,也是為了指導自己的學習,使自己的行為更加合理化和科學化。同時,也是為了調節機械的專業學習,獲取專業以外的知識,養成合理的習慣,從這一點上,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文學類讀物更受大學生的歡迎了。從大學生的閲讀動機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課外閲讀已經成為大學生提高自我修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已經成為大學生全面發展自己的最重要的方式,專業學習固然很重要,但是若沒有課外閲讀的調節和補充,大學生的業餘生活也是不可想象的。

五、總結:

(1)當代大學生的興趣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

本次調查表明在課外閲讀興趣等方面,當代大學生的閲讀興趣表現出了個性化和多樣化,所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種類也繁多,雖然在調查中,我們知道的是大學生對文學類讀物比較偏愛,但這並不能掩蓋閲讀的多樣化傾向,大學生注重從多方面去發展提高自己,需要從不同的方向入手,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修養。

(2)當代大學生的興趣具有娛樂性和消遣性

個體興趣自身具有娛樂性和消遣性的特徵,對滿足大學生課外業餘活動和閒暇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大學生個性和諧發展和自身社會化不可或缺的途徑。例如大學生對文學類課外讀物的興趣,滿足了他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生活,並藉以抒發和寄託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表達自己對生活憧憬的美好意願和情感,這對他們強烈的探索人生、探索生活需要聯繫在一起。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大學生對文學類讀物的過多重視,而埋頭於對他人生活的解讀,忽視了自己的現實生活,這也顯然不利於大學生個體素質的提高。

(3)當代大學生的興趣具有社會性和實用性

興趣的產生和發展是以需要為基礎的,大學生興趣的選擇也是其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反映。從調查得知,文學類、英語計算機類和專業輔導類是大學生最經常閲讀的對象,大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中對實用性的英語、計算機類課程及專業等讀物的關注,符合當前社會的發展現實,這也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重要體現。當前社會各行各業對英語、計算機等人才及知識的廣泛需要,成為大學生們興趣發展的有效內驅力,也反映了大學生對自身發展和社會需要關係認識的現實和實用的態度。

【第8篇】“學生讀書會”讀書活動報告

四年級四班

一 概述

高爾基曾經説過:“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想人”。唯有努力不懈地去讀書,才能不斷吸取有益的精神養料,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好的讀書習慣要從小培養,讓書籍走進孩子的心靈,豐富他們的知識。為了培養學生愛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內在品質;為了激發學生的閲讀書熱情,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淨化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健康全面地發展;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和家長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為了培養讀、寫、説的興趣和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xx年3月,我們四年級四班的全體學生和50名家長積極參加了夾江二小開展的讀書活動。

二 活動過程

1. 宣傳動員階段。

2. 準備階段。

⑴ 制定讀書計劃書。

⑵ 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3. 活動階段:

學生根據讀書計劃進行閲讀,堅持寫筆記,寫心得體會。家長不定時在學生的“採蜜本”上留下足跡,班上定期評選讀書之星。

4. 展示階段:

⑴ 學期結束進行“讀書之星”的評比展示,展示“優秀採蜜本”。

⑵ 評選書香家庭、年度讀書之星。

三 活動結果

我們四年級四班共74人,74人都參加了讀書會,還有50名家長也參加了讀書會。他們在3——6月間閲讀了大量的書籍,有文學類的、有科普類的,有歷史類的、有軍事類的……在閲讀過程中,學生和家長們不僅廣泛閲讀,還要在“採蜜本”上寫讀書筆記,或摘抄,或寫心得,很多家長也在“採蜜本”上留下了足跡。本期期末統計,全班74個學生共讀書70111頁共計35055500字,摘抄優美詞句68545字;寫心得9共5255字。其中,最好的學生看35001頁300萬字,摘抄優美詞句6331字;寫心得1905字;看書1萬字以上的有40人,看書5千字的有3人,最少的也有4000字;摘抄優美詞句最多的6331字,摘抄1000字以上的41人;摘抄1000字以下的33人。從上面兩方面看,情況是可喜的,但是在心得方面就不樂觀了,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也不高。最多的僅1548字,有心得的也僅29人,還有45人沒有心得體會。而家長在“採蜜本”上留下足跡的也只有15人,寫讀書筆記的更是廖廖無幾,最多的字數為5000字,最少的是300字。縱觀學生的讀書筆記和家長的足跡,陳柏儒母子做得最好。母親帶頭看了3500頁455萬字,寫了心得1600字。兒子也不甘落後,看了3000頁120萬字,摘抄了1千多字的優美詞句,寫了心得600多字。摘抄母親其中一處:讀古詩詞的時候,心裏總有一種特別寧靜的感覺,欣賞古人的那份淡然的心境,現代的都市為什麼鮮少看到那麼純淨的文字,大概和燈紅酒綠薰染有些關係吧,又或者讀書者的心境已不再淡定,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讀書,不要慢慢丟掉美好的東西。張易科家也不錯。她看了82萬字的課外書,摘抄了2369字,母親看了164萬字,摘抄了3150字。像這樣的書香家庭還有很多,如:李卓妮、孟源祥、周尤佳、蔡思玉、魏科旭……

從這些孩子們的讀書、讀書筆記和家長的留言中,我們能感受孩子和家長的認真與堅持。由於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我們班的讀書活動初見成效,因為這些愛讀書的孩子們讀、寫、説的能力都提高了很多,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四 活動思考

1. 由於教師抓正常教學,忽視了讀書活動的指導與督促,加之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太少,以至學生還沒嚐到成功的喜悦,讀書的樂趣,所以,部份學生還沒有養成習慣。今後班級應多開展讀書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使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

2. 學生讀書貪多,囫圇吞棗的情況比較嚴重,能寫心得的人太少,積累了不能用的人又太多。因此,今後,不光要鼓勵學生多讀書,還要採取各種途經和手段,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讓他們讀有所得,學以至用。

3. 有的家長認識不夠,監督不夠、行動不夠。今後老師和家長應多溝通,共同讀書,使每個家庭飄讀書香,使我們班級飄滿書香、使我們學校飄滿書香……

【第9篇】大學生讀書現狀調查報告

目前,大學生讀書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呢?大學生讀書現狀如何呢?小編給大家介紹大學生讀書現狀調查報告,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讀書現狀調查報告(1)

摘要什麼是閲讀?閲讀就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就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就是由閲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就是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鑑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就是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對於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便是最佳的潤滑劑;能夠盪滌浮躁的塵埃污穢,過濾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靈新之氣,甚至還可以營造出一種超凡脱俗的嫻靜氛圍 這就叫閲讀。

一、引言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讀書的意義。人生有限,不可能事事經歷,也不需事事經歷,一個獲得知識、豐富閲歷的重要途徑便是讀書。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毫無保留地澆灌給我們,讓我們馳騁古今,經天緯地。

1、國際社會普遍重視閲讀

美國曆任總統都很關注國民閲讀,並在卸任後設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克林頓擔任總統時期,推出了兒童閲讀全國計劃,並頒佈《卓越閲讀法》,還在《中國小教育法》第二章中加入與閲讀有關的條文,首次以法律形式規範和引導學生閲讀。克林頓還呼籲全美100萬志願者站出來,幫助兒童讀書。

英國人素有歐洲第一讀書家的美譽。英人愛讀書這似乎是每一個到過英國的人都會有的直觀感受。在倫敦,無論是在熙熙攘攘的地鐵裏,沐浴着午後陽光的咖啡廳外,綠蔭融融的草坪上,還是在泰晤士河畔的座椅上,博物館前的樓梯邊,都隨處可見人們捧着書或者報紙專心閲讀的身影。

大多數日本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時候都不會大聲喧譁,而是選擇閉目養神或者是看書。而且,在電車或者地鐵等交通工具裏面看書,可以説是一種普遍現象,甚至可以説是一道風景,因為,不分男女老少,不少日本人都可以在乘坐公交時聚精會神地閲讀。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旨在讓各國政府與公眾更加重視圖書這一傳播知識、表達觀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時希望藉此鼓勵世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閲讀的樂趣,增強對版權的保護意識,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不可替代貢獻的人表示敬意。

世界讀書日的設立更顯示國際社會對閲讀的重視。

2、我國也特別強調閲讀的重要性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説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着。也就是説,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着的追求。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也説過,他學習語文,三分得益於課內,七分得益於課外。

一、課外閲讀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二、課外閲讀有助於在讀中積累語言。

三、課外閲讀有助於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四、課外閲讀有助於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當前我國大學生課外閲讀情況不容樂觀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網上經常報道的大學生現狀,我們發現,有一些當代大學生對讀書抱着錯誤的認識,認為讀書就是為了學習成績,就是為了針對考試,為此上課讀課本下課讀教輔材料。認為不考試就可以不必讀書,直接忽略了課外書籍的閲讀,甚至很多人腦海裏就沒有課外閲讀這種概念。當然也有很多大學生是相當喜歡閲讀的,但讀的書良莠不齊,一些人讀書純粹是為了消遣。

當代的大學生應該是建設21世紀的新時代人才,閲讀作為一種提升綜合素質的方法,應該引起當代大學生的普遍關注。

閲讀應該有正確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那麼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閲讀呢?當代的大學生的閲讀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本文針對當代有一定閲讀習慣的大學生,在圖書館附近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試圖從現狀找出大學生閲讀現狀的問題及原因,探討加強大學生閲讀的對策;其研究對於正確認識閲讀,建立學習型社會具有一定意義;可為教育機構、家庭及職場和社會提供參考意見。

二、調查基本情況

調查時間:8月1號8月10號

調查地點:山東藥品食品學院

調查對象:當代大學生

調查方法:製作調查問卷

調 查 人: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學生

調查分工: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分發答卷進行調查

三、調查方法及過程

這次社會調查,我們採取問卷的形式,主要針對當代大學生日常閲讀的目的、時間、方式、類型、以及對於長篇小説的閲讀,這幾方面作出了提問。在調查時,採取了隨機發放、無記名的方式,隨機對50位,各年級大學生進行了調查。並在調查結束後,回收全部問卷,竟查驗,全部為有效問卷。

由於調查時並未硬性規定單複選,因此有部分學生在填寫問卷時,同時選擇了多個選項。所以,在後續調查報告中,有關百分比的計算,皆以人次為準。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讀書的重要性及讀書態度

當地大學生對讀書的重要性還是有相當程度的認識的,認為讀書比較重要的有40人(佔80%),很重要有3人(佔6%),不重要的有6人(佔6%),認為讀書無所謂的有1人(佔2%),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學生還是認為讀書有益,對課外閲讀抱有正確的思想,認為多讀書可以提高知識水平,增加課外知識,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讀書的數目

當代大學生每年讀書數目在5本之下的有10人(佔20%),讀書數目在5-10本的有35人(佔70%),讀書數目在10-15本的有5人(佔10%),讀書數目超過15本的0人,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當代大學生大部分人平均每年的課外讀書量都在5本之上,但這相比於美國英國等國際城市的大學生的人均讀書量相比有極大的差距,這説明雖然我國正在大力宣傳終身讀書學習的好處,但真正的落實率並不高,課外讀書的數目比例顯示值得我們警惕,和高度注意。

讀書的目的

大學生讀課外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拓展知識,佔44.4%,為了陶冶情操的有20人(佔40%),為了指導實踐的有3人(佔6%),為了提大學聯考分的有1人(佔2%),為了消耗時間的有2人(佔16%)。

看書的時間

看書的時間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安排在閒暇時段,根據我們統計的數據顯示28人(佔59%)看書的時間都安排在閒暇時間。剩餘的22人(佔44%)都是安排在課上和做作業時,這點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雖然看書但不知道如何合理的安排時間。

課外閲讀環境

大學生選擇的閲讀環境一般都在圖書館、教室、宿舍這些地方,並沒有明顯的區分,在圖書館讀書的人相對多一點有22(佔44%)相對於其他地點來説喜歡在圖書館閲

讀的同學每個月的讀書量相對高一點,喜歡在宿舍閲讀的同學每月讀書量相對而言最少;這些數據表明了讀書環境對大學生課外閲讀數量有一定影響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影響閲讀的因素

大學生課外閲讀的困難情況: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大佔有主要比重有25人(佔50%),其次是缺少讀書氛圍引不起讀書興趣的有13人(佔26%),也有12個(佔24%)同學的選擇過於繁雜不知道如何閲讀。

當代大學生最應該讀的書

本次問卷還調查了當代大學生認為需要閲讀書的種類,在對50份的問卷整理後,其中有15人(佔30%)認為應該讀娛樂消遣類,有16人(佔32%)認為應該讀應用技術類, 有13人(佔26%)認為文學類是值得閲讀的,還有6人(佔12%)認為科普讀物有助於提高閲讀量

課外閲讀對專業的幫助

有35人(佔70%)認為課外閲讀有助於提高專業知識,可以憑此觸機,對所選專業有一定幫助,雖然所看書籍並不一定就是專業書籍,但知識是一定的智慧卻是可以轉移的。

課外讀物在你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這道題我們是以多選形式出的,學業上的助推器、生活上的好助理、思想上的引導者、創業的養兵之地、交友的良好途徑、課後的舒適伴侶、心靈上的撫慰劑、對另一世界的情感寄託多種角色都有出現,且出現頻率相當。

綜合以上信息,我們做出以下簡略分析

在當下的中國讀書雖然是一件大力提倡的事情,但現實問題是讀書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與一個文化古國很不相稱。讀書之所為成為一件難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中國高速的發展、快節奏的生活、微博微信的出現和網絡的的衝擊、信仰的缺失、書的本身等幾點!這些問題是衝擊讀書的最主要的問題!這是很有的調查分析的價值!

五、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1:中國爆炸性發展

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經濟的爆炸性發展帶來了多元化文化,帶來了物質生活的充足,物質基礎以經滿足那就應該開始向精神生活發展,但現在很多人終身為物質奮鬥終身!狄德羅説: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現在社會人們已經不為物質生活發愁,那麼更應該開始向精神生活走去,就應該開始多讀書讀好書,可現實的情況是相反的。爆炸性發展帶來了更多元的世界,人們迷失到色彩繽紛的世界中了!改革發展本來是一件好的事情,但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是很多人沒有預料的。

2: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

當下的的生活就一個字快,吃、住、行都是快,快餐、快捷、高速等充斥着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認為看一本書必須學會什麼東西,必須立竿見影的提升某些東西,有位古人説:讀書讀不夠十年看不出價值。古人都説了看書是一件慢慢才有受益的事情,就像現在社會學中醫是一件出成果很慢的事情,往往40多歲才能有效益,現在的大學生沒有耐心去讀中醫中藥,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就佔了原因,快的節奏讓人沒有耐心去讀書。但現在社會快讓人變的沒有耐心讓人變的浮躁浮誇,人們沒有了安靜沒有了慢沒有了一顆沉穩之心!

大學生讀書現狀調查報告(2)

一、調查目的

培根曾説:讀書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變。一個人想學有所成,一個重要的法寶就是讓讀書學習成為習慣。讀書有諸多好處,而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有很大的學習空間、提高空間,多讀書,讀好書,有很大的必要性。於是,我們展開了這次調查,旨在瞭解大學生的讀書情況。

二、調查時間 4月3日

三、調查方式

根據我們團隊成員人數將問卷進行分配,在選修課上及朋友圈隨機發放50份問卷,以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和隨機性,避免人為造成的誤差。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樣本的基本特徵:(1)在性別結構方面,男生為40.0%,女生為60.0%,男女比例為2:3;(2)在年級結構發方面,主要以大三、大四學生為主(共佔66.0%);(3)在所學科類結構方面,以文史類居多,佔46.0%,理工類佔30.0%。

項目 性別

年級

所學科類

大學生樣本的基本特徵

人數 男 20 女 合計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合計 文史 理工 藝術 其他 合計

30 50 8 9 20 13 50 23 15 5 7 50

百分比 40.0 60.0 100.0 16.0 18.0 40.0 26.0 100.0 46.0 30.0 10.0 14.0 100.0

2.學生每學期課外閲讀書目數量情況:大多數人,有23人(46.0%)每學期課外閲讀是5本以下,也有18人(佔36.0%)每學期課外閲讀為510本,而每學期課外閲讀達到10本以上的僅有9人(佔18.0%),表明目前絕大部分大學生課外閲讀量還不夠理想,有待增加閲讀量。

3.從閲讀取向和閲讀興趣來看,當代大學生的閲讀興趣表現出了個性化和多樣化,所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種類也繁多,大多數學生按照個人興趣來選擇課外書籍進行閲讀。時尚雜誌、人物傳記和通俗小説是當代大學生課外閲讀最主要的讀物,這與這些書籍種類自身的特色與優勢有關。在緊張而又枯燥的專業學習之餘,大學生們希望閲讀一些高質量的休閒、娛樂類讀物,而以上種類書籍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各方面修養。在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大學生對於閲讀名著、經典書籍的熱情不太高(僅為28.0%)。此外,經濟管理、英語、計算機課程等與專業相關的書籍成為當代大學生重要的選擇。

4.當代大學生的閲讀媒介呈現多元化趨勢,不僅侷限於傳統的紙質數,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式已經走入同學們的日常生活,構成了平時閲讀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約有30%的同學主要通過網絡閲讀。而大多數同學在利用網絡時能夠比較恰當的控制時間和內容,合理的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為自己服務,超過70%的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內。

五、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瞭解到了當代大學生的的課外閲讀情況,其中存在了許多的問題,很多人大多面臨着讀書少 不願讀書的問題。首先,當代大學生的課外閲讀時間偏少毋庸置疑,很多同學將課餘時間花在其他活動上,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書籍。調查中,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在休息時寧願看電影或者玩遊戲,而不是在看書本。另一方面,電子書成為另一種書籍閲讀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由於其方便,更新速度快,價格相對較低等優點在學生閲讀人羣中獨樹一幟,然而,其缺點也不容忽視。由於網絡信息龐雜,很容易產生內涵較膚淺的快餐文化,混淆視聽,對大學生思想,生活造成一定負面的影響。 2.建議:

1)、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課外閲讀原則,培養其良好的閲讀習慣 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需要建立的閲讀原則包括目標性原則、選擇性原則、計劃性原則、廣泛原則、科學性原則等。要引導大學生廣泛涉獵,但同時必須積極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或自己的愛好來確定大致閲讀目標,有選擇性地選擇書目,科學地規定閲讀時間、內容、順序和方法,按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順序,配合學科本身的內容體系和知識體系,循序漸進進行課外閲讀,並通過課外閲讀不斷拓寬知識視野,提高綜合素質。另外在日後的閲讀中,我們還應該養成記筆記、細品味、勤交流的好習慣,提高每本書籍的閲讀效果。

2)、改善大學生的不良閲讀傾向,提高其閲讀品位

不少大學生的課外閲讀存在不良傾向,如長期沉溺於品位不高的武俠、言情、網絡小説等難以自拔,甚至出現精神不振,不思進取,影響學習的現象,高雅文化已經被擠兑到邊緣,這樣的傾向不得以改善將會最終影響大學生的人格完善。 針對這樣的不良閲讀傾向,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閲讀活動,推薦好作品,引導大學生轉移閲讀方向,多讀書,讀好書,學會欣賞高雅的文學名著,教他們懂得深層次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提高他們的辨析能力、鑑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必要時候圖書館還可以在借閲制度上加以限制和閲讀上進行引導。通過改善大學生的不良閲讀傾向,提高其閲讀品位,可以進而引導大學生提高人生品位,對於自己的未來有科學、合理的規劃。

3)、合理利用網絡來提高大學生的閲讀能力

當前,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課外閲讀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網絡閲讀的影響好比一把雙刃劍,它既為大學生開闢了廣闊的空間,拓寬了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又可能造成閲讀興趣的泛化。高校應以培養大學生信息能力和閲讀能力為宗旨,正確引導大學生讀者的信息意識、信息觀念、信息道德、信息獲取技能以及學習計算機和網絡方面知識, 引導大學生掌握高效的獲取信息技能和最新的文獻信息獲取手段,並利用網絡來培養其閲讀能力,指導大學生積極利用網絡媒介的優勢,通過網絡閲讀書籍、購買書籍、查詢資料等。

高校要積極發揮校園網的功能,建立網絡信息資源目錄,為大學生讀者提供集成化的閲讀信息檢索服務,同時提供便捷及時地網絡閲讀導航,在校園網上實現書目導讀,把那些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的優秀書籍推薦給大學生,有意識地對大學生的讀書方向給予引導,避免大學生盲目瀏覽,節約其時間,提高其閲讀效果。

我國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底藴深厚,我們應該儘量多閲讀,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品質。當代大學生肩負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提高自身素質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不能忽視閲讀對於個人品質提高及知識儲備的重要作用,應該瞭解閲讀的重要性並付之行動。同時,大學也應該加強硬件設施,比如校圖書館的建設,為學生提高良好的閲讀條件和環境,組織開展倡導閲讀的活動,鼓勵健康閲讀的良好風氣形成。相信擁有夢想,充滿朝氣的大學生們會因為良好閲讀習慣的培養而更加自信,品質更加高尚,相信當代大學生閲讀量會因為重視閲讀而大幅度提高。

【第10篇】5月大學生讀書情況調查報告模板

高爾基曾經説過: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我從小到大,書就像我形影不離的夥伴,伴我成長。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大學生讀書情況調查報告,閲讀!

一.調查背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大學生來説,旅遊已經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開闊視野的方式,然而,讀萬卷書反而變得不易。如今,有了來自網絡上游戲、電影、追劇等的誘惑,或者面對更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讀書時間是否被一再壓縮?在手機上看電子書變得更加容易而且方便,而紙質書是否還受同學們的青睞?那麼現在的大學生是否還能像過去一樣讀名著讀到熱血沸騰,還是他們有了新的更廣闊的讀書領域,亦或是沉浸在網絡小説中無法自拔?而對於專業方面的書籍以及現在如火如荼的暢銷書,同學們又秉持什麼態度呢?以上這些就是我這次調查報告所調查及研究的問題。

(一)調查時間:20xx年8月5日20xx年8月12日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通過網上發佈問卷調查的形式,藉助新浪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站問卷鏈接,擴大問卷調查範圍,面向各省高校學生進行調查。將通過填寫得到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並用百分比的形式呈現出來。最後共收到122份調查問卷。

(三)調查內容:從大學生閲讀時間、閲讀習慣、閲讀領域以及大學生活等方面進行調查。具體內容見附在本文最後的調查問卷。

(四)調查數據:

1.收到有效問卷122份,其中男生56人(約佔45.90%),女生66人(約佔54.10%);大一學生50人(約佔40.98%),大二學生70人(約佔57.38%),大三學生2人(約佔1.64%)。因此主要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

2.在以最喜歡哪種途徑讀書及其大概比例中的調查結果為:約53.11%的同學閲讀紙質書,約28.08%的同學閲讀電子書和網上讀書,約 18.80%閲讀報刊雜誌。由此看出,紙質書仍然是大學生們閲讀的主要途徑,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電子書和網上閲讀也以迅猛的勢頭增長。

3.關於每天是否讀書的問題,只有約19.67%的同學選擇是,約55.74%的同學選擇基本能做到,而24.59%的同學選擇了不是,只是偶爾會讀。超過半數的同學基本能做到每天都閲讀。

4.關於平均每天會花多長時間閲讀,約6.56%的同學在三小時以上,約67.21%的同學在13小時之間,約22.95%的同學選擇少於1小時,而約3.28%的同學選擇了基本不看書。由此看來,大部分同學每天的閲讀時間在13小時左右。

5.除課本外平均每個月會讀幾本書,約6.56%的同學選擇0本,約73.77%的同學選擇13本,約14.75%的同學選擇46本,約4.92%的同學選擇了6本以上。

6.在暑假生活中閲讀了多少本書,約6.56%的同學選擇0本,約50.82%的同學選擇了12本(含2本),約34.43%的同學選擇了34本(含4本),只有約8.2%的同學選擇了5本及以上。

7.面對豐富的大學生活,面對時間的安排,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傾向,他們最注重哪點,這道題給出了答案。約14.75%的同學更喜歡學習,當學霸,約27.87%的同學更喜歡閲讀,增長知識,約14.75%的同學更喜歡看電影,放鬆身心,約3.28%的同學更喜歡上網,享受時光,約29.51%的同學更喜歡參加社團或者兼職,鍛鍊能力,而約9.84% =的同學選擇了其他。因為很可能喜歡大學生活的許多部分,因此這道題設為單選題,由此評估出哪一方面最得大學生重視。而由該樣本得到,參加社團和兼職來鍛鍊能力最為受喜歡,緊隨其後的就是閲讀。因此當代大學生還是很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的。

8.關於通常的閲讀地點的問題,約55.74%的同學選擇圖書館,36.07%的同學選擇自習教室,約73.77%的同學選擇寢室,約55.74% 的同學選擇家,約22.95%的同學選擇書店,約1.64%的同學選擇食堂,約6.56%的同學選擇其他。由此可見,寢室、圖書館、家和自習教室還是比較大眾的讀書地點。

9.關於閲讀主要的問題,約70.49%的同學通過自己購買,約55.74%的同學通過到圖書館借閲,約42.62%的同學通過向他人借閲,約 55.74%的同學通過下載到手機上閲讀,約32.79%的同學通過網上閲讀,約3.28%的人選擇其他方式。由此可見,自己購買到圖書館借閲和下載到手機上閲讀是閲讀的主要。

10.關於喜歡什麼類型的書籍,約59.02%的同學選擇了文學名著,約50.82%的同學選擇通俗小説,約34.43%的同學選擇歷史傳記,約 21.31%的同學選擇經濟管理,約40.98%的同學選擇生活勵志,約14.75%的同學選擇宗教哲學,約19.76%的同學選擇自然科學,約 6.56%的同學選擇軍事,約1.64%的同學選擇法律,約32.79%的同學選擇專業書籍,約14.75%的同學選擇其他。排在前三名的是文學名著通俗小説和生活勵志,而專業書籍得到的喜愛程度仍然不夠。

11.在更喜歡哪種類型的文學作品中,約72.13%的同學選擇小説,約8.2%的同學選擇散文,約3.28%的同學選擇詩歌,約1.64%的同學選擇其他,約11.48%的同學選擇都喜歡,約3.28%的同學選擇不喜歡文學類。因此小説仍然是同學們的首選。

12.老師推薦的與專業相關的書是否積極去讀的問題,約22.95%的同學選擇通常都會找來看,約67.21%的同學選擇看一些,約9.84%的同學選擇從未。大部分的同學會看一些老師推薦的與專業相關的書籍。

13.關於是否會做讀書筆記的問題,約19.67%的同學選擇會,約34.43%的同學選擇不會,約45.9%的同學選擇偶爾,一些。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有做一些讀書筆記的習慣,但也有相當比例的同學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14.遇到喜歡的書,通常的做法,約59.02%的同學選擇用最快的時間將它讀完,約14.75%的同學選擇按照自己的計劃閲讀,約21.31%的同學選擇有時間就拿出來翻兩頁,約4.92%的同學選擇虎頭蛇尾,通常看不完。因此超過半數的同學還是對閲讀充滿興趣,但要注意是否會因為讀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甚至是小説),影響自己本來安排去做的事情。

15.關於對自己讀書量的評估,0%的同學認為自己讀書很多,約4.92%的同學選擇較多,約62.3%的同學選擇一般,約22.95%的同學選擇較少,約9.84%的同學選擇很少。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的讀書量還是不足,從中獲取的知識更是不夠。

16.大學生是否會關注和閲讀暢銷書,約31.15%的同學選擇會,約60.66%的同學選擇只是知道大概,不會去讀,約8.2%的同學選擇不關注。大部分大學生知道知道大概,這是緊跟時代步伐的一種表現,不能對於時代潮流熟視無睹,但也要仔細甄別,不能跟風而動,選擇適合自己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書。

17.關於對於網絡小説的看法,約24.59%的同學認為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比較符合年輕人的口味,約22.95%的同學認為充分利用現代載體,利於傳播,約14.75%的同學認為內容和寫作技巧有待進一步提高,約37.7%的同學認為整體品位不高,質量較差。比較多數的同學不看好網絡小説,這是要在魚目混雜的書堆裏有雙明辨的慧眼,當然也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有一些比較優秀的網絡小説,但不能只作為消遣的工具。

18.讀書應該是求質還是求量的問題,約34.43%的同學選擇了寧可少讀,也要讀得有質量,約27.87%的同學選擇了泛讀,瞭解大意,能讀更多的書,約37.7%的同學選擇了努力既求質又求量,當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這樣看來,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三者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因此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同學做出自己不同的選擇。怎樣讀得既有質又有量,值得我們的思考,我們是不是應該擠出更多的時間來閲讀,或者做些讀書筆記,提升我們讀書的質量。

19關於閲讀動力的話題,完全出於興趣愛好這一選項被選次數佔有效問卷總數的百分率約為83.61%,提高學習成績約為16.39%,拓展知識面,跟上時代步伐約為52.46%,提高個人素養和品位約為57.38%,消遣,打發時光約為45.9%,選擇其他的約為4.92%。可見,閲讀對於大學生們來説,並非是絕對功利的,絕大多數的閲讀是出自興趣愛好。提高個人素質也是大學生閲讀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其對於未來人生的塑造也是很有幫助的,在講究各方面素質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更應該拓寬知識面,閲讀確實是一種良好的途徑。

20關於閲讀最大困惑的問題,約21.31%的同學選擇了不知道讀什麼,約14.75%的同學選擇不知道怎樣讀,約19.67%的同學選擇 不知道讀了有什麼意義,約57.38%的同學選擇讀了但記不住,約40.98%的同學選擇讀了但用不上或者不會用。相對來説,閲讀之後記不住和不會用成為大學生們的閲讀困惑。怎樣學以致用,也許也是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要思考的。

21.閲讀帶來的最大幫助,約9.84%的同學選擇學到了很多知識,有助於學業,約29.51%的同學認為閲讀有利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提升素質,約21、31%的同學認為閲讀活用了課餘時間,使身心放鬆,約39.34%的同學認為閲讀拓展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0%的同學認為沒有幫助。由此可見,閲讀總歸是給大學生帶來了正面效應,以這些樣本來説,拓展視野和知識面尤其幫助大學生是在哪些方面,更加是出於其本身的主觀能動性。

【第11篇】杜拉拉昇職記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杜拉拉昇職記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這個寒假看了《杜拉拉昇職記》,收穫頗豐。英語專業的我,本對現在和未來感到一片迷茫,不知道自己在大學應學到哪些知識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學的內容對將來有什麼幫助,甚至後悔過選擇這個專業,但是,在閲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尋到了未來的方向。

處在大二階段的我們,多多少少也有為未來的工作做着打算,而什麼樣的工作可以算得上是理想的呢?書中介紹了理想工作的四個特徵:一、是你喜歡的;二、是你擅長的;三、能使你賴以謀得想要的生活質量;四、合法合情。另一個角度的歸納顯得複雜一些——優秀的人才有一些共性:敏鋭的判斷力;卓越的影響力;高效驅動業績的能力。判斷力是對方向、機會的識別和把握。人的'一生總在做出選擇,審時度勢,人無可免。判斷力好是什麼意思?當別人都還沒看出來是個機會,你就先看出來了;光看出來還不夠,還得抓緊採取行動把握住機會;甭管情況多複雜,你都能很快就抓住問題的關鍵,説話到點,做事靠譜。能明白人家心裏擔心啥、想要啥,而且,能根據對方的人際風格,調整自己的方式——這就是影響力好。小説中,杜拉拉在評價大區經理陳豐的時候,曾提到他“永不滿足現狀”,這是驅動力好的一個典型表現;積極主動地推動目標的實現,即使這樣的行為意味着給自己找事兒甚至可能有風險——這是驅動力強的另一個標準特徵。這三個力便是我們提升的目標。

英語專業的我們,畢業後選擇進入外企工作的可能性最大,而《杜拉拉昇職記》標註是職場小説,介紹的是關於女白領在外企的生存法則,可借鑑處很多。我們大多數人和杜拉拉一樣,有教育背景,無社會背景,所以要成功唯一的路徑是個人奮鬥。書中杜拉拉因“傻乾的老黃牛”性格,出色地完成了“裝修”任務,雖然當時李斯特只為她加薪5%,也沒同意提升她為經理,但總裁何好德把拉拉的高能力和肯吃苦精神都看在了眼裏,為她日後的提升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要秉承杜拉拉勞動最光榮的樸素觀念,樂於承擔任何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一點,好逸惡勞,急功近利是天性,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計收益而不願付出。當然,拉拉也同樣告訴我們,“‘學到東西’固然重要,但要清楚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怎樣的回報。”

《杜拉拉昇職記》是一本好書,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即將要踏入社會的學生而言,這更是日後工作的指南。

【第12篇】外語專業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第五項修煉》

利用寒假一個多月的時間,我閲讀了《第五項修煉》這本書。《第五項修煉》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這是一本開拓性地倡導學習型組織管理思想的鉅作。《第五項修煉》是彼得·聖吉博士是在總結以往理論的基礎上,並通過對4000多家企業的調研而創立的一種具有巨大創新意義的理論。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第五項修煉》的推出,讓我深刻地瞭解到學習型組織的重要性。學習型組織致力於改善思考的本質、加強反思與團體學習的能力,以及發展共同願景和共同承擔學校複雜課題的能力。

《第五項修煉》的五項修煉概括地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

通過學習,我進一步地認識到“誠實地面對真相”,這是“自我超越”的一個了不起的策略。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已。在逆境中我們將伴隨着焦慮和壓力,但是作為一個相信超越自我的人絕不會被眼前的問題所迷惑,而停滯不前。我認為其為走向成功的警告訊號,勇往直前。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清自己真心向往的事情為起點,為達到最高的願望而不懈努力。誠實地面對真實的情況,充滿一顆挑戰自我的心,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在逆境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必須杜絕只專注於自己的決定,而忽略了自己的決定對他人的影響,這將影響着學習型組織的發展。每一個人對每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判斷不同,眾所周知,其結果必然差異很大。我們若是留意周圍所見的事物,提高自我省思的能力,縱觀全局,堅持探詢和辯護問題的實質,找出隱藏在問題背後的假設,共同探討其核心理念,堅決擁護真理,這才是達到全體一致所想的結果。

在組織中開放、坦率地交換看法,儘管我們的判斷不同,但是必須誠實地面對事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願景”是一座燈塔,照亮我們前進的路程。所有的成就來自於改變,來自於自願。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共同願景是一種比個人願景更大的整體,它所具有使命感可以使我們感覺、想象和描繪它的藍圖,從而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它是一種新的文化理念,能夠喚起人們的希望,對組織付出承諾,從而推動自己圍繞這個共同願景行動。

學習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無止境的,但怎麼樣才能發揮其學習的真正價值呢?《第五項修煉》這本書告訴我,偉大的團隊學習能創造你所想要的最高價值。只有通過團隊組織的不斷改造,日積月累,開拓創新,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時刻準備着,誠實地面對真理,專注於系統思考。突破超越自我的關鍵,留意自己的言行對身邊人的影響,深入別人的內心,共同探討學習的本質。明確自己擁有與組織一樣共同的願望,融入團隊的學習精神,共同發展團體的力量。以學校的共同願景為目標,勇往直前,無怨無悔。

2 《誰動了我的奶酪》

寒假的空閒,我又重新翻開了去年風靡全球的《誰動了我的奶酪》。

《誰動了我的奶酪》寫的是個可愛的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

書中主要講述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生活中,其實'奶酪'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也或許是一種生活的意願等等;'迷宮'代表着你花時間尋求着的東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機構,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區,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種人際關係。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無法實現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們追尋它,想要得到它,因為我們相信,它會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而一旦我們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會對它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成為它的附屬;這時如果我們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們將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傷害。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着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失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每個人在必須為自己的事業、生活做出選擇時,必須充分地熱愛自己喜歡乾的事,熱愛才會努力去鑽研,努力鑽研必會有作為;選擇自己有能力乾的事,選擇一經確定,就要棄而不捨地去奮鬥,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最小的事做起,努力做到最好,在這個過程中增長才幹,樹立信心。久而久之,必定會有所作為,有所發展,有所創造。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奔跑追尋,去追尋其他更新鮮的奶酪。

1.《沉思錄》

讀了《沉思錄》一書,對於如何正確看待人生和待人處事頗有啟發和收穫。

這本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脱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脱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 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讀完該書之後,以下幾點對己有很大啟示:

1 、博採眾長,傳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錄》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以此為鑑,學會 善於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

2 、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種包容的心

《 沉思錄》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我們每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們仍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隨意責怪他人,要有一種克己忍讓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關係結構中,首先的原則就是友愛。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將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3 、堅持顧全大局、維護社會利益

《沉思錄》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讓你的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行為,因為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於我是一部分,對於一切出於整體而分配給我的事物,我不會不滿意的。由於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就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就滿意了。這是作者顧全大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一種崇高精神境界。當今,我們作為每一個社會人,很需要發揚這種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維護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

4 、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抓緊實現人生價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元素本身並沒有受到損害,為什麼一個人竟憂慮所有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因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東西都不是惡。總之,生與死之間的距離是很短暫的,看看在你之後的時間,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時間,在這種無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間有什麼差距呢?當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坦然面對它,並不是消極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我們必須抓緊時間,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為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能力將先行消失。這就告訴我們,人的生命不僅是短暫的、有限的,而且隨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喪失了對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和繼續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裏,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寫道:“他(孫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隨時準備經受磨難。他已經看過一些書,知道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經受許多的磨難……”孫少平還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話:“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的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親愛的妹妹,我多麼希望你的一生充滿歡樂,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説過: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

《平凡的世界》瀰漫着苦難意識。小説告訴我們:苦難,作為人對現實非自覺承受,並不單指物質生存境況的艱窘與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對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現實生活對於人的正當、合理願望的嘲弄與對激情的壓抑;小説告訴我們:苦難的遭遇能磨礪堅強的意志,人只有經過苦難的煉獄,方能讀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説告訴我們:苦難導致人生的缺陷與失衡,進而產生追求超越與平衡的反差與張力; 路遙是借孫少平的嘴和手,表達了他對人生苦難的認識和思考。生活在彼時的人們以劫後餘生的喜悦憧憬未來,用感恩看待剛剛過去的夢魘……一切都籠上了理想的光環。沒有咖啡館,沒有浪漫的海灘風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黃原城裏,在那無名花草盛開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長出傳奇般的愛情。所以,在翻閲《平凡的世界》時,內心充滿着平實的歡喜與複雜的情感。我必須老實承認,孫少平,這個英俊、純樸、向上的男青年曾經贏得了我的深深熱愛。我甚至因此而熱愛他的生活歷程——從黃土地出發、建築工人到煤礦工人。現在,近二十年後的今天,惟以金錢的多寡為成功的惟一指標。在許多公共媒體中,他們,孫少平以及孫少安們註定缺席並命定成為弱勢並沉默的羣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老病死變得那麼寂寂無聲。偶爾在報紙、網絡媒體上看到他們,也只是與死亡名單、煤礦事故相連。想來,這個時代的煤礦工人孫少平們不會再有人關注並敬仰了。他喜歡誰娶哪一個都無關緊要。恐怕還會有人想,只有傻瓜才會把一個煤礦工人當做自己的偶像吧?

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常常深感困惑,困惑於川流不息的車輛中平凡人們的退隱,更困惑媒體、大眾對金錢、權貴的追逐與渲染,對凡人生活與生命的漠視。如果活到現在,作家路遙該如何面對這時代的鉅變……他的離世,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休止符,是有着現實主義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寫就的休止符。所以,要説到《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文學本身的意義,它們在十幾年來悄悄改變着我的人生觀——譬如當我讀到民工追討工資的報道,當我看到農村中為自殺與家庭暴力所困擾的婦女時,會憤怒,會動容,會在飛馳的火車上情難自已——因為,他們就是我喜愛的孫少平、孫少安們,也是孫蘭花們。我也是滿含熱淚在看的《平凡的世界》,小説所藴涵的精神,那就是不向苦難低頭,也許,我們的人生旅途上沼澤遍佈,荊棘叢生;也許我們追求的風景總是山重水複,不見柳暗花明;也許,我們前行的步履總是沉重、蹣跚;也許,我們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長時間,才能找尋到光明;也許,我們虔誠的信念會被世俗的塵霧纏繞,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許,我們高貴的靈魂暫時在現實中找不到寄放的淨土;小説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在於對自身苦難的嚴峻正視、深刻思考、透徹理解、不懈抗爭。我們決不向任何困難妥協,同樣,在我們的工作中,要一生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只有在前進的過程裏主動、積極、堅韌,不斷完善自我。

寒假期間看了《沒有任何藉口》這本勵志書,總所周知,沒有任何藉口是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是西點軍校傳授給每一位新生的第一個理念。初讀時有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像是告訴我們對上級要求無條件服從,可讀完之後,才發現它是在強化我們要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藉口,哪怕看似合理的藉口.其核心是敬業,責任,服從,誠實。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一些藉口。上學遲到了,會有'路上堵車','手錶停了'或者'作業太多太多'的藉口;考試不及格,會有'出題太偏','監考太嚴','題量太大'的藉口;做生意賠了本兒會有藉口;工作落了後也會有藉口;只要細心去找,藉口總會有的。藉口成了一面擋箭牌。找到藉口的好處是能把屬於自己的果實掩蓋住,把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推卸掉,心理上得到暫時的平衡。但長此以往有害而無益,因為有各種各樣的藉口可找,他本人就會疏於努力,不再想方設法去爭取成功。

'沒有任何藉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似乎只能適合在軍隊等特殊團隊實行,但他卻可以激發出一個人最大限度的潛能。將它放到自己的學習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在學習中,不要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尋找藉口上。失敗也罷,做錯了也罷,再美妙的藉口對事情的改變又有什麼用呢?不如仔細想一想,下一步究竟該怎樣去做。反過來説,面對失敗,如果將下一步的工作做好了,失敗真的成為成功之母也不是沒有可能,這樣一來,原來失敗的藉口也就不用找了。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貫徹這種'沒有藉口'的思想。學習中,多花時間去尋找解決方案,反覆試驗,調整平和的心態,多做實事,相信總可以找到解決辦法。如果將時間全部用在學習中,相信伴隨着暫時的失敗而來的'美妙的藉口'也會慢慢變少。

當今社會的競爭如此的激烈、殘酷,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一個位子而辛苦打拼。在這個打拼的過程中,有的人上升,有的人卻下降,直至最後潦倒。當每個人都懷揣希望站在事業的起跑線上時,我相信,我們的憧憬都是一樣的,我們對未來的期許也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在跑步的過程中,我們的結局卻不一樣呢?《沒有任何藉口》給出了最好的詮釋:成功和失敗看起來似乎天壤之別,但促成它們形成的原因,也許就是一些小小的細節,小小的習慣,比如:常常為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而尋找藉口。“要成功,就不要給自己尋找任何藉口”這是這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啟迪。

'每個人所作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構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們與我們都做着同樣簡單的小事,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從不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是簡單的事'。這是《沒有任何藉口》中的一段話,聽來平實無華卻意味深長.其實,人生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構成的。

從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注重細節'自古以來就是許多名家大儒們所奉行的行為準則。所謂'窺一斑而見全豹',就是從妥善處理點滴小事的過程中,你的能力及工作態度就可能被領導和同事認可,你優良的個人形象也在潛移默化中構造,反之亦然.就好像露珠雖小,但是折射出的卻是整個世界。

智者善於以小見大,從平淡無奇的瑣事中參悟深邃的哲理。他們不會將處理瑣碎的小事當作是一種負累,而是當作是一種經驗的積累過程,當作是做一番宏圖偉業的準備。不厭其煩地拾起細碎的石塊,日積月累構築起來了卻是高聳雄偉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腳下的壯美景色時,你才會體味到這些小事的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相反,那些對瑣事不屑一顧,處理問題時消極懈怠的人,鮮有成功者.這類人往往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成功對他們來説就是等待一個天上掉餡餅的機會。

如何才能克服這種藉口的蔓延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找藉口意味着拖延時間,推卸責任。對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將它完成得很出色,但是由於惰性,你不停地對自己説“再等一會兒”、“等一等”,時間就在你等的過程中慢慢溜走,當你發現時,卻又對自己懊惱不已。對此,我們應該首先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把握清楚自己的奮鬥方向並制定一個相對中短期的目標,併為之而努力奮鬥,這有利於你在找藉口的同時與目標加以權衡,並馬上行動以驅趕藉口。然後就是不能讓推卸責任成為習慣,也許你會否定這種看法:推卸責任可以和習慣聯繫在一塊嗎?有這麼嚴重嗎?是的,正是這種經常性的習慣在影響你的潛意識,你的潛意識進一步地影響着你的習慣行為。所以,我們應該加強自己的責任感與主動性,並讓主動性與責任感帶着我們駛向更為寬廣的領域,盡情舒展與充實自己。並且,我們要讓認真工作成為自己的好習慣。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付之於行動,只有立即行動,才能平定心中的惶恐。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見證歷程的輝煌。我們不願讓時光蹉跎了本應燦爛的歲月,不願讓退縮模糊了本是鮮明的路線,更不應讓藉口斷送了本該屬於自己的風采!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同樣讓我深有感觸,《誰動了我的奶酪》講的是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和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的故事。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尋找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理暴露無疑:嗅嗅和匆匆立即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始終還停留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回憶中。他們抱怨着,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想明白了,穿上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留在原地,一無所獲。文章只要講述面對“奶酪”的獲得、擁有、失去,不同的人產生的不同心態,由此產生迥異的行動策略。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開始行動?還是像哼哼那樣害怕變化,否認和拒絕變化?還是像唧唧那樣看到變化會使事情變得更好,並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説,生活和學習中有太多的變化,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無論我們是否害怕變革的到來。如果我們能夠儘快調整自己適應變化,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當我們面對變化時,我們會害怕,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很正常。只要我們能夠認真科學的對待畏懼,它甚至可以幫助我們避開真正的危險。我們無須拒絕變化,我們完全可以改變對變化的態度,在變化中享受變化,擁抱變化,迎接變化。

“奶酪”是個比喻,代表着我們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幸福、健康……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強烈變化和心理衝突,使我們常常在各種各樣的變化中不知所措,追問着誰動了“我的奶酪”,抱怨着上帝的不公平,面對不了新的生活,陷入煩惱之中難以自拔。生活的迷宮是多麼的大啊!當遇到突如其來的變化後,為什麼一定要沉浸在失去的痛苦、失望的無奈、決定的兩難中呢?趕快找到自己的“鞋”,隨着“奶酪”而變化,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這樣才會發現更多的“奶酪”。

從另一方面來説,“奶酪”是一種通過艱辛努力而獲得的優越狀態。“奶酪”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擁有的核心能力。我們該如何把握和擁有呢?作為一種換位思考,我們對於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的輕狂和喜悦,卻難以體會“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李煜傷感情懷。作為這種對比,我們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機會,學會細心保護和精心呵護,不要等手中的“奶酪”變酸、變壞,在無可奈何之中又驚羨別人的擁有。

哲學中講變化是永恆的。儘管還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變化而否認變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樣及時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這是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所致。原有的“奶酪”總有一天會消耗,我們該如何面對?卡奈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説,不要為打碎的玻璃杯而傷心,我們也不要為記憶中的“奶酪”而嚮往,那隻會是“白頭宮女話玄宗” 的無奈和一廂情願的神往。我們需要的是發現適合自己的道路,擺脱安逸,超越恐懼,恃機而動,尋找新的“奶酪”。生活並不會遵從某個人的願望,改變隨時會降臨,但積極地面對改變卻會讓你發現更好的奶酪,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新的“奶酪”總是存在於某個地方。

《第五項修煉》

一轉眼,一個多月的寒假結束了,利用這三十多天,我略讀了彼得×聖吉博士的《第五項修煉》,通過看書讓我更瞭解了管理學,更瞭解了金融。

彼得×聖吉所創立的是學習型團隊,他希望建立的組織模式能夠更適合人們的工作。在一個團隊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組成一個大的學習型羣體,使人們在團體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為目標,不斷的前進。同時在團隊中不斷髮揮自己的潛能,敢於挑戰極限,不斷創新,幫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創造知識的成果。從真正的團隊學習中體會工作生活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第五項修煉》一共分成五個部分: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系統思考。

第一部分:自我超越

認識你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座金礦,潛能是人類最大而又開發得最少的寶藏。每個人都有無盡的潛能。1980年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奧托發現:“一個人所發揮的能力,只佔他全部能力的4%”。戰勝你的弱點,開發無限潛能。發現另一個自己。克服惰性,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確立全新的自我。

第二部分: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我們心中,並影響我們如何瞭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思維方式,甚至可以是圖像、或印象。在認知科學中,這個名詞一方面是指人們長期記憶中隱含的關於世界的心靈地圖,另一方面,也是指我們日常推理過程中一些短暫的理解。

第三部分:建立共同願景

在人類羣體活動中,很少有像共同願景能激發出這樣強大的力量。人們尋求建立共同願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們內心渴望能夠歸屬於一項重要的任務、事業或使命。對一個組織而言,在缺少願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會產生“適應型的學習”,只有當人們致力於實現某種他們深深關切的事情時,才會產生“創造型學習”。

第四部分:團體學習

團體學習,可以使團體智商遠遠大於個人智商。在一個團體裏,個人智商往往都在120以上,而整體智商卻只有62,以至造成三個諸葛亮,變成一個臭皮匠。團體學習的過程,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其作用是發揮團體智慧,使學習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五部分: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將引導一條新路,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森林。從對現狀作被動反應,轉為創造未來。從迷失在複雜的細節中,到掌握動態的均衡搭配。系統思考讓我們看見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槓杆點。運用系統思考的方法能產生以小博大的力量。

通過閲讀,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着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為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並在這個團體中,一羣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補長短,為共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並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瓦爾登湖》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説:“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梭羅以自己獨特的思維與勇敢的心靈為輔,踏上了通往瓦爾登湖的旅程。自己建造的小屋,捕魚打獵,耕作思考然後寫作,這些,組成了他三年的孤獨之旅。

在他的世界裏,少了華麗的別墅,高級的私家車,豐盛的飯菜,奪目的衣裳和珠寶等等。但他得到了應是他想要得到的——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他的言辭中,就夾雜着那安靜的沉思,美麗的風景,種種跡象,他走入了風景和思想的仙境。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人應該學會擯棄複雜,學會簡單。在最平凡無實的生活方式中尋求新奇,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成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湖泊,一個能洗淨自己心靈的湖泊,一個能讓你變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的湖泊。

每一個人對文字的認知都不一樣,也許有人會不認同我的看法,也許會不以為然,但起碼我確實從書中找尋到了收穫,我已經滿足了。

1.《細節決定成敗》

寒假在家一個多月,我細細讀了《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從書中我獲得了許多人生的道理,很多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悟出的人生真諦。眾所周知,《細節決定成敗》是汪中求先生總結多年管理、諮詢工作的實踐經驗,並借鑑國外企業管理的經驗及大量怵目驚心的案例寫成的一部細節管理專著。汪先生是一個成功的營銷專家和企業管理者。在書中他沒有羅列一大堆晦澀難懂的道理,而是舉了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講明瞭細節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的作用,讓人看了不禁嘖嘖稱讚。這本書強調,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揭示了“細中見精”、“小中見大”、“偉大與平凡”的真理,也體現了充滿競爭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項工作,關鍵在於是否抓住了一個“小”字。

細節決定製度。

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國公司員工與日本公司員工的認真精神時曾説:”如果讓一個日本員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員工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箇中國員工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會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會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鑑於此,他提出,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單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複着所謂平凡的小事。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企業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複着所謂平凡的小事。一個企業有了宏偉、英明的戰略,沒有嚴格、認真的細節執行,再英明的決策,也是難以成為現實。“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

細節來源於用心。

我覺得細節來自於用心。教師是世界上責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學習的職業。尤其是國小教師,你甚至無法完全地區分開教師和父母這樣的角色,因為孩子在校園裏,教師就成了“全職的監護人”,這份責任中有對孩子知識的傳遞,有思維的啟迪,有習慣的培養,也有生活的照顧,甚至還有對孩子進行情感上情緒上的處理。誰的橡皮丟了,誰揪了誰的小小辮子了,誰流鼻涕了,誰又哭了等等,國小教師就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關愛孩子,當然還要加上些創意。老師還要想出各種辦法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得用心觀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點,用他們能夠接受喜歡接受的方式來組織教學,這樣才能實現讓孩子花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收穫。“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教師,亦深感學校無小事.例如每道例題的分析,板書的順序,看似小事,卻能在循序漸進中培養了一個人的邏輯性。再如:你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説不準你不經意中説的一句鼓勵的話讓他銘記在心,使得一個無所事事者變成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譏諷之言,讓學生對你產生反感的情緒,處處與你對抗,有的不惜犧牲自己的學業、前途,更有甚者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樣的事例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是屢見不鮮。俗話説“一句話使人笑,也能使人跳”,這一句話不正是細節所在之處嗎?

細節來源於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所説的: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瑣碎的、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細節往往被我們忽視。隨着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要求人們做事認真,精細,否則會影響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轉。對一個單位來説也是如此,單位要成功,就必須把單位每個員工工做的每個細節有機地聯繫,協調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能使單位發展壯大。

在工作中我體會到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你每天就會盡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也會從你這裏感染到這種熱情。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確,細節在我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魅力是無予倫比的.你可能因為對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機會,從而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修復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細節,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會更強大,因為成績與榮譽是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沒有小的成功,哪來大的收穫.細節的文化底藴與深刻含義往往是一般人難以把握的,相反,對細節有一定的認知,能用細節來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聰明又成功的人.他們瞭解細節之美,能靈活運用細節給他們帶來的財富,從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礫之中,也能閃爍出耀眼的光茫.細節是生活與事業中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但它的作用卻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勝人一籌,從而忽視小節,結果不但沒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敗.因為他們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會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樹連接而成,驕人的戰績更是無數細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細節,醖釀過程中的細節之美.只有這樣,你才會取得不斷的成功.

2.《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細節決定成敗》之後,我又拿起書店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長比成功重要》談的正是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成長的成長。他們並不擁有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大腦,所經歷的教育制度和我們的也沒有什麼不同。那麼,他們憑什麼變得和我們不一樣了?

30個“微軟小子”的成長故事證明一個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來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夠走向成功的學生概括為e學生:即enjoy(快樂地學)、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開復、許峯雄、張亞勤、沈向洋、張宏江……書中每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段生動的點評,每一句誠懇的話語都可以成為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能不斷成功。

“成長”是一個關乎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話題。“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是一個多麼有味道的句子,這是一個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的理念。在中國這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要提出這樣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個人的目標,成長是達到目標的道路,但這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有的人沒有能堅持到終點,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頭來,也有的人能用正確的方法和堅強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軍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其中記錄了微軟亞洲研究所30餘位研究員的成長故事,是一個關於教育、人才、社會的記錄與總結。書中記錄了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成長的成長。作者從“微軟小子”的成長生活中,採擷一些平凡但雋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獨特的論述,使這些小故事變得精妙獨到,在這些故事裏,我們看到了歡笑、悲傷、激情、惆悵,我們看到了一大批聰明、主動的孩子,不斷進取、不斷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軍希望借這本書,讓國人改變對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國學生能在這本書的鼓勵下,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

從思想認識上來説,做事情要註定成長更重要。有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事即為過程,成事即為結果。它已經告訴我們,人所應該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責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這個成長。通過成長,獲取經驗,方法,教訓,最重要的是鍛鍊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結果呢/我們的奮鬥只在於拼 搏的成長。只要盡為己所能,就夠了。結果真的無所謂。從客觀事實上分析,做事情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樣都成功的人,我們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會看不起在成長中用卑鄙手段達到目的的人,為什麼他們做事有同樣的結果卻得不到同樣的認可呢?做一件事同樣失敗的人,我們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項羽,楚漢之爭,他終以失敗告終,但歷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遠是一位英雄。為什麼同樣是失敗的結果,卻有着大相徑庭的後人評説呢/正所謂,不以成敗論影響,不看結果看成長。再舉一個例子,拿化學課來説,如果做事結果比成長重要,那我們只要董老師告訴我們一個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與反映條件就行了。有何必費錢費時的讓老師在課堂上做了演示實驗之後,換要自己親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長的重要性。

感性上來説,沒有成長就沒有結果,想必大家都聽説過“烏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沒有親自去爭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導致無批邦永遠只能是空虛社會主義,而後來者親身實踐完善了一個爭取的成長,才成就了真正的社會主義。由此説來,中結果輕成長是不是容易導致人去空想卻不付注實踐呢?很明顯對方辯友承認了這一點,否則,就不會深思熟慮為辯論會去做準備了,而只會空等結果。

當我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又怎麼樣?這一個結果可能是下一個成長的開端,或者説它本身就包含於生命的成長之中,而重要的是我們體驗了奮鬥的艱辛,體驗了努力拼搏後成功的喜悦,這就足夠了,當然,結果並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時期內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幟,可以是號角,但不是目的,我們的牡丹是趁着年輕,儘可能的去體驗多姿多彩的人生,體驗是一種成長,生命是一種成長。

我們所能做到,只有在走的成長中去體會,體會成長的成長中蜕變的痛苦,體會流量隕落的瞬間心的裂縫,然後在體會中學會長大,在體會中等青春散場。

結果在遠方,成長在路上,路,在腳下。

有人説,人之所以和野獸不同,就是因為人學會了思考,而野獸更多的是按照本能行事。區別於野獸,人類會思考人生,會探尋自我,會研究存在的意義。於是,一代又一代的人類在不斷的探尋中進化發展,漸漸形成了如今的人類世界——複雜而瑰麗的世界。無數的實例告訴我們,只有學會反思自我的人,才有可能擺脱庸碌無為,在歷史的星河中成為耀眼的恆星。

古往今來,有許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留給後世眾多的著作,裏面記載了他們的思想,傳播了他們的精神,指引後世人們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錄》無疑就是眾多閃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許,有人會説,寫作《沉思錄》的作者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斯多亞派着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早已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他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適合現代社會,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看重這本書。然而,不可否認,自古以來,我們總能從不同的偉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東西,完全憑藉運氣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堅毅、富於探究精神、善於思索、強大的實踐精神、善良的內心種種種種美好的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通俗的説,我們要學習的是他們的精神,但我們自己也要有主見,一味的照搬書本是萬萬不行的。首先了解著書者的思想,繼而從中借鑑我們需要或者認為一定要堅守的思想品質,正是一位合格的讀者應當做到的事。當然,一本合格的思想鉅著,是肯定不僅僅只是閲讀一遍就可以的,反覆的理解閲讀才更有助益,否則半本《論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幫助趙普治天下的。

《沉思錄》的第一卷就讓我印象深刻。在這一卷中,馬可.奧勒留敍述了很多他從他人身上學到的優良的習慣和美好的品質。可以説,有很多甚至是相當繁瑣和細小的生活細節——譬如説他從拉斯蒂克斯學會了以樸素的風格寫信。他善於看到他們的優點,並且樂於學習這些優點,使之成為自己的閃光點。在第一卷裏,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讀書方式,大度、友善、簡樸、謙虛、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經驗。看過第一卷,不由得就會想起《論語》裏“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這句話。雖然我們中國人有很多都能流暢的背誦此句,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去實踐——更多的人會選擇注意周圍人的缺點,而非關注他人的優點。就這方面來説,顯然馬可.奧勒留這位古人比我們現代人做的更好。就我來説,馬可.奧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僅僅是關注他人的優點,並且學習它們,而是他在關注他人優點的同時不會單純模仿他人的行為。他有更好的選擇——思索這種行為背後代表的品質並貫徹它們。一般來説,好的行為習慣的確有助於人的成長,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內心的東西。舉一個比較中國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來説,酒肉和尚是比較令人討厭的,因為在傳統觀念中,和尚應當遵守清規戒律,保持身心的潔淨,因此喝酒吃肉是違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國對於酒肉和尚還有一種説法,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葷這一戒律也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心懷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説,我是這種説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應當是精神和靈魂上的,不必太過拘泥於形式,形成食素、樸素生活固然有助於幫助人們摒除俗世,避免被萬丈紅塵所擾,但太過在意也會成為一種執念。因此,當我們向別人學習的時候,不僅僅是要模仿他們的行為模式等外在表現,而是應當透過現象看本質,學習更深層次的東西。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那種能力看清楚,所以適當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不單單滿足於模仿而已。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馬可.奧勒留身上學到很多。

對於哲學,我研究並不深,事實上,有時候我很難理解哲學先賢們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覆覆的思索同一個句子甚至同一個詞語才能理解他們偉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顏的説,在整篇《沉思錄》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於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夠讀懂一些皮毛,就整體印象來説,看完《沉思錄》,覺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國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點。馬可.奧勒留是斯多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亞派哲學主要是一種倫理學,其目的在於為倫理學建立一種唯理的基礎,它把宇宙論和倫理學融為一體,認為宇宙是一個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體,由原始的神聖的火演變而來,並趨向一個目的。人則是宇宙體系的一部分,是神聖的火的一個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説是一個小宇宙,他的本性是與萬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應該同宇宙的目的相協調而行動,力圖在神聖的目的中實現自己的目的,以求達到最大限度的完善。為此,他必須讓自己的靈魂清醒,讓理性統率自己,正如它統率世界一樣。在《沉思錄》中,馬可.奧勒留的確描述了很多條他思索的有關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內容。所以,斯多亞派對人們的要求是:遵從自然而生活,或者説,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兩層意義),而所謂自然、本性,實際上也就是指一種普遍的理性,或者説邏各斯(在某些方面類似於中國的'道'),或者説一種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來)。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説它們有一種完全等價的意義,它們也至少是相通的,並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馬可.奧勒留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事實上,身為一名帝國皇帝,他無疑是並不如何成功的。馬可.奧勒留在位近二十年,這是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與東方的安息人的戰爭,來自北方的馬爾克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進逼,以及內部的叛亂,使羅馬人口鋭減,貧困加深、經濟日益衰落,即使馬可.奧勒留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尤其是後十年,他很少呆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行省的軍營裏度過。《沉思錄》這部寫給自己的書,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這一本書可以説是他畢生思想智慧的結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運並不順遂,但在《沉思錄》中,我們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藴涵的那種胸襟博大的世界主義,那種有關自然法和天賦人權、眾生平等的學説,就算越過了漫長的時代,對近現代的社會政治理論及實踐仍然產生着影響。

然而,《沉思錄》中所表現出的思想也並不能説是完全真確的。斯多亞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和達觀的生活,他們把一切對他們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而這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們恬淡、自足,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勞作,把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應分;另一方面又退隱心靈,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寧靜一隅。我們一方面看到斯多亞派哲學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滅社會環境的差別而造成同一種純淨有德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這種精神的相當無力,它對外界的作用,對社會的影響幾近於零,因為它本質中確實含有某種清靜無為的因素。儘管我們都承認馬可.奧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確很高,可他的思想並沒有幫助他鞏固古羅馬帝國的政權,阻止這個偉大帝國的頹勢。有時偉大的思想的確可以改變現實,但有的時候,正因為現實需要,某些思想才能顯示出偉大。任何思想,都不應該脱離了現實而存在。在斯多亞派哲學中有令人感動的對道德人格的高揚,但也有令人泄氣的對鬥爭和進一步超越的放棄。它也許永遠不失為一條退路,但對於朝氣蓬勃、鋭意進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來説,走這條路也許還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美國一位教授、《一生的讀書計劃》的作者費迪曼認為《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説它甜美、憂鬱和高貴。有人是這樣來解釋它的:它的高貴,也許是來自作者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它的憂鬱,也許是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身所處的混亂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或許我並不能很好的理解這些甜美、憂鬱、和高貴,但我相信,經歷歲月的磨練,我一定能更好的瞭解作者,瞭解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流派。。

因此,就現實條件來説,在更為快節奏、注重效率的現代世界,《沉思錄》能夠幫助我們浮躁的心淡定下來,使我們更為冷靜的對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們這個年紀的青年,大可不必學習其中比較消極的思想,在我們這個年紀,永遠都是最有資格説“我要一搏”的!我們可以欣賞“靈魂是一渦流,命運之謎不可解,名聲並非根據明智的判斷。一言以蔽之,屬於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於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請不要過於在意,在這個年紀,無所顧忌的去闖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許,當一切波濤都歸於平靜的海灣,當歲月的痕跡爬上我們的臉頰,我們可以再沏一壺熱茶,靜坐於午後的陽光下,翻開《沉思錄》,靜賞書中落花,與馬可.奧勒留再一次相約書中,到時候,我們或許更能理解當年的羅馬皇帝是以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些閃爍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

當我拿起學校極力推薦的《第五項修煉》時,看着那些環行線路圖和那些專業術語,有些為難,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麼能以連續三年名列全美暢銷書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學校的推薦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書時我就強迫自己以讀小説讀散文的感覺來讀。還真的有效,看來真的是態度決定一切呀!慢慢我讀懂了。呵,那感覺真的像作者彼得、聖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個國小生樣端坐着,聽着他從內心深處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為我開啟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經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語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還有那些我還是有些不感興趣的圖表,都在給我以啟迪以思考。

在《第五項修煉》中,五項修煉被劃分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斷反照個人對周邊影響的一面鏡子;“改善心智模式”專注於以開放的方式,體認我們認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願景”培養成員對團體的長期承諾;“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力量,使團體力量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系統思考”極其務實,可以使我們瞭解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它的精髓是用整體的觀點觀察周圍的事物。融合五項修煉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學習型企業組織模型,其中的系統思考是核心, 是動力,是掃除學習型企業智障的主力軍。

讀了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後,對'學習型組織'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

一,創建學習型組織必須是自主的,是自願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我們自己切實有這種迫切的需求,才會有效果.如果是上級的指令,是上級的要求,這是一種被動的,應對式的工作觀;同時必須不是趕時髦,不是追風,否則只會是形式主義.因此主動與迫切,這兩點事關創建的成敗.只有發自內心的,是出於對事業的愛,才會有成效.創建學習型組織,就是在為事業打造未來。

二,創建學習型組織沒有模版,沒有模式,沒有地圖。

創建的實踐中,才認識到原來我的認識有誤區。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過去我們搞什麼東西都習慣有什麼'模式',強調一套方法和方式,拿過來就能用.現在看,這本身就不符合學習型組織理論.每個組織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創建的切入點也會不一樣,我們強調的是差異化,是個性.達到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這需要你自己不斷設定,惟有此,才會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創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系統工程。

或許我們不知道學習型組織是什麼,但我們一定要弄清學習型組織不是什麼.學習型組織不是一項活動,我們必須明白創建學習型組織是可持續的,是永無止境的.這就符合學校的'第二曲線理論'.這樣我們才會使組織內部的變化超前於外部的變化,才會保證組織內部有足夠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競爭優勢,達到永續經營,基業長青.既然我們找到了創建學習型組織這條路,我們就不怕路遠.

四,擴展組織創造未來的能量,保證擁有組織需要的持續增長的學習力,這需要全體成員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們對過去的理論基礎研究少,那麼,現在市場的要求,需要我們來補上這一課.以改造我們的學習,改造我們的管理,提升我們的業績。

在這本書中我還喜歡一個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會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驚嚇它,它將呆着不動。現在如果你慢慢加熱,當温度從華氏70度上升到華氏80度,青蛙仍顯得若無其事。甚至自得其樂。可悲的是當温度慢慢上升時,青蛙將變得愈來愈虛弱,最後無法動彈。雖然沒有什麼限制它脱離困境,青蛙仍留在那裏直到被煮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境中激烈的變化,而不是針對緩慢漸進的變化。

大部分動態性複雜都是處於緩慢漸變的過程,極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已經為時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質是突然變壞的?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健康是突然變差的?孩子是突然變壞的?……

所以我們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放慢自己認知變化的步調,並特別注意那些細微以及不尋常的變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運。

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當閲讀到第五章時,有個例子:在學校中,老師對學生的看法,會影響那位學生的行為。珍妮個性害羞,她在新學校第一學期的成績特別差(因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師於是認為她懶散。下一個學期,老師給予珍妮的關切更少,她的成績於是更不好,因而個性更退縮。隨着時間的過去,珍妮陷入一個惡化退縮的旋渦之中,被老師冠上不認真學習的標籤後,她更加封閉。於是,被老師視為才能高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關切;而被視為才能低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卻因增強的反饋而更糟。最後演變成“差者愈差、優者愈優”。我認為老師應該公平對待學生,不應該片面的去評價對待某個學生。

通過閲讀,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着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為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並在這個團體中,一羣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補長短,為共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並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一部《沉思錄》,一部《杜拉拉昇職記》,一個寒假在這兩本書的陪伴下變得充實而精彩。兩本書雖然風格不同,卻都讓人受益匪淺。

讀完《沉思錄》,作者馬可·奧勒留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 面對宇宙自然, 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正如《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脱離社會、脱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脱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脱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 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 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以下幾點就是讀完《沉思錄》的啟發:博採眾長,傳承美德:正如他在《 沉思錄 》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 也要以此為鑑,學會 善於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

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種包容的心:《 沉思錄 》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將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堅持顧全大局、維護社會利益:《沉思錄》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讓你的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行為,因為這符合你的本性。這是作者顧全大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一種崇高精神境界。

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抓緊實現人生價值;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坦然面對它,並不是消極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

與《沉思錄》相比,《杜拉拉昇職記》是一部風格迥異的書。我看完了這本書,是慢慢的認真的看完的。這是一本貼近現代生活的書,是對我們現代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看完之後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吧: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二十出頭的杜拉拉初進公司,在複雜的多重關係中,杜拉拉不斷進行正面的自我調整,終於百鍊成鋼。她是一個靠着彪悍的性格和工作的韌勁成長起來的草根,遇到挫折時,她沒有退縮,恰逢機遇時,她適時抓住。結局是完美的,無論她的工作和愛情,但過程是曲折的,可貴的是她挺過來了。看到杜拉拉一個柔弱的南方女子在一家全球500的大企業中打拼的過程,讓我明顯的感覺到職場上危機四伏,任何一個人在企業中隨時都有被炒的可能,要想在企業中有所成就光靠技術和一張嘴皮子是完全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比別人轉的更久更快的腦袋!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最大啟示有兩點:一是“改變”,二是“思考”。對於剛剛踏出校門的人們,每個人都會懷揣各種各樣的夢想,然而當你真正步入一個公司,處於一個職位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其實現實與自己所想象的情況是不同的,這樣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則會順流而下,然而時間和實踐證明往往後者會走的更遠、更好、更順利,而前者多會在抱怨中生活。因此,當你發現自己不適應當前環境的時候,我覺得其實改變自己比起改變環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實用和實際一些。這樣在工作中不論環境如何改變,你都可以應對自如,因為你本身就在改變。而另一方面,對於工作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在你的身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還應具備的就是“思考”。其實在工作中會思考的人要比只會努力的人更輕鬆、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為一名現代社會的大學生,我們也很快將要走出校園,踏上社會,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我認為向杜拉拉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於改變勤于思考。

不能説看完《杜拉拉昇職記》就會讓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有一個很大的改變,但至少可以讓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儘量以一顆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吧,無論得失,抱着學習的態度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標努力,我相信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看完兩本書,學到了很多,但人生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我們會繼續努力。

這個寒假中,受朋友推薦,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杜拉拉昇職記》。説它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因為它的語言簡練、不羅嗦,卻又不乏詼諧幽默,像是在簡簡單單的像你敍述一個故事,處處引人思索、暗設懸念,讓人想一探究竟,捨不得放下;當然,故事情節很貼合生活實際,雖然生活,卻一點也不覺乏味,看了之後便有種衝動,想見識一下所謂的外企生活。

這本書主演講述的是一位剛踏上社會的女大學生——杜拉拉的求職經歷。她毫無背景、姿色中上、畢業於某知名大學,和大多數大學生有着差不多的條件,但卻憑着自己的特質,一步一步成為了世界500強的hr經理,那時,她還不滿30歲。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説,都是不容易的,也是不大能夠實現的,特別是對於一個30歲之前的女生來説。但杜拉拉,這位女子,卻完成了。

剛剛畢業的她也曾遇到過求職的坎坷,例如在民企幹過一段時間後,但受不了民企裏的種種風氣,於是辭職了。經過了差不多3年的打拼,她終於進入了世界500強的db公司,做上了銷售助理,繼而又通過自己的努力,升為了行政主管,然而她又不甘心止步於此,一步一步向人事行政經理進軍,事實證明,通過她不懈的努力,她成功了。

我覺得杜拉拉這位女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將來我們可能也會進入外企工作,而這本書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真真實實的外企職場的世界,有很多的職場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杜拉拉她很勤奮,當她的上司玫瑰把上海辦事處的裝修工作都丟給她時,她完全沒有經驗,為了不出差錯,每個細節都由她親自把關,與裝修隊、供貨商反反覆覆談論琢磨,經常加班到10點之後再回家。在升為了行政主管之後,她也經常加班,把工作做得一絲不苟,很得上級的賞識。

其次,她的執行力很好。不僅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得一絲不苟,而且凡是上司交代她的事情,她都認真對待,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從不讓上司擔心。因此博得了上級的好感,為她的升職奠定了基礎。

再次,她善於思考。應該説她的情商很高,善於和人打交道,並且在看到自己雖然能力強,卻不受到重視時,她採取了一些辦法,不僅使上級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而且還和他們拉近了距離。

杜拉拉的特質還有很多很多,敬業、靈活應變、善於總結、有進取心等等,使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這位女子。

“變是唯一不變的”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就闡述了這個道理,通過一個類似寓言的小故事闡述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這本書同樣豐富了我的這個寒假。我喜歡這個類似動畫的故事,書中的兩個小矮人和兩個小老鼠是那麼的別出心裁。

“奶酪”在書中有着很深刻的寓意,不同的人對“奶酪”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幢別墅,可能是一片心靈的寧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奶酪”,當然每個人對於“奶酪”所採取的行動也是不同的。當我們沒有時,我們不斷的追求,而當我們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奶酪”,我們又會覺得理所當然,使它成為我們的附庸,直至我們失去它時,才會覺得後悔感到難過。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感覺。

有句成語叫做“居安思危”,我想這就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正如奶酪牆上的話所説::變化總是在發生,他們只是不斷地拿走你的奶酪,不論你處在什麼職位,什麼狀態,不可避免的會與身邊的機會擦肩而過,一瞬間你就有可能從世人所仰慕的大聖人變成一無所有的乞丐,你的再多的奶酪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

所以,請珍惜你的奶酪。

【第13篇】杜拉拉昇職記的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關於杜拉拉昇職記的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這個寒假看了《杜拉拉昇職記》,收穫頗豐。英語專業的我,本對現在和未來感到一片迷茫,不知道自己在大學應學到哪些知識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學的內容對將來有什麼幫助,甚至後悔過選擇這個專業,但是,在閲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尋到了未來的方向。

處在大二階段的我們,多多少少也有為未來的工作做着打算,而什麼樣的工作可以算得上是理想的呢?書中介紹了理想工作的四個特徵:一、是你喜歡的;二、是你擅長的.;三、能使你賴以謀得想要的生活質量;四、合法合情。另一個角度的歸納顯得複雜一些——優秀的人才有一些共性:敏鋭的判斷力;卓越的影響力;高效驅動業績的能力。判斷力是對方向、機會的識別和把握。人的一生總在做出選擇,審時度勢,人無可免。判斷力好是什麼意思?當別人都還沒看出來是個機會,你就先看出來了;光看出來還不夠,還得抓緊採取行動把握住機會;甭管情況多複雜,你都能很快就抓住問題的關鍵,説話到點,做事靠譜。能明白人家心裏擔心啥、想要啥,而且,能根據對方的人際風格,調整自己的方式——這就是影響力好。小説中,杜拉拉在評價大區經理陳豐的時候,曾提到他“永不滿足現狀”,這是驅動力好的一個典型表現;積極主動地推動目標的實現,即使這樣的行為意味着給自己找事兒甚至可能有風險——這是驅動力強的另一個標準特徵。這三個力便是我們提升的目標。

英語專業的我們,畢業後選擇進入外企工作的可能性最大,而《杜拉拉昇職記》標註是職場小説,介紹的是關於女白領在外企的生存法則,可借鑑處很多。我們大多數人和杜拉拉一樣,有教育背景,無社會背景,所以要成功唯一的路徑是個人奮鬥。書中杜拉拉因“傻乾的老黃牛”性格,出色地完成了“裝修”任務,雖然當時李斯特只為她加薪5%,也沒同意提升她為經理,但總裁何好德把拉拉的高能力和肯吃苦精神都看在了眼裏,為她日後的提升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要秉承杜拉拉勞動最光榮的樸素觀念,樂於承擔任何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一點,好逸惡勞,急功近利是天性,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計收益而不願付出。當然,拉拉也同樣告訴我們,“‘學到東西’固然重要,但要清楚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怎樣的回報。”

《杜拉拉昇職記》是一本好書,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即將要踏入社會的學生而言,這更是日後工作的指南。

【第14篇】大學生的讀書報告優秀

大學生的讀書報告優秀範文

(1)內容提要:概括性地歸納書的主要內容,包括作者陳述的基本觀點(最好不超過300字)

(2)心得評論:對該書的評價與思考;對其主題的.看法與認識,或反駁作者的觀點,或提出創造性的見解,或將本書與類似書籍做比較分析,總之要寫出獨特的思考和體悟。

(3)結語:提出問題、表達期許、歸納全文。

(4)參考書目:讀書報告中曾參閲哪些書籍、雜誌、或其他資料,具體格式參見附錄。讀書報告格式

1.用紙:標準a4紙,頁面設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間距:標準行間距:1.5倍行距;字數:3000字左右

2、封面設置 報告題目:2號楷體-gb2312 副標題:4號楷體字 班級名稱:2號楷體-gb2312 學號、姓名:4號楷體字

3、正文正文小四號宋體 頁眉:用五號宋體,居中排列,每字間空一格。 頁眉內容:“致遠學堂讀書報告” 頁腳:用五號宋體,居中排列,頁腳內容為頁碼。

4、參考文獻格式

(1)著作類 一般著作 規則:作者(或主編、編):《著作名稱》(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頁碼。 範例: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頁。 譯著類 規則:[國別]作者(或主編、編),譯者譯:《著作名稱》(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

頁碼。 範例:(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成倫著,張軍等譯:《法和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頁。

(2)期刊類 規則:作者:《文章名》,載《期刊名》年份及期數。範例:陳正雲、戴欣:《略論侵犯著作權犯罪》,載《法學研究》1995年第3期。

(3)報紙類 規則:作者:《文章名》,載《報紙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幾版。 範例:胡堅編譯:《如此邏輯:竊不算偷?》,載《電腦報》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網頁類 規則a:作者:《文章名》,載網站某年某月某日。

【第15篇】學生讀書會活動報告

學生讀書會活動報告

一 概述

高爾基曾經説過:“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想人”。唯有努力不懈地去讀書,才能不斷吸取有益的精神養料,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好的讀書習慣要從小培養,讓書籍走進孩子的心靈,豐富他們的知識。為了培養學生愛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內在品質;為了激發學生的閲讀書熱情,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淨化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健康全面地發展;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和家長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為了培養讀、寫、説的興趣和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2011年3月,我們四年級四班的全體學生和50名家長積極參加了夾江二小開展的讀書活動。

二 活動過程

1. 宣傳動員階段。

2. 準備階段。

⑴ 制定讀書計劃書。

⑵ 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3. 活動階段:

學生根據讀書計劃進行閲讀,堅持寫筆記,寫心得體會。家長不定時在學生的“採蜜本”上留下足跡,班上定期評選讀書之星。

4. 展示階段:

⑴ 學期結束進行“讀書之星”的評比展示,展示“優秀採蜜本”。

⑵ 評選書香家庭、年度讀書之星。

三 活動結果

我們四年級四班共74人,74人都參加了讀書會,還有50名家長也參加了讀書會。他們在3——6月間閲讀了大量的書籍,有文學類的、有科普類的,有歷史類的、有軍事類的……在閲讀過程中,學生和家長們不僅廣泛閲讀,還要在“採蜜本”上寫讀書筆記,或摘抄,或寫心得,很多家長也在“採蜜本”上留下了足跡。本期期末統計,全班74個學生共讀書70111頁共計35055500字,摘抄優美詞句68545字;寫心得9共5255字。其中,最好的學生看35001頁300萬字,摘抄優美詞句6331字;寫心得1905字;看書1萬字以上的有40人,看書5千字的有3人,最少的也有4000字;摘抄優美詞句最多的6331字,摘抄1000字以上的41人;摘抄1000字以下的33人。從上面兩方面看,情況是可喜的,但是在心得方面就不樂觀了,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也不高。最多的僅1548字,有心得的也僅29人,還有45人沒有心得體會。而家長在“採蜜本”上留下足跡的也只有15人,寫讀書筆記的更是廖廖無幾,最多的字數為5000字,最少的是300字。縱觀學生的讀書筆記和家長的足跡,陳柏儒母子做得最好。母親帶頭看了3500頁455萬字,寫了心得1600字。兒子也不甘落後,看了3000頁120萬字,摘抄了1千多字的優美詞句,寫了心得600多字。摘抄母親其中一處:讀古詩詞的時候,心裏總有一種特別寧靜的感覺,欣賞古人的那份淡然的心境,現代的都市為什麼鮮少看到那麼純淨的文字,大概和燈紅酒綠薰染有些關係吧,又或者讀書者的心境已不再淡定,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讀書,不要慢慢丟掉美好的東西。張易科家也不錯。她看了82萬字的課外書,摘抄了2369字,母親看了164萬字,摘抄了3150字。像這樣的書香家庭還有很多,如:李卓妮、孟源祥、周尤佳、蔡思玉、魏科旭……

從這些孩子們的讀書、讀書筆記和家長的'留言中,我們能感受孩子和家長的認真與堅持。由於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我們班的讀書活動初見成效,因為這些愛讀書的孩子們讀、寫、説的能力都提高了很多,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四 活動思考

1. 由於教師抓正常教學,忽視了讀書活動的指導與督促,加之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太少,以至學生還沒嚐到成功的喜悦,讀書的樂趣,所以,部份學生還沒有養成習慣。今後班級應多開展讀書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使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

2. 學生讀書貪多,囫圇吞棗的情況比較嚴重,能寫心得的人太少,積累了不能用的人又太多。因此,今後,不光要鼓勵學生多讀書,還要採取各種途經和手段,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讓他們讀有所得,學以至用。

3. 有的家長認識不夠,監督不夠、行動不夠。今後老師和家長應多溝通,共同讀書,使每個家庭飄讀書香,使我們班級飄滿書香、使我們學校飄滿書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5ym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