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一

心靈美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才能的美,下面為你詳細説明。

一張潔白的紙,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多才的畫家用它畫出了美麗的少女—蒙娜麗莎。

一個醜陋的石頭,手巧的雕塑家卻用它創造出美少男大衞。一個簡單的樂器,甚至掃把、託鞋,聰明的音樂家卻可以用它演繹一首令人心曠神怡的樂曲。紙、空白、石頭醜陋、樂器簡單,卻藏着美少女,美少男和心曠神怡的樂章,妙不可言,卻真實存在。因為美麗作品早己存在於創造者的心靈。美麗的心靈可以創造一切的美,甚至可以變不美的為美。烈日炎炎,一望無際的沙漠上死一般的沉寂,飛沙與走石在這跳舞,張狂的呼嘯。

對生命仍存希望的求生者摸了摸身上僅存的半袋水,非常高興,因為他還有半袋水。他並不因為僅剩的半袋水而喪氣,卻為之歡快,因為他有一顆美麗的心,一顆存有希望的心,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一個正值花秀的女孩躺在醫院的病牀上,母親拿着病歷,呆呆的望着要捂嘴哭泣。牆角下的父親默默的抽着煙,出神的看着天花板。而少女卻在沉思,她很無奈,思考着短暫的將來。諾大的病房只剩下掛鐘在嘀嗒嘀嗒的響。頓時,小姑娘笑了,發自內心的笑,真實的笑了,笑的很美麗。因為她覺得她好幸運,因為上帝沒有馬上要他回去,她還有一年的時間,這一年她可以無牽無掛的幹自己喜歡的事,可以數星星,看月亮,可以儘性散步逛街。不必再像過去像同齡人那樣為未來而沒日沒夜的忙,不必再像過去玩的時候想着學習,學習的時候想着玩。現在她可以一心做自己愛做的事了,她感覺真好,又可以回到童年無憂無慮的時代。

風箏掙斷了討厭的線自由的飛,飛的更高不是更好嗎?子女離開父母遠方求學,報效國家。父母應為之高興又何必痛哭呢?美麗是可以創造的,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只要你具有一顆寬敞的心,一個不拘小節的心,一顆美麗的心,便可以創造美麗。美,在拈花一笑間在心靈上產生,美在覺悟的剎那間在心靈上產生,一念成美,一念成醜,全看剎那間的心靈是否美麗。啞夫妻他是個啞巴,雖然能聽懂別人的話,卻説不出自己的感受,她是他的鄰居,一個和外婆相依為命的女孩,她一直喊他哥哥。他真像個哥哥,帶他上學,伴她玩耍,含笑聽她嘰嘰喳喳的講話。它只能用手勢和她交談,可她能讀懂他的每一個眼神,從哥哥的注視她的目光裏,她知道他有多麼喜歡自己自己。後來,她考上了大學,他便開始拼命地掙錢,然後源源不斷地寄給她,她從沒拒絕。終於,她畢業了,參加了工作,然後,她堅決地對他説:“哥哥,我要嫁給你!”他像只受驚的兔子逃掉了,再也不肯見她,無論她怎樣哀求。她這樣説:“你以為我同情你嗎?想報答你嗎?不是,從12歲我就愛上你了。”可是,她得不到他的回答。有一天,她突然住進了醫院。他嚇壞了,跑去看她,醫生説,她喉嚨里長了一個瘤,雖然切除了,卻破壞了聲帶,可能再也講不了話了,病牀上,她淚眼婆婆地注視着他。於是,他們結婚了,很多年以後,沒有人聽他們講過一句話,他們用手、用筆、用眼神交談,分享喜悦和悲傷。他們成了相戀男女羨慕的對象。人們説,那是一對多麼幸福的亞夫妻啊!愛情阻擋不了死神的降臨,他撇下她一個人先走了,人們怕她經受不住失去愛率的打擊來安慰她。這時,她收回注視他遺像的呆滯目光,突然開口説話:“愛人已逝,謊言也該揭穿了,”人們驚訝之餘,都感歎不已,這是一份多麼執著的、深厚的、像童話一樣的愛呀!從此,他不再講話,不久也離開人世。

戀愛的男女仍拿他們當做談論的話題,他們常説,你聽過那啞夫妻的故事嗎?小時候,村住着一個啞巴。一天,隔壁的王婆當街大罵,原來,她家西瓜地裏少了一隻最大的西瓜。她在罵,那個偷了她西瓜的人。那個啞巴聽到了,他從家裏抱來一隻西瓜,放在王婆的腳下,一句話也沒説,轉身走了。王婆,沉默了。她不再罵了。但是,我們都不知道,啞巴為什麼要拿來一隻西瓜,這隻西瓜到底是他從王婆那裏偷了,良心發現送還王婆的,還是他自己種的,送給王婆,僅僅不願意王婆因為丟了一隻西瓜就懷疑全村的人……他是一個啞巴,他什麼都不能説。但是,我知道,他是高貴的,他的高貴在於,他什麼都沒有解釋:他的愧疚也好,他的樂善好施也好,他是一個壞人也好,他是一個好人也好……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解釋得太多了。你常常會説:你別説了,聽我説一句行不行?

你沒有想過,一個人的語言,在面對懷疑的時候,面對揣測的時候,有多乏力?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可以為你作證。做一個高貴的啞巴。你的好和壞都在你的沉默裏,你的悲和喜都在你的沉默裏,你的真和假都在你沉默裏。也許這個世界上,本沒有什麼真假、善惡、悲喜,僅僅因為你解釋,因為你渴望更真,渴望更善,渴望更愛,渴望更……你反而變得假了,惡了,壞了。做一個高貴的啞巴,你的沉默裏有黃金,你不認為你是愛着的,就沒有人認為你恨着,你不認為你是善的,就沒有人認為你是惡的,你不去爭,就不會有人和你來搶,你不表白自己,就沒有人會侮蔑你。你不説,就不會有人問。你不去論斷別人,就不會有人論斷你。高貴的啞巴,你的沉默裏有你的黃金。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二

劉綺燃荻讀書。樑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伕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衞。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着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着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少年包拯學斷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羣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户,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牀,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牀,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牀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牀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户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三

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裏,玲玲是她的小名。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裏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着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樣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十分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卧在牀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着夥伴們高高興興地揹着書包上學校,最後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説:“媽媽,我要上學!”但是正因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説,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裏,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牀上,用胳膊支撐着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國小課本學完了。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刻。一道算術題,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她本來就不喜愛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但是不行,硬着頭皮也得學會它,第13次最後算對了,發奮是加倍的,但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潛質,便隨着知識一齊增長起來了。

1970年4月,張海迪跟着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親張坦夫、母親畢江嬌,坐着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十分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她發現國小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忙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髮、釘釦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羣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羣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温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發奮研讀了《鍼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鍼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書上寫着怎樣樣進針,能夠在白菜疙瘩上、在蘿蔔上,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有人問我説,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我説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鍼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紮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最後掌握了必須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羣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曾有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正因感染而死去,我給別人當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生,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着小油燈,對着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因此,此刻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1年多的時刻裏,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裏,我是一個廢人。”於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7月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説自己不願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後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捨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着爬起來。可藥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於是,她拼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最後甦醒過來。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生護士,她慚愧極了,對大家説:“我錯了,從今以後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後,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張海迪説:“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15歲時就自學醫術給鄉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之後,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蹟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説、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着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忙翻譯文字説明,看着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一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裏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發奮,她不僅僅能夠閲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説《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修改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錶、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着母親的神聖義務。儘管家裏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發奮滿足她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愛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國小、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之後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這年12月《》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蹟;1982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這天,張海迪總在説,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喜愛豪言壯語,正因她將自己的生活與座右銘式的豪言壯語融合在了一齊,構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張海迪熱愛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四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於1847年2月11日(中國是中英戰爭前夕)的清晨數小時出生在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個繁忙的小鎮——米蘭。年幼的時候他通常被叫做阿爾瓦,他的母親總是叫他艾爾。

小艾爾很快開始證明他是不尋常的。首先,他幾乎從來不哭。他一直是笑。他彷彿努力使別人也笑。

作為一個嬰兒,他也經常對一些事物發生興趣。他會表現得盡力思考如何將它拿到手中。象人們正在思考時那樣,他動着嘴和眼睛。他從不停下努力去做的一件已下決心去做的事。他一學會走路,就不要任何幫助朝着他要去的任何東西走去。

小艾爾的表現十分讓人愜意。他的腦袋很大,但長得恰到好處。然而他那厚厚淺色的頭髮是個問題。他從頭頂豎起來,而且不安於原位。南希·愛迪生不得不剪短他的頭髮,儘管他不喜歡那樣做。

三歲的時候,阿爾瓦在正思考時用手指捋着頭髮,跟一個成年人一樣。

就每個人的記憶所及,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問關於任何東西的許多問題。彷彿他要學會説話就是為了提問題。他一學會説話就開始問問題,而且在整個一生中都這樣問。他所提出的問題中有一些沒有簡單的答案,有一些並不重要。但是他從沒有停止過提問。他問得這麼多,以致於他家裏人都不想再回答下去。然而他母親總是盡力幫助他。

“為什麼風要吹呢?”他問他爸爸。

“我不知道,艾爾”,塞姆·愛迪生答道。

“為什麼你就不知道呢?”阿爾瓦問。

阿爾瓦對每一件事情都有興趣。他似乎認為整個自然界充滿了未知的東西,而且揭開這些謎就是他的工作。有一天,他正在幫他母親收集蛋。這時候他們發現一隻鵝蹲在它的蛋上。

“為什麼這隻鵝不和別的鳥一起吃呢?”艾爾想知道。

“它正在孵蛋呀,”母親説。

“為什麼?”艾爾問。

“讓它們保持温暖”,他母親回答説。

“它為什麼要讓它們保持温暖?”

“這樣一來它們會孵化”。

“‘孵化’是什麼意思?”

“當小鵝打破它從裏面生出來的那個蛋並從裏面走出來就孵化了。”

“假如一個蛋被保持温暖,一隻鵝會出來嗎?”

“如果正是時候,而且蛋要是鵝蛋。”

“哦”。

那天下午,艾爾沒有給他家裏帶來麻煩。他們在那兒也找不到他。這一天都快結束了。艾爾的父親盡力去找這個孩子。塞姆發現艾爾在鄰居家的農場裏,正蹲在一些蛋上。他很難過,因為沒有一隻小鵝決心出來!

艾爾的哥哥和姐姐比他大那麼多,以致於他經常一個人玩或者和母親呆在一塊。艾爾嘗試做他哥哥皮特做的事情。當皮特畫畫時,艾爾就畫畫。當皮特在讀書時,艾爾也試着去讀。

大部分時間艾爾在房屋附近玩,母親能看得見他的地方。當她沒有注意到時,他就走開了。而且因為艾爾對這麼多事情如此感興趣,他常常陷入危險的處境之中。一次,他進入了一間收藏麥子的屋子。他掉進了麥子中,得到的結果是他的腦袋完全被麥子蓋住了,睡在裏面,他險些死掉,因為那兒沒有空氣。然而,有人拉着腿將艾爾拉了出來。另一次,他掉進了某處水裏,而且得被拉上來,濕漉漉的,驚恐極了。

他經常光顧塞姆·温切爾斯特的碾房,他是位愛用新東西做試驗的人。這一次,温切爾斯特正努力製作一個能飛行的裝置。他通過往一個大袋子裏裝象空氣一樣但比它輕的東西的辦法來做成這東西。這使艾爾對飛行很感興趣。他將幾種化學制品放在一起混合並相信任何吃下這些化學制品的人都會比空氣輕。艾爾叫邁克爾·奧爾特茲,一個給艾爾的父親做事的人,吃下去並飛起來。《本站·》奧爾特茲吃下艾爾做的所有東西之後病得如此嚴重以致於需要醫生的幫助。艾爾似乎認為那是邁克爾·奧爾特茲的失敗——卻不是艾爾本人的——奧爾特茲自己不願飛。

因為幹了這些事,艾爾受了抽打。他父親認為只有打艾爾才能防止他再製造麻煩。他的母親也相信,當孩子做錯了事你不打他,他將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且她不允許這些事再在艾爾身上發生。他捱打了,但是他沒有停止過對任何事情都感興趣。

當艾爾六歲的時候,他比以前捱打得更厲害了。他曾在他父親的農場的屋子的其中一間裏面玩耍。於是,他決定點一把小火。“我要看看會怎麼樣”,他説着。火迅速蔓延開來。艾爾逃走了,但是房子全部燒着了。火蔓延得足夠遠,幾乎燒着了整個鎮子。艾爾的所作所為惡劣到、危險到不可不加以懲罰的地步。然而,你不能對待一個六歲的孩子就象對待一個做了惡事的大人那樣。

塞繆爾·愛迪生説:他要在鎮子中心打他兒子,教他別再做危險的事情。他叫來鎮上所有的人觀看。

那時候孩子們常捱打,但是從不在公共場合。鎮上人都來了,帶來他們的孩子,教他們別幹這樣的事。塞姆·愛迪生趁他們都觀看時打他的年幼的孩子。阿爾瓦並未生父親的氣。但是,從那以後,他從不把痛苦當回事。他自己的痛苦,或者是別人的。

艾爾很快再次陷入麻煩之中。有一天,他和另一個男孩在一條小河裏玩耍。過了一會兒,艾爾發現就剩下他一個人了。他等着這個男孩回來。可是,時間都很晚了,那個男孩還沒回來,艾爾便回家了。關於發生的事情,他什麼也沒説,但在深夜,他被叫醒了,被問起他朋友的事。

“我等呀等呀,”艾爾説,“他永遠也沒來。”

這個男孩已落入水中淹死了。艾爾不懂得應當把發生的事告訴人們。然而,他的父親開始認為他有點不正常。塞繆爾擔心他的兒子不關心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

當艾爾七歲的時候,他父親的生意變得更清淡了。塞繆爾·愛迪生決心去另一個城鎮。他想起了這個美麗的小城休倫港,在米西根州,他就是從那兒進入美國的。

休倫港建在聖克萊爾河流入休倫湖的地方。在舊法國領地格拉西奧特堡的一個鎮的北部邊緣。塞姆·愛迪生找到了一堂房子。那是一間周圍有樹,高大牢固的房子。從屋頂可以看見這些湖泊和河流。屋子裏的房間都很大,有四個生火的地方。那兒有蘋果樹、一個花園和農場建築。愛迪生一家帶上他們擁有的每樣東西,乘上一列火車,再乘運貨馬車,抵達米西根州的底特律。然後,他們乘坐一艘小船越過聖克萊爾河,到達他們的新居。

艾爾還沒來得及好好認識一下休倫港,他就被一種叫猩紅熱的病弄倒了。他病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樣一來,他母親沒有在那年送他上學。他獨自玩耍,或者與母親在一起玩,她親近他、愛他。在後來的生活中,艾爾變聾了,人們認定這場病是他耳聾的因素之一。

此事過後不久,塞繆爾·愛迪生打定主意修建一座高台,超過三十碼高,座落在山頂上,這樣人們可以眺望休倫港四周的地域。付二十五美分錢,遊覽者便可以到高台的頂端去,通過一架望遠鏡眺望。艾爾留在高台上收取人們付的費。一段時間以後,人們停止來這兒觀賞風景了。艾爾和他母親常常自個兒到頂上去坐着,眺望那湖泊和河流。在那裏,他們談起話來彷彿都是一樣的年齡。

由於他家曾經從一個鎮遷往另一個鎮,而且因為他的疾病,直到八歲艾爾才開始上學。他去了一所國小校,所有的學生都在一間房子裏讀書。教師是一個傳教士和他老婆,恩格爾夫婦。絕大部分教學工作是教給學生們記憶的東西。艾爾愛問“為什麼”,並得到答案,而不只是學習和記憶教師告訴他的任何東西。這樣一來,他在這所學校學習得並不好。

在學校裏過了三個月,艾爾便聽到恩格爾説:“那個叫愛迪生的男孩腦子不好。他沒法子學”。

艾爾是個文靜的男孩,但這件事的不公平讓他十分生氣。他帶上他的帽子和衣服回家了。“我將永遠也不回那個學校,”他説。

當他母親從他那兒獲知發生了什麼事時,她比他更氣忿。第二天清早,她就去找恩格爾先生。“我理解你認為我兒子腦子不好。”南希·愛迪生説。

“他在學習上沒有足夠細心地努力,”教師説。

“我也當過教師,”艾爾的母親告訴恩格爾,“而且我想我能説,艾爾有一個比大多數與他同齡的男孩子們更好的腦子”。南希·愛迪生還説,恩格爾的教學方式一定是錯誤的。

於是恩格爾説,一個母親的愛或許使她不能相信關於她兒子的情況是真的。南希·愛迪生怒氣頓生。“我將自己教艾爾,”她説,“他再也不來這裏了!”

艾爾一生只上了三個月的學。此後,他母親便是他的老師。他每天都學習,根據他母親的嚴格計劃,不僅冬天學,夏天也要學,而其他男孩子們都在玩樂。他並不反對這個,因為母親給他的不僅是學習,更有對學習的熱愛。他認為思考比光是記憶事實更重要。

南希·愛迪生的教書方式是讓他閲讀她能找到的最好的書籍——偉大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和狄更斯寫的書,還有很多重要的歷史書籍。當艾爾八歲時,便對閲讀好書發生了興趣。到九歲時,他已能迅速地閲讀難度大的書籍了。他得學會處理自己的每樣事情。某些特定的事,需要記憶事實和規則的,他從不真正去學。他也學做算術題,但並不喜歡做。

他不按照多數人的方式去思考數目。一天,他學蒲式耳——一種農民用的計量單位——相當於八十磅麥子重,他對母親説:“我有一蒲式耳麥子重。”

“你為什麼那麼説呢?”她問。

“我重八十磅!”他回答道。

艾爾九歲時,他讀了一本科學教材,其中包括一些在家裏能做的實驗。給他這本書好象讓他去洞察整個新世界。他試驗了書中所有的實驗,艾爾把他得來的所有錢都買了實驗用的東西。

艾爾的一些實驗破壞了屋子裏的東西。這種事情發生了幾回以後,南希·愛迪生吩咐他把所有實驗用的器材搬出了屋中家人睡覺的那一部分之外。艾爾在他作為第一個實驗室的地窖裏找到了一塊地方。當他的實驗室準備啟用時,對於母親來説,讓他離開它吃飯就是難事了。

有時侯,如果艾爾不看與科學相關的書,他父親會給他錢。為了買更多的實驗用的材料,艾爾就什麼書都看,來多取得一分錢。在十歲以前,他已經閲讀了又長又難的英格蘭的、羅馬的、全世界的歷史。現在他正在讀一本書,是托馬斯·佩因寫的,他的主意曾幫助過建立美利堅合眾國。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十歲時,人們對電十分感興趣,正如今天我們對太空旅行感興趣那樣。艾爾·愛迪生,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感興趣的人,對用電報傳送電信號發生了興趣,當他還是個男孩時,那是一件大規模而有趣味的事情。

艾爾十一歲的時候,電報線路從紐約伸向象芝加哥那麼遠的城市,從紐約開始有近八百英里遠。報紙上登載的盡是遍佈美國的電報架線人員的事情。

十一歲時,愛迪生研製他的第一台電報機。他從一本科技書上學習了怎樣去製作。為了儘量

獲得電報所需要的電,愛迪生捉來兩隻動物,把電線通在他們的腿上,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捋着它們的毛皮。這並未給他提供所需的電。

但是,艾爾比先前更有信心地認為他能製造一台電報機。然而,他需要錢買電子器材。塞繆爾·愛迪生的生意已不景氣了。除了最需要的東西以外,家裏無錢買任何東西。艾爾想了一些掙錢的路子。他決定去幹農場事情。他與邁克爾·奧爾特茲在塞姆·愛迪生的土地上圍了個大菜園。他們在休倫港走門竄户地銷售他們在菜園裏種的新鮮玉蜀黍和其它東西。靠幹這個他們獲得了幾百美元,但是他們將大多數錢交給了艾爾的母親。

艾爾不想在務農上再耗費時間。他聽説,從底特律到休倫港的新開設的鐵路上需要一個賣水果和蛋糕的男孩。艾爾請求了這份工作。鐵路上不付給這個男孩任何錢,但是他可以用一點點錢買來食品再在火車上賣出更多的錢。

艾爾只有十一歲,他做這個工作,是年輕了些。他母親不想讓他接下這個工作。她考慮着一些可能發生的恐怖的事情——失去控制的火車奔馳着,撞到了一起,要麼兩邊相撞,要麼車頭相撞。他想象着艾爾躺在倒下的沉重的車廂下面,受了傷。她還害怕艾爾在底特律等車時會遇上壞人。但是,艾爾的父親説,他在等車時能學到有用的東西,他沒有足夠的錢送艾爾再上學。艾爾只想着為他的科學實驗去弄足夠的錢。

愛迪生一家可能需要艾爾從工作上得來的能給他們的極小的幾美元錢。過了一段時間,他母親決定讓艾爾去接下這個工作,大幹線鐵路便將這門差事給了他。

他十二歲了。他的童年時代結束了。

艾爾在火車上開始賣食品時,他是一箇中等身材的男孩。他長着藍色的眼睛和厚而褐色的頭髮,通常是雜亂無章的,他的衣服總是不新,而且沒有被細心地注意,他彷彿根本不計較他表現出的模樣。他有一套值錢很少的衣服,他一直穿到它變瘦了為止,不到那時他就不去買另一套。他母親硬是叫他去洗手和臉,穿乾淨衣服。看來沒有人能叫他去擦亮他的鞋子。

儘管艾爾對自己的穿戴並不關心,人們還是喜歡他那種表現。他想要每時每刻都在做事情,當有事要做時,對於他來説,睡上幾分鐘就象別人睡上幾小時那樣足。他老是忘記事情,因為儘管他可能和別人在一塊,他卻總是想着怎樣去製作新東西。他常和別人談心,或者做遊戲,但是他腦子裏常忙於思考別的東西。

艾爾很快意識到,如果有另一個男孩幫助他的話,他能從他的火車上的生意中獲得更多的錢。他可以把一些新增的收入付給別的男孩。他請了一個名叫巴尼·麥札維爾的男孩在星期六不上課時給他工作。艾爾僅僅十二個年頭,但他已經讓別人為他做些小事。

艾爾使用了一節空火車皮作為辦公室。第一個星期六,他教會巴尼怎樣賣食品。此後,他指望巴尼不用再教就能做這件事。巴尼在火車上經常見不着艾爾,因為艾爾把他的辦公室變成了一間實驗室,總是在做一項試驗。

艾爾早上七點離開休倫港,十點半到達底特律。回頭的火車下午四點半離開底特律,晚上七點半到達休倫港。在底特律的六小時內,艾爾買來食品後在火車上出售,要麼暫時放進辦公

室裏。在底特律如果還剩有時間,他就閲讀。

賣食品給艾爾的人喜歡他。他們都這麼想,他這麼年輕,卻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商人。艾爾從這些人當中的一個人那裏買來了他的第一架印刷機。他把它放入他在火車上的辦公室裏,就是他擁有實驗室的地方。

凡是星期天他就和巴尼一起工作。於是,艾爾付午飯錢。一天結束了,巴尼將人們付的錢交給艾爾時,艾爾從不去數它。

“為什麼不去數數它呢?”巴尼問。

“我確信就是這個數目。”艾爾回答説。

他從不對金錢發生強烈興趣——只對錢能買到的東西有興趣,他信任人們,直到他們被證明不能被相信。

這一次,艾爾自己也擁有一個小食品店,一個賣報的地方,都在休倫港。當這個為他賣報的男孩拿走了他的一些錢時,他就停止了賣報的生意。他繼續經營這個食品店,直到他從他的火車生意上弄到更多的錢。

內戰——美利堅合眾國南北兩部分間的一場戰爭——給了艾爾第一次從他的報紙生意發財的機會。

在1862年4月,底特律,艾爾看見一羣車站上的人正在看一塊寫着給公眾讀的內戰消息的木板。艾爾讀着報上的消息,很多人在賽樓之戰中被打死了。這給了艾爾一個想法。他很快去了鐵路小站,請求那兒的報務員把消息發送到沿鐵路的城鎮上去,寫到那些小站的木板上去。

艾爾便匆匆忙忙地買下了印有戰役報道的一千張報紙。他總是先只買一百張,然後又有足夠的錢買三百張。艾爾去了報社,對他從那兒買來報紙的人説了情況。他們當中議論了一番之後決定允許他買一千張。他付了三百張的錢,並答應以後再還那七百張的錢。

艾爾賣完了所有一千張報紙。到家時,他已有了一大筆錢。

他總是從每天的賣東西的生意中拿出一美元交給他母親,但是那天,他給了她差不多一百美元。他將剩下的錢花在他在火車實驗室裏用的東西上。

艾爾賣報的成功給了他另一個主意。他成了《底特律報》的一個工人的朋友。每天他都去看望這個人,這個人在報紙投印之前就給他看當天最重要的新聞。於是,艾爾便請另一位朋友,底特律的報務員,把這些新聞發送到鐵路上的其它站上。艾爾馬上學會了根據這天新聞的重要性推測一天能賣出多少張報。

這種方式如此成功,以致於艾爾開始用他買來的小印刷機搞他自己的一份報紙。在他的火車上的辦公室裏,他寫新聞,並且排版一張他稱作《大幹線先鋒報》的報紙。它比大多數報紙小多了。艾爾將它賣作八美分一張,每天大約有四百人買它。大多數人都在鐵路上或者附近

工作。報紙講述與鐵路相關的事,以及發生在給鐵路工作的人們身上的事,還有他們的家庭。這是第一份在火車上印刷的報紙。

《大幹線先鋒報》是一個這麼好的點子,以致於艾爾和一位朋友開始排印別的東西。這是一個被稱作《愛追究底細的人》的報欄,它專講不願被別人知道的那些人的故事。在報紙上被提到的人不喜歡它,但是其他讀者酷愛它。休倫港的一個很重要的人物生了氣,因為《愛追究底細的人》裏有一個關於他的故事。一天傍晚,他在聖克萊爾河邊遇見了艾爾,將他扔進了水裏。此後不久,艾爾就停止排印《愛追究底細的人》了。

幾乎在同時,艾爾不得不停止將火車上的那一部分用作他的實驗室。一天,艾爾正在那兒做實驗。火車的晃動使一瓶叫磷的東西倒在了地板上,磷起了火。艾爾正盡力想撲滅火時,一個名叫亞歷山大·史蒂芬遜的列車員來了。史蒂芬遜,這個一直對艾爾很友善的人,被大大地激怒了;他的火車的地板正在燃燒。艾爾剛止住火,史蒂芬遜就衝他的雙耳用力打了一記耳光。

1862年8月一個炎熱的上午,十五歲的托馬斯·愛迪生正站立在克利門斯山的鐵路小站上。他注視到一列火車正運載着人和貨,一邊加水一邊將一些車皮從一處牽引到另一處。艾爾看見一節又大又滿的車皮開始移動。上面沒有人控制它。它朝着車站移動得越來越快。

突然,艾爾注意到一個幼小的孩子正在鐵路邊的地面上玩耍。小男孩是馬坎茲的兒子,馬坎茲是克利門斯山站的鐵路事務管事。這列高速移動的失控的火車正朝那孩子駛去。扔下手中的報紙,艾爾儘可能飛快地奔向那個孩子。就在這節車皮正要撞上孩子的前一刻,他舉起小男孩,並將他從這節奔馳的火車皮旁奪走。

艾爾把這個受驚的孩子帶到他父親那兒。馬坎茲的內心如此地被差點發生在他兒子身上的事打亂,以致於他幾乎不能説話。他盡力感謝艾爾,一面讓哭叫的兒子安靜下來。

艾爾對發生的事沒有想更多的什麼東西。對他來説,他做到了任何人都會去做的事。然而,馬坎茲永遠無法忘記。為了表達謝意,馬坎茲開始教艾爾學拍電報。

電報是新玩意。當時能夠拍發和接收詞語的人還不多。最優秀的報務員一分鐘只能接收四十五個詞語。這一點不容易做到,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工作。

五個月後,馬坎茲説:“關於電報,你現在知道得和我一樣多了,艾爾。我不能再教你了。”

1869年1月,愛迪生丟下了他的工作。他成了一個全日工作的發明家。他的朋友查爾斯·威廉斯在考特街109號擁有一個機器裝置商業點。湯姆將威廉斯的生意地盤的一部分用作一個實驗室。

湯姆沒有錢。這對於他來説並不新鮮。但是,他需要錢去搞他的發明。一個人付給湯姆五百美元,以分享湯姆將要發明的雙重發報機的所有權。另外一個人花一百美元買下了分享湯姆正在研製的投票記錄機的權利。

1869年6月1日,湯姆接到了來自合眾國專利局的他的第一項專利。這是投票記錄機的。

他採用一些電報機的構思來記錄選票。湯姆以為,他的投票記錄機將是一個偉大的、迅速的成功。但是,沒有人需要它,這樣一來,它就是不成功的。

這次經歷促使湯姆成為一個只發明人們所需要的東西的發明家。這次之後,他後來又説,他從不在他確定人們是否需要之前進行一項發明。

儘管這項發明沒有出售,它確實讓湯姆成了名。波士頓的人們知道他是一個真正的發明家。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又一次完成了一項將會永遠改變整個世界的發明。

1931年10月18日,星期天的凌晨數小時內,全部生機離開了他的軀體。這位沒有人能夠阻擋的天才逝世了。

1931年10月21日,發明電燈五十二週年的那天,愛迪生的遺體被安葬在距離他的家園,格萊蒙特不遠的一棵大樹下的泥土裏。一些人要求胡佛總統下令讓美國的所有電力設施暫停工作一分鐘,以悼念愛迪生。但是,作為對愛迪生的一切讚譽中最偉大的讚譽方式就是: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愛迪生給予我們的電力發明是如此重要,以致於我們無法離開它們而生活哪怕僅僅是一分鐘。

托馬斯·愛迪生經常被説成是他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天才。在全部人類歷史上,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人象第一盞實用電燈的發明人那樣地去改變了別人的生活。但是愛迪生從來沒有快樂過,只因為有人説他是個天才。“沒有象天才這樣的事情,”愛迪生説。他説,被人們稱為天才的東西主要是勤奮的工作。

但是,愛迪生既是一個工作者,又是一位夢想家。從他還是一個孩子時的最早的日子起,他就想知道大自然的祕密。大自然,他常常説,是充滿了祕密的。他努力去理解它們;然後,他努力去獲知能實用地利用它們做些什麼。

愛迪生愛好思考。他知道大多數人都會去做幾乎任何事情,以取代思考的艱苦工作,尤其是如果他們不十分頻繁地思考。但是他也知道,思考能給予人們享受和快樂。

愛迪生不能理解任何一個人怎樣才會對人生不感興趣。象他熱愛思考那樣,他也熱愛工作。在他正值七十五歲的那天,有人問他對人生有什麼想法。“工作,”他回答説。“揭示大自然的祕密,並利用它們使人們更加幸福。”他説他心裏還有足夠的發明,可以給他另外一百年的工作。

愛迪生一直清貧,而且在他早年的人生裏常常不成功。但是他從來不允許麻煩或者失敗使他為自己而傷心。他總是喜歡思考生命中快樂的事情。

他説他的耳聾在他的工作中幫助了他,因為這避免了他去聽見許多會使思考變得困難的荒謬可笑的話。

愛迪生為他的作為最感到自豪的是當他的發明成功地成為實用時。他知道人們知道了他的有用的工作是多少重要,這樣它就會被使用得更多,但是他從未談到他自己的偉大,或者看來對它思考得很多。他喜愛人們給他的榮譽。但是,他沒有它們也能繼續做他的工作,沒有被

注意到也是同樣。極少數人曾被給予比愛迪生獲得的更多的榮譽。在他的格萊蒙特之家,在他的書籍之間,有一個大玻璃櫃,裝着他的所有獎品和其它榮譽。有人問愛迪生:他能否允許公眾看看它們。愛迪生説任何一個想見到它們的人都能來觀看,但是他不能理解為什麼任何人都這麼感興趣。愛迪生不能回憶起怎樣打開櫃子的門,這個玻璃櫃必須要砸開才行。當人們向他詢問每個獎品的來歷時,他想不起來了。

愛迪生在他的一生中遇到了並且認識世界上很多最著名和最重要的人物。他同國王們一起進過餐。但是,他從來都不能相信在他自己身上有任何一點特殊的東西。他對人們感興趣,而不在於他們是多麼著名。

他不能理解:為什麼人們給予他特殊的恩惠?這一點在當他是一個老人時和當他年輕時都一樣是真實的。有一次,賓夕法尼亞鐵路的總管決意讓他親自來從火車上卸下愛迪生的包裹。愛迪生全然大驚。他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人這樣做。

他並不為他的工作而驕傲。“我已試過這麼多我認為是正確的東西,並且發現我錯了,”他説,他永遠不會忘記他並不總是正確的。他知道,所有他能去做的是試驗他能想到的每樣東西去證實他的主意是真實的,要麼是繼續試驗,直到他能確信他的計劃不會成功。

儘管愛迪生不是一位傲慢的人物,他還是不願接受別人的觀點。他並不經常遵循別人所遵循的規則。取而代之的是,他認為而且行動起來就象他認定那樣做是正確的。他並不知道怎樣停止作為他自己的區別於他人的做法。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五

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温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户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六

美國18世紀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參加過獨立上星期爭,參加起草獨立宣言,代表美國同英國談判,後簽訂巴黎和約,曾創辦《賓夕法尼亞報》,建立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他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有重要貢獻,發明避雷針,著有《自傳》。

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家貧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獨自謀生。常常餓肚子省錢買書讀。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髮老婦,已餓得走不動了。連心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麪包送給她。老嫗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也是一個窮人,不忍收他的麪包。“你吃吧,我包裏有的是。”富蘭克林説着拍拍那隻裝滿書籍的揹包。老嫗吃着麪包,只見富蘭克林從揹包裏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孩子,你怎麼不吃麪包啊?”老嫗問道。富蘭克林笑着回答説:“讀書的滋味要比麪包好多了!”經濟拮据,購書能力有限,他只得經常借書讀。他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閲讀完,第二天一早,準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靠自己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七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中的兩句光彩照人的名句。這兩句名句已成了“中國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朱熹稱范仲淹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的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公元989-1052年)人。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的後代,其父範墉,曾任寧武軍節度使掌書記。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隨母親改嫁,過着貧寒孤苦的生活。少年時的范仲淹儘管家境貧寒,但胸有大志,學習刻苦,他常到離家不遠的鱧泉寺僧房寄宿,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苦讀不懈的精神,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晚煮兩合(一升的五分之一)粟米粥,次日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他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讀書十分疲乏時,就用冷水澆臉。三年過去了,這裏的存書已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就徒步遊學,來到當時頗有名氣的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縣)。范仲淹十分珍惜這裏的學習環境,從春至夏,經秋歷冬,連歲苦讀。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在六經中尋樂。一次,當朝皇帝宋真宗路過,大家爭相前趨觀望,而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坐誦如舊。一位同學怪他錯過了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未必為晚!”有人看他終年吃粥,生活清苦,給他送來美食。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黴變質,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歉,從容説明:“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功夫不負苦心人”。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早已滾瓜爛熟,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秋和八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從此,開始了他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第一次看見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任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東台縣附近)鹽倉監官。他很快發現,當地年久失修的海堤已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遭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均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張綸慨然批准了這項浩大的工程,並奏請朝廷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全面負責治堰。工程開始不久,數萬民夫卻遇上了夾雪的暴風和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在挫折面前,部分官員認為是天意,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都,朝臣們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儘管其他官員張惶失措,兵民紛紛驚避,而范仲淹在風急浪高中屹立不動。在他的影響下,官員情緒漸漸穩定,治堰工程全面復工。不久,一條綿延數十里的長堤便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生產及百姓的生命財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因受災而流浪外地的百姓,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捍海長堤叫做“範公壩”,不少災民竟跟着他姓了“範”。

景皊元年(公元1034年),范仲淹任蘇州知州,蘇州發大水,民田不能耕種,他帶領百姓疏鑿了五條河渠,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解除了蘇南水患,又為民造了福。

范仲淹是位博學之士,他通曉《六經》,長於《易經》,學習經學的人大多向他請教求正是非,他手持經典為他們講解,不知疲倦。每當他激動地談論起天下大事時,就奮不顧身。從四面八方前來專意向他求教問業的人絡繹不絕,范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他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祿供養前來求學的四方遊士,而自己的幾個孩子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他卻處之泰然。有一次,有位遊學乞討的孫秀才,前來拜謁他,范仲淹即刻送給他一千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了,范仲淹一邊送錢給他,一邊問他為何匆匆乞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慼地説:“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人,便足夠使用。”范仲淹對他説:“聽語氣,你不像乞客。待我幫你在本校找個職事,讓你一月得三千文,去供養老人,這樣你能安心治學嗎?”孫秀才大喜拜命,從此,跟着范仲淹攻讀《春秋》。第二年,范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復。

就連山東著名的祖徐先生石介,也師事於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説:“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傑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州(今陝西彬縣),范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心教育。後來做到宰相時,下令所有的州縣一律辦學。而經他指教和影響過的許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當時士大夫間注意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節操,也是范仲淹首先倡導的。早在范仲淹因母去世服喪期間,晏殊聽説范仲淹的名聲,召請他到府學任職,范仲淹就上書朝廷,請求選擇郡守,舉薦縣令,斥逐遊散懶惰之人,裁汰宂員和不守本分的人,慎重選舉官員和慰撫將帥,這封上書長達萬餘字。乃至服喪期滿,晏殊推薦他榮升為祕閣校理—負責皇室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這就使他有機會經常見到皇帝。耳聞目睹朝廷機密,此乃飛黃騰達的極好機遇。他發現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項軍政大事,全憑六十開外的劉太后把持,而且聽説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讓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制止。於是他奏上章疏,批評説:“在內宮事奉親長,自當有家人禮儀,但在朝廷上天子和百官站在一起,朝南禮拜太后,不可成為後世的禮法。”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極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責備他不該如此輕狂。可是,素來敬重晏殊的范仲淹此次卻寸步不讓,沉臉抗辯:“我正為受了你的舉薦才常怕不能盡職,讓你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於您!”一席話,使得晏殊無言以對。

回到家中,范仲淹索性再上一章乾脆要求劉太后撤簾罷政,朝廷始終保持緘默,卻降下詔令,貶范仲淹離京,調任河中府通判。祕閣的僚友們送他到城外,大家舉酒餞別説:“範君此行,極為光耀啊!”

當時朝廷為建造太一宮和洪福院,在陝西征購木材,范仲淹説:“昭應宮、壽寧宮毀於火災,上天的懲戒剛過去不久,如今又大興土木,破費百姓財產,這不是順乎人心、合乎天意的事情。應該停止修建寺觀,減少平常年份徵購木材的數量。”又説:“受到恩寵的人多由皇宮裏直接降敕授官,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三年過後,劉太后去世,仁宗皇帝把范仲淹召回京師,派他專門做評論朝事的言官—右司諫。這時上疏議論國事的臣僚們大多揭露章獻太后聽政時的事情,范仲淹説:“太后接受先帝遺命,調理保護陛下十幾年。應該遮掩她的細小過錯,以成全太后的德譽。”仁宗因此詔諭朝廷內外,不要每次都談論太后聽政時的情形。當初,章獻太后立下遺詔以皇太妃楊氏為皇太后,參與政策的制訂和討論軍國大事。范仲淹説:“太后,是皇帝母親的稱號,自古以來沒有因保育皇帝有功而代皇帝立太后的。如今一位太后去世,又立一位太后,天下人恐怕要懷疑陛下一天也離不開母后的扶助了。”這時,乾旱和蝗災正蔓延山東半島和淮河、長江流域,范仲淹請求朝廷趕快派遣使臣往災區巡視,可是一時沒有得到回答,他便當面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悚然慚悟,便派范仲淹去賑災安撫。范仲淹所到之處開倉賑濟災民,並且禁止災區百姓過分的祭祀活動,奏請朝廷免除了折役茶、丁口鹽錢。他歸來時,還帶回了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菜,送給了仁宗和後苑官眷。

這時的宰相呂夷簡,當初靠討好劉太后起家,太后一死,他又趕忙説太后壞話。他的狡詐行徑,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職務一度被罷免。但此人根深蒂固,不久又重登相位,借仁宗的家庭糾紛。企圖廢掉郭皇后,並禁止百官參議此事。范仲淹率領諫官、御史徑趨垂拱殿,求見仁宗面。他們伏閣籲請多時,無人理睬,司門官又將殿門砰然掩閉。范仲淹等人手執銅環,叩擊金扉,隔門高聲質問:“皇后被廢,為何不聽台諫入言!”眼看無濟於事,準備第二天早朝之後,留下百官,當眾與呂相爭論。不料次日凌晨,范仲淹剛到待漏院,忽聽降詔傳呼,貶他遠至江外,並催促即刻離京。此次到城郊送別者已為數不多,但仍有人舉酒讚許説:“範君此行,愈覺光耀!”

過了幾年,范仲淹由睦州移知蘇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當時,呂夷簡仍執掌朝政,他廣開後門,濫用私人,使朝政變得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在景三年(公元1036年)呈給仁宗。他指着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呂夷簡用人提出尖鋭抨擊。呂也不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更誣衊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畢竟呂夷簡老謀深算,善於利用君主之勢而最終取勝,范仲淹被剝奪待制銜,第三次被貶,差點死於嶺南。這次到都門外送行的更寥寥無幾,但正直的王質抱病載酒前來送行,並稱許“範君此行,尤為光耀!”范仲淹笑着説:“仲淹前後已經‘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請備一隻羊,作為祭品吧!”范仲淹剛直不阿,置個人於度外的品格,由此可見一斑。范仲淹是個富有謀略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邊關危急時,他以52歲的高齡掛帥出征。經過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官兵、戰陣、後勤及防禦工事等諸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並採取嚴密戰略防禦措施,實難扭轉戰局。范仲淹的戰略防禦並非單獨或消極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檢閲軍旅,實行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在當地居民間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取締了按軍階低高先後出陣作戰的機械臨陣體制,改為根據敵情靈活出兵的應變戰術。

他還採納建議,構築堡寨,加強城防。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則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他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前來歸附的各部落,都能誠懇接納,信任不疑。他的上述措施,漸漸地在邊疆屹立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使當時西夏人相戒説:“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因而再也不敢輕易來侵犯。

慶曆三、四年(公元1043—1044年)間,急待穩守政權的仁宗皇帝,多次詢問當世急需辦理的大事,范仲淹退朝回家,冥思苦想,奏了十件:一是嚴明官吏升降制度;二是抑制僥倖;三是嚴密貢舉制度;四是選擇地方長官;五是均公田;六是重視農桑生產;七是整治軍備;八是落實朝廷的恩澤和信義;九是慎重發布朝廷命令;十是減輕徭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曆新政”。短短几個月間,政治局面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往憑家勢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單憑資歷晉升的官僚,增加了調查業績品德等手續;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全國普遍辦起了學校。范仲淹在宦海多年,深謀遠慮,經驗豐富,對有些問題的處理自有他的獨到之外。

例如,宋仁宗皇二年,吳中農業欠收,發生了大饑荒。當時范仲淹在浙西做官,他向富户募捐積極儲備糧食,採取了一系列救災措施。與此同時,他還鼓勵老百姓賽龍舟,提倡寺廟興土木,讓公家修建倉庫官舍,每天役使傭工數千人。有人由此彈劾范仲淹不體恤民間疾苦,遊宴作樂,勞民傷財,皇帝也因此下詔怪罪他。而范仲淹認為,凡準備出遊的人,必定行資充足,遊覽的是一個人,但依靠他活命的可能是幾個人、幾十個人,他用事實向皇帝遞上奏摺説,他之所以這樣做,其目的正是為了發掘餘財,使貧困百姓得到好處,讓那些以賣苦力為生的人,都能從公私兩家獲得温飽,不致餓死、凍死而暴屍於溝壑。

又如,北宋時,大盜張海將要經過高郵,知軍晁仲約估量自己的兵力不足以抵抗,就通知郡內的富户,可以拿出金帛和酒肉去迎接犒勞張海他們。此事傳開後,皇帝很生氣,富弼提議殺了晁仲約。

范仲淹説:“凡郡縣的武裝足以作戰,遇到盜匪不抵抗,反賄賂他們,這是國法所不允許而必須殺頭的。可是現在高郵既無兵力,又無武器,況且老百姓的想法是能湊些財物免於殺掠也就高興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晁仲約殺了,是不合乎國法本意的。”宋仁宗聽後,就將晁仲約釋放了。富弼不高興地説:“正要行使法紀,而你卻多方阻撓,這怎麼能夠整飭眾人呢?”范仲淹私下裏告訴富弼説:“自太祖皇帝以來,從未輕率處死過臣子,這是樁好事,為什麼要隨便破壞它呢?那樣下去的話,將來對臣子的處罰越來越嚴厲,恐怕連我們也未能保全了。”富弼聽後,很不以為然。等到後來二人出任外職,富弼自河北返朝,到了商都,卻不許入城,他也搞不清皇帝是何居心,整夜惶惶不安,繞牀歎息道:“范仲淹有先見之明,真是聖人啊。

標籤: 多篇 新版 名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kkn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