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頤和園的歷史典故【精品多篇】

頤和園的歷史典故【精品多篇】

頤和園的歷史典故【精品多篇】

《頤和園》 篇一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鬱的樹叢,掩映着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裏的白塔。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圍着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兩岸栽着數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葱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遊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獅子。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遊賞。

皇家園林為何不見城牆 篇二

頤和園最美麗的風景莫過於是寬闊的昆明湖了。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湖區碧波盪漾,煙波淼淼。早在明朝的時候這裏就是一片觀賞風景的勝地,乾隆看上了這一塊風水寶地,修建了這座皇家園林。

皇家園林建成後,乾隆皇帝並沒有在四周修建圍牆,也沒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這邊來,不過當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線”以外觀賞,不能越過“警戒線”,否則被抓要蹲大獄的。可您知道這警戒線在哪兒嗎?

就在今天的。廓如亭,廓如亭以東不設限,當地百姓可以到這個地方來遊玩,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橋、南湖島都是皇家禁地,不是説誰想來就能來的,否則要付出代價的。

相傳,有一個農民喝醉酒,就糊里糊塗走過廓如亭,一直走到十七孔橋上去了,結果被抓起來了,就是因為十七孔橋上邊是禁區。

頤和園遊玩攻略 篇三

一、頤和園介紹

頤和園坐落於北京市區西北角,四環和五環之間。它佔地面積約二百九十三公頃,分為政治區、生活區和遊覽區。主要由仁壽殿、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清晏舫、東宮門、大戲樓、佛香閣等二十二處景觀組成,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頤和園坐落於北京市區西北角,四環和五環之間。它佔地面積約二百九十三公頃,分為政治區、生活區和遊覽區。主要由仁壽殿、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清晏舫、東宮門、大戲樓、佛香閣等二十二處景觀組成,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金明時期 篇四

北京西北郊原有甕山,為燕山餘脈,山下有湖,稱七裏澧、大泊湖 、甕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奶媽助聖夫人羅氏在甕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甕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

遊覽季節: 篇五

最好是5-10月份去,除了可以觀賞皇家園林,還可以看到很多花草樹木,拍照也漂亮。尤其是荷花更是頤和園一大特色。如果是冬天去,最好等到雪後。亭台樓宇映襯在皚皚白雪中,也是別具一番情調。

乾隆爺在山水中布了一個迷局 篇六

從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個壽桃。乾隆爺在山水中布了一個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劃分成“裏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進一步把外湖分為兩個部分。把湖水分成裏外湖主要是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後,達到“山環水抱”的格局。

為什麼要山環水抱?“山環水抱必有氣”,這是傳統風水的一條重要定律。傳統風水的本質是強調對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傳統風水裏,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連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橋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迴腸之曲。

而曲意味着什麼?含蓄、環抱、積蓄、有情,然後必然有勃勃生機。所以要“山環水抱”。而乾隆深諳此道。

頤和園的歷史典故 篇七

一、佛香閣未解之謎——為何蓋成三層?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原閣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後,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裏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據説當年青龍修建佛香閣時是按照杭州六和塔的樣式設計建造的,但是塔身要比六和塔高兩層,共九層高,成九級浮屠塔,誰知這塔在修到第八層的時候就倒掉了,乾隆認為這是上天對自己發出的警告,因此修改設計,成為了今天的三層。

也有説法是乾隆建延壽塔,是要為母后作壽。但也有人指出,他這種做法其實只是名義上的。他的本意並不在此,而是想把三山五園聯成一體,使延壽塔成為攜東西皇家園林的主題建築。

但是,在建到第八層的時候,他突然發現這和原來的想象有點落差,並不十分相符。因此就將塔拆掉,建成了佛香閣。

頤和園的歷史背景 篇八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裏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

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佈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遊覽路線: 篇九

為方便遊覽,給大家推薦幾條遊覽路線。

1、東宮門入園:

東宮門>>仁壽殿>>文昌院>>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石舫>>耕織圖景區>>如意門。 (約3小時行程)

東宮門>>仁壽殿>>文昌院>>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石舫>>乘船至南湖島>>十七孔橋>>銅牛>>新建宮門。(約 2.5小時行程)

東宮門>>仁壽殿>>文昌院>>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蘇州街>>北宮門。 (約2小時行程)

東宮門>>仁壽殿>>文昌院>>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蘇州街>>澹寧堂>>諧趣園>>東宮門。 (約2.5小時行程)

2、北宮門入園:

北宮門>>蘇州街>>四大部洲>>佛香閣>>排雲殿>>長廊>>石舫>>乘船至南湖島>>十七孔橋>>銅牛>>昆明湖東堤>>文昌院>>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 >>仁壽殿>>東宮門。 (約3小時行程)

北宮門>>蘇州街>>澹寧堂>>諧趣園>>仁壽殿>>玉瀾堂、宜芸館>>文昌院>>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石舫>>耕織圖景區>>如意門。 (約2.5小 時行程)

北宮門>>蘇州街>>石舫>>長廊>>排雲殿>>佛香閣>>樂壽堂>>文昌院>>仁壽殿>>東宮門。 (約2小時行程)

3、新建宮門入園:

新建宮門>>昆明湖東堤>>文昌院>>仁壽殿>>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蘇州街>>北宮門。 (約2.5小時行程)

新建宮門>>南湖島>>十七孔橋>>銅牛>>乘船至石舫>>耕織圖景區>>蘇州街>>佛香閣>>排雲殿>>長廊>>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文昌院>>仁壽殿>>東宮門。 (約3小時行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kn9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