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楚國詩人屈原生平簡介(多篇)

楚國詩人屈原生平簡介(多篇)

楚國詩人屈原生平簡介(多篇)

屈原的故事 篇一

屈原年青時候就投身國家,為國效力。楚懷王也十分賞識他。他提出的六國縱橫抵抗強國策略深得懷王認可。屈原從六國開始身負重任一個一個去遊説聯結,最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偉大的外交聯盟使六國齊聚齊心。

然而秦國對六國聯盟的忌憚和楚國國內小人的迫害,致使屈原離明君治國越來越遠。

首先是太子蘭的嫉恨,屈原的大展身手,擋了太子蘭的權力之路,又奪去了他的風頭。人們説樹大招風。但凡聰慧之人,謀權化策都會有一些小人之心,圓滑處世才能得以在國家權力機器中保存性命。屈原顯然更像君子詩人,一位才華灼灼有着雄韜偉略的夢想家,他一直像高空中的飄逸才子而非在權力傾軋的混泥中。楚懷王就是他的支柱。然而能得到君王信任是幸運的,而被君主猜疑卻是常態。

太子蘭,寵妃鄭袖,加上秦國張儀,他們聯合,屈原被打垮已是形勢所趨。首先是內部太子蘭等多次用小人之計挑撥,打破懷王和屈原之間的信任,其次是外部張儀用厚重禮物作誘餌讓楚懷王枕邊人教唆使壞,而屈原卻並沒有這些小人之術,還是一如既往的在楚懷王面前大談聯盟,楚懷王沒有聽進屈原的勸告和堅持,因為利益貪婪矇蔽了他的心智。屈原最終被小人弄臣們驅趕出楚國國都,遠離政權。

所謂木過剛則易折,人過直則易損,就是這個道理。屈原的忠貞愛國感人至深,得知楚懷王病死秦國更是傷痛難當。他把畢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詩篇裏,創作出了激盪人心的詩歌辭賦,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他深愛的楚國即將滅亡之際,他選擇了捨棄性命與祖國同葬。

屈原簡介 篇二

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人,名正則,字靈均,另有一種説法是他名平,字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詩人之一。屈原主張變法,但得不到當時君主王權的認可,因不願流入世俗,最後投河自盡。

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從小愛好讀書,雖是貴族出身,但深知百姓的窮苦。秦軍來犯時,屈原憑藉自己的智慧給了敵人沉重的打擊,次年被懷王召為縣丞,不久升為左徒。屈原主張變法,由於變法得罪了不少舊貴族和一些頑固勢力,幾次被流放,後楚國被秦國攻佔,屈原徹底失望,投入汨羅江而死。

屈原認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被流放,他不願自己高尚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所以投江自盡。屈原死後,當地的百姓紛紛前去憑弔,將飯糰雞蛋等食物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去咬屈原的屍體,後來發展成了粽子。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以紀念這位高尚的愛國詩人,這一天逐漸發展成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屈原的生平事蹟 篇三

屈原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是從小喜歡讀書,常常手不釋卷的徜徉於書海之中,而且他家族人員都非常賢德,因此家教風氣比較淳樸沒有貴族的奢靡。屈原從小就在普通百姓中間長大,非常體恤百姓疾苦,所以養成了他對百姓仁愛的高尚品德。

後來在朝為官,屈原也是一心為百姓着想,為減少貴族對百姓的壓迫,併為朝廷舉薦賢能之人,屈原主張變法。而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針對舊貴族勢力,削弱貴族勢力以減緩百姓的壓力和疾苦。可是舊貴族勢力不是那麼容易動搖的,最終屈原一人之力以卵擊石只能慘敗而被楚懷王流放。

屈原兩次被楚懷王流放,最終不堪屈辱,因無力報國而投江自盡。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就將他投江的那天定為端午節,每年這天人們都會到江邊祭典,後來經過文化的流傳和衍變,端午節就慢慢形成了賽龍舟、包粽子等習俗。

這就是大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他一生的著作《離騷》為後人傳承,而離騷也是中國詩歌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的標誌。另外,在他自盡之前所著的《懷沙》也成為人盡皆知的著名篇章。

猜你喜歡:

屈原怎麼死的 篇四

話説楚懷王執政前期屈原也是很受器重的,他的一攬子計劃都在領導的授權下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不想這新官上任的火燒的太旺,引起了朝中親貴大臣的嫉妒和不滿。於是,這些勢力便聯合起來把屈原擠走了。也有人提出要毒死屈原,剛提出來就遭到了反對,不是這發出反對之聲的人們多麼有正義感,而是他們想到了一個更壞的方法——逼迫屈原自盡。

這些人也是算準了屈原的脾氣,越是忠貞愛國越不能看到國家衰亡,親眼見到自己苦心經營的結果遭到踐踏,想必屈原也就會被氣個半死了。這些人腦筋轉的可是快,楚國滅亡了又跟自己有什麼想幹呢,接着做秦國的朝臣不就得了,生活還得繼續。果不其然,屈原看着國家日漸衰敗,他滿腔怒火,積怨良久,絲毫看不到國家的出路和希望,心一橫抱着大石頭就跳了江。

想必屈原在死的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縱身一跳,對若干年以後的今天產生了這麼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國家還將端午節列為法定小長假,這也算是對屈原愛國情懷的一種安慰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j8o1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