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多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多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多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 篇一

今天聽了郭華老師對於2022年新課標中“核心素養”的重新定義,讓我獲得新知:核心素養的對象是學生,做到“目中有人”,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是掌握多少知識,更多的是如何將知識與技能轉化成自身素養,讓學生進入課程,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在新版課標中,更加強調知識的結構化,具體講授如何將知識結構化,像是一杆衡量教學是否達標的稱。將點狀的知識點連接起來,不僅僅是線性化,而是讓學生經歷活動構建知識結構,從而把學生零散、孤立的知識點凝聚在一起,構建成生命活動的痕跡。不僅於此,新版課標更提倡跨學科的學習,各門課程的橫向或者縱向的相通,打開學習的另一扇大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 篇二

數與代數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是國小數學知識體系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學習其他領域內容的基礎。在國小階段包括“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構成相對系統的知識結構。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國小學習的開始,十分關鍵,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認識數與數量的關係,探索數與數量變化規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從而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結合情境,培養數感

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國小學習的開始,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形成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他們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我們應遵循本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提供學生熟悉的情境和生動有趣的活動,更好地完成從幼兒園階段到國小階段的學習過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數感的培養是學生後續學習的必備基礎。在教學整數概念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利用具體的實物將抽象的數字內化為自己獨特的數字感悟,建立數字與生活的聯繫。

如在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中學習認識整數時,用奶奶的後院、學習的教室、花園、嬉戲鴿子等生活情境導入,然後提問:“圖上有4只可愛的小雞,看看還有什麼?”這些情境圖與學生日常接觸的場景相似,很容易就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學生邊數,邊用小圓圈等符號表示數,畫出與圖中事物相對應的量。學生能用不同的表達形式表示出圖上不同數量的物體,在操作中掌握看圖數數的方法,感知每個數字具體的量。再讓學生有序地展示圖片中數的順序,引導學生用學具小棒擺出各事物的數量,直觀體會數字是怎樣按順序出現的,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字的有序性。學生利用小棒擺一擺、數一數和相互説一説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深刻理解數的含義,為後期學習更大數字及十進制做好了準備。

二、數形結合,理解算理

數的運算教學應讓學生感知數的加減運算要在相同數位上進行,體會簡單的推理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操作活動,利用對應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義,感悟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在具體情境中,啟發學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在教學活動中,始終關注學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數學中的概念、規律、性質等,都是運算的依據,而這些又都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和低段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是矛盾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選擇直觀的教學手段,讓知識形成一定表象。而數形結合是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重要途徑。數形結合,有利於學生動手操作,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算理、總結算法,並在多種算法中實現最優化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時,通過擺小棒,讓學生先數出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理解10個一就是1個十,在將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就是十一,通過形讓學生理解數的含義。後又通過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方式讓學生理解11+2=13,13-2=11中計算表示的含義,學生通過直觀的小棒和計數器,經歷了充分理解算理的過程,有效促進了學生對算理的掌握。

三、感悟本質,建立模型

國小階段數學建模過程實際上是讓學生在體驗數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構建起來的。數量關係的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髮現數量關係,發現知識的本質,再利用畫圖、實物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表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體會幾何直觀,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讓學生經歷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建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學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和數的運算,合理表達簡單的數量關係,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的道理,解釋計算結果的實際意義,感悟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識、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應從生活的角度去設計,從思維的角度構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運行數學模型,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內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與代數”,在真實的思維活動中獲得“數感”的發展,感受模型的不同表徵。此外,“數與代數”還需要與學生的數學生活、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需要與數學知識的整體建構結合,需要與學習發展的整體脈絡結合。豐富其問題情境、強調教學多樣、學會把握數學關係、發展符號意識、探究數學規律,才能實現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 篇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調整了學段劃分,國小階段將以往的1-3年級為第一學段、4-6年級為第二學段改為一二年級劃為一段、三四年級劃為一段、五六年級劃為一段。

學段目標在知識技能方面難度有所下降,把一些知識的學習轉移到了國中,但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的難度大幅度提升,並且鼓勵探索與發現,用數學的語言分析和思考生活中現實問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在感悟探索中理解知識

在2022年的新課標裏,非常強調的一點是“理解”和“感悟”,這個和傳統課堂教育的“記套路”、“題海戰術”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下面例子裏講解了教授一位數乘以兩位數的乘法是如何通過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法分配律或者對應為直觀的面積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例8感悟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

學校圖書館為學生購買圖書,其中數學繪本毎本14元。如果買12本,需要付多少元?

[説明]在知道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感悟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

重點是理解從一位數乘法到兩位數乘法算理和算法的遷移。學生已知14X10的計算方法和14X2的計算方法,探索14X12的計算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將12分解成(10+2),然後利用橫式體現算理,14X12=14X(10+2)=14X10+14X2,就可以把未知轉化為已知;在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乘法運算豎式,從算理過渡到算法。在這樣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此外,可以引導學生藉助面積表述運算的道理,培養幾何直觀。

同樣的結果是可以根據不同的推理路徑得到的。我們既可以把14x12看成是14x(10+2),去括號後展開獲得,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長、寬分別是14和12的長方形面積被分割為14x10的長方形和14x2的長方形。把代數抽象和幾何表示相結合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原理。這個過程就是感悟探索的過程,正是這種過程加強了學生理解使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9感悟分數單位

比較1/2和1/3的大小。

[説明]把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分別平均分成2份和3份,通過比較各自1份面積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直觀理解分數的大小。然後,進一步把這兩個圓都平均分成6份,通過“1/2=3/6,1/3=2/6,3/6>2/6,所以1/2>1/3”,幫助學生理解分數單位之間的關係,知道只有在相同單位下才能比較分數的大小。這個法則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法則是一致的。

這裏面有一個基礎的法則:同單位的數量才能相加,否則不能相加。而理解為了找到1/2與1/3同單位的量,才進行“通分”。將單位都統一到1/6這個相同單位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加法運算。展示這個過程也可以通過圖形化的把圓分成6個等分的扇形來幫助理解。這些法則的理解能幫助孩子在今後的實際運用中知道一些分析問題的基礎。

二、在實際運用中提升能力

新課標更注重於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例如估算和測量。長度單位不再是作業裏做單位互化題才能遇到的,而是可以在身邊意識到的。

例51身體上的尺子

引導學生髮現自己身體上的長度單位,經歷用身體上的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過程,直觀理解度量的意義。

附錄

還應瞭解非標準測量單位,能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或創造合適的單位,能進行合理估測,應從長度測量的學習開始,通過主題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在具體測量活動中加深對度量思想的體會。

此主題活動可作如下設計。

(1)發現身體上的“長度”

帶領學生,探索發現藏在自己身體上的“長度”,如拳頭一週的長度、手腕一週的長度、手掌長、腳掌長、頭長、一作長、一步長、一廢長、身高等。

指導小組分工合作,先估一估身體上這些“長度”有多長,然後選擇米、釐米等合適的單位,動手測量並記錄數據。通過比較估計與測量得到的數據,加深對米、釐米等長度單位的感受,豐富測量的經驗;通過比較自己身體上這些“長度”之間的關係,發現身體上“長度”的奧祕,如自己的一度長大約等於身高。

(2)用身體上的尺子測量

用身體上的尺子作為測量工具,開展實際的測量活動。如用自己的步長作單位,測量教室、走廊的長度,甚至可以測量從家到學校的距離。

杭州採荷三小的黃校在一次講座中曾與我們分享採三垃圾分類中的數學——“杭州市每天大約產生多少生活垃圾”。學生在課前通過小調研明確了研究方案,清楚了自己家中一天的垃圾量情況。在課堂上,通過班級家庭垃圾統計圖、年級垃圾統計圖計算出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接着通過小區-行政區-杭州市一步步推理計算得出杭州市一天的生活垃圾約13000噸。

還有一題比較有意思的開放性題目,要求測量或估算一幢大樓的高度。這個時候不同的方案就體現了學生對知識運用的能力。你可以測量一層樓的高度,再做乘法乘以樓層數。也可以用氣壓計測量樓頂的氣壓,根據樓頂樓底的氣壓差來估算樓頂的高度。或者可以利用太陽光照射大樓留下的影子長,同時測量自己的高度和自己的影子的長度,根據相似比算出大樓的高度。或者藉助水平儀和角度測量器,在兩個距離大樓不同距離的位置測量樓頂的仰角,再借助三角幾何去計算。在設計和操作這些測量和估算的同時,我們的知識得到了拓展,在這些過程中,我們感性認識得到了提高,而且會衍生出許多需要改進提高的問題,這時候又可以挑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運用已知知識的能力,會對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幫助。回到這些日常的國小數學教學,這些能力都是通過這樣的思考和動手培養起來的。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 篇四

今天在線學習了郭華教授關於2022年新課標的解讀,收穫很多。郭教授指出,這一次新課標緻力於然後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落地,因此,在選擇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橫向要與其他學科有聯繫,縱向要關注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規律。此外,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需要我們在備課設計多樣的學生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經歷數學活動從而自主建構知識結構,將零散的知識不斷聯繫在一起,學生對最基本的概念不斷理解、認識並運用,培養學生不斷索取知識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 篇五

新課標倡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數學上具體表現為: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如何在數學課堂上讓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落地?下面談談我自己的幾點感悟。首先,“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要求之一便是學生能夠在現實世界的客觀現象中發現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抽象出數學研究的對象。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現實生活情境的創設。情境應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具有代表性的;結合新課標提出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情境還可以與其他學科產生聯繫:以本學滿分作文網科知識為主,借鑑其他學科情境的同時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經驗,讓學生感受到參與與努力的重要性。其次,針對“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需要我們做到結構化的備課。因為數學知識本身存在聯繫,只有把知識結構化的教授給學生,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整體的認知結構,才有可能在不斷建構數學對象之間得聯繫中培養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意識。新課標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結構化的思路,教材修訂時也給出了結構化的課程。但要找到結構化的知識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還是需要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努力探索。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 篇六

隨着新課改的逐步推進,“核心素養”走入了廣大教育研究者與工作者的視線,為積極應對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我有幸觀看了郭華教授關於“新課標解讀:讓核心素養落地”的講座。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我教學的第一學段中,學生對數學只有簡單的認知,教師可利用生活經驗和幼兒園相關活動經驗,通過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活動方式學習簡單的數學內容。學生能從簡單的數學活動中認識100以內的數,能辨認物體和簡單圖形的形狀,會簡單的分類。培養第一學段的學生最基本的“數感”、“量感”,從而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培訓收穫 篇七

今晚郭華老師介紹了新課標修訂定位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核心素養導向,讓核心素養落地,主動迴應新時代的新發展、新要求、新期待。本次的新課標與舊課標相比較,更注重實現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突出內容的動態化、活化,以及與學生活動的關聯性。在數學領悟,學習的學習不應該是知識瑣碎的,知識應該有系統結構,數學作為一門螺旋式上升的學科,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結構能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溝通知識間的聯繫,獲得能力上的提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j99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