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端午節故事【多篇】

端午節故事【多篇】

端午節故事【多篇】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篇一

傳説 1.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深感痛惜的人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此後逐漸演化為端午節。這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説法

傳説 2.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道書》雲:“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傳説 3.勾踐操練水軍。《事物記源》記載,每年五月五日,天氣變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踐便在這一天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打敗了吳國

傳説 4.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17日,覓父屍不得,投江自殺。

傳説 5.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傳説 6.紀念伍子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反被殺,屍被拋於江,化為濤神。每年五月初五,錢塘江口泛起初潮,人們駕舟逐潮,希望能見伍子胥顯靈。

端午節的故事 篇二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説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

端午節的故事 篇三

龍的節日説

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聯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端午節的故事 篇四

惡日説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説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好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户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説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篇五

(1)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裏餵魚、蝦。

(2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喝雄黃酒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端午節故事 篇六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端午節’是每年五月初五的這一天,傳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聽媽媽講,有的地方過端午還會賽龍舟呢!我們這裏雖然沒有這項活動,但是吃雞蛋包粽子插艾草帶香包卻是每年都要做的事情,端午節這一天正好放假,媽媽早一天就把香噴噴的粽子包好了,有蜜棗的鹹肉的豆餡的還有我最愛的豆沙的。

起牀後,洗刷完就趕緊跑去廚房找粽子。看到媽媽包的粽子我就像小貓見了魚一樣迫不及待的找到豆沙餡的就剝了起來,邊剝邊發現粽子不方不圓,微綠的粽葉包着白白的糯米還有紅紅的豆沙夾在中間,白裏透着紅,一邊觀察嘴裏還時不時的有口水在打轉。慢慢咬上一口,閉上眼睛,讓香甜的糯米味在嘴裏慢慢的散發,真是太香了。吃完粽子,媽媽還給我和弟弟帶上了她天不亮就縫好的香包,説是會()給我們帶來吉祥。各種花布縫在一起,裏面再裝上艾葉硃砂和桃葉,聞一聞還有淡淡的香味。更是一種漂亮的飾品。我為了瞭解一下屈原,特意讓媽媽幫我找到了他的有關資料。屈原是戰國時期的一位愛國大臣,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我們一定發揚這種精神,傳承我們的民俗文化和民族傳統。

我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 篇七

端午節是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在端午節這一天大家吃粽子賽龍舟,在門上插上艾草和菖蒲葉子還要喝雄黃酒。關於端午節有很多的民間故事和傳説,最廣為流傳的一種就是説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

傳説稱當年屈原擔心國家的興亡卻又滿腔熱血無處灑,政治抱負得不到認可,滿身的才華和能力沒有用武之地,於是鬱鬱寡歡。在有一天屈原披散着頭髮來到汨羅江畔吟詩,在留下了一片千古絕唱離騷在江邊後便綁着石頭在身上沉江自盡。從此就成了汨羅江裏的亡魂。

將變得鄉里百姓都知道屈原的才華出眾,也知道他報國無門滿腔熱血無處灑,大家都敬重屈原也為他感到不值。

於是人們紛紛從家裏拿來粽子投入汨羅江中餵魚,防止魚兒把屈原江底的屍體吃掉。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作為端午節。

每天的這一天汨羅江畔的人民就會包粽子吃紀念屈原,還會把粽子扔進汨羅江中幾點屈原的亡魂。久而久之這個吃粽子的習慣就流傳到了全國各地,人們也都紛紛以自己的形式來慶祝端午和紀念屈原。到現在慶祝端午節的形式就是更加的多種多樣了,當然吃粽子這個習慣是一直保存下來流傳至今的。端午節藴含的不僅僅是吃的文化也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個代表,別的國家要搶也是搶不走的。

標籤: 端午節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1631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