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冬至的由來簡介【精品多篇】

冬至的由來簡介【精品多篇】

冬至的由來簡介【精品多篇】

冬至的來歷 篇一

冬至的來歷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用土圭法測日影,得出洛邑為中國的中心地理位置,並確定了國家建設都城的規劃

而後,又通過詳細觀測,測出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或23日之間,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天,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周公就把這天確定為新年開始的一天,這就是冬至的來歷。

古人解釋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據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諺語説“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因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比地面向空中發散得少,所以短期內氣温會繼續降低。所以,天文學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延續至今。古人認為,自冬至日起,天地陽氣逐漸強盛,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聚會等習俗,多會選擇冬至。這樣,在民間,冬至又有“小年”的名字。

冬至的習俗

冬至作為最古老的節氣之一,有很多傳統風俗,最多的還是與吃有關,如吃混沌、餃子、狗肉、羊肉、湯圓等。

1、吃餛飩。餛飩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據傳,在漢朝時期,北方邊疆經常遭到匈奴侵擾,百姓生活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殘暴,濫殺無辜。百姓們對其恨之入骨,就用肉餡包成面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叫做“餛飩”,用吃混沌來發泄心中之恨。

2、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傳自漢代開國時期。相傳,在冬至這天,屠户出身的樊噲烹製了一盆狗肉,去宮中敬獻給好兄弟漢高祖劉邦。高祖吃後,讚不絕口,連連説“人間最美佳餚,當屬狗肉也”。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俗語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聞到狗肉香,神仙也跳牆”的説法,都充分説明了狗肉的誘人魅力。

3、吃餃子。據説,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在老家南陽正值大雪紛飛的寒冬。他看到百姓們個個耳朵都要凍掉了,就用羊肉、辣椒及相關驅寒藥材一起煮熟,剁碎包麪皮捏成耳朵樣子,煮熟後施捨給鄉親吃,吃後很有奇效。

從此,人們紛紛效法,就有了一種冬至必吃的美食餃子。諺語就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的説法。

4、吃羊肉。冬至吃羊肉,是中國南方和北方共有的習俗。羊肉味甘性温,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寒冬,常吃羊肉可以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禦寒能力。

5、吃八寶粥。粥類,可以滋潤養胃、有益消化的效果,在乾燥的冬季進食尤其有利。為更好發揮禦寒作用,煮粥時,人們多會選擇温熱平和、健脾護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

6、吃湯圓。冬至吃湯圓,在全國都有。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均有温熱性,有較好的健脾作用。温熱類食品,能夠提高人體機體抗寒防病能力,尤其適合在冬天食用。

7、喝冬釀酒。江南姑蘇民間,在冬至夜,有喝冬釀酒的習俗。冬釀酒,是一種米酒,為農家用桂花和糯米一起釀造,香氣宜人,甜綿爽口,為待客饋贈之佳品。

8、祭祖。在潮汕地區,諺語有“冬節大如年”和“冬節沒返,沒祖宗”之説。這兩句話,是指外出的遊子,到冬至這天一定要回家祭祖,否則就是忘了祖宗。可見,冬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冬至的來歷 篇二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牀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説: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的來歷 篇三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全國都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同時也是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是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説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非常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説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從古至今,很多地方都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但全國各地的風俗各有不同,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湯圓的習慣。有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而關於冬至的傳説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説法。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冬至盤、冬至團、餛飩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説。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 “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説,俗稱“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清明是眾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的風俗並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冬至。冬至早上,一家人帶着“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更多,寓慎終追遠之意。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在歷史上的周代冬至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非常熱鬧的日子,追溯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説冬至從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影“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説,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説,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説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説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1k11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