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幼兒園活動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幼兒園活動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幼兒園活動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 篇一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翼。活動課對於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於加深學生語言體驗,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着重要意義。在語文課活動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動”是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應該將“動”貫穿於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

一、選好內容,使學生“可以動”

語文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它有自己設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須着眼於以獲取直接經驗。即時信息為內容,以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活動課比起學科課程有較好的靈活性,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很好地體現“可動性”。

1 、實踐性內容。 實踐性是語文活動課的主要特性,它改變了學科教學中教給學生結論性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觀察、動腦、動口、動手能實踐活動中拓展知識,發展能力。一次語文活動課,我組織學生到市場調查採訪,然後寫一篇小通訊。很多同學對市場的一些問題作了如實記述。如“吃啥有啥”、“亂擺亂賣沒人管”“菜價低菜農愁”等。這次活動課,同學們表現活躍,不但學會了調查,練習了寫作,還明白了“寫作處處有材料,只要做個有心人”。

2 、需要性內容 。根據學生當前的需要或學生正關心的話題來選內容,可以激起學生的熱情。如六年級時,很多同學們都互寫留言。這時開展一個《贈你一言》活動課,讓學生收集和撰寫一些富有人生意義、積極向上的格言妙語。結果,這節活動課學生肯定熱情高漲,交流創作活躍,不但可賞析格言妙語的深刻含義、結構、修辭,還可以讓學生受到激勵和教育,提高了學生寫留言的品位。

3 、競爭性內容 。魏書生説:“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的確是這樣的,在競賽中,不喜歡的事情也喜歡,枯燥的事情也變得有趣。

二、放手指導,讓學生“真正動”。

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從活動的設計、準備到實施、總結都要放手讓學生參與,使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活動”,從而真正動起來。

1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 。開始時,教師可就活動的設計和內容徵求同學的意見。隨着活動的深入開展,可將一部分內容交給學生蒐集準備,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的活動過程。如《趣説歇後語》就可叫學生推薦一些趣題給老師。一些活動內容熟悉以後,則放手讓學生設計,教師主要是引導完善。學生參與出題。設計的活動,會“動”得特別投入。筆者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了一節《詩情畫意迎新年》的活動課,學生設計了“對春聯”、“祝語設計賽”、“猜燈謎”、“成語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準備。 從活動內容蒐集,學具教具製作,到活動場景的佈置,均可讓學生參與,教師主權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導。如在上《詩情畫意迎新年》這節活動課節中,學生不但佈置了一個喜氣洋洋的教室,還自行準備了水果、糖、餅、卡片等獎品。

3 、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一展身手 。活動課重在過程,只要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那麼即使學生在活動的某項內容沒有充分完成,這節課也是成功的。如活動課《手抄報大賽》,開始很多教師認為大部分學生將難以完成。後來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版面,結果連最差的。學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報的精美還令人讚歎不已。當學生看到滿教室展評的作品時,都深感自豪。

4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總結。 這能使學生在總結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喜悦,先認識討論,再全班交流,最後由老師歸納昇華。如活動課《我能行》結束時,教師説:“大家有什麼收穫呢?我想採訪幾個同學。”這就是引導學生以活動作總結的一種方式。每次活動後,若能引導學生以活動為題材寫篇日記,能使學生的總結產生更大效益。

三、創設情境,使學生“樂意動”。

一方面,要做好活動場地的佈置,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另一方面,在活動開始和活動過程中可利用繪聲繪色的語言、情境渲染、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學生想看看、説説、做做的強烈願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動課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特點,帶學生到社會、大自然的情境中,營造一個學生“樂意動”的氛圍。如在活動課《尋找春天的足跡》中,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那剛鑽出來的小草,樹枝上的嫩芽,星星點點的小花,濕潤的泥土的微微的風,都能一下子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動中。

四、巧選形式,讓學生“全體動”。

語文活動課一定要避免那種“尖子生表演”的場面。在每一次活動中,都應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語文活動課的形式是多樣的,如閲讀欣賞、口才培訓、表演品評、調查觀察、語文技能賽等。要從為學生提供人人都有“動”的機會的角度出發,巧選活動形式。如,《課本劇院表演賽》中,由於時間限制,決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樣讓其餘同學做評委,對錶演作出書面及口頭評論及打分。

五、優化結構,讓學生“全程動”。

為確保學生在活動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處於“動”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工作以外,還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活動程序,優化活動課課堂結構。如在《我能行》這節活動課的程序設計中,先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情境,繼而“選評委”搶答案掀起第一個小高潮。在彙報“發現別人優點”時,由於每人都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會磁石般地吸引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雖然要求較高,但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緊接着安排了一個帶有競賽性卻輕鬆愉快的“表演”,則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最後的“評選‘班之最’”,每一次宣讀“我們班最……的……同學”都會引起熱烈掌聲,從而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樣的課堂結構,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們處於活躍的“動”中,效果自然顯著。

大班教案的活動反思 篇二

前段時間開展了翻版課展示活動,我開展了大半科學活動《吹泡泡》,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活動選材是貼切幼兒生活的吹泡泡遊戲生成,吹泡泡是孩子喜歡的遊戲,平時很多地方我們都見過泡泡,洗澡、洗碗的時候會產生泡泡,孩子們平時吹泡泡的材料是買來現成的吹泡泡工具,花樣很多。

首先活動主題已經吸引了孩子,在動手吹泡泡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更加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老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吹泡泡工具,如鑰匙、網、鈕釦、樹葉、鐵絲,有的孩子已經有經驗,看見材料就能知道哪些是可以吹出泡泡的,有些孩子通過動手試一試,也能夠發現可以吹泡泡的材料,其中的樹葉和鐵絲產生的分歧比較大,很多孩子認為吹不出來,但是有的孩子經驗豐富,沒有經過老師的指導和探索,憑藉已有經驗也知道樹葉剪洞就可以吹出泡泡,而鐵絲只要彎曲出一個圈也能吹出泡泡,其他孩子再次通過實驗得出結論。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也懂得了試驗有的時候要經過多次才會取得成功,有時候一次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我們因該堅持不懈,不怕失敗,多次嘗試探索活動。

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因為開始操作的時候沒有提出一點要求,就是吹泡泡不要對着朋友的臉吹,過程中就有小朋友朝着臉吹,不小心吹到眼睛裏不舒服。還有乾毛巾的吸水性不好,孩子手上塗到了吹泡泡水擦不乾淨,也影響了一些課堂秩序。所以以後在開展這個活動的時候材料的衞生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

大班活動教學反思 篇三

在本次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長,學習悦納自己、尊重別人。我為了幫孩子更能理解故事的內容,我用了動作、啟發提問、追問等多種方式進行引導,讓孩子有目的的看、猜、説,發現畫面中隱含的內容,如:在欣賞掛圖這一環節,引導幼兒觀察卡勒的表情和神態,再給他們語言上的暗示:“卡勒高興嗎?從哪裏看出來的?”孩子們一經提醒,馬上都能從眼睛、嘴巴等方面看出卡勒很不高興。因為個子太高遇沒有合適的衣服穿的畫面時,通過追問:“你從哪裏看出卡勒的衣服不合適?”

(一)優點是引導發現,互動表達

在活動中我有創造了很多互動的機會,包括幼兒之間,材料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在多種互動交替中,幼兒自然會進行語言和情感的表達。而在最後環節,通過遊戲高個子和矮個子的遊戲延續孩子們的快樂情緒,在變高變矮的交替中不僅心情愉悦,又能進一步體驗主題:個子的高矮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內心快樂和長大。

(二)不足的地方

1、在時間控制上不夠嚴謹。教學過程中對每一環節的時間掌握不夠,超出了預期的教學時間。在完整欣賞故事環節花了較長的時間,應適當將故事改編地較短一點。

2、在討論長高的辦法時,幼兒記錄無價值,只要教師簡單記錄,幼兒能圍繞話題用自己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可以。

幼兒園教案活動反思 篇四

仔細分析這一體育教育內容,似乎就比較隨意,缺乏對每節課定位的深思熟慮,更缺乏對一週課程平衡的整體考慮。比如,這課程用到的教具、小孩的能力的教學活動,幼兒在這方面的主題經驗和關鍵概念如何得到梳理。和課程背景下來思考,一定要有課程意識,要有課程平衡的自覺性。

本市新課程改革中生成的集體教學活動,與分科背景下的集體教學活動有着重要的不同,那就是現在的集體教學,是在綜合主題課程下的集體教學,因而,我們要思考每一節課與主題課程的關係,使集體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推動主題學習的價值,使幼兒的學習真正充滿自主、探索、發現的精神。以大班《我是中國人》這一主題為例:

有時,在主題開始時,一節集體教學活動,起到了刺激、鼓勵幼兒進入主題探索的作用。例如,在《我是中國人》主題剛剛啟動時,有的教師以一節音樂課“我愛北京天安門”為引子,激發起幼兒對天安門、首都、北京、中國,以至長城、五星紅旗、國歌等的濃厚興趣,於是,拉開了《我是中國人》主題的序幕,一場興趣盎然的主題探索

活動開始了。有時,在主題進行中,一節集體教學活動,承載着歸納、梳理、提升幼兒在主題探索中收穫的關鍵經驗的作用。例如,在《我是中國人》主題探索過程中,教師通過上集體教學活動“跟我去旅行”,在幼兒交流分享各自旅遊體驗、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歸納、提升有關“地圖”、“旅遊”、“地名”等概念和經驗,讓幼兒收穫更多有意義的社會、科學的經驗。還有時,在主題結束前,一節集體教學活動,發揮着總結、交流、分享主題探索經驗的作用。例如,在《我是中國人》主題即將結束前,教師通過上集體教學活動“智力大挑戰”,讓幼兒在紅隊、藍隊“比賽”中,交流、總結、分享各自獲得的主題經驗、相關知識、認知概念等,使個體的學習經驗,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得以最大化。

總之,現在的“一節課”,應該與“主題課程”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或啟動之,或推進之,或分享之。讓集體教學活動,真正在主題的探索中,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何處理“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的關係?

幼兒的學習方式是多元的。然而,長期以來,在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影響下,學習被看作是接受完全由教師預先構建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不同的認知結構以及不同的經驗基礎都被忽視了。因此,幼兒的學習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劃上了等號,集體教學成為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誠然,集體教學活動,有它存在的價值。它是一種明確便捷、系統有序、經濟有效地作用於幼兒的教學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並以相同的速度與方式進行。這樣的學習,教師是難以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的,也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幼兒的學習需求和“最近發展區”。應運而生的個別學習活動,就以它鮮明的特點彌補了集體教學的先天缺陷,使幼兒在學習活動中,自主性得到了發揮,個人的經驗、特點得以體現,也使每個幼兒可以真正建構起屬於自己的概念系統。另外,在個別學習活動中,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動作、表象來認識世界的,他們在與具體材料的互相作用中,獲取直接經驗,在操作、擺弄、與客體交往中,進行發現性學習。這樣的學習,比單向的接受性學習也許更有意義。

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的不同價值,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幼兒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説,當教師在設計、開展一個主題內容時,要把該主題的“素材內容”進行梳理、分析,甄別出哪些更適合動手操作性的學習(個別學習),而哪些則更適合語言交流性的學習(集體學習);哪些需要幼兒有個過程性的探索、嘗試、體驗、發現的學習(個別學習),而哪些則更需要師幼共同碰撞、挑戰、分享、合作式的學習(集體學習),等等。此外,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也要建立“手拉手”的聯繫。個別學習可以成為集體學習的基礎,讓幼兒在充分感知、操作、體驗的基礎上,再通過集體學習把經驗、概念加以歸納和提升。個別學習也可以成為集體學習的延伸,讓幼兒在共同學習中獲得的經驗,再在個體學習中得以繼續探索、模仿、練習、嘗試。真正使個別學習與集體學習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幼兒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怎樣把握“集體學習”的價值?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評價一節集體教學的優劣,一個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那就是這節課對幼兒發展的意義和成長的價值。

例如,虹口區吳佳瑛老師在大班主題活動“我們的城市”裏的一個集體教學活動《屋頂上的祕密》中,教學的每個環節,都浸潤着老師對幼兒各方面發展的用心:第一環節“回憶、交流屋頂上的不同設施”,重點是在幼兒交流、互動中,發展孩子們的語言,分享彼此探索發現各種不同屋頂的經驗;第二環節“發現、感受一些有趣的屋頂”,重點是理解屋頂與人們生活的關係,並藉此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第三環節“討論、設計幼兒園屋頂平台”,重點是在設計中刺激幼兒的想象、創造能力以及激發孩子們的自主意識。

幼兒園活動教學反思 篇五

春天是一個匯聚各種美麗元素的季節,也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在幼兒午間的散步活動中我們會引導幼兒去尋找春天,草地上去發現嫩綠的小草、樹上找找小芽、陽光下感受春天氣候的變化。同時在晨間談話中與孩子一起孩子興致勃勃地談論着自己在春天裏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以此來加強孩子對春天的感受,豐富孩子的相關經驗。

在活動開始,我創設了問題情境,現在是什麼季節?你是怎麼知道的?幼兒回答問題時,我鼓勵幼兒回答問題的語言儘可能完整,並從不同角度進行交流。因為有了平時的引導,幼兒在感受春天的美、大膽嘗試運用多種方式表現春天的美上有了一定的基礎。在接下來學習詩歌的環節中我根據詩歌內容準備了一些圖片:“春天怎麼來?”我用問號替換, “春天從花朵裏跑出來”畫了一朵花和在跑步的春姑娘。在這些圖片的幫助提示下孩子很快就學會了朗誦第一段詩歌,然後我又根據詩歌的內容出示第二的圖片,當我拿出“?”號圖片時,孩子們都能説出詩歌的第一句“春天怎麼來?”於是我就順勢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孩子們,讓他們有個想象的空間,為詩歌的創編活動打下基礎,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説開了:“從菜花裏跑出來”“從綠綠的樹葉裏跑出來”“從風箏裏飛出來”……當我把綠綠的小草和正在跳的春姑娘圖拿出來時,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説:“春天從綠綠的草地裏跳出來”,孩子們在圖片得提示下自己把詩歌第二段講述出來了,最後一段,我把一個有愛心的笑臉娃娃和一對翅膀展示在幼兒面前,孩子們再次展開了想象,最後,我們看着圖片把詩歌完整地講述了一遍,並把孩子剛才的想象也添加到了詩歌中去了,整個活動在愉悦的氣氛中結束了。

本次活動孩子能得到愉快的成功體驗,要歸結於直觀圖片的運用,因為它功不可沒。它不僅可以使幼兒較快地理解詩歌,同時也讓孩子對詩歌保持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在中班語言活動中利用形象的圖譜進行教學,符合了孩子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學習特點,有利於孩子建立清晰、明確的概念。像圖譜這樣的視覺材料可以把語言材料簡單化、形象化,使活動變得生動、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當你像變魔術一樣拿出圖片時,孩子們充滿了興奮和期待,兒童形象思維佔優勢,這是他們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圖譜的運用,可以促使孩子自己動腦,發展他他們的觀察比較能力,讓孩子思維處於最佳狀態,從而積極思考,自覺接受新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554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