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新版多篇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新版多篇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新版多篇

中秋有關的神話傳説: 篇一

八月十五為什麼是中秋節

傳説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個太陽後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但后羿不捨得吃下,就交於嫦娥保管。后羿門徒蓬蒙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像天上飛去。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捨后羿,嫦娥就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從此長居廣寒宮。后羿回家後心痛不止,於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着月亮與嫦娥團聚。

中秋的來歷及習俗 篇二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而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是中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但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説:“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説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説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祕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閤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關於中秋節來源的傳説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該傳説在民間有多個版本流傳,大致內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併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嫦娥知道後為拯救蒼生免受后羿永遠的統治,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中秋節的傳説(版本一):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傳説(版本二):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説: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説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的習俗:

1.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2.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説時節事》一文説:“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3.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4.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5.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6.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户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7.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説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峯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中秋節的傳説 篇三

兔子上月宮:

在人們心目中,兔子是十分親切、和善的小動物。在古老的傳説中,最早登上月宮的,除了嫦娥、吳剛之外,還有兔子。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

嫦娥登上了月宮,據《淮南子》等古書的記載,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五母那裏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吳剛登上月宮,據《酉陽雜俎》的記載,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代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

至於這兔子的上月宮,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説,顧、菟在月亮的肚子裏,對月亮有什麼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説:“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這月中的顧、菟既由一物變為二物,關於他們如何到月亮中去,民間也就有傳説:吳剛學仙離家三年,炎帝之孫伯陵與其妻阿女緣婦私通,生下三個孩子,吳剛謫月後,其妻內心負疚,於是就叫最小的二個孩子飛奔月亮,陪伴他們名義上的父親。《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通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月中的顧、兔,就是延、殳變成的。

好玩的“兔兒爺”:

由於兔子上了月宮,因此古時人們過中秋,祭月時必用“兔兒爺”。

每當中秋節的黃昏,一輪明月高掛天邊,每家每户就都在庭院中設一香案,上面擺了月餅(又稱團圓餅)、水果等供品。此外,還有“月光馬兒”和“兔兒爺”。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畢,一家人圍桌而坐,飲團圓酒,吃團圓餅。這就是祭月的古俗。

在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馬兒”和“兔兒爺”是什麼東西呢?這是古城北京的產物。

據《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需;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掛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約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粉。”這裏所説的“月光紙”,就是紙神馬,即“月光馬兒”。《燕京歲時記》説:“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這月光馬兒,上部繪太陰星君,下部繪月宮桂殿及搗藥的兔兒爺,彩畫貼金,輝煌耀目。

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也有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説: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説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篇四

今天,陶俁翎的外公——吳教授給我們上了一課“月滿中秋”。

吳教授先跟我們説了中秋節的傳説:嫦娥奔月,讓我聽得非常陶醉、入迷,讓我覺得好像是真的一樣。

接着,吳教授説了中秋節的習俗,比如:觀潮、吃田螺、吃月餅、飲桂花酒、燃燈、吃芋頭,還一個個給我們解説了,為什麼要做這些。

聽完講座,我回到教室,洗好手準備吃月餅,不,沒過多久,月餅就做好了,老師切成片後,拿到教室分給我們,分完了還剩下一點,老師給了幾個同學,我們眼饞了,一窩蜂地擁在一起搶,可還是有人沒搶到,但我們已經滿足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5rr6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