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多篇)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多篇)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多篇)

春節的來歷 篇一

傳説中,很久以前,在一個山腳下,有一個村子。而在山頂的洞裏,住着一個專門吃人的怪獸,叫“年”。每到春節的夜晚,這個可怕的怪獸就會到村子裏吃人,天上的神仙知道了這件事,就下凡來幫村民們解難。

他告訴村民,怪獸很怕紅色的東西還有響聲。又一年的。春節到了,村民們很擔心,怕這個方法行不通,但還是試着做了。怪獸來了,村民們按照這個方法做了,在房子上貼上紅紙,穿上紅衣,拿出各種紅色的東西,並製造出各種響聲。沒想到,怪獸真的被嚇跑了。從此,村民們又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而這個方法慢慢流傳下來,也有了“過年”這個詞。

春節過年時候吃年糕的寓意是什麼 篇二

1、年糕是由紅黃白三種顏色組成,代表着金錢,年糕也被稱為“年年糕”,是“年年高”的諧音,表示小孩子的身高要比前一年長得高。

2、傳説,在春秋末期的時候,伍子胥自刎,臨死前和部下們説:“如果國家遇上了災難,百姓沒有糧食吃,你們就去城牆下挖地三尺,那裏有許多的糧食。”伍子胥自殺後,城裏沒有糧食,很多人都被餓死了,這時有人就提議去挖城牆,竟然真的挖到了很多用糧食做的磚頭,也就是年糕。最後打了勝仗凱旋而歸。從那之後,每年過年人們都會做很多的年糕,用來紀念伍子胥。

有一個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怪獸“年”,餓了就會吃弱小的動物。“年”還會下山捉人吃,人們都很怕害怕。後來有個 “高氏族”非常智慧,每年冬天,會把糧食做成大量食物,一塊塊地擺放在家外,人們就躲好。“年”找不到人吃,只能吃擺在門前的糧食,吃飽就回到山上。這樣一年又一年,方法就流傳了下來。

春節各地吃什麼傳統美食 篇三

1、臘味

臘肉、臘腸、臘魚是南方一些地區家家户户必備的春節美食。麻辣的川味臘腸、微甜的廣式香腸、色彩紅亮的湘西臘肉、金華火腿都是很受歡迎的民間傳統美食。

2、餃子

餃子是北方人過年必吃的食品,因其形似元寶,被人們賦予“招財進寶”的寓意,人們還把寓意吉祥的硬幣、糖果、紅棗、花生等包在餡裏面。吃到硬幣象徵新年發財,吃到糖果表示來年生活更甜美,吃到花生則寓意健康長壽。

3、湯圓

南方過年的標配是湯圓。上海、江蘇等地正月七年級的早餐要吃湯圓,寓意團圓美滿。

4、年糕

軟糯又富有韌勁的年糕也是南方過春節必備的食品。年糕除了好吃外,春節吃年糕還在於其好彩頭,糕同“高”,寓意我們的日子年年高升。

5、春餅

春餅又稱春捲,是用麪粉烙制而成的薄餅。吃春餅講究包着菜一起吃,從頭吃到尾,意為“有頭有尾”,代表吉利的意思。

6、蘿蔔糕

蘿蔔糕是閩、粵地區的傳統小吃,閩南、潮汕叫“菜頭粿”。年菜裏帶有“糕”的菜品,都被寄予步步高昇的美好寓意,春節吃這些菜意在討個好彩頭。

7、粘豆包

粘豆包又叫“年豆包”,顧名思義就是過年做的一種食品。粘豆包一般是用黃米麪做成的紅豆、綠豆或豇豆餡的糕點,是東北人春節期間喜歡吃的一種粘食。

8、長面

長面,也叫長壽麪,福建閩南地區過年吃它,寓意“年年長久”。

9、餛飩

餛飩形式元寶,過年包餛飩很有講究,要捏住餛飩皮的兩角往裏包,意為“兜財”。過年吃餛飩湯是祈盼來年財源如湯水一樣滾滾而來。

10、糖瓜

糖瓜其實是用小米和麥芽糖熬製而成的一種祭灶食品。用它祭灶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在玉帝面前講壞話。

11、粽子

廣西人把粽子當做一種吉祥物,過年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年年粽年年中,圖的是一種吉利。

12、發麪蒸饅頭

江蘇部分地區在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蒸幾鍋麪食,發麪、蒸麪食取意來年發大財、日子過得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

13、發芽豆和黃豆芽

上海人的年夜飯桌上必定少不了發芽菜和黃豆芽,這兩道菜象徵升和發,寓意吉祥。

14、花糕

山東陽谷過春節,按照習俗,每家每户都要蒸花糕。面發好後,人們把面擀成小餅,再用長條形的麪包上紅棗,做成一個棗塔,寄意來年生活蒸蒸日上。

15、餈粑

湘西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説法。每逢臘月末,土家人家家户户都要打餈粑,餈粑在晾曬時每個上面都會點上一點圖案然紅色燃料,看起來更喜慶,年味也更濃。做好的餈粑晾乾後便收藏起來,春節拿出來送禮或煎成兩面金黃食用。

春節的習俗 篇四

春節習俗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春節習俗2、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春節習俗3、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節習俗4、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春節習俗5、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春節習俗6、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春節的來歷 篇五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習俗。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篇六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説)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6、正月七年級 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7、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8、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説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着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着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9、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説: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説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説:「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佈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10、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

人們為什麼特別喜歡在春節時舞獅呢?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户,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春節期間要注意什麼 篇七

1.要少出門。

最好網上拜年,減少近距離的接觸,減少新冠疫情發生的可能。避免人員聚集。一般不要流動,非必要不出行。

如果必須出行的,看去的地方可以不可以去,有的地方不讓去,有的地方需要新冠疫情的核酸檢測報告。去的時候要問清,以免去了白去。

同時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在旅途中做好個人防護,戴好口罩,最好是醫用外科口罩。這個口罩不貴,是醫用的,防護率達標,醫生一般也是戴這個口罩。

2.注意手的衞生。

勤洗手,最好在出門的時候戴上手套。出門時戴上,回家時摘下。從外面進門以後要洗手。

做飯以前,便後也要洗手,保持手的衞生。一般的塑料的手套就好,這個手套不貴,有一些效果。

要是不放心可以戴乳膠手套,這個手套防護力好,無論醫生做手術,還是治療都戴。

3.飲食要講究衞生。

首先最重要的是食材的衞生。蔬菜水果要新鮮,不要時間長的蔬菜,或者和正常蔬菜色澤不同的蔬菜。有的蔬菜為了追求色澤的迷人,加入一些其他東西。

豆類,麪粉,饅頭,不要有黴變的。小米,綠豆,豇豆一般家中都準備一些《本站·》。買的時候要注意,看有沒有壞的。

綠豆有敗火的作用,春節可以熬綠豆湯喝。但是綠豆湯不是聖藥,不能包治百病。平時可以喝一些綠豆熬得湯。

4.要保持餐具、廚具和廚房環境衞生。

每次吃完飯要清洗一下餐具,不要等到下次做飯時,才知道要刷鍋、洗碗。甚至有的人,攢到沒有碗了,才知道需要洗碗。

做飯的案板和菜刀,最好生、熟食分開。要是分不開,就要每次飯後要清洗乾淨案板和菜刀。要是天熱的時候,最好消毒。防止食物因為變質,對人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餐具消毒一般用酒精(75%),84消毒液的稀釋液(1:200)就可以了。酒精(75%),84消毒液的稀釋液(1:50)就是在醫療機構也常用,效果不錯,消毒以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就好。

5.最後保持一個很好的心態好,是應對一切根本。

疫情期間更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特別是春天,更要講究好的心態。要少思慮,多運動。

春節的傳説 篇八

春節的傳説一:驅趕年獸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着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着牲口進山裏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説,我住在這裏,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春節的傳説二: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春節的傳説三:爭花治天下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着有關春節的傳説故事。傳説,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幫忙探查。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説:“商量商量再説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説:“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七年級。傳説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七年級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jgk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