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通用多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通用多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通用多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篇一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 有益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

國小生時期是心理髮育重要階段,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讓學生熟悉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教師全面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滲透,及時讓學生了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會促進學生身體綜合素質的有效成長。

(二) 有益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教育對學生學習效率和就業方向起重要作用,學生在各個方面技能的發揮離不開健康的心態和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是每天都會學習熱情、工作積極樂觀,做事效率自然就高。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會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胡思亂想,課堂學習不認真和消極的工作態度,進而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效率。

(三) 有益於預防心理疾病

防止和抑制心理疾病的產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大多數人心理疾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社會因素引起心靈創傷,長期積累產生的。教師或者家長在學生身邊察覺學生日常生活語言行為表現異常的時候,就要及時採取適當措施,使心理病變有苗頭的時候得到抑制和消除,如果發現學生不願意説話,不願意與夥伴玩耍,而喜歡一個人待在角落,家長不要忽視,而要及時帶學生讓心理健康諮詢師進行治療,讓學生輕鬆、歡快地成長。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 學校班級教育和制度管理

部分民辦學校由於經濟條件問題還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生不瞭解心理健康的與身體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學校傳統的教學觀念依然重視課堂説教的教學方式,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教育做人思想道德方面欠缺,使部分學生心理扭曲,不想成為班級或學校知識的佼佼者,卻想着成為班級甚至學校打架的稱霸者,很多學校忽略其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打架鬥毆等現象發生頻繁發生。甚至有很多高校學生校外打架,新聞已報道其事件致使有人受傷甚至死亡,以至於幾個家庭失去了孩子,學校教育和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責任,這些學生就是國小心理健康未及時教育,致使做事不理智,釀成惡果,如果不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社會未來發展有一定負面影響。

(二) 家長疏忽教育指導

學生家長由於工作忙疏於和學生的溝通和教導,通常情況都是學生的爺爺奶奶接送學生上下學,學生的爺爺奶奶由於年紀大傳統教育觀念思想較重,不瞭解社會發展現狀,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些家長認為,學生在學校裏就是單純學習知識長,學生在家長身邊就不必重視教育。其實不然,家長才是學生的最重要的啟蒙老師,學生都會以家長為榜樣作為學習對象,甚至有些學生家長只顧及自己享樂,把學生丟在家裏不管不顧,或者家長因為感情糾紛,夫妻之間經常吵架甚至離婚,給學生造成許多負面影響,這些都是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學校班級開展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課

國小階段開始設置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而且需聘用專業心理健康諮詢師對國小教師集體進行專業指導和培訓,尤其是學生的班主任,學生班主任陪伴在學生身邊時間較長,每天每次課堂上教師都對學生心理健康細心的教導和鼓勵,積極主動對性格差異的學生進行教育指導和滲透,學生用心地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素質。

(二) 家長細心溝通和教導

像學生放學、週末節假日休息、寒暑假期在家裏的時間段,家長要用心對待學生心理思想方面遇到的問題,如學生看書、做作業、遊玩時遇到疑難困惑等問題,家長要細心分析和指導;如果學生犯錯誤,家長一定不要對他指責和謾罵,更要耐心告訴學生問題的關鍵性,錯誤的原因和後果,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成長。

四、結論

學校要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和創新,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徵進行觀察和指導,家長對學生用心呵護和鼓勵,進而使學生身心健康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班級管理中的運用尤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篇二

心理健康又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必要條件。在學習活動中,如果學生能夠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就可以發揮更高的學習效率,心煩意亂,灰心絕望,其學習活動往往事倍功半。國小階段是人生歷程中生理、心理髮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心理髮展的許多關鍵時期都處於這一階段。但由於人們往往只重視國小生的身心健康,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視,致使當今部分國小生的心理素質差,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在國小階段對國小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義。而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則是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1多角度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

1.1加強自我心理衞生保健,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學生:國小生對老師往往是由衷的崇拜,加上國小生在這一階段極善於模仿,所以,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性情温和、情緒穩定的教師,往往博得學生的好感和尊重,對他們的教育也易被接受。反之,則會給孩子造成壞的影響甚至心靈的傷害。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心理衞生保健,改善自我個性品質,學會控制自我不良情緒和習慣,每天都以一個温和安詳的自我出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感染和教育學生。這是一種自然的、默契的心理溝通。

1.2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品質,教師要無條件地愛每一個孩子,把學生當作是自己的親人、孩子。國小生年齡小,他們渴望關懷,渴望愛。波丁沙託説過:愛是生命的火花。但我認為教師的愛不僅是點燃學生生命的火花,更應是和風細雨,不斷滋潤學生的心靈。特別是對班裏的“醜小鴨”,要多給予他們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親切的擁抱,一句鼓勵的話語。只有這樣,才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給學生以安全感和親切感。他們才會真正把你當成知心朋友,和你説説悄悄話,達到心理溝通的目的。教師也就可以有的放失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師要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國小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認識自然和社會,對什麼都躍躍欲試,這樣,就產生了種種需求。心理學家曾經指出:“當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遭受來自內在的壓力增加,心理就會受挫傷。”因此,教師在各項活動中要適時地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使他們在活動中有成就感,自始至終有一種好心情。良好的情緒是消除心理不健康的靈丹妙藥。如果活動是出於學生自己的願望和興趣,活動的形式、過程都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要求,在活動中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身心就能健康發展。相反,如果教師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命令他們,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就會泯滅,對自己失去信心,對老師就會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這樣,就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4正確對待學生的過失和錯誤:從心理定向看,人們總是喜歡選取以肯定形式發出的信息,而對否定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學生對於肯定性評價的心理反映應是愉快的,樂於接受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國小生更是如此。他們好衝動,自控能力差,常常會出現不遵守紀律等行為。這時,教師就不能簡單處理,更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而應以冷靜温和的態度進行耐心地説服教育,用鼓勵的口吻提醒學生應該如何做,對基礎差的學生的點滴進步要及時表揚和肯定,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不斷進步,防止學生自卑心理的產生,

2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心理溝通

日裔美籍華人教授威廉大內提出的“Z”理論認為,現代社會對人類生活的最大傷害,莫過於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情。而社會的親密性一旦瓦解,人們就自然而然地喪失對本團體的責任感,產生一種失落、孤獨情緒,最終導致人們成為一盤散沙。只有保證人與人之間正常的情感交流,才能形成團體凝聚力。在班級當中,學生間自由地互訴衷腸,彼此發生認同,就會產生親密感。由此看來,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而教會學生交往則是實現心理溝通的有效途徑。學生需要與成人交往,更需要與同伴交往。與同伴的交往,有益於形成和發展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學會友好相處,為今後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要注重教給他們交往技能,提供心理溝通的機會,確保學生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2.1豐富學生交往經驗,學習交往技能:由於實行了計劃生育,獨生子女較多,在家裏嬌生慣養,是“小太陽”,“小皇帝”,心理素質很差。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易與同伴發生磨擦,可又不善於解決。這時,教師就應因勢利導,為他們提供機會解決。如有的學生自私,我就讓學生每人帶一本喜歡的課外書來,並介紹給大家,大家交換着看。這樣,學生既感受到交往的樂趣,又有助於培養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有的學生膽小,內向,不會主動交朋友,我就通過做遊戲來促進同伴間的友誼,從而不自覺地促進了學生間的心理溝通。

2.2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國小階段是自我意識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有的學生會出現過高或過低評價自己的傾向,這樣勢必影響學生間的心理溝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懂得“山外有山”的道理。明白只有不斷努力,謙虛好學,取長補短,才能學到更多的本領,才能處理好同學們的關係,實現友好交往。總之,處理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就能創造良好的、積極的、愉快的氛圍,建立一個團結友愛、活潑向上的集體,從而實現師生、同學間的心理溝通,保證了學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發展,為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篇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採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使其健康成長,已經成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衝擊和挑戰。據調查,在我國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學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説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下面幾方面談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個體一旦遇到重大的。“生活事件”,個體心理就會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應激等不平衡狀態。這時應通過自我的調節或者他人的疏導,消除心中的不平衡,而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疏導,使陷於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狀態的個體恢復到正常狀態,就可以大大地減少偏態與變態的不適應行為,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與異常事件,使學校、社會的正常治安與秩序得到維護,也保證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學生正常健康發展的需要。

當學校的課業過重,學業競爭激烈,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學生揹負的精神壓力過大,努力付出得不到好的回報,自卑和恐懼的情緒產生,會使學生進入不平衡的狀態,易於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此時,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展成人。

三、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敏感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其身心經歷着重大的變化。出現了對心理與行為有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第一是性需要,第二是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與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對於異性的困擾,也就是説感情的困擾。青少年時期屬於花季雨季時節,生理各方面開始發生明顯變化,性意識等也慢慢開始成熟,對異性會產生好奇,交往之間帶來的困擾,隨之也會帶來許多感情的煩惱。所以,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競爭的激烈等等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消極作用——家庭、學校、社會環境都給當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產生了較大的衝擊。隨着經濟的發展,離婚率不斷提高。家庭夫妻之間矛盾日益增多,爭吵越來越多,温馨越來越少,缺乏很好的溝通,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心理會逐漸產生壓抑、憤恨,不安等。在這種心理狀態中學習,易和老師同學發生衝突。而且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時代,黃色網頁,影片,書刊,暴力遊戲等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由於學生辨別意識的不強,很容易受這些不健康文化的感染,從而產生暴力,憤怒等心理狀態。這時,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勢在必行。

一般來説,中國小生的心理髮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視中國小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時給予消除,任其長期積累,超過其年齡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則容易產生自暴、自棄、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礙。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預防與消除學生心理問題的滋生,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總之,切切實實抓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一個重大任務,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

案例分析

案例:D,男性,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時,親眼看見許多同學被埋在廢墟里,有些同學在地震中喪生,自己也被屋頂的橫樑砸中了左腿,後被送到外地醫院做了截肢手術。術後恢復尚可,安裝假肢後能拄着枴杖行走。手術後三個月,求助者情緒非常低落,很悲傷,害怕回到學校上課,認為學校是個很危險的地方,很不安全。自卑,覺得自己缺了腿不如別人,認為將來沒有什麼出息了。每天悶悶地坐着,不願看書,也不願意看電視,也不與他人交往,不願意和別人説話。睡眠、飲食差。在父母的要求下前來諮詢。

對以下問題做出簡要回答:

1、首次心理諮詢時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目前該求助者的主要心理問題是什麼?

3、對該求助者的心理諮詢,恰當的方法有哪些?

1:首次心理諮詢時應注意的事項是接納與傾聽。

諮詢時應該採取理解、寬容、真誠、接納的態度。要能夠接納、認識、澄清求助者的消極情緒。根據求助者當前遭受地震後的感受和體驗,建立起融洽的諮訪關係。準確地理解小男孩的感受,真誠地表達出對他的關注,有助於小男孩的自我成長和諮訪關係的深化。

2:目前該求助者的主要心理問題是情緒問題。

該求助者害怕回到學校上課,説明他的社會功能受損,喪失了安全感,學習動機下降。自卑感強,沉默寡言,消極悲觀等消極情緒影響嚴重,初步確定是屬於嚴重的心理問題。

3:恰當的方法有:鼓勵宣泄情緒,引導接納現實。

小男孩屬於震後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心理危機主要問題來自安全感的大幅降低,在震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會很關心自己基本的生存問題,如認為學校是個很危險的地方。其次是情感的休克,引導他與同性別的孩子可以通過輕撫身體,擁抱等方式來增加其安全感,只有這樣才能完整其情緒體驗過程,慢慢抹去心靈的創傷。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通過一些手段和方法來宣泄出自己的情感,接受震後的現實,接受假肢的現實,但是要引導他不能過於消極,舉例子證明假肢的人也會有成功的機會,使之相信世界還可以是美好的。鼓勵其多交往,多和小朋友玩耍,打開心結,慢慢地進入健康的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篇四

1、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前提。

心理素質,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特點,它是心理髮展水平的總和,學生的求知和成才,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精華,只有通過個體心理機制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在人格特質中,學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開放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自我調節的關鍵。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它不是單純的傳授,而是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學性,主動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二是遵循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指導其改變不良行為,消除困擾,適應環境。三是進行良好的行為訓練。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增加心理營養、滿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進行具體的輔導,在輔導活動中,要遵循如下原則:心理輔導不是説教,是聆聽;不是訓誡,是接納;不是教導,是引導;不是控制,是參與;不是偵訊,是瞭解;不是遏止,是疏導;不是做作,是真誠;不是表面服從,是內心轉化。

(2)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動力。

現代教育起來越重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在現代社會裏,人的個性發展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或民族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就意味着有豐富多彩的創造力,意味着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增加。所以,當代世界教育越來越注意促進人的精神解放、獨立個性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發展。從國內目前改革的實踐來看,無論是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或是創造教育、愉快教育和愛的教育,都無不把側重點放在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其主動精神和能動性的追求上。而心理輔導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值得重視。因為輔導本身是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健康的人格為目標的,在輔導過程中,協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適、應付挫折、確立目標,恰當地表現自我、善於協調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內容。所以,開發心理輔導這塊領域,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個體人格的完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需要,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的對自身的一種衡量、評價、調控,也影響着人格的發展,並且,客觀的價值觀念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同時,心理輔導並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積極能動地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方式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輔導採用心理換位法,與被輔導者的心靈溝通,從而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變得更加自覺深入。

2、心理健康教育對人格發展的這種促進作用,決定了它必將給個體人格發展帶來廣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人格發展的水平。這是因為,一方面,發展使學生產生一種求知需要,它成為個體積極攝取文化信息的動力源泉,必然推動人格發展,接收心理輔導所提供的正確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發展又使主體更自覺、主動地接受心理輔導。因此,人格發展總是與心理輔導的要求指向一致,並不斷走向成熟與開放。

②心理健康教育能維持人格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個體的需求,溝通其與環境的關係,並以此影響學生同伴的行為方式,求得最佳適應。自我意識障礙是導致人格異常的重要原因,當一個人的認識過於固執時,就會產生心理問題,表現出對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為無目的,自制力差,經常處於衝突焦慮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則綠化了這片人格的荒漠,使其消除這種心理障礙。

③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着人格發展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地對學生的人格發展進行着認識、評價和調控,不斷地改變着自我對人格發展的態度和要求,使他們認識到人格應朝什麼方向發展,以及怎樣才能實現這種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認識、檢驗自己人格發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實際,或出現個別偏差時,心理健康教育則會協助學生及時調整,從而使人格健康發展。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人格發展的調控手段,施加的影響是積極的。但還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這種影響是隨着學生的認知發展而增大的。認知水平低的學生,自我意識較弱,心理健康教育對其人格發展的影響便逐漸增大。

(3)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條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開發人的潛能資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潛能包括四個方面:智慧、情感、創造和超越感。學校教育則側重對學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開發。亦即開發個體內所具備的潛在的學習能力和動力。潛能的開發有賴於個體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但學業失敗會降低學生的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將通過與被輔導者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協助當事人認識自己,進而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創設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創設嘗試情景,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使其得以自我實現;二是創設選擇情景,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從而確立自己的位置。一個小製作,一次角色轉換,都能激活學生的創造性,它是潛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為對創造活動起決定作用的並非是一個人的能力 ,而是人的創造慾望。因此,自主選擇、成功體驗能使內在的生命力和潛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在學校教育中,可以有單獨的心理諮詢和輔導教師的角色存在,但不應該有單獨的心理教育教師存在。因此,國家和教育部對心理教育的要求應該是對基層教師的要求,而不是對學生學業的要求;是對教育管理者的起碼要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55d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