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鈕祜祿氏家族簡介——滿清鐵血世家的興衰史(精品多篇)

鈕祜祿氏家族簡介——滿清鐵血世家的興衰史(精品多篇)

鈕祜祿氏家族簡介——滿清鐵血世家的興衰史(精品多篇)

沾化支傅氏家族歷史及家譜例修簡介 篇一

沾化支傅氏家族歷史及家譜例修簡介

史記載:起源於商代二十世君主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是壬戌六年(即公元前一三一九年),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夜夢得聖人名“説”。以夢所見,視羣臣百吏皆非,於是乃使百工營之野,得“説”於傅巖中,是時“説”為胥糜(刑徒)築於傅巖,見於武丁,武丁曰:“果是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以傅巖賜姓,號曰“傅説”。至今三千三百四十年,後裔繁盛,星居海內外。所以説天下無二傅,尤其是黃河南北更是一家人。

沾化始祖正、通二公。於前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奉撥民之令旨搬遷數次,後由直隷永平府樂亭縣於家寨入籍山東,定居沾邑久山裏傅家莊(今馮家鎮傅家村),迄今已近六百餘年。

自始祖遷來,原有之譜,因兵燹焚燬無可稽考,近三百餘年,至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由十四世協理公第一次創修,據口相傳説上推僅到七世依次試修。

時隔四十六年,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士剛公第二次續修。又過四十二年,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德新公再修,以上三次續修,皆以七世祖而後歷敍,雖世次井然,有序、有傳、有圖、有考、凡例、弁言等等,然七世祖以上世次仍無可考,至此當屬於不完整之族譜。

六十七後,即中華民國二十年(公元1932年)第四次當鹽、棣、沾三縣族眾倡議傅氏聯譜之機。俊德、同興、元海諸公積極響應,謀劃重修,為此與樂亭縣於家寨族人聯繫,窮追譜源,幸得重三公發來一函,並寄來沾支譜牒,方知正、通二始祖至七世祖,世次分明,一目瞭然。

通過來函,方知舊譜雲,當永樂二年奉撥民之令旨,族眾及其他姓氏由山後劉州橫河縣至此,自是轉撥者若干人,但皆以大槐樹為記,而始祖近宗同來者八人,居直隷者三位,其餘五位諱烈、英、正、通、清及遠宗族眾與他姓氏隨入山東境內。

更知我支失考的原因,我始祖與樂亭縣於家寨始祖支派最近,故昔日往來不絕,而譜書之修亦在此地,自沾二始祖“通”公之後裔九世祖學林公自北返里,道經於此,遂籍便續修,乘風船回家,中途不幸路遇海盜,因財重廢命,船主不敢復往,自此披此往來中斷,族譜毀無可考。又據聯譜名譽錄雲,烈、英、正、通、清昆仲五人同佔棣縣之坨地,我始祖曾三移始居於傅家莊,均確有據,獨三人失考,利津、蒲台、東昌諸地,也皆説是傅家莊人,總之彼三人失考之結果終於不詳。

又過六十年(公元1994年)第六次又修,在這個時期內,族眾繁衍,居住變遷,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巨大變化,為不失良機記入族譜,為此再續,並從始祖至今到二十五世,重新編寫,以及序、傳、圖等等各方面編寫成冊,為後人留下了一部比較翔實的家族沿革史料。

傅家村現實概況,居民一千零八十六户,人口三千三百三十餘人,從本村遷出者,星居在三十餘村,人口昌盛,不計其數,現村貌一新,公路縱橫,線杆林立,電線交織如網,村民思想意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尤其土地廣闊,生活達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尤其是渤海之濱,海產豐富,市場繁榮,從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傅元賞 謹記

公元一九九五年春節

木不揣本不知本,水不探源不知源。緬懷祖先原籍處,前聞哲人有序言。始祖出生山西省,居住劉州橫河縣。永樂二年搬遷令,是在一四零四年。令旨撥民各姓氏,均以槐林為記點。我祖近宗有八位,遷移直隷樂亭縣。永平樂亭於家寨,五位又遷三位在。始祖五位是昆仲,名諱烈英正通清。同佔棣縣之坨地,長途跋涉入山東。三移沾化久山裏,定居傅家後裔興。三百餘載渡過完,人丁衍世澤綿蕃。搬遷頻繁星居住,支派世次説不全。國有史記家有乘,唯有譜書方得明。以前有譜續得清,兵燹戰亂全失蹤。九世祖公傅學林,敬宗睦族油然生。北上籍便把譜續,始祖分手居處行。他與我宗支派近,屢次修譜在樂亭。修好僱船返故里,不幸海程禍事生。海盜因財把公害,船不返里人不明。從此雙方信息斷,失緒原因方才明。一七七七年太平,四十二年是乾隆。十二世祖傅協理,試修族譜來擔承。往上僅推到七世,一至六世諱失名。四十六年已過完,士剛又修遵父言。一八二三公元日,道光三年接續完。追溯上世憾無考,只續下代世次全。四十二年似指彈,族譜再修不容緩。一八六五是紀曆,年號同治第四年。三次德新始修日,尚以七世而後續。一至六世雖無考,增寫序傳圖考例。雖説不是完整譜,支派世次井然序。六十七年好快天,一九三二民國間。四次續譜是元海,機遇聯譜鹽棣沾。諸公集會共商議,運籌謀劃又開端。郵去樂亭追源信,重三公來函一件。寄來沾支舊譜牒,敬展欣賞大家看。方知正通二始祖,一至六世從此見。

一部翔實沿革史,闔族歡慶仁人贊。完整家譜不平凡,前輩功績説不完。後人欽佩繩祖武,遵囑承志勇向前。族譜支派世澤全,家族供奉三十年。日久年深恐斷續,按例再修大家談。日以繼夜責任盡,廢寢忘食採寫聯。數月之久齊努力,五次續修工程完。成冊待印時動盪,一火焚之不週全。隨潮閉目任它去,時在一九六三年。春夏秋冬三十年,政局穩定不以前。改革開放覆天地,經濟持續大發展。人民生活富裕日,時在一九九四年。安居樂業社會強,人生思本聚一堂。共商六次續譜事,仁人贊同把手揚。村中兩委支持下,鬱文主持策劃良。條規傳序章規定,職員樂捐把名揚。具體分工心有數,各員其責稱棟樑。村中資助節約講,自發聯絡採訪忙。繕寫校正義務盡,緊張有序幹勁強。同心協力有數月,修譜成績真輝煌。年深失續不合算,任何沿革難體現。譜能顯視人昌盛,族人分佈詳細見。

英賢倍出人尊敬,文化層次有貢獻。先人奮鬥苦創業,愛國愛家祖訓傳。優良傳統廣發揚,思本溯源經常講。尊老愛幼是美德,遵紀守法記心房。三十年例譜再續,祈望後人齊努力。承先遺志下一代,族譜永久傳世紀。

傅元賞

謹記

公元二零一三年元旦

陳氏太極拳傳承及家族簡介 篇二

陳氏太極拳傳承及家族簡介

陳氏家族介紹: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陳卜,祖籍本在山西澤州郡東土河村,時因家鄉連年遭災,逃荒到洪洞,與妻兒一起被裹入移民隊伍帶入懷慶府境內,在温縣城東北10公里處落了腳,將此村取名陳卜莊。由於陳卜莊地勢低窪,常受澇災,明洪武七年,陳卜閤家造成往常陽村。此村位於陳卜莊東南、西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負一嶺,旱澇保收。因其西有柿溝,東有趙溝,北有正北溝,三面環溝,隨着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直至建國後陳家溝所用的婚喪嫁娶用具上還寫着“古常陽”的字號。陳家溝距今温縣縣城正東約5公里,仍以陳姓為主,村中居民現達2600餘人。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衞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陳卜及其後代六世同堂,計有二世陳剛、三世陳琳、四世陳景元、五世陳堂、六世陳宗禮等人。到七世陳思齊、陳思孔、陳思懷三兄弟時開始分家立業。陳思齊傳於第八世陳守身,又傳於第九世陳我讀、陳我講、陳我誦、陳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陳我講傳於第十世陳汝信;陳氏另一支是七世陳思懷傳於八世陳撫民,由陳撫民傳於第九世陳奏乾與陳奏庭二人。陳王庭,又名陳奏庭,系明末文癢生、清初武癢生,文武雙全,曾隻身闖玉帶山,勁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匪立過戰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卻不被清廷重用。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精化,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説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鐗、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

陳式太極拳傳承列表:陳王廷——創始人陳所樂、陳汝信——第二代陳正如、陳恂如、陳申如——第三代陳敬柏、陳繼夏——第四代陳公兆、陳秉奇、陳秉壬、陳秉旺——第五代陳長興、陳有恆、陳有本——第六代陳清萍、陳仲甡、陳耕耘——第七代陳垚、陳淼、陳焱、陳森、陳鑫、陳延熙、陳復元——第八代陳克忠、陳克弟、陳發科——第九代陳照丕、陳照奎、陳照旭——第十代陳瑜、陳小旺、陳小星、陳正雷——十一代陳自強——第十二代

陳式太極拳傳承簡介: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極拳創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陳姓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省常陽村(即今河南省焦作市温縣陳家溝)時算起,為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陳所樂陳氏第十世,師承太極拳創編人陳王廷而得太極拳真諦,和其師兄弟陳汝信同為太極拳創編後的太極拳第二代宗師。陳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陳汝信,陳氏第十世,學拳於太極拳創編入陳王廷。陳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正如,陳氏十一世,師承陳所樂而精於—百零八式太極拳,為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恂如、陳申如陳氏第十一世,陳所樂之孿生子,陳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陳敬柏、字長青,乾隆年間人。陳繼夏、字炳南,清乾隆末年人。陳氏十二世。陳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陳公兆,字德基,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陳氏十三世。陳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陳秉奇、陳秉壬、陳秉旺,陳氏十三世,陳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乾隆末年人。三人乃親叔伯兄弟。從小即拜族叔陳繼夏為師,學習家傳陳氏太極拳術。陳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自幼受業於其父秉旺,太極拳、械出神入化。他對太極拳的發展,貢獻頗豐,可謂繼陳王廷創拳後,在漫長的太極拳發展道路上,又樹起了一座豐碑。陳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有恆、陳有本陳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萍(爭議很大,趙堡太極列為第7代傳人,所傳弟子都是皆有建樹,有楊露嬋-創楊氏,武禹襄-創武式太極,和兆元-創趙堡和式架,李景延創趙堡忽雷架)、陳仲甡、陳氏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耕耘、字霞村,陳氏第十五世孫,太極拳第七代傳人,一代太極拳宗師陳長興之子。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垚、字坤三,仲甡長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為陳氏十六世。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淼、字淮三,季甡長子,幼隨父習文練武。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焱、仲甡次子。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森、字愧三,季甡次子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字品三,仲甡三子。陳氏十六世。前清歲貢生。為近代中國體育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延熙、陳耕耘次子。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復元、字旭初,陳氏十六世。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克忠、字子純,陳克弟、陳氏十七世。陳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發科、字福生。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傳人。自幼師承乃父延熙。他是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從本世紀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長期在北京教授拳術,使陳式太極拳逐步走向社會,為社會所熟悉。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楨、顧留馨、洪鈞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和其子照奎、照旭以及女兒豫霞。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丕,字績甫,陳氏十八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奎,陳發科幼子。自幼隨父學拳,精通陳氏太極拳理論和擒拿術以及各種技擊方法,善於精巧細膩的攻防技術,對推廣、普及、提高陳氏太極拳貢獻巨大。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旭,陳發科次子。陳氏十八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瑜,陳照奎之子。陳氏十九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小旺,陳照旭長子。陳氏十九世。曾擔任河南省陳式太極拳協會主席,河南省武術協會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屆政協委員。參加過《太極神功》、《神丐》、《陳式太極拳》等影片的拍攝工作。並有多部武術專著面世。創辦的“世界陳小旺陳式太極拳總會”,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會,在世界幾十個國家和上百個城市推廣太極拳,為太極拳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貢獻。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小星,男,1952年出生,系陳家溝陳氏十八世太極妙手陳照旭先生的三子,系十七世太極之尊陳發科先生的嫡孫。陳氏第十九世太極拳嫡宗傳人,國際太極拳大師,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校長,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會長,世界太極拳聯誼會會長。自幼隨父輩習練家傳太極拳,與當代陳氏十九世太極拳掌門人、胞兄陳小旺大師一起刻苦學習,拳藝日臻精湛。當今陳家新生代中,陳炳、陳軍、陳迎軍、陳自強、陳自軍,等均受其恩惠。其入室弟子有陳佔成、陳雪飛、陳國強、崔武裝、崔恆全、張華慶、張宗軍、陳宇雷、蘇建平、曾卓兒。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正雷,男,漢族,1949年5月生,河南省焦作市温縣陳家溝村人。陳家溝陳氏十九世、太極拳第十一代嫡宗傳人,國家武術高級教練,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歷屆中國武術協會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委員,1995年中國武術協會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之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太極拳傑出傳承人。現任河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河南省陳氏太極拳協會執行主席。河南省陳氏太極拳發展基金會法人代表,2009年被評為建國後“感動中原60位人物”之一。在40多個國家設100多個教學點,直接受教者數十萬人,其中300餘位收為入門弟子,可謂桃李滿天下。被國內外上百個武術和太極拳組織聘為顧問、名譽主席、名譽會長等職。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自強1977年出生於陳家溝陳氏太極拳世家,陳氏二十世太極拳嫡宗傳人,陳家太極七龍之四龍,陳家溝太極拳學校副總教練。自幼隨父親陳小星大師習練家傳拳械,並得到二伯父陳小旺大師的悉心指教,加之聰穎刻苦,勤於鑽研,不僅擅長陳氏太極拳老架、新架、三十八式、十九式及各種太極器械,對太極推手及太極散手也頗為諳熟,動作彈抖靠發,剛勁冷脆,功夫極具威力,不愧為將門虎子。其長期任教於陳家溝太極拳學校,並多次在河南、廣西、浙江、深圳等地傳拳授藝。1996年首次參賽,一舉奪得河南省太極推手冠軍。1998、1999、2000、2001、2002年又五次蟬聯河南省太極推手冠軍。1998年在第五屆國際太極拳年會中,一路過關斬將,戰勝各路強手,奪得交手擂台賽A組冠軍。1999年在杭州全國武術太極拳錦標賽中為河南隊贏得了本次大賽唯一一枚金牌。此後連續三年蟬聯全國武術太極拳、劍、太極推手錦標賽、太極推手冠軍。成為陳家新生代中又一位全國冠軍。並被西安體育學院相中,特招錄取為該校本科學生,學習現代散打運動理論和人體運動知識。2004年任陳家溝太極拳協會常務副會長。2010年以絕對優勢奪得中央電視台康龍武林大會陳氏太極拳擂台爭霸賽總冠軍

潘氏簡介潘氏家族 篇三

潘氏字輩-潘氏族譜-潘氏家族起源-潘氏宗譜-潘氏家譜

潘氏簡介

潘氏榮耀而古老,是黃帝的後裔,和漢族所有姓氏一樣同宗均為華夏子孫,同族共為漢族,潘氏家族屬於漢族的一員,所有漢族姓氏都歸宗於華夏,同歸與漢。

何為華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華夏之祖即黃帝。華夏古史傳説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稱為夏族,“建立了漢族第一個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聯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統的姜姓諸族(其代表為姜太公),以及遷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進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稱為“有夏”(見《尚書》),也稱是黃帝的後裔,所以也自稱“華”“夏”,後又將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稱作“諸夏”或“諸華”。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華夏”之説。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以及戰國時期的強邦吞併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統一中原,終於使得華夏族這一龐大族羣第一次完全得以統一。經過強大漢朝,族名華夏轉變為漢,華夏人就成為了漢人。

何為漢族:(序:瞭解學習漢族文化是潘氏家族的責任和義務,作為漢族的組成部分必須對我們的民族有所瞭解。)

漢族是世界上最尊貴的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分佈於世界各地。除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佈。

漢族形成歷史

從約公元前五千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二千七百年,活動於陜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遠古傳説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説,則標誌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説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十六世紀)、商(約前十六世紀~前是以世紀)、西周(約前十一世紀~前七百七十一年)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與蠻、夷、戎、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春秋(前七百七十年~前四百七十六年)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併、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佈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秦始皇統一華夏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引導漢族人民四百餘年,該時期大漢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十九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潘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漢族服飾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説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一**四年)。一**四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髮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一六八三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餘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潘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潘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據永樂大典記載少數民族服裝大部分均為漢服改制,其它少數民族服裝起源於漢服是無可爭議的。漢族文化在歷史中為最先進最發達的族羣,自然影響着其它族羣和周邊列國,同時漢服也是不斷的升級和發展,在歷史長河中汲取和整合了許多其它文化,為漢文化增添了不少的魅力。

民族圖騰

漢族圖騰為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而我潘氏人為漢族,其民族圖騰亦為龍鳳,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國家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大漢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誌。龍是華夏民族的象徵,漢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那麼您知道“龍的傳人”出於何處嗎?在《伏羲考》、《龍鳳》、《 端午考》中指出,漢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説。相傳,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以“熊”為標誌性圖案。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它的標誌兼取並融合了被吞併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誌性圖案。如鳥的標誌圖案、馬的標誌圖案、鹿的標誌圖案、蛇的標誌圖案、牛的標誌圖案、魚的標誌圖案等。最後拼合成華夏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這一奇特的形象藴涵着華夏民族發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團結,成為華夏民族始祖的標誌性圖案。後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於各種圖案之中,並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因此,漢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龍之精神:是萬物一體,相容並蓄的精神境界;是追求和諧、羣體本位的人生態度;是華夏大一統的情結。鳳之品德:鳳凰涅盤求光明,象徵新生與華夏民族的覺醒;鳳是集民眾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於一身的憂患意識;鳳是自強不息,捨身弘道的理想主義;鳳是勤勞儉樸、艱苦奮鬥的謀生態度。

漢族神仙簡介

盤古-女媧/伏羲-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為漢族最高的神,和漢族仙班裏的各路神仙一道保佑着漢族的發展,庇佑着我華夏子孫。其中盤古-女媧/伏羲-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天神法力無邊,雖然在一些記載和小説裏誇大了我神法力低不敵孫悟空和印度的如來或西方的上帝,但是實際上我華夏天神,天尊,天師才是世界上宇宙中法力無邊的神,統治着三界、六道、外三界,天六道,九九八十一系,和整個太極宇宙,維護着宇宙的秩序,庇佑着華夏的發展。任何人侮辱華夏列神必遭天譴,望我氏族人謹記。

華夏諸神重要節日:

三清節 即冬至日原始天尊聖誕;夏至日靈寶天尊聖誕;二月二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誕,也稱老君聖誕。

三元節 即正月十五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中元天官節;十月十五下元天官節。玉帝聖誕 正月九日為玉皇大帝聖誕。

王母娘娘聖誕 三月三日為王母娘娘聖誕,即傳説中的蟠桃會。呂祖聖誕 四月四日為呂洞賓祖師聖誕。潘氏人文傳承

潘氏源自華夏,所以傳承的為華夏血脈,潘氏屬於大漢民族,所以發揚的是漢族傳統。漢族乃禮儀之邦,天朝國度,在世界上是尊貴的民族,最團結,最有血性的民族。潘氏家族千百年來和其它漢族人一樣共同為漢族的發展,華夏的復興,抵禦外族,清除華夏潛在威脅的敵人一直貢獻着我們的一份力量。

華夏百家姓千家姓萬萬家姓終為漢,大漢文化財富由我們傳承。

潘氏家族之姓氏文字:漢字

潘氏家族之民族文字:漢字

潘氏家族之民族語言:漢語

潘氏家族之民族服裝:漢服

潘氏家族之使用日曆:漢歷(即現農曆)

潘氏家族之崇尚醫學:漢醫(即中醫)

潘氏文字寫法及概述:

自重有了漢字(漢字原稱華夏文字)(潘字)以後才有了潘氏的開端,潘氏的家族符號就是潘字的形狀,潘字在本姓擁有她獨特的含義,她代表了潘氏是華夏血脈之一,她見證了我們家族祖先誕生的曠世奇蹟,她代表潘氏屬於漢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當初沒有漢字裏的潘字就沒有潘氏,沒有潘氏就沒有潘氏家族,任何其它外族文字符號在姓氏而言永遠不能取代[潘]字的最終地位。所以任何族人擅自將潘氏的潘字寫為其它外族形狀均為忘族忘本的表現,當然在一些國際場合上怎麼使用不限,這個屬於特定情況。凡是潘氏家族子孫就一定要認清這一點,在外部使用上無論怎麼寫和表示都不重要,請一定要明白潘字才是本姓氏的最終代號。所以凡是姓潘的均為漢人,潘氏不講血統、不講基因等因素。只要您的姓是[潘],那就是潘氏傳人,那就是漢族的一員,那就是華夏的一脈。

潘氏起源

潘氏榮耀而古老,人口眾多,分佈廣泛。關於潘氏的來源,眾説紛紜,潘氏後人均認同為炎黃後裔,華夏的子孫,天下潘氏均為一家。

因為有了潘氏,很多人均將自家家族姓名列為潘氏,也有改姓潘氏,得賜於潘氏,這些改頭換面姓潘的同門和被賜予及當時需要的先人得姓於揚,這些得潘氏的前人就分別成為了後來各潘氏家族族人的先祖或始祖,後至此潘氏開始興旺起來,遠時及現實也有很多潘氏同門時因為個人偏好和當時之原因得而潘氏,或現實為了逃避相關因由而成為潘氏,自己建立了潘氏家族,這些人都是潘氏各家族同門的始祖、先祖,如果天下潘氏的最遠始祖是誰?答案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軒轅黃帝,如果要追隨到黃帝以後的某人那就是您家族所記載所言傳的始祖。潘氏家族上下發展五千年,姓氏形成和發展錯綜複雜、變化多端。所以天下歸一潘氏遠古始祖乃黃帝。華夏先祖是炎黃,另炎黃共為漢民族的祖先,雖然我們遠古始祖是黃帝,但是我們同樣是炎黃二帝締造及社會影響共同之結果,此我們和其它華夏姓氏一樣都是炎黃的子孫,傳承華夏血脈,傳播華夏文化,弘揚大漢傳統。

潘氏分佈

潘氏的發源地在中原。潘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向東和南發展繁衍,最先陜西一帶,在遷入河北,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潘氏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潘氏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

潘氏歷程

在潘氏的發展中因政治軍事商業或皇朝的衰落為避險迫使潘氏族人改換其它姓氏,有因外族入侵為保留潘氏血脈而被迫換做其它民族,如白族潘氏,滿族潘氏,回族潘氏,美國、新加坡潘氏等。也有其它族人因同樣原因換位潘氏,但是隻要改姓潘那就是潘氏族人的一員,黃帝的血脈,炎黃的子孫。所以潘氏族人屬於漢族是華夏子孫的事實,望我氏族人在合適的時機一定要回歸我們自己的民族,用我潘氏【潘】字無可代替的符號和你屬於華夏傳人無可改變的命脈,願我氏做出對得起潘氏家族、對得起大漢民族、對得起華夏列宗的貢獻。迴歸華夏、心歸漢,其業大成。

潘氏節日

潘氏主要節日如下:

過大年/春節 漢歷正月七年級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七年級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七年級要拜年。)

清明節 漢歷三月三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漢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節 漢歷七月初七 又稱乞巧節,也稱七夕情人節,當日女子拜織女,以求自己心靈手巧,嫁得如意郎君;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業有成。

中元節 漢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漢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漢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

臘八節 漢歷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小年 陰曆臘月廿三

臘月初七:驅儺日

糕,分別寓意團聚安康與步步登高。正月七年級: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正月初七:人日節

正月初八:穀日節

正月初九:天日節

正月初十:地日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正月二十:天穿節

正月廿五:填倉節

正月春分節(於春分日)

二月七年級:中和節(太陽生日)

二月八年級: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社日)

二月十五: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寒食節(冬至日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三月九年級 清明節

三月九年級:上巳節(女兒節)

立夏節(於立夏日)

臘月初八:臘八節

四月十八:碧霞元君節

臘月十六:尾牙節

立春節(於立春日)

五月初五:端午節(端節、端

五、端陽、重 臘月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閤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守歲酒的習俗,許多地區家宴中都要安排魚餚,寓意“年年有魚”。北方地區各家各户都要包餃子,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

午、蒲節、天中節)

夏至節(朝節,於夏至日)

五月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五月二十:分龍節

六月初六:天貺節(六月

六、曬蟲節、蟲王節、回孃家節)

六月十九:觀音會

六月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七月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七月十四:秋日拔禊

八月七年級:天灸日(天醫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

十月七年級: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十月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冬至節(於冬至日)

七月廿九:地葬節

傳嗣諫言

凡潘氏族人均已光大潘氏為己任,讓我潘氏香火繁盛,子孫千千萬萬而作努力。無嗣子的過繼同姓子傳承家香火,亦可收養或領養作為嗣子,一旦收養或過繼傳承的家族香火均為潘氏後人,無子有女的族人可招駙馬上門,上門後所生子女均為潘氏,以傳承家族香火,為家族的延續儘自己的責任。

族譜概要

自立編纂潘氏族譜應以潘氏家族文化、華夏傳統、漢族族風、潘氏全國宗譜基本內容為原則,以潘氏宗譜前言、潘氏簡介、潘氏人文傳承、潘氏起源、潘氏節日、傳嗣諫言等本宗譜為核心大綱編纂。凡子孫過拾子女即可自編家譜,自立字輩,着譜立書。

核心:以宗譜歸宗字輩為核心(歸宗字輩為潘氏祖先五百代裏精選的祖先名字的五百代個字由祖先賜字而成)。歸宗字輩存在的必要以還原在戰亂家譜流失,無法承接潘氏淵源的族人可作為傳家字輩,延續香火,亦以可作為天下潘氏共同的通用字輩,宗譜字輩為主,家族字輩為續。無法查證自家譜字輩相關淵源可以用潘氏宗譜天下通用字輩作為延續,以提高者族人親,連枝根,便於互助,共同傳揚家族,在於讓子孫綿綿不絕。初次使用宗譜字輩以君所知的或所用的某個字輩開始使用傳家、傳於子孫,牌位黃帝或您所知貴同門最高的先人,如均在天下潘氏宗譜裏自己感覺混亂,可以使用宗字輩開始用起,君極為潘氏後人之始祖。為讓家族傳揚深遠、萬古長青,應把潘氏家族宗譜史料和字輩多為複製,傳揚天下。為了不讓家族混亂無從查證,用宗譜天下潘氏字輩可自根據家族人數題名所用的宗譜一個堂號或支名。歸後留於碑上。宗譜 大譜 堂譜 支譜 支系 家譜

代譜(代譜為潘氏族譜最小單位,為某潘氏家族第幾代自修或自立的譜牒)

編纂大譜需註明宗譜,編纂堂譜需註明大譜,編纂支譜需註明堂譜,編纂支系需註明支譜,編纂家譜需註明支系。如果在編纂過程中找不到大譜、堂譜、支譜、支系等材料作為根據,可以直接以宗譜為引導根據家族子孫興旺程度直接編纂大譜、堂譜、支譜、支系譜、家譜、代譜等。

潘氏世家著名譜牒:潘氏宗譜(即總譜)大譜如:

《寧都城東鬱公派族譜》 《寧都潘氏族譜》 《宏農潘氏宗譜》

《潘氏銅城族譜》

《郴州潘氏十修族譜》 《藍山潘氏族譜》 《草塘潘氏七修族譜》 《卧龍潘氏四修宗譜》 堂譜如:

《潘氏四知堂譜》 《潘氏思清堂譜》 《潘氏仁全堂譜》 《潘氏草本堂》 《潘氏明升堂譜》 支譜如: 家譜如: 《潘愔家傳》 族譜管理訓:

《潘氏明升家乘》,《平越潘氏小宗祠譜》

《宜春北關五甲潘氏家譜》 《潘凝式家譜》 《即墨潘氏家乘》

《潘氏天水系泉頌譜》 代譜如:

《潘樂全家訓》 《潘山八代家規》 《潘泉廣代譜牒》等

凡是潘家後人成家以後必須擁有族譜。由父母傳給子女,如果子孫多那就將潘氏族譜編纂或複製多冊傳送。

愛惜族譜和潘氏譜書,不得隨意拆毀。族譜記錄錯誤的地方,查證以後給予更正。家譜如磨損,或則太舊,潘氏後人務必整理,複製給予保存,將家譜內容全部收集刻制下來,把族譜千秋萬代傳下去。潘氏族譜原本變舊情況下可以選擇在三十年或則五十年以內定期重新印刷出版或刻錄。匿名潘氏就是已經無法清理潘氏支系的潘氏族人可使用歸宗譜即本譜,有條件的潘氏後人可自修或自纂譜牒,自立字輩,以把潘氏文化,潘氏香火傳承萬年。潘氏族人取名則

生為潘氏後人取名一律為:潘,姓氏開頭。潘氏後人姓名由:潘氏加字輩加名組成。名字必須按照字輩取名字,必須把字輩加在姓之後,名之前。

比如:我們姓潘,那就是以潘開頭,加上令者所屬的字輩,再以名收尾。如果君為宗字輩,名為龍,那就是姓潘,字宗,名龍。這樣就有姓有名有輩分,此為華夏禮儀之邦的姓名禮儀表現之一。名為最後一個字,名:最多為兩個字。字輩不得胡亂取用,越在前的輩份越高,越在後的輩份越底。

如姓名為:潘宗龍。其詮釋為:姓《潘》,字〈宗〉,名〈龍〉。如名字為:潘宗雲龍。其詮釋為:姓《潘》,字〈宗〉,名〈雲龍〉。取名時不得與長輩重名。【潘氏字輩】

支字輩1:燦垂銘顯彰芳聲遠振厚 支字輩2:澤永昌懋昭在德篤慶錫

支字輩3:光應代興朝廷國正天心順家 支字輩4:齊倫紀修大才為世用光顯慶 支字輩5:宏猷文汝維昌積德

支字輩6:光華百代莊詩書承先業人才繼起隆家聲綿

支字輩7:孝友廷獻永懷忠內仕單應眷德朝永仲文志大清之

支字輩8:盛鴻儒必克興萬秀定自學超榮紹祖昭順運光宗繼

支字輩9:世成惟銘元子

支字輩10:貴世思金彥太存守啟興隆定

支字輩11:國昌宏大繩宗敦序

支字輩12:源遠慶長家聲振卓祖業延芳舒儀 支字輩13:匯秀秉理含章賢良蔚立克紹書香 支字輩14:廷進再盛道宏元才仁上 支字輩15:大朝國定常公枝開 支字輩16:榮芳友萬世永

支字輩17:興宗啟宗學大

支字輩18:開文賢世錦純儒孔道全 支字輩19:治國興仁定向烈名振珧常年 支字輩20:秀文應世萬國長寧仕崇政大 支字輩21:盛命光庭德宗丹桂永代登今元如楚正祖德

支字輩22:澤龍秀景如開載永昌必顯紅 支字輩23:文光正啟秀萬代永

支字輩24:紅昌世德永紅

支字輩25:昌光清明志孟紹字枝文

支字輩26:嗣仲永世如國士能聯永大光 支字輩27:祖德家必宏昌其子克效習作維祥英景通海宜單同

支字輩28:矩道之林司連加紹時正 支字輩29:大光明永昌世宗振弘續立朝 支字輩30:廷學克享熙榮特達奇兆 支字輩31:呈國正天心明自忠

支字輩32:大全道友武傑其世啟大國楚春師聖

支字輩33:宗光華本元永庭應自貢明四 支字輩34:萬世綱宗運長興正大洪昌德 支字輩35:超英毓輔國永光天地騰鳳國正明支字輩36:永萬春繼清長興盛世尚 支字輩37:忠孝生育安孔,正勝東子欽廷,學尚際明良人

支字輩38:文瑞集家聲振謨烈光承世德 支字輩39:昌忠厚培元有大本詩書積業癸長祥雲福克

支字輩40:紹遺謀志永錫華豐 支字輩41:煥玉望誠廉治啟隆 支字輩42:文世慎潔白光前烈

支字輩43:聖朝達丹西直通昌光秀天啟 支字輩44:學進世國正永長春朝廷文武雲漢中華;

支字輩45:秉承鹹仁堯政應洪日名士百 支字輩46:代昌容讓傳國美忠良永遠彰楚本志思文添

支字輩47:承萬海德才永祖世代榮昌顯宗烈支字輩48:賢能展大朝忠廉達上策克遵先哲支字輩49:訓悠遠定卓越文騰國大九世同居仁義海萬

支字輩50:福齊天永吉祥英賢繼起承先澤清白傳

支字輩51:家慶錦長昌啟明良魁玉林子 支字輩52:朝上國永邦凝熙士庶敦仁讓文治光華

支字輩53:遠家聲禮教先培材成大器樹 支字輩54:德有名賢鳳夢前徽美鱣徵後代隆忠襄

支字輩55:承祖澤清白守宗功孔道萬年新敬明詼

支字輩56:先述執上樑啟正紅茂大洲庭宗文 支字輩57:春開仕祥年春一南 支字輩58:和成春永志文昌祖 支字輩59:德毓榮芳世成明定選 支字輩60:久厚繼忠良遺文世秉光 支字輩61:清國正天心太平文廷景國仕林興 支字輩62:司佰馬揚儒子才生元炳尚歸錫涵椒育

支字輩63:仁軍代選

支字輩64:科明天開紅運君添宗

支字輩65:子仕再俊廷秀仲伏歸春生承善常 支字輩66:守相期恢大烈美迪先賢貴以書永富從儉約

支字輩67:來持身昭肅慎立品重貞 支字輩68:廉蒸蔚聯雲礽聲聞遠公鳳廷 支字輩69:鑄啟上文元永貞安

支字輩70:世德昌家修承

支字輩71:軍用邦典真賢良孝 支字輩72:友孿益德詩書繼綏芳辛漢律法私書作則舜

支字輩73:禹益忠孝富貴滿朝庭憲 支字輩74:法尊五權禮教新舊合運會古今分哲

支字輩75:嗣相繼起宇宙享太 支字輩76:平自永天可淑思世廷啟文應遇名紹近

支字輩77:其賢大盛明禮教新舊合軍運古今分哲嗣相繼起 支字輩78:宇宙享太平自永天可述惟仕紹枝啟

支字輩79:文大盛光良毓秀申俊彥煥發在培 支字輩80:源念先志炳才賢維時生淑玉思春 支字輩81:正清白傳世德大立昌明忠信 支字輩82:綿芳澤和順肇恩榮英俊定安國公 支字輩83:鳳廷鑄啟上文元永貞安世德昌忠厚傳家復崇鑫怡沐

支字輩84:彥義子孫良正大光明兆先業 支字輩85:聰明瑞正理永賢泰才能福嗣思仕允

支字輩86:安定邦萬興再添文共武護國鎮乾坤世

支字輩87:德光先代貽謀裕後人正宗傳理學清吏

支字輩88:紹名臣立志嚴三惑題詩讓四鄰相

才千

支字輩89:載重公論百年遵救雀功何巨留鸞韻亦新鼎 支字輩90:台昭大烈孝友慶長春玟元芳志忠德遇永興

支字輩91:良豐錫先馨振結梅召發祥以貴高 支字輩92:吾萬廷顯京元志紹文承武世緒宏 支字輩93:開光宗耀祖榮良錫自天世祚啟仁賢

支字輩94:國士承弘澤芳聲可百傳上天承祖代傳忠信仁文

支字輩95:萬事興盛進啟賢良聖約景暉

支字輩96:槐天仁必宗政文友祖廷顯朝應奉可

支字輩97:嘉孝敬心源篤尊親理自同家傳宏作育

支字輩98:人道慶昌隆東亮昭寰宇勤廉 支字輩99:啟厚昆秀啟幹元懋熙時俊彥榮錫光

支字輩100:同上達濟美會羣英湘楚炎基丙鴻材煦堉鈞澍棠薰

支字輩101:柎錄清業熾堪欽德友伸志勝時春

鈕祜祿氏家族簡介——滿清鐵血世家的興衰史 篇四

鈕祜祿氏家族簡介——滿清鐵血世家的興衰史

鈕祜祿氏,滿洲貴族姓氏,亦寫做“鈕祜魯氏”。滿族八大姓之一。鈕祜祿氏在清朝是大姓,見於《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鈕祜祿,滿語“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佈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長白山區。狼是滿族先世女真的圖騰之一,女真人出於對狼的崇拜,而以其為姓氏。

興盛時期:天命初期——康熙前期

代表人物:額亦都、圖爾格、遏必隆、孝昭仁皇后

紐祜祿氏的崛起始自太祖建國興起之初。作為家族靈魂人物的額亦都自十幾歲起就跟隨太祖皇帝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最終成為開國五大臣之一,由此而奠定了紐祜祿氏興起的基礎。特殊的時代決定了功名富貴的來源途徑,因而自額亦都後,紐祜祿家的主要成員依舊是以武功戰績建樹於朝。先後有多名家族成員在沙場上馬革裹屍,也因此建築起了紐祜祿氏鐵血世家的鐵臂長城。

在這個時期裏,紐祜祿家族受到了太祖、太宗幾代皇帝的中用於賞識。男子封官加爵,女子入宮為妃,子侄迎娶公主,女兒嫁入皇家,其鼎盛煊赫在那個年代一時間無出其上。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了康熙朝,額亦都最小的兒子遏必隆作為順治皇帝臨終託故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加上遏必隆之女被選入宮中成為康熙的妃子(後被立為皇后),將紐祜祿氏又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峯。

不過,這種高潮並沒有能夠持續很久。權臣實力的衰落必定伴隨着有為君主的崛起,年輕的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從來就不甘寂寞。於是很快,四大輔臣以不同的形式紛紛落馬,直到鰲拜被誅,終於結束了一個權臣當道的時代,君主集權邁向頂峯。而在這場複雜的鬥爭中,遏必隆雖然沒有處在矛盾的中心,但一向明哲保身的他也最終沒有逃過牢獄之災。儘管這種懲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剪除,甚至後來因為孝昭皇后的緣故還有所緩解,但是,曾經顯赫一時的紐祜祿氏家族,卻已經風光不再了。

裴氏家族發展史及播遷情況簡介 篇五

裴氏家族發展史及播遷情況簡介

在中華民族的諸多姓氏中,無論是以《百家姓》還是以人口多少,在排列上裴氏都不能算是一個大姓。但在西漢以後的二千多年曆史中,裴氏家族中所產生的歷史名人數量之多卻非他姓家族可比,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文忠公對此極為讚譽。從這個意義上説,裴氏就不能不算是個大姓了。

裴氏在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期間,尤其是在隋、唐,的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幾乎所有的重大歷史變革中都有着裴氏族人的參與,留下了裴氏族人的身影,有的甚至可以説左右着歷史的進程,使我們裴氏後裔感到驕傲和自豪。在唐以後的千年歷史中,依然為中國歷史的發展、世界文明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尋祖追根的熱潮中,探討,重温一下裴氏的起源,家族的歷史,祖先的輝煌,對我們這些裴氏後裔來説,無異是十分有意義的。

1、裴氏的起源

我們的遠祖無疑是黃帝。傳説黃帝的孫子顓頊帝的苗裔孫中有個叫女修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吞食了一枚玄鳥卵,便有了身孕,生下了大業。大業也叫皋陶,他娶了女華為妻而生下了大費,大費也叫伯益。提起伯益,這可是我們遠祖中了不起的人物,他先是幫助大禹治水,在治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地下水的祕密,教會了人們鑿井取水;後又幫助舜帝馴服鳥獸,奉禹的命令教人們種植稻穀,勞苦功高,得到了舜帝和禹的褒獎和信任。舜帝賜他為嬴氏。要知道那可是“庶人無姓”的時代,有了姓氏就表示脱離了庶人的行列而躋身於貴族隊伍中了。舜帝死後,禹接任了帝位。皋陶死後,禹便命令伯益攝政,意欲把帝位禪讓給他,但出人意料的是,伯益在禹死後三年把帝位讓給了禹的兒子啟,自己去當隱士了。為了頌揚伯益的高風亮節,人們建了很多宗廟紀念他,直到現在人們還在懷念他。

伯益娶姚氏女為妻,生了大廉,號鳥俗氏;大廉的裔孫中有個叫費昌的,費昌目睹了夏桀的無道昏庸而歸順了商湯王,成了湯王的御。費昌的裔孫仲衍輔佐商王太戊,為王御;仲衍的四世孫叫軒;軒生潏,潏住在西戎,為商朝保衞西垂之地;潏生蜚廉,蜚廉生惡來。蜚廉善跑,惡來力大,父子倆都忠誠地輔佐商紂王,以至周武王在伐紂時把惡來給殺了。惡來死後,蜚廉看到紂王大勢已去便自殺了,死後葬在太霍山,有石棺。

惡來生子名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非子是嬴氏部落的首領,住在犬丘;因善於養馬,周孝王命令他在汧、渭之間養馬,馬繁殖得很快,為周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因此,周孝王把秦地封給了非子,號稱秦嬴,並允許非子在秦地建邑,一來使其成為周王朝的附庸國,二來使其延續嬴氏。非子的後代後來被封為 鄉(今山西聞喜城東)侯,便以“ ”為姓氏。周僖王時,非子的六世孫陵又被封為解邑君(今山西臨猗縣西南),陵公為了不忘故土,為了使子孫後代不忘祖宗,將“ ”去“邑”從“衣”,為“裴”,這便是裴姓的來源,也是史書上所説“秦”、“裴”同祖的由來,裴陵就是裴氏家族的始祖。

關於裴姓的來源。史學家還有一説。説是秦公子針(亦稱後子,秦景公之弟),為了躲避景公可能的加害,逃到了晉國。晉平公把他安置在周川之裴中(現聞喜縣東),號稱裴君。景公死後,秦哀公接位。公子針便回到了秦國,他的後人們還生活在周川,並以裴為姓,也就是説秦公子針是裴姓的始祖。這個説法亦有裴氏先祖的墓誌、墓碑可以做證。絕大多數的裴氏後裔就沒有去管歷史學家們的爭論不休,公認陵公是裴姓的得姓始祖。

2、裴氏的崛起與鼎盛

裴氏得姓後,由於世事**,先是春秋,戰國羣雄爭霸,後是強秦滅六國而統一中國,人們從驚魂中還沒來得及醒來時,又遇上陳勝、吳廣不堪強秦統治而揭竿起義,繼而又是楚、漢爭天下,連年的戰爭,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漢文、景兩帝(約公元前190年—140年)時,人們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漢景帝時,裴蓋公,時任執掌上林苑、兼管皇家財物和鑄錢的水衡都尉一職。雖説職位並不高,卻開始了裴氏家族登上中國歷史舞台的新局面。自此,裴氏家族在這個舞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創造出裴氏家族光輝而燦爛的歷史。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56年在位)時,蓋公的裔孫遵公從雲中(先大同至包頭一帶)跟隨劉秀平定了隴、蜀後,被劉秀委以敦煌太守。在擔任太守期間,採取了強硬與懷柔並用的政策,確立了漢在西域諸國中的地位,建立了友好關係。東漢時還有一位任敦煌太守的裴氏先祖,他就是岑公。岑公在漢順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時擔任敦煌太守,他的事績未見歷史記載,但可見於《漢敦煌太守裴岑記功碑》。碑文中説他是雲中人,在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擔任敦煌太守時,僅率領郡兵三千餘人就打敗了西域呼衍王的入侵,並誅殺了呼衍王,一戰而平定了西域之亂,確立了漢在西域諸國中的大國地位。使邊境平靜,漢的威名遠播。

東漢末年,裴氏家族中出了一位更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敦煌太守遵公的裔孫裴茂。茂公的父親曄公是漢幷州刺史、度遼將軍。茂公,字巨龍,漢靈帝(公元168年—190年時在位)時歷任縣令、郡守、尚書令。漢獻帝(公元190年—220年時在位)建安三年(公元196年)夏四月,茂公率領段煨等關中諸將討伐董卓餘黨李傕、郭汜,得勝功封陽吉平侯。茂公因為自己有較高的政治地位,他的四個兒子潛、徽、輯、綰四公後又成為了裴氏家族分成三眷後的宗派之祖,因此在河東裴氏的家族史上有着很大的影響,使後裴氏家族遍佈全國,並且走向了世界。

潛、徽、輯、綰四公,曹魏時期均是高官顯宦。潛公,字文行,在曹操時,因代郡大亂,他受命擔任代郡太守。潛公受命後竟不帶一兵一卒單車赴任,以嚴治郡,三年代郡便得以大治,從而名聲大噪。後又出任沛國相、兗州刺史。魏文帝(公元220—227年在位)時任散騎常侍、荊州刺史,賜爵關內侯。魏明帝(公元227年240年在位)時,官至尚書令,拜光祿大夫。後被裴氏後裔尊為“中眷裴”之祖。徽公,字文秀,曾任冀州刺史,時人稱“裴冀州”,後又任吏部郎,爵蘭陵武公。徽公有四個兒子,長子黎(又名演)字伯宗,西晉時任遊擊將軍;次子康,字仲豫,任太子左衞率;三子楷,字叔則,歷任侍中,中書令、光祿大夫、開府;四子綽,字季舒,任黃門侍郎,英年早逝。康、楷、綽三公俱是當時名傾一時的名士,尤數楷公的才能與威望為高。徽公的長子黎公的長子粹在西晉時任武威太守,因生性謹慎辭官而歸居解縣洗馬川。粹公的長子詵在晉末大亂時曾去西涼避難,前秦克涼州後詵公又回到瞭解縣洗馬川,而他的長子等人卻留在了西涼。西晉末大亂時,徽公的子孫大都被流徙到西涼,以後這些人大多在西涼為官,繁衍成一個龐大的家族,人稱“西眷裴”。“西眷裴”的後裔們均尊徽公為祖。粹公的次子𣈶一直住在洗馬川,後也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家族,人稱為“洗馬裴”。黎公的次子苞,西晉時任秦州刺史。苞公的兒子軫,孫子嗣都任過西涼武都太守。嗣公的長子邕在公元380年左右渡江而居襄陽,生子順宗。順宗生三子,長子叔寶,次子叔業,三子令寶。叔業公在宋元徽(公元473年—477年)年末,官至羽林監,蕭道成驃騎行參軍。蕭道成代宋建立南齊。叔業公在南齊朝歷任屯騎行校尉、冠軍將軍、徐州刺史,封武昌縣伯。後因北魏常犯邊境,徙任督豫州、輔國將軍、豫州刺史。在保衞南齊政權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由於南齊政權日益腐敗,叔業公頗感英雄末路,萌生歸北之意,終於公元500年獻壽春而歸北魏,同行的還有其子冠軍將軍芬之、侄植、颺等。歸北後,號稱“南來吳裴”。

輯公,在史書、墓誌、墓碑上均沒有其事績的記載,只知他在漢獻帝時曾任過司空一職。其子孫自重孫開、湛,尤其是開公後,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士大夫家族,因多居燕、趙之地,人稱“東眷裴”。尊輯公為祖。

裴氏家族自漢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由於涉及政治、軍事、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人才頗多。代表人物有:秀、頠、楷、憲、、開、元略、苞、騎、恆、敏、鬆之、駰、子野、叔業、邃、方明、之高、畿、忌、駿、子烈、宣、詢、延儁、良、子通、伯茂、佗、讓之、諏之、果、謁之、孝仁、寬、漢、尼、鴻、俠、文舉、芬之、植、約、颺、炯、堪、粲、衍、政等等,數不勝數。真如羣星燦爛,令人目不暇接。因而在近四百年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國家分裂,頻繁地改朝換代,戰爭連年不斷的歷史舞台上,裴氏家族扮演着重要角色,發揮着重要作用,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到了南北朝後期已發展成為號稱“冠蓋三河”的著名的士大夫家族了。為隋唐時期走向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南北朝後期,河東裴氏有諸多家族活躍在北方,而南方相對要少得多。北周時,活躍在南方政壇的裴氏精英紛紛北歸,與北方的裴氏家族組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為隋王朝的建立、一統、以及爾後的治理、鞏固政權提供了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人才,實現國家第二次大統一的局面。裴矩,字弘大,屬西眷裴。楊堅為大丞相時,矩擔任丞相府紀室。楊堅取代北周政權改隋後,在平陳的統一戰爭中,為元帥紀室,直接參與了平陳決策和實施的全過程。平陳後又奉命伐叛軍王仲宣,並以三千之軍,擊敗二萬之眾的叛軍,並一舉平定嶺南(今南越),確立了大統一的格局。後又在溝通西域各國,大破西突厥的過程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裴政,字德表,屬中眷裴。隋開國(公元581年)時為隋文帝起用,與蘇威等修訂律法,創造性地為隋制訂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取士制、廢除酷刑等一系列律條,在政治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為隋、唐兩代的封建制度的繁榮,鞏固提供了有力保證。

裴仁基,字德本,屬中眷裴。從小驍勇,隋開皇初,為文帝侍衞,隋開始統一戰爭中奮勇當先,衝鋒陷陣立下了赫赫戰功。

裴鏡民,字君倩,屬東眷裴。文帝即位後,為隋守衞西南邊陲,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討伐西南夷的過程中,因後援不繼,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裴藴,裴忌之子,屬西眷裴。隋平陳之役中,為隋充當內應,加速了南陳的滅亡。煬帝時,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保證兵源,他發起、參與了二次查實户口的“貌閲”,為隋國庫的充實做出了傑出貢獻。不一一枚舉。總之,以這些傑出人才為代表的裴氏家族,參與了隋建立、統一、治理國家、鞏固政權的整個過程,為使自己在唐走向鼎盛進行了一場出色的預演。

令人眼花繚亂的“宰相門第”、“宰相世家”的耀眼光環是在唐代形成的。在唐代短短的不足三百年的興衰史中,裴姓宰相竟有幾十位之多,其中一位至今令人尊敬的中興良相——裴度公。宋代史學家要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把裴氏列在了首位,裴氏後裔至今仍把這段家族史引以驕傲和自豪,並將家族堂號定名為綠野堂。

裴氏家族這段光輝而燦爛的歷史是從裴寂鼎助李淵太原起兵開始的。寂公,字玄真(公元572年——632年),屬西眷裴。寂公與李淵交情頗深,隋末寂公目睹了煬帝的荒淫殘暴,多次力勸李淵起兵,並策劃、參與了李淵起兵的全程。李淵建唐取代隋後,對寂鼎助一事念念不忘,因此受到了特別的寵信,拜為宰相,並嫁女臨海長公主於寂子律師,聘裴寂女為趙王元景妃。矩公在江都兵變時,倖免於難,竇建德兵敗後,矩公攜將軍曹旦、建德妻奉傳國玉璽及山東之地降唐,拜為宰相,二裴同為唐高祖相,形成了裴氏家族鼎盛期的第一個高潮。

唐代經太宗李世民貞觀大治(公元627年—650年)後,達到了鼎盛,而從高宗即位至玄宗即位前(公元650年—712年)這60多年是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的過渡期。在這期間裏,武則天從高宗朝麟德年間(約公元665年後)開始參與朝政,公元690年稱帝到705年被迫退位,之後當政約有40年之久。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給唐朝歷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使裴氏家族經歷了一番曲折。先是被史家稱之為“文雅方略,無謝昔賢,治戎安邊,綽有心術,儒將之雄者”的裴行儉(字守約,公元619—682年,出自中眷裴),在平定突厥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穩定了唐帝國西部邊疆。後是在這期間中所產生的四位裴姓宰相,裴炎(字子隆,公元?—684年屬南來吳裴),裴居道(公元?—690年屬東眷裴)、裴行本(屬西眷裴)、裴談(屬南來吳裴)。前三位均在捍衞李唐王朝的過程中獻身,唯談公在與則天皇帝的酷吏鬥爭中取得了勝利。

經歷了武則天皇帝統治期的曲折後,唐進入了又一鼎盛時期——開元之治。這期間,裴氏家族又出現了兩名宰相,裴光庭(字連城,公元675年——733年,裴行儉之子)和裴耀卿(字子煥,公元681年—743年,屬南來吳裴)。並有四位尚書裴伷先(裴炎的侄子,公元667年—753年),裴漼(公元?—736年。屬南來吳裴),裴敦復(公元?—747年,族屬不明)、裴寬(公元685年—755年,屬南來吳裴)加以輔佐。他們成功地為唐王朝諸民族的團結、鼎新漕運,選拔人才、鎮丵壓海賊、平定康待賓、安南梅叔鸞作出了貢獻,為唐王朝再次走入鼎盛而立下汗馬功勞。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的統治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與唐王室關係密切的裴氏家族也面臨着嚴重的考驗。平定安史之亂後,強盛的唐王朝已不復存在,為了挽救唐王朝的頹勢,裴氏家族以對李唐王朝的忠誠,豐富的從政經驗,頑強的鬥志,竭盡全力地為李唐王朝輸血打氣,後期所出現的幾位裴姓宰相,以裴冕、裴垍、裴度、裴休為代表人物,他們呼風喚雨、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活劇,在整個唐後期的歷史中,到處可見他們那高大的身影。

“安史之亂”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李唐王朝岌岌可危,裴氏家族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他們的忠誠再一次得到了驗證。裴冕(字章甫,公元703—769年,屬東眷裴)與裴諝(字士明,公元719—793年,冕子)父子倆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叛將史思明曾是裴冕在任范陽節度史時的部將,諝公落入史思明之手後被史委以偽職,他利用偽職身份不斷地把各種情報送入唐營,安史之亂平定後,他以對唐的忠貞不二,得到了皇室的重用。裴冕在安史之亂時,立勸太子即位,肅宗終於到靈武不久即位,改元至德,任冕為宰相,主持軍國大政。在這場太子即位,建立抗敵中心、重建機構、組織力量、平定叛亂、收復兩京的鬥爭中立下了首功。肅宗、代宗時期,裴氏家族中擔任宰相的還有裴遵慶(字少良,公元685—775年,屬中眷裴),天寶年間,曾任吏部員外郎。天寶中,因處理吏事成績斐然,被稱吏事第一,因不附楊國忠,出為外官。肅宗立,任吏部侍郎,上元年間,拜相。吐蕃入侵長安,代宗出逃,遵慶公自汾州奔赴追隨,忠於朝廷,至老仍受重用。憲宗統治期間,裴氏家族又出了兩位宰相,他們就是裴垍(字弘中—80年,屬東眷裴)和裴度(字中立,公元765年—839年,屬東眷裴)。垍公的慧眼識人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憲宗元和年間,被召為中書舍人,宰相李吉甫請垍公推薦才傑,以便任用,垍公欣然提筆,當即書寫了名士30餘人,幾個月內,都被選用,元和三年秋,垍公代相,重用李絳、崔羣、韋貫之、裴度、李夷簡,這些人以後都做了宰相。垍公提拔、起用、重用了當時的傑出人才,為元和中興奠定了基礎。裴度可是裴氏家族中傑出代表人物中的最優秀代表。度公於貞元五年(公元789年)進士及第,不久任監察御史,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以司封員外郎知制誥,後轉本司郎中。

唐後期,各藩鎮割據已成了皇室的心腹大患,憲宗立志削平藩鎮,度公積極支持並參與了這場鬥爭。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他曾安撫魏博鎮田弘正,使之歸順朝廷,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他曾赴蔡州行營宣慰,回朝向憲宗報告了淮西吳元濟可取的可能性,堅決主張削平此藩以鎮其他藩鎮。元和十年,藩鎮河北王承宗與山東李師道派刺客行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宰相武元衡和度公,結果武元衡遇害,度公受傷。遇刺後第三天,憲宗便拜他為相,總領軍國事務。度公以平淮西為己任,憲宗着他全權處理。元和十二年,度公親自督戰,終敗吳元濟、消除了皇室的心腹大患。也因此震攝了其他藩鎮,他們或俯首聽令,或納幣交款,使得中央政權的統治得以加強。為此,憲宗嘉獎有加,進金紫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晉國公。並令刑部侍郎韓愈撰寫《平淮西碑》,刻石記功。唐代的這段歷史也因此被稱作“元和中興”。在元和中興中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度公也因此被稱為“中興賢相”。當時唐王朝還有一個痼疾,即宦官干政,度公對此深惡痛絕,時加指斥,對憲宗的不當也加以直諫,但解除了心腹大患的憲宗已逐漸聽不進度公的意見,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遷度公為河東節度使。後度公雖在憲宗後的穆宋、敬宗、文宗三朝為相,但由於宦官當道,也時用時棄。發人深思的是,凡用了度公,天下因之大治;凡捨棄度公不用,天下因之而亂。因此度公被史書贊為“用之則治,舍之則亂”的治國能臣。度公晚年不得志,只得結廬東都洛陽,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詩作和以排泄憂國憂民的愁緒。開成四年(公元837年)薨於“綠野堂”。他雖然帶着遺憾走了,但他的事績卻令歷代統治者和丵平民百姓感歎,唐後期的歷史上也永遠留下了他那揮之不去的偉大身影。唐宣宗大中年間到唐僖宗乾符年前,裴氏家庭又有了兩位進入了最高決策層,當了宰相。他們是裴休(字公美,公元787-860年,屬東眷裴)。二公善於管理,為國家開闢財源,廉潔奉公與對皇朝的忠誠令人敬佩。裴姓家族為了挽救李唐王朝又貢獻了三位宰相。他們是裴澈(字深源,屬東眷裴)、裴贄(字敬臣,裴坦的侄子)和裴樞(字紀聖,屬東眷裴)。他們憑着對王室的忠誠,企圖挽這座已經崩塌的大廈於既倒。澈公因參與立李煴為帝的宮廷政變末遂而被誅殺。樞公在朱全忠一手製造的臭名昭著的“白馬驛之禍”中與朝中的其他忠於王室的官員們一起被集體誅殺,包括了裴針、裴紓、裴格、裴練等裴氏官員。“白馬驛之禍”的第二天贄公被賜死。至此,朱全忠徹底清除了裴氏家族在朝的大小文武官員,毫無顧忌地廢掉了傀儡唐哀帝,建立了後梁政權。我們偉大的先人們終於成了李唐王朝的殉葬品。裴氏家族亦無可奈何地從一個令人生畏的士大夫望族走向衰落。裴氏子孫必須牢記血的歷史教訓,永遠不要忘記“白馬驛之禍”。以史為鑑,認清形勢,努力學習和工作,使自己及整個家族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創造裴氏家族的燦爛輝煌。

3、唐以後裴氏的綿延與聚落

經歷了唐以後的戰機,經歷了宋、金、元、明、清的戰亂,裴氏族人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但卻把種子散佈到了全國,甚至國外。在唐以後的年代裏,裴氏家族後人們憑藉着千年風風雨雨所鍛煉出來的強大生命力,憑着自己自強不息的頑強鬥志,以自己家族的傑出人物為代表宣告着自己的存在,用自己的方法書寫着歷史,為歷史作出卓越的貢獻。

山西是我們裴氏家族的發源地和祖居地,裴氏族人在這裏分佈較廣。

度公的後裔宋銀光祿大夫裴見素,竟從老家河東搬到了平遙陰莊(今金莊村),也許真的是風水使然,其後,有一支又遷到了西戈村。這一支又分出東、西、窯底三大支股,其他支亦有分居的。所繁衍的裴氏族人之多竟達到了山西首位。曲沃裴姓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河東裴成攜其弟世英、次子信、三子三由聞喜去了河南新安蘆院村,把長子嵩留在了老家,嵩公當了淶水的縣丞,見曲沃地方不錯,乾脆也從老家搬出住到了曲沃。到了清康熙年間他的裔孫裴 度(公元1667—1740年)當上了江西巡撫一省之長已夠風光,他的兒子裴宗錫(公元1712年—1779年)當了安徽、貴州、雲南的三省巡撫。裴清(中眷之後)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5年)遷到了夏縣。其六世孫裴一諫舉明經亦當了官,任唐山、山陽縣令。他的兒子裴章美在明萬曆年間(公元1618年)中了舉,當了永清的父母官。裴家鐈,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亦中了舉。安邑是聞喜的鄰縣,因此裴氏族人歷來就有不少。清順治二年又出位進士,叫裴俊德,當了安徽的五河縣令,老百姓還為他立了功德碑呢。明代的舉人博野縣的縣太爺裴泰,遷到了靈石。其子裴繼芳,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中舉。裴度公的後裔不少,裴鬱就是一個,宋初時因避兵災到了平陸縣常樂裏馮村居住,自乾隆開始直至民國四修家譜,為我們裴氏後裔研究祖宗的歷史提供了不少資料。澤州的裴氏族人均稱自己是裴行儉公的後裔。元代進士裴仕儀是由河東遷入大陽鎮河東村。明朝時出了兩位舉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裴騫。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進士叫裴宇,後一直官至翰林,禮部尚書。南京振武營兵變,他忠君而不怕死,把厲害禍福向這些人交待清楚,這些人竟乖乖地全聽了他的,因此“兵變旬日而定”。回朝後又轉任工部尚書。還著了一本叫《內山集》的書流傳到了今天。最不幸的裴氏族人要數稷山沙溝的了,不知犯了什麼大罪,裴金、裴銀、裴銅三兄弟只得棄家倉皇出逃,到了稷山沙溝,裴銅見這裏山水懷抱,雖説荒蕪,倒也是草樹蓊鬱,所以就在這裏留了下來,把這裏闢成了家園,發展成了百户人家,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一場大旱後,只剩下五户人家,現在總算又成了大村大户了。太原裴氏與陽曲裴氏人丁興旺,還出了幾位名人,裴鉉,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進士,任太常寺少卿。裴謙,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進士。

明末,李自成兵住平陽府時,喬李村裴氏族人裴大用、裴國慶、裴國用三人逃離故土,居臨洺關。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88年)裴中夏進士及第。裴憲公於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遷棗強大呂木村,其後裔裴春由大呂木村遷大江官,裴簡公又由大江官遷西裴莊,河北清苑於乾隆年間(公元1789年)出了位裴氏進士叫裴顯相。

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裴氏大遷徙,使得裴氏後裔遍佈了齊魯大地。荷澤、東明、曹縣的裴氏後裔稱裴開德為始遷祖。濰坊、壽光、泰安、東宮等地也有不少裴氏聚居地,只聽他們自己説也是從洪洞大槐樹遷來的。

唐僖宗時進士裴從矩,名相裴度曾孫,宜興縣宰,帶其兄從規公與弟從矱公在小河住下來了。從矱公以後也去了臨安錢塘。從矩公當官不久,遭亂而隱居於宜興銅官。後其裔孫裴希祖於宋元之間自銅官遷居丹陽豐城鄉,明末清初又遷入丹陽城。十六世孫裴積四遷入裴塔。積四公之五世孫裴彥河有次與友人偶遊沙塘港,見太湖波濤,山谷勝景情繫此山水之間,於是築宅置產。後又命其子裴隆來此居住,裴隆亦被此山水之景色所迷,遂於此定居。從矩公此後就成了宜興、丹陽兩地裴氏族人的始遷祖。不知道緊緊挨着這兩地的江陰、武進、丹徒、句容的裴氏族人是誰的後人。蘇南的裴氏,清順治到嘉慶期間竟一口氣連出了五位進士。他們是順治年間進士江陰裴春魁、康熙年間進士江陰裴天賜、丹徒裴之仙、乾隆年間進士武進裴直方;嘉慶年間進士句容裴鑑。蘇北阜寧、泗洪、泗陽、射陽、濱海亦有裴姓族人的聚居點。據他們自己説亦是從山東遷蘇州、於元末明初從蘇州再遷蘇北的。

裴璩(字原明,裴休之孫,裴弢之子)乾符年間(公元874——879年),他在任浙江節度使時,奉命討伐叛平王郢的行軍路中,見江西貴溪裴源山清山秀,清泉不斷,羣山懷抱之中還有千餘畝平地可墾作耕田,當即命人築宅墾荒,將家眷安置與此,這便是裴源裴氏家族的由來。後來其子孫又有遷貴溪朱港基裴家、泗瀝上裴家、古港村、範川村、方川村以及萬年縣裴梅、上饒縣九廊廟裴家等地,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家族。裴源的風水的確不錯,璩公的兒子裴鐸就一舉成名,當上了後唐的工部尚書。之後不久,宋鹹淳年間一下出了裴士宗、裴金、裴儀三個進士。後一個官至兵部侍郎,一個建康通判,一個黃門郎。元至正年間也出了進士叫裴與權最後當了中書舍人。明代也出了二位進士,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裴德澤、嘉靖元年(公元1526年)裴近。度公的後裔裴哲、亦愛臨州之山水,他於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三十年在富洲當官,見豐城山水秀麗而居於此。另外吉水、清江、南豐等地亦有裴氏聚居村落,山水之美,並孕育出幾位進士,他們是清江裴汝欽,吉水裴誠、裴延絡。

裴度公的十六世孫裴文達,字聖可,官籍湖北監利,曾任真定太守,政聲斐然。以後裴氏在監利有很大的發展,分支遍佈湖北、湖南、四川、陝西等有20多餘縣市,岳陽、石首、洪湖、成都、長安、荊州、桃源、沔陽、恩施、枝江、安鄉、鬆滋、奉節、石門、建始、大林、平林、竹溪等,僅監利便分佈在10多個鄉鎮。人物亦出了幾個,主要有兩位,一位是五世孫裴璉,官至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翰林院編修。裴綸,明永樂年間(公元1421年)探花及第,後官至山東布政使,禮部尚書,諡曰“文僖”,並賜建祠堂以資紀念。湖北鬆滋的裴姓,元朝末年,朱元璋進攻陳友諒,形勢危急,陳友諒的部將程普祿部駐紮在鬆滋的楊林市。眼看前途無望,乾脆棄甲歸田,在洈河南岸住了下來,其夫人裴氏。程普祿為躲追查,乾脆隨家中“姑奶奶,改叫裴普祿,把洈河的這段河名也改成裴家河。裴普祿便成了鬆滋裴姓始祖。這支裴姓發展還較快,後人已遍佈全國。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的裴萬三,北宋末年兵馬提轄。金兵南下,屢獻御金之策,誰知“但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植樹書”,遂桂冠隱居於蘄邑(今浠水)東十里河,改十里河為裴家河,成為浠水裴姓始遷祖。其九世孫裴應謙遭逢亂世,於正德年間與家人離散,流落至川、沔交界處高家灣(今仙桃市境),入贅於習家、後遷居漢川楊林,所居之地改名為裴家洲,就這樣成了楊林裴姓的開山始祖。湖北天門的一支裴氏族人其始遷祖的可是當過地方部隊的司令官,宋仁宗時,裴仁選為江西指揮使,因落籍臨江新喻縣孫温村。宋神宗初年,其次子裴裕後以進士出身當了楚北承天府丞,遂卜居於此。

江西豐城裴素裕背井離鄉跑到了湖南湘潭。其子孫又有遷善化、衡山、湘鄉的,目前子孫頗多,成了這幾個地方的裴姓始祖。明永樂年間湖北監利的裴綱(與裴綸同輩)在武陵(現常德)住下。成了常德裴姓始遷祖。安邑(安鄉)的始遷祖裴紀也是從監利遷來的,明永樂年中,後裔裴勝才智過人作了大理寺丞。

裴復一明洪武時搬到成都新店子燃燈寺住,也繁衍了一大批子孫後代,現已遍佈了巴蜀大地。

唐僖宗年間,裴從矱陪哥哥裴從矩來宜興做官,見錢塘山水確實很美,辭別了做縣宰的哥哥到這裏築宅置產,成了錢塘裴姓的始遷祖。天台坦頭、溪南裴氏繁衍生息,現在成了那裏少有的旺族了。至於常山裴氏的根,肯定是在裴柏村,但支幹在哪我們尚未循到。

裴成當年(公元1371年)留下了長子嵩在聞喜,自己帶着三個弟弟世英、次子信和三子到河南新安蘆院村住了下來,後代繁衍了一批又一批,使度公的香火旺盛。河南的偃師、澠池、新安、宜陽、洛陽、虞城、鄢陵、汝州、嵩縣、鞏縣、伊州、孟津、登封十三個縣市均遍佈了他們的子子孫孫,其裔孫裴袞在清康熙年間一考而成了老爺。開封的裴氏後裔更加勤奮,清朝後期連續在三朝出了三位裴姓舉人。裴季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進士,裴季勛,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進士,裴維侒,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進士。他們的祖先是從曲沃遷來的。固始的裴志大、裴志剛、裴志高從山西來在這裏安的家,他們的後裔有的早已出了省,在皖西的霍邱等地有了自己的聚落。

度公的裔孫裴一任福建泉州安溪縣令時,在安溪住了下來。裴三郎於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到清流住了下來,他的後裔裴應章(公元1537——1609年)先於隆慶二年中舉,後官至户部右侍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現在的清流縣城還有座“官保尚書”的門樓,還是文物保護單位。裴堅在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任福建都御史大人時,便在武夷山此居住了下來。

五河的裴氏族人遷入安徽的時間無考。黟縣的裴氏族人的遷入時間可是有據可考的,裴三德於南宋紹興年間一不堪金兵騷擾,二為了追隨朝廷,住在了北嶺鶴山,其十三世孫裴長貞、裴長孫兄弟把家又搬到了灣裏。皖西的裴氏聚落上面已經説過是從固始漫延過來的。

陝西緊鄰河東,明清出了四位進士。他們是渭南裴慧,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進士;渭南裴紹宗,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進士。但他們的直接祖先是誰,還沒有來得及考證。

山西洪洞大槐樹大遷民時,裴氏除被遷到山東外,另有一支遷入甘肅的榆中。但這些裴氏族人可不敢忘記祖宗,在裴家灣的祠堂古院中栽植槐樹以資紀念。天水是我們得姓始祖陵公祖先非子的居住地,有一支裴氏族人繁衍、生息,現在也擴散到了武山,秦山等地。

西南邊陲之地雲南的鎮雄有一支裴氏族人。他們的祖先原是宋代裴仁可在江西吉安梅塘的後裔。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的進士裴衷是廣西合浦官井人,當過户部主事、中議大夫、福建布政使左參議,合浦還建有“參議宗祠”。他的祖先裴奭(明洪武年間從山東青州益都縣遷入合浦)是這裏的始祖。現在官井裴氏又漫延到了欽州、防城、台灣。

廣東茂名的裴氏,包括電白、高州、信宜等地均有裴氏族人聚居。1949年,電白就有500多位裴氏族人隨國民軍去了台灣。

裴伯耆其家族在明代是安南重臣,安南(今越南)是明的附庸國,有宗藩關係。裴伯耆的父、祖皆為執政大夫。伯耆自幼侍奉國王,官至五品裨將。洪武末年,安南國相黎氏擅權,逐殺國王,立其子為皇帝,改姓胡氏,屠殺忠良。伯耆棄軍潛回大陸,面奏安南政變真相。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軍蕩平安南,改安南為交趾,設三司,於是交趾便成了明版圖中的一個省。伯耆任右參議。

我們裴氏家族的起源地——聞喜裴柏村在唐以後也經歷了磨難,一由於戰亂,二由於族人紛紛外遷,元末明初時,竟連一所家塾亦不能維持,明嘉靖年間,當地政丵府出資重修了晉公祠,山西御史何贊個人出資購置良田30畝,以供祭祀與辦學之用,乾隆年間曲沃裴氏出資重修晉公祠,裴志灝個人損資為其購置良田60畝,作為辦學經費來源。祖源地的衰落並沒有阻擋裴氏後裔尋根問祖的腳步,即使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丵命”年代裏,亦是如此。裴柏村今天又恢復了勃勃生機,吸引了更多裴氏族人前來瞻仰祖宗的風采,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來到這塊聖地。

裴氏族人在困境中尚能放出光芒,裴氏族人自強不息的頑強鬥志必將使裴氏再度走向輝煌,為人類歷史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科學家中有我,外交官中有我,政界有我,商界有我,軍界有我,我無所不在,各界精英隊伍中都有我裴氏族人的存在,一個羣星燦爛的局面已經形成。我裴氏後裔有着祖先久經鍛鍊、頑強生存的血統,有着祖先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傳統,必將在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乃至全世界放出更強光,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多的奉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6pzre.html
專題